问题教学模式推进方案(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4:2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问题教学模式推进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问题教学模式推进方案》。

第一篇:问题教学模式推进方案

温泉小学数学学科“问题教学模式”推进方案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研究的中心,数学教学的过程往往表现为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一系列新问题的过程。这里的问题不是指没有思考性的一般问题,也不是指教材中常见的问题,而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分析、比较、判断、综合,主动地发现、提出的具有真实性、探究性、发展性、创造性的数学问题。

一、问题教学模式的形成。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既是它的显著特点,又是它的核心。数学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发展成为理论,又将理论应用于解决更复杂更抽象更新的实际问题。实践——理论——实践,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正是数学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途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是这样,用已有学过的知识与经验去寻找知识问题的结构规律及其学习方法;然后将寻找的规律与方法应用于实践练习和生活,从而再次发现新的知识问题,继续寻找,循环无穷,而学生的数感能力、数学思想、以及敢于探究的精神与品质就此探索过程中而形成与发展。“问题教学”课堂结构模式综合运用了现代信息论、生理学、心理学、创造学、教育学以及辩证唯物观等原理,教师抓住“问题”这一主线创设情境、指导学法、设计练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应用、发展数学问题,指导学生自己总结探究知识规律的途径与步骤、方式与方法,使学生由感知——理解——应用,不断探索知识的来胧去脉,循环升华;最大限度开发学生智力,达到最佳思维状态,最佳教学效果,使学生由要学——学会——会学,培养数学能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古今中外,无论那种学习都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趣味性的情境。而我们现在使用的青岛版数学教材,它的一个主要特色就是“情境串教学”,以儿童感兴趣的故事或活动为题材,创设“情境串”,每个学生在这些相关联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老师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软件图形、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相结合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把知识发生的背景,置于一幕幕使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激发学生心中的疑问和猜想,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增强问题意识。例如在教学“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可以根据课本提供的情境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播放渔民出海打渔归来的热闹场面,使学生感受到大海的富饶,调动了学生对大海的喜爱向往之情,使学生带着愉悦的情感投入学习之中,积极的接纳信息,思考问题,真正做到入情入境。创设情境、明晰问题,直接制约着一节课的成败得失,对教学的全过程具有导向作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为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和内在需要出发,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出发,提供丰富的交互功能强的学习资源和必要的实物、图形、学具,使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自主探究就是学生根据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数学的知识。教师应坐在“学生的板凳”上,参与学生的活动,而不是做旁观者,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激励、点拨学生进行探索。探索知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取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或人机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达到思维、智慧和成果共享的目的,是全体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是每位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逐步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习,促进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合作交流的前提是做好小组调配与分工:小组内各种学生都要有,如动手能力强的、表达能力强的、组织能力强的等;小组内分工要明确,谁操作、谁记录、谁汇报„„都要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做好分工。当然,也可以是全班性的“大合作”或同桌之间的“小合作”,不一定要拘泥于小组的形式。教师要发挥好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了解各组的情况,搜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有关信息,便于引导辩论,总结升华,让数学课堂在“动态生成”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长方形纸片或其它学具进行研究,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提示学生从边、角两方面进行研究。在交流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行归纳。“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个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是整个模式的关键。

(三)练习小测 巩固应用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教师在拓展应用阶段,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围绕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目的,紧扣教学素材,联系生活实践,突出教学重点,组织设计有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练习,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

学习评价要根据学习目标,巧妙地设计一些检测题,组织学生进行检测。一方面是知识检测。通过知识检测,让每位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检测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教师根据反馈信息,马上纠正错误,使每位学生做到当堂消化,牢固掌握。另一方面是对学习的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对学习进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确立其主体地位,增强自信心,可以收到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课堂总结评价包括三方面:(1)知识建构的评价: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总结评价。(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效策略的感悟。(3)合作交流的评价: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小组学习,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对他人意见的看法,在小组学习中有贡献。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互评、小组评和教师评。

(四)问题延伸 拓展思维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他的延伸应用,都会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学习,并与中学学习衔接,也都会在身边的生活中实践应用。每节课课堂结束时都应留给学生一个延伸探究的问题,激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发现。例如教学《百分数》,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延伸,激发学习继续探究的欲望:“今天我们认识了百分数,生活中有没有‘十分数’‘千分数’‘万分数’呢?”

总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师生的教与学都是和谐互动的,而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探究活动和收集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并协调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推进。

(一)问题教学模式的形成(2014年1月)1.问题的导引与发现。

①操作要领:教师根据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联系学生 熟悉的事例及已有知识经验,采取多种形式,创设主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思维主动,对新知识产生疑问,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过程。

②教学目标: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明确学习探究的方向;激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2.问题的导探与解决。①操作要领:教师激发、启导学生带着发现的问题,在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愉快的环境中采取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主动、大胆地运用假设、猜测、摘录、图示、实验、观察、归纳、演绎、类比、推理、计算、验证等方法进行探究,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揭示规律,总结学法,解决问题。这是教师启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

②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知识结构规律及其学习方法;激发 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与习惯,变“我要学”为“我学会”;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克服困难的求索精神。

3.问题的导评与应用。

①操作要领: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及社会实践,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设计练习,指导学生灵活、创新地把已探究的知识问题规律及其方法应用于类似的实际数学问题的解决,使其得到巩固、完善与发展;教师通过信息反馈进行指导、评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继续探究。这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应用问题的过程。

②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完善、发展知识结构规律与方法,激发学生迫切验证、应用、再次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与求知欲望;实现学生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又一次认识飞跃,变“我学会”为“我会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的能力。“问题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教学思路清楚,教学重点突出,充分展示了数学学科知识特点的优势,体现了数学教学艺术手段的魅力,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探究(2014年2月至2014年11月)1.学期初断课

2.学期中四备三磨同研一节课 3.学科培训名师课堂教学观摩 4.课堂照镜 片段赏析

(三)问题教学模式的达标(2014年12月)

(四)问题教学模式成果的提炼与整理(2015年3月——2015年6月)

三、问题教学模式的预期成果 1.形成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问题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打造出更多的校级、区级、市级优质课。

2.学生质疑问难、互动交流、尝试探究成为习惯。

3.课时教学“大问题”梳理集、易错问题分析预防集、课时教学的“问题”延伸集、|“静水投石 有效追问”案例集。

4.问题教学模式研究报告 教无止境,课堂教学也绝不是任何一种单纯的模式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和选择,采用最能达到目标的教学模式,同时在一种模式中结合多种模式的有利因素,优化组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第二篇:“问题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问题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一、“问题教学模式”的背景

1、“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最早的提出者是前苏联的马赫穆托夫。90年代以来教育工作者对“马氏”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了学习,借鉴和改造,形成了现代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题策略为重点,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

2、“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研究,就是基于国外的研究成果、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和我们以往取得的研究经验提出来的。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提出了抛锚式教学。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目前,国内三大课堂教学改革名校—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和东庐中学一样,都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扬弃与否定,构建起特色鲜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从其经验分析可看出:“先学后导,以学定教”是他们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属于外部条件,是外因。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教”就会由于没有 学生的“学”而失去作用。因此,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而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问题导学过程重知识的探究,重体验,能引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意志,这些源于心理品质的个性特征参与学习活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心理学依据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正如他所说,“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已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一般能根据“问题导学”的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具备初步的预习能力,这就为我们采取“以导为主”实施导学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中学生的思维批判性、独立性还很不成熟,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与成人相比,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也没有达到成熟阶段。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思考中可能产生的缺点和偏向,教师给予适时、有力的指导,这为教师的导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3、学习理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导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用”和“知其谁用”。

4、教学理论:两千年前的孔子倡导的“循循善诱”可以认为是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最早理论根源。诱即引导,循循善诱出自《论语·子罕》,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问题导学教学中的导即开导、启迪之意,导学不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辅导教学,这里的导学是以问题为依托、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对学生的导思、导读、导练的过程。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尝试的愿望,尝试能够成功,成功才能创新。”学生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尝试。同时,学生的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尝试,尝试的任务又是完成教材中的一定教学目标,而教材又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方法编排的,所以学生具备成功的条件。在尝试成功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成绩。

5、教学最优化理论 :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用“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问题导学模式”改变了课堂上教师垄断课堂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 3 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又要减轻学习负担,用合理的时间取得较大的成效。

6、建模理念 :建模理念认为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造性。在导学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其次,教学过程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问题导学、互动探究、小组合作、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导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7、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由于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观点适应了当代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逐渐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8、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迎合 4 了当前新课改的要求,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基于以上认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我们将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整合为“问题教学模式”。

三、解读“问题教学法”

1、问题教学法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2、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

3、“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其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四、“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是:

(一)课题引入。

(二)展示问题。

(三)边读边议。

(四)答疑解惑。

(五)练习小结。

(一)“课堂引入”。通过课堂引入,安定学习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沟通师生情感,明确教学目的,启迪学生思维,确定全课基调。高尔基曾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好去寻找它。”

(二)“展示问题”。展示问题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教学活动的有序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和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导向性。

(三)边读边议。边读边议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按照老师所展示的问题和要求,自己阅读教师指定的素材,或自己观察,或自己实验,或是讨论交流,尝试回答有关的问题。

(四)答疑解惑。答疑解惑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指导,并按课标和考纲的要求进行讲解或补充。

(五)“练习总结”。练习设计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要通过“练”,找准“讲”的内容,使每一次“练”和“讲”都有目的、有成效。练习要做到先练后讲、讲练结合、精练精讲,做到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总结要及时,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会的,通过梳理,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总结方法规律。

五、“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做法

(一)变“教案”为“导学案”或“学案”。改变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确立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变“教案”为“导学案”和“学案”,将“两案”建设成“导学”的有效载体。

(二)变“教学”为“导学”。改变“以教定学”的教学策略,确立“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的教学策略,变“先教后学、师讲生听”为“先学后教、生学师导”。

(三)优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效实行自主式教学方式、合作式教学方式和探究式教学方式,科学运用讲授式教学方式。以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大英国志双语学校

2014年9月

第三篇:小学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实验方案

小学数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实 施 方 案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师生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师生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学中的中心环节。在问题情景的引导下,学生收集素材、资料,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升华。

一、理论基础

1、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数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论也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可让学生从中经历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就数学而言,应当

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小组合作,尝试解决各种数学问题,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

二、研究目标

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成为教学的有效策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探究问题→交流与反馈→实践与应用

1、创设情境

问题情境是一种心理状态,当学生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教学中,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原型,创设出带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探究问题

学生在教师提供的问题情境、学习材料的基础上(或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通过一系列问题展开学习。在探究问题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让学生独立

思考、自主探索,或小组合作、信息多向反馈。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小组讨论,师生、生生对话交流的作用。教师一方面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另一方面注意收集学生在讨论中不易理解的知识、思维活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信息,以便恰当地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其核心思想是不断变换问题,简化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就是问题不断化归的过程。

3、交流与反馈

师生共同努力,经过探索得出结论,这是一种发展性的教学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经历知识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因此,老师要引领学生充分体验这一过程,回顾学习方法,如猜测、实验操作、交流、举例、转化、验证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些收获会使学生受益终身,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学中,我们不仅应重视得出结论,更应重视经历学习的过程。

4、实践与应用

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问题的提出、探索,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知识的应用过程,既是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也是丰富学生数学经验的过程。在应用中,老师应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运用知识,“跳一跳”解决问题。这一应用阶段,是学生解决问题,建构数学知识活动的深化。

根据元认知理念,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验。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思,还要有所悟。除了回顾反思学习方法外,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对难点进行再探究;或展开联想,探索新的解决办法;或通过发散思维,引出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四、研究措施

1、师资培训

收集有关文献资料,组织全乡数学教师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借助理念经验,指导课堂教学。

2、行动研究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备课——上课——评课——反思,强调实践与探索,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

3、个案研究

对实验班级或学生个体进行观察,记录案例,为创新数学教学模式提供直接依据。

4、专题研究

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活动,进行专题研讨,总结经验,推广研究成果。

五、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全体数学教师

六、激励机制

每学期通过各种竞赛(如教学设计、说课、上课、论文等)评选部分优秀实验教师,由中心小学统一颁发证书和奖品。

2009年10月10日

重石中心小学“写好规范字”基本功训练

方案

一、对教师进行写字培训(负责人:赖伟才)

坐姿、握笔方式,写字态度、书写要领。

二、学生练字时间

自10月12日起,周一至周五早读课前十五分钟为写字课,语文教师指导学生练字(配合轻音乐)。

三、练字内容一、二年级铅笔书法,每生必备木质铅笔、书法本或田字格本。三至六年级钢笔书法,每生必备钢笔、书法本。

一、二年级主要指导内容:坐姿、握笔姿势、字的笔顺、间架结构;三至六年级主要指导内容:坐姿、握笔姿势、间架结构、写字速度。

四、写字贵在坚持,重于落实。

1、每个学生练过的书法本都要保存好,定期展示;

2、建立学生写字成长袋,练过的书法本放进成长袋中;

3、语文教师根据学生书写情况给予恰当的奖励方式;

4、定期举行写字展示活动。

五、监督检查

1、村小写字检查责任人:徐华泉各村小校长

2、各年级写字检查责任人:一年级赖春玲、二年级李春霞

三年级赖德彬、四年级张晓莉 五年级赖伟才、六年级李小平

3、期中、期末教务处检查作业时,针对学生的书写,给任课教师评选等级(A、B、C三等)。

六、学生熟背写字坐姿标准要求: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学生熟背握笔姿势标准要求: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

七、知识窗:

1、每天写字前,学生齐背写字坐姿、握笔姿势标准要求。

2、用铅笔写字,笔杆不要太短,最好使用HB型的木制铅笔写字。

3、用铅笔写字时,不要用牙齿咬,避免对牙齿造成损坏或引起铅中毒。

4、从三年级开始学写钢笔字时,不能使用圆珠笔,使用圆珠笔不利于练习硬笔书法。

5、用钢笔写字,不要用力过大,防止损坏笔头。

6、写字时尽量不用涂改液、修正纸等涂改工具,养成先思考再下笔的好习惯。

7、“提笔即是练字时”,要珍惜每次写字的机会,努力把字写得工整、美观大方。

重石中心小学 2009年9月

第四篇:目标—问题引领教学模式

初一:“目标—问题引领”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当代著名教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虽然没有绝对的标准,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课堂要有效率。她认为: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和保持一定的紧张感,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一、“目标—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涵义

“目标—问题引领”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所呈现目标的引领下,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主体、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将学生置于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角度,直接去面对反映真实世界情境的建构问题,让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学生充分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决问题的尝试活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情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

二、“目标—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想得到答案,自然就有了求知欲。因此,要促使课堂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创设的情景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

本环节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导入语言,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展示图片、演示实验就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既要意义又有趣味,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意向,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

2.展示目标 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是每一堂课要达成的目标,“积跬步,至千里”,只有每一个教学目标都顺利实现,才能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课堂教学目标就是高效课堂的方向盘,它指引着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

情景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有了兴趣,这时我们老师就要注意,要把学生的这种求知欲引导到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上来,所以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目标,既能把握课堂的教学方向,也能让学生知道,现在所讨论的问题是为了什么,我们这节课应该掌握什么内容。这样做不但能够使是我们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有的放失,也能使得我们老师的教学能够和教学大纲以及考试说明结合的更紧密、更有实效性。

本环节教师应在参照《地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教材、学情,确定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包括:学习内容、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教师在每节课前要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目标的呈现方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所不同,如板演、媒体、问题等。学习目标应有明确性、指引性和导学性,让学生一看就懂,一看就知道怎么学。同时所设目标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使每一层次的学生感觉自己都能达到一定的目标,经过努力能有所收获,从而强化信心。学习目标要保证设计科学、时间分配合理,表述要清晰、准确,不模棱两可。学习目标要贯穿课堂始终,上课诠释目标,讨论围绕目标,展示体现目标,检测回扣目标,不偏离,不游移。

3.问题引领 精心设疑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

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课堂设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实现课堂的组织管理功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本环节教师应遵循价值性、目的性、层次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根据学科特点、具体内容、不同课型进行科学的问题设计,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层次化,要兼顾小组内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课堂学习参与率,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4.自主学习分析问题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与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

活动是分不开的。两者在教学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发展全体学生、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自身的巨大潜能。

每堂课老师都不要急于先讲,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而这种自学是

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老师的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集中精力高效自学。自学前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尝试学习。“自学指导”要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又要知道怎么学,明确自学的方法与自学的要求。在该环节中,学生围绕展示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勾圈画点,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进度,但不做指导,不宜打断学生的学习思路,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督促他们能够完成自学任务。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此环节要求教师先尝试学习,充分估计学生自学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预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时应注意组织学生,对分神、不投入的学生及时提醒,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5.合作探究 互动提升

小组合作探究是对全班学习按“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

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等因素合理组建学习小组。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全体学生在认知、情感和适应性等方面有差异的发展。

本环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学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既是对

自学效果的检查,同时又能解决自学的疑难和问题。学生应积极参加同学间的合作探究;积极提出有疑难的问题;认真倾听同学的见解,并参与讨论;迅速接受自己未掌握的知识。

教师应组织好学生合作探究;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适时点拨、激励学生发言。探究阶

段教师应注意师生共同研讨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学情,灵活引领,适当辅导,恰当点拨,精点归纳,高度提升,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注重学法指导、信息处理和知识建构。

6.展示交流 评价点拨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一句口号,但也是一种教学思想,现在的课堂要求我们知道学

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如果把一节课比如成一部电影,教师应该是导演而不应该是演员,学生是演员而不应该是观众。因此,我们需要我们的“演员”要有充分的发挥,要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本环节在学生合作探究后,对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进行研讨。

教师将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的疑难问题,让学生清楚;学生执教,请优秀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没有涉及到或讲的不完全的问题予以补充;师生共同回顾本堂所学的知识。

对学生尚未理解、掌握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进行研讨;

对学生没有涉及到或讲的不完全的问题予以补充;

师生共同回顾本堂所学的知识;

学生应积极参与师生共同研讨;认真倾听优秀学生的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本

堂的知识点及感受整理记录。

新地理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应

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本环节教师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

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应多使用激励性语言,例如,对正确回答的评价应使用:“太棒了!”“你的回答真精彩!”、“太好了,聪明的阿凡提都快比不过你。”、“老师为你的出色表现而自豪!”、“这种方法很有新意,说明你动了番脑筋。”;对错误回答进行评价时用:“你的回答很完美,只要在„„地方改一改那不是更完美吗?”、“你的脑筋动得可真快,要是在„„说得更清楚具体些,那该有多好呀!”;对小组的评价: “集体的力量真大,把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都想到了,真羡慕你们的小集体。”、“团结就是力量,集体力量大无比。”、“你为你们一组又增添了一份光彩!”、“你们小组真有团结、合作的精神。”等,重在“发现闪光点、激励自信心”。

7.巩固提高 达标测试

每堂课学习新知识后都要通过变式练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是课堂常规。课堂练

习是巩固知识、深化理解、形成能力的必要环节。

本环节教师都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生所学习情况设计检测试题,分为必做题和

选做题两个层面。必做题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练习;选做题为拓展性练习,包括本课学习内容的拓展延伸,以及下一节课学习内容的前伸性习题。练习题量要适中、形式多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师要认真巡视,精心收集学生做题信息,并当堂进行矫正反馈,及时做好课堂总结。

8.课堂小结 构建体系

每堂课在结束前进行目标回归。要把本课的知识点回归到本节内容知识树上,让学生在头脑中总是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第五篇:推进课堂改革 创新教学模式

推进课堂改革

创新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学会学习,终生学习,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由过去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活生生的人。提倡学生学会向陌生领域求知的本领。老师的角色也相应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教师已不再是过去主宰课堂教学一切的至高无上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组织者,学习的合作伙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近现代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孔子在教育他的学生时,基本上都是先让他的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然后再听取他们的意见。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确实是学生学习必须进行自学和实践的至理名言。它还强调在教学时,教师要“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就是先让学生进行充分地自悟和思考。特别注重启发诱导,“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荀 1 子《劝学篇》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宋代教育家朱熹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强调自学。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学生应该自己学习,自己思考,反对别人进行硬性的灌输。我国近代的教育家也十分重视自主学习。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也可以不教,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解决时,才去帮助他们。”陶行知先生极力反对注入式教学,大力提倡让学生自己学。“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但其中时刻贯穿着一根主线,他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向自学方面发展。他较早地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他认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育机构的重要任务。叶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到人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利益来认识。他说,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个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这样的人不断增加,社会和国家就会达到繁荣昌盛的境界。他要求学生要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叶老还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作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把能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看作是衡量一个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会学习也就是要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内容。为推进课堂改革,学校专门成立了课程改革督导小组,指导督促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运用教学新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课堂改革的核心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为主”。因此,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逐渐形成了符合我校实际和农村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就其具体的实施步骤简介如下:

一、自主预习

教师在每节课之前,都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确定讲学稿,制定好预习提纲。①预习提纲需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②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多少,可灵活采用科代表在黑板上抄写、教师出示小黑板、打印张贴于班级、印发给小组长及至全体学生等多种形式。③根据预习提纲内容的难易,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部分时间预习或者整节课预习方法进行。④各小组要进行组内预习交流,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这是学生搞好预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预习的依据。让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教师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由每个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这一步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学生要参加小组讨论,首先得形成自己的见解,否则就是无效的。因为没有经过个体熟读精思而匆忙展开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容易掩盖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这样,有些表面上气氛热烈的讨论实际上 4 只是一种假象,与真正的问题是油和水的关系。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其一,设计问题时要紧扣学习目标,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其二,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学什么,怎么学,多长时间完成,完成到什么程度。最好是以板书、多媒体展示或者印发讲义等书面形式,尽量不用口述。其三,独立思考的成果能在书上勾画出来的就勾画出来,不能在书上勾画出来的,一定要把想法在纸上写出来,因为思维是混沌的,语言才是清晰的。

二、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是调动学生积极探究、解决疑难困惑的中心环节。因为有了学生个体的思考,就为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但小组合作学习很容易流于形式,因此要建立科学的机制。我们的做法和要求是:①正确划分小组。要兼顾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差异等不同的方面,小组成员能互相搭配,努力做到优势互补。②让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尤其要注意发挥组长的作用,组长就像是“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同时兼任“记录员”,随时记录和归纳讨论的成果,还要能以“检查员”的身份对小组成员的发言作出评价,检查成员是否完成学习任务。组长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轮流担任,以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标准。③这里的小组交流是动态的,可以是 5 组内交流,也可以是组际交流,也可以是全班展示,教师要充分参与进去,适时调整、引导。比如可以采取小组间互相提问的方法,以对比讨论学习的成果,形成真知灼见。④小组评价要跟上。可以设计表格,由科代表和小组长联合记录学生的课堂发言、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在评价上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如主动回答问题得3分,回答对问题得2分等等。一周一汇总,评选优秀小组,设置“流动红旗”,在组与组之间轮换。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学习过程进一步优化,课堂活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点拨释疑

学生在充分的探究、交流之后,解决了许多问题,但存在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答疑、解惑。这一步也最能考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交流和展示的资源,一方面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和提示,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示范、点拨、分析、讲解等手段,促成展示过程中问题的化解。既要围绕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点、难点,也要兼顾动态生成的问题,解释学生的疑惑。点拨过程要力求简洁、透彻、明了。

四、训练反馈

改革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课堂效率,看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知识掌握的生成度。简言之,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学生掌握得如何,因此有效的反馈很重要。课堂精练,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优化课堂结构的重要环节。以前,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练而不加筛选地搜集习题,使学生陷入题海,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浪费了课堂有效时间,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课堂练习题必须由备课组集体讨论确定,以保证质量。二是练习题必须在课前将练习题打印在纸上或以投影的形式出现,以节省学生的时间。三是评讲练习题时要突出其共性问题,个性问题则在课后进行辅导,以提高整体效益。这样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支配,便于他们深入思考,梳理、提炼知识要点,优化知识结构。此外,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作业,精编、精选练习题,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差异性,题目一般包括基本题和选做题两部分。让好学生吃饱,中下游学生吃好。切实解决了一言堂、一种模式、好学生吃不饱、中下游学生吃不好的现象。另外,测试题的用时多少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除单元检测外,一般不单独占用一课时。检查的方式也应是动态的,以书面为主,也可以是口头检测或者实践操作等,要尽可能体现“堂堂清”的原则,在课内完成,并及时把结果 反馈给学生。

为了带动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转变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我们一方面通过“推门听课”的方式,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按照“听、测、查、议”四个环节进行:“听”,课堂现场听课;“测”,当堂测试教学效果;“查”,检查教师教案,检查学生作业布置、批改情况;“议”,根据课堂改革的要求,进行评议、研讨,并提出相关建议。另一方面,通过业务竞赛活动,激励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每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开展优质课评比、教学能手评选、优秀教案评选等一系列评比、竞赛活动,激发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把广大教师逐步引导上课改之路。

下载问题教学模式推进方案(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问题教学模式推进方案(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刘建星 重庆市云阳县路阳九年制学校 404528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规范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 操作规范(建议) 第一部分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提出本教学模式。 第二条 本规......

    初中英语问题化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问题化教学模式探究 一、相关理论阐述 1.理论背景 传统英语教学一般采用“教单词——教语法——做练习”的模式,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整体语文教学来看还存在着一大弊端:课堂上教师牵着学生走,大部分问题都是教师提问,学生答,一问到底,问的问题......

    语文教学模式构建方案

    语文教学模式构建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和内涵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促......

    推进组织创新模式

    关于推进组织模式创新看法 我没有丰富的理论依据,也没有专业的理论名词,我个人对于创新的理解有以下几点: 第一,创新是相对于传统、陈旧而来的,所谓的创新就是改变或者突破陈旧,都......

    推进方案

    唐海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 推 进 方 案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为切实做好新形......

    推进方案

    泉河头镇 2011年群众工作推进方案为落实镇党委、镇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确保全镇群众工作取得实效,经镇群众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提出如下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