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阅读教学中有效质疑的思考与实践
试论阅读教学中有效质疑的思考与实践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
朱颖晖
疑者惑也,是个体对不能确定的事物、不能肯定的意思、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即疑惑、疑问、疑虑、疑团。不过,疑是思之始,疑问总是在思考中产生的,是在与原有认知产生冲突的矛盾思考中形成的。有疑则有探疑 解惑之冲动和欲望,而探疑解惑的过程则是积极思维的过程;疑消惑解,明白真相,解决问题,则是这轮思维之终结。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所以阅读活动实质上是思维活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教学建议”中要求:“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有创意阅读所需要的期待与理解、欣赏与批判、比较与反思、联想与迁移等思维活动,都需要学生善于质疑来驱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读书需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小学生极富好奇心、求知欲,而受其认知基础和思维水平制约,求知过程疑问多,因而也就好问,喜欢提出问题,即喜欢质疑,有强烈的质疑欲望,这是其天性。不过受其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影响,问题往往多而杂,问的不得要领,或问的言不达意。因此,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予以培养,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在增强小学生质疑意识的同时,教给小学生质疑方法,培养小学生质疑能力,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阅读教学中应如何教给小学生质疑方法,引导小学生有效质疑呢?笔者作如下思考与实践探索。
一、读文题中质疑,形成阅读期待
文章题目是文章“心灵”的窗户,是“文魂”之凝聚。好文章的题目往往简洁精炼,意味深长。如朱自清的《匆匆》、林海音的《窃读记》,许地山的《落花生》,何其芳的《一夜的工作》,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等,即使不是名著,如《梅花魂》、《难忘的一课》、《触摸春天》、《彩色的非洲》、《爬山虎的脚》等。文题也值得咀嚼、玩味,就是中低年级的一些儿童故事、童话、寓言,经教材编者加工,文章题目也与文章的内容紧密相关,如《纸船和风筝》、《窗前的毛球》、《画风》、《从现在开始》、《画家和牧童》等。因此,阅读教学伊始,教师应在导入兼板书课题之后,引导学生正面读题,并在读中思考,启发他们多角度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在阅读中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经筛选后就成为学生细读文本的指向,在阅读中探究问题的解决,也就成为学生的阅读期待。这样,学生在随后对校本的细读,深究时就会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阅读后容易获得期待满足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感受到阅读的有效性。
例如,阅读《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质疑,如自己的花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别人看到的花又是怎样的,看到后会有什么感受,这是哪里的习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而后带着这些问题去细读深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文章内容,捕捉文章之“魂”,体会作者之情。
二、关键词句质疑,增强阅读理解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章中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作用,是加深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也是主要方法。因此,《语文课陈标准》在各学段阅读目标中都把词句理解,尤其是关键词句的理解和体会作为重要目标。如第一学段要求“结合上下文实际了解课文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字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三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要达成这些目标,不能靠老师灌输传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捕捉引导文中词句,尤其是关键词句,多角度质疑,从而带着这些疑问联系上下文品读、细究,既形成词句的阅读期待,又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还能受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美的熏陶,可谓一举多得。
例如《生命、生命》一文第二自然段描写飞蛾求生情境,可启发学生找到关键句:“但她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段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以及句中的关键词“跃动”来质疑。可能提出“什么是跃动?”、“飞蛾怎样跃动的?”“飞蛾为什么要跃动?”“为什么说飞蛾跃动是生命的力量,”“我为什么会感到那样强烈,那样鲜明,令我震惊”等一系列问题,而后让学生在深入品读中与作者一样感受到飞蛾的“求生欲望”与“生命的力量”,体会到作者的震惊与深思,进而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作者文中揭发的珍爱生命的情愫。
三、假设比较质疑,促进阅读欣赏
阅读欣赏是感受语言文字美、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欣赏往往在比别中逐步感受到。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从文本的遣词造句、叙述方法、篇章结构以及具体的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塑造、状物说明、情感抒发等方面引导学生比较辨析,从中欣赏文章的语言文字表达运用之美,从中提升学生审美情趣。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有一定难度。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有意识指导学生学会在假设比较中质疑,在比较解疑中欣赏。
例如《乡下人家》一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乡下人家门前屋后的独特风光。先写门前花美、后写屋后竹林美和“雨后春笋”的趣。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中初步欣赏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对照书中插图进行假设性比较质疑:难道农家门前屋后的草地、大树就不美吗?为什么没有描写,而后教师可趁机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积累看图展开想象,生动描绘一番门前草地、大树的美丽景色,从而丰富学生阅读欣赏空间。或者也可启发学生将第一自然段屋前瓜果的景色与花卉与竹林景色进行比较,加深对“独特风光”的感受,从中促进读说结合乃至读写结合。
四、启发评析质疑,鼓励阅读批判
评析性质疑是一种抽象逻辑思维,对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小学生来说,有较大困难,可以鼓励和引导。前提是教师自身要有批判思维意识去评析文本,发现文本中的疑点,才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即使是名家名篇,也不避讳。
例如,叶圣陶写的《荷花》一文,第二自然段描写荷花开放的各种姿态美: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是一句总分式带排比的句子,三个分句按荷花“才展开”“全展开”和“还未展开”顺序排列,句间全用句号(这可能是当时标点符号使用还不规范所致)。三个分句的顺序可能是作者随机见到的情景,未作逻辑性处理,即还未展开的(还是花骨朵儿)第三分句应作为第一分句或将第二分句“全展开”的作为第一分句更为合理。因此可以在品读后引导学生质疑:“读完这段话,有什么想问的?”或“这段话中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引起你怀疑?”从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并展开分析讨论,如何表达更合理,标点符号如何使用更准确。
又如二年级下册《动手做做看》一文,结尾写法国科学家郎志万哈哈大笑对小朋友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懂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后,可以启发学生质疑:朗志万这些话中,有什么地方引起你的怀疑?”让孩子知道郎志万实际上是用哄骗的办法引导学生去动手验证。但是科学家用“哄骗”的方法到底好不好,另外连个没动手的孩子不是已经被骗了吗?难道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吗?从而引导学生在批判中提高对诚信问题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阅读批判的意识。
阅读批判意识的培养,甚至可以延伸到文本内容与文本插图对照之中,启迪学生以文本语言文字的阅读来审视文本插图的正误,从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例如在《盘古开天地》一文中,第三自然段写“天地分开以后,盘古害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脚踩着地,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可插图里的盘古却是双手高举着天,与文本描写不同,可引导学生发现并质疑,从中批判文本的“顶”是不合常理,用词不当,应纠正。实际上,教材中图文不符现象还不少见,有的可能是画插图者的语言文字不专业或未深究,有的则可能是教材编者、校对的“粗心大意”或“心不在焉”。
五、读后回顾质疑,学会阅读反思
阅读反思是一种逆向思维,是对文本阅读后的感受、理解与体验是否符合与满足阅读期待的深入思考。但受思维水平制约,小学生还不善于读后就阅读期待的满足程度进行反思性质疑,教师必须介入引领,甚至示范启迪,以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回顾期待进行质疑进而学会阅读反思。
例如《永生的眼睛》一文,讲的是琳达家人两次主动捐赠眼角膜以让盲人重现光明的事。在教学伊始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形成阅读期待时,学生可能会质疑:眼睛为什么能永生,课文中讲谁的眼睛永生?他们怎样让眼睛永生,让眼睛永生有什么意义等。在全文阅读讨论与理解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顾开头所提的问题,还有什么没弄明白要问的,或课文里还有什么语句没弄明白的。学生可能会问:“让眼睛永生有什么意义?”或问“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眼角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还没弄明白,或提出文中温迪说:“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琳达却说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到底谁更值得骄傲,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反思,并让学生在质疑反思中各抒己见,可以有不同看法。不过,学生因此也会对文本中抒发的“关爱他人,尤其是关爱残疾人”的高尚情感产生共鸣,体会更深刻。六、读后拓展质疑,引导阅读迁移
所谓阅读迁移指读一篇文章之后能依据文本思路进行迁移性的联想或想象,推测文中人物情节的可能发展,以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例如《生命、生命》一文第五自然段“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和“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两句,让学生质疑,学生可能会问“‘无限的价值’是什么意思,真的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吗?”“杏林子(文章作者)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吗?”等,就会让学生将本文阅读拓展到课外,迁移到对杏林子及类似杏林子遭遇却能体现无限的价值的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情感的熏陶。
上述各种质疑方式各有其助力阅读的功能,对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具有深远意义。至于选择何种方式有效启发学生质疑,要因文因生而异。不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强化质疑意识,甚至以教师质疑引发学生质疑,并在阅读教学中留给学生质疑时空,在学生尚难有效质疑时给予适当示范与启发,并持之以恒,让学生在形成质疑能力的同时,养成大胆质疑、主动质疑的习惯。那么阅读教学的质量一定会出现显著的飞跃。
第二篇:初中地理学科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初中地理学科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杨东昕(雄县教育局教研室,河北 雄县 071800)
摘要: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地理解知识。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必须得到一定的革新,既要照顾到多数学生的思维和理解方式,同时还能够帮助学优生、学困生有一个较大的提高。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初中地理知识并不复杂,而且知识架构比较清晰,因此,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思考;实践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发达地区、发展中地区、待发展地区的教学情况完全不同。在初中地理学科方面,发达地区会以学生为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发展中地区采用的是保守教学,但融入了一定的新元素,帮助学生有效地打破常规,稳步提高成绩和知识储量;待发展地区因为教学思想老旧,因此,教学成绩较差,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教育的发展。本文就初中地理学科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进行一定的探论。
一、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率问题,这应当是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多数教育工作者虽然身处教育一线,但是并没有意识到教学效率的问题,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仅仅是将教师这个职业作为生活的一项保障,而不是为了教书育人。所以,有效教学仅仅存在一些表面的情况,并没有从实质上对学生产生太大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有效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在某些方面能够获得一定的进步或者发展,有效解决了长期原地踏步的情况。对于教学的效率来说,学生的理论或者实践技能要有一定的提高,或者突破思维,或者摆脱了原有的框架。在今后的初中地理学习有效教学工作中,需要注意让学生获得实质性的成长,而不是短暂的提升。
二、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地理有效教学在现阶段的教学工作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让很多的教师束手无策。笔者认为,初中地理有效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是有效教学实施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在思维和动手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成长,但是初中地理学科在理论知识方面比较广阔,而且在实践能力方面,也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初中地理学科在日后的教学当中,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这一点上,关键在于和学生有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教师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不要总是以自己的“表演”为主,而是以学生是否更容易掌握、是否会应用为主。另一方面,不要总是追求课程的完美性,还要了解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将教师作为主体来看待,并且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使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初中地理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果贸然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不仅会让学生听不懂教师的讲解内容,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教师的清晰思维。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工作。在本文中,主要以人教版的初中地
理教材为例,七年级地理上册有关大洲大洋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一节手工活动课展开大洲大洋之旅。让学生准备剪刀、纸、水彩笔等用具,自制大洲大洋的拼图,在拼图中体现一些天然和人工的分界线,用彩笔描绘出来,比如,亚洲和欧洲是一块大陆,中间的分界线是天然的山脉、河流,这些山脉、河流如何表示,联系实际解读地图的知识完成。这样一来,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相关知识,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实现了有效性教学。
3.带学生走出课堂,结合生活实际是有效教学的根本。地理学科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初中地理,初中是学生为高中阶段打基础的时期,虽然知识点的难度不是很高,但是涉及范围比较广泛。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的时候,不能仅仅在课堂中进行教学,还需要带领学生到课堂外面去感受,这样不仅可以达到一个较好的效果,同时可以让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自然情况相结合,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获得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关于山川河流的相关知识不在少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考查河流,观望山川,主要是以本地的河流、山川为主。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对知识有
一个直观的了解,这样就可以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课堂外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很容易超出教师的掌控范围,达不到有效性教学。
三、初中地理学科有效教学的思考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一定要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可以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另一方面,要灵活地教授地理知识,与身边的自然情况和社会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性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同时在考试时和实际的应用中,都获得一个理想的成绩。初中地理学科在有效教学的方法和思维上,还是需要进一步深化,比如,教师列举的例子应该是众所周知的,而不是偏门的案例,还有就是不断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增强有效性教学。初中地理学科有效性教学在近几年的发展中,虽然得到了一个较好的成绩,但在很多的方面依然要加强,避免出现漏洞。
四、总结:本文对初中地理学科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从现有的教学情况来看,初中地理学科还有很多的方面要加强,未来的教学任务比较艰巨。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对话和交流,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来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地理教学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王书专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2.2
2.《对 打 造 优 质高 效地 理 课 堂 的 教 学 实践 和 反 思 》王 頔菲《文理导航(上旬)》2012.2
3.《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胡丕誉 《考试周刊》2012.34
第三篇:课堂教学有效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课堂教学有效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人本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和特色化管理,将会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管理;人本;规范;特色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管理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有其区别于其他管理的特点,这种特点可以说是凝聚了一种学校文化。要实现课堂教学管理效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管理须做到人本化、规范化和特色化。
一、实施人本化管理,激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管理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课堂教学管理是学校对每个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而最终落实则必须依靠每个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课堂管理;课堂教学的个体性待点,使课堂教学管理呈现这样一种局面:教师本身既是管理的实施者,又是管理的监督者,因此,要保证教学管理效能,就必须?⒄庖还芾淼幕?础建立在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教师精神的前提下。
1.注重人文关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学校管理层面,必须注重给教师人文关怀,要努力营造一个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的环境,突出教师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让教师体会到学校的信任、关心和温暖,让教师体会到教育的成功、快乐和幸福。只有教师体会到了工作的快乐,才能把这种快乐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才会在工作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热情,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教师能热爱自己的工作,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又会给他们的工作带来更多的动力与热情。教师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多注重的是精神上的需求。要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相互信任,心情舒畅,相互间发生积极的影响,形成良好的风气,让教学在安静、和谐、有秩序的情境下有效开展。
2.关注教师思想,建立强烈的责任意识
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师的责任心最重要。一位老校长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对待学生,就像端着一碗热油一样。从校长层面,他最大的担心是学校、学生的安全。但是,让人感触最深的还是透过这句话背后的强烈的责任心。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回答一些青年教师“怎样才能当一名深受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这一问题时说:“要深受学生喜爱,敬业爱岗是前提。当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对所从事的语文教育事业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其实,只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就一定会是一个好教师。有了责任心,就会去关心班上的学生,就会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就会知道班上哪个学生有了什么问题,哪方面还不懂;有了责任心,就会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去实施个别辅导,对症下药;有了责任心,就会去琢磨怎样使课上得让孩子们爱听,就会认真地去钻研教材,认真地备课,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一句话,有了责任心,就会用心地去工作。用心地去工作,课堂教学常规这些最基础的东西,一定会做得很好。有了基础性的能力,才能求得更大的发展。当然,能够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让自己的学生都喜欢你,都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对你教的学科有兴趣,这也是发展。所以我们要用我们的责任心、我们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使执行常规教学成为平时工作中的自主行为,形成一种习惯。
二、实施规范化管理,建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制度
“管”,从它的象形意义来说,是一个当官的举着竹子做的鞭子进行鞭策。的确,“管”有其严厉的一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在教学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发挥,需要良好稳定的教学秩序和教学制度。管理必须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从而加强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应不断加强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逐步完善相应的制度和要求。
1.立足课堂,加强基于课堂常规的教学管理
打造有效课堂,常规是基础。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监控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教学常规的过程管理,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常规的执行力。
课堂教学常规应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里面所要求做到的,概括起来就是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的教学“五认真”。分析有些课堂教学低效的因素,主要是教师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等,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备课准备不充分。我们容易出的问题是对备课中的重要环节,如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分析重点难点、根据学情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等研究不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缺乏深层思考,对重难点缺乏分析和有效的达成策略,有照搬教案的现象,教案有前详后略或者备课简单的现象,说明有些教师在工作一多、事情一忙的情况下,没有做到教学常规中所要求的“教师要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掌握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认真备课。”这种现象反映在课堂上,就表现为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不住,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准,教学时间的分配不合理,制约了教学的有效性。青年教师在这一方面尤其要提高常态下的备课能力。提高备课能力,我们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广泛阅读参考资料,学习名家的备课;第二步,独立备课后再参考名家的设计;第三步,无任何资料进行独立备课。
另一个层面是各学科的教学规范。如语文学科,低、中、高段的特点不一样,单就朗读来说,就需要了解各学段对朗读的要求,教学中才不会把对低、中年级朗读的要求拔高到高年级,才能做到符合教学的规范;了解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才不会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等等。各学科都有各自的教学规范,丝毫也不能马虎,作为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的规范性要求,做到自觉深读课标、研读教材、了解体系。
2.突出重点,开展以解决教学问题为主的教学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学研究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还是教师享受教学之乐的必由之路。有效管理的重点需要落实在课堂研究上。我们看到,课堂教学低效运作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起点和知识起点了解不够,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特别是对中下水平学生的关注不够,教学中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等等。针对教学问题的解决,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是对常规教学的重要补充。围绕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细节开展教学研究,钻研教材备好课,讲究教法上好课,把握细节求效果,通过研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训练的精简和教学手段的预设等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做到每个成员熟悉教材,共同分析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交流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思路与方法,用集体的智慧,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同年级、同学科形成互相听课、听“常态课”的学习风气,特别是青年教师,经常性地听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在听课中交流、对照、学习和提高。
三、实施特色化管理,形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独特风格
1.提供发展平台,运用提高式管理
转变观念,形成侧重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教学管理。以往的教学管理侧重于对教师教学计划制订、备课、作业批改的检查和课堂的评价,是一种对教师工作数和量的考核式的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说更多的是一种形式和任务。学校要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有效教学活动,搭建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个人发展的平台和机制;针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教师,完善建立导师制度,启动名师工程,加强个性化指导,以提高促管理,让老师们在成长与发展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2.提供展示平台,运用展评式管理
展示评比激励,促进教师常规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学校可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与展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展示、教学设计评比等,在展示评比中,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无为而治,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有效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有效教学。可以说,能促进有效教学的教学管理才是有效的教学管理,才是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湖南省新邵县严塘镇岩门学校)
第四篇:有效质疑 提升学力
有效质疑 提升学力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质疑的有效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宋代理学家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质疑已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而科学课中质疑艺术更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课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典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只有有效地设疑、释疑,才能真正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引起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一.什么是小学科学课堂质疑
在词典中,质疑的质是“证据”的意思。整个词语的意思是利用证据,提出疑问,请人解答。因此,小学科学课堂质疑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发现运用已有的经验或已学的科学概念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疑问,通过主动探究,寻求解决的方法与途径的过程。
二.当前科学课质疑的现状
科学课堂的理想状态是“带着问题进来,带着问题出去”,让学生在解决就问题,产生新问题的良性循环下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质。但是当前科学课堂上学生质疑能力的不足有目共睹。中国学生长久以来所受的教育造成我们的学生一味的虔诚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缺少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提出怀疑。中国学生在世界各种知识性的竞赛中往往是卷面成绩优异,但缺少对题目的思索和疑问。而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中国的学生正是缺少这一点。
对班级学生的观察与调查情况则更能说明问题:班级60名学生中,敢于经常在科学课堂上主动质疑的只有3名学生,占5%;而经常在课后继续质疑的只有1名学生,不到2%。其他班级情况大同小异。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呢?我在此作了分析。
(一)学生年龄增长的问题。
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举手发言的人数在班级中的比例会越来越少,这是学生心态、心理发生变化的表现,往往难以通过短时间的教育加以改变。而科学课又是从三年级时学生才开始接触,发言的人数就会相应减少,尤其是主动质疑的人数比例就更低了。
(二)社会、家庭认识的问题
当前的教育制度下,社会、家庭越来越唯分数论,孩子的成绩才是使社会接纳你,家长欣赏你的唯一标准。而在小学阶段,家长较多关注的还是学生语文、数学、英语这些科目,相对来说,科学还是处于“弱势”的一门学科。语文、数学科目成绩优异而科学成绩一般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有限的时间就注定对科学学科的关注度不够了。
(三)教师教学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也都反感做爱迪生小时候老师那样的教师。但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一周就那么几节课,尤其是科学教师,往往除了科学课之外,能插足课堂的时间屈指可数。于是,将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就是主要任务,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虽不能说没有,但也绝不宽裕。学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教师可能又要急着赶往下一个班级上课,学生的质疑积极性也就调动不起来。
个别教师可能对孩子勇于质疑抱着无所谓态度的,认为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该背的背,该默的默,能考出一个不错的成绩就可以了,缺少对孩子学习延续性的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就很不明显,反过来也影响孩子质疑的能·
(四)学生习惯的问题 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逆来顺受”型的“老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缺少质疑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勇气。他们不愿质疑,不敢质疑,不会质疑,也没有时间质疑。
不愿质疑是因为他们怕被别人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出风头”(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或者他们习惯了当观众、听众,不愿意当演员。
不敢质疑,第一是因为他们怕自己的想法如果错误,会遭到同学的笑话;第二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绞死可能威严有余而引导不足,缺乏老师的鼓励,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三.科学课堂质疑的内容
课堂质疑是创设课堂优良环境和探究氛围的重要环节,它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课前质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课前质疑,能将学生调动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此时的教师可以抛砖引玉,点燃学生质疑的思想火花。如在上“光的反射”一课中,教师在课前提问:“外面阳光明媚,你有什么办法将阳光请到教室里来?”这一问题大大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踊跃发言,很多学生都提到通过镜子的帮助来实现目的。教师及时提供工具,学生试过后纷纷质疑:“为什么同样使用镜子,有的同学能让阳光照射到教室里,而有的同学则不行?”“有的教室角落很难照射到,能不能通过增加镜子的数量来达到目的?”„„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牢牢被吸引住,思维随着质疑的产生而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延伸。他们带着这些疑问进入接下来的教学过程,急着想解开这些迷,必然会认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求获取疑问的答案;疑问解决了,学生也会体验到科学课的乐趣,培养起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课中质疑,持续学生学习活力
兰本达教授说过:“一节课,如果教师有一半时间在活动,一半时间是学生在活动,这个教师只是个及格的教师;上课时学生活动时间越多,你越是一个好老师,甚至是一个优秀教师。”因此,教师在可能的情况下,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更充分地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巧妙的教学情境或通过对教师实验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的观察,使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以此引发思维认知冲突,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如在上“抵抗弯曲”一课时,可以同时给竖放的筷子和横放的筷子施加一个向下的力,学生观察现象后质疑:“为什么横放的筷子容易折断?”然后引导学生认识柱子和横梁后观察教室的横梁,就会有细心的学生质疑:“我们教室中的横梁为什么要立着放,是否和横梁容易折断有关?”此时学生的两次质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尤其是实验的目的接通过质疑予以预设。此时的课堂成为一个不断“质疑——释疑——再质疑——再释疑”的理想过程。学生在联系生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和教学内容有关的疑问,并通过经验和已有知识去探究其中的科学道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类似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前一思维活跃度降低时,通过质疑这一“强心针”,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持续性。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和猜想展开探究,他们的兴趣被激发,思维高度活跃,学生的给性特长、学习潜力、创新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并能感受到学习科学是快乐而有效的。
(三)课尾质疑,留下学生拓展空间
一堂精彩的科学课,结尾应让学生感觉意犹未尽,令人回味,诱人深思。临下课的几分钟是“授之以渔”的最佳时机,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课堂,并产生无穷的探究动力。
课尾质疑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当教师结束课堂教学时,往往会习惯性的提问:“学完这节课后,你还有什么疑问呢?”此时,学生刚刚结束对新知识的学习,还意犹未尽,有学生就会有所反应。如在上“光的反射”一课时,课结束时就有学生问教师潜望镜的制作方法。有经验的教师会趁热打铁,比如提供一些制作潜望镜的材料,让孩子马上制作出来,加深孩子的印象,也对孩子科学概念的巩固,科学动手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还有一个阶段是当课结束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对科学概念进行了消化,或是在课后进行了相关实验的观察和操作,在探究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疑问,会找到教师寻求问题正确的答案。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植物”一课时,在作业本上提到猪笼草会合拢叶子抓住虫子,当时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达成共识,认为是对的。但第二天一个孩子找到教师,说回去想了想,结合科学课以前上过的内容,他认为猪笼草不是用合拢叶子的方法捕捉虫子,并认为猪笼草捕捉虫子也不是用叶子的,而是一种特殊的器官。此时老师首先评价了他的科学探究态度,并针对他的疑问鼓励他和老师一起到网上寻找答案,最终将发现在班级内予以公布:猪笼草叶的构造复杂,分叶柄,叶身和卷须,卷须尾部扩大并反卷形成瓶状,可捕食昆虫。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概念,并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方法,此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鼓励他们自行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开展实验,自觉地解决问题。“解疑”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质疑的乐趣,并对持久地“质疑”具有促进与催化作用。
五.科学课堂质疑的方法
(一)实验中质疑
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而我们在有意识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无意识地产生一些科学现象。此时教师充分利用实验现象的变化过程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既达到巩固科学概念的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继续探究的能力。如在电磁铁磁力大小实验中,除了书本上的实验方法和结论,为什么导线绕的松紧有差异也会导致磁力大小不同?不同材质的导线为什么也会导致磁力大小不同?甚至有学生问为什么生活中的都是铜导线居多?„„这些都必须运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索未知,而实验能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二)生活中质疑。
其实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平时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产生疑惑,并在课堂上根据所学科学概念提出问题。法布尔小时候面对神奇莫测的昆虫世界,有永远问不完的问题,最后,他用毕生的精力观察昆虫著成了《昆虫记》。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如学生看到生活中桥的形状会产生生么形状的桥最坚固;看到汽车加油,又会研究汽油的来历;生活中的微波炉是怎样加热食物的等。
(三)逆向中质疑
逆向思维是与通常思维程序相反的一种思考方式;而这种方法是通过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思维,提出问题的一种质疑方法。如,我们在科学课上已经知道电产生磁的现象,人类根据职业现象制造了电磁铁;那学生就会想磁能否产生电呢?通过研究就会发现法拉第通过10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提供了一把金钥匙。生活中的发电机就是运用这一原理制造的。
(四)对比中质疑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根据一定的条件进行探究实践,而我们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条件下同一科学问题处理起来的方法会发生哪些变化,又会产生怎样的新的结果。如:改变了纸的宽度和厚度能改变抗弯曲你能力,那改变长度是否有影响呢?改变铁芯粗细能影响电
磁铁磁力大小,那是不是越粗越好呢?„„在对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寻根问底,进行质疑,以求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权威性质疑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同种材料的物体从高处落下来,重的物体比轻的落得快,伽利略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因此提出了质疑,“如果把一个重的球和一个轻的球连在一起,他们下落的快慢是怎样?”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那我们已有的科学概念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松树真的不开花吗?无花果也真的没有花吗?在平时的学习或生活中,要求学生经常运用学过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矛盾的问题,培养自己质疑能力,努力提高质疑水平。
四.科学课堂质疑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2.激励性原则
2.指向性原则
4.可操作原则
5.情感性原则
第五篇: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王凤英
一、什么是质疑能力
1、什么是“疑”,什么是“质疑”
“疑”是“不相信”;“不分明,难以确定”的意思。“质”通“诘”,是询问的意思。“质疑”乃是“请人解答疑难”,“今亦以指提出疑难的问题”。一般意义上的“疑”往往通疑惑、疑难等联系在一起,指心里不明白,不能解答、解决,难于理解或确定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化学原理的不理解、对化学变化过程的不理解时也就产生了“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谓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
“质疑”就是把不能解答、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是经过思考后提出疑问。教学中的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为任何发明创造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质疑、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纵观化学发展史,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从而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2、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能力是素质的外化,学生化学素质提高的外在表现就是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化学学习中表现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问题的发现、质疑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个性因素,是一种积极探索的结果。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执着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日积月累,学生的创造性技能就会逐渐形成,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3、什么是“质疑能力”,质疑能力的结构
“质疑能力”是指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的能力。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思考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会产生一种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不断质疑、释疑,不断总结,表现出勇于追求真理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质疑能力同时也是学生的一种反思能力,又是学生思维的激发和提升。学生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不但能学会质疑的方法,提高质疑能力,也能形成良好的化学学科逻辑思辨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来自于生活中的经验和化学素材、化学学科知识逻辑和实验探究、化学学科人文背景等)。这就需要教师“授之以渔”,通过示范启发,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受到启迪,从模仿起步,要让学生由“录音机”变成“演唱机”,由被动接受的“容量瓶”变成主动获取的“移液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究心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
1、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教育和人才是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持续创新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有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才的培养的从基础教育着手,从娃娃抓起。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关键是学而善思,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质疑,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等。只有认真思考和钻研的学生,才会在学习过程中有问题产生。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摒弃了学生作为一种单纯性接受知识的容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社会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这是最重要的培养创新人才之需,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需。
2、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
1998年,上海启动了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二期工程,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的课堂教学理念,全面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是“主动参与、乐与探究、交流与合作”,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体验科学家的发明过程,也就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在做中学、在尝使中学、在体验中学”等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在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改变学生机械的模仿习惯、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有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兴趣形成统一,是搞好课改的必由之路。
3、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为学生的认知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和各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大胆质疑和思考,使学生养成勤思善辩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的深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将来用不着教”。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学力,把握学习的规律、拓展学习视野、主动涉猎、激发学习的潜能是有促进作用和发展前景的。
4、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有利于教师智慧的开发利用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始终是教育改革的热点,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教师不能仅是一个管理者、传授者、主导者和仲裁者,而要成为学生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充分挖掘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设计和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使教育教学告别“功利时代”,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宽松又有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形成一种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健康身体、求知欲、自信、自主、合作、一定思辩能力等。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把教师的聪明才智运用于化学教学实践中。
三、高中生质疑能力的现状与分析
1、高中生质疑能力的现状
针对我校高一年级学生,我找了两个平行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统计:进入高中后经常进办公室问问题的学生仅占2.9%,偶尔提问的占39.7%,从来不问的占57.4%;对老师的讲解常提出质疑的有1.5%,偶尔提出质疑的39.7%,从不主动提出质疑的58.8%;学生在化学预、复习过程中认为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都正确的有25%,有时有疑惑但不提出问题的有29.4%,从没有思考过的有45.6%;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懂的问题,其中想解决有不敢问的有32.4%,由于存在问题太多而放弃的有29.4%,积极提出问题及时解决的占38.2%。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即使有少部分学生经常提出问题,但是占69.1%的学生是把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希望老师给予解答,我们的学生总体不爱提问,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特别在课堂上缺少问题意识,学生长期没有自己的问题可提、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学生的思维怎么被激发,又怎么谈得上“主动发展”呢?
2、高中生质疑能力的缺陷分析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什么不爱提问、不善于思考、缺少质疑的勇气和能力呢?就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对于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造成学生不想提问质疑的原因,有48.5%的学生认为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认为问题太多无头绪占44.1%,认为老师没有耐心解答占7.4%;对于在化学课堂上有关提问的空间和时间,22.1%的同学认为没有时间,50%的同学认为偶尔有,20.6%的学生认为经常有;对于在化学学习中能促使学生敢于质疑的因素,40.2%的同学认为老师的热情和鼓励及对化学学科有兴趣,有50.4%的学生是为了学业有成。
从问卷数据可以看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常常会抑制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受教学任务和升学的压力,在教学设计和过程中注重的是如何提问,喜欢讲的“头头事到”,而没有给学生留有充足思考的余地,而且往往高高在上、太过于严肃而缺少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和沟通等;原因之二是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缺少思考和质疑的时间;原因之三是学生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他们习惯于听老师讲、自己记,听老师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甚至不乐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有畏难情绪等。总体归纳起来有三方面影响学生的质疑能力:师生情感交流和互动的不和谐、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及思想的不和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师的课堂设计要求等的不和谐。
四、高中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路径
如何变不和谐为和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及质疑能力?
1、引导学生重视质疑,积极寻疑,做到“愿问”
有一大家个共知的事实:幼儿园的小朋友问题意识最强,小学有所减弱,初中再次削弱,到了高中几乎无存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年龄和生理及心理状态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年龄越小越无顾忌“童言无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改变,不敢提问和质疑,不敢主动发言等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学生怕难为情,怕同学的嘲笑,怕老师的看轻或不耐顽等等;二是我们的教育问题造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老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课堂的大容量、作业的大容量等等。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有多少呢?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教师要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强力意识,努力引导学生重视质疑,积极寻疑,做到“愿问”。
学贵有疑,善于问问题的人,一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对于搞不通的问题,不问则不通,一旦问明白了,就会有一种成就感、进步感、觉悟感。人的悟性往往就是在一问一答中,即在思考中形成的。
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考入高中以后,对高中的学习生活有一种向往,而且从新生的交流和调查中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是:学生都有决心好好学习,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是很大,也很强烈。此时的我有一种强力的愿望,尽自己所能,让学生既轻松又愉快地学好高中化学这门课程。为此需要在总结自身以往教学的基础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抓牢教学的契机,利用好学生强势的学习心态,改变学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的陋习,有意识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良好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遇事都问个‘为什么’。”
在高一学生的第一节化学课上,我发给每位学生一本笔记本,在笔记本的扉页上有一句“老师的话:请把你想问的每一个问题记录下来,我会尽我所能认真解答每一个问题”。我把本子发下去以后说明:同学可以不写上自己的名字,但是你应该有一个自己能识别的符号或标记,每个星期把这个本子交两次给老师,老师很乐意为大家解答所有的问题。
随后我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情绪,讲解了这样一段话:思考是获得真知的重要手段,只有认真地思考了,知识才能转化为你的经验;思考是触类旁通的钥匙,借助科学的思考释疑解难,才能做到闻一知十;思考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因为只有思考才是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依据。老师相信同学们有这个能力,我愿意成为大家的朋友。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愿问”是学生的一种情感需求,对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对学校、对老师、对课程均有极大的好奇心,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愿问”又是学生准备进入高中学习的一种动力,正确利用好这种动力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每个第一次,例如:与学生接触的第一节课,关注学生的第一次质疑,认真做好解答第一次答疑本,认真做好与学生的第一次谈心,认真分析学生的第一次考试质量分析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坚持努力抓住教育的契机,学生的质疑能力会逐渐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强,教学效果就会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像保护露珠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实质上我们也有责任要像保护露珠一样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要努力营造一种常态的学生质疑的方式。
教师的亲切、和蔼、鼓励,能一下拉近跟学生的距离,通过“小本子”的传递,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平台,使学生的“愿问”落实于行动中,往往会导致学生具有创新意义问题的提出。
学生“愿问”的问题哪里来?每星期把质疑本交于老师,是否给学生带来了压力呢?从学生的质疑本上可以感觉到前期学生热情高,而第三个星期开始有少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少了,而且一个班级中提出同一个问题的人数在增加。新的问题促使思考,我一方面继续鼓励学生质疑,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寻疑。在高中化学新教材的第一章《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验从葡萄干面包模型到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的原子结构认识发展史,体验从德谟克利特—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就是不断的发现化学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又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中,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由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如第二章《开发海水中的化学资源》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究、验证和鉴定,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又一途径。通过实验设计、对比实验、实验结论的获得、实验前后的思考等等。可以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我在学生的质疑本上时常留下鼓励的话语,有时候是名人的名言,如爱因斯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又如陶行知的八个好朋友:“我有八个好朋友,肯把万事告诉我。你若问他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和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质疑问题哪里来?从化学学科教学中来,从课堂中来,从教材中来,从化学知识巩固训练中来。我们的课堂注重课前预习,要求同学预习后提出质疑问题,课中有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不同的问题进行评价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课后通过小本子的形式进一步提出思考和质疑,遵循课堂教学“一课三思”的原则。
从答疑本的收交情况分析,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从开始的一个问题到二个、三个逐渐增加,从开始教师的解题到教师分析学生解题过程中错误原因„„尽管有时所提问题不理想,但能把问题提出和呈现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2、多给思考、发问机会,使得学生“想问、敢问”
要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收集学习素材,注重科学方法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思维和创新。对“质疑本”的使用,教师要正确引导和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要引导全班同学寻找答案,一起解决;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所做的是:针对学生质疑本上的问题,或者认真解答,或者及时给予评价。对好的提问或思考性强的问题,更要给学生有明确的批示或在课堂上及时提出,组织学生来解答和评价,让学生及时产生一种兴奋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问题质量不够高的时候,教师一样要认真解答,并鼓励学生下次提的更好。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从刚开始不愿在质疑本上写自己的姓名,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实践,学生能把自己的姓名主动写在质疑本上。这是一次飞跃,说明学生通过实践和坚持,质疑提问意识逐渐增强,绝大部分学生从“愿问”进入“想问、敢问”的过程,并已经逐渐学会质疑提问。下面列出高一第一学期学生“质疑本”上所提的一些较有思考性的问题:
①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为什么H2 H+ 1H 2H 3H称为氢元素的五种微粒?
②有刻度玻璃仪器读数时,为什么一定要水平读数,仰视与俯视读数会怎样?
③如何判断化学键是否被破坏?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后,能量是怎样发生变化的,是否一定降低?
④元素的相对质量与原子的相对质量关系是怎样的? ⑤什么时候可以利用“十字交叉法”进行解题? ⑥怎样求混合气体的密度和平均分子量?
⑦不同密度溶液混合后的体积不能相加,又为什么在许多计算题中可以相加? ⑧如何制作家用简易消毒仪? ⑨如何改进初中电解水的装置?
⑩实验室制取氢气能否改用铝和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反应?
当然,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教师要认真解答,坚持鼓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更要充分挖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教学情境,通过实验情境启发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则要坚持努力,尽可能去体会和感受化学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多给思考、发问机会,使得学生“想问、敢问”,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能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体会与人合作、学他人之长处,从而有新的发现和提高。
3、通过讨论、总结、示范,逐步做到“会问、善问”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借助“质疑”本,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有问题不愿问走向想问,从想问提升到敢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都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毕竟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没有直接与老师面对面的质疑提问和交流;在课堂上能够针对课堂内容和教师的讲解以及教材的表述,敢于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的同学还不多。
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我寻找学生“质疑本”上的好问题或个别学生所提的有代表性的问题,给予适当放大,使之成为教学的专题,把学生的问题回到学生中去,让大家一起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前的课堂设计,而在课堂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适时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注重课后的延伸和继续讨论研究。
课例一: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刻度玻璃仪器读数时,为什么一定要水平读数,仰视与俯视读数会怎样?”教师设计安排一次学生实验,就是化学实验室中有刻度玻璃仪器的读数研究。
课堂环节一:认识实验室中常见有刻度的玻璃仪器,包括:量筒、容量瓶、酸式滴定管(老)、碱式滴定管(老)、新教材使用的滴定管,注意零刻度和最大读数等问题。课堂环节二:放入一定量液体后的静态读数研究(量筒和滴定管)。分别采用三种读法——正确读数、仰视读数、俯视读数,对三个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课堂环节三: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进行动态读数研究(完成量筒、容量瓶定容到刻度时的操作,从滴定管中取定量液体)。分别采用三种读法——正确读数、仰视读数、俯视读数,对三个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课堂环节四:对照比较分析静态和动态读数,得出结论。课堂环节五:教师告诉学生:是根据某同学所提的问题安排这节实验课,由学生分析必要性,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交流实验后的理解和感受,对所提问题作出评价。
虽然此课例学生提出的问题不难,但很常用,通过学生的研究,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评价,激励学生,促使其他学生敢于质疑和提问,解决这样的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例二:学生在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时,提出“在碘化钾淀粉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逐滴加入直到过量,现象会怎样呢?”由此引发了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专题教学——《化学反应条件的改变对反应产物影响的研究》
课堂环节一:学生实验验证——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
课堂环节二:讨论:反应物相同由于用量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生成物,已学过的有哪些?学生归纳总结。
课堂环节三: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互换反应着手归纳总结。课堂环节四:师生互补对照(从归纳的方法和思路上对照),一起完善。课堂环节五:应用和拓展
从问题中引发新问题,总结归纳,产生规律,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更为重
要的是:教师不是权威,要在和学生平等的位子上相互补充和完善。要在真正意义上鼓励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不唯书、不唯上,在质疑的基础上学会释疑,做到“敢问”切实解决问题,通过讨论、总结、示范,逐步做到“会问、善问”。
五、高中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实践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1)通过联想和比较发现问题
任何知识中多隐含着问题。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把潜在的“问题”挖掘出来呢?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通过联想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释疑,能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课例三:氯化钠(食盐)的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积累,请大家描述有关对氯化钠(食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生:烧菜作调料,腌制咸菜、咸鱼等,食盐洗澡,食盐洗茶的污垢,食盐洗衣;配制医疗用的生理盐水(0.9%);工业上用食盐制取氢氧化钠„„。
(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食盐有如此多的用途呢?”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很熟悉食盐,但根本不知道它的结构是怎样的,也不知到它的化学性质是怎样的。此时易产生迫切感,想快点认识和知道。这表明学生的兴趣被点燃。产生的教学有效性强。)教师:同学们如何从化学角度上进一步认识氯化钠?(师生共同分析氯化钠的结构和性质,引导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方法和寻找学习的规律,从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寻找自然界的存在和实验室制备等。)
学生课后提出:食盐水可以冼伤口,那么食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呢?是否可以用来制取家用消毒剂?
(学生从教材和课堂所学的知识进一步联想到自制消毒剂的可能性)教师引导:你可以看看书上的“电解饱和食盐水”。
学生提出:能否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自己制作家用简易消毒仪呢?
教师引导:原理上完全可以,老师希望你们成立一个合作小组,设计装置,实验求证通电的时间和消毒水的消毒能力的关系等。希望把过程记录下来,产生一份研究报告。
通过学生的合作实验,学生们终于制成了有饮料瓶制作的简易消毒器,且研究报告和成果获区青少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物引入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已经具有一些初浅的认识,可以说是处于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容易引发兴趣的爆发。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的情感,是呼唤学生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条件。通过质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疑——释疑——质疑——实验解决疑问,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增强质疑的信心和勇气。(2)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
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始终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鉴于这一特殊的规律,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展开各种不同形式的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等方面均是非常有效的。
在课堂外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的例子: 例1检验家中的食盐是否是加碘盐
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①为什么在家碘盐中看不到单质碘的颜色?②为什么加碘盐中的碘用的是碘酸钾而不是碘化钾?③为什么碘化钾和碘酸钾在酸性溶液中相遇会产生单质的碘?④家里的食醋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例2用PH试纸检验自来水和河水及雨水的PH值
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①自来水的PH值为什么小于7,显微弱的酸性?②为什么雨水的PH值也小于7,而且放置一段时间以后PH值还在继续减小?③为什么同样的自来水和同样的雨水,由于地点不同而PH值也会不同呢?
例3家中的小苏打、肥皂粉、精盐、绵白糖等失去标签了,请你来鉴别; 例4找一些不同面料的边角,请鉴别它们是羊毛、全棉、还是化纤。在课堂中的实验例子:
例1实验室制备氯气,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①为什么用分液漏斗而不用长颈漏斗?②为什么一定用浓盐酸而不用稀盐酸?③为什么收集氯气用密封的方法?尾气为什么用氢氧化钠?④能否用其它较强 氧化性的氧化剂与浓盐酸反应?
例2氯化氢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学生提出:①收集满一小试管的氯化氢气体,倒扣在大烧杯中水没有充满试管?②老师在做喷泉实验时水也没有充满烧瓶?③初中学过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否进行喷泉实验?④如果把水换成酒精,氯化氢气体是否有喷泉现象?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教师不能急于分析实验,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依据对实验的步骤、对实验的现象、对实验的装置、对实验的原理等的思考和反思,利用实验现象和理论之间的差异发掘问题所在,使学生在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产生质疑的兴趣,在学生产生惊奇、不解和矛盾心理时,进一步引发学生产生其它问题,从而激发和提升学生的思维。
改进一些演示实验作为学生实验,改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实验,改学生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等等,能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会发现问题,逐渐形成质疑的习惯。(3)通过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化学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有机融入到化学教学中来,可以说找准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例1:高一学习《硫、氮的功与过》中的有关硫的内容时,我们把重庆开县的井喷事件作为情景(2003年12月23日24分,当人们还处在熟睡中之时,重庆开县川东北气矿因为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天然气井喷恶性事件,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臭鸡蛋味。最终导致周围居民疏散不及时而中毒死亡240余人,方圆一公里内的家禽、家畜无法幸免。天然气的井喷,就是从气井出来的,还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的天然气发生无法控制的,向空气中喷发,一般可以达到30多米高“气柱”。天然气是动植物“残体”在深层的地下经过长时间无养发酵而产生的气体物质,主要成分是CH4,其中也混有有毒气体,此气体被称为“瞬间杀手”。消防队队员和援救的化学援救队赶到现场后,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点燃井喷气体;二是在燃烧的火焰周围内用大型机械形成20-30米高的“水雾”防护墙。环境监测人员将这种“水”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收集起来后,测定PH值为4.85,第三天再测定PH值时发现变为4.75。)请同学认真阅读材料,从元素化合物角度提出有疑惑的问题。
学生所提的有关问题有:
a.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臭鸡蛋味,该有毒气体是怎样出现在天然气里的? b.动植物残体中有什么物质?
c.周围的农民和动物都有大量伤亡,这种有毒物质是什么? d.为什么叫“瞬间杀手”? e.为什么要点燃井喷气体?
f.燃烧产物是什么有何毒性或危害呢?
g.为什么在燃烧的火焰周围内用大型机械形成20-30米高的“水雾”防护墙? h.这两项措施能怎样缓解事故扩大?
i.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毒气体对空气的危害?
j.为什么水雾掉下的水测定PH值为4.85,过一天再测定PH值时发现变化4.75? k.当“水雾”中的水凝结到周围的地面、水体(如土壤、河流、湖泊)后,将对土壤、水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l.那么没有发生井喷事件的话,有毒气体是怎样“脱硫”的? m.如何检验这些“水”的污染物? n.如何解决周围的土壤、水体功能恢复呢?
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踊跃发言,提出许多不同的问题,在大家讨论和师生共同评价后,把好的问题留下来,也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自然、社会生活、生产实际,有的放矢地介绍生活和社会中所用的化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解决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环境和简单的科学问题,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情和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有所用。
2、让学生“想问、敢问”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想问、敢问”的关键是教师,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对化学学科有兴趣,对化学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肯定是激发学生乐意提问的主要因素。新课程需要教师发扬课堂民主,帮助学生确立“我是课堂的主人”,树立学生“想问、敢问”的信心,激发学生提问的主动性,产生想问的冲动,转变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鼓励打碎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创造一个争先恐后“要问”的学习环境。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不吝啬微笑、表扬及鼓励
一直以来,我已经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提前5分钟进课堂,不带任何不良情绪进教室,一进教室总是脸带微笑,在课堂上要有满腔热情。提前进教室一方面是作好充分准备,另一方面是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个别交流,师生之间产生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时代不同了,学生的现状和心理特征均发生着改变,学生在社会、家庭、课业等负担和压力下,在课堂上吸收和消化知识的同时,另一种需求不可忽略,那就是情感的需求在上升。能够正确进行顺势引导,在课堂上毫不吝啬地把微笑留给我们的学生,以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习境,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希望学生具有学习化学的自信心,那么在课堂上,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用“你这个问题提的真好”“你答得很好”、“你基础不错,继续努力会更好”、“你很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聪明,若能仔细一些会很出色”、“你不比别人差,多些自信和方法”„„。美国心理学家丝.雷所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象阳光一样,没有他,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教师应该充当学生自信心的挖掘者。一直以来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着以柔克钢、以理服人、以热诚和真心关爱对待我的学生,换来学生的真心回馈,学生乐意靠近我,主动乐意和我进行交流和切磋,在这种“和谐”教学氛围中,学生“思维如泉涌,质疑问题比山多”。(2)、在课外或课后不吝啬时间,给学生解惑
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全班的学生,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解决好所有学生的问题,教师的工作必将延伸到课外或课后。我认为,舍得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给学生解疑,对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非常有效的。课外答疑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可以面对面答疑和解惑,或者给予学生心理疏导和交流。二是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质疑本上学生的问题,我总是认真解答,从不马虎,记得有位同事见了后说:“你太花时间了”。我认为虽说放弃了休息时间,但换来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学生乐意把他们的郁闷、烦恼、不解向自己的老师倾诉,做到心灵的沟通,做老师的虽苦尤甜乐在其中。
个案1:小钱性格非常内向,原有化学基础不算差,但是一段时间总是感觉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有所退步,我观察发现她渐渐的不自信了,又似乎很着急的样子,几次想进办公室,却又停了脚步,还好,总算有一天拿着题目让我帮她解答,我表现非常亲切、温和、耐心地一步一步加以引导和分析,哪一步是关键,你是怎么想的?在师生一起分析时,尽量让她多表述,并及时鼓励和肯定,有了一次、二次、三次就容易了,老师的真情换回了学生的信任和自信,小钱同学在学习中有问不完的问题,学习成绩也有了一个飞跃。
在放弃休息关心学生的做法上,我有自己的想法,一般情况下,我不会主动把学生“请进来”的,而是“等待着”学生自己主动来找我,乐意来找我。我们的学生自尊心强、自主意识强,即使是“弱势群体”,他们不希望老师过多的关照,“请来的”和“主动来的”所产生的效果差异很大,讲到底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从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说来,凡是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所以,学生主动来找我的,我从不拒绝,总是耐心认真的听、细致地分析、分析中提出新的问题、引导新方法的产生等等。让学生在乐问、乐学中提高质疑能力。(3)教师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化学热情
罗曼•罗兰有句名言:“要播撒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作为一名化学教师,首先自己对化学这门学科充满热情和兴趣,深刻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深挖教材,不断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有关高考考试说明,还要博览群书,及时了解化学学科发展和前沿,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功底,带着浓厚的爱生热情,全身心投入,把握化学学科知识要点,理清教材思路,体现学科本位和教学本质,融会贯通,找准知识兴趣的切入点和爆发点,才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情和兴趣。兴趣促使学生的感觉变得敏锐、想象变得自由、思维变的活跃,学习就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学生自然会对化学学科认真钻研,才会产生各种问题,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4)以生动的形象化的比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化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某些概念的难以理解或者是微观粒子的看不见和摸不着,此时适当运用一些比喻,就会使学生克服为难情绪,同时产生兴趣。例:在讲解金属原子转化为阳离子时,用形象的语言“大方一下,先成就别人,后成就自己”;在讲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转化为阴离子时,“小气,得了便宜还买乖,打起围墙来了”。(5)以教师的示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引领者,而且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师的人格和威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我,积极进取,养成良好的不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断学习的习惯,形成和发展自身优良个性品质,对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起示范和导向作用,积极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让学生“会问、善问”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会问、善问”就必须使学生在提出各种各类问题时要善于总结,让学生知道和重视“怎么问”,使学生知道怎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总结和大胆在课堂上接受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使学生在过程中逐渐体会和成长。
(1)以案例情境为提问的素材
例在学习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时,把家庭生活中养金鱼的题材作为情境素 材:“自来水中什么物质让小金鱼窒息?”从养金鱼与自来水的故事(经验回顾)——自来水中什么物质让金鱼死?——自来水是怎样杀菌消毒的?(生活回顾)——自来水中可能什么物质?——怎样检测存在的物质?„„
在高一起始年级不断营造氛围,创设问题环境,使学生面临某一化学情境时会自发产生“为什么?”、“怎么会?”、“其中存在什么化学原理?”、“是否有新的问题存在?”、“如何解决问题?”。
(2)以学生质疑的好问题形成专题
学生在“质疑本”上提出,有刻度仪器的读数问题,形成了一堂学生实验专题课;又如学生在学习氢氧化钠中通入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的用量不同产生不同的生成物?引发了“相同反应物不同反应条件生成不同产物的研究”。使学生的质疑积极性受到鼓励,从而激励学生要会提问和善于提问。
(3)在好问题的释疑过程中产生新问题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学生提出在溴化亚铁中滴加氯水,从少量到过量为什么不同?在分析释疑过程中,学生又提出在碘化亚铁中逐渐滴加氯水如何呢?学生在过程中会运用类比和推理的方式提出不同的问题,对有些问题看似相同,但解释就可能不同,不能类推。(4)总结提问质疑的一般原则
通过每一阶段的实践和总结,针对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提升,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两方面进行行动研究,要注意总结问题从哪里来——怎样发现问题(方法研究);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正确评价和激励——不断寻找规律(学生的质疑本和课堂提问);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与教师一起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问质疑要具体,而不能过于抽象,质疑提问的指向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对提出的问题的切入点要小,不能漫无边际,同时对质疑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在质疑过程中注重“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少用“是不是?能否?是这样吗?”;在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请思路,抓住质疑提问的关键。进一步促成学生会问和善问。
在学生基本养成质疑习惯时,教师和学生进一步针对教材的内容,和已学习过的章节进行温习和反思,按章节分析每一单元有哪些问题——那个单元问题最多——哪些问题提的好(高质量)——学生自己是怎样解决的——教师是怎样引导的;只有不断总结和提升,才能转变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
为了总结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方法和规律,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努力和实践。我们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研究中,从学生的想问、会问、敢问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的指导和延伸,通过质疑本的使用,从高一起始年级进行实践研究,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从几次考查成绩来看,学生成绩提高较快,从化学拓展选修来看,化学拓展人数大大超过其他学科。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从本质上看,逐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主要参考文献:
阎金铎等.科学教育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张华夏、叶侨健.现代自然哲学与科学哲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张功耀主编.科学技术学导论(自然辩证法概论).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7 王大珩,于光远主编.新世纪初我国学者首次深入系统的论科学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王悦,张勤,张劲著.科学思想与创新素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刘爱伦等.思维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英] S Ian Robertson著.张奇等译.问题解决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黄希庭,郑涌著.心理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辛自强著.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陈爱苾著.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洪东府陈基福化学名师培养基地
王凤英课题研究论文
发表于《化学教学的智慧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2月
学生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在这里花费你一点时间,在以下的问题上面做选择,把你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不需要签名,在你认为的答题上打“ ∨ ”。谢谢你的真诚合作!
1、在初中时你的化学感兴趣吗? A、非常感兴趣 B、兴趣一般 C、没兴趣
2、你进入高中以后认为化学学科的学习如何? A、化学较难学习有困难 B、化学学习比较轻松 C、化学学习一般性
3、进入高中以后,在学习过程中,你经常去办公室问问题吗? A、经常去问问题 B、偶尔去问问题 C、没有问过
4、你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是否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自己的观点 A、经常提出质疑 B、偶尔提出质疑 C、从不主动提出质疑
5、你在化学预习或复习过程中经常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提出问题吗? A、认为教材上的概念都正确 B、有时有想法也不提出质疑 C、从没思考过要提问
6、如果化学学习过程中有问题存在,你喜欢怎样提问? A、直接找老师提问 B、以书面形式让老师解答 C、直接问同学解决
7、如果由于各种因素,学习过程中存在了许多问题 A、积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B、由于存在问题太多而放弃 C、想解决有不敢问
8、如果你经常提问的话,提出的问题是 A、不会做的习题希望老师解答 B、自己有解答要求老师找出错误原因 C、对教材或参考书上的表达提出质疑
9、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造成你不想提问质疑的原因是 A、学业负担重,没时间 B、老师没有耐心解答 C、问题太多又无头绪
10、你在化学课堂上,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即时提出质疑吗? A、没有 B、偶尔有 C、经常有
11、在化学学习中能激发你敢于提问的原因是 A、老师的热情和鼓励 B、使自己学业有成 C、对化学课有兴趣
12、在化学课堂上,你有提问的空间和时间吗? A、没有 B、偶尔有 C、经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