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4:5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篇: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走进农村

------位置与变换

教学内容:

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会看方位图,对照方位图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初步体会平移和旋转现象。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两个信息窗:参观凤凰村、参观加工厂。平移旋转现象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辨认方向,在观察生活中感受平移、旋转。知识基础:学生在一年级学过上、下、前、后、左、右和生活中的东、西、南、北,在二年级学过图上的东、南、西、北和对称。能力基础: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已能熟练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与图上的方位有机结合。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根据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中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不同的方向,并能运用合适的术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平面图上的方位,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2、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4、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辨认方向

教学难点:借助路线图确定生活中物体所在的具体方位。教学措施:

1、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会辨认方向。

2、在直观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平移、旋转现象。

3、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究新知。

4、注意用儿童性语言来描述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课时安排: 4 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课时

课题:走进新农村——位置与方位 教学内容;教材3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并能运用适当的术语进行描述,能根据线路图说出不同的方位。

2、运用方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教学准备:课件、山东地图、指南针

预习要求:观察情境图中有什么,试着描述它们的位置。预习检查:活动课集中检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到哪儿玩过?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到农村去看一看,好吗?(课件展示农村图片)

今天就领大家凤凰村游览一番。请大家看都有什么。根据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2、3、4、5、从村口到文化中心怎么走? 从村口到牡丹亭怎么走? 从村口到凤凰塔怎么走? 从村口到风景区怎么走? 从文化中心到饮料加工厂怎么走?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认识东北方向

从村口到风景区怎么走?(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可能的情况有

从出村口先向东走到凤凰塔,再向北走就到风景区。从出村口先向北走到牡丹亭,再向北走到住宅区,再向东走就到风景区。

从出村口先向北走到牡丹亭,再向东北走就到风景区。(3)小结:在东与北之间的方向是东北方向。

2、认识西北方向 从村口到文化中心怎么走?(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可能的情况有

从出村口先向北走到牡丹亭,再向北走到住宅区,再向西走就到风景区。

从出村口先向北走到牡丹亭,再向西北走就到风景区。(4)在西与北之间的方向是西北方向。

2、认识东南、西南

凤凰塔、饮料加工厂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1)全班交流 凤凰塔在牡丹亭东南方向

饮料加工厂在牡丹亭西南方向

(2)小结:在东与南之间的方向是东南,在西与南之间的方向是西南。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一(1)学生独立完成(2)全班交流(3)说一说哪两个方向是相对的。

(4)对口令游戏 规则:教师说一个方向,学生说与之相对的方向。

2、小导游的游戏

(1)教师和一学生师范演示(2)同桌之间玩此游戏。

3、空间的方位

(1)找教室的东、南、西、北。

(2)找教室的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并说一说都有什么。

四、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限时作业 课本38页第二题。

第二课时 总第()课时

课题:《走进新农村——位置与方位》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38、39、40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和线路中,熟练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几个方向,并能运用适当的术语进行描述,能根据线路图说出不同的方位。

2、运用方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熟悉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东、南、西、北八个方位

教学准备:课件、地图 教学过程

一、请你当导游(自主练习四)(1)出示情景图,看一下图中有什么。(2)独立完成(3)汇报交流

(4)同桌之间玩“当导游”的游戏 自主练习七

(1)出示情景图,看一下图中有什么。(2)独立完成(3)汇报交流 自主练习八

(1)引导学生读懂题意。(2)学生独立完成(3)汇报交流

(4)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学校建筑物的方位。

通过这三题提高运用方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游戏

同学们当导游累了吧,我们来做个游戏吧。(1)出示游戏规则

(2)教师和几个同学玩以做师范(3)小组内玩

三、自主练习六(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通过此题复习前面所学计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四、画一画

(1)校园都有什么,各在什么方向(2)动手画出我们美丽的校园(3)作品展示,学生评价。

五、评价反思

学生说一说方位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课时 总第()课时

课题:走进新农村——位置与变换 教学内容;认识平移现象,教材41、4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平移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方位感。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平移和旋转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进一步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教学重点: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图形的平移

教学准备:课件、方格纸、滑板等

预习要求:图中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吗? 预习检查:活动课集中检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次我们一起参观了凤凰村,今天我们再去参观他们的饮料加工厂(课件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讨论)

二、师生合作,探究问题

(1)请学生描述一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1、2、3、4、升降机是从下往上移动的。大门是这样开关的(做动作)传送带上的饮料是这样运动的。灯泡是这样运动的。

(2)同学门说的真好,有些同学还能用手势展示给大家看。你能根据他们的不同运动方式给他们分类吗?(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可能有如下做法)

1、大门、传送带这样的分为一类,因为他们的运动都是平的。

2、3、吊扇、灯泡、汽车轮子分为一类,因为他们是转的。升降机也属于第一类,因为它在运动时也是直直的

(4)小结:像大门、传送带、升降机这些物体是直着运动的,这种运动方式叫平移。像吊扇、汽车轮子这些物体是转动的,这种运动方式叫旋转。

(5)说一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1、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三、平移的距离

(1)看一个小故事《评评理》。(课件展示)一只小狗和一只小猫坐在一辆滑板车上,小猫坐在车头,小狗坐在车尾,滑了一段距离后,他们俩争了起来,小猫说它滑得远,小狗说它滑得远。到底谁滑得远。(2)小组讨论(3)汇报

(4)小结: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要观察该图形上的任意一个点的平移过程就可以。

四、巩固练习自主练习二

(1)引导学生看懂题意,然后独立完成。(2)全班汇报交流。自主练习三(3)引导学生看懂题意,然后独立完成。(4)全班汇报交流,并欣赏美丽的图画。

五、小结

随着时钟指针的旋转,这节课也结束了。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六、限时作业:自主练习一

第四课时 总第()课时 实践活动——变化的影子

课题:实践活动——变化的影子 教学内容:教材45、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时刻影子的长短是不同的;再同一地点,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最短。

2、经历观察、测量影子的长短的过程,体会影子的长短与时刻的关系,获得一些数字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再与同伴合作交流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及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物体的高度与影长之间变化的现象。教学难点:体会影长与物体高度的正比例关系。教学准备:

1、不同的竹竿、卷尺2、3、教学过程: 选定不同的测量时刻。

影子的长度与时刻变化的记录表。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注意过自己的影子吗?„„是的影子给我们无限的遐想。不论是在阳光下,还是在月光下,我们总想抓住自己的影子。

2、3、认真观察情景图,引导学生发现情景图中的信息 提问题

什么时间物体的影子最长? 什么时间物体的影子最短?

4、小结:影子的长度与物体的高度有关系,与时刻也有关系。

二、计划阶段

1、划分小组思考活动设想: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全班学生分成6组?(2)思考:怎样进行测量 学生讨论,小组制定具体步骤。

2、3、小组内分工

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

三、活动阶段:

按照分工,各小组选择不同长度的物体再不同的时刻进行测量。记录影子的长度与时刻的变化情况。

四、总结阶段

1、交流

(1)学生展示记录的表格中的数据。(2)交流活动的过程及感受。

2、发现规律

(1`)在同一时刻,由于物体的高度不同,影子的长度也不相同。(2)即使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时刻,影子的长度也不相同。

第二篇: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29——45页单元备课

本单元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学习20以内数加减法最直接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的计算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主要内容:10以内数的加法;0的加法10以内的减法,0的减法;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探索规律”等内容。

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口算、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1、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能真确、熟练的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的两步加减法式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不同的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在交流多种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

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生活里有很多计算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

课时安排:15课时

第一课时 加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理解加法的意义.

2.认识“+、=”以及它们的书写方法,会读写加法算式.

二、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

三、教法学法:教法: 讲授法

学法 :练习法 尝试法

四、课前准备:课件、圆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小猴子听说同学们都很有本领,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怕不怕?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给我们出了什么样的题目.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看图说出:左边有几个小跳棋,右边有几个小跳棋,一共有几个小跳棋?

生:左边有1个小跳棋,右边有1个小跳棋,一共有2个小跳棋.

问:也就是几和几组成几?

生:也就是1和1组成2.

(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问:你能看图直接说出是几和几组成几吗?

学生看图回答.

问:这幅图呢?(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看!小猴子拿着桃子来奖励你们了.(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问:小猴子左手拿了几个桃子?右手呢?合并起来一共是几个?

师:把小猴子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在一起((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求一共是多少?就要把两个数加起来,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建立加法概念

师:要做加法,我们首先就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就叫加号,你们看,这就是加号(出示“+”),加号表示“合并起来”的意思.

师:要把小猴子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起来,写成加法算式是:1+1

问:1和1合并起来是多少?

生:是2.

师:所以1加1就等于2(板书=2),“=”叫等号,2是1和1合并起来的得数.这个算式读作:1加1等于2.

学生练习读算式.

问:谁能结合这幅图说一说“1+1=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1+1=2表示把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起来,一共是2个桃子.

2.进一步认识加法含义

(1)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问:有几个小朋友做游戏?又跑来了几个?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谁会列式?(板书:2+1=3)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地说,并且要让学生说熟练一些。

(2)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

师:请你试着用三句话说出图意.

生:有1只小猫在玩球,又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小猫?

问:求“一共有几只小猫”应该怎么想?

学生互相说一说,然后列式解答.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摆圆片:左边摆1个圆片,右边摆2个圆片,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一共是3个圆片,1+2=3. 在摆的时候,要让学生一边摆一边说。

4.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计算加法要根据什么算出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解答。

2.看算式,先用学具摆一摆,然后再写得数.

1+1= 2+1= 1+2= 板书: 加法的初步认识

1+1=2 2+1=3

第二课时 加法计算

一、教学目标:

1、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法。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

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4、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重点:进一步巩固加法的意义,能正确列出加法算式和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难点:体会加法的意义

三、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练习法

四、课前准备:主题图、关于猴子和桃子的图片

五、教学过程:

设计: 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孙悟空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他,便特意来看看我们,小朋友们看,他来了!活动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1、观察定向,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到了!花果山好热闹呀!小朋友们快看看,都有谁来了?谁来说?师:对呀!天空中飞来了几只小鸟,是几只呢?师:小朋友们说的都不错,刚才说了这么多,你最喜欢什么?最喜欢猴子的小朋友请举手。噢,这么多,大家都愿意与小猴子成为好朋友。那我们先来看看可爱的小猴子,好吗?(课件突出小猴子,其他的场景淡化。)关于小猴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所提的问题中没有涉及到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然后让学生仿照教师提出:“一共有多少只猴子?”(教师板书)教师要重要强调所提出的问题,并且强调一共是要用加法计算。

2、尝试解决,理解含义,探究算法

师:小朋友们,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说)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小朋友说出了这么多方法,其实都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谁知道这个算式怎么写? 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吗? 师引导学习加号,领读算式。活动

三、拓展延伸,激励探索。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看着小猴子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仔细观察画面,你也能像她这样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师:刚才我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小朋友们能列个加法算式把他们解决吗?我们又要开始小组比赛啦!听好要求:小组长先做好分工,小朋友们接到任务后,就动脑筋列算式,然后把你列出的算式告诉小组长,小组长把组员们解决得问题记录在这张答题卡上,还要想一想怎样说最清楚。这一次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解决的问题最多!

学生合作解决,并进行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也用到了加法,比如:妈妈给你买了三个本子,爸爸又给你买了2个,爸爸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学生解答)

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个生活中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活动四:小练习

师:小朋友们能不能看着你们得到的这些桃子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教师可提示:可以问问同学们,第一小组)

学生提问题:(1)第一小组一共得到了多少个桃子?

(2)第二小组一共得到了多少个桃子?

…… 学生边提问题边解决。

活动五: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和孙大圣一起游玩了花果山,在玩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 加法计算

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3+2= 5

2+3= 5

第三课时 加法计算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加法的意义,能正确列出加法算式和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加法的意义,能正确列出加法算式和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

难点:体会加法的意义

三、教法学法:教法:引导操作探究

学法:探究操作

四、课前准备:主题图、小棒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花国山太美了,今天又有一群小朋友到花国山去游览,我们一起去看看。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问题

3、解决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可以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5+3=8 3+5=8 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你还可以说出像这样的一组算式吗?(2)一共有几只小猴?

先让学生说说有关小猴的信息,再独立列式计算

(3)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

先找一找,数一数,再列式,并问你是怎样想的?

(4)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教师要把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一一板书到黑板上,并且重点强调一共就要用加法计算。

(三)自主练习

1、第1题

仔细观察第一幅图,找找有不认识的东西吗?教师板书大括号,告诉学生大括号的意思表示“合起来”的意思。让学生说说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学生独立列式。

2、第4题

(1)观察鱼缸图,说说图意;

(2)这道题是要我们看一幅图列几个算式?学生试试,集体订正后完成第二幅图。

(四)总结:互相交流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作业:第2题

板书设计: 加法计算

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

3+5=8 5+0=5 5+3=8 0+5=5

第四课时 加法练习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加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 难点:加法的意义

三、教法学法:教法:引导 学法:练习法

四、课前准备:卡片、展台、彩笔

五、教学内容:

一、组织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1)10以内数的加法

(2)有关0的加法

二、基本练习:

1、看图列式计算

(1)▲▲▲▲▲ ▲▲▲(2)○○○○○○ ○○○○

()+()=()()+()=()(3)课本P34 第4题

先看图说意,再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展台上评价。

2、口算

2+7 3+5 5+5 5+4 3+6 2+5 4+4 2+8 出示卡片学生视算,订正时找几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三、综合练习:

1、找朋友

P35 第6题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2、画一画,填一填

P35第7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先确定横线上还要画几个图形,然后再根据所画图形的个数去填未知数。

3、P35 第8题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后连线,集体订正对错。练习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6号和8号球员分别应踢哪些球,再让学生画线连球。

4、P36第10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意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订正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5、讲一个数学故事 P36 第11题 出示P36自主练习第11题: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看图编一个数学故事,并提出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2)你能讲一个数学故事吗?

(3)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发挥想象力,自编故事。

四、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4第3题 P36第9题

第五课时 10以内数的减法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经历用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10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二、重点难点:重点:10以内数的减法的含义及正确计算。难点:正确计算

三、教法学法:教法:探究法、指导法 学法:练习法

四、课前准备:课件 展台

五、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花果山的水帘洞是小猴子经常玩耍的地主,今天,老师也带你们去看一看,好吗?

多媒体出示信息窗3——游水帘洞

让学生观察游水帘洞的画面。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答出:桃子、猴子等。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二、探索解决问题,感受减法的意义:

1、在学生提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问题:还剩几只猴子?

学生独立思考后,合作探究问题。师巡视,作个别指导。

2、全班交流。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看图知道还剩3只。

②我可以把剩下的一个一个地数。

③我可以把4分成1和3。

④我用4个木块代替4个猴子,跳进洞里1只,就拿走1块木块,就剩3只了。

3、师小结:大家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很了不起,要求还剩几只,就是从4里面去掉1,可以用减法计算。

板书:4-1=3(只)

介绍减号“—”和算式的读法。

5、进一步感知减法的意义:

师:你还能用减法解决刚才提出的哪些问题呢?

电脑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组解决。

全班交流,小组内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互相交流。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你能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提出生活中的问题,看哪些能用减法解决,解决不了的,放在问题口袋里。

小结: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减法解决。

板书设计: 减法的初步认识 4-1=3(只)

第六课时 10以内数的减法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

2、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3、形成初步的推理判断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难点:正确快速计算

三、教法学法:教法:指导法 讲授法 学法:练习法

四、课前准备:课件

五、教学内容:

一、看图列式:

根据自主练习第一题,说说图意,让学生理解,独立完成算式,说说算式的意思。

二、减法综合练习:

引导学生说说自主练习第二题的图意,再填写完成算式。

三、先画线,再填得数: 画上斜线表示什么意思? 画多少个?

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

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说说题意。

四、根据自主练习第四题内容,学生独立计算。

五、先说图的意思,再列式计算。

六、游戏方式进行。

第七课时 减法计算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0的减法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3、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问题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二、重点难点:重点: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关于零的减法。难点: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关于零的减法。

三、教法学法:教法:指导法 学法:探索法、练习法

四、课前准备:口算卡片、主题图、小棒

五、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

故事导入,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摘桃子的故事,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后让学生观察图。

二、发现问题

出示信息窗4,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内容。

1、编一个小故事给同学们听。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讨论:为什么这只小猴子最后一个桃子都没有了呢?不管干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

3、根据故事内容,提出数学问题。

三、探究问题

1、小猴子摘了几个桃子?

学生自己观察画面,列出算式。

2、篮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可以给学生一个不完整的算式给予提示:34=5(个)

第八课时 10 以内加减法的综合练习

一、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上面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自己练习。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重点: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自己练习。难点: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自己练习。

三、教法学法:教法;指导法 学法:练习法

四、课前准备:口算卡片、小棒

五、教学内容: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长了很多本领,今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好吗?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让学生观察彩图,说说图意,列出算式。

2、自主练习第2题

主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口算,如有个别的学生教师应进行辅导(可用卡片)

3、听声音,做计算。

板书: 5+4=9 5-4=1 5+3=8 5-3=2

5+2=3 5-2=3

4、自主练习第5题

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大于、小于、等于号。

5、自主练习第6、8题

引导学生看图列式。说说图意。

6、自主练习第7题

小鸡回家,引导学生算出得数,再连线。说说小鸡怎么回家? 提出问题列式计算。

7、自主练习第9题

看图讲一个数学的故事。

根据树上的七星瓢虫或树上的叶子等内容来编;分合作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列式计算。

三、拓展延伸

教师讲一个数字娃娃的故事。你能自己编一个数学小故事吗?

第九课时 连加、连减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计算。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积极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及其运算顺序。难点: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

三、教法学法:教法:讲解、引导。学法:自主探究、观察、操作

四、课前准备:口算卡片、主题图、展台

五、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第41页信息窗5挂图)

1、师:一些小朋友观看一群顽皮的小猴子跳水嬉戏,可爱的小猴子不仅吸引小朋友的目光,还引起小青蛙,小鱼的注意,我们也看一下好吗?

2、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 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② 小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③ 河岸上还剩下多少只青蛙? ④ 树上还剩下多少只小猴子? ⑤ 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的好极了!那么第一个问题谁来解决?该怎样列式?请同学们利用学具试着自己解决一下好吗?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小组长组织好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并做好总结。

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说相应的算式。(2)这几个小组的想法又对又准确。那么这道题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4个坐在地上的同学,加上站着看小猴跳水的3个同学是7个同学。再加上跑来的2个同学,就是9个同学。(学生列的算式不同,说法也可以不同)那么这道题也就是几加几再加几?(指名学生:4加3再加2)(3)今天我们学的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教师在适当时机总结:把三个数加在一起的算式,叫做连加。并板书:连加。

(4)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在这幅图里,还有哪几道题可以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学生自己试做,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5、让学生独立完成红点标示的问题: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三、走进生活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连加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先把它放到问题口袋里,以后再来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连加、连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 连加、连减

4+3+2=9 5—1—2=2

第十课时 10以内的连加、连减练习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连减、连减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使学生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积极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难点:准确的理解题意。

三、教法学法:教法:引导、指导 学法:练习学具操作、讨论交流

四、课前准备:口算卡片

五、教学内容:

一、口算

5+4 3+6 7+3 3+3 4+6 2+3 5+3 7+2 4+3 4+4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练习前找学生说说怎样摆的?

计算时,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加强对口算方法的具体指导。

2、自主练习第2题。

提供了学生用彩纸做纸花的情景,进一步巩固连加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学生可以算“三个小朋友一共做了多少朵纸花?”也可以算“三个小朋友一共用了多少张彩纸?”只要列出正确的算式就行。

3、自主练习第3题。

根据直尺上提供的数据,学生自主列出算式。

4、自主练习第4题。

以统计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填数,巩固连加。应先引导学生数清楚西红柿、辣椒、茄子的数量,然后计算三种蔬菜的总个数。

5、自主练习第5题。

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猫?”是对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的综合练习。练习时,鼓励学生借助图中的信息,尽可能地提出多种有关连加、连减的问题,独立解决后,交流共享。

6、自主练习第6题。

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理解,独立解答,发挥想象。在交流中弄清楚“2+2+2+2”和“8-2-2-2-2”的含义,并尝试口算出结果。

三、课堂小结

板书: 连加、连减练习课

3+2+4= 3+6+1= 6-0-5= 9-2-7=

第十一课时 加减混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小猴子学钓鱼”的具体情景,体会1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能正确口算10以内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用多种算法去解决问题,初步学会有条理思考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交流算法过程中,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问题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重点: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难点:解决问题

三、教法学法:教法:引导探究 学法:合作探究

四、课前准备:主题图、展台

五、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了花果山,游了水帘洞,看了小猴子

跳水,还美美地野餐了一顿,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猴子是怎样钓鱼的呢?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去看一看,好吗?

二、提出问题。

1、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图上都有什么?它们都在干什么?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情境图编一个数学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编出后,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并思考提出的问题。组内交流完后,教师指名一至两名同学讲一讲他们编的数学故事,(组织学生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组织全班解决提出的问题。

2、解决问题

(1)现在有几只猴子学钓鱼?让学生结合图中的说明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求出有几只猴子学钓鱼?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每组选出一名同学汇报本组的意见。(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分别列出各种算式。

5-3+2 5-3+1 让学生看算式,每个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讲解。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自主练习第2题。

(1)观察此图:你想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提出:湖里有几只天鹅?(3)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

8-2+3 8+3-2(4)结合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样想的?并说一说运算顺序。

2、自主练习第1题。

观察图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是什么?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式。关键是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50页第3题 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5-3+2 5-3+1 3+2-1

第十二课时 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练习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练习形式,达到对加减混合运算的正确、熟练计算。

2、理解情境图的思维方式是开放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的。

3、通过具体情境,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熟练计算 难点: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

三、教法学法:教法:引导练习学法:合作练习

四、课前准备:展台、口算卡片

五、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研究了“小猴子学钓鱼”的故事,又解决了一些问题,同学们很棒!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走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好吗?

二、自主练习

1、出示口算卡片:要求二人合作:一人读算式,一人作答。然后判断,错误的改正。

练习时要强调先想什么,再想什么,练习过程中,可以从中抽出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加强对口算方法的具体指导。

2、出示“小羊过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1)引出解决的问题:小羊要踩什么样的石头过河?

(2)“妈妈告诉我,从得数是3的石头上过河最安全。” 算一算哪些石头上的算式得数是3?在石头旁标得数。(3)说一说:石头上的得数有哪些?(4)画一画:小羊过河的路线?

4、出示小猫钓鱼图片。

(1)、引导观察图片:画了什么?小猫做什么?能钓哪条鱼?

(2)、引导理解图意:看桶上有什么?鱼上有什么?看第一只小猫和它钓的鱼。鱼背上算式10-5-3的结果是2,这条鱼就钓到了。另外两只小猫能钓到自己想要的鱼吗? 讲一个数学小故事。

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猫?”是对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的综合练习。练习时,鼓励学生借助图中的信息,尽可能地提出多种有关连加、连减的问题,独立解决后,交流共享。

5、出示51页第7题。

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编一个故事。要求:有意思、有趣味、有数学问题。

三、课堂小结

第十三课时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整理与复习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整理中体验分类有序整理的过程,领悟按规律分类整理的方法。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2、让学生完整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表,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3、在整理与复习中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

1、让学生完整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表,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在整理与复习中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及合作交 流能力

难点:在整理与复习中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及合作交流

能力。

三、教法学法: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练习法

四、课前准备:课件、实物展示台

五、教学内容:

(一)、激发“整理”的欲望:

师:我们已经学完10以内数的加、减法,相信小朋友一定会算很多很多题了,谁来说说你会算哪些10以内数的加、减法题?

生逐一说算式,师逐一板书算式。

师:观察小朋友们刚才写的算式,你有什么感觉? 生:比较乱,有重复的算式,还有没有写到的算式。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与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经历“整理”的过程: 你喜欢写得数是几的加法算式

(1)选一选

生:喜欢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

师:还有谁喜欢写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这么多同学都喜欢,这样吧,咱们来抓阄,怎么样?哪个小组抓到哪个,小组的同学就按照一定的规律写一写,好吗?

(2)小组分工。

在写之前,小组先分好工,比比哪个小组合作的好?

(3)欣赏各个小组整理情况

贴一贴:写完的小组请小组长把你们组的纸条帖在黑板相应的位置上。其它同学帮老师看一看,哪个小组帖的又快又好?

讲一讲:谁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一)给黑板上的算式分类(板书:加法、减法)(二)整理加法表 1.提出要求:

四人小组、团结协作,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2.合作整理:

四人小组合作整理加法表,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一些加法算式。3.交流评价:

学生汇报整理结果,并说明是按什么规律整理的。4.归纳概括:

师生共同整理、归纳出加法表(课件出示)5.观察发现规律:

(1)加法表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2)加法表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3)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结合学生交流的情况逐一展示课件,得出规律。

(三)、整理减法表:

1、交代要求:学生用整理加法表的方法,独立整理减法表,见书53页。

2、学生汇报整理后的减法表。

3、(出示课件)根据整理后的减法表,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四)、巩固练习:

听算题。2分钟内看谁算得又好、又多。

五、师:解决一个问题有很多种方法,只要小朋友多动脑,你们就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作业:第53页帮蚕宝宝回家

板书: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十四课时 综合练习

一、教学目标:

1、对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巩固和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运用加减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运用;熟练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难点: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运用

三、教法学法:教法:讲练法 学法:练习法 讨论法

四、课前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五、教学内容:

一、基本练习

1、利用口算卡片组织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2、定时计算:第2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复习加减法的意义。

(1)出示第1题的第1副图,图中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整副图表示什么意思?(2)出示第2幅图,仔细观察,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3)独立完成第8题的一图四式。

4、复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引导学生说说运算顺序。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复习加减混合算式 帮助蚕宝宝回家。

师:同学们,蚕宝宝迷路了,你们能帮帮蚕宝宝找到家吗?(多媒体出示情境图)

学生活动。说说是怎样做的。

二、综合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第3、5、6、7题。

2、第11题,请同学们仔细看题,你能看懂题目的要求吗,是什么意思?

3、比一比,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第12题。

走迷宫:第15题。弄清题目要求“沿着得数是7的算式走”。

三、解决问题

1、第13题

先仔细观察,说说图中说了一件什么事,再找找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购物。

看图,你认识图中的商品吗?读读它们的价格。解决第一个问题,说说需要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解答吗?

3、第16题

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解答提出的数学问题。

四、全课小结

本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认为自己再哪些知识上面上还有困难?

五、作业:第57页14题 板书: 综合练习

1、一架玩具飞机和一个玩具鸭子一共要多少元?

2、买一支笔和一本故事书一共要多少元?

3、用10元钱刚好买哪些文具?

第十五课时 数学广场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简单(单层)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既含形状规律,又含颜色规律的多层次规律。)教法学法:教法:尝试教学法 学法:练习法 发现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水彩笔

教学内容:

一、生活中,我找一找(培养主角意识)1.跑步号令“121”及相应的跑步动作引入,让学生发现有重复的地方,实为无意识感知,板书规律,让孩子们有意识根据规律继续发号令,感受什么是规律。

2.这样重复至少三次以上,我们说这样的动作和声音是有规律的。板书课题“规律”。

二、1、猜一猜。

① 展示▼▽▼▽▼▽▼□(▼代表绿色,▽代表红色)

猜一猜,后面遮住的小旗是什么颜色?说说理由。

2、出示五星图 ★☆★☆★☆□

(★代表红色,☆代表黄色)

猜一猜,后面遮住的五星是什么颜色?并说明理由。

2、摆一摆

磁性黑板出示: △ ○□△○□△

同桌互相议一议,接下去该怎样摆?有什么规律(教师提供2个○、1个□、1个△)

小结:一般来说,一组事物依次不断重复的排列(至少重复出现3次),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三、学会了,我练一练:(发挥主角潜能)

基本练习:

1.请按规律填下去。课本60页第1题

学生动手画,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学生画的,注意发现问题。

2.61页第2、3、4题

教师注意发现的问题,并且每一道题,都要要求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3、欣赏美

规律在我们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欣赏规律的美吧。(出示图片)

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你想给大伙儿说些什么?

六、总结:

1.让孩子们自己来总结。

2.师:我们除了按照事物的颜色、形状来找规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图画、动作、声音的规律,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孩子一定会发现这些奇妙的规律。板书:规律

作业:61页聪明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9~31页 教学目标:

1、能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加法算式并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

2、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3、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果山这个地方吗?你都知道些什么?谁来说说。生1:我知道花果山上有很多猴子。

生2:我知道花果山有水帘洞,还有孙悟空。„„

师: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你们知道吗?花果山现在已经成了一处旅游胜地,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花果山。请大家看屏幕。(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评析:《西游记》是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所以本节课以西游记中的花果山为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探索加法的意义

1、提出问题

师:花果山美吗?是啊,青山绿水,风景怡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1:花果山上有猴子、桃树。

师边画用简笔画画出出回答的物体,边说:对,有活泼可爱的猴子、让人垂涎欲滴的桃子。生2:小鸟、白云„„

师边画边说:有展翅飞翔的小鸟、清香美丽的鲜花、朝气蓬勃的小朋友„„

师: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学生活动)

师:谁想把你提的问题说给大家听听? 生说师板书:

一共有几只小猴子? 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几个桃子?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一共有几朵白云? 一共有几朵小花? „„

[提出问题是新课程突出强调的一个内容,本节课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完信息后,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从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适时引导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解决问题,体会加法的意义。

(1)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多。老师有个建议,小猴子是花果山的主人,我们先来解决“一共有几只小猴子”这个问题,好吗?

师:一共有几只小猴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可以利用手中的小棒来帮忙,看谁的方法多。(学生独立探索)

师:小组的同学在一起说一说,比比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2)全班交流

师:一共有几只小猴子?哪个小组愿第一个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我们一个一个地数,一共有5只。

师:同意吗?对,数也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生2:树上有3只猴子,石头上有2只,合起来就是5只。师:同意吗?是啊,先数再算,真是一个聪明的方法。

(3)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先和同桌说一说。(学生活动。)

师:谁来说说?

生:前面有5只小鸟,后面有1只小鸟,合起来就是6只小鸟。师: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想的?谁能来说说。生:男孩有3个,女孩有2个,合起来就是5个。

师:像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用加法来计算。(师手语)[板书加法]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我们就可以列成加法算式:3+2=5 “+”叫加号,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在这个算式中,3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5表什么?

生:3表示3个男孩,2表示2个女孩,5表示一共有5个小朋友。谁还想再来说说? 生答略。

(4)师:前面两个问题你会列算式吗? 生:一共有几只小猴子?算式是:2+3=5 师: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生答。

师:一共有几只小鸟呢? 生答。

师:你能像我这样提个问题问问他吗?

(5)师:剩下的这些问题你会解决吗?试试看谁解决的问题多,可以把算式写在本上。(生活动。)

师:你解决的哪个问题,算式是什么?谁来说说。生交流(略)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计算,所以理解加法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课堂上教师以解决问题为线索,学生通过解决“一共有几只猴子”“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等多个问题,充分感受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理解在加法中每一部分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加法建模过程。]

三、小游戏。

师: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好吗?

师:在每个同学的桌面上都有这样一个小袋子,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 师拿扑克问:“这是几?这个呢?„„” 师:谁想先来和我一起玩?

师:我出2,生:我出3,师:2+3=5,师:再交换过来,你先出。

生:我出4,师:我出1,生:4+1=5,师:谁先出谁就先列算式,会玩吗?同桌俩一块玩。开始!

[计算是比较枯燥的,让学生在玩中练,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四、生活中的加法

师:解决花果山的问题我们用到了加法,刚才的小游戏里,我们也用到了加法,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加法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抽生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用加法解决的问题,真棒。课后,我们再继续去找,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加法,我们下节课再交流,好吗?

总评: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了解加法的意义是很重要的。由于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有了计算10以内数的加法的经验,所以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从体会加法的意义、应用加法解决问题这两个方面入手。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熟悉的动画情境引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应用中巩固,在活动中深化,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

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如:根据“花果山”的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提出生活中用加法解决的问题等环节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发现数学、应用数学中体验与感悟数学,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

2、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本质上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综观整节课的教学,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解答不完善的学生相互补充,在争论中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如一共有几只猴子,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说用数一数的方法,有的说可以用小棒代替猴子来数,有的列出2+3,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7、大地巨人

教学目标

1、学会l0个字及相关的词语,会认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中描绘的巨人形象,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学会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言激趣

1.播放课件,在优美的画面和柔和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第1节:“当我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连绵的山群,/我总是把我们的大地,/想象成一位和蔼的巨人。”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地这位和蔼的巨人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2.板书课题:大地巨人,读题。

二、自主阅读

1、提出学习要求:(1)播放课件:你从诗中哪些语句体会到大地像一位巨人?自由朗读课文的1、2、3、4节,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由练读,把找到的诗句大声地读一读。(3)同座交流各自的体会。

2.按要求自主阅读,教师相机指导。

三、讨论交流,读中感悟 1.指导读第2、3节。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样和声音,大地巨人是什么样儿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地想象成巨人的?指名读第2、3自然段。

(2)读完这两节诗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①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画简笔画,相机指导。出示句子“他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播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这里作者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到的自然景物打的比方,大地这位巨人体魄多么健壮呀!它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2节第1句。

②指名读第1节第2句。说说“盖满”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老师指导学生读出大地满眼都是绿色的感觉。

③听,这是什么声音?点击课件,播放风吹过山谷的声音。那是大地在呼吸呢!④指名读第3节。说说读后自己的感受,相机读词语:胡须

茂密 ⑤课件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⑥点多名同学赛读。评价语:“你读出了大地的美丽!”“大地多么宽广!„”“大地真是一位巨人呀„„”

⑦配乐朗读第2、3节。2.指导读第4节

(1)过渡语: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位和蔼的巨人,他也做游戏呢!(1)指名读第4节。说说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大地巨人的游戏是什么?(日升日落)(3)指名运用手势表演巨人手拿红气球,让它升起下沉,诵读。(4)看教师手势,全班一齐表演诵读第4节。

3.把第2、3、4节连起来读,读出对大地巨人的赞美之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

l.自主选样认为最生动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2.互相交流背诵,同桌互背互评,然后班上比赛背诵。

指导朗读,每一节最后一个字均押韵,前4节第3行以相同的韵脚结尾。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赞叹地背诵,教师相机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予表扬。

五、读全文,回归整体

学完这首诗,大家一定了解了为什么说大地像巨人了。你还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大自然是如此神奇。大地这位和蔼的巨人博大、宽广。他宽厚地对待我们,让我们在他身上自由自在地跳跃翻滚。让我们用最大的热情去赞颂他吧!配乐朗读全文。

六、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1.读课文,根据课文描述,想象大地巨人的模样,试着为大地巨人画一张像。

2.学做小诗人,仿照第2、3、4节,再为大地巨人编几行诗,读给大家听或写下来。

板书设计:

7、大地巨人 和蔼 博大 宽广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讨论交流感悟文本

1、复习生字词。

2、过渡:作者是怎样把大地想象成巨人的呢?谁来把读一读2、3节?指名读。

读完这两节诗后,你有什么感受?再一次理解和感受。

(一)、随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学习诗句。

1、他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

(1)、随交流,播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

(2)、带着自己的感悟读诗,注意评价语言要有指导性。

2、他全身盖满小草织成的绒衣,高兴时就摘一片云彩作手巾。

(1)、指名读,理解“盖满”。

(2)、指导学生读出大地满是绿色,大地广阔的感觉。

(评价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3、他的头发和胡须,是茂密的森林。

(1)、课件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大地之大。

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2)、指导学生朗读。

(指名赛读合作读小组读齐读)。

4、他每一次的呼吸,是风在山谷里来去的声音。

(1)、请学生倾听自己的呼吸声。

(2)、课件演示几种风的声音。

(3)、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感受大地的呼吸。

一阵微风吹过,大地的呼吸声是什么样的?(学生练读)

一阵狂风吹过,大地的呼吸声是什么样的?(学生练读)

(4)、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

(二)、指导学生学习第4节。

过渡: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这位和蔼的巨人,瞧!他也在做游戏呢!

1、指名读诗句。

2、交流作者把太阳比作了什么?他每天的游戏是什么?

3、指名学生表演,同座旁白。

4、全班边表演边诵读。

(三)、学生齐读2、3、4节。

【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利用启发性的评价,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用“„„.是„„„..”句式想象大地巨人。

“大地巨人也和我们一样,有眼睛,有鼻子,有眉毛„„..,你能用‘„„.是„„.’句想象心目中巨人的模样吗?”

2、学生交流。

3、齐读第5节。

【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积累很重要。通过想象,展开说话训练,激活创新思维,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七、小结全文回归整体。

1、和巨人对话。

“学完这首诗,大家一定了解了为什么说大地是一位巨人了,你想对这位巨人说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吟读文本。

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这位和蔼的巨人宽厚地对待我们,让我们自由自在地跳跃翻滚,让我们用最大的热情去赞颂他吧!

【含情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充分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七、学习并书写生字词。读并观察字形、再书写。

板书:

7、大地巨人 和蔼 博大 宽广

第三课时

教学反思:

8、大自然的声音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字及相关词语,认识5各1字。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

1.词语教学中重视象声词的教学,了解象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2.课文重点是二至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学难点: 1.对文中总起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句子地内容及在段落中地作用.2.了解课文描写地方法,体会作者地思想感情.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教师播放一些自然界地声音)你们还想听到哪些奇妙声到课文中去找一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同座互读,正音.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重点指导读好”柔,诉,敲”,区别”呢,量”是多音字.4.小组读书比赛.5.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声音? 三.课堂练习

1.观察字形,说说你的发现? 2.师提示重点字的关键笔画,学生练写.板书:

8、大自然的声音

动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1、游戏:找朋友.2、读课文,说说课文描绘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

二、精读课文主体感知.1、再读课文,想想你最喜欢大自然的那种声音,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读书感受.3、全班交流.第二,三,四段构段方式相同,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段落重点指导,教师通过引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声音的特点,初步了解这种总分的构段方式.其余两段由扶到放.(注意象声词的读法,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意境.)

4、朗读全文,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背诵.5、在老师的引导下背诵相关段落.三、拓展

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美妙地声音,试着像书上这样记录下来.写一段话.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声音 可以再生

不可再生的;

生活的必需

①自然环境的构成②自然资源的分类

③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课时

9、五彩池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19个,其中12个要求能够正确书写。正确读写“腾云驾雾、漫山遍野、闪耀、拇指、镰刀、石笋、起伏、丘陵、折光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3、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情境表演法。教学准备:

1、五彩池的风光资料片。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五彩池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几张五彩池的风光资料片。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2、请学生回答,并问是怎么知道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到这个神奇美丽的地方——五彩池去看一看。(教师板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各抒己见,交流资料。

1、学生介绍你所了解的五彩池。

2、教师做适当补充。

五彩池在四川的黄龙风景区。黄龙风景区与九寨沟风景区一样,同为川西北高原上耀眼的明珠。1991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五彩池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

三、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1、学生通读全文,想想五彩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讨论课文记叙的顺序: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有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先讲了五彩池的传说,接着讲它的形状、颜色、成因;最后总结全文)

四、学习字词、扫清障碍。

1、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可通过讨论,查字典等多种学习方法。

2、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当小老师,提醒应注意的字型及字音。“灿”是平舌音;“矗”是翘舌音。

3、让对本课词语理解没问题的学生当“小博士”,站在台前,谁有不理解的词向他提出疑问,博士作答。教师可适当点拨。

五、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激趣,引入新课

1、简要复习本课写作顺序。

2、告诉学生学完本课要为五彩池写出几条广告词。看谁写的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深思,理解内容。

(一)精读重点段

1、找出文章的重点段(2——4),这一部分写什么?(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讨论题:

(1)课文写了五彩池哪些特点?画出有关词句,旁边作批注。(2)五彩池池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

(3)这一段中运用了哪些比喻句,请找出来读一读。

(4)说说每个比喻句都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推选代表在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归纳。

4、学生质疑问难。

5、利用三棱镜演示折射,进一步理解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一是池底石笋各异,阳光折射;二是花木倒影。

(二)学习首尾段

1、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五彩池在哪里?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奶奶讲的故事?

(2)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到了那里,你会怎样想?

三、美文美读,整体赏析。

1、学生有感情品读好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

2、小组赛读,最后试着背诵打比方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训练能力。学写广告词:

再次欣赏五彩池的投影片,人人为五彩池写广告词。老师也准备一句:人间仙境何处寻,请君漫游五彩池。

五、布置作业:

1、向父母介绍五彩池,并说颜色变化的原因。

2、摘录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板书设计:

9、五彩池

数量 多得数不清

大小 大小各异

形状 玲珑多姿

颜色 五颜六色

原因 大自色赐予的美

第三课时

教学反思:

古诗诵读:敕勒歌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示范读第3、4句。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学反思:

语文乐园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到十十个数字的大写

2、认读四字词语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3、抄写背诵名言警句

4、朗读小诗

5、认识比喻句

6、口语交际秋游

7、习作

教学时间:5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

1、复习古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打开书,自己读一读,你会发现数字的另一副模样。

3、小结:这些是大写的数字。

4、指名读,齐读。

二、认一认,读一读。

1、自由读,不会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读给同座听,相互评一评

3、指名读字,正音

4、开火车读词。

5、自由读,边读边想象。

三、写一写。背一背

1、指名背诵学过的名人名言。

2、自己读

3、请人读,正音。

4、读后说一说。

5、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难字,指导书写。满

6、学生练写

7、写后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读诗比赛

1、自己读,做好小组比赛的准备。

2、小组读,评出本组冠军。

3、小组冠军读,读后评

4、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探究和发现

1、读一读,读正确。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说说自己的发现

3、找一找课文里的比喻句。读给大家听

4、写一写

学生自己写比喻句,写后评一评。

口语交际:秋游

教学要求:

1、感受秋天的美丽、迷人,真诚赞美秋天。

2、通过讨论交流,设计出组织秋游的方案。

3、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主动表达、主动交流,进一步培养口头表达等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拓宽口语交际层面。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秋天美景的图片或其他信息。

2、录像带、投影仪等。教学过程:

一、感知秋景,激发秋游欲望

1、谈话导入。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飞,枫叶似火,硕果累累。在这美丽的季节里,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捕捉到了不少秋天的信息。下面就把你们所捕捉到的“秋的一角”和同学们共享吧!

2、学生交流。

①到讲台前向大家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秋景的图片、照片、采集的各种声音„„

②口头介绍。介绍图片的来历、描绘图片中所展现的美景、说说各种声音传达给人们什么样的信息等等。

3、播放录像。

①谈话。听了你们的介绍,我心里也痒痒的,前些天我也用摄像机捕捉到了一串秋的足迹。

②播放一组录像,录像中拍摄的是秋天的果园、农场、郊外的美景,配上舒缓的背景音乐。

③引导赞美。经过刚才的一段交流,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自由赞美秋天,引出“秋游”。(板书)

二、创设情境,提供交际机会

1、谈话。大家都想去秋游,但秋游必须得到学校大队部的批准。如果让你代表班级向大队部提出口头申请,你准备怎么说呢?

2、小组讨论,形成基本观点。

3、角色扮演。由一名同学扮演大队辅导员,另一名同学当班级代表进行口头申请。尽可能多请几组。

三、激发兴趣,分组设计方案

1、激趣。为了让同学们更真切地感受秋的气息,经学校大队部批准,年级组准备组织大家出去秋游,并在全年级征集优秀活动方案。

2、在组织秋游之前,我们需要对哪些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 师生自由讨论。将师生意见加以概括:

a选好最佳时机;b确定秋游路线;c组织丰富的活动;d需备哪些物品;e希望有何收获。

3围绕上述问题,将全班分成6个秋游小组,分组讨论,设计出各自的秋游方案。

要求:(1)小组内充分讨论,集中组内所有人的意见,选出最佳方案。(2)各组设计的方案要具有创造性。(3)各组可将方案列成简单的提纲。

四、集中评比,确定最佳方案

1从每小组各选出一人和老师一起组成评审组。

2各组推荐代表到讲台前陈述各自的方案,组员也可自由作补充发言。3评审组及其他组对每组的方案提出质疑,要求其答辩,双方展开讨论。4评审组给各组的方案打分,选出最佳方案,全班再共同完善。

习作:我去过的地方

要求:可以写自己常去的地方,可以写你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最美的地方,也可以写你最想去的地方。

一、导入

你却过什么地方?

二、阅读《我去过的地方》

1、自己读。

2、说说自己的感受。

3、学习怎么介绍一个地方。

鼓励学生从例文中发现,得到启示。写清时间、地点、人物、重点写该地方的特点。

三、说说自己最想给大家介绍什么地方,为什么,那里有什么特色? 学生说

四、学生打草稿

第二课时

一、教师选择典型的习作进行讲评。

二、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习作,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修改。

三、誊写作文。

教学反思:

第四篇: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能依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衡器称物体的质量。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算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要切实组织好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克、千克、吨的认识和对常见物品质量的估计

难点: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教学设计思路: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利用情境图和收集到的实物材料,给学生创设一个提出问题的情景。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猜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猜测

2,验证:运用工具测量或运用材料证明

3,总结出克、千克、吨

(三)抽象概括,小结所学

(四)类化练习,拓展创新 教学方法和措施: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动物趣闻”这一素材,由动物世界的奇闻趣事引出对质量问题的探究,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有关动物体重的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蜂鸟、蓝鲸等动物质量的大小感到好奇和兴奋,主动提出“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等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2,重视估计、验证、调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克、千克、吨的初步认识。

质量观念的形成必须靠丰富的感性经验支撑。教学时,要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通过估、掂、称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受、体验。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质量是1克、1千克的物体,在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物体轻重的理解。

3,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物品的质量,巩固和深化对克、千克、吨的认识,同事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盘秤、砝码、各种包装物品、二分硬币、花生米、黄豆、一些小物品调查和收集动物质量方面的材料 单元实践活动:

称称自己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的体重 课时划分:共5课时

①,克的认识

------1课时

②,千克的认识

------1课时

③,吨的认识

------1课时

④,自主练习

------1课时

⑤,你学会了吗?------1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动物趣闻----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学教材上册第2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品质量的意识。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运用数学。

5,使学生顿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教学重点: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和认识质量单位克 教学准备:

1,教师用一课件、盘秤、天平、砝码、一袋大包装的洗衣房 2,学生用2分硬币、收集小食品的包装袋、其他一些小物品调查和收集有关动物质量方面的资料。

预习要求:根据课本情境图中的信息查找资料,调查有关动物质量方面的问题。

展示、交流课前调查的有关动物质量方面的资料,说一说动物质量方面的趣闻。

如果学生没有收集到情境图中的几种动物的信息,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在课件中出示出来。

预习检查:采取活动课集中检查和课间分散检查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激趣

师:瞧!大家收集到了这么多的信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2,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师: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3,学生自主阅读课件中情境图的信息内容,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这几条信息都用到了克或者千克等单位,从而产生疑问:克是怎么样的一个单位?一克有多重......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谈话引入:是啊!一克到底有多重呢?根据前边几条信息,你能不能估计一下?

2,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结合身边常见的物品来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估计结果:

大概和一粒花生米差不多重?可能比一块口香糖还要轻,也许和一个乒乓球差不多重......3,思考:到底谁的估计更准确?让我们一起来称一称,验证一下。

4,小组合作:从提前准备好的学具袋中拿出花生米、口香糖、乒乓球以及一枚二分硬币,分别用天平称一称、得出结论。

教师巡视,在各组中进行指导,如天平的使用,规范的操作等。三,汇报交流,评价反思

1,谈话引入:每个小组都认真进行了称量,都得出了自己小组的结论,下面,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你们验证的结果?

2,小组代表交流称量结果:一枚2分硬币重1克。3,感受1克有多重?

让学生把2分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 4,小组成员轮流掂一掂,有的同学会发出感慨,1克原来这么轻呀?

四,抽象概括,小组所学

通过这节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在表示一些较轻的物品质量时,常用“克”来做单位,“克”还可以用g来代表。

板书:较轻物品、克、g。

思考: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克(g)? 学生自主交流:在很多物品的包装袋上,同时拿出桌面上的虾条、牛肉干、牙膏、食盐等,先掂一掂,估一估然后看见包装袋上的标示验证。

五,限时作业: 842g-358g=()

842g+358g=()

1000g+230g=()

一块糖重15()

1角的硬币重3()

七,总结:本节课你们都有那些收获?说给大家听一听。

第二课时

课题:动物趣闻----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学教材上册第3页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感受1千克有多重。会称整千克物品的质量。

3,培养初步的自主探索求知意识,提高估算能力和操作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教学准备:课件、食盐两袋、天平、一些食品包装袋、桔子、饮料、花生等

预习要求:回家找出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掂一掂一千克质量的重量 检查预习时,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哪些物品用千克做单位,千克与克的关系是什么?

预习检查:采取自习集中检查和课间分散检查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克,我们已经认识了,关于克你都了解哪些呢? 师:对于千克,你都了解哪些呢?

师:大家收集的资料中,有没有关于千克的?谁能起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出示情境图,让大家自己提出问题。估计大家可能提出下面一些问题:

1,1千克有多重? 2,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 3,哪些物品用千克表示质量? 二,指导探究,建立模型

1,师:1千克到底有多重?你有什么办法让大家认识一下千克?估计大部分学生会说:1千克就是1000克那么重。

2,师:为什么呢?说一说你的理由 3,小组内讨论,整合意见。4,全班交流。估计学生会这么推理:

以前学过米和千米,1千米=1000米,所以1千克=1000克,或者1千克前边有千,所以是1克的1000倍。

5,师:同学们说的真好,1千克的确比1克重的多,能有1000个1克那么重,所以我们在表示一些较重物品的质量时,常会用“千克”,“千克”还可以用“kg”表示。

板书:较重物品、千克、kg 6,感受1千克有多重

小组内有食盐,让孩子看商标标示,有多重?(500g)思考,几袋这样的食盐的质量是1千克呢?

让学生把两袋食盐放在手中,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7,小组成员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的质量,可以交流一下感受。8,称一称1千克重的物品

师:想不想自己动手称一称桌上的物品 师:称完后称出1千克来

师:要称比较重的物品,需要其他秤。9,出示课件: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秤。10,小组内称量物品,辅导学生用小组中的秤来称一下物品 11,学生小组合作 12,小组展示汇报交流 各小组到前台展示称量结果 三,交流概括,总结所学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千克,你有哪些收获呢? 四,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用体重秤称一下自己的体重,爸爸妈妈的体重,并记录下来。

五,限时作业:小明体重35()

冰激凌重120()

1kg-320g=()g

163千克+587千克=()千克

六,总结:这节课自己表现怎么样呢?

第三课时

课题:动物趣闻----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学教材上册第5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吨。

2,通过称一称,背一背等活动,感受1吨油多重。3,掌握吨和千克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

4,培养初步的自主探索求知意识,提高估算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吨。教学准备:

课件。

预习要求:收集部分生活中用到吨的实例。检查预习时让孩子说出都了解哪些?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了吨?

检查时间:采取自习集中检查和课间分散检查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导探究:

吨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们在计算大宗物品或货物时常用到。

师:刚才我们对“吨”有了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了吨是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大家先来估计一下!

1,可能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测,对学生的猜测暂不作正误判断,暂保留后面解决!

2,根据学生猜测的情况,教师向学生介绍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 3,推算感受1吨有多重?

1头牛500千克,两头牛重多少千克?重多少吨? 1袋大米100千克,多少袋大米重1吨? 4,活动感受1吨有多重?

师:大家都知道自己的体重了吗?告诉你的同桌,然后你们两个人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他的体重。

师:计算一下多少个你同桌的体重大约是1吨呢? 二,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1,通过情境图,说明蓝鲸的体重。2,生活实例:

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或者多少物品的质量是1吨吗? 学生举例,进一步认识吨。3,我问你答

3吨=()千克

2000千克=()吨()吨=5000千克

7千克=()克 三,限时作业

1吨+2000千克=()千克 5吨-4900千克=()克 8千克+()千克=1吨

鲸鱼体重34(),每小时游30()。袋鼠体重30(),每小时跑50()。四,总结概括: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了吨的那些知识?

第四课时

课题: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练习课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学教材上册第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克、千克、吨,建立克、千克、吨的质量表象

2,掌握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3,提高利用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提高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第五题,单位换算。讲解时强调带单位的计算首先要把单位化统一。

2,第6题,(1)找出图中的信息(2)尝试解决,交流

4吨=4000千克

600*4=2400(千克)

2400千克〈4000千克

答:能一次运完

讲解时强调要加单位,最后要写“答”。

3,第7题,你还知道那些知识 4,第9题,直接写得数

5,第10题,在()里填上=,〉或〈

带字母的要弄清字母所表示的单位。6,第11题,找出图中信息(1)生独立完成(2)先说一说怎么买?

方案一:买2元/千克的大米,买5千克

方案二:先买1元/千克的1千克,再买2元/千克的4千克 哪种方案好?为什么?

(3)提出问题,解决 二,课外调查

12题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记下来。三,实践活动

第13题,猜体重

先估计对方体重,根据对方提示进一步猜测,想一想怎么能更快猜中。四,总结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第五课时

课题: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青岛版教学教材上册第1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我学会了吗?”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体和回顾,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准备:

包装食品,蔬菜,水果,弹簧秤。教学过程:

一,“我学会了吗?” 1,你喜欢去超市吗?

今天,我们一起去超市看一看,里面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2,观看情景图:

图上都有什么?你发现了哪些信息?(1)读出袋装食品的质量。

(2)估一估:多少个香蕉大约1千克?(6)

多少个西红柿越重1千克?(5)

1个西瓜约重多少千克?(5)

一棵白菜约重多少千克?(2)(3)学生用弹簧秤称量,得出结论

3,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200个呢? 千克和吨有什么关系?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丰收园

通过本单元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三,总结:

新学期第一单元大家收获了那么多知识,希望再接再励,争取更多的收获。

第五篇: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

9、电脑棋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能对电脑产生兴趣,体会使用电脑的乐趣。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电脑棋手是怎样下棋的。

3、掌握默读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二、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揭示课文题目

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儿电脑吧,那你们和电脑下过棋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怎样和电脑下棋,同学们一定会感兴趣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学习会写的字。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理解字义。

(2)小组内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出示生字卡片,集体认读。

(4)理解词语的意思。

望尘莫及、规则、风度等词。

(5)扩展词语。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6)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技”、“矛”、“规”、“虚”。

学生练习书写。

3、学习会认的字

4、认读多音字。

应、着、重

5、积累词语。

从课文中找出你喜欢的词语,抄在本子上。

三、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1、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

2、默读全文。

1、自读课文。

1)读课文,画出喜欢的语句,并在旁边进行批注。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2、小组交流。

1)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2)不理解的语句在小组进行讨论。

3、全班交流,师指导。

三、朗读全文,交流体会

1、朗读全文。

2、组织讨论。

(1)“我”与电脑下棋为什么能反败为胜?

(2)从“我”反败为胜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四、课外廷伸

1、交流用电脑的乐趣。

2、提出在使用电脑中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

五、板书设计 电脑棋手

进行对话

按下键钮

照棋谱走——> 败下阵来

走出“怪棋”——> 反败为胜

六、课后反思:

10、走马灯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茅以升从小遇事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和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勇于探索科学道理的精神。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字。

二、教学重点:

学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秘、悬,蜡,的字形掌握。

2.品味,研读描写茅以生善于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词语。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谈话引入:

近代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50年代,参加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并任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后又主持修撰了《中国古桥技术史》。主要著述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等。他的名字就是茅以升。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茅以升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

1.打开书,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合作认字: 2.检查认字情况:

抽读,提示易错字。

秘:左边禾木旁,不是木字旁。

蜡:左边虫子旁,不是火字旁。

转:多音字,表示方向变化读三声;表示环绕读四声。

悬:上边是县,不要写成三横。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奥:上边不封口。

3.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5.指导书写:悬

;上窄下宽,横间距离要均匀。撇折在中线上。

6.练习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并修改。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质疑(什么是走马灯?奥秘什么意思?走马灯有什么奥秘?)2.默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感到茅以升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

2.结合同学提出的问题收集有关资料。(走马灯的图片;茅以升像;茅以升介绍等。)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资料交流:

1.上节课请大家收集了有关的资料。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2.小组交流资料(图片、文字、影象等。)

3.结合学生资料出示走马灯图片课件或实物,略读第一自然段。

4.导入:就是这样一个别人看起来很平常的走马灯对茅以升却产生了不平常的影响。通过他的表现我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茅以升呢?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二、读课文,再次整体感受茅以升是一个怎样的人? 1.指名课文,思考。

2.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3.导读: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默读,分别用不同标记画出相关语句。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感情朗读:

1.你感受最深的是茅以升是怎样的孩子?

2.根据你最想交流的内容自愿组合小组进行讨论.(老师安排不同地点.)] 3.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学生共同讨论、朗读。1)感悟描写茅以升善于观察的语句:

走马灯像磁石一样,把茅以升吸引住了.他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走马灯。

“像磁石”什么感觉?想象此时茅以升心里、眼里只有什么?

“仰”“目不转睛”“盯”什么样?表演体会。

朗读感悟、评议。

他看到了什么?指名读,思考:他看得如此细致,说明他观察得怎样? 2)感悟感悟描写茅以升勤于动脑的语句:

茅以升提出了哪些问题?

小纸人、小纸马怎么会转?

怎么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

那么怎样才能让小纸人、小纸马跑得快一些呢?

3)感悟描写茅以升勇于探索的语句:

随学生汇报让学生板书茅以升勇于提问、勇于实践的词语:

问、取、吹、又提问、又拿、点燃。

才感受到茅以升是一个怎样的人?(指板书)

四、总结:

他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著名的桥梁专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布置作业: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板书设计

走马灯的奥秘

善于观察仰、目不转睛、盯

勤于思考问、又提问、播进科学的种子

勇于探索。取、吹、又拿、点燃

六、课后反思:

11、孩子考科学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自主积累词语,必须掌握的词语有:兄弟、捉虫、蜜糖、著名、长角须、粘成、标本、鬼脸、盖子、忍不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二、教学重难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

2、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2、理解达尔文为什么称兄弟俩为“小叫虫”以及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学预习,感知本课学习任务。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1、“孩子”指谁?“科学家”是谁?孩子为什么考科学家。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件什么事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

2、分组读第5、6自然段。

3、自由读第7自然段。

a、画出叙述兄弟俩制作“虫子标本”过程的内容,并说一说他们这样做的目的。(结合理解“怪模怪样”的意思,“虫子标本”则通过挂图让学生直观感知。)b、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兄弟俩不盲目相信别人。

4、重点指导学习第8~16自然段。

a、自由读第8~16自然段,了解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b、反复朗读:分角色读、示范读、表演读,让学生自己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c、理解两个“叫虫”的不同意思。

d、说说达尔文称兄弟俩为两只有趣的“叫虫”说明了什么?

5、齐读第17自然段。

俩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五、开故事会。

六、认识生字及词语。

七、指导书写。

八、作业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1、读课文3遍;

2、写下自己读文后的感想

九、课后反思: 空气在哪里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分角色朗读课文。3.会认五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道了达尔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二、读课题,质疑: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三、自由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2.同桌互相检查。

3.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题目中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 4.熟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小猴在哪里找空气?找到了吗?它知道了什么? 5.自学感悟。

四、交流汇报:

1.小组交流。2. 空气所在肺里

作用供氧气

3.总结:空气究竟在哪里?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1.自愿结合,人数、形式自选。2.练习朗读。3.汇报、评议。

六、布置作业:从下列作业中任选一项。

1.调查、了解空气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2.续写课文。

3.设计关于空气的手抄报。

七、课后反思: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百花园三

一.教学要求: 通过词句练习,了解同音字的不同,继续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同音字,进行区分;初步了解重叠词的特点,积累词语;通过对一般陈述句和“把”字句的朗读感悟和转换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朗读、理解并背诵关于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懂得读书的重要;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独立阅读《第一个望远镜》,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通过练习请假和学习写请假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内容: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一.谈话引入,区分同音字:

1.在汉字中有很多有趣的字,板书:

须需

2.问:谁知道这两个字念什么?板书音节。

3.那么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呢?你能分别组一个词吗? 4.体会一下两个字有什么不同?查查字典。5.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字?说一说。6.板书学生说的字。

7.引导积累:课下我们可以多积累些这样的字。召开一次同音字大聚会。二.照样子写词语:

1.谈话导入:其实汉字中不仅有很多有趣的字,还有很多有趣的词语,看,11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这些词::灰灰蒙蒙。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词有什么特点?(前面是表示颜色的,后面两个相同的字表示灰的样子。)2.像这样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3.填空体会,总结:这样的词语叫做ABB式的重叠词。它可以把颜色表示的更形象、具体。我们在写句子时可以学习用这样的词语。三.照例子改写句子:

1.引入:刚才我们学习了同音字和重叠词,下面我们看两个句子: 2.出示:

走马灯吸引住了茅以升。茅以升被走马灯吸引住了。3.指名读:

思考:两句话意思一样吗?“被”前后内容什么关系? 4.拓展练习:你能仿照例句说话吗? 出示:我们打开了电脑。指名让学生改写: 5.自由练习说句子。6.语言实践: 学生练习纸:

(1)妈妈搬来了花盆。(2)小明踩脏了语文书。(3)小猫捉到了老鼠。2.小组交流、纠正。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积少成多: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喜欢读书吧?谁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 12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书?

2.课件出示名人名言:

3.自由读,思考:这些语句都是关于什么内容的? 4.小组讨论:每句话什么意思? 5.背一背,同桌互相检查。二.阅读平台:

1.自由读短文《第一个望远镜》,圈出不认识的字。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认识生字(问同学、查字典、拼音节)。3.小组合作朗读,检查字音掌握情况(分自然段、分部分等方式)。4.指名分段读,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5.学生质疑,教师板书问题,同时出示文后思考题:

一次偶然的发现后,利普西是怎样做的?他这样做取得了什么成就? 6.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7.小组讨论,小组汇报,互相补充、纠正。三.能说会道:

1.谈话引入: 2.读懂题目要求:

3.明确口语交际练习的内容和方式:

几种请假方式?分别需要哪些角色进行表演?表演时分别会说什么?

4.分别以两种方式进行表演,师生评议。

5.同时以评价和追问及点拨的方式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礼貌、简练、明确、清楚等。)

6.板书响应的词语。

7、课后反思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三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谈话激趣: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关于请假的口语交际练习.如果我们不能用说的方式请假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写请假条。二.课件出示请假条:

1.仔细观察请假条,看看你都知道了什么? 2.归纳学生所说。题目:在中间。

称呼(假条给谁写的):左上角。正文:开头空两个格。

落款:右下角。(与请假人的关系、姓名,之间空格)写假条的日期:落款下面。3.探究正文写法:

(1)引导学生默读思考:你发现写请假条要注意什么?(2)小组讨论。

(3)以小组方式汇报,师生补充,总结: A语言简练、意思清楚。B内容:请假原因、请假时间。C文明礼貌(您、请。)4.练习写一张请假条。5.小组交流,修改。

三、课后反思: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月 日 星期 第 节

姓名

成绩

一、看拼音写词语(共16分)

Wéi guī

fēng dù

ào mì là zhú

()()()()yòu xiǎo zhù míng xiōng dì qí yì()()()()Wàng chén mò jí mù bù zhuǎn jīng()()

二、多音字,组词(共10分)

zhòng()yīng()mó()cān()zhuǎn()重{

应{

模{ 参{ 转{ chóng()

yìng()mú()shen()zhuàn()

三、比一比再组词(共10分)

技()

按()

装()

粘()度()枝()

安()

袋()

钻()渡()棋()规()虎()扎()幼()期()现()虚()礼()幻()

四、把下列的成语补充完整,并用其中两个成语来造句(共10分)()穷()尽 自()之()小心()()()()大悟

造句1: 造句2:

五、对号入座(8分)

1、我们必()即刻起程,否则赶不上火车。

2、妈妈正准备全家外出旅游的必()品。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高兴 愉快 快活

3、看到这风景如画的田野,我们的心情非常()。

4、小妹妹穿着花衣服跳来跳去,像一只()的小鸟。

5、小丽被评为“学习标兵”,同学们都为他()。

深: A(颜色)浓 B时间久或日子长 C(感情)厚,(关系)密切

6、他们之间的感情很深。()

7、夜深篱落一灯明。()

8、这件衣服是深红色的。()

六、按要求写词语(10分)

1、灰蒙蒙(填表示颜色的ABB式词语)

()的脸蛋

()的稻谷

()的米饭()的草地

2、五颜六色(写含有数字的词语)

3、写近义词:敏捷 ——

惊讶 ——

仰视 ——

七、改下列句子为“把”字句(4分)

1、一阵大风吹开了我家的大门。

2、达尔文识破了兄弟俩的诡计。

3、我打败了电脑棋手。

4、小猴子用一把锥子刺破了皮球。

八、名言名句,补充句子。(4分)

(1)读书百遍。(2)读一本好书。(3)读书破万卷。

(4)

,将来徒懊悔。

九、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6分)()天亮了!东方天际露出鱼肚白的颜色。

()接着,它又由淡红慢慢地变成深红,再由深红变成金黄的颜色。()渐渐地,鱼肚白变成淡红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的红晕一样。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这时候,周围的白云,仿佛涂上了绚丽的色彩。()啊!多么艳丽的朝霞!

()我真希望自己是一个画家,把清晨这一美丽的景色描绘出来。

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2分)

聪明的徐文长

徐文长是明朝时的大文学家,他上学的时候常常受到老师的赞誉。

一次,老师拿出两只盛着水的木桶,让学生拿着走过一座贴水的小竹桥,还不准把鞋弄湿,看谁能想出办法。一个学生挑起木桶上了桥,因为桶里的水很沉,竹桥被压低了,河水漫过小桥,这个学生的鞋全湿了。其他同学一看都不敢再试了。徐文长想了个办法,他把两只桶放在河里,用绳子牵着桶,自己从桥上走过去,水桶浮在水面上,一点儿也不加重桥的压力,他的鞋一点水也没沾。

1、文中有许多“三点水”偏旁的字,找一找写下来。(2分)

2、根据课文填空(6分)

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一个学生

,结果。

而徐文长

,结果。

4、你知道为什么桶放在水里,牵着桶走就不会把鞋弄湿吗?您觉得徐文长是怎么样的孩子?

回答(1)(2分)回答(2)(2分)

十一、请给自己写一份请假条。格式(5分),内容(5分)共(10分)

下载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二十二生字,会写三十二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古诗,能通过朗读感悟课文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名人的童年生活,让学生在与文本......

    青岛版数学一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 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一册第29—30页。 教学目标:1、学习10以内的加法,初步体会加法的含义; 2、能够熟练地口算......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小制作――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授课计划) 教学内容:初步认识角,比较角的大小,画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参加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青岛版小学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一个信息窗组成,呈现了......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来到花果山教案

    第三单元:走进花果山 课题:信息窗一:走进花果山 ——5以内的加法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31、3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

    2014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2015-2016)

    第三单元《测量》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认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玩磁铁 教学目标: 1、 能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到生活中常见磁铁的形状;知道磁铁可以直接吸引铁,也可以隔着物体吸引铁。 2、 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