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1)第二章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基础过关]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2.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C.海平面下降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回答3~4题。
3.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4.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冰川融化
C.海水膨胀
B.全球变暖 D.地面沉降
()北极圈里的爱斯基摩人看着不断融化的冰川,高兴得手舞足蹈;而远隔数万千米的图瓦卢人,却越来越日夜难眠,北极不断融化的冰川就像一个巨型炸弹,随时都会将他们轰入海底永远再难见蓝天。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5.爱斯基摩人“手舞足蹈”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冰川下沉睡了数千万年的石油等矿产将会带给他们更加富裕的明天 B.气温变暖,生活更舒适 C.可以拥有更多的淡水资源 D.渔业资源增加
6.图瓦卢人“日夜难眠”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气候炎热难耐 B.家园将被淹没 C.风暴潮加剧
D.赤潮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7.下列对策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是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
()
()
②大面积植树造林
③发展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④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A.①②③
C.①②
B.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关于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你认为可能的是
A.因为人类具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所以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健康将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B.全球变暖只会对低纬度地区的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C.全球变暖会增加疾病的发病率,还会使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 D.全球变暖只会对高纬度地区的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9.读材料和漫画,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纯净的海滩、一碧无顷的海水、温暖的阳光,马尔代夫一直被人们视为度假天堂。但你能想象,这样美丽的地方要在2100年彻底变成一片汪洋吗?事实上,如果人类再不控制碳排放,改善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悲剧就会上演。面临被淹没命运的国家不止马尔代夫一个。如果人类不重视全球变暖问题,它们的消失,或许只是时间问题。(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写出下列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测量发现,按近20年二氧化碳排放平均速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应增加29.95%,但实际只增加了0.03%,简述其原因并提出可以减缓全球变暖趋势的措施。
[能力提升]
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据此回答10~11题。10.就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100年内地球环境的潜在后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A.山地0℃等温线将上移150 m~500 m B.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C.全球将普遍变得干旱 D.海平面将上升10~95 cm 11.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中,难以人为改变的是
A.高消费、高浪费、大排放的生活方式 B.对资源、能源的掠夺性开采 C.生产工艺水平低 D.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
下图为“某城市某月清晨低层大气纵剖面图”,读图回答12~13题。
()()
12.图中气温分布异常的层次是
A.①②
B.②
()
C.③
D.①③
13.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当天发生了严重的烟雾事件。关于造成这一事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热岛效应”
B.工业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排放大量的CO2,出现“温室效应” C.地势低洼,烟尘太多,空气对流被抑制等因素综合作用 D.商业区、居民区所处的低洼地势 1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全球大气人为产生CO2的排放量与平均气温变化(图甲)和世界主要排放CO2国家的人均CO2排放量(图乙)。
材料二 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后的CO2排放量差别很大,燃煤的CO2排放量最大,天然气在作为汽车燃料时,尾气中排放的CO2比燃油汽车少90%,还可降低噪声40%,而且不会产生苯、铅等致癌物质。
材料三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通过的。该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7%、欧盟8%、日本6%。
(1)图甲中两条曲线之间的总体趋势关系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气中CO2含量增加除与______消费的增加有关外,还与________面积的减少有关。(3)CO2排放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________国家(发达或发展中)所致。目前和今后CO2排放量可能将要迅速增加的是________国家(发达或发展中)。
(4)结合图乙可以看出,世界上人均CO2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__,排放CO2总量最多的发达国家是______。15.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1950~2000年世界气候明显变________,影响因素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因素。(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__________,其中,中纬度地区________,低纬度地区________。
(3)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列举3点)。
(4)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一说“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答案
1.B 2.C 3.A 4.B 5.A 6.B 7.D 8.C
9.(1)毁林 燃烧矿物燃料 极地冰川融化 沿海低地被淹(2)原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掉大气中的一部分二氧化碳。措施: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10.C 11.D
12.B 13.C
14.(1)呈正相关(或CO2量排放越多,平均气温越高)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吸收增加,使气温升高
(2)矿物能源(或煤、石油、天然气等)森林(3)发达 发展中(4)新加坡 美国 15.(1)暖 自然 人为
(2)地域差异(或区域性)明显变暖 变暖不明显
(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4)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减缓大气增温的速度。(主要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分析)
第二篇: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同步训练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同步训练
1.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如果这种现象继续下去,将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是()
A.陆地蒸发加剧,干旱地区面积必然扩大
B.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将移到秦岭—淮河以南 C.两极冰雪大量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D.珠穆朗玛峰的永久性积雪冰川界线将下移
2.观测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cm~20cm,其主要原因是()A.全球年降水量不断增加
B.厄尔尼诺现象的结果 C.地壳下降运动
D.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3.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是因为()A.吸收大量辐射,使大气增温
B.破坏臭氧,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C.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
D.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中释放热能 4.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温带森林破坏严重
B.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
C.太阳黑子增多
D.地球温度升高,海水中CO2溢出 5.下列措施对城市热岛环流的减缓作用最小的是()A.城区兴澄钢铁等大型热力企业外迁 B.加大对城区绿地的护养投入
C.拓宽道路,鼓励开私家车上班以减轻公共交通压力 D.提倡市民家中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下图是“2001年~2003年我国华北某大城市二氧化氮、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平均各月污染指数变化情况示意图”(大气污染物的浓度越高,污染指数越大),读图回答6-7题。
6.该城市为降低城区污染物①的浓度,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A.增加绿地面积
B.推广集中供暖
C.改善交通条件
D.控制汽车数量
7.下图是该城市四日气温垂直分布状况图,近地面空气污染最严重的是()
A.T1日
B.T2日
C.T3日
DT4日.
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一个岛国,然而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再过50年,这个拥有9个小岛的国家将在世界地图中消失。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因素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是()①大量砍伐森林 ②大量燃烧矿石燃料
③海水体积膨胀 ④陆地外流区人海河水大增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下列措施能减缓海平面上升的是()A.调整生产结构,加大对能源的使用量 B.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强国际合作
C.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减少对工业的依赖性 D.分散城市人口,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排放量
2005年全球海面上升速度 增加一倍,沿海城市告急。
2005.8.24中欧多 国遭遇特大洪水。
2005.12.3烟台、威海遭遇特大暴雪。
2005.8.30“卡特里娜” 飓风把新奥尔良变成 泽国,9.16.飓风“伊 万”再次登陆。
2005.10.8.8:50巴 基斯坦7.6级地震 死亡人数达十万。2005.9.24海 南遭遇最强 台风第18号 “达维”
西南、华南和西北旱 情严重。820多万人、730多万头大牲畜饮 水困难。山西、云南、海南遭遇特大干旱。
2005年登陆我国台风8个,6841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 面积642.5万公顷,死亡386 人,直接经济损失821亿元。
2005.12.1墨西 哥波波卡特佩特 火山喷发,2000 万居民生活受影
2005.10.22南 响。极最大冰山遭 强暴风袭击断 裂为二。
2005年世界各地遭遇的主要自然灾害
上图展示2005年世界各地遭遇的主要自然灾害。据图回答第10题。10.图中的灾害暗示了一个全球性环境问题是()A. 水土流失
B. 全球变暖
C.水污染
D. 荒漠化
有资料表明,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了0.6~0.9℃。当今,全球气候具有变暖的趋势。据此回答11-12题。
11.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原因是()①全球地表径流增多 ②海洋蒸发量减弱,降水量增加 ③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膨胀所致 ④极地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 ③④ 12.海平面上升可能造成的影响有()①海水入侵 ②海岸侵蚀加强 ③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 ④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读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与二氧化碳的变化大体上呈现出了怎样的关系
()A.正比例
B.反比例 C.正相关
D.负相关
14.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浓度大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导致二氧化碳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A.全球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造成的 B.美国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
C.石油价格的上扬,导致各国大量使用燃烧值低的煤炭所致 D.森林的大量破坏和高耗能工业的飞速发展
15.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将在21世纪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1℃一6.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材料二:国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与丹麦签署二氧化碳减排贸易协议,丹麦将向中国购买63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这是中丹两国第一个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项目,清洁发展机制允许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甲烷气的收集与利用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可从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排放削减量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2)简要说明我国C02排放量大的原因,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C02排放量的合理措施。
(3)试分析中国向发达国家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给中国带来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1.C 2.D 3.C 4.B 5.C 6. B 7.B 8.B 9.B 10.B 11.D 12.D 13.C 14.D 15.(1)a为毁林 b为燃烧矿物颜料 c为极冰融化 d为海底低地淹没(2)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能(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3)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以便在能源和环保领域获得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提高环保能力;通过转让二氧化碳减排量,有利于增强自身节能和环保意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促进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1)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基础过关]
1.庐山小天池有“久雨不溢,久旱不涸”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久雨不溢”时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B.“久雨不溢”时地下水补给地表水 C.“久旱不涸”时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D.“久雨不溢,久旱不涸”说明了庐山小天池不参与水循环
下图表示重庆附近某水文站的气温、降水状况及该江段补给类型。读图回答2~3题。
()
2.图中①所示的补给类型为
A.地下水
()
B.雨水补给 D.湖水补给
()C.冰雪融水补给
3.导致②类型补给春多夏少的主要因素是
A.春季增温快,冬季积雪多 B.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 C.春季多风,流域内多地形雨 D.夏季单一暖气团控制,少锋面雨
4.下图为新疆某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设计的“改进大棚示意图”。该大棚的改进所利用的地理学原理是
()
A.水汽输送原理
C.水循环原理
B.地表径流原理 D.水汽蒸发原理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A.a→f→h→g
C.c→a→b→d
6.水循环中的
()
B.e→f→h→d D.d→a→b→c
()A.a环节主要动力是季风 B.b环节主要集中在夏季 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d环节为水汽的输送
7.水循环是地球水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形式,是联系地球各圈层和各种水体的“纽带”。读“水循环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水循环的类型看,我国东部地区进行河流补给的降水属________循环的一个环节。(2)写出图中数字编号所代表的水循环环节: 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3)目前,人类通过兴建水库大坝、实施调水工程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这些行为都是对水循环中的________(填数字编号)环节施加影响。(4)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径流总量的主要因素是 A.暖锋
B.寒潮 D.台风
()
()C.准静止锋
(5)如果将图中的①⑤③⑥看成是热力环流,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该热力环流反映了白天海陆风的情况
B.该热力环流反映了大陆东岸受冬季风影响的情况 C.箭头③是上升气流,近地面是高压
D.箭头⑤反映了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向海洋流动的情况 [能力提升]
下图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完成8~9题。
8.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a中的
A.①地
C.③地
B.②地 D.④地
()
()9.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
C.湖泊分流
B.河谷变宽 D.湖水补给量减小
下图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水循环环节)”。读图,回答10~11题。
10.有关各地区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东亚地区:环节①的水量7月份较小 B.南亚地区:环节②的水量1月份较大 C.地中海沿岸:环节③的水量7月份较小 D.开普敦附近:环节⑥的水量7月份较小 11.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人类活动对环节①的影响最大 B.修建水库可以减少环节⑤的水量 C.植树造林可以使环节④的水量增加
D.跨流域调水可以改变环节③水量的季节变化
读“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13题。
()
()
12.由于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
A.该区域降水增加 B.该区域地表径流增加 C.蒸发量不变
()D.地下径流增加
13.若要进一步增加该流域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下列措施中作用不明显的是
A.封山育林
C.修建梯田
B.退耕还林 D.修建小型水库
()14.读“我国东北某河流的流量变化图”,回答问题。
(1)该河表示我国东北地区某河流的径流量变化示意图,ABC分别表示河流的三种补给形式: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2)A形成________汛,B形成________汛。
(3)C补给量最少的时期应是该河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最大的时期。
(4)为保证该地区用水,人们在河上________________,建坝以后的流量曲线应是①还是②?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结合“黄河流域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中A处河流的补给水源有哪些?
(2)以黄河流域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列举两例即可)
(3)以黄河流域为例,说明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列举两例即可)
答案
1.A 2.B 3.A 4.C 5.D 6.C
7.(1)海陆间(2)下渗 蒸发 地下径流(3)⑤(4)C
(5)B 8.D 9.C 10.C 11.C 12.B 13.C
14.(1)大气降水 季节性积雪融水 地下水(2)夏 春
(3)径流量(4)修建水库 ② 水库和湖泊一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 15.(1)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大气降水。
(2)中上游地区大量引水灌溉导致下游径流量减少;中游通过植树造林或破坏植被影响地表蒸发(或蒸腾)和下渗。(其他答案合理即可)(3)中上游地区的流水侵蚀使黄河干流出现了许多峡谷;中游地区的流水侵蚀使黄土高原变得千沟万壑;下游地区的泥沙沉积,使黄河成为“地上河”;河口地区的泥沙沉积使黄河三角洲的面积不断扩大。(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第四篇:【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1)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训练1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训练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基础过关] 1.下图是一位天文摄影爱好者在某地用连续曝光拍摄的北极星空照片,该照片能证明()
A.地球自转
C.流星现象
B.地球公转 D.恒星运动
()2.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相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两地的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上海大于北京 D.两地的线速度相同,角速度上海小于北京
3.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接近的地点是
A.90°W,89°S
C.10°E,1°S
B.80°E,40°N D.180°W,71°N
()4.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及海拔高度关联图”,根据图中a、b、c、d各点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和b点的线速度相同,因此它们的纬度一定相等 B.c点的线速度最大,故其纬度一定最高
C.同纬度的两地,海拔越低的地点,其自转线速度就越大 D.海拔高度相同,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高纬度地区 5.当地球处于图中公转轨道A处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 C.北半球为夏季 D.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字母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A.①
B.②
()
C.③
D.④
()7.当太阳光线从⑤处直射地球时,北半球节气为
A.春分
C.秋分
B.夏至 D.冬至
8.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四点代表的节气分别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从“教师节”到“劳动节”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3)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一个__________。[能力提升]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A.北半球高纬度
C.北半球中纬度
()
B.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10.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据科学考察:火星的运行确实与地球有着相似之处,它的自转周期仅比地球长41分钟,它的自转轴倾角也只比地球的黄赤交角大32分,火星上不仅有类似地球上的季节之分,还可明显地区分出“五带”。据此回答11~12题。11.火星的自转周期是
A.24时41分
()
B.23时19分 D.23时15分4秒
()C.24时37分4秒
12.太阳在火星表面,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
A.23°26′N至23°26′S B.22°54′N至22°54′S C.23°58′N至23°58′S D.23°31′N至23°31′S 13.下图中GH⊥PQ,若PQ为地轴,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图中MN所示平面上,则∠②的度数是
()
A.23°26′
B.46°52′
C.66°34′
D.不能确定
14.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1(1)在图1外侧弧线上添画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2)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图2(3)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为____________,即一个________。
(4)图1A、B、C、D四点中,线速度最大的为________,角速度相同的是________。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英国古文明研究作家葛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指纹》中写道:“黄赤交角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个周期是41 000年,交角改变在22.1°到24.5°之间,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不亚于瑞士钟表。”这个周期变化早在1911年巴黎国际天文历大会上就已经公布了。(1)若此角度变为24.5°,太阳直射的范围将会如何变化?
(2)若此角度变为0°或90°后,地球将怎样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还有没有回归运动。
答案
1.A 2.C 3.C 4.D 5.C 6.A 7.D
8.(1)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2)先向南,12月22日直射南回归线,之后再向北(3)回归年
9.C 10.B 11.C 12.C 13.C
14.(1)标注略(为逆时针方向)。(2)A(3)23时56分4秒 恒星日(4)A A、B、C、D 15.(1)太阳直射点在24.5°N~24.5°S之间移动,太阳直射范围变大。
(2)0°时:地球正着绕日公转,太阳一直直射赤道,无回归运动。90°时:地球“躺”着绕日公转,太阳一直直射极点,无回归运动。
第五篇:【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1)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训练3
训练3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
[基础过关]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2题。
1.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A.吃月饼,共庆团圆
C.放鞭炮,守岁迎春
B.荡秋千,踏青插柳 D.望双星,鹊桥相会
()
()2.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第30届奥运会于2012年7月27日19时12分(零时区区时)在伦敦开幕。结合材料,回答下题。
3.伦敦奥运会开幕当天,下列国家中白昼最长的是
A.菲律宾
C.新西兰
B.巴西 D.英国
()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中A点的昼长为
A.24小时
C.10小时
()
B.12小时 D.20小时
()5.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A.太原
B.长春
C.南昌
D.昆明
()6.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
A.23°26′N~90°N
B.0°~90°N D.0°~23°26′N C.23°26′S~23°26′N 7.杭州(30°N)某同学对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造(如下图):将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装在一个大玻璃箱里,并将热水器的支架改造成活动形式。12月22日正午,为使热水器受热最多,需调节活动支架,使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α为
()
A.23°26′
B.36°34′
C.53°26′
D.66°34′
8.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北半球节气是____________,南极圈内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2)此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__上,并开始向__________移动。
(3)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_。B点昼长是________小时,________时日落。(4)此时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__________值,过三个月后昼夜长短情况为________。(5)此时(双选)
()A.太阳入射光线与地轴垂直 B.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C.晨昏线与地轴重合
D.太阳直射点上入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地心且与赤道平面有23°26′的夹角 [能力提升] 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下图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读图回答下题。
9.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
A.10小时
C.13小时
B.11小时 D.14小时
()读“某地昼长季节变化图”,回答10~11题。
10.该图反映的地点是
A.北极点
C.南极点
()
B.北极圈 D.南极圈
11.下列日照图所示日期与上图中B点所代表的日期相同的是(图中阴影处表示黑夜)()
读“二十四节气分布图(甲)”与“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乙)”,回答12~13题。
12.下列节气中,昼长最接近的一组是
A.立春 谷雨
C.小雪 大寒
()
B.芒种 白露 D.寒露 清明
()13.下列关于图乙中四点日期的判断,最有可能的是
A.①表示大雪
C.③表示秋分
B.②表示谷雨 D.④表示芒种
14.我国西部地区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测算正午太阳高度α,如图甲所示。图乙为该小组绘制的“春分日至冬至日正午竿影长度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的数码代号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日的竿影长度。其中反映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正午竿影长度的数码代号是________。
(2)该地从春分日到秋分日的正午竿影长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α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丙)所示的时间与图乙中的________(填数码代号)附近,在图丙中画出晨昏线(阴影表示夜半球)。
15.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当地纬度进行了实际测量,其测量的记录和结果如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测量工具:自制测量台(如上图,竖杆垂直台面)、教学用量角器一个、测绘罗盘一只、手表一块。
测量说明:量角器圆心放于竖杆影子顶端,观察影子投射在量角器上对应刻度。测量日期:2013年3月21日。
测量结果:在手表显示13时时,杆影与罗盘指针方向重合,竖杆影子投射在量角器上对应刻度为50°。
(1)实际测量测得当地:经度为______,纬度为______。
(2)当北京时间分别为12时、14时,该活动小组观察到竖杆影子的方向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3)请帮该地理兴趣小组绘制出该地全年的正午太阳高度曲线。
答案
1.B 2.B 3.D 4.D 5.B 6.A 7.C
8.(1)冬至 极昼
(2)23°26′S(南回归线)北(3)66°34′ 8 16(4)小 昼夜等长(5)BD 9.C 10.B 11.B 12.C 13.D
14.(1)④
(2)先逐日变短,夏至日最短,后逐日增长 先逐日变大,夏至日最大,后逐日变小(3)② 如下图所示:
15.(1)105°E 40°N(2)西北 东北(3)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