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
【摘 要】由于现在的课程要求,小学的课程增加了很多知识点,然而教学的时间却并没有增加,小学启蒙教学的难度加大,老师们往往在备课的时候都只考虑了当堂课的知识点讲解的多少和质量,却忽略了学生们的掌握情况。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要素;教学关键
小学数学在小学来说,更多还是培养学生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习惯。然而由于增加的知识点和不变的教学时间,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为了教学进度,并没有关心学生们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老师在布置课后习题的时候也都只考虑知识点巩固的情况,并没有多考虑学生们的完成情况。然而这些东西,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做好这些要点,往往可以使得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层次。然而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们大都不愿意听枯燥无味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要素有哪些呢?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小学数学的课堂不能以多来进行,而应该以精致和有趣来进行。
一、课堂要生动有活力
小学时期,每个孩子都是初生的太阳,充满着朝气,但是,经过现在的很多教师反映,学生在课堂上渐渐失去了以前学生的那种活力,现在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程度下降了很多,学习也变得越来越没有热情了。数学是一门探究性的学科,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带领学生,通过思维的活跃分析,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充满热情,对待学生保持教学的活力,在讲课的时候,应该注意声调的起伏,要对于重点的知识要提示学生。
还有,在课堂上应该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来活跃课堂上的气氛,比如说,在教学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和学生一起动手制作图形的环节,然后开展一些讨论,让学生们分为小组进行讨论,说一说他们在制作时的小体会,以及他们通过制作发现三角形的一些小特征。数学课堂的模式,不应该设置成固定的,而是要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气氛活跃起来,并且让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对于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敢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提出来。为了促进学生表现自我的勇气,教师一方面是鼓励学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充分交流,和学生的关系变得十分融洽;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采取奖励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总之,小学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大班教学,教师需要调动的是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吸引一小部分学生。对于学生的要求和学习状况,教师更应该注重大部分人的问题,调整整个班级的学习状态。
二、兴趣培养很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概念。所以为了让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模式,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进行培养,学生因为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渐渐愿意自己去探讨问题,这对于在数学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采取比较合理的方式,调动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在培养兴趣的阶段,教师为了更有效更合理地教学,应该多采取一些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通过这个方式去吸引学生。
在兴趣的培养方面,教师的课堂各种环节应该变得丰富起来,比如说,在课堂上适当地播放一些小动画,或者用故事的形式去营造提问的意境,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感到身临其境。教师在上一节关于时间的课程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可以列举这样的一个小问题:“小明在回家的路上,不知道是自己走了多久,在学校里的放学时间是5点半,他走到公园的时候,发现公园的大钟上显示的时针和分针的角度是九十度,小明并不是道怎么读钟表,大家可以帮助小明计算他从学校到公园走了多久吗?”这种小故事的形式,是一种另类的解答题,在课堂上,在训练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熟悉程度的?r候,多采用这种综合的形式,可以让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很多。而且,因为学生觉得课堂的学习就像是在听故事一样,学生也变得格外有兴趣去认真读题。在学生考试的时候,好的读题方法是可以节约一大部分思考时间的,所以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读题习惯,并且读题的时候有耐心,能够直接从中分析出关键词,教师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故事题型的设置。
三、课后作业要适量
课后作业对于老师们来说是检验学生们学习程度的一种方式和方法。但是对于天性爱玩的小学生来说,作业是很头痛的。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们往往忽略了学生们不爱做作业的情况,不管当天讲述了多少内容,当天晚上就一定要布置相应的作业,因为老师们想要知道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然而,这就导致了本来就不喜欢做作业的学生反感作业,带着很不爽的情绪去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不仅反感作业,就连对数学这个科目也变得反感。然而,反感作业还是要完成,怎么办呢?有的学生就去抄袭作业,完全不用自己思考,就直接抄袭一份作业。这样下去,学生也不愿意在数学上投入精力去思考和理解记忆了,这样一到了考试的时候,很多题都是似懂非懂,好像会做却又做不来。所以,老师们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好学生们的整体学习情况和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在上课的时候应该通过课堂反馈,了解到学生们对于当堂课知识点的理解情况。这样,在考虑课后练习的时候就可以适量的布置一些较深较难知识点的部分,而那些很浅显易懂的知识点就可以选择不布置作业。甚至还可以几天再布置一次作业,把几天的知识点进行统计,总结一些掌握的情况,然后在进行作业的布置。这样布置下来的作业让学生们有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去完成,由于不是天天都有作业,或者是作业很少。学生们就会很愿意去思考,去完成作业。到了周末的时候,还可以适量布置一些平时并没有考虑到的知识点的作业,在周末做一个知识点的小集合。这样,学生们能够自己安排时间去完成数学作业,而且又不会太多显得太枯燥,每周的总结还可以使得学生们有一个巩固的时间和机会。老师们还可以通过每周的总结来对学生们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所以,合理分配作业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四、结语
小学数学课堂总的来说应该是充满着趣味和教学相结合的课堂。在小学启蒙教育中,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们用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作用。而并不是要让学生们掌握很多的数学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要】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学习兴趣是推动、促进学生认识活动的巨大动力。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入迷,钻得深,记得牢,才能有效地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才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之一。本文从不同方面剖析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阜新市细河区四合中心小学 张利利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小学
学习兴趣
培养
“小学数学是让小学生学习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大意为,数学更多地用于生活,会加速现代化的进程。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学习数学,并能够用数学去帮助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一发展态势,对学生影响巨大: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意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它对推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同时,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感受到: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中的关键。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永无止境的黑夜,而学生就好比狱中的囚犯,终日饱受折磨。所以,要想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培养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四十分钟内思维都处于活跃状态,这已经成为成功地实现教学目的关健。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巧妙导入新课,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通俗明白地讲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他们兴致高、心里想的时候。”根据这样的教育原理,新课伊始,必须让学生在认识上、感情上、意志上予以高度专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注意导入的新颖性、诱导性、启发性和趣味性,把学生引入愉快、乐学的心理环境中去。例如在教学《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课前把上一课《三角形的分类》中的三角形先测量出每一个角的度数,课始笔者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先做游戏。”一听做游戏,学生精神大振。笔者接着说:“同学们只要说出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度数,我就立即把第三个内角的度数说出来。信不信?谁来试一试?”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总想难住老师,可是老师应答如流,学生大为惊讶:怎么回事?老师太神了,这里面肯定有绝招。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笔者马上进行这样的引导:“老师今天为什么这么神呢?是因为老师掌握了一个‘法’宝,什么‘法’宝?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由于好奇与感兴趣,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种迫切渴求知识的情绪伴随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的情绪和情感对认知有着促进和推动作用,特别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和情感对课堂气氛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情绪如果能给学生以温暖、轻松、愉快的感觉,他们就敢说愿问,不断增强求知欲望,积极思维,不懈地探索新知识,并能排除前进中的障碍,积极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教学《探索与发现——乘法分配律》时,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掌握“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积相加,结果不变”后再向学生质疑:“如果是三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不能按这个方法来计算呢?四个数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实践,几分钟后许多学生回答“能”。这时笔者找两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自己的举例:
一名学生这样板演:
(15+20+35)×5=15×5+20×5+35×5
另一名学生这样板演:
(15+5+4+6)×8=15×8+5×8+4×8+6×8
大家一起计算出这两道题的结果,证明了能应用乘法分配律。正当大家为自己的发现兴高采烈时,一个平时就肯动脑筋的学生又把手举得高高的,他说:“我还发现另一种题的形式也能用这种方法,比如(75-25)×4=75×4-25×4”。笔者表扬了他肯动脑筋后和大家一起计算这道题,结果真的一样。同学们高兴地拍起手来„„此时此刻,学生尝到自己创新思维的成果,自豪之情不言而喻。
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也应是展示儿童思维的舞台,为人师者绝不可低估学生的能力。要抓住儿童好奇心、上进心强,喜欢竞争,喜欢别人特别是老师赞扬的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不仅要从语言上给予肯定、表扬,也要结合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进行鼓励,这样学生会受到莫大的精神鼓舞。当学生对有些问题有疑惑、有分歧、有争论时,让学生当“小老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学生能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如果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所以在数学课的教学中,由于它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学生的基础千差万别,所以应根据具体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但无论什么样的教法都旨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点燃儿童求知欲望。
例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的内容时,我采用表格的形式复习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引入新课,之后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比的基本性质。从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也有利于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进在所有教法中,游戏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好方法。游戏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根据小学生爱玩的天性,设计游戏活动,以游戏为载体,渗透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游戏活动的材料很多,比如玩数学棋(九宫格棋),玩数学扑克牌,猜数学谜语,数字游戏等。这样的活动集知识性、思维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笔者把全班平均分成四组开展投篮比赛,让学生观察记录投中的个数,并判断哪组获胜并说说你裁决的理由。这时,学生兴趣盎然。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材的兴趣因素外,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因为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它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它有利于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特长,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现在小学数学中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数学竞赛、小数兴趣小组、数学讲座、数学故事会、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站得更高,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到知识的海洋永远不会干涸,因此在学习上更虚心,对数学课的兴趣更浓厚。
兴趣是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食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具有定向、动力、支持和偏倾作用,它能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满腔热情地学习,从而掌握开启科学大门的金钥匙。善于激发学生听课兴趣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能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动机和无穷的学习动力,常常得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①刘意竹、张卫国主编《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②肖敏《师心流霞》,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③ 百度百科网《阿道尔夫·第斯多惠》
④张启航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数学•科学版),山西教育报刊社,2007年第6期。
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2版。⑥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3版。
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合中心小学
张利利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关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之关键
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现在的学生学得快,忘记得也快。而且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最重要的是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在实施课堂教学中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精细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授课,虽说短短四十分钟,精与不精,当有天壤之别。要走出当前教学的困境,课堂教学实施“精细化”策略,实属当务之急。课堂教学的“精细化”指的是着眼与教材,通过对决定教材意义的知识点的具体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来完成对教材的解读。如课堂教学,每一堂课应该给学生明晰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细化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即设置小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一小步一小步地设计课堂讲授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牢固的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联系阅读、主动提问。在揭示课题后,教师问学生:大家想进一步了解圆吗?学生说想。那么我们怎样了解圆呢?教师继续说,我们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信息,不知道同学们会不会看资料呢?怎么看?学生回答说边看边思考,边看边划一划。紧接着教师开始指导学生自学,告诉学生自学的方法叫“看一看、划一划、问一问。”师:那怎么问呢?学生思考后无语。教师指导说:老师认为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去问。不仅要把重点的和有疑问的地方划一划,而且要会问。这样指导学生联系内容,促使学生精思细问。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
运用启发式教学,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要启发诱导,要引导而不牵着走,激励而不逼迫。从教学的过程看,启发式教学,包括教和学两方面的活动,“启”在教师,“发”在学生。作为教师,主要是启发诱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活动,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总结出应有的原则、规律、理论,从而获得新知识。应用启发式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智力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启发式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设疑”,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就是教师运用富有启式性的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在讲授中适时的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新的求知境界,使他们由只听课的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走到主动思维学习的主动局面里来。运用设疑法,首先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其次要注意提出问题的分寸,教师提出的疑问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否则难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设疑只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形式,运用启发式教学还可有多种形式,如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来解答或学生解答。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先出示A、B两组题,A组题是:125×(4+8)、32×(2+6)、(25+45)×4。B组题是:125×4+125×8、32×2+32×6、25×4+45×4。通过分组计算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A组题有什么特征?B组题有什么特征?A组题和B组题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思考,实现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启发式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强化学习过程有效性 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成功的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做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为多种行为方式,如观察、讨论、体验、操作、质疑、猜想、验证、练习等等。强化学习过程有效性就是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上述学习过程中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都知道这一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课堂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设计教学环节,许多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忽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怕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这种低效的教学,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学得知识记忆不牢固,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发展。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这应该是有效教学的最为具体的实践。记得在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时,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小游戏,一本数学书的单价是5元,数量1本、2本、3本、4本、5本、6本在变化,总价5元、10元、15元、20元、25元、30元,也在变化,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和总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练习判断下列哪些量是相关联的量。第二个环节是小组合作,完成三个表:表一是路程/时间=速度不变(一定),表二是体积/高度=底面积不变(一定),表三是已看页数+未看页数=总页数不变(一定)。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成正比例量必须具备的条件。接着让学生概括出这些条件。最后一个环节是当堂训练,巩固强化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知识由感知到认知,理解到掌握,最后应用,让学生发现、观察、归纳、总结,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才是实效课堂,学生学过的知识才会记忆牢固,扎扎实实。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有效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扎实有效地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效教学,教师永远的追求和探索,让我们勇于实践,不断进取!
浅探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
【摘要】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本文从研究课堂“有效学习”个案,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引领教师积极应用,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出发,对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提出了六种有效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敢尝新意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有效状态。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问题;运用能力;独立思考;有效状态
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搞好教学设计是首要条件。关于如何打造有效课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话题,我认为应从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入手。因为“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创设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教学问题,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因此,设计良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要保证。以下是笔者在这方面一些体会和做法。1.设计悬念型的问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
联系学生实际,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不足感和探究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一组准备题,请学生依次回答。学生答到第3题时有一定的困难,第4题答不出,我马上说出答案,并让学生出类似的题目继续考我。我一一正确作答后,学生惊讶无比,想知道我用什么方法算得这么快,迫切想掌握这种计算方法,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设计实验型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用动手操作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学生在对公式的发现过程和总结论证中,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材编排的顺序是: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但我认为,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其周长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和明显。另外,学生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之前没有学过四则混合运算,因此在探索算法的时候可能出现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对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作了如下调整: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通过举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长的含义。你能判断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吗?(以此引导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回答略)
师:现在有好几种不同的意见,谁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合理的?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讨论解决。
师:同学们都想到了先量后算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算一算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动手测量,并列式计算。
生1:8+8+8+8=32(厘米)。
生2:8×4=32(厘米)。
生3:8×2×2=32(厘米)。
生4:8×2+8×2=32(厘米)。
师:谁来说说各自算法的理由?
(学生汇报)
师:比较这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因为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可以使计算简便,所以求正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边长×4来计算)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测量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测量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
展示学生三种不同的算法:(1)7+5+7+5=24(厘米);(2)7×2=14(厘米),5×2=10(厘米),14+10=24(厘米);(3)7+5=12(厘米),12×2=24(厘米)。
师(小结):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生5:第一种。把四条边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生6:第二种。把两条长和两条宽分别算出来,它们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生7:第三种。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乘以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这里对教学内容的呈现,由特殊到一般,认知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3.设计游戏型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的设计中,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及年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小学生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必然会想方设法去认识它、研究它,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分析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正确把握他们的认知需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猜谜语、听故事、做游戏都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谜语、故事或游戏,并在这些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设计了“摸大奖”的游戏。全班学生分小组开展游戏,每人每次从小组的摸奖箱里摸出一张数卡(摸3次),每人将3次摸出的数卡按要求(第一次摸的数卡放百位,第二次放十位,第三次放个位)摆成一个新数。然后学生小组内互相讨论、比较各自数的大小,组长把本小组最大的数写在黑板上,最后全班共同讨论、比较,并把黑板上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找出“大奖”得主。游戏进行到此时,每个学生都激动不已,有的高兴,有的叹息,都迫切希望能再做一次。我把握有利时机,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改变游戏规则(第一次摸的数卡放个位,第二次放十位,第三次放百位)再做一次,找出新的“大奖”得主。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潮迭起的游戏中一次次被激发,他们不但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比较数的大小方法,而且通过对比前后两次游戏的规则和结果,发现了数字、数位与数值之间的变化规律。4.设计应用型的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灵活利用教材,并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现象,经过加工,使它能为课堂服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一位教师教学“比例的知识”,带学生到操场实地观测并求旗杆高度,现场讨论。生1:我认为可以把旗杆放倒,量它的高度。全班学生哄然大笑,纷纷说:“把旗杆放倒,你给立上去啊?”教师也在旁边说:“嗯,这种方法不行!” 生2:我观察了一下,这个旗杆跟旁边的教学楼的三楼差不多高,我可以先量一层楼的高度,然后再乘以3,就可以得到旗杆的高度了。
师:我们来讨论一下,这样算出的答案准确率有多高? 学生讨论了3分钟有余,得出这种方法不行。
生3:把旗杆上的绳子剪断,放下来,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度,除以2,就可以得到旗杆的高度了
学生提了很多个性化的方法,教师都组织同学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了分析,最终认定“这种方法不行”。经历了几次这样的讨论和否定后,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许多。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懂得了:“同时同地。旗杆高:竹竿高=旗杆影长:竹竿影长”的“正确”方法。开放性讨论,即使出现“无稽之谈”,也宜进行鼓励和引导,最忌全盘否定,抑制学生的思维,或“只批不立”的评价。教师要听完再进行适度的分析,引导学生对自己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进行理性反思,并将重点放在提出改进意见上。这样,学生才不会因怕挨批评而放弃可能的创造性解答,那些初看起来似乎荒谬而又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想法才不至于被扼杀。如:生。能把不易测量的垂直高度转化为易测量的水平长度,可改进为用一根比旗杆略短的竹竿和一把卷尺完成;生,能很好地根据具体环境用比较实际和实用的方法来求旗杆的高度,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方法比用比例的知识解更容易让人接受,真正体现这位学生善于观察、类比的良好思维品质;生,能将量旗杆的高度,转化为量旗绳的长度,可改进为:先在绳子上做一个记号,边拉动绳子边量,拉了一圈,就可以得出绳子的长度,再除以2 就求出旗杆的高度了。5.设计开放型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的情境要有实际意义,要突出主题.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意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简练、明确.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调控。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法”时,有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年国庆节,王老师一家(两个大人,一个小孩)准备到武夷山旅游。从厦门到武夷山坐火车,成人票每张155 元,学生票每张114元。从厦门到武夷山乘飞机,成人票每张600 元.学生票每张300元。老师全家准备在武夷山住一天,住宿费是每人每天80元。请你帮老师设计一种旅游方案,说说你的理由,并计算出这次旅游大约要花多少钱。”学生先独立思考和计算,再进行反馈:有的提出为了节约开支,最好是往返都坐火车;有的认为坐火车既累又浪费时间,最好往返都乘飞机;有的认为去的时候人不累可以乘火车,回来的时候最好乘飞机,否则太累了,不利于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在计算大约要花多少钱时,也出现了不同的解法;有的先计算每人花的钱再将三个人的加起来;有的计算两个大人花的钱再加上小孩的;有的先计算往返的路费再加上住宿费;等等。这样的开放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多角度、多维度的思维活动,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思维的合理性、广阔性和敏捷性。6.设计拓展型的问题
所谓拓展型问题是相对于命题的结构而言的,即已知条件比较隐蔽,结论也不直接给出,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联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得出结论。拓展型问题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的特点,在思维方面注重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分数、小数互化单元,学生已经知道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并能据此正确地作出判断。可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老师,这种判断方法的道理何在?”我很高兴,说明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有寻根究底的精神。我顺势作了讲解:“大家都知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直接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如最简分数3/8,因为8=2×2×2,所以只要将它的分子、分母分别乘3个5后,即可化成分母是1000的分数。又如17/25,因为25=5×5,所以只要将它的分子、分母分别乘两个2之后,就可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如41/120,120=2×2×2×5×3,因为有质因数3的存在,无论将分子、分母乘多少个2或5,也无法将其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所以41/120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至于为什么必须是最简分数,我又举一例:“21/60,60=2×2×3×5,初看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但因为60与21还有公有的质因数3,可以约分化简为7/20,所以这个分数也能化成有限小数。”经过我的解释,学生都理解了判断方法的来由。这是学生对数学结论,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一种拓展。
对于数学教材的适度拓展,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开发学生智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当然,这里的拓展,不是指盲目超脱课程标准与教材,不是任意地拔高和加深。教师首先要掌握好一个度,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心理需求而定。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拓展知识点,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理解程度和有无拓展的意识。
有效课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要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必须先从我们教师学习新理念、转变旧观念开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精心设计好问题,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敢尝新意识,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有效状态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摘要: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教师结合新形势,探索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并以此为目标,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方法恰当、灵活,因材施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技能逐步要转化课堂教学艺术。尽可能地使用“快乐教学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引导学生,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恰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一、导入新课要灵活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灵活地选择导入的方法。导入新课是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课堂技能。它的直接目的并不是针对教学内容的解释与阐述,而是在课堂上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第一个环节,在此阶段,必须要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学习动机等诸多心理因素,诱发学生的课堂参与。
在教学数学“圆的面积”时,我选择了“观念冲突”的导入方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用两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哪个大?”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学生中有的说圆的面积大,有的说一样大,还有的说正方形的面积大。课堂氛围异常激烈。而后,我引导学生分别按照各自的思路,设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课堂教学中,观念冲突的导入方式,可以吸引学生参与。这时还应注意那些性格孤僻的留守儿童,观察他们的参与情况,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授新课教学要恰当 数学是抽象性很强的一门,但抽象的问题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学习内容是经过很多数学教育专家精心编排的,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我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测提出假设。师:圆柱体的体积与圆柱的哪些要素有关?
让学生将两组圆柱放入水槽实验,一组圆柱是底等高不等,另一组圆柱是高等底不等。学生通过试验,讨论交流后得出下面的结果。
生:当底相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相等时,圆柱底面积越大,体积越大。生:因此,也就是说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面积和高有关系。师:根据长方体体积求法V=SH,你有什么推想和假设?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根据学习求圆面积时的方法,把圆柱分成若干个小扇形体后预想也能转化成长方体,于是得出这样的设想:圆柱体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然后我让学生把等底等高的两个圆柱A和B,A圆柱放入水中涡体积,B圆柱按前面的设想分成若干个小扇形体拼合成长方体时,计算它的体积。用动手实验的方法让学生验证后得出结论:圆柱体体积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用字母表达式是V=SH。在让学生猜测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学习新知识的轻松感、愉悦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总结新课要巧妙
结课是教师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及时地总结、巩固、扩展、延伸、迁移等,使教学完美结束的教学行为方式。它是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所学新知识系统强化,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行为,结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结课的方法要巧妙,好的结束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水到渠成之效,往往能让人有余音绕梁、不绝如缕之感。我在教学《年、月、日》时,结束语是这样的: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知识,真了不起!老师想给同学们出一个谜语:“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时间)。学生学生回答后,我追问一句:“既然时间这样宝贵,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在学生很兴奋地齐说:“珍惜时间”之后,宣布下课。
这样的结束语,能表现和升华主题,在形成课堂数学的高潮中戛然而止,不仅情感态度有进一步升华,还能突出鼓励性。这样的结束,既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兴趣,增强了学习的动机,鼓励学生“想学”的欲望,在知识的学习中体现教育性,达到以知促情,知情结合的目的。学生受到了珍惜时间等观念认识上的教育,既受到理性的教育,又受到情感的渲染,情理交融,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孔凡哲编著,上好课有效技能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陆丽萍主编,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马云鹏、孔企平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设计,小学数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的结题报告
大丰市实验小学
奚晓娟
本小课题于2011年3月启动,已进行近一年的实验研究。在活动中,把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地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现将《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进行总结汇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
3、我国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育教学现状是:“合作学习”在目前来看,各地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开始重视和应用,但是由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论认识不足,或者没有作深刻的探讨,所以常常只在一种比较浅显的表面上展开,存在着“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 实效”的现象。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我校中年级数学组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单
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数学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深入探索实现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展目标的实践模式的策略(途径方法),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体系,为我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指导理论。
(二)、现实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实践实施将会深入探索实现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展目标的实践模式和策略(途径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应用价值。能为我校实验课题研究积极累经验,提高教师的素质和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所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相互合作,并注意信息的多向交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参与的过程,学习者只能基于他们“从前的经验”建构一个新的知识。知识必须经由学生自己的科学方法检验后才能获得。知识必须经由学习者的自我尝试错误后进行同化,再经认知冲突即自我调适后才获得。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理性是社会集体的产物,学习不能以个体的人为基础,强调学习伙伴的重要性,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
(二)、新课程的理论: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我们数学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正是在充分借鉴集体动力理论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思想。
(三)、现代教育理论:
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等 等,这些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四)、心理学研究结果:
学生都有好奇心,都希望被人尊重,都有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小组合作学学习正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生合作要主动
2、学生参与要全面
3、学生合作要充分
4、学生角色要明确
5、教师评价要全面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内容是理想课堂中的小组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已为广大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是通过观察和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难尽人意的低效现象,仍需做更细致的探讨。
1、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2、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
(2)研究有班级特色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形式;
(3)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议题设计及合作与交流模式的研究;
(4)小组合作学习与其它学习方式的交互性效果研究;(5)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作用;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讨论交流法,调查法,观察法
该课题围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深入课堂,对案例中的小组合作活动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作考察,特别是对组内合作学习的参与面及教师参与调控的力度作定量与定性的分析。
(2)比较研究法:将各班案例作比较。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实施程序、合作交流的模式作考察,找出共性,以提炼出更有科学价值的小组合作模式。
(3)行动研究法:对小组合作中值得探讨的子项,如小组如何分工、组间交流方式等,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试点,再进行交流与实践,在行动中验证。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5月)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期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请专家指导,进行开题论证。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0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有关教育教学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的操作方法。
3、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
4、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5、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三)总结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1月)
1、整理汇编资料。
2、撰写专题论文及课题研究报告,总结经验。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阶段性成果:
1.让全体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表达活动,真正地讨论和合作,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2.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学生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培养对合作学习兴趣。
3.通过合作学习能适当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成绩。
得出的结论:
(一)、初步形成了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操作模式,让学生全面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善于主动展示合作成果,使小组学习更有效。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我校班级学生人数多的特点,我们确定了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操作过程:即“明确目标——创设情景—指导合作—引导讨论—交流评价”。明确目标,可以避免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创设情景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合作是在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对组员进 6 行有效的分工合作,使学生逐渐学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一环,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在生与生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交流评价是学生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见解,注意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小组间评比等,这样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1、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尊重他人想法。
2、冷静思考别人意见,完善自己想法。
3、收集整合小组意见,表达自己观点。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促进了学生的评价能力的提高,规范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
通过实验,小组合作学习实验促进了学生的评价能力的提高,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端正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而且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回答问题积极,社会实践、调查能力增强,课堂气氛活跃,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分析别人的发言或操作的基础上提出不同意见,肯定对方意见正确的一面,同时纠正其差错。说服别人时,摆事实讲道理。及时整理归纳,形成自己的想法,用简 7 洁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成为“知识人”更要成为“社会人”,达到人人发展,全面发展。显性成果:
1、案例:《24时记时法》(在盐城教育科研网发表)
论文:《课堂教学在合作学习中闪光》(在盐城教育科研网发表)论文: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合理运用评价机制》(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几点想法》(4)《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及其注意点》
(5)《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6)《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合作技能》(以上均在大丰市实验小学数学组内交流)
2、方案:
《有关如何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方案》。
3、反思:
(1)在课堂中寻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合适切入点。(2)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值得思考的问题。(3)对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4)谈谈我的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5)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值得思考的问题。(6)对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7)谈谈我的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以上均在大丰市实验小学数学组内交流)
4、小组合作学习教研课的教学设计:(1)《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2)《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设计》(3)《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4)《认识平行的教学设计》
5、评课记录:
(1)《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教学设计》评课记录。(2)《商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设计》评课记录。(3)《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评课记录。(4)《认识平行》的评课记录。
6、上课反思:
(1)《射线、直线和角的认识的教学反思》(2)《商末尾有0的除法》一课的教学反思(3)《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4)《认识平行》一课的教学反思。隐性成果: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实践,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研究数学交流数学提升到新的高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 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形成学生学习新知时先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形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特色;形成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摸索、实践、反复总结,我校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 1.引导自学发现式的学习。
2.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的力量。3.探索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如何进一步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我校数学教学的特色。
2.如何对数学组全体教师进行科学培训,突出实验教师的以点带面工作,把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每一节数学课堂上。
3.在课题研究不断深化和总结的同时,如何提高教师们的理论水平,促进实际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仍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工作重点。今后的设想:
准备在今后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情况, 而恰当灵活的选择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本人计划将这个课题继续深入研究下去,还将继续作一系列研讨活动。
当然,在探索的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我们会继续努力的。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
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度。此时,我立即要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因为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当然让学生汇报时,只是用了量一量的方法,而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无人问津。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兴时,下课铃响了,给学生的时间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时间长了,常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
合作学习时,优生活动多,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