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2章第三节 力的存在
第三节 力的存在
教学目标
1现象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2、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理解力的存在
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具准备
小车、钩码
教学过程
引入]风吹草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风,却可以根据风力对其他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判断风的存在。在科学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力的存在也是通过这种方法来确认的
一、力的作用效果
l.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
讨论:用一些例子说明力的存在。
问题: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呢?
实验.观察
手挤矿泉水瓶壁
风力使树枝弯曲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手拉皮筋,皮筋变长
运动员将标枪投出;
力能改变物体 飞来的足球被守门员接住
速度,还能
扣过来的排球被挡了回去
改变运动方向
物体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统称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手握两只不同颜色的气球,用一只球压另一球.观察观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分析: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甲物体对乙物体作用一个力时.乙物体反过来也会对甲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讨论:汽车撞在柱子上,为什么反而自己受损?
分析: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汽车撞柱子时.汽车对柱子作用一个力,反过来柱子也对汽车作用一个力,所以自己也受损。
问题:生活中哪些事例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例:鼓掌时,两手都感到痛。
落到地上的乒乓球会弹起来。
人蹬地跳远等。课堂小结
你能说出力的作用效果吗?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理解了吗?
课堂练习
科学探究:马拉车前进时,马对车有一个拉力作用,那么车拉马吗?(l)提出问题:马拉车前进时,车拉马吗?
(2)建立假设:
假设①:马拉车时,车可能也拉马。
假设③:马拉车时,车可能不拉马。
(3)收集证据资料:
任何物体间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像游泳、用力抛到地上的皮球会被地面弹起等。在马拉车时,马一定也受到车向后的一个拉力作用。
(4)得出结论: 马在拉车时,车同时也在拉马。布置作业
作业本。
课后反思:
第二篇:七年级下科学教案第2章第二节 机械运动
第二节 机械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3、能根据不同的特点将机械运动分类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分类。
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
教具准备
课件,两块磁铁 教学过程 复习
1、物体的 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下列运动分别属于什么运动,请填出运动形式。(1)、小鸟飞翔: 机械运动;(2)悦耳动听的歌声: 声运动;(3)灿烂的阳光:光运动;(4)我们长大了: 生命运动
3.下列物体具有什么形式的能.请填出能的形式。
(1)流动的水: 动能
(2)停在空中的直升机: 势能
(3)我们吃的食物: 化学能
(4)正在燃烧的柴: 化学能和热能 科学探究
1、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具体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或者研究该物体是做怎样的运动,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相对于这个标准.如果某一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
如坐观光电梯的人说自己是静止的,看到的是地面上的人在运动,而在地面上看电梯里的人相对于地面、空间、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可见:(1)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要选择一个标准,即参照物。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结果也不同
思考1:你能说出地面上的人和电梯里的人各是选取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的吗?
思考2:“太阳东升西落’,这句话中的参照物是什么?
思考3:说说“月亮穿过云层”是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的。
思考4:指出“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描述的现象中,分别是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的。2.机械运动的分类。
根据运动路线形状的不同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 运动。
根据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课堂小结
1、能判别物体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根据运动的特点,可以把机械运动分为那些类型? 思考2:“太阳东升西落’,这句话中的参照物是什么?
思考3:说说“月亮穿过云层”是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的。
思考4:指出“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描述的现象中,分别是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的。2.机械运动的分类。
根据运动路线形状的不同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 运动。根据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课堂小结
1、能判别物体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根据运动的特点,可以把机械运动分为那些类型?
课堂练习
小鸟在空中飞翔是以 地面 为参照物。
1、小船在河里顺流漂下,船上坐着一个人,河岸上有树,如果以人作为参照物,那么小船是 静止的。河水是 静止的,树是 运动的。河岸是 运动的。
2、空中有两架直升机,甲直升机的飞型员看到房屋在向下运动,而看到旁边的乙直升机却停在空中不动,则如果以地面作为参照物的话,甲直升机是 向上运动,乙直升机是 向上运动。如果以乙直升机为参照物,则甲直升机是 静止 的,地面上的房屋是 向下运动。
布置作业
作业本。
课后反思:
第三篇:《力》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力
一.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丰富对力的产生的经验,初步感受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大小的关系。
2.丰富幼儿对不同种类的力的了解,激发幼儿注意观察周围物体运动的现象,探索其原因。二. 活动准备:
细线,塑料盆,木板,积木,钟,电池各一。每组:沙包,兜兜球,圈,汽车,鸡毛,纸,橡皮筋,笔,积木,风车。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活动。
1.今天我们一起找一位看不见的朋友。
2.老师很喜欢小朋友,我想抱抱小朋友。为什么老师能抱起小朋友呢?
3.今天我们一起与力交个朋友好吗?
(二)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感知物体运动需要各种力。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玩的东西。你们看桌上有什么?你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让它们动起来?
你能想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让它们动起来吗?
2.幼儿介绍自己让物体动的方法。
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玩的?(用手扔沙包,用嘴吹风车)
咦,这些玩具放在这儿怎么不动了?
小结:一样东西要动起来,必须要有力,只有受到力的作用,东西才会动。
(三)感知力的大小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1.让幼儿再次操作,引发幼儿发现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玩一玩,请小朋友体验一下,力气用的大一些东西会怎样动?用力很小它又会怎样?玩过之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
请小朋友来表演一下,你玩的是什么?你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小结:力有大有小,当力大的时候东南就扔的远,抛的高,动的快;当力小的时候,东西就扔的近,抛的低,动的慢。
(四)教师演示,幼儿观察欣赏,了解不同的力。
力这位朋友是看不见的,它偷偷藏在好多地方,我们一起来找找看,好吗?
1、出示一根细线,用手轻轻一拉,线断了。
这是什么?我两手在干什么?线为什么会断?这叫什么力?拉东西时用的力叫拉力。你平时发现哪些地方需要拉力?(拔河,拉车,拉拉链等)
2、出示一盆水,将木板稍倾斜的放在盆里。木板上放一积木,用水将积木冲下。
你看见了什么现象?积木为什么会滑下去?水流动有一股叫冲力。你平时还发现哪些有关水冲力的现象?(洗菜,抽水马桶,洪水冲倒房)
小结:水的力气可大了,如果治理的不好,会造成洪水泛滥,冲倒房屋,淹没庄稼,如果把水管好了,可以用水力来发电,为人类造福呢!
3、为什么用嘴吹可以让东西动。
刚才有小朋友用嘴吹,也能让东西动起来。这是为什么?因为吹了以后有什么?风也有力叫风力。风力的现象有哪些?(吹动树叶,头发,吹走沙石,大树)
小结:风的力气很大,台风,龙卷风能把房屋吹倒,把树木连 根拔起;但如果把风力管好了,它和水力一样,可以用来发电,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就能使不同的力为人类服务。
4、出示一只挂钟。
我们墙上的钟不走了,老师给它装上电池,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它会走了呢?电扇现在是不动的,(打开电扇)它为什么又动起来了呢?电也有力叫电力,生活有哪些有关电力的现象?(电扇,电动刮胡刀,电动玩具,电瓶车)
(五)小朋友课后注意观察一下,周围的东西怎么会从不动到动的?是什么力使它们动起来的?我们的朋友力还藏在哪里?明天来告诉白老师,好吗?
第四篇:纸杯力量大科学教案
【设计思路】
纸杯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来喝水、而且很轻。创设宽松舒适的环境,引导幼儿直观感知纸杯的承重,并通过自己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进行纸杯承重的探究活动,不仅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而且培养幼儿进行分工合作的意识。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改变纸杯的数量,可以使纸杯的承重能力发生变化。
2.能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并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3.在纸杯探索实验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满足。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过分工合作的经验
物质准备:纸杯、A4 打印纸(约40包)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幼儿展示力量。
引导语:这次我们要玩与力量有关的游戏。你有力量吗?请给大家展示一下。
2.悬念导入,情境引出“纸杯大力士”。
提问:钢琴后面藏着一位小客人,说他能撑起特别重的东西,你相信吗?
二、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操作过程,引发幼儿猜测及探索兴趣。
(1)对比打印纸和纸杯的重量,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提问:如果把这么重的打印纸放在杯子上,纸杯会怎么样?
(2)示范纸板和杯口的放法。
引导语:纸杯放在干净的卡纸上,杯口朝下放。我再拿个底板防止倾斜。
(3)教师示范放打印纸,请幼儿大胆预测结果。
提问:轻轻地放在了纸杯上面,压塌了没?这一个纸杯最多能撑起多少包?
2.幼儿自主分工,合作探索实验。
(1)教师提出要求,协助幼儿分工。
提问:按照课前的分组,你们商量一下,怎么分工?
(2)幼儿开始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重点提醒分工和操作要点。
3.师幼共同讨论,科学记录结果。
(1)讨论“放了多少包”的问题。
(2)幼儿完成记录表。
4.增加纸杯数量,探索纸杯数量与承重的关系。
(1)引导幼儿大胆猜测两个纸杯的承重。
提问:两个杯子,能撑起多少包?
(2)幼儿记录第二次实验结果,发现规律。
引导语:你从记录表上发现了什么?
三、提升拓展,延伸活动
1.引发幼儿对3个纸杯承重能力的猜测。
提问:再加一个纸杯,你觉得能撑起什么?
2.师幼合作用纸杯撑起小朋友,达到活动高潮。
引导语:我要把他轻轻的抱起来放上去。小杯子,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3.邀请成人参与体验。
提问:用9个纸杯,可以撑起一位大人吗?
4.延伸拓展。
师:纸杯的力量可真大啊,它还能有哪些精彩的表现呢?请小朋友回去后,大胆探索,下次我们一起来交流。
【活动延伸】
园内延伸:在建构区投放纸杯、纸板,为幼儿提供继续探索的平台。
园外延伸:鼓励幼儿利用家中材料挑战纸杯承重的游戏,并用照片或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与同伴分享经验。
【活动反思】
“纸杯力量大”比较符合课程游戏化的原则,通过科学探究游戏的暗示,引导幼儿大胆地、放松地进行活动。活动中引导幼儿大胆地假设,再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最终发现纸杯的数量与承重之间的关系,感受纸杯的神奇“力量”。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在地面上进行的,为幼儿带来更为舒适、放松的探索环境,而且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分工合作,既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也有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
第五篇:六年级下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
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