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阅读教学的文体意识(样例5)

时间:2019-05-15 04:2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阅读教学的文体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阅读教学的文体意识》。

第一篇:试论阅读教学的文体意识

《试论阅读教学的文体意识》提纲

一、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

1、阅读教学的概念、内容

2、阅读教学的作用

二、文体意识是阅读教学的灵魂

1、文体意识的含义(适当解释文本、文体)

2、文体意识的作用

三、提高阅读教学的文体意识的途径

1、教师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掌握文体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

2、学生在读写实践中培养文体意识

3、改变师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传递信息的方式,有效提高文体意识

试论阅读教学的文体意识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的过程。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文体意识,有助于阅读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更有效地掌握阅读方法和提高阅读能力,为写作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 文体 文体意识

一、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另外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阅读教学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语文课程目标,阅读教学有以下主要内容: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只是和能力目标的阅读目标,指向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内容的有效完成,有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相应的阅读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阅读态度习惯,从而发挥阅读教学架起学生和人类社会思想联系的桥梁作用,开拓视野,促进学生和社会的融合,提高思想认识和审美情趣,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文体意识是阅读教学的灵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说明在这一过程中文本始终贯穿这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习。文本,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学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一个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者一个篇章。在对文本的解读时,一般需要从文体着眼。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或样式、体制、种类、类型),是文本构成的规格或模式,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文体对现实世界的表达功能,是它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它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可以在对,等的种种方式中进行选择,寻找最符合创作意图和表现对象的某种体裁结构。它能代表某个时期、某个作家、某种说服人的特殊风格。从对文体概念的理解中,可以衍生一个新的概念就是文体意识。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作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始终萦绕着文本意识而展开教学学习的,文体意识是阅读教学的灵魂指导。对教师而言,文本意识会指引教学确立恰当的阅读目标,采用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学生在与教师的学习交流中,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和提高阅读能力,能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去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为写作做好素材和感悟的准备,这便是文体意识得以增强的体现。

三、提高阅读教学的文体意识的途径

文本意识既然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的作用,那么我们将“对症下药”,根据阅读教学中的参与者来进行对应的文体意识培养。

首先是教师文体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而言,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生命载体,是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拥有较强的文体意识,不仅有利于阅读教学活动的全面深刻开展,也有助于对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熟练掌握常见文体的基本特点和各种文体的阅读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运用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其次是学生的文体意识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读写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最后是改变师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传递信息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阅读教学活动,先让学生在自主进行阅读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掌握阅读方法和提高阅读能力,再把师生从文本中获得的信息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增加和增强学生获得知识的质量。这种由教师注入和学生反馈的双向传递信息方式,更大程度上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也让文体意识得到充分地体现。

总而言之,文体意识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是深刻。对于文体意识的培养,教师既要充分意识到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也要注意以自身的文体意识的运用作示范,从而唤起学生对文体意识培养的自觉性,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第二篇:教学要有文体意识

教学要有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体学习、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的课堂千篇一律,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要重视文体意识的价值,不能因为考试不考察文体而不去进行有关文体知识的教学。语文老师在思想上必须重视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文体意识的教学渗透。同时,语文教师要提高文体理论知识素养,对文本类别、各种文体的语体特征、结构特征和写作要领及各种文体特征的相互渗透能有一定的认识,熟悉和掌握各种文体模式。

因此,教师要有文体意识,对于不同类别的文本,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文体意识是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提高的体现。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文体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及写作能力。

具体做法:

一、课程目标要学习研究

逐条细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各个学段的具体课程目标,会发现,课程标准对承担课程目标的教材选文文体有区分,有各自的具体要求。依据认知规律,低段教材先后呈现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中段主要对叙事性作品做了课程要求;高段对说明性文章、叙事性作品等作出具体要求。各学段选文文体依据理解的难度,分学段呈现,并注意反复性出现文体的阅读要求的提高。学段课程目标不仅对各种文体的学习有具体的课程要求,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

比如“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这是阅读这类文体的学段课程目标。“向往美好的情境”的基础是对文体特色的关注。童话、语言等用独特的言语表达方式,创设了美好情境——“童话里的世界”,而非真实的“现实图景”,让学生透过童话或者寓言的“美好情境”,去感受生命与情感的美好。从而进入言语情境,沉入特殊的言语世界里。再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是情感与知识目标,而“展开想象”则是学习这类文体的方法和策略目标。

二、教材要研究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语文教材以单元形式编排,先后出现了“有以能力训练组元的,有以文章题材组元的,有以文章主题组元的,有以写作项目组元的,还有以知识系统组元的等等”。(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不同的组元方式,体现了在不同理念和背景下对语文课程的探寻和追求。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使用的几种语文教材都是文选式结构(我国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主流,为正宗),放弃了“知识板块组元”的编撰形式,多以文化或生活话题进行“主题聚合组元”,以“语感”和“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目标。教材的这种编排方式力图避免语文教学出现过于偏重理性和知识性,忽略其形象性和感悟性,丧失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和人文旨趣培养等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学的一个前提,即文本的个性特点。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出在模糊了文本特点的界限,对文本体裁不加区别,所以会导致感情朗读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看似热闹但与知识性文本并不符合的教学活动。

其实,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文体知识和言语特殊表达的教学目标,多为感知性的,也一般不做术语性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文体教学目标弱化。相反,教师要强化文体意识,要针对不同文体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否则,就会陷入文体意识缺失的教学“尴尬”境地。

所以,只需教师对课程目标、对教材文体有一些简单的认知和教学设想,就可以化解这种教学之窘。教师要不断地去探索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它教学承载着很多很多的东西:从大处说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仁义道德的承载、人文素质的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欣赏等等,从小处讲有读书识字、写信明义的作用。正是有了这么多“沉重”的任务,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也较其他学科丰富的多。几乎每个阶段、每篇文章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过分的追求“文学性”,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偏差。

常见的偏差:过分淡化文体,舍本逐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交给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这样

一、目的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而这样的目标,紧紧抓住了文本的文体特征,直指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

二、注重方法,注意文体意识体现。

文体意识的培养并不是空中楼阁,它依托于具体的文本阅读实践。不同的文体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在教学中,不同文体的文本,也应该有相适宜的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诗歌、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概念及相关知识。就记叙文来说,最基本应让学生明白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等等。小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是用典型环境和具体情节表现人物。散文,在真实的基础上可采用艺术手法,形散而神不散等等。所以不同的文体应体现出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教学方法。下面我以说明文、小说、散文为例来说说教学中我是如何来训练学生的文体意识的。

说明文文体知识见PPT。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第一,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事物性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要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性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了说明的对象,如《奇异的激光》。

(2)抓首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

第二,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等)、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简单、复杂等)、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奇异的激光》这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从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三方面说明激光是“奇异”的光及其广泛用途。《生命与水》这篇说明文,通过介绍“人体与水密切关系”及喝水的意义来说明水对生命很重要,使我们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懂得讲究科学饮水。

第三、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要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说明方法的判断技巧及在文中的作用,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大概的模式。比如“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这句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比太阳”这个词明确这句话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激光是最亮的光这一特点。从而给学生总结出,赏析说明文的句子的基本模式是——这句话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形象准确(或具体)地说明了谁的什么特点或者哪方面的内容。

第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句、尾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第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理清结构。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利于整体感知全文。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第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准的尺”中的“目前”一词,能否删掉。要引导学生分析“目前”一次对该结论做了一个时间上的限定,它不是绝对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可能会出现比激光更准确的测量工具,这就体现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小说。出示PPT。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的阅读三部曲:

第一步:写什么?

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我们以《小英雄雨来》为例来说怎么样实施。《小英雄雨来》是一篇中篇小说,篇幅很长,长文如何短教?抓文体知识就很简单了。确立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

1、学习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

2、了解雨来的英雄事迹。

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目标分别对应了小说的三要素,也体现了教参的教学要求。教学之前,先介绍小说的写作背景(社会环境),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按照以下顺序来赏析这篇小说。首先赏析故事情节——拟小标题

这篇课文已经有序号把情节自然分开,六年级学生完成小标题比较容易了。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因此要确立好主人公和线索,前后要一致。《小英雄雨来》就是以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主人公是雨来,所以拟定小标题的时候都应该站在雨来的角度进行,分别是: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了解到形势;掩护交通员;勇斗小鬼子;跳河智逃生。小标题加上主人公就可以做段意了。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赏析人物:

训练点:

1、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分析: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 雨来是一个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小孩。

2、这一形象具有什么品质或者个性?

3、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分析: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 技巧:(一)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一边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雨来的调皮机灵)(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雨来这一人物形象。雨来是一个勇敢机智,热爱祖国(形象特点)的小孩(身份定位)。

雨来面对鬼子的利诱毒打都一个答案“不知道”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坚强不屈。

赏析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④揭示深化主题;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小英雄雨来》中有三处典型的环境描写,每一处的作用各有不同,参照上面的思考角度,不难确定。

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还乡河才会有游泳本领高的雨来,美丽的家乡需要用生命去保护,跳河逃生。第二处在第六节的第一自然段,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着雨来的悲剧命运,烘托了群众的悲痛心情)第三处“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旋窝哗哗地向下流。虫子在草窝里叫着。”渲染了悲伤的氛围,烘托了人们以为雨来牺牲了的悲痛心情。

赏析小说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在《小英雄雨来》中,设置悬念、细节描写比较突出。

我们再来看看散文。现在我们教材中,散文也比较多。像这一册教材三单元和五单元基本都是散文,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如何在教学中突出散文的特点。首先我们看看散文的定义:

什么是散文?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常说的是狭义的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神”。“神”就是作者在文中的情感体验,就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的“情”,达的“意”。抓住了“神”即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

(2)抓住线索。线索就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明确了线索,也就基本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理。线索有的是标题,有的是开头一句话,有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线索有以时间为线的;有以人物活动为线的;有以情感为线的;有以事物为线的等。

(3)理清结构。结构是作者安排材料、处理详略的外显特征。理清了结构,也就基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分清了结构层次。理清结构可从句子入手,迅速辨别把握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4)了解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前后呼应,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

教学中,老师如果注重“感悟文本特点”“总结阅读方法”“实践阅读方法”这三个主要环节,既教给了学生可具体操作的阅读方法,又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学习并运用这个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操作中即能加深对方法的理解,也能实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文体意识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被普遍忽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必须充分意识到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教师应首先以自身的文体意识的运用作为示范,使学生感受到文体意识对于形成语文综合素养的价值,从而唤起他们培养文体意识的自觉性,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第四篇:高考作文中的文体意识

高考作文中的文体意识

“自选文体”,落笔成文。这样的“松绑”政策,当然不是降低了高考对文体的要求,而是给考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写作空间,允许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文体行文,从而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自选文体”也要符合“文体规范”,也要符合“文体要求” 例如:

2005年山西卷,当年的话题是“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文章的题目是“心理测试”,文中设计了4个问题:阅卷老师你现在在想什么,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阅卷之后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针对上述问题,这位考生又别出心裁分别拟出ABCD四个选项,要求阅卷教师作出回答。“符合文体要求”,指的是考生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并用这种文体来写,就必须按这种文体的要求规范地进行写作。在等级评分标准中已经明确做出规定,“文体不明确的要适当扣分”。

一:强化作文的文体意识 ——记叙文篇

高考临场记叙文必须强调3个基本要求: 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必须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 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要重视细节描写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高三学生记叙文写作的潜力和优势? 提示几点供考生参考。

第一,在弄清“题意”后,围绕“题意”在考场上迅速过一下自己的“人生电影”(以近期为主)。

第二,不要回到古代,不要复述经典。第三,如果你的生活中只有“青菜”、“萝卜”,那么,你一定得设法放一点“生活的味精”——生动的、感人的细节描写,否则,一锅“青菜萝卜汤”,谁喝了也乏味。

第四,原汁原味地展示高三学生的生活画面、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路 是 月 的 痕

湖北 /一考生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

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几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去吃草,他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伏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来,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他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要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他,我的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他答应了。硬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几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评价:

《路是月的痕》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记叙文。记叙文有别于议论文,它不要求推理十分复杂,也不要求抽象地表现不同层次的思想观点,只要能表现出一个主导性的主题思想就行了。重要的是要看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是否准确、生动、形象,是否能调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生活。

文章所写,集中于“我”对父亲吹出的笛声的认识:儿时感觉“最美”,少年时将父亲吹笛视作“不务正业”,到外地求学后又与笛声产生 “强烈的共鸣”。笛声原本没有大的变化,“我”的认知发生巨变皆因 “我”受感情(即对父亲本人的感情)的支配!这样的内容,这样的主题,非常准确、非常形象地诠释了“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这个话题。

作者调动了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生活。由于作者十分熟悉农村生活,所以文中描写逼真而感人,如“日暮听笛”、“月下路景”等,其悠远的意境,优美的语言,深挚的浓情,无不留给读者美好的回味。

二:强化作文的文体意识 ——议论文篇 议论文的几个基本要求:

(一)要有明确的观点

(二)要有分论点

(三)要有恰当的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举事例、演绎法、反证法、类比法、对比论证、因果互证法、比喻论证、归谬法

议论文的几个快速入题的技巧

一、由新颖形象的比喻入题,直接扣题

二、由生动贴切的拟人入题,激发想象

三、由精彩深刻的设问入题,启人深思

四、由优美的排比句式入题,先声夺人

五、由抒情议论入题,入情入理

六、由名言警句入题,彰显底蕴

七、由对比手法入题,表明立场

八、由假设情景入题,埋下伏笔

九、由品评时事入题,追踪本质

十、由现实人生入题,发人深省

十一、由追问历史入题,心怀人文

十二、由材料直接入题,简洁明了

三、强化作文的文体意识 ——散文篇

散文写作上有以下六个特点: ①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②思想警辟,诗意盎然 ③短小精悍,自由灵活 ④形散神收,博而不杂 ⑤直抒胸臆,自具风格 ⑥惨淡经营,文采斐然 例文: 月下独酌话追求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又是一度月圆。我一个人独倚窗边,望着宁静的夜空,心中茫然,似是柳絮又如寒烟的心在这样的夜空中飘荡着。

曾奋笔疾书、发奋图强,但成绩不好,使我忧心忡忡、黯然失色,自己没有找到快乐,或者与快乐失之交臂,但这仍无济于事。

也许我拼搏过,也许我狂欢过,可快乐终不能和我同在。于是,我感喟不已,不知所措。可后来又仔细思量,把脑海换作一个发酵的酿罐,之后,我明白:人生不能活在感喟的世界中。

从此,我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也许这样便会寻到更大的快乐。岁月无声,时序更迭……

然而,无限的思绪萦绕心头,撩拨着我的心扉,去想想那些在艰难的时代里,仍能韦编三绝、焚膏继晷的人们,在岁月的涤荡中,使他们终将一举成名、独占鳌头,轰轰烈烈,有的甚至永垂丹青、彪炳史册,找到自己的快乐。

可是,我并不灰心,也不是一蹶不振,而是重振旗鼓,在困境与失败中,尽可能地破浪前进,在前进中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有时,甚至把不是快乐的转化为最大的快乐。

在这样的岁月冲涤中,我咬紧牙,携着追求去奋追快乐。因为追求,我们敢于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也因为追求,我们甘于九天揽月去,五洋捉鳖回;更因为追求,我甘于淡泊宁日,风餐露宿。

这一切的一切,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追回属于自己的快乐。

你见过那手执金戈、驰骋沙场的将士吗?他一生厮杀沙场,抛头颅,洒热血,奋不顾身,英勇作战,即便是战死疆场,青山埋忠骨,他仍大勇无畏,大义凛然,可他觉得快乐无比。因为他想这就是他一生的快乐。如此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他毫不顾忌,只带着追求与思想去寻找自己的快乐。

我伫立着,思索着。帘外的月色愈显明晰了。远远望去,山川相连,含着微笑,它们这似乎是快乐的微笑。

而我呢?也从中明白了……

在岁月的涤荡中,我将带着追求,携着思维的另一种形式去追求快乐。那,只需我携一颗诚心踏上征途!评析:

《月下独酌话追求》作为本文的标题,让读者感受到意境优美之中的另一层深刻含义。主旨明了,让人心悦诚服,言之凿凿,寓意深刻。而通读全文,在作者流畅自然的文笔和感情丰富的语言触动下,被浓浓的氛围深深感动着。文中那种激越向上的文字,飞扬的思绪,和执着的追求,让读者内心不禁为之感动而碰撞出思想上一连串的美丽火花。

标题就像夜空中的一道闪电,给天空一道美丽而独特的风景,更是暴风雨中一个坚定而执著的信念。“带着一颗诚心踏上征途去追求快乐”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更使文章深入人心。

总结:高中学习非常紧张,其目的就是高考。高考作文满分70分,几乎占到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所以学生们千万不可把作文当作儿戏。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平时作文基础不错,却在高考作文中惨遭滑铁卢。因此,在平时训练中提高高考作文文体意识,显得很有必要。

备考:打开高考作文思路的三把钥匙

在考场上,拿到作文题,最怕的是打不开思路,大脑一片空白。笔者送给广大考生三把打开思路之门的金钥匙,并结合2007年部分省市的高考作文题说一说如何使用。

置换法。如果给的话题或标题的中心词比较虚,这时不妨用较为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叫置换法。如江苏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天空”可够虚的,这不要紧,根据对所给材料的把握置换一下即可。

“天空”可以是父母无边的爱,可以是老师博大的胸怀,可以是同学长久的帮助,还可以是远大的理想,等等。总而言之,其特点是明净、辽阔、深邃,引人遐思,令人神往。通过置换,“天空”也就具体了,自然也就能够以此为点继续扩展开去联想,寻找到更丰富的内容,以便于行文时所用。

再如上海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坎”是什么?显然,这里是比喻,喻指障碍、困难、逆境、不幸、考验等。比如高考,对有的考生来说是一道不得不过的坎。高考是带有共性的坎,带有个性的坎也不少,比如遭遇疾病、遭遇他人的诬陷,等等,也都可以写,只要真正体验过,有深刻的感悟。一句话,用本体置换了喻体,也就打开了思路,这样,自然也就能够写出富有个性的感情充沛的好文章来了。

补充法。有时,命题人有意识地将标题或话题中相关词语的定语或宾语给省略了,其目的是为了给考生留下发挥的空间,这时,可以把其省略的定语或宾语给补出来。只要补出了定语或宾语,作文思路也就打开了。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叫补充法。如山东高考作文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命题人把“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中“时间”、“记忆”的定语给省略了。

考生可以试着补出来。先给“记忆”补定语。是什么样的记忆呢?应该是能给人以启迪的,或给人以鞭策的,或给人以警醒的,一句话,就是有助于个人或民族、国家走向进步的记忆。比如2007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关于十年前香港回归的记忆;比如自己多年前身处逆境时老师、同学或朋友、家人给自己的帮助,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个眼神,等等。

再给“时间”补定语。可以把“时间”置换为“日子”,再补。这样,就有了在歌舞升平的日子里,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在无所事事的日子里,在艰苦奋斗的日子里,在寂寞难耐的日子里,在春风得意的日子里,等等。试着给“时间”、“记忆”补定语,就会知道命题人确实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再如福建高考作文题“季节”,写什么呢?可以写春夏秋冬四季,与这四季有关的故事该有多少啊!如果感觉这么写太俗了,那么也可空灵一些,这就是把季节看成一个比喻的喻体,如此,考生知道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春季,还有人正处在丰收的秋季,还有人已经步入人生的冬季。明白了这些,再构思与季节有关的故事,或者是确定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议论,都可以。

“季节”就两个字,且是一个名词。可以尝试着给其添补定语,比如丰收的季节、希望的季节、美好的季节、痛苦的季节、悲哀的季节,等等。有了定语,也就具体了许多,写什么自然也就一目了然了。

扩展法。有时,命题人在材料中用了省略号,或在标题或话题中使用了具有多义的词语,这时,就可以将省略的内容在材料的提示下通过扩展加以补充,将多义的词语在基本义的基础上扩展补出其比喻义、引申义等,从而打开作文思路,这种方法叫扩展法。如广东高考作文题“传递”,“传递”是一动词,考生可以把其所带的宾语补出来。看所给材料,知道“传递”的宾语可以是技艺、经验、思想、感情等。“传递”有了宾语,题目也就具体了,再写也就容易了。只要考生在写作时把重点放在“传递”上即可。

在所给材料中,命题人用了省略号,可以沿着命题人的思路展开联想,通过扩展的方法将省略的内容补出来,以进一步打开思路。一补,就知道可以是理想、信念、传统,等等。瞬间,“传递”就有了这么多的宾语,考生总该有熟悉的、能够把握的,这样,写好“传递”这个话题又有何难?

再如安徽高考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春光”,显然是指成绩、喜悦、爱意等。用这些词将其一置换,也就变具体了,容易把握了。“妈妈”可以是指生身母亲,也可以是指我们的祖国,还可以是指待如妈妈般的人,比如老师,等等。这么一扩展,取材范围也就宽了。

另外,“提篮春光看妈妈”语言极其优美,这就暗示考生以此为题所写的文章,其语言风格应该和标题一致。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方法更多的情况下是综合运用。这一点,还需要考生在实际运用三种方法时加以注意。

第五篇:基于文体意识的神话教学例谈

基于文体意识的神话教学例谈

【内容摘要】教什么?怎么教?王荣生教授指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

【关键词】文体怎么教教什么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大多以“主题”为单元来编排,课堂教学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景观,面对任何“文体”的文本都采用统一的模式来组织教学,那就是“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语言品味──主题探究──拓展延伸a”。这就好比我们吃火锅,点个底锅,其余各色菜肴都依次加入,一锅煮沸风味自然统一。应该说,对不同文体文本的阅读,的确存在着类似的共同规律,然而,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内在的特点和规律。因此,面对不同文体的文本,我们除了关注那些共性的阅读规律之外,理所当然地应该将视点集中在文体本身的突出特点上,比如,诗歌教学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意象”、小说教学我们首先应该关注“人物形象”等等。正是由于出现了这种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的阅读教学现象,我们才旧话重提,加入到“打造精致火锅,品味特色菜肴”的行列。下面仅以神话故事《开天辟地》为例谈谈考虑文体的前提下语文课堂教学悄悄发生的变化。

【案例】

一、谈话导入

师:不看书谁来和大家回忆一下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

生:很久很久以前。

师:你还读过什么故事,注意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生1:《女娲造人》。

生2:《大禹治水》。

生3:《夸父逐日》。

二、读故事,讲故事

师:盘古是怎么打开天地的,自己读一读。

(生读。)

师:盘古不是普通人,而是大神。举例说说他是大神的原因。

生:他力气非常大。

生:他寿命很长,活了几千万年才倒下。

生:他死后身体能化作世间万物。

师:能讲讲这个故事吗?(出示文言文)师范读。

生自由练习讲故事。

教师指名讲故事。

三、追根溯源,传承文化

师:当人类发生灾难,往往会出现一个大神。你还知道哪些故事了也有这种大神出现?

生1:女娲补天。

生2:后羿射日。

生3:夸父逐日。

生4:普罗米修斯盗火。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话?

生1:古人不知道人怎么来的?

生2:不知道天为什么是蓝的?地上为什么会有许多小动物?

生3:为什么天这么热?

师:是啊,为什么,为什么,许多的为什么搞不懂,为了解开这些谜,我们的祖先编出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来解释种种现象,这类故事属于创世神话。不仅在中国还有别的国家,如(板书):罗马、伊朗、印度,在这些国家天地是怎样形成的自己想象,记住说清楚谁开辟的?怎么开辟?世界万物怎么来的?„„

【分析】什么是神话故事?是对一段神圣历史的叙说,发生在原始时期,讲述某件大事,借助神力讲述宇宙诞生来源、自然现象。神话故事具有想象、幻想特征。话故事最初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于民间,往往具有神奇的特点。分辨清楚特定文本的文体,其主要目的在于以“文体”为着眼点更好地确定该文本的教学内容。教什么?怎么教?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王荣生教授指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他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事实上,一个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合宜,直接决定语文课效率高低。上述案例老师备课初心里就对文本的文体有了明确的定位,因此目标定位不再拘泥于本课任务,更侧重于文化传承,着眼点不是孩子的目前而是孩子未来。

一、走进神话世界。神话是个谜,神奇的人物、神奇的情节、神奇的景物,一切都充满神奇的魔力。老师课上打破以往教学模式,用谈话方式轻松聊出神话故事源于遥远的时代、富有传奇色彩,不露痕迹地领着孩子们走进了神话故事,走进了神话世界。

二、传承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产生于远古时期,通过口耳相传代代传承。教者摈弃条分缕析,围绕神话特点先古今结合听老师讲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往远古,走进神奇的世界,再和孩子们一起读故事,讲故事,在读、讲、听过程中内化书本内容,传承传统文化,感受神话的神奇。

三、播下文学种子。神话一般大致分为三类,创世神话、神佛神话、英雄神话。《开天辟地》就属创世神话,老师一句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话”引发孩子们思考讨论,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下,孩子们问出一个个为什么,老师水到渠成进行小结,一语道出神话的起源,“为了解开这些谜,我们的祖先编出了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来解释种种现象。”教师静悄悄地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了文学的种子。

随着学术界对“文体”研究的不断推进与深化,我们应该对原有文体知识采取革故纳新的态度,主动吸收其新颖而富有价值的知识并自觉地将其运用于自己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只有教师文体意识觉醒,教学才有梯度、有个性、有活力。相信我们践行的“精致火锅”下的“特色菜肴”会越来越有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

下载试论阅读教学的文体意识(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阅读教学的文体意识(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模版)

    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 一、文体意识 三国时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宣雅,书论宣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是对文体发表的最早议论。 周作......

    基于文体意识 发展语用能力

    基于文体意识 发展语用能力 【摘 要】当语用成为教学的关注焦点时,就要警惕缺少思维含量的语言运用。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富有思维含量的语用能力,需要用一定的文体意识找寻文......

    试论写作文体意识的培养

    试论写作文体意识的培养内容摘要:写作文体是人们在与自然及社会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艺术感受和体验世界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形式被社会普遍接受后就带有相对规范的意义,后来......

    七、文体明晰的意识—议论文

    诊断式作文教学讲义七、文体明晰的意识—议论文 执笔人:刘吴建 七、文体明晰的意识—议论文 论点的基本要求是:作者的主张看法和观点;论据基本要求是:事实论据(名人事例)和道理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大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它教学承载着很多很多的东西:从大处说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仁义道德的承载、人文素质的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欣赏等等,从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培养 安宁市实验学校邓妤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

    高子阳 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

    【鲲鹏小语】兰波 对 大家 说: 文体意识下观照的语文教学对“文体有研究”说明意识非常重要,有了意识才会有研究!有研究才会有深入,课堂才会更深刻,学生才会更受益! [19:40:20]......

    副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共5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很荣幸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因为以前教初中,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注重按照文体特点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在和黎老师交流时,黎老师觉得这种方法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