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体意识擦亮语文的星空我的语文教学探索 罗才军

时间:2019-05-13 02:1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文体意识擦亮语文的星空我的语文教学探索 罗才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文体意识擦亮语文的星空我的语文教学探索 罗才军》。

第一篇:让文体意识擦亮语文的星空我的语文教学探索 罗才军

让文体意识擦亮语文的星空——我的语文教学探索 罗才军

自2009年以来,我一直在尝试各种不同文体课文的教学和研究,最初仅仅是对自己文本解读能力和课堂教学艺术的一种挑战,想看看自己在语文教学上能走多远。这种对于课堂生命潜力的好奇一直持续激励着我的教学探索,于是这几年来,我以一类一类文体教学、一篇一篇文本解读、一个一个典型课例的方式奋勇向前。也正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教学行走,使我对当下的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省察。尤其是面对阅读课堂“所有课文,一种教法”的教学现状,我觉得正须大力提倡文体特征的彰显。如此,才能让老师的教直指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事半功倍,举重若轻;也才能让学生的学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学习和运用特色的语言表达。

不同文体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是不同的。说明性文章教学内容的确定

说明性文章没有铺陈和渲染,对读者来说免不了抽象枯燥。就像叶圣陶先生在他的《文章例话》中说的:“作者的态度是非常冷静的。道理本该怎样,作者把它说清楚了就算完事,其间掺不进个人的感情呀、绘声绘色的描摹呀这一套。”即使是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字里行间有作者的情感流露,但其语言也依然坚守着科学与严谨,那么我们改站在怎样的立场去发现说明文的魅力?说明文的教学怎么教才能彰显它的文体特征呢?审视和关照说明性文章教学,我以为有以下共性的语文内容需要落实:

一、感受严谨的结构

一般来说,说明性文章更讲究结构的瞻前顾后,前呼后应,语段之间联系更加紧密,难以分割。四年级课文《蝙蝠和雷达》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仔细观察文本的语言,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再有,比如五年级《鲸》《新型玻璃》等等,也都是前后粘连,层层递进的。这是说明性文章的一大特点。在文章的整体感知和结构梳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进行移易或置换,如此可让学生直观地领略到说明性文章细致周密的表达特色。

二、体味迥异的基调

说明性文章一般有两种基本的情感基调。一种是作为冷静的叙述者,克制感情,保持一以贯之的智者面孔,如三年级《太阳》、四年级《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五年级《鲸》《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另一种是讲自己的爱憎情感全都融入说明对象中,讲起来饶有趣味,使你立刻被他所感染,如《蟋蟀的住宅》《松鼠》。所以,学习说明性文章的时候,面对不同的情感基调,要领悟并把握它的语言表达,尤其是科学小品,要体味作者的情感是怎样渗透在字里行间却又使表达能够准确简练的。

三、学习语言的运用

朴素平实,娓娓道来。不同于散文,叙事性文章在表达时随意地抒发性灵,说明性文章往往要求语言的准确,因此大都朴素平实。比如《鲸》的开篇: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就像是在跟你娓娓闲谈。为什么要说到象而不直接说成“鲸是一种很大的动物”?因为鲸不常见,人们脑中没有前验,对这个“大”无从体味。以象作比,象就比较常见,而且体形上也可能是我们常见的动物中最大的了。如此作比,既直观又准确到位。

简洁明了,表达缜密。说明性文章的语言力求简洁流畅、滴水不漏。比如四年级《蝙蝠与雷达》中: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从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的语言范例,像这样的表达在说明性文章中非常普遍。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仿写;比比哪只蝙蝠的飞行本领更绝;用“无论_____,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________,它也能______”的句式想象练笔,如此不但可使文本语言学以致用,还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其表达的简洁缜密,并形象地领略到蝙蝠飞行本领的高妙。

多用设问,注重受众。说明性文章比其他体裁文章更加注重对读者(受众)阅读兴趣的激发。区别于散文的心灵独白,说明性文章更加注重读者的始终在场。所以“你可能会问?你或许会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原来„„”这样的句式特别普遍。比如二年级《太空生活趣事多》开篇:“你知道宇航员在太空中怎样生活吗?”三年级《月球之谜》:“月球是从哪儿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在教学中,我们要着力引导学生感受这样的语言现象,学习并运用这种读者意识强烈的表达方式。

讲究对仗,用词准确。说明性语言在用词上力求准确。比如二年级《我是什么恶》:“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池子、小溪、江河、海洋,形成一个由静到动、由小到大的连续对称;再看用词,池子里是“睡觉”,小溪里是“散步”,江河里是“奔跑”,海洋里是“跳舞、唱歌、开大会”,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水也越来越激情澎湃;尤其是这个语言节奏,睡觉、散步、奔跑,紧接着连续的“跳舞、唱歌、开大会”,仿佛这水一下子被释放出来,迫不及待、喜不自禁的样子。如此,把水的特点与情状表达得淋漓尽致。

所以,说明性文章有其独特的趣味。爱因斯坦曾经强调科学的美学就是“真简美”,它凸显出与含蓄缠绵截然相反的练达与洒脱。其实,大到宇宙、星系、生物的进化,小到身体的器官,乃至细菌的产生,说明性文章为我们洞开了大千世界另一方美丽的天空。而说明文的大量读写,也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探求生活和自然奥秘的兴趣;更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复杂的事理通过怎样的叙述会变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

在现行小学教材中,小说的选编并不能算多,因为小说的表达相对深刻。然而仅以数量不多的几篇经典小说为例,如托尔斯泰的《穷人》,谈歌的《桥》,节选的《少年闰土》以及古白话小说《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我们也可以鲜明地感受到小说文体的典型特征:注重典型环境的营造、情节的推进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物的刻画。下面我以《少年闰土》为例,谈谈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揣摩典型环境的营造

《少年闰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神异的想象,也是最为典型的环境营造:“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胯下逃走了。”我相信任何一位读过《少年闰土》的人都会留下深深的烙印。究竟这语言的魔力何在?且看“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这些密集的色彩融汇在整个画面之中,柔和中透着亮丽,明净中透着鲜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天空、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所编织出的是一种空间的旷远辽阔、浩渺无边,如此使整个场景透着一种神秘的静谧。再看少年刺猹,以“其间”开头,语言短促,节奏分明,动感十足。少年的英武不凡和猹的狡猾生猛呼之欲出,而且就其语势、用词,直如评书中等人物“开脸”般酣畅淋漓。整个空间的舒缓悠远与刺猹的短促激越构建出超乎寻常的文本张力,最终却又和谐地编织在一起,达成了一种美的极致。

我们知道,这样的画面环境其实是作者独特的心理感受和审美情趣酝酿发酵的结果。由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三十年后回到故乡,想到童年的玩伴闰土,他是怀着非常热烈的向往的,以至三十年后,他仍对闰土充满着温暖的记忆。也是情感使然,才出现这样神异美丽的场景,这正应了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这个典型环境的描写,使得我们阅读期待里的闰土更加神秘、更加勇猛、更加生气淋漓尽致。其实,在《穷人》《桥》《临死前的闫监生》中,典型环境也往往在文章的开篇就密集呈现。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加以关注,仔细品味和揣摩,就能感受到小说语言的巨大魅力。

二、把握情节推进的技巧

《少年闰土》有四个明显的情节设计,从回忆进入,由相识写到相处最后写到离别,详略得当,一气呵成。这种情节设置的方式是非常典型的,也是值得学生学习和运用的。其中“相处”写得最为详细,毕竟这是最具体、印象最深刻的,回忆和离别写得最为简洁,作者看似随意,其实构思极为精巧。因为没有相处的快乐和融洽,就不会有离别的悲伤和思念,更不会有三十年后美好的回忆,而且回忆中的“看瓜刺猹”正是相处中闰土讲得最详细最惊险的,如此形成情节间的一种呼应。小说都有自己独特的推进情节的技巧,比如《穷人》中桑娜大量内心独白推进情节,《桥》中以洪水的惊险和人群的混乱推进情节,《临死前的严监生》以大侄子、二侄子、妈妈以及赵氏的猜测推进情节,各有巧妙,精彩纷呈。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以此为主线,推进教学,正所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三、领悟人物形象的刻画

《少年闰土》教学中,我始终引领学生关注人物形象的刻画。比如在对“回忆”有滋有味的朗读之后,我问学生:面对这眼前这个在碧绿的西瓜地中间,戴着项圈、手捏一柄钢叉的闰土,如果你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机智勇敢、英武不凡„„我随即让学生批注在文本旁边。在解读相识的过程中,作者写闰土只用了一笔白描: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我也尝试着让学生用词语来描绘眼前这个真实的闰土,诸如:活泼可爱、憨厚淳朴之类的词自然流泻。在相处的解读中,我让学生直接用四字短语概括出闰土给我讲的四件事,然后一导——此时,在我的心里,闰土简直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学生畅所欲言:无所不知、见多识广„„到此,闰土这个人物形象已跃然纸上,而且学生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文本平平无奇的语言之下的独特风景。比如在“相识”的片段中,我就做了一个颇具创意的聚焦:看看作者描写闰土的外貌的方法,比较比较跟我们平时描写一个人的外貌有何不同。说实话,在流行的、格式化的学生习作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已经走入一个僵化的程式,学生马上感知到作者写闰土寥寥几笔,没有对人物五官的细致刻画。我又引入丰子恺的漫画作品进行比对,让学生发现两位大师在刻画人物上都没有对五官的细致刻画,活灵活现的原因是抓住了人物外貌的特点。如此引导学生直观地感悟到作者人物刻画上的精妙。小说的目的就是创造人物形象,因此教学小说,直面人物形象成为最为核心的语文内容。严监生的俭省守财、桑娜和渔夫的善良,诸如此类,都是小说着力向展现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感知到人物形象,更要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语言是怎样表现人物的,最终感悟到人物形象刻画上的一些技巧。

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很多老师都说散文难教,难在哪?难在其语言看似散淡闲适,而细究之下,却密集酣畅到几乎无一处、无一字不在“神”中。正是由于散文表达上的这一特点,正所谓“提领一顿,百毛皆顺”,散文教学自当执其神而感其形、悟其言,如此才能洞见散文的无穷魅力。

一、执其神

没有哪一种文体像散文这样直率而不加掩饰地体现出作者对生命以及周围世界最本真的思考和感受。小说、叙事性文章,作者都尽量深地埋藏在文本后面;只有散文,你可以毫不费力地触摸到作者的心境和他所要表达的意趣。但是对于我们的学生——这些生命经历和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审美情感还有待熏陶的群体来说,散文也不好读。毕竟,散文是瞬间情意的流泻和独特意味的抒发,如果没有宽厚的阅读经历和生活阅历,没有敏锐的情思意趣,读散文就很容易迷失。在教学中,力求不逮的学生就常常产生读散文不知所云继而望之兴叹的无奈。一般来说,教材选文已经在着力规避这一点,因此所选择的都是学生能把握的,这些散文的“神”几乎都在文本中直接呈现,比如《匆匆》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何警醒;比如《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作者要表达的独特性灵在题目中已有涉及。教学散文,“执其神”是第一位的,如此,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至迷失,始终保持准确的观感,继而发现形象、感悟语言。这正是所谓的纲举则目张。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可尽情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让他们直接地感知到作者表达的灵魂。

二、感其形

散文往往有表述、依托的对象,这就是散文的“形”。比如《山中访友》中那些古桥、树林、山泉、落花,《桂花雨》中那香飘十里的桂花等等。这都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眷注的对象,或者可以叫“举象”。通过作者诗意的表达以及独特的审美过滤,这些都附着了特殊的情致。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想象、唤醒经验、感受体味、移情入境、参读自我等各种方式引导学会直面事物本身,与作者实现心灵的共振,触摸其独特的意趣。比如在《桂花雨》的教学中,对于桂花香的描述在整篇文章中比比皆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举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桂花香,并藉由这桂花香,循着这桂花香,抵达作者琦君内心深处对于故乡的深深的怀念。桂花其实就是故乡的符号,桂花的香味其实就是故乡的味道。所以,举象之后我们还可以通过知人论世、互文解读等手段触摸到作者文字背后的情结,如此,才算真正做到了散文的“感其形”。

三、悟其言

仔细研究散文的语言,尽管乍看起来信手拈来,肆意流泻,但细究起来,其质地文理、审美情味均有独到之处,在教学中,我们如果不加以引导发现,则未免暴殄天物。比如赵丽宏《山雨》的行文脉络就是以雨悄然而来,由远到近肆意渲染,雨声、雨色尽情呈现,最后雨又悄然停止这样一个过程来写,这样的叙述方式、语言特点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另一方面,深入语言现象,为什么山雨悄悄停止之后,山中的幽静作者要让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呢?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上的“鸟鸣山更幽”笔法。热闹过后的沉静不能是死寂的,而是应该充满生机的,是继续热烈喧腾的预备和酝酿,就像《安塞腰鼓》的最后:从远处传来渺远的鸡啼。课堂上我们如果能如此这般地引领学生细究语言,发现其独特的文学情味,才算达成了散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童话教学内容的确定

童话编织和创造了一个诗意温暖的世界,所以在童话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努力还原出其温暖的模样,真正把童话教成童话,小心翼翼地保护、延续和扩散童话那美妙的感动、诗意的氛围和真挚的哲学。

一、浸润在诗意中,沉醉在想象里

童话的语言总是如清泉汩汩流淌出来,那种充满质感、饱含稚气、毛茸茸的语言让每个阅读它的人都滤干了喧嚣和烦恼,怀抱着神奇和欢喜。因此,童话教学中,静心阅读是其必要的过程。我们可以少一些搅扰和担负,愉快地进入其中。因为在那里,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完成别样的亲历。我以为这是童话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所以,在童话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孩子尽情想象着到文本中走一个来回,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它能促进理解,加强感受,赢得情感的共鸣。比如四年级《去年的树》。鸟儿对树的不离不弃震撼着我们,然后文本语言却没有歇斯里底的悲伤,更没有哀痛欲绝的场面。但鸟儿一直追寻去年的树并要为他唱起去年的歌的情景,却让我们越过了所有的哀痛,留下一个淡淡的永远无法抹灭的印记。在这种高贵的忧伤里,其他一切都黯然失色了。于是在教学中,我一直尝试让学生倾情忘我地投入到文本中,变成那一只鸟,又变成那一棵树,移情提验,使故事与我们的生命无缝对接起来。梅子涵先生说:“儿童文学更有天真和梦幻,最简单地把深刻说完,最幽默地讨论了哲学,艰辛啦、危险啦,乃至生命的告终,都会很诗意也很好玩,不让你望而生畏,不让你觉得是高山和阻碍。”我想,童话正是如此。我们常常能丛中参读自我,印证自我,继而发现人世间的真诚与美好。

二、发现纯美的语言,感受清亮的节奏

童话并不难读,因为那些语言大都浑然天成、大朴不雕,更值得欣喜的是,好多童话其语言本身就具有鲜明的节奏,而且不断地进行着回环和复沓。这使得童话的阅读更具有情趣。教学童话,除了感受其诗意,亲历其过程,我们还得引领学生关注童话语言上的巨大魅力。我们读《小蝌蚪找妈妈》,能发现“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我们读《春雨的色彩》,能发现“春雨是绿色的,你们瞧„„春雨是红色的,你们瞧„„春雨是黄色的,你们瞧„„”这样的节奏鲜明、情感复沓的语言现象在童话中比比皆是。它不仅迎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更契合了学生儿歌、儿童诗阅读所形成的语感图式。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抓住童话语言的这种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故事讲述会等方式让学生全心感受语言的纯美与和谐。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模仿练笔: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动物,你又会怎样表达?以此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表达。另一方面,像《去年的树》这样的童话,在语言上更加精致和温暖。那种淡淡的忧伤自始至终都弥漫在文本里边,可细究语言却毫无一丁点的情绪外露。这可以说是童话语言的至高境界,让故事本身来说话,用波澜不惊的笔触、轻柔淡定的语言征服人心。它所构成的是有别于诗歌、散文绚烂夺目之外的单纯诗意。而正是这种单纯的诗意,却能照彻我们的心,洞见我们的灵魂。在课堂中,这样的语言也是要让学生通过还原比较等方式感受到的。值得一提的是,童话的语言单纯清澈,晶莹剔透,更具有儿童气质,也最适合儿童悦纳和积累。如果我们不及时引导学生栽种下来,将会错过时机,导致学生生命诗意的一种缺失。

所以,循着文本的文体特征,把童话教成童话,把小说教成小说,把散文教成散文,我们才能使语文教学朝着更为本真自然的方向发展。而且就课堂而言,有文本意识,目光自然聚焦在文本表达的最大特色上,教得必然准确;有文体意识,课堂必定讲求整合,疏密有致,教得必然大气。

当然,彰显文本特征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文体的概念,或者先入为主地讲解一类文体的特征,使其演变成系统的知识讲授。我们是要通过直观感性的课文学习让学生感知到这种文体的特征。也只有让学生元气淋漓地感受过,才能真正在他们的语文生活中产生价值和意义。

(小学语文教师2014.2:4~9)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它教学承载着很多很多的东西:从大处说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仁义道德的承载、人文素质的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欣赏等等,从小处讲有读书识字、写信明义的作用。正是有了这么多“沉重”的任务,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也较其他学科丰富的多。几乎每个阶段、每篇文章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过分的追求“文学性”,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偏差。常见的偏差:过分淡化文体,舍本逐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交给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这样目的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而这样的目标,紧紧抓住了文本的文体特征,直指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

二、注重方法,注意文体意识体现。

文体意识的培养并不是空中楼阁,它依托于具体的文本阅读实践。不同的文体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在教学中,不同文体的文本,也应该有相适宜的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诗歌、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概念及相关知识。就记叙文来说,最基本应让学生明白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等等。小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是用典型环境和具体情节表现人物。散文,在真实的基础上可采用艺术手法,形散而神不散等等。所以不同的文体应体现出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教学方法。下面我以小说为例来说说教学中我是如何来训练学生的文体意识的。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的阅读三部曲: 第一步:写什么?

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我们以《小英雄雨来》为例来说怎么样实施。《小英雄雨来》是一篇中篇小说,篇幅很长,长文如何短教?抓文体知识就很简单了。确立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

1、学习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

2、了解雨来的英雄事迹。

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目标分别对应了小说的三要素,也体现了教参的教学要求。教学之前,先介绍小说的写作背景(社会环境),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按照以下顺序来赏析这篇小说。

首先赏析故事情节——拟小标题

这篇课文已经有序号把情节自然分开,六年级学生完成小标题比较容易了。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因此要确立好主人公和线索,前后要一致。《小英雄雨来》就是以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主人公是雨来,所以拟定小标题的时候都应该站在雨来的角度进行,分别是: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了解到形势;掩护交通员;勇斗小鬼子;跳河智逃生。小标题加上主人公就可以做段意了。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赏析人物训练点:

1、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分析: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 雨来是一个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小孩。

2、这一形象具有什么品质或者个性?

3、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分析: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 技巧:

(一)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一边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雨来的调皮机灵)

(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雨来这一人物形象。

雨来是一个勇敢机智,热爱祖国(形象特点)的小孩(身份定位)。雨来面对鬼子的利诱毒打都一个答案“不知道”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坚强不屈。

赏析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④揭示深化主题;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小英雄雨来》中有三处典型的环境描写,每一处的作用各有不同,参照上面的思考角度,不难确定。

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还乡河才会有游泳本领高的雨来,美丽的家乡需要用生命去保护,跳河逃生。第二处在第六节的第一自然段,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着雨来的悲剧命运,烘托了群众的悲痛心情)第三处“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旋窝哗哗地向下流。虫子在草窝里叫着。”渲染了悲伤的氛围,烘托了人们以为雨来牺牲了的悲痛心情。

赏析小说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在《小英雄雨来》中,设置悬念、细节描写比较突出。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它教学承载着很多很多的东西:从大处说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仁义道德的承载、人文素质的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文学欣赏等等,从小处讲有读书识字、写信明义的作用。正是有了这么多“沉重”的任务,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也较其他学科丰富的多。几乎每个阶段、每篇文章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过分的追求“文学性”,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少的偏差。

常见的偏差:过分淡化文体,舍本逐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交给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这样

一、目的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而这样的目标,紧紧抓住了文本的文体特征,直指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

二、注重方法,注意文体意识体现。

文体意识的培养并不是空中楼阁,它依托于具体的文本阅读实践。不同的文体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在教学中,不同文体的文本,也应该有相适宜的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诗歌、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概念及相关知识。就记叙文来说,最基本应让学生明白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等等。小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是用典型环境和具体情节表现人物。散文,在真实的基础上可采用艺术手法,形散而神不散等等。所以不同的文体应体现出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教学方法。下面我以说明文、小说、散文为例来说说教学中我是如何来训练学生的文体意识的。

说明文文体知识见PPT。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第一,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事物性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要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性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了说明的对象,如《奇异的激光》。

(2)抓首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

第二,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等)、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简单、复杂等)、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奇异的激光》这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从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三方面说明激光是“奇异”的光及其广泛用途。《生命与水》这篇说明文,通过介绍“人体与水密切关系”及喝水的意义来说明水对生命很重要,使我们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懂得讲究科学饮水。

第三、仔细阅读,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要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说明方法的判断技巧及在文中的作用,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大概的模式。比如“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这句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比太阳”这个词明确这句话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激光是最亮的光这一特点。从而给学生总结出,赏析说明文的句子的基本模式是——这句话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形象准确(或具体)地说明了谁的什么特点或者哪方面的内容。

第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句、尾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第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理清结构。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利于整体感知全文。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第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准的尺”中的“目前”一词,能否删掉。要引导学生分析“目前”一次对该结论做了一个时间上的限定,它不是绝对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可能会出现比激光更准确的测量工具,这就体现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小说。出示PPT。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的阅读三部曲:

第一步:写什么?

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我们以《小英雄雨来》为例来说怎么样实施。《小英雄雨来》是一篇中篇小说,篇幅很长,长文如何短教?抓文体知识就很简单了。确立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

1、学习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

2、了解雨来的英雄事迹。

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目标分别对应了小说的三要素,也体现了教参的教学要求。教学之前,先介绍小说的写作背景(社会环境),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按照以下顺序来赏析这篇小说。首先赏析故事情节——拟小标题

这篇课文已经有序号把情节自然分开,六年级学生完成小标题比较容易了。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因此要确立好主人公和线索,前后要一致。《小英雄雨来》就是以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主人公是雨来,所以拟定小标题的时候都应该站在雨来的角度进行,分别是: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了解到形势;掩护交通员;勇斗小鬼子;跳河智逃生。小标题加上主人公就可以做段意了。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赏析人物:

训练点:

1、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分析: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 雨来是一个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小孩。

2、这一形象具有什么品质或者个性?

3、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分析: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 技巧:(一)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一边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雨来的调皮机灵)(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雨来这一人物形象。雨来是一个勇敢机智,热爱祖国(形象特点)的小孩(身份定位)。

雨来面对鬼子的利诱毒打都一个答案“不知道”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坚强不屈。

赏析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④揭示深化主题;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小英雄雨来》中有三处典型的环境描写,每一处的作用各有不同,参照上面的思考角度,不难确定。

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还乡河才会有游泳本领高的雨来,美丽的家乡需要用生命去保护,跳河逃生。第二处在第六节的第一自然段,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着雨来的悲剧命运,烘托了群众的悲痛心情)第三处“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旋窝哗哗地向下流。虫子在草窝里叫着。”渲染了悲伤的氛围,烘托了人们以为雨来牺牲了的悲痛心情。

赏析小说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在《小英雄雨来》中,设置悬念、细节描写比较突出。

我们再来看看散文。现在我们教材中,散文也比较多。像这一册教材三单元和五单元基本都是散文,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如何在教学中突出散文的特点。首先我们看看散文的定义:

什么是散文?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常说的是狭义的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神”。“神”就是作者在文中的情感体验,就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的“情”,达的“意”。抓住了“神”即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

(2)抓住线索。线索就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明确了线索,也就基本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理。线索有的是标题,有的是开头一句话,有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线索有以时间为线的;有以人物活动为线的;有以情感为线的;有以事物为线的等。

(3)理清结构。结构是作者安排材料、处理详略的外显特征。理清了结构,也就基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分清了结构层次。理清结构可从句子入手,迅速辨别把握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4)了解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前后呼应,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

教学中,老师如果注重“感悟文本特点”“总结阅读方法”“实践阅读方法”这三个主要环节,既教给了学生可具体操作的阅读方法,又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学习并运用这个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操作中即能加深对方法的理解,也能实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文体意识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被普遍忽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必须充分意识到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教师应首先以自身的文体意识的运用作为示范,使学生感受到文体意识对于形成语文综合素养的价值,从而唤起他们培养文体意识的自觉性,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培养

安宁市实验学校

邓妤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从而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紧紧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从“交给方法”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准确定位,明确文体意识要求。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可见,文体意识是人们文本艺术思维趋向成熟的标志,是一种深厚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的体现。

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在确定具体教学目标时,应该明确文体方面的要求。这样

一、目的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而这样的目标,紧紧抓住了文本的文体特征,直指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

二、注重方法,注意文体意识体现。

文体意识的培养并不是空中楼阁,它依托于具体的文本阅读实践。不同的文体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在教学中,不同文体的文本,也应该有相适宜的阅读方法。

如散文六年级下册散文单元的阅读教学,我将目标定位在“扣中心,悟人生”。教学设计中,要紧紧围绕“阅读散文的方法”这一核 心,设计“感悟文本特点”“总结阅方法读”“实践阅读方法”这三个主要环节。这样既教给了学生可具体操作的阅读方法,又让学生通过两次阅读实践,学习并运用这个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操作中加深对方法的理解,也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方法的实践过程,是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也是对文体的感受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文体把握的能力。今后学生再遇到剧本类的文本时,这样的方法可以被迁移到新的阅读实践中,发展其文体意识。

三、立足文本,渗透文体意识滋养。

学生的文体意识是通过对现时文本的赏析、感悟,才得以生长,并在其它文本的阅读实践中,得以发展。所以,教师应当格外重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诗歌、记叙文、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概念及相关知识。就记叙文来说,最基本应让学生明白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等等。

文体意识并非单纯的文体知识,培养文体意识除了对文体知识进行传授、文体内容进行训练之外,还要将其与构成语文素养的其他方面的内容进行连接、组合和重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文体意识。文体意识能够迅速地确认阅读体验的方向和主旨。如小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是用典型环境和细节表现人物。散文,在真实的基础上可采用艺术手法,形散而神不散等等。所以不同的文体应体现出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教学方法。

文体意识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被普遍忽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必须充分意识到文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教师应首先以自身的文体意识的运用作为示范,使学生感受到文体意识对于形成语文综合素养的价值,从而唤起他们培养文体意识的自觉性,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第五篇:副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

很荣幸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因为以前教初中,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注重按照文体特点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在和黎老师交流时,黎老师觉得这种方法能够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给了我这个任务,和大家交流交流语文教学中的文体意识这个话题。所以今天,就占用大家的宝贵时间,来谈谈这个话题。

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有许多任务,所以语文课程资源也较其他学科丰富的多。几乎每个阶段、每篇文章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然而,好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语文作为“工具”的作用,过分的追求“文学性”,表现出来就是:过分淡化文体,舍本逐末。《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还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从对教材编者提出选文“体裁”要求,到对学生提出“文体的把握”要求,说明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注重方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不同的文体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在教学中,不同文体的文本,也应该有相适宜的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诗歌、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概念及相关知识。就记叙文来说,最基本应让学生明白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等等。小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是用典型环境和具体情节表现人物。散文,在真实的基础上可采用 艺术手法,形散而神不散等等。所以不同的文体应体现出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教学方法。下面我以说明文、小说、散文为例来说说教学中我是如何来训练学生的文体意识的。

说明文文体知识见PPT。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第一,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事物性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要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性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了说明的对象,如《奇异的激光》。

(2)抓首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

第二,抓住特征,把握中心,理清结构。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等)、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简单、复杂等)、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作者按照什么结构来安排材料的。《奇异的激光》这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从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三方面说明激光是“奇异”的光及其广泛用途。《生命与水》这篇说明文,通过介绍“人体与水密切关系”及喝水的意义来说明水对生命很重要,使我们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懂得讲究科学饮水。

第三、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要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说明方法的判断技巧及在文中的作用,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大概的模式。比如“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这句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比太阳”这个词明确这句话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激光是最亮的光这一特点。从而给学生总结出,赏析说明文的句子的基本模式是——这句话使用了什么 2 说明方法,形象准确(或具体)地说明了谁的什么特点或者哪方面的内容。(小学阶段我们只要求掌握常见的集中说明方法,但是教材中出现摩状貌、作诠释等不常见的说明方法时,建议老师们直接给学生名称,不要求掌握,但出现一次就介绍一次,学生会逐渐熟悉并加深印象,以后到了初中以后他不会陌生。其实关键就是老师们要对不常见的说明方法有意识,比如《奇异的激光》“由于它发光的方向集中,因此它能发出特别亮的光。”这一句是典型的作诠释,老师们给学生简单介绍就行,不要求掌握,学生们记住的就是说明方法中还有作诠释,摩状貌。)

第四,逐段概括,理清说明顺序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句、尾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第五、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准的尺”中的“目前”一词,能否删掉。要引导学生分析“目前”一次对该结论做了一个时间上的限定,它不是绝对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可能会出现比激光更准确的测量工具,这就体现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是初中必考的题型,小学前几次调考中,也已经开始出现这种题型,我们除了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同时也教给了他们答题技巧。)

(其实对于说明文来说,只要形成了文体意识,说明对象,说明文结构,说明的中心都是很简单并很容易掌握的,我们教学的重点放在说明方法的判断技巧及其好处的分析上,让学生能准确判断,并体会出它的好处;能品味那些词是准确的介绍了事物的某种特征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小说。出示PPT。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的阅读三部曲:

第一步:写什么?

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解决分段,拟小标题。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为什么写? 主题,明确写作目的。

我们以《小英雄雨来》为例来说怎么样实施。《小英雄雨来》是一篇中篇小说,篇幅很长,长文如何短教?抓文体知识就很简单了。确立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

1、学习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

2、了解雨来的英雄事迹。

3、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目标分别对应了小说的三要素,也体现了教参的教学要求。教学之前,先介绍小说的写作背景(社会环境),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按照以下顺序来赏析这篇小说。首先赏析故事情节——拟小标题

这篇课文已经有序号把情节自然分开,六年级学生完成小标题比较容易了。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因此要确立好主人公和线索,前后要一致。《小英雄雨来》就是以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主人公是雨来,所以拟定小标题的时候都应该站在雨来的角度进行,分别是: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了解到形势(有的教参上概括为爸爸夜归来,其实就改变了主人公,前后不一致了);掩护交通员;勇斗小鬼子;跳河智逃生。小标题加上主人公就可以做段意了。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赏析人物:

训练点:

1、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分析: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 雨来是一个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小孩。

2、这一形象具有什么品质或者个性?

3、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分析: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 技巧:可以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一边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运用动作描写表现出雨来的调皮机灵)

《夜莺之歌》中的对夜莺的动作、语言描写都非常传神的表现出了人物的特征 还可以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雨来这一人物形象。

雨来面对鬼子的利诱毒打都一个答案“不知道”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坚强不屈,跳河逃生看出他的机智,所有的行为都出自对祖国的热爱,因此可概括为:

雨来是一个勇敢机智,热爱祖国(形象特点)的小孩(身份定位)。赏析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种。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大海上夜色正浓,大雾弥漫)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旋窝哗哗地向下流。虫子在草窝里叫着。”渲染了悲伤的氛围,烘托了人们以为雨来牺牲了的悲痛心情。)

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小英雄雨来第六节的第一自然段,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着雨来的悲剧命运,烘托了群众的悲痛心情)

④揭示深化主题;(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还乡河才会有游泳本领高的雨来,美丽的家乡需要用生命去保护,跳河逃生。)

赏析小说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在《小英雄雨来》中,设置悬念、细节描写比较突出。《夜莺之歌》中的细节描写„„

具备文体意识后,再长的小说都只需抓三要素进行分析:理情节、析人物、赏技巧从而明确小说主题。

我们再来看看散文。北师大教材散文很多,尤其进入高段后,散文数量明显增多。像这一册教材三单元和五单元基本都是散文,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如何在教学中突出散文的特点。首先我们看看散文的定义:

什么是散文?我们常说的散文,是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按内容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比如,今天老师教学的《花脸》这篇文章,就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花脸为线索,以孩子的视角为出发点,道出了一个看似简单,但是很有内涵的生活哲理,语言平实、通俗亲切,感情充 沛。本文的篇幅较长,如果面面俱到,学生必然会产生厌烦心理,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考虑文体特点,设立好着重研究的目标,就可以迅速让学生发现本文的闪光点,把握住重点。如何确立研究目标呢?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神”。“神”就是作者在文中的情感体验,就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的“情”,达的“意”。抓住了“神”即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花脸》这篇文章作者就是要借回忆小时候围绕花脸而发生的事来表达对花脸的热爱,对美好童真童趣的怀念。《荷塘旧事》对农村美景的回忆,对年少友情的怀念、《我喜欢》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等(2)抓住线索。线索就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线索有的是标题,有的是开头一句话,有的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线索有以时间为线的;有以人物活动为线的;有以情感为线的;有以事物为线的等。《花脸》的线索非常明显,全文就是以买花脸——演花脸——因花脸闯祸受罚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我喜欢》以“喜欢”作为情感线索贯穿全文。《三峡之秋》以时间为线索。明确了线索,也就基本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3)理清结构。结构是作者安排材料、处理详略的外显特征。理清了结构,也就基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分清了结构层次。理清结构可从句子入手,迅速辨别把握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花脸》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首尾呼应的特点非常明显,按照总分总结构分段后,再按线索分层,文章条理一下就清晰了,也就能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

(4)了解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前后呼应,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花脸》我们就可以把重点放在细节描写上,通过品味细节描写感受作者对花脸的喜欢,从而达到对美好童真童趣的怀念。《荷塘旧事》放在景物描写的品味和体会纯真友情上。《三峡之秋》放在对景物的描写。《红树林》放在托物言志。这些写作技巧不用讲解太深入,出现一种就明确名称,大致了解就行了。

语言。总的说来,散文的教学首先重在读,在读中了解结构,明确线索,品味 7 进入高段后,我们的课文篇幅普遍加长了,如果面面俱到,要讲的太琐碎,两课时讲不完,教学进度完成不了;学完以后学生脑子里有的也只是琐碎的信息。如果我们从文体角度入手,在第一课时明确文体,明确该文体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以及相应的阅读方法,层次结构理清楚,文章大体内容就掌握了。第二课时进行相应的语言及写作技巧的赏析,重点突出,时间也充足,能够保证我们的教学进度。我在教学中通常这样训练学生:第一课时:第一、明确文体,第二、回忆该文体的阅读方法、第三、理清层次,完成结构提纲。第二课时:说明文进行说明方法的品味,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散文品味语言及写作技巧。

文体意识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被普遍忽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教师应首先以自身的文体意识的运用作为示范,在备课中,老师就要主动体现文体特点,使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能感受到文体特点,从而唤起他们培养文体意识的自觉性,在预习中学生能主动按照该文体的阅读方法把握侧重点,全面提高阅读的效率和水平。教学中,老师可以抓好“感悟文本特点”——讲一种新文体时,先给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总结阅读方法”——根据文体知识点确立相应的阅读方法和步骤;“实践阅读方法”——第一篇课文带着学生按照步骤逐步学习,以后遇到同样文体的课文先复习阅读方法,再进行学习逐步强化,形成文体意识这三个主要环节。这样,既教给学生可具体操作的阅读方法,又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学习并运用这个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操作中即能加深对方法的理解,也能实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下载让文体意识擦亮语文的星空我的语文教学探索 罗才军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文体意识擦亮语文的星空我的语文教学探索 罗才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的培养(大全五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的要......

    高子阳 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

    【鲲鹏小语】兰波 对 大家 说: 文体意识下观照的语文教学对“文体有研究”说明意识非常重要,有了意识才会有研究!有研究才会有深入,课堂才会更深刻,学生才会更受益! [19:40:20]......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探索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探索 江西省安福县横龙垦殖场子弟学校 杨志明 (通讯地址: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邮政编码:523107)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

    小学高学段语文教学关注文体意识渗透的研究

    题目: 小学高学段语文教学关注文体意识渗透的研究 内容提要: 由一个学术观点引起思考,反思新课程改革下“淡化文体”的教学观。提出小学高学段语文教学关注文体意识渗透的观......

    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

    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学在探索中起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更深刻认识到深入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课改实验的主旋律,也是教学相长得以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只有搞好......

    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

    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教学反思1上周,我上了一节课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小骆驼因为受到小红马的嘲......

    小学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懂得分辨事物的美丑不能光看外表,要看实质。学习正确地看待他人和自己。......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把握文体特色的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把握文体特色的策略 摘 要:新课标指出,高年级的小学生应该初步掌握语文学习中的四种文体。本文就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如何体现文体特色进行研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