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第八章练习与答案

时间:2019-05-15 04:3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教育学第八章练习与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教育学第八章练习与答案》。

第一篇:小学教育学第八章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八章练习与答案

第八章德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 B.教育者与德育方法

C.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D.受教育者与教育者 C 2.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教学 B.政治思想教育

C.政治课 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D 3.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作用。A.导向和动力 B.关键 C.基础 D.物质基础 A 4.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A.科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 C 5.颜回说: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反映了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B 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的德育原则是()。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C 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B 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D 9.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D 10.小学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A 11.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A.认识基础 B.关键 C.核心 D.行动指南 A 12.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统一过程。A.个体与环境 B.个体与社会

C.个体与教育 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D 13.“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B 14.老师采取画小红花、插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A 15.马卡连柯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

A.疏导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D 16.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A.德育原则 B.德育途径 C.德育方法 D.德育模式 C 17.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是基础,()是关键。A.知、情 B.知、行 C.意、行 D.知、意 B

二、填空题

1.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____ _。道德教育

2.小学德育的鲜明特点表现为基础性和 等特点。奠基性

3.小学德育主要由政治教育和 _____、_____等构成。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4.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_____ 和_____ 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5.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_____ 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等构成。自我评价

6.小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___。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7.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_____ 的示范和 ____。教育者 学生中的好榜样

8.陶冶法主要包括____ _、_____ 和艺术熏陶等。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

9.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_____ 是基础,_____ 是关键。知 行

10.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 _____ 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实际活动

11.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 _____法,是对品德发展的____ 手段。

品德评价 强化

12.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 ___ __、批评惩罚和 ___ __等方式。表扬奖励 操行评定

三、简答题

l.确立小学德育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确立小学德育目标的依据有:

(1)我国社会发展对小学生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新的要求。(2)教育目的对学校德育所要达到的结果做出的总的规定。(3)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2.简述小学德育的意义。

小学德育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3.小学德育过程的规律有哪些?(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4.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小学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调节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5.小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我国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

(1)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法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

(2)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3)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4)陶冶法。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5)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6.运用说服教育法进行德育要注意哪些问题? 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7.运用品德评价法要注意哪些问题? 运用品德评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8.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德育的途径是指学校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各种渠道或形式。我国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其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这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使学生的品德在各种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

以上几条德育途径各有自己的特点与功能,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构成了德育途径的整体。学校应全面利用各种德育途径的作用,使其科学地配合起来,以便发挥德育途径的最大的整体功能。

四、论述题

1.论述小学德育过程是促进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知、情、意、行是构成儿童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知,这是儿童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情即道德情感,对儿童德性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行为过程巾顽强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德育过程就足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在实际工作中这四者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这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具有统一性,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一般来说,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和发展的。但是,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要根据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儿童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或从训练行为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或从锻炼意志开始,最终达到儿童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总之,德育过程可以从培养知、情、意、行任何一方面开始,这就是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2.一小学某班,有一伙“小捣蛋”爱玩足球。为了玩球和看球赛,常影响学习,有时还迟到、旷课,甚至几次为了抢球和争夺场地,与别班同学发生冲突。针对这一问题,班主任组织这些“小捣蛋”成立了一个球队,选了队长,并制定了队规。此后,每天组织练球,在活动中练出了纪律、团结、意志和自我控制能力。请用德育原则分析这一案例。

(1)该案例遵循了德育的疏导原则。

(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做深人细致的思想工作,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小学生活泼爱动,兴趣广泛,喜欢参加自己爱好的活动。德育要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注意肯定,多加赞许、表扬和激励,引导他们逐步向前,以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

第二篇:小学教育学第九章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九章练习与答案

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一、单项选择题

1.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

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D

2.学生操行评定的主要负责人是()。

A.科任教师 B.班主任

C.级任导师 D.班委会

B

3.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学生 B.班会活动

C.建立学生档案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D

4.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

A.班主任 B.兴趣小组

C.少先队 D.班集体

D

5.班会的特点主要有集体性、针对性和()。

A.自主性 B.开放性

C.时效性 D.教育性

A6、班主任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面向的是()

A、班组中的优秀生

B、班组中的后进生

C、班级中的优秀生、后进生

D、全班每一位学生

D7、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调查法

A8、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A、目的性 B、组织性

C、纪律性 D、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D

二、填空题

1.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通常称之为_____。

班主任

2.班主任了解学生一般可采取观察法、_____、_____ 及调查访问等方法。

谈话法 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

3.班会的类型主要有常规班会、生活会和 _____。

主题班会

4.主题班会的组织一般包括 _____、精心准备、具体实施和 _____ 等几个阶段。确定主题 效果深化

5.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和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明确的共同目标 一定的组织机构

6.班主任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四个环节:收集、_____、_____ 和保管。

整理 鉴定

7.操行评定一般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议、_____和 _____ 等四个步骤。

班主任评价 信息反馈

8.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作出的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包括质的评定和量的估计。这项工作被称为 _____。

班主任工作总结

三、简答题

1.简述班主任的作用。

第一,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第二,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第三,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第四,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3.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档案。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整理结果分类存放起来,建立学生的档案。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四个环节:收集一一整理一一鉴定一一保管。

(4)个别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班主任就必须深人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5)班会活动。班会活动是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方法,也是养成学生活动能力的基本途径。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4.简述先进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要求。

(1)先进生是指那些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他们通常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2)先进生的教育要求

①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②不断激励,战胜挫折。

③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④发挥优势,带动全班进步。

5.何谓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1)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南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

(2)主题班会的主要形式

①主题报告会。

②主题汇报会。

③主题讨论会。

④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

⑤主题竞赛。

⑥主题晚会。

6.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和教育作用。

(1)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

②一定的组织结构。

③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7.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的目的是什么?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表现所做出的小结与评价,主要由班主任负责。操行评定的目的在于:

(1)教育儿童奋发向上,肯定优点,找出缺点,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励儿童上进;

(2)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以便与老师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儿童;

(3)有利于班主任总结工作经验,找出问题,改进工作。

四、论述题

1.何谓操行评定?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

(1)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表现所做出的小结与评价,主要由班主任负责。操行评定的目的在于:教育儿童奋发向上,肯定优点,找出缺点,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励儿童上进。

(2)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

①学生自评。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设计编写测试题,学生对照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填好测试题。

②小组评议。评议小组必须由一些严肃认真、责任心强的学生及班组长构成。通过复议找出偏差,并计算总分,写出评语。

③班主任评价。小组评议后,班主任根据小组评议和班级工作记录,综合分析,给每个学生写出切合实际的评语,并给定等级。等级一般分优、良、中、差四个级别,但“差”等应慎用。

④信息反馈。班主任把评定的结果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告诉学生,必要时,做出解释。

2.作为班主任,如何培养和形成班集体?

班集体并非自发形成,须由班主任以及各方面教育者合作进行耐心组织和精心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班主任的经常性工作之一。

(5)培养正确的舆沦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牛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第三篇:小学教育学第三章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三章练习与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A.个体本能 B.外在环境 C.基因复制 D.肌体成熟 C 2.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A 3.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点 C.多因素论的观点 D.反映论的观点 A 4.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点 C.多因素论的观点 D.综合论的观点 B 5.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C 6.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A.关键期 B.机能期 C.发展期 D.差异期 A 7.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顺序笥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B 8.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提出来的。A.互补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不平衡性 D 9.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无关因素 C 10.“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A.霍尔 B.华生 C.高尔登 D.格塞尔 B 11.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A.幼儿期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期 C 12.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A.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 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B 1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主张()。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教育万能论 B 1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A.内发论观点 B.外铄论观点 C.需要论观点 D.实质论观点 B 15.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环境因素 B.社会条件 C.主观努力 D.成熟机制 D

二、填空题

1.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_____ 的发展,二是_____ 的发展。生理/心理

2.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_____和_____两个方面的发展。认知 / 意向

3.心理成熟以____ _的能力、较稳定的_____ 和_____ 的形成为标志。独立思考/自我意识/个性

4.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_____、_____ 等不同的解释。外铄论 /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人的_____ 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

6.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和_____ 等。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实践活动

7.教育的自身状况是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它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 _____等方面。

物质条件/教师队伍/教育管理

8.瑞士心理学家_____ 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

9.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_____ 和_____ 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心理/社会

三、简答题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在:

第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第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前后相邻的阶段进行有规律的更替,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第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第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

第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存在互补的可能。

2.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3.简述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1)人的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

(2)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教育受成熟所制约,对人的发展又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4)格塞尔提出的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夸大了成熟的作用。4.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体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例如人的身高、体重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同。

第二,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有些方而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5.为什么说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其原因在于: 第一,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同样的环境在不同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

第二,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也是自发的、零星的、无计划的、无目的的、不系统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环境的作用是有限的。

四、论述题

1.论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独特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规范与自觉化的特殊功能。学校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学校教育不仅影响着学生发展的内容,也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方向。(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有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能够有效地加速个体发展的进程。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能够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特殊才能和个性的发展。

2.论述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征。童年期儿童的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低年级儿童对学习的价值了解不深,对学习和游戏也难以分得很清楚。教师应尽快使儿童认识到学习不完全是游戏,而是一项认真的工作。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很多小学生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对学生打的分数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取得高分成为很多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3)学习兴趣与习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同时,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也缺乏足够的了鼹。(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加。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常常是和自己对成绩的满足感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满足感常伴随着教师的夸奖而增强。

第四篇:小学教育学第七章练习与答案

小学教育学第七章练习与答案

第七章教学(下)

一、单项选择题

1.《学记》中说: “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C 2.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D 3.《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A 4.《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A.循序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A 5.把实物、教具陈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地实验来说明和印证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的一种方法称()。

A.讲授法 B.实验法 C.参观法 D.演示法 D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巩固性原则 B 7.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A.讨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练习法 B 8.课的类型是由()课的种类。

A.教师备课时决定的 B.课的任务决定的 C.学生的学习过程决定 D.教学的阶段性决定的 B 9.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A.杜威 B.华虚朋 C.柏克赫斯特 D.克伯屈 D 10.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B 11.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班级授课 B.设计教学法 C.道尔顿制 D.分组教学 C 1 2.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A.教学组织形式 B.教学模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策略 A 13.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到的结果一致性较高,说明该测验的()较高。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A 14.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B 1 5.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么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D

二、填空题

1.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按照 和 发展的顺序进行。学科的逻辑系统 / 学生认识

2.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 与 编成同定的班级,集体上课。年龄 / 知识程度

3.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和 三种。

模像直观 / 语言直观

4.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和 五个方面。

备课 / 上课 /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 课外辅导 /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 6.备课的内容包括:、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钻研教材 / 了解学生

7.教师在写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和 三种计划。

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课题计划 课时计划 8.课的类型大致可分为 和 两大类。单一课 / 综合课

9.常见的教案有、和综合式三种。讲义式 / 提纲式

10.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区分度和难度。信度 / 效度

11.常用的记分法有 ______和______两种。百分制 / 等级制

三、简答题

1.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②课和性质和教材特点; ③学生特点;

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2.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课外辅导学生要注意:(1)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2)目的明确,着重启发。(3)组织学生互相帮助。(4)善于总结、积累经验。3.简述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教学法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教师的任务只是帮助学生把活动中牵涉到的多种学科的知识集中起来,提供设计的需要。

4.简述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5.简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上好一堂课的具体要求包括:

(1)目标明确,指上课时教师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2)重点突出,是指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要内容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的任务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

(3)内容正确,是指教师讲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求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的反映同样是正确的,如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纠正。

(4)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5)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言语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6)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7)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论述题

1.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关于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同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同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长久地保存存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m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冈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以致用。

2.分析课堂教学的利弊,并提出改进方法

课堂教学即指班级授课,它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有: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同个别教学相比,班级授课制扩大了教学规模,加快了教学速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规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保证让全班学生都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同班学生学习内容相同,程度相近,便于相互切磋讨论,互帮互助。各科教师轮流上课,他们在业务、思想、风格等方面各有特点,学生可以从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主要表现在:

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第五篇:小学教育学第二章练习与答案(推荐)

小学教育学第二章练习与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部分)第二章小学教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

A.1904年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A

2.1919年建立的将小学分为初小、高小的教育制度,修业年限为()。

A.4年 B.6年 C.9年 D.9年

B

3.据记载,我国的小学最早出现于()。

A.殷周时期 B.秦代 C.唐代 D.明代

A

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义务教育法》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B

5.毛泽东提出的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

A.1957年 B.1958年 C.1966年 D.1964年

A

6.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

A.初等教育 B.义务教育

C.平民教育 D.普及教育

D

7.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

A.普及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普及基础教育 D.普及国民教育

B

8.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B

9.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

A.专业教育 B.基础教育

C.中等教育 D.职业教育

B

10.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是()。

A.《宪法》 B.《素质教育法》

C.《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D.《义务教育法》

D

11.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A.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 B.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

C.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D.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

C

二、填空题

1.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叫 ______。

义务教育

2.1985年中央关于人才培养的“四有、两爱、两精神”,即有理想、有道德、______、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 ______。

有文化/科学精神

3.《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 ______。

基础教育

4.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 ______教育。劳动技术

5.建国后,我国对小学教育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二是实行 ______。

多种类型办学形式

6.《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______ ”的管理体制。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7.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8.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______ 和 ______。

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9. 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10.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 “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及“______ ”。九年一贯制

1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 ______。

培养创新能力

三、简答题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小学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的小学教育从各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着重开展的工作有:

(1)普及小学教育。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我国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二是实行多种类型的办学形式。

(2)学制改革试验。建国以后,对小学原来的六年(4—2)制学制进行压缩,开始五年一贯制的试行与推广,以后又形成了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的局面。

(3)教学改革试验。建国以来,小学语文、算术等学科都进行了教学改革的试验。

2.什么叫“义务教育”?它与“普及教育”有什么不同?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有不少国家或地区又称这种教育为 “强迫教育”。

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但当以法律的形 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普及义务教育。

3.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小学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其内容应包括国家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在完成这一教育任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强制性。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强制性的特征。

4.小学教育目的对小学教育活动有哪些指导意义?

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1)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小学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小学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目的反映人的需要和动机,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小学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小学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小学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5.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决定》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首先,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其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再次,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6.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有: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四、论述题

1.世界各国为什么要推行义务教育?有什么意义?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对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1)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而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及年限的延长,又为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2)义务教育即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公民的民主生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义务教育是建立一个国家民主生活的基础和工具。

(3)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实施义务教育从法律上维护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要求公民履行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应尽义务。

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要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既充分重视学生共性的发展,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第一,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第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第三,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下载小学教育学第八章练习与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教育学第八章练习与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练习与答案专题

    小学教育学第六章练习与答案 第六章教学(上)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 A.一种主体活动 B.一种实践活动 C.一种认识活动 D.一种文化活动 C 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

    教育学练习八答案

    教育学练习九答案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选择题 1、教学是( D ) A、教师教的活动 B、学生学的活动 C、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 D、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2、在近代教育史上,认......

    小学教育学答案

    名词解释: 1. 义务教育 2.小学教育的全民性 3.学校文化 4.教师的教育机智 5.教育目的 6.德育 7.教育美育 8.教学原则 9.班主任 10.学校咨询与辅导 11.德育的享用功能 12.智育......

    《教育学》理论、人物、著作、练习及答案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顺序基本按《考试大纲》内容)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

    教育学心理学练习

    1.一个国家或一个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称为。 A.培养目标 B.教育方针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学前教育学练习

    学前教育学练习 1.在我国,幼儿园的教育对象主要是的儿童。 A 2~5岁 B 2~6岁 C 3~5岁 D 3~6岁 2.学前教育是指岁前儿童进行的教育。 A 0~6岁 B 2~3岁 C 3~6岁 D 5~7岁 3.我国......

    学前教育学练习

    非师范类毕业社会人员申报教师资格补修《学前教育学》练习一. 单项选择题1. 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核心是( A)。P2A.课程目标B.管理目标 C.教学目标 D.德育目标2.学前教育的任务是由( C )统......

    《教育学》第七章练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 B )。 A.教育 B.教学 C.教授 D.学习2.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