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省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 清兵卫与葫芦(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清兵卫与葫芦(第二课时)
1.培养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个性;尊重别人的兴趣和个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明确学习目标,布置自主预习)
1、小说中的人物是有代表性的,文中的人物绝不仅仅是他们自己,本文中的这些人各代表了哪种人呢?
2、他们构成了孩子所接触到的整个社会。作者在文中明显得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态度,各是怎样的态度?
3、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结合课后练习,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二)展示(展示自学效果,展示学习疑难,合作探究释疑)
1、作者尽情描绘了清兵卫的前后的不同的兴趣爱好。对比特别鲜明。那么是怎样展开这种对比描写的呢?请联系课后练习二来思考回答
(1)由于他对葫芦异常专心,以致于把一个老头的秃脑袋当作了一个葫芦。
(2)每天放学回家后,他也不与别的孩子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
(3)他把葫芦带到学校去偷偷的摩擦。
2、本文还对人物的神态进行细致深入地描写:有哪些神态描写呢?各有什么作用呢?请结合课后练习三来思考回答
(1)于是这个清兵卫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哭一声。
(2)他脸无人色的回到家里,靠在火炉火炉边发呆。
(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三)反馈(总结知识学法,巩固拓展训练)
1、你们中有喜爱葫芦的吗?你们喜欢什么呢?那你们受到了怎样的对待呢?你们想让家长老师怎样做呢?
1、阅读课后附文完成练习。(1)请概括出小说前三个情节的共同点:婷婷 →爷爷 祖孙 →爷爷
(2)婷婷性格中最突出、最可爱的一点是什么?请从文中至少找出两句最能表现这一性格特点的语言描写的句子。
(3)“画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第二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清兵卫与葫芦》导学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清兵卫与葫芦》导学案No.1 编写:吴建军 审核:黄燕 肖萍
《清兵卫与葫芦》
【学习目标和知识链接】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 理解、积累“茶卤、葫芦籽、光彩熠熠、呵斥、战战兢兢、薪水”等词语。2. 体会本文前后对比照应的写法。3. 心理活动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情意目标:
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思考怎样保护、培养孩子自尊自主的人格。
【学习重点】
学习如何善待他人。【学习难点】
体味传神的心理描写。【知识链接】 教材分析:
《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主张尊重个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异国的悲剧性故事,揭露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对青省年的扼杀。
作者链接:
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开者小路实笃、木下利玄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首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为“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10年发表曾被《帝国文学》退稿的《到网走去》与新作《剃刀》,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瞩目。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场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1917)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1917)相继问世。从1921年开始,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
志贺的作品大多从自己及与自己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现代日本文学中从自我经验中取材最多的作家。在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对同时代的日本作家有深刻的影响。志贺一向关心社会事务,在政治上和文学上表现坚贞不屈。早年关怀足尾矿工中毒事件,同情小林多喜二的牺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保持沉默,以示对侵略战争的抗议。后期的作品还有《万历红瓷瓶》(1933)、《台风》(1934)、《早春的旅行》(1941)、《寂寞的一生》(1941)以及战后创作的《灰色的月亮》和《被腐蚀的友情》等。【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茶卤()
葫芦籽()战战兢兢()薪水().....隐瞒()嘀咕()干涉()呵斥()
....
2、本文的体裁是
,主人公是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3、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情不自禁 光彩熠熠 狭隘
B.不知疲倦 气喘吁吁 干涉 C.忍气吞声 横瞧竖看 出息
D.偷偷模模 呆头呆脑 热衷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
上酒,用手巾 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
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又
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
地看着,看过之后,很
地
络绳,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合作探究】
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清兵卫对的痴迷?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父亲的霸道专制?读时语气语调就如何处理?
6、随着情节的发展,小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性格是呈动态发展的,我们把这个动态过程分析一下,概括出来,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
7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可父亲称赞的马琴的葫芦他不喜欢,模样“很普通的”,他去很喜欢,这说明了什么?举例说明。
8、清兵卫前后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作者是怎样写的呢?
9、本文还对人物的神态进行细致深入的描写,有哪些神态描写呢?各有什么作用呢?
10、探究本文的主题。
【精读精练】
11、写出下列句子对人物的描写方法。
“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清兵卫急匆匆地说。()他用人不当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为炉边发呆。()清兵卫的父亲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
12、阅读课文“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完成练习。
清兵卫上课偷偷在桌子底下磨擦葫芦有何用意?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为炉边发呆。”这句话写出清兵卫什么心态?
清兵卫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清兵卫的父亲用锤子将葫芦砸碎时,清兵卫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最终被古董商以六百块的高价卖了出去,这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言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
13、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合理展开想象,续写这篇小说。(课外完成练笔)
【能力提升】
抬起头来做人(梁文福)
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小男子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他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阔佬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妈妈说的那一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 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14、文章第8节说:“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阔佬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试阐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15、文章说,小男孩学习到了“捐”的意义,这“捐”的意义是什么?
16、文章第8节有两处写到小男孩“抬起头来”,这两处“抬起头来”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17、文题“抬起头来做人”有何深刻含义?试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这一文题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后记】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清兵卫与葫芦》教案语文版
《清兵卫玉葫芦》教案
[教材分析]《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主张尊重个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异国的悲剧性故事,揭露封建家长专制思想对青少年的扼杀。文章叙述直白,易于理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是对学生进行小说的阅读欣赏与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用心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体会作品运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 复杂的心理塑造人物的方法;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使之获得人生的感悟。
[学情分析] 初三•三班是我这学期新接的一个班级,对学生的情况还不了解,通过一周的教学,我感觉这应是个中等水平的班级,课前有约半数的学生能够预习,上课的秩序井然,学习的热情较高,与教师配合较好,在学习上尚需教师的引导、启发与点拨。
[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理清了这篇小说的情节。作者以故事的结局开头,然后依次展开情节,巧妙的匠心见诸笔端。小说是围绕什么物件展开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旨的呢?
生:(异口同声)是葫芦。
师:[在黑板中心画一只葫芦,进一步引导,创设争论氛围] 老师画了一只葫芦,这只葫芦是清兵卫喜欢的吗?
生:(七嘴八舌)是。
不是。
师:[顺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什么呢?
生:(争先恐后地)清兵卫喜欢的是外形周正的平常葫芦,这只就是他喜欢的那种。
生:这只葫芦有点大,清兵卫不会喜欢的。
(在争论中学生已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的情境)
师:[结束争论,适时点拨] 每个人的审美都不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我们就当这只葫芦是清兵卫喜欢的,是那只惹了祸的葫芦吧!
(学生点头认同)
[教学环节2:从众多人物中找出主人公,根据文中传神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师:全文围绕葫芦展开情节、刻画人物,都塑造了哪些人物?
生:有清兵卫、清兵卫的爸爸、教员。
生: 还有客人、古董店老板、买葫芦的富家、校役。
生:还有清兵卫的母亲、卖柿子的老太太、秃脑袋老头儿。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全面,那主人公是谁呢?
生:(齐答)是清兵卫。
师:[板书“清兵卫”,追问] 为什么?
生:因为全文的事件都是围绕清兵卫来写,而且对清兵卫的描写细致、传神。
师:[启发] 他只答出了部分原因,那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通过对清兵卫的遭遇的叙述,可以表现作者的态度、文章的主旨。
师:[点拨] 以上两名同学说的合在一起,答的也就全面了。故事中主人公清兵卫对葫芦的感情怎样?
生:喜爱、热衷。
生:痴迷、专心。
师:[板书“喜爱、热衷、痴迷”] 你是怎样知道的?找出关键的语句,指出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清兵卫怎样的性格特点?(分组讨论,共四大组,每一大组围绕情节的一部分;再分小组,组与组讨论的内容可以交叉。同学们争先发言,彼此交流。教师巡查,针对各部分内容指导、启发,与学生交流看法。)
师:[宣布讨论结束]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第4段写清兵卫“对葫芦热衷得这么厉害……每次上街的时候……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这是动作描写,表现清兵卫喜爱葫芦。
生:第5段写“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是动作描写。
生:第5段“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然后上学校去。”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清兵卫喜欢葫芦。
师:[点拨] 清兵卫除了上学、吃饭、睡觉,几乎全部的心思都用在葫芦上,真是喜欢到了极点,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作者对清兵卫的刻画还有哪些?表现他什么特点?
生:第2段对清兵卫制作葫芦的动作进行描写,表明他做事很认真的特点。
(教师给予肯定,同时板书“认真”)
生:第3段写清兵卫错把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当成了葫芦这件事,通过对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学生的回答集中在开端部分,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局限在对葫芦的喜爱、痴迷上}
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课文的其它部分有怎样的描写?清兵卫还有哪方面的性格呢?
生:在发展部分,当爸爸、客人批评清兵卫喜欢的葫芦不好时,清兵卫说:“这样的好呀。”、“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了一点就是了。”这是语言描写,表现了清兵卫有独特的爱好。
师:[及时肯定,点拨] 这就是说清兵卫很有个性吧![板书“个性”]
师:[参与发言] 第22、23段,当清兵卫在卖柿子的老太太那发现一个喜欢的葫芦,“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他心里发着跳。”是对清兵卫喜欢葫芦的激动心理的描写。
生:第29、30段写清兵卫的葫芦被教员没收后“哭也没哭一声”;”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通过这样的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清兵卫的恐惧、害怕、无可奈何。
师:[点拨] 这是通过神态、动作来揣摩人物的心理,能表现清兵卫什么性格特点?
生:对葫芦的喜爱,喜爱得很执著。
师:[板书“执著”,并提示] 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校役卖了五十元,而古董店的老板又以六百元卖给了富家,葫芦的价钱变成了原来的6000倍,以后,这只葫芦还将卖多高的价钱是不可估量的。从这么高的增值率来看,清兵卫有怎样的能力?
生:鉴赏葫芦的能力。
师:[板书“独特鉴赏能力”] 这部分的叙写就与上文客人、爸爸对清兵卫的批评形成……
生:(紧接着答)对比。
师:表现大人们什么特点?
生:不懂装懂、虚伪。
师:他们自以为会鉴赏葫芦,其实根本不会,真是自以为是呀!
师:[放慢教学节奏,小结] 作者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的描写,还有细节的刻画,塑造了一个有独特的兴趣爱好的清兵卫。可这样一个有天分的孩子,一个有可能成为葫芦鉴赏家的孩子,却因为大人们的干涉阻止,和葫芦“断了联系”,有了“新的寄托”。[板书“断关系”、“新寄托”](学生陷入沉思)
[教学环节3:揣摩客人、教员、爸爸对清兵卫的爱好的做法与态度]
师:清兵卫的天性被扼杀了,[短暂的停顿后,引入下一步教与学]在扼杀清兵卫志趣爱好的大人中,有一位客人,作者是怎样刻画他的?
生:有语言描写“真是小孩子呢”。
生:第10段“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
师:[点拨] 客人认为清兵卫很幼稚,喜欢的葫芦太普通,不够特别,不够大,也就是对清兵卫的爱好持什么态度?
生:不赞同。
师:[板书“不赞同”]
师:教员在整个的扼杀行动中,起了不小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对清兵卫喜欢葫芦、上课玩葫芦持什么态度?文中如何描写的?
生:不赞同。文中写教员的心理“对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就不舒服”。
生:很生气。教员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并且没收了清兵卫的葫芦。
生:他还去清兵卫家家访,说“家里应该干涉他……”。
生;教员到清兵卫家“训斥了一顿之后”才走。
师:[点拨] 他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表明了他的态度,借原文的关键词,教员对清兵卫喜欢葫芦持的态度是:要干涉。[板书“要干涉”]
师:最终迫使清兵卫放弃自己的爱好的最关键人物当数他的爸爸了,爸爸在和客人的对话中,在教员家访后怎么表现的?
生:第9段写“他爸爸很不高兴……”。
师:[参与课堂,带动课堂气氛] 第18段,听到清兵卫的反驳,表现为“圆睁着眼呵叱”。
生:教员家访后,爸爸回来了,“使劲揍了一顿”,“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
师:可以说他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明他对清兵卫的态度是……?
生:(马上接)不理解。
不支持。
反对。
师:[板书“反对”]
[教学环节4: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揣摩作者的情感与态度,深刻体会文章的主旨] 师:小说中的人物是有代表性的,文中的人物绝不仅仅是他们自己,本文中的这些人各代表了哪种人呢?
生:清兵卫代表那些有个性,有爱好,有追求的孩子。
生:爸爸代表的是那些强迫孩子放弃自己爱好的家长。
生:教员代表的是那些不理解孩子的教育者。
生:客人代表的是除家长、教师以外的大人们。
师:[小结,并进一步引导] 他们构成了孩子所接触到的整个社会。作者在文中明显地表明了自己对他们的态度,各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作者对清兵卫是同情的。
生:作者对爸爸、教员、客人的做法是批评、揭露。
生:是否定的。
师:清兵卫喜爱葫芦,可在大人们的干涉、阻止下,他的志趣、个性被无情地扼杀了,这种悲剧不仅在过去,而且也在现在;不仅在日本,而且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不断地上演。小说的现实意义非常深刻,作者不仅在批判,也在呼吁,本文的主旨至此清楚地透露出来,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生:本文批判了大人们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生:本文通过记叙清兵卫喜欢葫芦,可是这种爱好被爸爸扼杀,后又热衷上绘画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清兵卫的同情,批判了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教学环节5:拓展反思,体验感悟]
师:总结得很恰当。[放慢语速,给学生回顾时间] 以上我们通过作者在文中的描写,体会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揣摩了作者的态度,深刻地理解了小说的主题。学了这篇小说后你有什么体会、感想或受到什么启发?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启发思路,寻找发现其中有代表性、有个性的结论)
师:[结束讨论,启发] 你们中有喜爱葫芦的吗?
生:没有。
师:那你们喜欢什么呢?让我们调查一下。
(抽两行同学调查他们的爱好、兴趣。)
生:(一个接一个的答)看电视;
上网;
看小说;
听音乐;
画画;
打篮球;
玩四驱车,参加比赛;
追星;
书法;
看动画片……
师:这些爱好在中学生中较有代表性。那你们受到了怎样的对待呢?你们想让家长老师怎样做呢?
生:(齐答)限制;
制止;
不许……
生:我喜欢玩四驱车,可是父母不同意,于是我节省零花钱偷偷的买,并且参加了比赛获得了名次。后来,爸妈知道后,坚决反对,不让我再玩四驱车。在我的再三请求下,他们来到赛场,看我比赛,当他们看我成功时,非常高兴,并且允许我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玩一玩。
师:他通过努力,用实际行动说服了爸爸妈妈,这可以算是一个好办法。
生:我的爱好,被父母绝对禁止,我想我们应该向他们夺回我们的权利。
生:父母的话都是为孩子好,我会听从他们的意见的。
生:我呼吁广大家长对孩子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支持、鼓励,甚至是资金上的帮助,而不是干涉、扼杀。
师:刚才在讨论时有个同学说得很有道理,我们听听他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喜欢上网。
师:上网都干什么呢?
生:打游戏、聊天、也看新闻。
师:那你希望老师家长怎么对待你和你的爱好呢?
生:不要过于干涉,也不要过于放纵完全不管。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因为上网可以查到资料,了解很多的知识,开阔视野,它有有利的一面,过于干涉会让双方有矛盾,形成敌我关系,产生逆反心理。
师:那为什么又不能放纵不管呢?
生:网上的诱惑力太强了,我们的控制力不强,控制不了自己时,就应该让父母来督促、教育、说服我们。
[教学环节6: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是的,有追求、有爱好是孩子的天性,但发展自己的天性应在一定的前提下。你喜欢打篮球,就可以24小时玩吗?你爱上网,就能不分时间,不选内容,无节制的上吗?你爱看小说,就可以上课看吗?这样还能要求家长老师理解支持吗?发展个性应该在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进行。同时,老师家长和社会也应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应该正确的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健康成长。
[教学环节7:布置作业]
师: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合理展开想像,续写这篇小说。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上的很流畅、很舒服,争论、讨论、合作、交流、调查、回顾、展望交替进行,基本实现了课前的设想,完成了本节
课的教学内容,突破了重点和难点,达到了感悟人生、教育思想的目的。学生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作品的认识
和体会深入了一层。在课堂上学生发言踊跃,活动面较广,尤其令
我高兴的是,学生说出了一些有创意、有个性的见解,虽然不十分
正确,但这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是很珍贵的。
第四篇:湖南省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九年级语文上册 月光下的遐想(作文导学案)导学案
月光下的遐想
学习目标
1、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驰骋思绪和情感。
2、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一、本期话题
“遐想”类的题目有一定难度,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作前,首先要审清题意。“遐想”,《现代汉语词典》上的注释是:悠远的思索或想象。怎样把自己感悟、遐想付诸文字,写出一篇情文并茂的习作呢?
二、自学交流
1、以月亮作题材的好文章,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同样面对头顶的一轮明月,李煜发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哀叹,苏轼表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达观,王昌龄借月抒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慨叹!文人墨客以月亮为题材,为触发点,吟诗赋间的例子可谓俯拾即是:“烟笼寒水月笼沙”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迷朦而清冷的秦淮秋夜图;“晓镜但愁云鬟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寄托了作者多么缠绵执著而又痛苦的情感,一轮寒月映衬出诗人心绪的凄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借中秋圆月抒发对亲人的思念,感情是多么深沉„„
我们沐浴着月光成长,在月光下放飞理想。孩提时代,与月亮赛跑,羡慕在广寒宫喝桂花酒的吴刚;童年时期,我们在月光下玩耍,捉迷藏,想着嫦娥与我们共舞;如今的我们一定有更多的感悟、遐思。同学们,既然如此,那何不让我们也来观察月亮,走近月亮,用心去感悟月亮呢!
2、再欣赏一下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写月名段吧!
月亮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春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罩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影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缀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铃上奏着的名曲。
三、思路点拨
(一)从古人的吟咏和朱自清的写月名段中,我们不难感悟到以下三点:
一是立意要深刻、独到。所谓悠远的思索,讲的就是立意的深刻周到。就是说,我们的思维不能停留在浅层的感性认识上,对生活的分析,不能表面化,要深入思考事物的内涵,做到见人之所规,言人之所未言。
二是构思要精巧、独特。文章的构思精巧、独特,这样才能达到“人人心中有,别人笔下无”的效果。怎样做到构思精巧独特?
本次作文,可采用的思路大体上有:
1、联想寄托。诗人们在“月”中寄托了无限情感,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寄托思乡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托兄弟之情。可就这些感情展开联想,讲述月夜发生的故事,如中秋赏月,元宵月夜等;或通过月景赞美生活,或与亲人游子联系起来,以此表达主题。
2、想象升华。关于月,中国古代有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嫦 娥奔月,天狗吃月等,可以从中取材,联系现实巧编故事。
3、变换视角。以月亮的全体视角虚构离奇故事,表达深刻主题,创 作出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文章。
三是抒情要自然、真切。写文章的目的就是抒发心中的感情,感情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如何在文中体现出来?
1.直抒胸臆 2.寓情于景 3.融情于事(二)
1、展示课外搜集的古今中外有关写月亮的诗词名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醉不成欢惨将剧,别时茫茫漫江月。(白居易《琵琶行》)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枚《泊秦淮》)晓镜但愁云鬟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清秋冷落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贞《生查子》)
2、动情快速作文
举头望明月,李白写下了千古传诵的《静夜思》,苏轼吟出了“明月几时有” „„那一轮明月,勾起人们心中多少往事,引发人们多少遐想!就让那洒进窗口的几缕月光,托起我们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吧,以“月光下的遐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最好能运用描写、叙述、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3、紧扣要点评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作文写完了,现在请你读一读自己所写的文章,是否注意了以下三点: 一是立意要深刻、独到。二是构思要精巧,独特。三是抒情要自然,真切。评改时紧扣以下要点:
1.有无对月光下景物的描写?
2.“遐想”是否生动形象,避免思考,说理过多? 3.抒情是否自然真切?
四、例文示范
月光下的遐想(例文)
高高的夜空悬挂着一轮圆月,月色如水,洒在人间,推开窗户,清风拂过我的面颊,吹起我的长发,温柔无限。轻轻的闭上眼,多愿时光在这一刻停下,沐浴在月色中,享受这一切„„
月色如水,水一样的温柔,就像妈妈的手。那为我操劳了十六年的手。还记得小时候,妈妈的手将我脑后的马尾扎起;上幼儿园时,妈妈的手将我紧紧牵住;十六岁了,每天清晨,看到妈妈为我早已洗好晾干放在床边的衣服,心中涌起的是一阵温暖和歉意„„
月色如水,水一样的清凉,清凉中有种难以觉察的忧伤,就像我生病时妈妈的眼神。那眼神让我感受到我是母亲的整个世界,那眼神让我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月色如水,水一样的宽容、博大,就像妈妈的爱,每每犯错误,妈妈都包容我,一点一点地教育我。妈妈的爱,让我成长,它感化了我体内叛逆的血液,感化了我叛逆的思想,它渗透到了我生命的全部,妈妈的爱将我紧紧包围„„
月色如水,水一样的质朴迷人,就像妈妈的笑。我每次的成功,都伴随着妈妈的微笑,即便她不多说什么,但那微笑却让我迷恋、沉醉„„
月色如水,水一样的生命之源。十六年前,是妈妈给了我生命,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她赋予了我权利,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善恶美丑,人格的丑陋和高贵;她赋予了我权利,让我可以对这个世界进行思考,让我明白了人类最初的本质——善良;她赋予了我权利,让我在感受爱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爱心去爱别人,去爱这个世界。
夜,深沉而又恬静,一轮圆月从深黛色的天际冉冉升起,清澈的银辉洒向大地,洒向汩汩东去的汉水。小镇上已行人稀少,不再似白天那样热闹嘈杂。窗外静悄悄的,只有小虫在低声吟唱。爸爸又处理交通事故去了。妈妈又去上夜班了,家里只有我独自一人。我真怕这样的夜晚。我抬头望着银盘般的月亮,忽然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诗像纤细的手指轻轻地拨动了我那根思念故乡的弦。
我的童年是在老家度过的。
曾岭——我的故乡,一个美丽的村庄,那里没有繁华热闹的商场,没有高耸入云的电视塔,没有宽阔平坦的水泥马路——可是那松软的泥沙路至今仍使我回味无穷。
孩提时代,无忧无虑,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村子里捉迷藏,有时到汉水边体会一下游泳健儿的乐趣,那么开心,那么让我难忘。皎洁的月光下,寻我回去的爷爷背着我,我的头在爷爷的背上晃来晃去,睡梦中都露出甜美的微笑。
上学后,每个夜晚,年迈的奶奶总是守在我身边。我演算加减乘除,用老师刚教的汉字纺织我童年的梦,奶奶就纳着千层底。记得那时大家都买鞋穿了,但奶奶仍然在纳千层底,一针针,一线线,密密匝匝,皎洁的月亮一定记得奶奶的每一针,每一线。
我读四年级时,爸爸转业了,分在多宝交警中队,当中队长。有了自己的窝,为了让爷爷奶奶“轻松”些,爸爸把我从老家接了回来。
那天傍晚,交警监察车接我时,一层层薄薄的暮霭徐徐升起,和袅袅的炊烟混为一团,笼罩在这小小的村庄上,那景致我不会形容,简直就是一幅水墨画。连坚强的爷爷都掉下了泪水,那一夜是农历三月十五,一定是个满月,而我却与爷爷、奶奶分开了。
到小镇后,我真怕夜晚,怕那静静的月夜。奶奶说:“树老怕枯,人老怕孤。”怎么未步入花季的我就已有这样的体会了?
作业完成了,月下,和住在交警中队的小伙伴们玩耍。不到十分钟,就会听到妈妈的叫声:“兰兰,回家吧,叔叔阿姨们难得有个安静的夜晚,让他们好好休息一下吧。”
爸爸是中队长,中队家属小院的家属对我很客气,但不知为什么,我总是怀念曾岭村的叔叔阿姨,怀念我老家的捉迷藏的伙伴们!妈妈是卫生院护士,一周两个夜班,有时还主动给阿姨们代班,我有一种感觉,妈妈对她的病人比对我好,我未尝过妈妈送到学校的饭菜,而我跟她到医院时,总有病人夸她的菜做得香。
月光下,爸爸为了逗我开心,也常跟我嬉戏。但BP机一叫,他又整装出发了。而我这时总是想:爸爸,你去处理的交通事故,每件都比你女儿重要吗?难道你不能让杨叔叔带人去,你留下来让我享受一回天伦之乐吗?
月亮慢慢升高了,仍是那么圆。月光如一泓泉水,依旧那么清澈。此时,我任凭思绪在那遥远的故乡驰骋神游。爷爷,此时,您老人家说不定又趁着明朗的月光下地干活了,因为您常常这样。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也就是明月当空之时,您去浇地,不忍心把我这个孙子一个人放在家里,带着我一起来到田边。我站田头为您拿衣服和毛巾,望着您一桶桶从渠沟中拎水浇地,汗水从您那布满皱纹的黑黑的额上滴入水中。记得我曾幼稚对您说:“爷爷累了,爷爷要歇歇,我给爷爷擦汗!”您老人家笑咪咪地对我说:“乖孩子,爷爷有兰兰做伴,不累。”说完把我抱起。听见您的夸奖,我甜甜地笑了。后来不知过了多久,我躺在田头睡熟了,后来我总是想到:那天月光如水,是为我盖上了一床银被子吧!
想到这些,我不禁从心底发出感慨:月是故乡明啊!
五、自主创作
第五篇:湖南省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议论文写作训练导学案
议论文写作训练
课题:议论文写作训练
一、把议论文写鲜活
初写议论文,不少同学极易写人家写过的,说人家说过的,也就是落俗。其实议论文是最具时代性与针对性的。我们常把鲁迅先生写的杂文比作“匕首”与“投枪”,是因为鲁迅先生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把自己手中的笔当作战斗武器使用。所以,要让议论文鲜活起来,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找米下锅”。
第一,关注“时代流行语”。“鲜活”的流行语,自然引发“鲜活”的感触:《生活需要“零距离”》、《中学生更应该与时俱进》、《我说“小康”》、《“组合”的学问》、《我看“我喜欢”》、《“升级”应有度》、《“潇洒”之我见》……,如此写来,文章自然“鲜活”。
第二,登录“社会大广角”。收看电视新闻,阅读最新报刊,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以,走进“大广角”,感触自然颇多。
第三,留意“身边小见闻”。其实我们身边的一些小见闻,常常是我们议论文写作的最好话题。当你面对“同学用脚„开门‟”、“做早操腰身弯不下”、“在校吃饭插队”、“穿着扎眼校服的中学生们在闯红灯”等上述情形时,不可能无动于衷吧?当你听到“不堪入耳的„校骂‟”;当你听到“不伦不类的„绰号‟”;当你听到“动辄出口的„烦死了‟”……,你一定有话要说。像有些同学据此写出的诸如《我劝同学莫说“烦”》、《“绰号”之风该休矣》、《“插队”非小事》等习作,就非常有针对性。
总之,生活是个“万花筒”,只要我们学会去发现,学会去感悟,那么写出的东西一定是“鲜活”的。
二、把议论文写规范
从同学写作议论文的现状看,有两种情形比较普遍:一是太“杂”,思路不清,表达混杂;二是太“死”,典型的三段式,中间部分是事例的堆砌。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没有?有。那就在于掌握议论文两种基本结构形式,从规范的议论文写起。
一是横式结构。就全文而言,是非常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开头引出观点,结尾总结照应,而中间(主体)部分则一般由三个以上的分论点支撑,即从几个方面(或几个角度)分别展开论述,来证明作者在文中所要阐明的观点。这里要说明的是主体部分用来论述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它们是并列的关系,中间没有主次之分。所以,这种横式结构,我们又通俗地称它为并列式结构。譬如,我们以“幸福”为话题作文,如果以横式结构来写一篇议论文,我们可用“幸福在哪里?”的设问开头;主体部分则从“幸福在劳动者的汗水里”、“幸福在有志者的追求里”、“幸福在无私者的奉献里”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最后以“幸福无处不在,幸福就在我们的手中”来作结。由此看来,以横式结构行文,全文的层次显得非常清晰。
二是纵式结构。如果说横式结构的主体部分由几个并列的分论点支撑,那纵式结构主体部分在展开事理论述时,则是逐层深入的。很虽然它不是并列推进,而是层层递进。在论述时,我们既可以按事理的性质,由表及里地展开;也可以按事理的范围,由小到大地展开;还可以按事理的发展,由浅入深地展开。比如针对学生的“浪费”现象,我们既要跟他们谈谈经济问题,也就是要“算算账”,让他们明白“积小成多”的道理;更要跟他们说说性质问题,一旦“浪费”成习,极易形成“奢侈”的作风,那后果就严重了。这样的分析,很显然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逻辑进行的。由此可见,采用纵式结构行文,事理层次清楚,文章的逻辑性强。
三、把议论文写精彩
在我们平时的作文练习或检测中,如果是话题作文,不限文体,那绝大部分同学选择写记叙 1
文、写散文,有些同学即便尝试去写想象作文,也不太情愿去写议论文。原因就在于很多同学都认为议论文很难写出文气。其实只要我们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手段,议论文同样可以写得很精彩。
学习写提纲
初中生学写议论文应该从写提纲练起,不必急于成文。写议论文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写作前必须明确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构思,因此我们一定要首先学会写提纲。
(一)议论文的提纲编写,一般应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论点?
先分析问题的哪一方面,后分析问题的哪一方面。
准备选用哪些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来阐述论点。
用什么论证方法,哪些详,哪些略。
怎样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二)写提纲时,还要注意几点要求:
观点明确;2.重点突出;3.条理清楚;4.简要明白。
例如《才能来自勤奋学习》,我们可以这样编写提纲:
提出论点: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分析:1.学习与才能的关系
学习的关键在于“肯学”和“敢学”
“天才”、“神童”的才能来源于“勤奋学习”
多角度论证: 事实论据:外国 1.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的例子;
2.居里夫人的例子;
3.引用巴尔扎克的话;
中国 1.白居易写诗的例子;
2.李时珍写《本草纲目》;
四、结尾点题,强调中心论点。
练习:给下面的题目写一个提纲。
中学生要珍惜青春
作文训练:
题目:有志者事竟成要求:1.观点要明确。
2.要提出自己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3.要讲清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