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美术手段 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运用美术手段 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郭颂 徐州市机关第一幼儿园 221003 人类的知识是统一的整体,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人类发展研究的重要主题。科学和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依赖于人的社会实践。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这样描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曾预言:时代的前进将使艺术越来越“科学化”,而使科学越来越“艺术化”。艺术与科学的统一是时代的呼唤,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人类进步的必然。
美术是艺术领域的一个方面,是幼儿喜欢的艺术活动,是培养幼儿观察力、想像力和动手能力的良好途径。有位艺术家说:“绘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和美术有着和谐的、互动的关系。就幼儿园教育而言,幼儿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塑造具体可视的形象,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幼儿的思想感情和美化生活的一种造型艺术。幼儿科学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郑重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启蒙性”和各个方面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反应了新的幼儿教育课程整体观念的导向。陈鹤琴先生的“五指活动”理论,也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应该是整个的、连贯的。”因此,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将各种教学途径、手段、方法捏合在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并使之渗透在幼儿的全部科学学习中。我们探索着将美术手段运用到幼儿科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其科学探索的精神,发展智力因素,提高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幼儿表现美的情感。引导幼儿适当地运用各种美术手段,表达自己对科学认知对象的理解,更好地达成科学活动的目标,从而实现科学活动与美术活动的整合,全面发展幼儿的科学素质和艺术的人文素质。
一、给幼儿观察的空间,引起探索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明确指出幼儿要“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美术领域也同样提出了“引导儿童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的要求。观察是幼儿认识事物的最佳途径。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是萌发儿童科学精神的出发点,培养幼儿有意注意力和对周围事物留心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可以使幼儿对奇特的和不同的事物较为敏感。因此,我们不仅要组织幼儿对事物进行观察,还要珍惜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儿童兴趣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幼儿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学习。通过让幼儿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使幼儿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这个活动中,我们让幼儿观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又运用拼图的方式让幼儿认识家用电器各部分的构造,最后请幼儿用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纸片拼成家用电器。因为通过对家用电器实物、图片、拼图的观察使幼儿的印象已经非常深刻,所以,在幼儿自己动手拼“家用电器”的时候,非常的得心应手。再如:在美丽的春季、丰收的秋季来临的时候,我们经常要带幼儿去散步,观察季节的变化。幼儿往往会有很多的发现,这时教师就要为幼儿准备足够的材料,让幼儿自由地去描绘自己多看到的景物,如小动物、植物等,让幼儿用美术的手段表达自己对季节变化的理解。在幼儿欣赏美的同时,又得到了科学思想的熏陶,使我们幼儿美术与科学结合的新鲜、美妙。
二、给幼儿适宜的环境,使其乐于探索。
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是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一般美术角主要有颜料、画笔、手工工具等。而一般科学角的材料无非是一些动植物以及观察器具如放大镜之类的。要促进两者的融合,使其材料丰富、蕴藏着艺术创造和科学知识,就主要取决于区角中材料的选择和投放。于是,我们特别设置了科艺操作区,就是将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操作区,提供丰富的工具材料满足幼儿不同的操作需要,所提供的工具材料尽可能集学、做、玩、用为一体,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操作欲望,同时材料的投放和选择也要考虑到两者的结合点。我们根据主题活动,进行相关的材料收集,如供幼儿科学探索的布、水、镜子、万花筒、磁铁等,供幼儿开展美术活动的颜料、蜡笔、水彩笔、纸张、剪刀等。引导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和工具,进行小实验、探索和设计、制作、记录活动。如在“磁性”的专题活动前夕,我们在投放区准备了许多磁扣、铁环以及磁性板等,引导幼儿在磁性板上画画、用磁扣和铁环做小制作等,让幼儿对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后再展开活动,这样科学活动展开的非常顺利,幼儿对磁性的认识也增加了。再如:“有趣的种子”的活动中,我们先组织幼儿认识了许多种子,也收集了许多种子投放在操作区。然后请幼儿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喜欢的人物、动物的形象。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有的将种子拼成憨态可鞠的大熊猫,有的拼成机器猫,有的拼成白雪公主等。我把幼儿的作品一一展示出来,让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此时,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给幼儿实践的机会,使其学会探索。
科学活动注重让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动手操作是其主要特征。而幼儿的美术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使用纸笔或不使用纸笔而运用其他工具材料的操作行为,幼儿美术教育是操作教育,没有操作就谈不上美术教育,而且幼儿的愉悦性、体验性和技能习得都是在操作中获得的。由此可见,科学与美术教育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动手操作,只不过操作对象不同而已。所以,科学与美术的融合教育必须满足幼儿操作的需要。
1、科美融合在科学活动中的渗透。
常规科学活动涉及范围很广,我们尝试着将科美融合的教育渗透在日常科学教学中,在原有的活动方案上加上美术的环节,同时做到巧妙结合、不露痕迹。如:科学活动“认识雨”,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地教学,观察雨滴落下来是什么样子的;落在人的衣服、脸上,落在窗户上、落在地上都有什么不同;师生一起打着伞穿着雨衣、雨靴走到雨中,享受雨滴带来的乐趣。有了雨中玩耍的经验,幼儿的艺术灵感也得到了激发,画起小雨滴、小雨伞都惟妙惟肖。再如:科学活动“轮子”,增加了让幼儿运用收集的牙膏盒、吸管、瓶盖制作汽车,让幼儿更好地感知了轮子能够滚动,而且,小制作这个环节的加入提高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有的幼儿还在操作中发现只有四个轮子都装好以后汽车才能保持平衡,这又是小制作带来的发现。
2、科美融合在美术活动中的渗透。
为了更好地探索科美教育的融合,我们在美术活动中也适当地加入了科学知识的认知活动。如小班以“玩色”为主要手段,开展了“花被子”“颜色变变变”“玻璃滚画”等一系列活动,利用玻璃、积木等作为作画工具玩玩画画,利用三原色两两结合变成其他颜色的原理等,让幼儿在玩和画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再如,美术活动“七彩太阳”,我们通过用三棱镜做实验的方法,了解太阳光能分解成七种颜色,在活动中,幼儿不仅了解了彩虹形成的原理,而且在给太阳涂色时色彩也更加的丰富。再如:我们在美术活动中,寻找那些幼儿便于操作又感兴趣的材料,如:报纸团印花、毛线印出花朵的新衣、棉签画出的菊花、小手印出的树叶等等。不同的材料营造出不同的效果,不但激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更加有效的提高了幼儿操作的兴趣。
3、科美融合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在科学活动之前,我们运用较多的调查方法让幼儿对教学活动做一些准备工作,我们要求幼儿用图画的方法将自己的调查结果记录下来。如:科学活动“神气的尾巴”,幼儿在家长的协助下,认识了许多不同动物尾巴的不同作用,并用图画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为科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也特别注意科美教育的融合,如种植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教师在教会幼儿种植的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以后的时间中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并将这个过程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积累成册后,孩子不仅认识了植物的生长,更有效地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科学美术运用通俗而又赋予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的语言,消除了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互不相关。科学美术不仅阐释表现了科学的真谛,而且使科学思想、科学理念、科学知识得以普及;不仅表现人文环境、自然物质,而且描绘科学世界、观念意识。科学美术在促进人类社会艺术、科学思想、精神境界提升和发展方面,作用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幼儿科技教育概论》
第二篇:运用电教手段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电化教学是采用先进的视听教育手段来进行教育活动的,它具有形声化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将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使模糊的、抽象的事物变得清晰、具体,让学生亲耳所听,亲眼目睹、亲身所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创作积极性。美术课是造型艺术,它具有可视形象。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能在短时间内轻松愉快地获取大量知识,并可以优化美术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愉悦求知
兴趣指个人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电教手段,可以通过色、形、声、光,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原则,根据新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乘上列车去画画》一课时,虽然小学生富于想象力,但经历浅,知识面窄,学生无从下手。通过电脑动画,我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欣赏,每张图片的季节不同,地点不同,色彩不同,并配以不同的优美音乐,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以及美的享受,使课堂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图片中的美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脸上露出了惊异的笑容,有的瞪大了眼睛,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有的跃跃欲试,迫不及待。这时,我带着微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赶紧拿起画笔,把你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吧!”这样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也有了创作的依据,以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效果。
二、运用电教手段,再现情景,突破重难点 重点是指美术教学中一节课中着重讲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难点是一节课中学生学习掌握比较困难的内容,是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当美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需要学生探索理解、主动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思而不解”时,可以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景,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发展、达成对事物深刻的理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教学《风来了》一课时,由于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观察力和审美能力低,对不同季节风的认识很浅显,要让学生了解不同季节风的特点,就得让学生在不同季节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观察、感受、体验。由于季节原因,学生只能感受当时季节风的特点,即使教师讲得再津津有味,也很难唤起学生对其他季节风的感受经验,学生还会流露出无动于衷的表情,没有学习的热情。为此,我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了大量的动画情景:春风拂面,阳光明媚,千万条展开带黄色嫩叶的柳条在微风中飘动,大地回春,草长莺飞,小燕子斜着身子在斜风细雨中飞行,万物更新,到处呈现一片勃勃生机;夏天树叶纹丝不动,人们手摇扇子在乘凉,小孩欢笑着嬉戏于水中,小狗伸着长长的舌头,阵风吹来,树梢动了,带来一丝凉意,人们顿感舒适,开始忙碌起来;秋风习习,树叶变黄,随风飘落,漫天飞舞,果树上果实累累,田野一片丰收景象,公园里,菊花盛开,游人漫步其中;冬天寒风凛冽,路人举步难行,雪花飞舞,光秃秃的树枝在摇摆„„。当这些大自然中的景色动画再现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他们沉浸在这美好的意境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其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脑海中同时再现了自然美景和生活趣事,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并使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滋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为他们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三、运用电教手段,演绎情景,拓展新知 美术课具有开发儿童智力的功能,运用电教手段,有利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如:在教学《鱼儿游游》一课时,我剪辑电脑动画给学生播放,并以激励的形式让学生欣赏鱼儿电脑动画:有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半圆形等基本形的鱼儿,变换不同的姿态,添加绚丽的色彩,还给它们配上围巾、穿上漂亮的花裙,用儿童画的语言,再添加海草、美丽的珊瑚群,鱼儿在其中游来游去。学生看到这么可爱的、美丽的鱼儿,有的居然欢呼起来。学生了解创作意图,教师引导他们演绎情景角色感受了创作意境。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后,创作激情被唤起,提高。此时,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启迪、诱导,使他们在所扮演角色的引导下,开始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并进入创作的忘我境界,一气呵成。作品展示,学生创作大胆果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魅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运用电化教学,升华情景,巩固新知
作业展评,课堂小结,是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过程。教师依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差异,遵循计划性、针对性、趣味性原则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作业展评区和课堂小结,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出现,使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完成创作后,将自己的作品放在桌子上或黑板上,予以展示,并结合电教媒体──实物投影的运用对典型问题予以指出、分析、更正。对突出的作品进行分析、点评、鼓励、表扬,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情感。最后小结本节的内容,一节好课有好的开头更该有好的结尾。在结尾运用电化教学教育创设情景,可以再一次掀起学生的学习热潮,使学生的创作欲望更强烈。如在教学《动物王国》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可创设动物们联欢的情景:鸟儿在树上唱歌,动物们在跳舞,这时,兽中之王宣布:“请欢迎我们亲密的朋友一起来参加。”现场顿时安静下来,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客人是谁,可爱的小猪忍不住发话了:“尊敬的大王,客人是谁?”学生们纷纷答道:“是我,是我。”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结束教学内容。总之,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表现、想象、创作及审美能力,对优化课堂教学可起到促进作用。它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同时,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第三篇:浅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浅谈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昆山市蓬朗幼儿园 顾静
【摘要】幼儿科学教育即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小班幼儿好动、好问、好奇心强,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有趣,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的经验还不丰富,概括还不全面。所以,笔者认为对小班的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浅谈了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几个方面:科学活动的开展要游戏化;科学活动的开展要生活化;科学活动环境的布置要合理化;科学教育的过程要随机化;科学教育要家园合作化;科学教育过程要交流化、合作化。
【关键词】小班幼儿 科学教育
《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中说“幼儿科学,是指那些幼儿所经常接触到的周围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幼儿科学教育即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或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课题以不同的方法、不同程度指导幼儿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帮助幼儿主动能够获取科学经验,建构概念,学习科学的方法,发展智力,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以及人们对科学的动态认识,使得幼儿科学教育已受到相当的重视,那么该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呢?
一、科学活动的开展要游戏化。
小班幼儿的思维正处在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的时期,他们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而游戏则是一种使幼儿感到快乐、满足的活动。我国早期教育家冯德全说过:“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游戏化,因为儿童本身就处在心理发展的游戏世界。”因此,在科学内容选择上要贴近孩子的的生活,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而且尽量要用科学的启蒙教育与生动、有趣的游戏特征相结合的形式。如在小班上学期开展的科学活动《水娃娃本领大》中,我们打破了在桌面上用玻璃杯进行操作、探索的形式,通过具体的玩水活动,让幼儿感知水的特点和水的用途。如用大小不同的瓶子灌水、倒水;给小树苗和花浇水;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开展“糖、盐的溶解”的实验;用水去洗瓜果、洗手帕等活动,我让幼儿自由选择玩水游戏,引导幼儿观察实验过程中水的变化,鼓励幼儿大胆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通过这次活动,幼儿不仅发现水是透明的,流动的,还发现了玩具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了解水的一般特性,知道水的用途以及水与人们的关系,萌发探索水的欲望,初步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可见,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与科学探索活动相结合,幼儿既玩得高兴,学得轻松,又启迪智慧,锻炼能力。
把科学活动游戏化,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轻松的获得科学知识,积累经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探索的精神。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在玩中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趣味性
小班幼儿学习的直接动力来源于他们对感知对象的兴趣,有趣的活动内容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探索和强烈的欲望,使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因此,我们精心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我们都知道幼儿对风车感兴趣,我就设计了“有趣的风车”这个活动,我为孩子准备了几种不同的风车,让幼儿自由探索怎样使风车转起来。孩子在探索过程中,有的用嘴吹,有的用手拨、甩,有的跑起来,有的在地上滚,个个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整个活动中,孩子兴趣很浓,充分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意操作性
小班幼儿天性好动坐不住,喜欢操作性强的活动。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操作,可以稳定幼儿的情绪,调动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如在“沉与浮”中提供石子、海绵、木块、铁、泡沫塑料等各种物品,让幼儿一次一次的动手操作,知道物体的沉浮。
二、科学内容的选择要生活化。
新《纲要》强调“幼儿的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能关注幼儿身边的事,切合幼儿实际探索的需要,使幼儿能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知识对自己的意义,这样的活动幼儿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还会使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自己在身边,这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前提和可能;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背景。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所以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科学现象无处不在,这种由外界情景所导致的围绕偶然发生的事情,由幼儿自发产生的科学活动,如:给花浇水时,孩子们看到了花盆里的蚂蚁,于是他们就抓住蚂蚁弄个不停;散步时,看见天上的飞机,他们就叽叽喳喳议论个不停;看见草地上的蚯蚓,就会一屁股坐在地上认真的钻研起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细心的观察孩子,了解他们的兴趣,及时抓住他们的兴趣点进行启发引导。
《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幼儿园要“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科学教育也应力求达到《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要求,让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所以,教师不仅要重视正规性科学活动,更要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经常关心、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不同场合下产生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并及时给予支持、鼓励和指导,保护幼儿科学探索的积极性。
三、科学活动环境的布置要合理化。
心理学家罗伯特说:“人离开环境,便无行为可言„„”。《纲要》中也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小班的孩子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新鲜,但孩子的注意力,兴趣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科学环境,有助于激发小班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帮助他们主动学习,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
1、创设物质环境。
我班在活动区内创设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科学教育环境,如自然角、探索区等。在自然角中,我们用玻璃缸养上小金鱼、小蝌蚪、小螃蟹等小动物供幼儿观察。孩子们每天都去自然角给它们换水,看看它们。看到缸里的小金鱼上下游动,就会问人为什么不会像小金鱼一样老呆在水里,鱼离开水为什么会死。小蝌蚪为什么跟青蛙妈妈长得不一样,什么时候它们会帮助农民伯伯捉害虫?小螃蟹为什么要吐泡泡,为什么它只会横着走路。孩子们在关注照顾这些小动物的过程中渐渐的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特征。我们还用杯子种植大蒜和葱,让幼儿观察它们的发芽过程,并比较它们的不同。自然角的这些观察物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根据主题或季节的变化进行更换。在探索区内,我们提供了风车、陀螺等玩具,让幼儿自由探索。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会得到一些片面的、零碎的、个体的经验,在老师的引导下,使每个人的经验让大家共享。
2、宽松、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
除了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还要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在科学活动中,要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尊重他们的兴趣需要,重视每个幼儿的发现。小班幼儿比较胆怯、稚嫩、自信心容易受挫。我就在活动中用赞美的话语来激励他们。如:我班有个叫杰杰的的小男孩,说话有点口吃,因此他有一定的自卑感,不肯在同伴面前开口说话。有一天,一只蝴蝶引起了他的兴趣,我就鼓励他天天回家找关于蝴蝶的资料,让他带到教室里讲给小朋友们听,我经常在小朋友面前夸他“杰杰真棒,知道这么多蝴蝶的知识。”“杰杰的本领越来越大了。”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杰杰变得越来越有信心了,说话也不那么口吃了,每天上幼儿园都带着一张笑脸。我还在活动中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内容来表扬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快乐。如“你真棒。”“你的发现与众不同。”“你真聪明,这么细微的地方都观察到了。”“你愿意将你发现的秘密告诉大家吗?”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不仅使幼儿更加喜欢科学活动,更加有了探索的精神和热情,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活动和生活都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四、科学教育的过程要随机化。
大家不难发现幼儿在园的吃、喝、睡、玩乐中,随时都隐藏着科学现象和教育的动因,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捕捉、把握一切有利于幼儿科学教育的契机实施科学教学。例如,当我们发现很多幼儿最喜欢逗留在盥洗室里洗手、玩水,有时还会溅湿衣服时,就组织幼儿进行有目的的玩水活动,为他们制作洒水壶、水气球、水车等,让幼儿能正确地玩水,并在玩的过程中了解水、认识水。再如,在一次在主题活动“六个好宝贝”后,幼儿认识了身体的外部结构,对身体的一些器官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还对身体这个大机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可刚好那天中午开饭晚了,大家都觉得肚子饿,教师就很好地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教师先向他们简单介绍了胃的位置、形状和作用,还提了一个问题“你饿得怎么样了?”让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表述出来。大家一下就说开了:“我的肚子都饿扁啦!”“我的肚子饿得贴到背了!”“我的肚子饿得在唱歌啦!”“我的肚子在打鼓啦!”“我的肚子饿得象一条线了!”他们说着乐着,都快忘了等待的时间了,幼儿学习了运用多种形容词使语言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他们今天对“胃”的认识更深刻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机的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探索和欲望。
五、科学教育要家园合作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同时,教育应该向多层次、多样化发展,一切有利于他们愉快、和谐发展的形式都是值得提倡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就如一辆车轮,必须同心协力、同方向、同步调进步,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我们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交流,请家长在家时也能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可有的父母说:“孩子这么小,怎能懂深奥的科学知识?”其实小班幼儿父母主要是通过实际的生活经验,来引导孩子观察探讨自然。幼儿可参与的科学活动,生活中到处可见,只要父母做个有心人。如:送孩子来幼儿园遇到大雾时,可引导幼儿观察大雾是怎样的,它是怎样形成的,它会给交通带来那些不便。和孩子一起买菜时,孩子的目光被螃蟹吸引,父母买只螃蟹回家和孩子一起饲养。和孩子一起观察螃蟹的生活习性,他喜欢吃些什么东西?帮助幼儿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让孩子带到幼儿园与小朋友一起分享。春天来了,带孩子到田野上去走走,有条件的家长可与幼儿一起春游,一起去找找春天-----无意中,孩子们就走入了缤纷的科学世界。家园共同合作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可以引导幼儿进入科学世界,还将滋润幼儿的精神世界,走入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世界。
六、科学教育过程要交流、合作化。
《纲要》中科学教育目标指出“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其内容要求又指出“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小班幼儿,表达能力较弱,社会性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幼儿交流合作,有助于促进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幼儿对自己操作的过程、发现的问题有强烈的表达意识和倾向。教师适时提供机会让幼儿表达,既能让幼儿逐渐懂得表达的意义,有能使幼儿构建科学知识和经验。
如《有趣的传声筒》活动中,幼儿通过两个中间连着线的纸杯子打电话,一开始两个人合作时离得很近,没有把线拉直,自然听不到声音。我请他们两个试着交流一下,想想人们都是怎么打电话的,“打电话都是在很远的地方打的”“恩,我外婆在老家给我打电话呢!”通过他们的交流幼儿体验到了活动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学会交流与合作,不仅能够让幼儿对自己的探索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及时将自己的新发现与老师、同伴、分享,而且对幼儿自身社会性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总之,我觉得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兴趣,善于将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及喜欢的活动,纳入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并引导幼儿讨论、探索、交流、分享,采用游戏化的形式为幼儿的科学活动创设更加开放、宽松的探究环境,才能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幼儿园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等。
第四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分层教学[最终版]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班内分层目标教学模式
(又称“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
它保留行政班,但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具体做法: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分层教学的优点
第一、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发展差异,能够因材施教。
第二、消除了智力歧视,易被学生接受。
第三、分层次教学内含的竞争机制,使得学生在不断流通的过程中,接受挑战,实现跨越,从而易形成生动活泼、互帮、互助、互赶的教学局面,形成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局面,而且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个别化”学习的模式
“个别化”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分层。它基于网络的“个别化”教学,关键是设计适合各类学生,又方便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训练材料及考评资料等素材。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循序渐进的分层学习,每达到一个目标就自动进入下一个知识模块。由于计算机数据库储存了大量的教学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教学进度,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摘要:
为了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达到分类推进的目的与效果,在农村小学开展自然小班化下的数学分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这就决定现在的教育必须符合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生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分层教学就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的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指导,使学生进行分层练习,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关键字:
分层 小班 数学
我校是一所乡级农村全寄宿制学校,由于近年来外出打工、移民、公路的建设使得我校学生人数越来越少,由过去的200多人到现在150人左右,班级人数严重缩水,有的班级甚至只有16个学生,已经形成自然化的小班条件。然而由于我乡是全县的贫困乡,多数父母都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教育,隔代教育、父母素质较差、家庭教育不重视等因素造成我校的学生个人素质极端不均匀,两极分化较严重。并未说学生住校,又有晚自修,学生成绩可以大幅度提高的现象。那么我们如何利用我们自身的优势走一条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道路来呢?
我想只有通过我们的自然小班化对学生进分层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像孔子那样“因材施教”。然而我们面对的不是三五个学生,我们面对的是二、三十个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全方位的考虑问题,怎样把这个分层教学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去。
一、学生分层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是面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学生自然也要分层,学生分层不是简单的依据成绩的高低分成几组就可以了,这样只会打击学生的信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时候,一定要先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包括成绩、学习接受能力、学习态度、智力水平、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家庭教育等方面按照不同等级划分为三组,通过一学期的了解和分析以及对各科老师的谈话了解,我将班里的学生按照各方面的因素划分为好、中、较差三组。当然不能直接对学生这一组是优秀的同学,这一组是成绩差的同学,我分组完只说这是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这样一来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至于让成绩好的同还产生自满的心态。由于我班26人,两极分化较严重,学困生比较多,因此各组的人数还是比较均匀的。由于第一组的同学在各方面都较好,他的自控能力也较强,因此上课的时候纪律也是最好的,老师几乎可以不需要花太多力气;而第二组的同学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各科老师也反映有一两组比较活跃,上课时间会讲话、做小动作等,因此对这几桌同学进行调整,让性格不同的学生一起桌,比如爱说话的和内向的,自控力差的和较好的一起坐,这样就可以保证第二组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不会因注意力不集中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第三组的问题就比较多一些,因为学习习惯不好,上课自控能力较差,又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上课的时候没有多大的兴趣,经常自顾自做事情。这一组需要老师花较多时间,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醒他们,逐步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上课习惯。
二、备课分层
学生分层是最基本的一个步骤。而备课分层则是对实施分层教学起到关键的一步。备课分层要求老师首先对学生了解透,能清楚的知道学生的知识水平情况,另外能随着课堂上的变化而随机应变。我在对自己班数学教学备课时,整堂课的目标是一样的,但是允许第三组同学迟一些达到这个目标,通过课后的再巩固或是第二节的复习达到目标,课堂的教学内容上则主要针对第二组的同学备课,因为第一组的同学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课前的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并且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我在课堂上只需要针对他们设计几个有难度的问题或题目以检测他们的学习情况就可以了。而第二、三组的同学则较缺乏这样的能力,因此需要他们随着老师的教学设计来掌握知识,这里对两组不同能力的同学要准备不同难度的题目和问题。让他们都能享受到获取知识的成功,另外又能让他们跳起来摘到苹果,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不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一堂完整的课,第二组同学基本能掌握知识,而第三组的同学则要通过课外时间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辅导,以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
三、上课分层
上课的时候,我主要是面向第二第三组同学,当然也不能遗忘第一组,免得他们自顾自的无法掌握主要知识点,上课时针对不同组别提不同的问题,如一个题目,我会从多角度提问题,基础的题目让第二、三组同学回答,拓展的则交给第一组同学解决。另外在课堂练习时,第二、三组能够完成题即可,而第一组的同学则要回答出自己的思路是什么,能够将自己的方法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当然第二、三组同学不是说就不用说,而是他们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可以让他们在听完第一组的同学表述后,自己跟着说一说,模仿他们,慢慢的尝试将自己的思路表达出来。
另外每次课堂上如果一开始以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则要针对第二、三组的同学进行以检查他们对旧知识掌握情况,也督促他们要经常的温故知新。另外如果是通过情境引入新课的,这个情境一定要适合第三组的同学,接近他们,不能让他们觉得突然出现一个新的知识,无法与自己的生活衔接起来。而课堂的最后,小结部分则可以让各组同学都说一说,第一组的同学可以让他们说说这堂课的主要知识是什么,培养他们概括能力;第二组可以让他们说说这节课印象最深的是哪部分,培养提取知识的能力;第三组可以让他们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说说这堂课的表现怎么样,培养他们自我反思的能力。
第五篇:运用有效的地理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运用有效的地理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25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大家知道,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一学年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不足之处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2)师生的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篇3)
几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以下是针对自己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根据我们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应努力提高活动的
“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应该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集体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内容,针对主干内容和考点内容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判断,留给学生自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教学内容开放,关注社会重大的科研成果,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实际生活,其次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展开辩论,越激烈越好,再次,作业设置要开放,作业形式要多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开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学生,关注其差异性。
通过一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和人文环境等自然地理知识,并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所以说学习地理是很重要的,学生们都从思想上重视了地理这门学科。
通过地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民族素质。地理教学贯彻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就使他们具备所必需的地理基础知识,我们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不是单纯为了升学,或者只是依据地理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的去确定教学内容。
通过地理教学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图片,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工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初中学生,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湘教版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5、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篇4)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教育教学理念
近几年,初中地理与其它课程一样实施了新教材,我作为一名从教近20年的地理教师非常关心新教材的内容,拿到教材后,深感教材的难度明显降低,但趣味性和实用性明显提高,从而要求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而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我经过认真地反思,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放弃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教材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及其它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的交流,给学生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反思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强化地图教学
翻开地理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文字篇幅有所减少,各种地理图表去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照片等,还有各种统计图表,不仅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还可以形象、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课堂上面对课本里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经常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和传统教学方法(如挂图等)相结合的方式,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教他们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中国的疆域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学俄罗斯时,请同学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纬度位置怎样,什么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主要原因......,使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俄罗斯人口少却要进口粮食的原因。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作为地理教师在上课时,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有用图的意识,用图导入深入,用图突破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