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少版 美术 有趣的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15册第7课 有趣的“墙”
教学目标:
(1)通过立体构成作品欣赏、基本知识和累积构造的制作练习,使学生在提高立体构成——累积构造作品能力的同时,了解累积构造的基本规律。
(2)感受基本形在累积构造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开发学生立体形态的创造潜能,重视联系实际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3)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集体主意精神。
教学重点:
设计制作一定数量的基本形,通过不同形式的累积构成具有形式美感的“墙体”。
教学难点:
在累计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思想。
课前准备:彩绘正方体、字画作品、瓦、各种彩纸、双面胶、美工刀、多媒体课件。
学具:手工纸、剪刀、胶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教室的墙引出问题:墙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遮风避雨、隔热、遮光、隔音、阻挡视线、分割空间、保护财产等。
2、教师提问:墙是怎么砌成的?学生观看建筑工人砌墙的视频,感受建筑工人的辛劳,并回答:墙是由一块块砖有规律的砌成的。
3、教师小结:墙是建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物的墙,大多是用一块块砖砌出来的,这种方法在立体构成中就称为累积构造。板书:立体构成之
累积构造。
二、欣赏发现:
1、学生欣赏累积构造代表作品: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感悟儿时搭积木、堆石头、整理书籍等就是累积构造,只是金字塔大而高、长城长。
2、学生观看动画:一块块砖——叠加组合——墙。
3、教师小结:如果累积构造的是一堵墙的形式,我们就称它为墙式累积构造,它是立体构成中的基本构造之一。教师在“累积构造”前加板书:墙式。
4、请学生打开书本第七课:有趣的“墙”。欣赏书中展示的“墙”,比较教室的墙,谈谈对它的感受,特别是建筑环境中,它们会发挥什么作用呢?(分割变化空间、美化环境)板书:有趣的“墙”。
5、引导学生发现,构成“墙”的基本单元不再是一块块砖,引出“基本形”概念:累积构造中用到的最小的单位。就像构成人体的最小单位是细胞。板书:基本形。
三、尝试体验:
1、教师提问:组成一面“墙”需要哪些要素?学生回答:
1、基本形。
2、教师:好接下来就请大家每人来制作一个基本形。思考:怎样使平面的纸变成立体形态?比如圆柱体?学生用纸尝试,得出答案:卷。教师指导学生将美术书一页一页卷起来,构成立体形态,并集体上来累积一道“书墙”。累好后拍照,并请学生将书领回复原。
3、教师:除“卷”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比如做正方体。正方体几个面?6面,参考书本30页,请学生上黑板画正方体(去顶去底)展开图。教师稍加修改,定好边长6cm,提醒预留粘贴面或卡口。学生用笔、尺画图纸,再剪贴制作正方体。教师发现典型问题及时提醒:尺寸一定要精确,棱角要分明先“半切”。表扬做的既精致又快的同学,全班学生分2组上讲台累积。归纳加工方法:卷、全切、半切、折、粘、卡。板书:加工方法:卷、全切、半切、折、粘、卡。
4、请学生观察刚才用正方体累积的墙(东倒西歪、杂乱无章)好看吗?不好看!为什么?请2组代表上来重新累积。还能怎样累?发现:基本形有规律地重复叠加、聚集组合出的“墙”漂亮,基本形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可以产生丰富的空间效果。得出:同一基本形可以累积出许多不同的样式。引出:组成一面“墙”的第二个要素:累积方式。板书:
2、累积方式。
四、深入探究:
1、欣赏29页“累积而成的灯墙”,请学生代表上台用正方体累一道“弧线形墙”。发现:造型更优美了。
2、欣赏校园美景之“漏窗”,请学生找出基本形(瓦),教师展示瓦片实物。感受泥水匠的高超技艺。
3、小结:通过改变基本形的方向、位置、间隔距离,即不同的累积方式,可以使“墙”有趣起来。
五、创意制作:
1、欣赏书本30页、31页“基本形有变化的累积作品”,思考:怎样让“墙”更有趣?得出结论:变化基本形。学生找出具体方法:剪
贴、彩绘。教师演示在彩绘正方体上包裹字画作品,得出具体方法:包裹。教师展示刻挖作品,得出方法:刻挖。在“基本形”后添加板书:剪贴、彩绘、包裹、刻挖等。
2、欣赏央视综艺频道《墙来了》视频片头,寻找创作灵感。
3、学生在正方体上设计有趣的创意“墙洞”,可以是单人墙、双人墙、三人墙、字母墙、植物墙、动物墙、人物墙等。并为自己的创意起个有意思的名字!
六、展示评价:
1、学生展示作品,简单介绍作品名称,创作灵感来源,含义等。
2、播放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全班学生合作累积作品。
七、拓展:
1、“墙”的启示:
①、一块砖加一块砖,许多块砖,可以筑成一道墙!②、一滴水加一滴水,无数滴水,汇成波澜壮阔的大海!③、一棵树加一棵树,无数棵树,构成绿色长城!请学生模仿上面的句子,补充完整下面的句子: 一颗爱心„„ 一个人的力量„„ 一个人的智慧„„ 一个人的努力„„
2、分组抢答:找基本形
欣赏生活中的另类“墙”——在不同的墙面中快速找出基本形,并观察基本形的累积方式变化。(多媒体出示图片如:灯笼墙、杂技人墙、植物墙、水立方、气球墙等)
3、欣赏累积构造作品。
4、总结累积构造的基本规律:将一定数量的同一或近似的基本形单元,通过叠加、聚集等重复组合的方式塑造成新的立体形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得:能创造性的利用好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能贴近学生,抓住重点,攻破难点。采用有效的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导自己学生去观察发现、去尝试体验,获得知识和感受。
失:两课时的内容浓缩到一节课,容量过大,第六部分“展示评价”大多数学生没能及时完成创意“墙洞”的制作,影响到“集体累积”的顺利进行。
改:该删的内容要删,语言要精练,不要每部分都展开。第一课时重点应放在“做和累”,让学生上来动手累积,感受不同累积方式下“墙”的形态之美、变化之美、产生的空间之美。“变化基本形”可放到第二课时。
第二篇: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苏少版小学美术教学设计
我的地图
1.尝试、体验
(教学活动:教师在校园内有意选择一段路程,带领儿童边观察、边记录走上一程)
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美术室上课。一路上我们都经过哪些地方呢?请小朋友看仔细,也可随时用笔画下来。
(教学活动:教师提示儿童观察的重点、一路上房屋、树木、花草等景物,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以及前、后、左、右排列的次序等)
设计意图:此段教学培养了儿童留意、随时观察生活的习惯,同时还能激发儿童的作画热情。
2.导入新课
①小组讨论:小朋友,说说看,刚才我们都经过哪些地方?你又是怎样记住的呢?(生回忆说出一路上的所见,并互相补充将一段路程描述完整。教师按儿童所述,在投影仪下以线勾画,示范描绘出这段路程的地图)
②请小朋友向大家介绍,记住刚才我们走过的一段路程,你还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儿童绘画如同游戏自然而然,随情而动。他们天才般地选择了“线”这一表现方式,绝对不是偶然,而是与其稚拙概念的表象特征有关。所以教师除了适时、适度示范外,还需尽可能地选择儿童将会采用的方式列入现场示范,可消除儿童作画前的畏难情绪,反之将会失去示范的意义。
③儿童作业:小组合作,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起来将刚才我们经过的一段路程用画笔画下来。比一比,哪一组画得又快又仔细!
④儿童作业展评:请小朋友将自己小组的作业贴在黑板上,并选出代表讲一讲自己所在组的作业亮点,在互相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地图观察、描绘不足之处。
设计意图:展评中教师对儿童的激励,可让儿童产生勇气。另外,教师针对儿童在观察、描绘上的不足之处,为儿童下一步的学习指明方向。
3.欣赏、感悟
小朋友,刚才你们画的一张张路程图就是地图,有了它,我们就不会迷路,它能够领着我们从教室来到美术室。小朋友请看图:
·几百年前,我们的古人就能根据自己的观察来辨别自己在外活动的方位。他们把收集到的信息用简单的线条刻在白桦树皮上或泥板上,从而帮助人们辨认方向,于是地图就产生了。
·清代黄河水道图,除了重要的历史价值外,同时还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这幅图以工笔绘制,宛如一幅画卷,令观赏者赏心悦目。
·看看这张地图上画了些什么呀?矿工们上上下下的,多忙哦!这是我国古代的矿井地图。(两张图表现方式和图式都不同)
再来看这条长长的路!看看这个小朋友要去哪里?一路上有房子、有汽车、有树、有地铁„„这条路五颜六色,悠长而有趣!
小朋友,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许多小朋友画的地图,仔细看这些地图在画法上都有些什么不同?
·这是生活在现代城市的小朋友,这张地图是他眼中的城市地图。看,这些景物好像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为了画这张地图,小朋友在城里可是转了好几圈,他还用画笔做了一些记录呢!他就像一个飞行员,用从高处往下看的情形画地图,整个城市就尽收眼底啦!让我们感觉到这个城市除了有花、有建筑,还有空气、阳光、云彩!这是一个有活力的城市。所以,这不仅仅是一张地图,更是一幅画。
·住在山里的小朋友,沿着这条山路在山里绕过来又绕过去,就到家了。从画面布局到所描绘的情趣,它不仅仅是一张地图,它更像是一幅画。
·这张洗车图画得多有生活情趣!看看这张地图上什么地方最特别?
小朋友,长长的路有许多条,旅游、作战、造房子、医生开刀等等都少不了这样的线路图,想象一下,还会有怎样的地图呢?看图:
看这张图,它特别吗?我们来听听小作者的想法。„„
地图能帮助我们不迷失方向,它还能讲故事呢!它让我们的美丽梦想变为一个好玩的故事。
设计意图:低年级儿童感受性强,虽然在本课中儿童是以表现活动为主,但并不表示儿童对欣赏不感兴趣。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具有审美意味的范例,不仅可让儿童在欣赏中实现本课的意图,更能让儿童在欣赏中对美的物品产生审美意识。
4.实践、运用
请小朋友小组讨论:长长的路有许多条,每天我们从家里到学校;节假日我们又从家里到公园„„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水中游的„„从起点到终点,这条路经过哪些地方?该怎么走呢?你将画怎样的一张地图呢?(可借助速写本上的记录来帮助自己)。
教师巡回了解儿童的初步打算,建议可以单做,也可小组合作。
设计意图:儿童作画是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映,作业目标明确就可让每一个儿童都拥有主题意识,使儿童的感情与思考能融合在一起。教师给出的题材尽量有伸缩性,能照顾到每一个儿童将头脑中已有的形象清晰地浮现并表现出来。
5.作业展评
儿童在进行创作时,教师巡回辅导,及时了解儿童的需求与帮助,提示儿童可在老师处得到帮助。建议儿童展示作业时,可小组合作形成大地图来展示,也可2、3人合作展示,更可独立展示。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带着儿童边欣赏、点评,边注意倾听儿童的想法,围绕地图的实用性、趣味性、创造性,在不足之处再给出建议。
6.拓展:(出示课件)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我的地图形式就更多了。如:我们坐车去一个新的地方,但是不熟悉当地的地形,有一个汽车导航仪的帮助,我们就不会迷路。
第三篇:有趣的墙 教学设计
《有趣的墙》教学设计方案
09美术教育一班
张平
课题:有趣的墙 年级:八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教材中属于设计和制作课程。教材尝试改变立体构成教学单调的技法训练模式,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常见的可以产生累积效果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立体构成——累积构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练习中,扩大眼界,培养对立体构成——累积构造的欣赏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内容与生活联系和审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对立体构成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提高设计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立体构成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通常是在设计制作类的课程中涉及到,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单元内容,因此相对来说学生对立体构成的知识不是十分熟悉的。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立体构成作品欣赏、基本知识和累积构成的制作练习,使学生在提高立体构成——累积构造作品欣赏能力的同时,了解累积构造的基本规律。
(2)技能目标:感受基本形在累积构造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开发学生立体形态的创造潜能,重视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点
了解累积构造的基本知识。
五、媒体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直接导入课题有趣的墙 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说起“住”同学们自然会想到建筑、墙、砖,今天,在这堂小小的美术课上可能我们还不能去设计真正的摩天大楼,但我们可以动动手、动动脑,用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建造一堵有趣的墙。(课件出示课题)
一、基本形——墙式累积构造。
1.联系生活中真实的墙:万里长城、南京明城墙。引出:砖—墙,基本形——墙式累积构造
生活中还哪些用实物累积的事例?他们的基本形是什么?(课件)抢答环节:找基本形。
(以小组来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欣赏生活中一组有趣的“墙”
不同的墙面中快速找出基本形,并观察基本形的累积方式变化。
导出概念:墙是建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物的墙,大多是用一块块砖砌出来的,这种将一定数量的同一或近似的基本形单元,通过叠加、聚集等重新组合的方式塑造成新的立体形态,叫做累积构造,如果累积构造的是一堵墙的式样,我们就称它为墙式累积构造,它是立体构成中的基本构造之一。
3.启发学生总结出:基本形及累积方式的变化会使作品更生动,更具新奇美感。启发学生如何变化基本形,基本形有了一定的变化可使累积作品更多样、更美观。总结出对基本形变化:
①大小、方向的变化; ②形状的变化; ③色彩的变化; ④装饰基本型等;
方法:剪、刻、挖、折、贴、粘、涂色等。
二、学生设计制作基本形
通过上个环节的学习,以卷纸为基本形设计变化形式——创造累积。1.启发学生以卷纸为基本形如何进行变化,得出可行的方法: a、切、挖成一定的立体造型; b、用涂色工具涂色或画图案; c、用装饰品粘贴点缀; d、用彩纸包裹„„
2.用可行的最后一种方法:用纸包裹的方法——用什么纸(红纸)——纸的变化(剪纸)——用剪纸包裹卷纸形成色彩、图案有变化的基本形。
3.教师示范剪纸方法、包裹方法,学生学做。4.学生作业,教师巡导。
三、欣赏作品有趣的“墙”。●教师演示制作基本形:(板书制作步骤)
基本形的制作材料一般用纸,也可以用其他的材料或者是废旧的包装材料,如空纸盒,纸杯等等。
第一步:做基本形的外框,(外框的形状有很多种,从横切面看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星形等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随意变化)
第二步:装饰变化基本形,(如果想设计出更有趣的“墙”,可以变化基本形的造型,对内部或是外部加以装饰)第三步:粘合、固定。(可用双面胶粘合或用回形针固定)示范结束后展示教师做好的基本形及成品。
了解了基本形的制作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基本形的累积有哪些样式?(课件)●欣赏累积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
第四篇:苏少版小学美术《非洲雕刻艺术》教学设计
苏少版小学美术《非洲雕刻艺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非洲雕刻艺术造型粗犷夸张,线条简洁概括,凝结着非洲人民特有的生活韵味和气质,具有很强的神秘感。本课是雕刻单元第一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非洲的风土人情,认识非洲雕刻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给学生接触世界文明的机会,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同时,学会欣赏雕刻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线描课题,我进行了拓展,让学生尝试用线描的形式表现雕刻,从而感受非洲雕刻的独特魅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非洲雕刻艺术,充分感受非洲雕刻的艺术魅力。
2、操作目标:尝试从多角度欣赏非洲雕刻,理解作品的内涵,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掌握欣赏方法,并用线描的形式表现非洲雕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艺术的宽容和尊重,强化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非洲雕刻的独特造型语言和艺术特点,掌握欣赏方法,并用线描表现对象。
教学难点:用线描表现出非洲雕刻的独特风格。
教学准备:学具:准备油性笔、水彩笔、油画棒等工具材料。
教具:收集有关非洲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的影视片、图片、音乐及小型非洲木雕等。
教学过程:
一、对非洲的认识:
1、地理:
非洲面积约3020万平方公里,是仅次于亚洲的第二大洲,谁来说说它的地理方位?(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接地中海,东北紧邻的是亚洲,北临的是欧洲。)
2、气候动物:非洲的气候怎么样?赤道横贯非洲中部,所以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干燥,有大片的沙漠,最有名的沙漠叫——撒哈拉沙漠,除此之外,非洲还有热带雨林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非洲大陆上生活着单峰骆驼,狮子大象、角马长颈鹿、大猩猩等,在非洲第二大国南非的海边,还生活着有趣的袖珍企鹅呢!著名的景观有金字塔、东非大裂谷、桌山。
3、人物:那么,居住在这块大陆上的人是什么模样的呢?也就是说你印象中的非洲人是什么模样的呢?(黑人占3分之2,其余是白人和黄种人)
非洲人喜欢唱歌跳舞,性格热情奔放。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小段非洲舞蹈,想一想,它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强烈节奏、动作粗犷、热情野性)
二、雕刻艺术欣赏:
如果说非洲舞蹈是一种动态的艺术,那么,在非洲,还有一种更吸引人的无声艺术,那就是——雕刻艺术。
1、《国王头像》13世纪伊费:
这是13世纪尼日利亚伊费时期的代表作。面容、刺花刻纹和饰满串珠的王冠雕刻得十分精致,面庞的轮廓、耳朵的造型以及眼睛和嘴唇的线条协调,整个轮廓线条生动清晰。《母后头像》16世纪贝宁:
这是16世纪贝宁时期的皇后头像,给人怎样的感受?(豪华、威严之感典型的女人发饰上的网纹图案、碧玉、珊瑚及玛瑙串珠饰物是皇后权贵标志的真实写照。)具有高度概括性。
失蜡法:他们先用粘土做一个雕塑,在粘土干后,在上面涂一层蜡,等蜡干后,再糊上一层粘土做外膜,等外膜干后,敲一个小孔,将它们放在火上烧,待蜡溶化时,迅速将铜液灌进去,铜液冷却后,将外膜敲掉,铜雕就做成了,这种方法叫“失蜡法”。中国在春秋中期也已用这种方法做青铜器了。
除了青铜,非洲雕刻材质有木头、石头、青铜、陶土、象牙等,但最著名的却是木雕,我们接着来看:
2、《图腾》:
原始人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并逐级将这种动物演变为一种神圣的禁物,成为整个氏族的象征和崇拜对象。
3、《面具》 木、藤皮、纤维,安哥拉:
面部的表情大多安静文雅,细部的制作极其精巧,分明的眼眶,光滑额头上的装饰性刺花,波纹起伏的发饰或头饰,脸庞的曲线轮廓——这一切都使人感觉到雕刻家们的艺术敏感性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4、《母性雕像》 木雕,刚果(金):
这幅作品叫《母性雕像》,十分有名。谁来描绘一下这件作品?(母亲盘腿正襟危坐,头占身体的一半左右,左手扶着躺在腿上的婴儿,右手扶着乳房,准备给他喂奶,身上刻着部落文身,面容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神态。)在这件作品中,你觉得哪些地方雕刻的比较突出?(乳房、脸)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人们特别崇拜生殖力强的人,在许多早期的艺术作品中,人们常常突出女性的乳房、臀围等等,这种雕像也属于一种祖先崇拜物。特点:夸张。
5、《凳子》(3张):
是用他们的女性祖先的形象来支撑凳子的。有的是屈膝举着双手站立,有的是举起双手跪着。《凳子》采用是后者的造型,并且以独特的面部造型和硕大的乳房而引人注目。
6、《蜷曲者》:
7、《扛羚羊的猎人》青铜,16世纪,贝宁 尼日利亚,被称作“猎人风格”:
雕刻家以夸张手法塑造出猎人肩扛羚羊的姿态,再用写实手法将猎
人的腰带、箭囊、弓及身边的猎狗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完整的感觉。
8、《杀牛献祭》 青铜饰板 16世纪贝宁:
作品中的武器、衣服、甲胄和装饰都雕刻得极其精致优美,各种人物的社会身份
可以从服装、头饰、挂珠等鉴别出来。从这些雕刻作品中,你觉得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夸张、变形、简洁、概括、粗犷、节奏、神秘
作用:那么,同学们概括一下,这些雕刻有什么用途呢?(宗教仪式)
三、画一画:
这些非洲雕刻非常迷人,如果我要把它画下来,怎么画?(示范)
1、观察:长长的脸、非常夸张,五官都拉长了,并且上面还有一个个小装饰点,额头有图纹,带着耳环;
2、构图:横构图还是竖构图,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
3、轮廓:画出雕像的大概轮廓;
4、细节:细致刻画细节部分——展示完整作品。
四、学生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也要尝试着用线描来画非洲雕刻,我们可以画书上P38——41页的雕刻,也可以画自己收集的图片,看看,你能把非洲雕刻的夸张、神秘特点表现出来吗?
五、点评:
你对自己画的非洲雕刻,最满意的是什么?说一说。其他同学还
想补充些什么?
今天,我们大概了解了非洲雕刻艺术,应该说,这只是揭开了冰山的一角,非洲雕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毕加索曾说过,真正的艺术在非洲,它对近现代的艺术有着巨大的贡献。以后的美术课,我们将尝试用陶土来做做非洲雕刻。
第五篇:苏少版美术《人物装饰画》教学设计
苏少版美术《人物装饰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运用点、线、面以及其他的材料创作装饰性的人物作品。操作领域:根把图片资料和自己的写生画变成装饰性的人物作品。
情感领域:欣赏研究民间艺术家和画家的作品,借鉴他们的表现手法,设计装饰性的人物画,体验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利用点、线、面和色彩的搭配设计人物装饰画。教学难点:突出作品的装饰性。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图片资料、绘画工具、勾线笔。学生:写生作品、绘画工具、勾线笔。教学过程:
一、展示一幅学生的写生人物作品。
问题一:请你描述一下,这幅人物写生作品的外貌和动态特征。问题二:你能不能在这幅画上加一些东西,使它变个样?
展示写生作品添加后的作品,两者进行比较,讨论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那一幅?为什么?
小结:变化方法:添加
问题三:那我们可不可以把作品变变行,看看会有什么意想不到到的变化? 展示变形的作品。
小结:变化方法:夸张、变形
通过讨论得到结论:变化后的作品更具装饰性。
二、通过我们的加工和变形,使这幅单一的写生作品变得更加有情趣,更富于装饰美感。引入课题———《人物装饰画》
三、欣赏。
1.古老岩画:细部分解图感受点、线、面结合之美。2.民间刺绣 3.剪纸 4.皮影
5.大师作品:感受点、线、面与色彩的搭配;人物几何形的变形,开扩学生眼界。
6.学生作品
四、看了这么多富有装饰性的作品,你想动手画一画吗? 教师演示绘画过程:
1.先用几何图形确定人物的基本动态结构。2.添加人物结构细节。3.运用点、线、面装饰。
提问:除了用笔画以外还能使用什么材料装饰画面呢?
五、学生练习作业要求:
1.几何图形确定人物的基本动态结构。2.添加人物细部特征。3.运用点、线、面装饰人物。4.色彩可以使用黑白两色或彩色。5.可以使用多种材料装饰画面。
六、展示作业。
七、课后拓展。
1.给自己的作品添加边框,装饰自己的家。2.欣赏各种材料制作的人物装饰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