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和月 巴金
日和月
巴金
黄梅县刘佐中学周和枝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4、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重点和难点:
3、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4、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时间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简介代表作品及写作背景
学术界公认巴金的创作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1949年前,巴金写出了诸如《灭亡》、“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长篇小说《寒夜》及短篇小说《神》、《鬼》等20多部中长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影响了几代青年人,同时也奠定了巴金在现代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巴金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是在“文革”之后,他用了8年时间写了150篇《随想录》,计有42万字。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三、正音正词:
给下列色的字注音.旸谷()
一撮灰()
皓月()
姮娥()
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
露台:
旸谷:
四、听读课文,初步感知作品。
课文包含了哪两个神话传说?对这两个人物的行为,你是怎么看的?对这两个人物的行为的评价,各抒己见。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旸谷,渴死。”
--《山海经》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淮南子》 品读《日》,研讨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5、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日
飞蛾;夸父(扑火;追日)
品 人(舍弃生命)悟: 追求光明而献身
我(愿做飞蛾)
第二课时 《月》
一、合作研讨:
1、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你能联想到哪些古诗文的哪些诗句?
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譬如:“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的很”“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冷”“死”感情色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二、探究总结:
飞蛾扑火、夸父追日、嫦娥奔月,这三者是不是有相似之处呢?
飞蛾扑火,“终于死在灯下”,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总算“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由飞蛾作者进而联想到夸父“追赶日影,渴死在谷”,与飞蛾的葬身灯下情同、理近。嫦娥奔月,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他们为了自己的追求,百折不挠,坚韧顽强,心甘情愿,在所不惜。
三、对比阅读::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月
月光—冷—死的光
改 变
嫦娥奔月
第二篇: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8、短文两篇
北仑区紫石中学 胡俊杰
一、教学目标
1、扩写、续写、创写一个句子,来欣赏、感悟《日》。
2、对比阅读、分析《月》。
3、体会日月所表达的作者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创写句子的模式来教学课文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指导思想:
1、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看导语,介绍作者巴金。
巴金生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
一、之
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62部外国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专著。
1981年提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设想。1985年3月主持开馆典礼,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文物捐给了文学馆,共7665件。1994年又捐出了1927年他在法国主编的《平等》杂志,23期合订本,是国内孤本;两位著名的无政府主义革命家于1927年6月和7月由美国狱中写给巴金的亲笔信;1950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的纪念册,上面有巴金征得的几十位世界名人的签名,是“国宝”级的文物。
1982年获意大利卡森蒂诺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和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0年获苏联最高荣誉勋章──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还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1993年4月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资深作家敬慰奖”,同年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授予巴金和以巴金为主席的中国作家协会特别奖。1994年4月,首届文学界为纪念其90华诞举行了“巴金与二十世纪研讨会”和《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巴金》大型图片展览。1998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
夫人:萧珊。原名陈蕴珍。曾就读于上海爱国女中。1944年5月8日结婚,1973年因病在京逝世。儿子:李小棠。在上海市政协文史研究室工作;女儿:李小林。《收获》编辑部副主编。
二、检查预习
理解生字,请学生注音:旸、姮、皓、浸
三、朗读课文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全体大声齐读。
三、创写教学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
日的文章”这个句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的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四、内容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
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4、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联系两篇课文,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
文本探究:
6、“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7、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8、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9、“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10、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1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12、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13、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
1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第三篇:巴金散文诗《日》、《月》的教学(精选)
巴金散文诗《日》、《月》的教学
追求日的赤诚,月的宁静——巴金散文诗《日》、《月》的教学实录
徐社东(发表在《语文学习》2005年11期)
上课开始,投影展示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正文,背景音乐为中国民乐《彩云追月》,营造抒情的气氛。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7月21日
月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7月22日
教师:今天是2005年10月25日星期一,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
学生:用这堂课来悼念巴金爷爷。
教师: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巴金先生去世的?关于巴金爷爷,你能说得更多吗?(请学生回答)
(请另一个学生到黑板书写: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
【定下这课堂基调以后,正式开展学习,了解人物和作品,体会文中情感,理解语句深邃的含义,领会青年巴金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基本设计:整节课用“读”来贯通这些环节。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很适合进行抒情朗读的散文诗,出现在人教实验本8年级下,编在第二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散文诗,其中《雪》是鲁迅的名篇,《雷电颂》是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一首激越澎湃的内心独白。《海燕》是高尔基的篇目。《组歌》是纪伯伦的。五篇课文的教学,都很讲究诵读。】 教师:(问一学生)对这两则散文诗,你在预习时,是默读,还是放声读了?你读时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我是默读的;我体会到了日的光耀和月的清冷,但是,都有人要上去。教师:(问第二个学生)他的回答和你的理解一样吗? 学生:我体会到了巴金对着日和月产生的情思。
教师:他们从不同的方面,说出了这两首散文诗的价值。前面的同学只注意到了作品本身,后面的同学还注意到了作者的状况。(问第三个学生)你预习时读了几遍,对文中语句,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如果现在让你大声来读,你觉得读第一篇和读第二篇,感情上应该有什么一致和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我读了三遍;我不理解的是,巴金爷爷说“生命是可爱的”,但他为什么又要赞美飞蛾和夸父?还有,月亮和太阳,到底谁是巴金心目中的理想?我觉得它们是相反的两个事物。教师:好,你提了很多问题,也暴露了一些认识错误,不过没关系,我相信会得到纠正的。„„现在,请大家来回答我的问题,《日》、《月》是巴金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族大敌当前,当时情境下的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讨论。【学生活动】
学生发言后,教师投影展示: 《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了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教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在一起深情地朗读这两首散文诗。先请同学简单说说,按照你的理解,什么是朗读,什么是朗诵?如何才能很好地朗诵? 多学生:(回答。略。)
教师请一学生整理:朗读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大声的读。朗诵则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和表现。要想朗诵好文章,要有充沛的感情,要能准确地理解原作精神。
教师引导:那你如何领会文中情感、理解语句深邃含义,领会青年巴金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你觉得朗诵前又要准备什么样的充沛情感? 【学生思考】
教师:巴金爷爷的这两篇散文诗比较舒缓,可以自由地读,大胆地处理。文中的语言比较优美,含有哲理,内蕴丰富,有些名言警句要牢记在心。„„现在,请每个人同学自己揣摩,放声地读一读,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该怎么读。等一会,我们请个别同学站起来,朗诵全文。【学生活动】
(教师请单个学生起来朗读。找中等水平的同学。)(教师请其他学生指出该同学朗读的缺陷。)
教师总结:看来朗诵还是很有讲究的,简单地说,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下面请大家看投影,为了更好地朗诵这篇课文,我提供了许多知识卡片,供你们翻查。如果你们需要什么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来点击该项目。但你要思考:你为什么要了解这个项目,它对你朗诵课文有什么帮助? 【学生活动·集体研读课文】 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内容按钮:
1.巴金其人 2.写作年代 3.生字生词 4.朗诵方法 5.表现手法 6.引申想像 每一按钮都链接了相关知识点。教师自由点击相关资料。1.巴金其人
巴金于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2.写作年代
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3.生字生词 旸(yáng)、姮(héng)、皓(hào)、浸(jìn)一撮(cuō)灰,撮,量词。
一瞬(shùn)间,一眨眼,转眼。寂寞:孤单冷清。倘使:假使。
长空:辽阔的天空。皓月:明亮的月亮。咏叹:歌咏。舍弃:放弃。
甘愿:心甘情愿。凭栏:依着栏杆。
飞蛾扑火:飞蛾扑到火焰上,今比喻自取灭亡。4.朗诵方法
常用的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可给听众一个领略、思考、理解、接受的余地。重音指对某些词语进行强调。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句调。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句调又称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升调(↑),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平调
(一),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调,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5.表现手法
《日》这篇短文通过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这两个事例,赞美了他们为追求光和热的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自己宁可轰轰烈烈的战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的战斗决心。《月》这篇短文,通过对寒冷月光入侵的细腻感受,写现实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赞颂了姮蛾一样为改变清冷现状而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的人。
作者用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托飞蛾、夸父,借这两个形象作为追求光明、宁愿献身的象征,借姮娥奔月,作为追求光和热、创造美好未来生活的象征。中国的抗战是非常艰苦的,整个民族遭受劫难,沉入没顶的黑暗之中,在这短文里,巴金既表达了个人心声,也表达了民族情感。他个人的人生态度,也在这些精美的语句里。6.引申想像 在文章中,“日”、“飞蛾”、“夸父”、“月”、“姮娥”,你怎么理解他们各自的意象?他们给你的想像又是什么?它们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追求? “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你能说出“夸父追日”“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吗? „„ 教师:现在,我要请几位擅长朗读的同学站起来,大家也可以推荐一下。然后,我们全班同学在一起,先帮助他如何更有感情、更有感受力地朗诵巴金的《日》和《月》。【教师对学生的现场朗诵指导】
教师:朗诵整篇课文的感情,应该如何选择?语速应如何选择? 学生回答(由教师认定):感情应该沉静、内蓄,前一篇的激情也是不过分外现的,带一点悲壮,后一则凄清,优雅。语速,前一则中速,后一则慢速。一学生(举手):老师,第一则《日》中间的“日”,是不是代表日本侵略者?飞蛾、夸父是不是不怕死的英雄?这里是不是该读得铿锵有力?(学生喧哗)
教师:我们不要这种太概念化、太政治化的理解,散文诗是美的,是精致的艺术,一个文人的思想情操也是细腻的。直接的、露骨的表达,不是艺术的表达。这里的“日”,还是理解为一个自然事物比较好,它和后面的“月”对应排列,文中所有的意象都是艺术化的,这就是艺术散文的特点。„„大家继续研究语句的朗诵。学生:在《日》中,作者写道:“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一句是什么句式?应该怎么进行朗诵表现? 另一学生回答(由教师认定):是反问句;应采用升调朗诵。学生:“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这个长句应该如何停顿和强调? 教师请学生回答:应该这样——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 教师:很好,你再朗诵一下这一句。【之后,教师请学生尝试朗诵《日》,再请朗诵者谈朗诵后的自我感受,再请别的同学进行评价。】 教师点评指导:„„“飞蛾”,一种渺小而不美丽的生物,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路上,从飞蛾到夸父,他们为了光明,都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这里,朗诵时,随着语意内容的改变,两个意象发生转变,由低级到高级,这里朗诵者的声音应该渐渐高昂起来。【教师和一学生耳语,请他推荐一个从不敢大声朗读的同学来表演。】(同学鼓掌)
教师:好,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课文,《日》这一篇表达的情感,重点在哪里?朗诵时,如何处理这重点?
学生回答(教师认定):应该在这里——“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所以,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教师:在这里,朗诵者的情感状态,应该激情洋溢,在这里,朗诵者的声音的力度和气度,应该达到顶点。„„
【教师请同学酝酿情感,正式朗诵《日》,并配合有肢体语言。】(同学鼓掌)
教师:现在我们再来研究《月》的朗诵,这里的情感状态,应该是细腻、幽静,平稳、抒情,清幽、寂寞的。巴金笔下的月是别样的,“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种感觉”,没有了前文对日的热情礼赞,而有了对冷的别样的独特的感受。„„请想像一下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情景:一个人踱步在月光之下,孤寂、凄清,“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了落了霜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忧愁、沉重的。所以,朗诵时,语调应该平静、冷寂,把冬日夜晚的月光的意象捕捉到。要知道,它代表的是死。(教师请同学起来尝试朗诵。)
教师:大家对她的朗诵有什么看法?如果让你来朗诵,还有什么疑惑? 学生:在《月》中,作者有这样的话,“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这一句,应该怎么表现?
教师:这句是写月的清寒部分的文字的收煞句,真可谓是寒意袭人,侵人骨髓!文章到这里,是一片死寂的气氛,简直没有一点生气,让人感到压抑和无尽的苦闷。这里应收束得干净、利索,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全文都是在这一种情感气氛里结束的吗? 学生:不。
教师:请回答理由。
学生回答:不;因为下文就要转折了,就说到姮娥的不怕寒冷了。教师:很好。„„接下来一句,和上面的清冷的语调完全不同,(教师示范)“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这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逻辑上的转折,“但是”这个词,应该有足够的停顿,加以强调。随后出现在这里的姮娥,和前面一则的飞蛾、夸父是相似的,她“妄想”改变冰冷的月球,改变冰冷的月光,她的这种精神是值得赞颂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青年巴金虽然用的是一些很熟的意象,但他的感情是非常纤细的。【教师请同学朗诵《月》,并配合肢体语言。】(同学鼓掌)
教师:我们再整体地看一下两则。关键性的词语,就是朗诵的重点。在文章中,“日”、“飞蛾”、“夸父”、“月”、“姮娥”,它们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都应该被重点表现。大家可以练习一下。(学生活动。深入学习,深入练习。)教师:“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怎么把关于飞蛾的语句读出赞美、崇仰的语调来?(学生思考。练习。)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如颤音、泣诉等。也可以用你个人的方式。„„等一会,我们要把两则一起来朗诵,大家看看,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这两篇文章,是分开读好,还是一气呵成好?哪一则适合男生读,哪一则适合女生读? 教师引导并回答:这两篇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看一看写作时间,仅仅是一天之隔。将两则文章联系起来看,表达的感情也是一致的,并不是对立的。所以,两则的朗诵适合放在一块,中间只要作稍微的停顿,就可以了。后一则适合女生读。不过,这两则大家都可以读。【学生深情朗诵。】(大家鼓掌。)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来尝试分角色朗诵,让个别同学的朗诵与全体齐读相配合,你能设计一下方案吗?
【活动:学生安排,大家配合。集体深情朗诵《日》、《月》。达到这节课学习的高潮。】 „„
【延伸学习。教师投影展示以下朗诵资料,请同学当场朗诵,教师从旁适当点评。】 朗读材料一:《星》,巴金《龙·虎·狗》中的另一篇文章。星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 “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哀诉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空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献给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赞叹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望着蓝空里眼瞳似的闪烁着的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吧。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想到这,我的眼睛也湿了。
朗读材料二:消息、挽联和巴金语录
文坛巨匠,文学大师,伟大的人民作家巴金先生于2005年10月17日19时6分在上海逝世。巴金先生的追悼会于24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教师点评:应语言庄重,感情沉重,表情凝重肃穆)一幅挽联:
激流破寒夜,皆为真话
病室成憩园,亦守良知(教师点评:赞美、讴歌,短短几字,概括一生。)巴金语录: 关于名人。“我最不高兴的是被人当作‘名人’,仿佛很了不起,其实空无所有。好像很多人尊敬,其实谁也不了解你。„„” 关于写作。“我写小说从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等问题。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 关于《随想录》。“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它像一根皮鞭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写吧,写吧。好像有一个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叫。“ 关于冰心。“冰心大姐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前面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 关于人生。“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关于讲真话。“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关于萧珊。三年以后,巴金把萧珊的骨灰捧回来,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沉痛地说:“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这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连在一起。”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率性的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月一样安静的人。他在青年时期就有着纤细的情感,他能艺术化地表现自己的情思,他的这两则作品,既让我们觉得有现实意义,又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日》和《月》是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它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生、如何死。同学们,你们今天的表现是成功的。一个人,就是一本大书,关于巴金,你或许还想了解更多,那你就去更深入地了解他吧!好,再见!
第四篇:巴金《月》说课稿
巴金散文诗《月》说课稿
月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1941年7月2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巴金的散文诗《月》。下面我主要从理念、教材、学情、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理论
1.理论:结合冯忠良教授的《教学新论——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的相关理论,本节课采用“一主二能”课堂模式,重点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就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朗读)的技能。
2.课标:新课标对于7-9学段的学生,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新课标还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给出了明确的、可操作的要求,“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月》选自巴金散文集《龙 虎 狗》,是巴金早期的一篇散文诗,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作者同时创作了《日》《月》两篇,日从正面角度宣扬了人类追求光明和温暖的决心;月则是从反面角度宣扬了远离黑暗和寒冷的愿望,一正一反,相辅相成,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更全面,更辨证。通过一冷一热两种事物的描写,作者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人教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散文诗,其中《雪》是鲁迅的名篇,《雷电颂》是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一首激越澎湃的内心独白。《海燕》是高尔基的篇目。《组歌》是纪伯伦的。五篇课文的教学,都很讲究诵读。本文被选入单元第三课,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课文难度相对《雪》和《雷电颂》较为浅显,能及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训练上两课学习的散文诗风格特点、朗诵技能,开启后面对外国散文诗《海燕》《组歌》等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象征手法的鉴赏能力。
三、说学情 1.学生优势:初二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散文知识,八年级级下学期,学生的学习状态较好,学习动机、自控能力都较初一有所提升。本文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品读分析。同时,学生的情感涵养可能还不能够真正体会到文中所描绘的作者的炽热与冷寂,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就会使学生更好进入作品的天地。
2.存在问题:但是,散文的阅读理解仍然是他们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文字优美,含义隽永的散文诗并不是这些00后的“菜”,没有阅读的兴趣,再加上这篇文正的时代印记明显,缺乏人生阅历的孩子,很难身临其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另外,学生个性鲜明,但语文基础与语文能力较差,个体间学习水平差距比较大。重点难点的突破有一定的挑战。
四、说目标
1.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月、姮娥等意象的象征意义。2.教学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通过分析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感受。⑵难点:如何理解“姮娥奔月”与本文的主题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面向全体学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分析和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特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以语言诵读品味为主,通过领读、比较阅读、齐读等不同的诵读方法,适当采用启发点拨法,完成本课教学;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教师设疑提问与学生设疑解疑结合,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课文,自主探究,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分化学习难点。)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学会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诵读法。在诵读中感悟亲情,在诵读中品悟语言魅力和写作方法;迁移法。学生根据间接经验的学习品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学会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通过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学习中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学会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简要阐述我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主要思路:导入激起情感共鸣、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合作学习把握主题、探究学习体会情感和检测反馈巩固提升几个步骤。
(一)新课导入,激发共鸣:(预计5分钟)导语:(投影展示一副挽联:激流破寒夜,皆为真话;病室成憩园,亦守良知。用背景音乐营造抒情的气氛。)大家说,这副挽联是写谁的?(巴金,解释这挽联的意义,肯定巴金的伟大艺术成就)大家看到月,能想起哪些诗句,勾起你什么样的情思。(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巴金老人在年轻时候写的一首散文诗《月》。
(设计意图: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并且渲染气氛,勾起学生对月的美好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将要进行的讲课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预计10分钟)1.听范读录音,初步体会作者月下之情。
配乐朗读课文(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注意朗读的要求和技巧。并将自己认为重点语句圈点勾画出来。
2.自由朗读,提出疑问。
预设:文章为何以“月”为题?“某某人”指的是谁?《月》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
(设计意图:学习批注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并在这一环节训练学生质疑与思考的能力,为下一环节的深入研习做好铺垫。)
(三)合作学习(预计15分钟)小组讨论,合作解疑
1.解决小组内的问题,组内解决不了,全班讨论。
(设计意图: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并不难,本文的景物“月”的特点也很明显,所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应该可以完成文中意境的概括。这样设计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2.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合作探究课后研讨与练习
(三):以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也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联系起来阅读,你对《月》的主题会不会有新的理解?
(补充背景知识:1941年巴金的大哥自杀后,留下一大家人,由于战争阻隔,原由三哥承担的生活费用就只能靠巴金了,但巴金筹建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桂林分社也面临危机,一些同事的先后离开使他顿感悲寂,不知所措。巴金拼命地写书、译书、编书,他不愿被经济问题所困扰,更不愿因生计影响自己的创作心境与创作质量,最令他难以忍受的是自己心爱的未婚妻萧珊远在异地求学,加之此时抗战吃紧,国运衰颓。)
(设计意图: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与《日》的比较阅读,更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感情,理解凄凉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3习习惯和阅读兴趣。落实本课学习重点。)
(四)探究学习(预计5分钟)
探讨文章最后一段“嫦娥奔月”,是什么目的?
知识链接: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鲁迅《呐喊》自序)
(设计意图:此设计是为了突破难点,40年代巴金的作品特色是充斥着“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本文作者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我们不难理解,但是与此同时,作者还有对漫漫长夜和严冷寒夜的憎恶,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姮娥这一形象作者用了“但是”,情感与对“夸父”和“飞蛾”之类的形象有变化,需要引领学生仔细思考。)
(五)检测反馈(预计5分钟)1.检测:《星》巴金
2.作业:尝试运用象征(借物抒情)手法,仿写《月》,写在随笔本上。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最后说说的板书设计:
月
巴 金
月——
姮娥奔月
——情
冷清
炽热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8、巴金短文两篇月日——生
学科 :八年级语文
8、《短文两篇》学教案
作者:巴 金
主备人:野老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2014年 3月10日
班级:第学习小组姓名:得分: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亘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二、学习重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难点: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亘娥奔月”等故事是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请你用故事的口吻为全班同学讲述这几个故事。
二、预习检测
1、走进作者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长篇小说,“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2、文题背景
这两篇文章都写于抗日战争期间,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作《日》和《月》,就是为此而发,以飞蛾,夸父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们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作者赞美飞蛾,也就是赞美抗日将士。
3、尝试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皓月()姮娥()侵入()一撮灰()
瞬间()旸谷()凭栏()浸()学习过程
4、解释下列词语。
旸谷:。皓月:
凭栏:。瞬间:
轰轰烈烈:。倘使:
《日》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1、本文可分为三部分,请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
2、课文由飞蛾扑火联想到了古代的夸父逐日,飞蛾、夸父有什么共同特点?
3、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第二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二、品读研讨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3、《日》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月》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1、本文可分为三部分,请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
2、月亮在文中带给人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第二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二、品读研讨
1、“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
2、《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三、课堂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亘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亘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四、课后作业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撒谎(sā)皓月(hào)飞窜(chuàn)污秽(suì)
B、磬口(qìng)睥睨(pì nì)倘使(tǎng)发泄(xiâ)
C、浸入(jìn)真谛(dì)朔方(shuò)万壑(hâ)
D、天穹(qióng)迸射(bâng)旸谷(yáng)奔跑(bēn)
2、填空
A、《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写于1940年至1941年。作者(),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分别为()()、、();爱情三部曲,分别为()、()、()。
3、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平时,大家抓紧时间学习,陈冬却玩得痛快。要大考了,他天天开夜车,结果得了大病,连大考都不能参加。真是自作自受。
B、这个人,狼狈为奸,干尽坏事,终于得到了法律的制裁。
C、小明的妈妈一进来,我们寝室的人就不谋而合地站了起来。
D、你的主张和我的主张完全一致,这真是不约而同。
4、阅读理解。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里,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又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做一阵烟,一撮灰。
1、文中的“日”“飞蛾”“夸父”都寄托了。
2、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3、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当堂作业得分:课后作业得分:批改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