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育才小学 赵静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社会生活性非常突出,这就更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源于生活,与生活同在。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可以这么说,新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一、更新教师观念,为学生创新提供可能。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必须首先有创新精神,要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敢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这其中,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这种认识不只是理论上的认识,而是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并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创设和谐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新提供可能。凡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的结论老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规律老师决不暗示,尽可能经学生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些思考的空间。提倡老师做听众,学生上讲台,提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争辩与讨论,提倡发言时的标新立异,提倡解题方法的灵活多样,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如在导入时:“你已经知道了有关××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在练习所馈时:“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你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吗?”在总结时:“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2、树立新的人才观。学生作为个体的人,思考、观察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这就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教师要丰富学生的感知,发挥学生的想象,为学生的创新插上想象的翅膀。同时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初步具有创新精神。教师首先明确什么样的人才才是新时代需要的人才,要鼓励学生“你自己有什么好的想法”而要尽量少说“谁能重复他的观点”,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实例、道理,让学生明白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不要屈服于任何外在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平时在班上树立思维活跃、大胆创新的典型,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改变学生心中固有的乖孩子、听话就是好孩子的想法。因此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的创造性提供机会与可能,学生的创造能力才得以发挥,创造精神才得以培养。
二、改进教学模式,为学生创新提供空间。
1、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陶行知先生早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 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象,并对图象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时,许多学生谈到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这一思维框子中跳出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却倒下了,原来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躲到一边,狼扑了个空,掉到了河里„„众说纷纭,异彩纷呈。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培养了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
2、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有创新的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把束缚儿童创造力的裹头布撕下来,使他们敢想会做。”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学生在阅读中,对事物的认识角度不同或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深浅有异,因而产生的疑点也就不同。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多思善问的习惯。
例如,教学《凡卡》一课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文中有两个地方很值得探讨,一个是“回忆”部分,一个是结尾部分。学生在肯定了回忆中的乡下月夜之美和圣诞树的欢乐后,提出疑问:“孤苦守夜的爷爷怎么会有心去欣赏月夜美景?难道在严寒的冬日到野外砍树是那么的轻松、愉快、欢乐吗?”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已见,于是我引导他们体会“越是孤单越想娘,喝了苦水想蜜糖”的意思。学生展开互动式讨论,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有了新的理解:这样更能衬托出凡卡的孤独和痛苦,反映出凡卡向往自由和渴求脱离苦海的强烈愿望。
3、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有创新的精神。
陶行知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曾说过:“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一直在动脑筋,读书发现了许多问题,真是爱思考的孩子”,“相信你能读得更好,再来一遍怎么样?”,“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加以激励。对学生课堂上或作业中出现的新颖答案,及时给予肯定,并在全班同学面前,为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上“优+有创造性”等评语,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强烈的创新意向。
4、练活习题,使学生有创新的途径。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除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外,还要适当设计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心向。
如抄写字词。抄写字词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作业。以前我布置抄写作业,常常是照抄三遍,学生往往不用心抄写,总会出错;现在同样是抄写三遍,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第一遍是按音序排列生字;第二遍按间架结构排列生字;第三遍按部首排列生字。这样安排下去,虽然数量上没有变化,但学生在抄写过程中要动脑,这就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5、语文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陶行知的创造教育要求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因为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创造教育。因此,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当前的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学习“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创造并非让学生创造出惊人的语言文字,只要对学生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一种创造,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应用知识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促使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奇异思维,养成创造的良好习惯。例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文中,写了小燕子三次到菜园去,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发现冬瓜和茄子在大小、颜色方面的差别到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教育学生观察要细致。按教学要求,学生理解至引也就可以了。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观察,我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冬瓜和茄子拿出来,动手切开,看一看里面的构造,动手摸一摸它们的表皮,动口尝一尝它们的不同味道„„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手纷纷举了起来。有的说:“切开冬瓜,里面的籽是大的,而切开茄子,里面的籽是小的,像芝麻一样。”有的说:“它们的吃法不同,味道也不一样。”有的说:“茄子的表皮是光的,亮亮的,还能反光;冬瓜的表皮上有一层白霜,不能反光。”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多角度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会使学生越来越聪明,学生的创造欲望越来越强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新时代学生”,应该“用活书”,“活用书”,“书用活”,让他们自己拿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
第二篇: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大新镇李花园小学
高伟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大新镇李花园小学 高 伟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无疑会给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所以语文教学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关键词】:陶行知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
生活化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社会生活性非常突出,这就更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源于生活,与生活同在。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可以这么说,新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儿童为中心,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让每一个学陶的语文教师明白了老师应该怎样去教语文,学生该怎样去学语文,师生又该怎样去用语文。下面我就根据平时的语文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创设情景,在生活中观察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学习之地,天天是学习之时,人人是学习之人。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教师可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
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这样的教学将学习活动融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之中,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比如说教学课文《秋天的图画》时,我带着学生走进田野、果园,亲眼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象,亲身感受丰收的喜悦。在课堂上,我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创设学习氛围。如学习《成语故事》“坐井观天”时,我设计情境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井底之蛙或小鸟,它和小鸟是怎样争论的?通过纸筒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它会怎么说?放开纸筒看到的是又是什么样?当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会怎么说?这样既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又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这样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任何封闭的课堂教学无法获得的!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观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二、引导实践,在生活中体验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体验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可见其态度之坚决,立场之鲜明.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
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学生自己会做.”“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同样《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新理念时,“体验”一词用得是最多的,这足以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古诗《过故人庄》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老友相聚的生活情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朋友相聚,品酒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茶叶,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以茶代酒,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又如在教学《长征》时,我让学生先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再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红军战士以苦为乐的高尚品质,既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三、再现原形,在生活中感悟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理解.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来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的,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为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有的课文内容距我们现在的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的认识就不会正确、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样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的故事情节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再现生活原形,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表演.通过伯诺德夫人一家跟敌人智斗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空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他们的机智勇敢,同时也获得情感的陶冶.又如教学《手指》时,让学生扮演各个角色上台表演.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创设了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能使他们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发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比我们平时的说教所起的教育效果更好.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胡国枢,《陶行知新论》,2004;
3、《行知研究》2015第一期。
“友声杯”诗词大赛作品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有感
李花园小学
高伟
八年战火遍地燃,欲血长城将士胆。面对侵略无畏惧,自古正义胜强权。
从 教 有 感
李花园小学
高伟
春夏秋冬四时忙,三尺讲台唱篇章。不求功名与回报,桃李满枝美名扬。
我的幸福校园
李花园小学
五(1)班
高
戈
早晨,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又开始愉快而又美妙的一天。吃过早饭,我和同学们就走进这座充满神奇而又美丽的校园。开始这一天的求知之旅。
只要上课铃声响后,每个同学都会按照自己的课程表去相应的班级上课。每个星期我们都会经历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化繁为简、举一反三的数学课、精彩纷呈的英语课、生龙活虎的体育课、丰富多彩的信息课、随心所欲的美术课、奇思妙想的科学课„„
在这些课上,老师都会跟我们一起做游戏,然后一边玩小游戏一边学习知识。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会知识,快快乐乐每一天。
比如语文课上,老师会给我们讲故事,让我们各抒己见,讨论学习,课堂气氛热火朝天,大家也可以谈古论今。尤其是习作课上,同学们都能畅所欲言,一气呵成。
课外活动课,同学们可以去操场上打篮球、打乒乓球、玩跳绳,可以去图书馆看书、借书,还可以去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这就是我们的幸福校园,它充满着快乐、保险、安全。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李花园小学将会变得更美好,更令我们神往。
指导教师:高伟
第三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陶行知教育思想历经几十年对我国的教育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制定都参照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尤其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思想对现代学生的教育影响深远。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反思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是在教课本,而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设计与展开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难以成为丰富学生生活的渠道,反而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我国在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下培养的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农村与城市教育理念以及对新课标的认识程度有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生活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影响 【引言】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学生将生活教育论提高的一个新境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①“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②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教育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获得充实的内容,而且可以使教育对生活真正能发挥伟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说: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将陶行知的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语文教育对整个国名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因材施教是生活教育的重要体现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需要因材施教”,他曾给因材施教以形象的比喻:“培养创造力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他还说过:“松树和牡丹花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无论是陶先生的因材施教,还是孔圣人的因材施教,教授的对象都有一定的生活环境,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情感基础。语文教学中知识点繁多,新课标对低年级拼音,识字量都有较高的要求。所认识的汉字多数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学生熟悉的,有生活体验的内容学生学习效果好,反之,有些陌生的抽象的词语离开了学生的生活范畴学习起来就困难。在实施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班有一名学生是先天性牙齿不全,说话不关风,发音不清楚,学习自卑,不愿与人交往。我在教学时只要叫他回答问题他就呕吐起来,情况怕人。本学期我校正好有一项课题是关于问题学生的研究的,虽然该生在语言上有些障碍,但作为老师还是有极力地去转化他。因此我做了多次家访,深入了解他牙齿缺陷的原因,今后发展状况,他的爱好,他所不喜欢的东西。当我了解到他特别爱干净的时候,我就从这里入手,在班级表扬他的整洁,鼓励他书写也要做到整洁,遇到他的点滴进步我总是鼓励。没过多久他的书写进步很大,我急需鼓励他敢于说话,每次上新课叫学生字词是我总会叫他拼拼音,并且每一次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迎来全班的掌声。
对于这位学生我做到了因材施教,我从他的生活入手,如果作为班主任我对于学生生活是陌生的,我想就不可能有他较大的转变。因材施教离不开生活基础。
社会即学校----把课堂搬到“社会”中去
学校、社会、家庭对孩子成长各有各的地位,各有各的作用。卢梭就对学校教育提出批评,爱默生也说了很多,他们认为我们系统性掌握知识,知识的累积性,大家要强调结构性的知识,这种要求,这种特点的教育在过去来讲确实是非常必要的,也一直是现在主导的话语权,但是我们想一想在工作中间,我接触了很多高层次的人,几十年的教育他一个星期就会了。就说明我们学了大量的知识垃圾,这样的教育是一种死教育,西方创业的巨子,福布斯、比尔盖茨等等这些人都没有大学毕业,就是说我们需要教育并不能从学校里面获得,我们不需要从学校里面待那么长时间,而18岁到30岁我个人认为是个人创造的黄金时期,如果待在学校里面那简直是昂贵的浪费,简直是对人类的不尊重,所以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浪费,这是不应该的。在语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开拓识字的渠道,去生活中识字,将知识在生活中运用。
温州市学生实践学校不给学生提供学籍,教师也不在课堂上教学生书本知识,学校是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主要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学生开放。2006年至今,学校累计接待学生超过13万人次。在户外拓展区,小记者们体验了一堂锻炼团队意识的游戏课。50名小记者被分成三组,各小组分到一个呼啦圈。每组围成圈,全体成员需在牵着手的前提下接龙穿越呼啦圈。先从头部开始钻,还是从脚部开始钻?大家边商量,边试着低头、扭腰、迈腿、蹲立。短短十五分钟后,每个小组均顺利完成钻圈接龙,体现出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规划的基地课程基本领域有生存体验领域、素质拓展领域、科学实践领域、专题教育领域四大领域。现已开设素质拓展、生活技能家政训练、科普教育与制作、国防教育、植物与园艺、毒品预防教育等6大模块60多个活动项目。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形成对自身、自然和社会的整体认识,养成积极负责的生活态度;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衔接,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促进德、智、体、美在实践活动中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很重,学校对教师的教学业绩相当重视,与教师的考核挂钩。多数教师拼命在课堂上灌输书本上的知识给学生,孩子们没有快乐童年可言,教师一天到晚累得也够呛。我认为书本中的教学应与课堂之外的教育并不矛盾,新农村社区为孩子们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养成去学校少年宫借书、读书的好习惯以外,鼓励学生到镇文化馆借阅图书,定期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谈心得、摘录好句、写感受,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提高阅读效果。重阳节时,组织学生去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帮他们打扫卫生,和老人一起看报,听老人们讲他们的故事。学生乐于和老人聊天,无形之中孩子们收到了爱的教育,知道敬老的意义,孩子们有了生活感受,遇到尊老爱幼的话题他们总能滔滔不绝,这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大有好处。我对教学业绩并不担心,我很崇尚大语文的教育理念,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学生肯定要学好书本知识,而将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地结合更是农村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原理的方法论,是他“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哲学思想在教育中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实质,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挖掘课内外的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课改提之甚响的理念之一。语文教科书一直被我国教育工作者视作学科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然而,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陶行知先生教导的好:“不在做上下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这就要求老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以此为依托,有效开发、利用课内外与之相关的课程资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记住这点,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才能够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能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因此,在教学中能以欣赏的目光对待学生,多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学会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觉地弥补自己的过错。我将努力实践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教育思想,不断创新。一年级时,当孩子们第一次学习古诗时,我就鼓励学生背诵小学生课外古诗70首中的篇目;当学到童话故事或成语故事是我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进入童话世界、成语家园;在上地方课时,我鼓励孩子们积累家乡的方言,经常性地举行班内语言类比赛活动,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请父母养几只小蝌蚪进行观察。没想到引来了学生一大串问题, 有位学生说:“我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就是青蛙,可小蝌蚪与青蛙完全不一样,它怎么可能变成青蛙呢?”一个学生开了头,其余的学生都纷纷说开了,有的说:“其它的小动物小时候多少与它妈妈有点像,可小蝌蚪什么也不像呀?”有的说:“它到底是先长后腿还是先长前腿?”还有的说:“它的长尾巴到哪里去了?”是呀!学生们都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也难怪他们对小蝌蚪变成青蛙产生那么多疑问。面对学生这些问题,我想: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亲身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学生彻底搞清这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我带领学生捉来了一些小蝌蚪,养到鱼缸里,每天观察小蝌蚪的变化,还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将课外实施引入课堂。教师、学生都动起来,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深入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认真贯彻并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内、课外优质教育资源,语文教育一定会迎来希望的曙光。
【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农村教育未来 陶行知全集一创造的教育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学校现在对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很重视,通过学习,我作为班主任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在 班级管理上面更是有了新的认识。
一、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当学生的好朋友。
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教育家陶行知曾明确指出“创 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能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 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 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对班 级集体的管理实行“契约式”管卡压。教师与学生无法亲近,更不用说交流。学生对老师也 是“敬而远之”。这样的教育,锁住了学生的心扉,封闭了学生的情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奇思妙想,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俗话说: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建立了亲密 和融洽的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我能创新”的自信。
1、热爱关心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 “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 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是新世纪教师应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形成民主、平等、和谐 的师生关系的前提。班主任要主动亲近学生,深入到学生之中,在相处中用点头、微笑、拉 拉手等亲切神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喜爱的目光,消除那种“老鼠见了猫”的恐惧心理以及 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积极了解、关心每个学生的愿望、性格、兴趣等,帮助他们形成创新 思想、创新思维,在这种相对宽的支持性成长的班集体中,学生的个人爱好、个性品质得到 很好的发展,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创新。
2、要相信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对人的信任是 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创新的意识、精神及能力。班主 任只有相信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地教育学生,鼓励学生,才有可能去发现学生 们的不同才能和兴趣,因人而异地指导他们,并为之创造出进行各种活动的条件。当学生对 某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时,班主任应及时给予肯定,相信他的合理性,并对敢于发表不同看 法的精神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总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从我们教师做起,我们教师要积极接受现代教育理念,要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只有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两 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打开樊笼,提供创新的机会和实践的舞台。
“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 们能看;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能把儿童的功 课表排满。”教育家陶行知的这段话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因此,我们要打开樊笼,把时间 和空间还给孩子。班主任应在班集体中处理好“一抱、二牵、三导”的关系,从最初的“事 无巨细”样样亲自动手操作,到逐渐放手,以至于最终达到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我给学生提供的创新实践舞台之一就是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民 主选举常任班委。选举要经过“自我推荐”“竞选演说”“同学投票”等程序,这是给学生、、提供的第一个实践舞台。在“竞选”活动中,不少同学表现了不凡的才能,提出了许多很有 创见的施政措施。第二步是由常任班委成员轮流主持一段时间班级工作,为大家做个好榜样。第三步是以学号为序,全班每个同学轮流当一天值日班长,常任班委实行值周班长制,帮助 值日班长工作。值日班长根据班级的整体计划,提出一天的任务要求,督促检查全班的生活、学习、纪律、卫生、体育活动等,还要填写班级日志,总结一天的工作,提出下一天工作的 建议,并和第二天的值日班长做好交接工作。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 了遵纪守规的自觉性,更重要的是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了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
我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如制定的目标有偏差或错误时,及时给予指正;当 他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出点子,启发他们慎密思考,激发他们创新新招,使方案设计得更完 美,实施更顺利,效果更明显。
三、辨证地看待学生道德行为上的差异,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 “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创新思维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 ,创造力人皆有之,但每个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表现形式、发挥作用的潜能、显露的早晚等各不相同。学生之间的天赋潜能和成长环境总有一定的差异,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必然表现出个性特点来。在学校里,“老实听话”的学生常常受到老 师的欢迎,而淘气顽皮的甚至“无法无天”“犟头倔脑”的学生,则让一些老师无可奈何。、许多研究表明,这些“调皮大王”常常是创造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对新事物十分好奇,思维 十分活跃,常常因“奇特”的想法作出“越轨”的行为。由于他们的创造性不易被发现,在 学校统一的要求下,只能机械地适应教学。“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因各门功课不及格,被老师骂为“不折不扣的糊涂虫”,爱因斯坦这位作出划时代贡献的物理学家在学校里,一 直受老师冷落,也没有发现他的奇才。因此,教师应辨证地看待学生行为上的差异,透过现 象看本质,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创造力,精心培养。在班级中注意留给学生个性发展的 空间,坚持因材施教,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提供环境。
让我们记住陶行知先生说过的话: “你 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因材施教篇】
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2.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
【教学方法篇】
1.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陶行知
2.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
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4.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5.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成功教育篇】
1.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
【创新与实践】
1.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
2.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陶行知
3.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4.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陶行知
【养成性教育】
1.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陶行知
2.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陶行知
3.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教育名言
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6、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7、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8、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9、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10、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1.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12、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
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1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1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5、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6、教育是立国之本。
17、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18、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19、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20、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21、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22、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23、象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24、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25、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26、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27、教学合一。
第五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共)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义井联校 小河学校 赵秀云
语文学科是一个内涵及外延极其广泛的学科,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语文,生活语文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正在变得枯燥、单调、无趣,孩子们被困在狭隘的课堂教学的牢笼里,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正逐步丧失。陶行知曾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说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如何创造一片“林子”让鸟儿自由飞翔?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恢复对语文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和它无处不在的魅力呢?需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变头顶的小天空为生活的蓝天。
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对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环境是生活的,教育是为了生活服务,因此就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感受精彩,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去留心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我们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如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我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细细观察雷雨前、雷雨时和雷雨后的情景。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前,我让学生请父母养几只小蝌蚪进行观察。没想到引来了学生一大串问题,有位学生说:“我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就是青蛙,可小蝌蚪与青蛙完全不一样,它怎么可能变成青蛙呢?”一个学生开了头,其余的学生都纷纷说开了,有的说:“其它的小动物小时候多少与它妈妈有点像,可小蝌蚪什么也不像呀?” 有的说:“它到底是先长后腿还是先长前腿?”还有的说:“它的长尾巴到哪里去了?” 是呀!学生们都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也难怪他们对小蝌蚪变成青蛙产生那么多疑问。
面对学生这些问题,我想: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亲身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让学生彻底搞清这一系列的问题。于是,我带领学生捉来了一些小蝌蚪,养到鱼缸里,每天观察小蝌蚪的变化,还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学生们的劲头很足,一下课就围着鱼缸转,我们边观察边讨论,还时常给它们换水、喂食。时间在孩子们焦急的盼望中一天天过去了,到了第九天早上,有个孩子突然叫了起来:“小蝌蚪长出后腿来了!”这一叫,同学们都围了上去,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些,我把小蝌蚪放入透明的塑料杯中,放在投影仪上放大。学生们都睁大眼睛,两眼放光,小脸通红,那份激动啊,简直难以言表!
就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任何封闭的课堂教学无法获得的!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观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
二、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让学生亲自去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并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可见他坚决的态度和立场。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即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进而收获到口眼手脑并用的功效。同样,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也常能看到”体验”这个词语,这也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进而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
另外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更是可以非常充分地运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如:口语交际教学中,先给学生创设好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交际,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进而达到体验生活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交际,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习作中,则可以通过先活动,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再进行听说训练,最后写一写,孩子有了切身体验后再去写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方式,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创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三、生活化的学习体验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你处处都在使用语文,如你希望用新颖、独到的广告语给你的企业宣传,你希望用别具一格的自我介绍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需要用得体、恰当的表达方式沟通你和周围人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与生活的“对话”,要注重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和再造,要将学生的视野引入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感知生活,把生活再现到语文中的能力。我记得我四年级的一个学生在作文里写到“在热闹的河边草地上,白的羊群们总是很着急的,快节奏的啃着青草,是因为它们怕那些比自己嘴巴大的多的牛,会抢了自己喜欢吃的草吗?而牛儿们呢,丝毫不在乎,依然悠闲的按自己的步伐去吃草,我想它们肯定在心里想,‘我嘴巴大,一口是你们的几口多,我才不着急呢’,然后小牛总是来回不停的跑,是在互相挑拨牛羊之间的关系吗,还是看看大家怎么都吃的那么专心,就自己静不下心来呢„”这样生动的作文片断是细心观察了生活的结果,是在作文中再现了生活,我当时当范文在班上朗读了,不为了这篇作文写的有多好,就是为了这位学生用心观察了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