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2 17:5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策略研究》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第一篇:《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订中,也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美术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教育,使幼儿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幼儿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任何教育都超不出生活世界的领域。同样,幼儿园美术教育也是渗透于幼儿生活世界之中的。生活世界是美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幼儿个体多种品质形成的场所。然而,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存在着诸多误区,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把美术教育变成一个单向的技能传授与灌输过程。教师以美术教育的权威对幼儿进行强化练习,幼儿对这种灌输式与单一的美术活动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有的幼儿还因此产生抵触情绪。确实,这种脱离人的生活世界的幼儿园美术教育,缺少平等的对话,缺少幼儿的需求,缺少让生命感动的活动。众多专家与幼儿教育工作者纷纷就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开展了实践研究。湖北宜昌兴山幼儿园张梅老师在《幼儿绘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探究》的实践研究中提出了目前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一、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绘画采用固定模式,给自由表现设置障碍。

二、着重于作品的完成,而忽略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三、不能读懂幼儿的画,作品评价大而化之,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以说,这种美术教育方式的本身就与幼儿园美术教育宗旨相违背。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英国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家罗恩、菲尔德认为:“美术教育并不 1

是教人画画,其作用是通过造型训练,促进人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就在于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性,引导儿童审美观的发展。利用美术教育,发挥每个儿童的能力和创造热情,认识自身价值,引导儿童去发现美,并形成对这个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正是我们当今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课题。

因此我们提出了“生活化的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研究课题,它更多地注重幼儿的生活世界以及美术活动的多样性,它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回归幼儿自我。它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幼儿的独特性和权利,尊重幼儿不同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更多地注重每个有个性特长的幼儿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最大程度地让幼儿在生活中愉悦、自信、有尊严感地成长与发展。它让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主人。

我园在前一阶段开展了《主题背景下的美术活动》、《生成性美术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以幼儿生活经验为背景的美术活动》等研究,我们将美术教育与幼儿探索型主题活动相结合,充分开发和挖掘生活中的美术教育资源,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性美术教育活动:如 “我眼中的春天”、“可爱的秋天” 等活动,这些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美术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促进了幼儿审美情趣的自主构建,唤醒了幼儿形成审美情趣的动机,并把审美情趣的形成和内化变成了自觉、自愿的主体性行为。

为了进一步深化我们的研究,并促进我园美术教育特色的形成与提升,在下一阶段我们将以《学陶师陶,开展生活化的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为契机和突破口,开创我园美术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使幼儿能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理论依据

1.在我国幼儿教育的早期,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即重视儿童生活本身的教育,实行教育生活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教师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2、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1、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家尹少淳根据我国的美术教育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了综合目的论的观点。他把美术教育分为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认为完整的美术教育表述是: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

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性,获取一般教育学意义之功效。

2、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我们所谓的“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是指,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让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通过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开展正规性、渗透性、自主性的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引导幼儿运用泥工、剪纸、编织、纸工、DIY制作等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让幼儿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在体验中发展美术素质,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真正体现让幼儿能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理念。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与措施。

(一)研究目标:

1、在了解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发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内容,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2、提炼实施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策略,促进教师将幼儿生活经验自然融合于美术教育的能力。

3、通过实施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培养幼儿善于观察、发现、表现生活中的人、事、物的能力,初步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

(二)研究重点:通过实施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提炼实施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策略,促进教师将幼儿生活经验自然融合于美术教育的能力。

(三)研究措施:

1、每位课题组成员研究前期从美术教育的一个方面入手,如:绘画、纸工、泥塑等中任选一个方面进行美术教育的探索性研究。研究中采取在共同的指导思想下,自定方案进行相关研究。课题组定期共同学习、研讨和观摩,保证研究方向一致、研究成果共享。

2、用环境启蒙,吸引幼儿走进美术活动世界。一是精选适宜的美术活动材料,二是丰富幼儿生活,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诱发幼儿主动参与。

3、开展本区域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4、利用各种节日,开展隐含美术因素的活动。经常带幼儿参加户外活动、参与社会生活,丰富感性认识,拓展幼儿眼界。

5、用教研开路,引领教师提升教学技能。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一)具体内容:

1、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方式,充分地表现与表达自然的美丽。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及表现技法,如折纸添画、棉签画、印章画、手指点画、吹画、版画等趣味形式开展美术教育活动。

2、自然材料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1)尝试选择叶子、种子、花卉、竹子、石头、瓜果、蔬菜、贝壳等各种各样的自然材料开展美术活动。(2)利用非自然材料:自制面泥、各种废旧纸盒、各种瓶、油壶、旧毛线、废旧纸箱等物品。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创设浓郁的制作氛围,使幼儿园的美术作品活动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教与学的活动。

3、民间艺术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迁移。民间美工工艺包括剪纸、编织、撕纸、纸工、工艺制作等,幼儿通过传统民间美术去感受美,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教育。

4、以主题教育为中心的线性开发。围绕某一个主题教育,以它为中心进行线性式的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让集体教学、区域游戏、主题墙饰、家园互动等都呈现艺术的美。

5、与优秀作品的直接对话,加深幼儿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

6、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通过专家引领,举办讲座,加强教师自我学习等,不断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使幼儿园美工活动能够更好地开展。

7、利用地方有效的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育园本活动进行初步的探索。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分别对教师、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价值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为课题的开展与进一步深化寻找依据与支撑。

2、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幼儿美术教育有关理论,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便于更好地按照实施计划进行具体的研究。

3、行动研究法:在具体的美术教育工作中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创新。

4、个案研究法:选择审美情趣层次不同的幼儿进行跟踪分析,辅以必要的指导,使各个层次的幼儿都能在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研究中得到发展,并建立幼儿美术素质发展跟踪卡,把相应的研究成果存入幼儿档案袋。在这基础上研究

和改进工作方法。

5、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总结出实施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策略。

(三)研究对象:以幼儿园3-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

六、研究的实施与步骤

1.课题研究筹备阶段(2011.2~2011.10)

(1)确立主课题,完成论证、申报立项工作。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

(4)建立学习交流制度,开展理论学习。

(5)开展宣传,为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6)召开开题会议: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

2.课题实施阶段(2011、11~2013、1)

队伍建设、专题研讨、现场交流、积累经验、收集研究材料、检查总结评比。

第一阶段(2011.11~2012.1)

(1)调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2)学习相关文献,寻找理论依据,做好研究准备。

(3)按实施方案启动研究,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可接受水平出发,创设幼儿园良好的美术教育环境,利用各种适合进行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学活动。(4)培训、调研和交流。定期请专家对课题进行指导,举办教师培训,并开展交流、展示、研讨活动。

第二阶段(2012、2~2012、10)

(1)课题按计划实施,注意实施过程的案例及各种资料的收集。

(2)课题组成员适时共同研讨,实施幼儿美术教育回归生活的操作方案,不断反思和调整。

(3)在班级活动反复研究、实证中,总结、提炼实施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策略。

(4)教师进行充分的行动研究,边试验边修正。进行教学案例、课例设计和相关教学活动观摩。

(5)做好阶段性研究成果材料的整理工作,进行中期汇报。

第三阶段(2012、11~2013、1)

(1)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并做好阶段小结,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实施方案。

(2)整理研究过程材料,汇编案例集、活动方案等。

3.总结阶段(2013.2~2013.6)

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报告;案例汇总;课题成果集和资料的整理等,接受评估。

(1)将教师已形成的教学活动方案、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进一步的整理和修订汇编成册。

(2)全面整理过程性材料。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4)接受评估。反思整个阶段工作情况,提出下一步工作目标与策略。

七、课题组负责人实验工作组成员:

1、课题指导:蒯永兵

2、课题研究工作主持负责人:陈黎黎

3、课题组成员:杨娟宋笑林尚中祯耿培培

冯佳佳蔡红艳任开娴

第二篇:《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制订中,也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美术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应该渗透于幼儿生活世界之中的,生活世界是美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幼儿个体多种品质形成的场所。然而,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存在着诸多误区,如:目前,幼儿园在使用的美术教材离幼儿的生活比较远,比较注重技能技巧,不容易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方法上,也是受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有教师教,幼儿才在学”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仍以认知、注重技巧为主,教学方法也常采用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固定模式。教师的范例束缚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这个传统教学模式又是幼儿被动的学习过程。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的翻版淑乏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这样把美术教育变成一个单向的技能传授与灌输过程,教师以美术教育的权威对幼儿进行强化练习,幼儿对这种灌输式与单一的美术活动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有的幼儿还因此产生抵触情绪。确实,这种脱离人的生活世界的幼儿园美术教育,缺少平等的对话,缺少幼儿的需求,缺少让生命感动的活动。众多专家与幼儿教育工作者纷纷就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开展了实践研究。湖北宜昌兴山幼儿园张梅老师在《幼儿绘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探究》的实践研究中提出了目前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一、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绘画采用固定模式,给自由表现设置障碍。

二、着重于作品的完成,而忽略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三、不能读懂幼儿的画,作品评价大而化之,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以说,这种美术教育方式的本身就与幼儿园美术教育宗旨相违背。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就在于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性,引导儿童审美观的发展。利用美术教育,发挥每个儿童的能力和创造热情,认识自身价值,引导儿童去发现美,并形成对这个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正是我们当今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课题。因此我们提出了“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策略研究”的研究课题,它更多地注重幼儿的生活世界以及美术活动的多样性,它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回归幼儿自我。它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幼儿的独特性和权利,尊重幼儿不同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更多地注重每个有个性特长的幼儿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最大程度地让幼儿在生活中愉悦、自信、有尊严感地成长与发展。它让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主人。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1、美术教学:美术教育家尹少淳根据我国的美术教育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了综合目的论的观点。他把美术教育分为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认为完整的美术教育表述是: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性,获取一般教育学意义之功效。

2、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我们所谓的“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是指,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让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通过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开展正规性、渗透性、自主性的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引导幼儿运用泥工、剪纸、编织、纸工、DIY制作等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让幼儿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在体验中发展美术素质,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真正体现让幼儿能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理念。

二、理论依据

1.在我国幼儿教育的早期,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即重视儿童生活本身的教育,实行教育生活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教师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2、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与措施

(一)研究目标:

1、在了解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发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生活 化的美术教育内容,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2、提炼实施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策略,促进教师将幼儿生活经验自然融合于美术教育的能力。

3、通过实施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培养幼儿善于观察、发现、表现生活中的人、事、物的能力,初步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

(二)研究重点:通过实施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提炼实施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策略,促进教师将幼儿生活经验自然融合于美术教育的能力。

(三)研究措施:

1、每位课题组成员研究前期从美术教育的一个方面入手,如:绘画、纸工、泥塑等中任选一个方面进行美术教育的探索性研究。研究中采取在共同的指导思想下,自定方案进行相关研究。课题组定期共同学习、研讨和观摩,保证研究方向一致、研究成果共享。

2、用环境启蒙,吸引幼儿走进美术活动世界。一是精选适宜的美术活动材料,二是丰富幼儿生活,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诱发幼儿主动参与。

3、开展本区域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4、利用各种节日,开展隐含美术因素的活动。经常带幼儿参加户外活动、参与社会生活,丰富感性认识,拓展幼儿眼界。

5、用教研开路,引领教师提升教学技能。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方式,充分地表现与表达自然的美丽。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及表现技法,如折纸添画、棉签画、印章画、手指点画、吹画、版画等趣味形式开展美术教育活动。

2、自然材料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1)尝试选择叶子、种子、花卉、竹子、石头、瓜果、蔬菜、贝壳等各种各样的自然材料开展美术活动。(2)利用非自然材料:自制面泥、各种废旧纸盒、各种瓶、油壶、旧毛线、废旧纸箱等物品。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创设浓郁的制作氛围,使幼儿园的美术作品活动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教与学的活动。

3、民间艺术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迁移。民间美工工艺包括剪纸、编织、撕纸、纸工、工艺制作等,幼儿通过传统民间美术去感受美,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教育。

4、以主题教育为中心的线性开发。围绕某一个主题教育,以它为中心进行线性式的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让集体教学、区域游戏、主题墙饰、家园互动等都呈现艺术的美。

5、与优秀作品的直接对话,加深幼儿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

6、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通过专家引领,举办讲座,加强教师自我学习等,不断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使幼儿园美工活动能够更好地开展。

7、利用地方有效的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育园本活动进行初步的探索。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分别对教师、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价值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为课题的开展与进一步深化寻找依据与支撑。

2、文献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幼儿美术教育有关理论,并能运用理论来指导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便于更好地按照实施计划进行具体的研究。

3、行动研究法:在具体的美术教育工作中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创新。

4、个案研究法:选择审美情趣层次不同的幼儿进行跟踪分析,辅以必要的指导,使各个层次的幼儿都能在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研究中得到发展,并建立幼儿美术素质发展跟踪卡,把相应的研究成果存入幼儿档案袋。在这基础上研究和改进工作方法。

5、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总结出实施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策略。

(三)研究对象:以幼儿园3-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

六、研究的实施与步骤

1.课题研究筹备阶段(2011.2~2011.10)(1)确立主课题,完成论证、申报立项工作。(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4)建立学习交流制度,开展理论学习。(5)开展宣传,为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6)召开开题会议: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2.课题实施阶段(2011、11~2013、4)

队伍建设、专题研讨、现场交流、积累经验、收集研究材料、检查总结评比。第一阶段(2011.11~2012.4)

(1)调查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现状,进行相关理论学习。(2)学习相关文献,寻找理论依据,做好研究准备。

(3)按实施方案启动研究,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可接受水平出发,创设幼儿园良好的美术教育环境,利用各种适合进行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学活动。

(4)培训、调研和交流。定期请专家对课题进行指导,举办教师培训,并开展交流、展示、研讨活动。

第二阶段(2012、5~2013、1)

(1)课题按计划实施,注意实施过程的案例及各种资料的收集。

(2)课题组成员适时共同研讨,实施幼儿美术教育回归生活的操作方案,不断反思和调整。

(3)在班级活动反复研究、实证中,总结、提炼实施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策略。

(4)教师进行充分的行动研究,边试验边修正。进行教学案例、课例设计和相关教学活动观摩。

(5)做好阶段性研究成果材料的整理工作,进行中期汇报。第三阶段(2013、1~2013、4)

(1)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并做好阶段小结,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实施方案。(2)整理研究过程材料,汇编案例集、活动方案等。3.总结阶段(2013.4~2013.6)

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报告;案例汇总;课题成果集和资料的整理等,接受评估。

(1)将教师已形成的教学活动方案、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进一步的整理修订汇编成册。

5(2)全面整理过程性材料。(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4)接受评估。反思整个阶段工作情况,提出下一步工作目标与策略。

七、课题组负责人实验工作组成员:

1、课题指导:蒯永兵

2、课题研究工作主持负责人:陈黎黎

3、课题组成员:邵巧云 宋笑林 冯佳佳 刘 莹

孙苗苗谢迎春耿培培

第三篇: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策略研阶段性研究进展报告2012.6(范文)

“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策略研究”

课题阶段性研究进展报告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本学期,我园积极深入地开展了本课题研究。我们以活动为载体,将生活化研究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美工生活中。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有成功的快乐,也有困难的烦恼。下面针对一学期以来的研究情况作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一、课题研究过程

1、进行开题论证工作

2012年5月4日上午,课题举行了开题仪式,宿迁教育学会许运南、市教研室徐维军、淮阴师范附小董永岁等专家参加了开题仪式,专家们听了开题报告后肯定了课题的研究价值并在论证过程中就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为我们以后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2、加强学习,充实理论知识。

课题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理论基础之上,没有理论的引领,研究很难顺利开展。全体课题组的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相关的理论专著,了解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他们与本课题的关系,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方向,以及如何用这些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课题实践。课题负责人每月组织成员理论学习、交流心得。本学期,我们进行了4次大组的理论学习,内容分别为4月26日理论学习《借鉴行知教育理论,开展幼儿美工活动》,5月25日理论学习并研讨《幼儿美工活动中的互动教学》,6月18日理论学习并研讨《如何指导小班幼儿美术活动》,学习后,老师们对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认识,对课题研究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为我们开展好课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定期研讨,注重过程研究。课题组明确分工,每月至少定期研讨一次,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平时课题组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每周四业务学习时间对具有一定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反思,提出自己进行有效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按阐述问题发生的背景,提出问题——解决思路——反思——升华四部曲进行脱稿交流,其余教师可进一步提出问题或补充自己的经验做法,整个研讨氛围宽松、和谐,大家踊跃发言,群策群力,都受益匪浅。

4、活动丰富,交流共享(1)课例分析会,共商对策 每周开展课题课分析会,教师济济一堂,分别介绍了自己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研讨气氛活跃,大家踊跃表达,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实施的措施、取得的实效,或者已尝试过的方法措施,下阶段的研究设想,经验共享,困惑共同商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2)开发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内容,构建美术技能与幼儿经验紧密结合的载体。

我们尝试将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活动渗透在主题的实施中。在主题活动中无论是生成的美术活动或是教师预设的美术活动,其共同点是都来源于孩子的生活,重在让孩子亲身去感受生活,最大限度地给予孩子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自主的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表现表达,使孩子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如妇女节、端午节等主题活动,围绕一个主题教育,以它为中心进行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集体教学、区域游戏、主题墙饰、家园互动等都呈现艺术的美。3月,我们开展了手工制作“送给妈妈的贺卡”;4月,开展了“我和春天的约会”;5月,开展了教师创意美术技能大赛“生活艺术作品展”及幼儿活动“剪纸”;6月,结合六一活动开展了环保时装表演赛。

(3)论文交流会,展现成果 与开学初的寒假论文评比相呼应,我们在4月举行了幼儿园课题研究论文交流会,大家选取自己最满意的论文进行展示,弥补了部分教师写了文章,但因够不上发表水平而没有成就感的不足,给每个教师提供了展示的舞台,然后由骨干教师进行简单的点评,提出修改建议,评选出优秀论文报送县局参赛,这对交流与点评教师来说,既是机会也是压力,为此,大家提前早作准备了,活动得到了预期的成效。5月,在县中小学幼儿园师生艺术展演中,陈黎黎老师的《农村特色美工,绽放在幼儿园的奇葩》荣获壹等奖。

(4)发放调查问卷

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设计了家长调查问卷和教师调查问卷,撰写好调查报告。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美工技能参差不齐,专业性不够强,教学方法单调。在北方地区美术教育的媒介很少,幼儿有是只能通过课本学习美术知识,所以美术教师要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开拓幼儿学习美术的能力。针对调查的结果,美术教师要利用和幼儿最贴近的生活为教学资源,在美术教学中采用生活情境教学,让幼儿通过生活发现美、体验美、展现美、创作美。

二、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教师的理论素养得到提升,教师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相应的活动,提供难易适度的材料。

2、逐步整理、规划出各类生活教育资源。在整理上学期本园教师、家长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挖掘出了适宜本园实际的生活特色资源。

3、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发生变化,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层次的孩子设置相应目标,促进全体幼儿发展。

4、教师改变了“一言堂”的传统教法,在活动中注重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积极与幼儿互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程度高、兴趣浓。

5、幼儿养成了善于观察,乐于表达的习惯,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6、幼儿在剪剪贴贴、涂涂画画的活动中,手部小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发展,入小学后较其他幼儿园的孩子有更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7、幼儿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在刚刚结束的县艺术展演中,我园幼儿的美术作品分获一、二等奖:章康康的《快乐的小鹿》、蔡迅的《小兔做早操》、臧思淼的《我眼中的幼儿园》、陆子烨的《春游》、陆子烨的《远航》获一等奖;徐子妍的《蚂蚁搬家》、王思茹的《我是自由自在的鱼儿》、邱雨芹的《快乐的鱼》、王熙杰的《游泳比赛》、石欣妍的《飞向太空》荣获二等奖。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深化课题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缺乏资料、投放精力不够、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重视引导幼儿进行实践层面的创作,忽略了美术欣赏对培养幼儿审美情感、审美评价能力及丰富美感经验所发挥的作用。

3、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于美术教学的策略研究的不精细。

4、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幼儿不能很好的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去。

(二)努力的方向: 1.在接下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系统的研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融入美术教学活动的策略。

2.新学期中可实行一课多研,通体教研,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对比,总结出符合各个年龄段的教学策略,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3、鼓励教师把研讨活动中的所思所感都记录下来,形成文字,为课题积累材料。

七雄中心幼儿园 2012.6.20 3

第四篇: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大新镇李花园小学

高伟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大新镇李花园小学 高 伟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无疑会给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所以语文教学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关键词】:陶行知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

生活化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社会生活性非常突出,这就更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源于生活,与生活同在。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可以这么说,新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儿童为中心,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让每一个学陶的语文教师明白了老师应该怎样去教语文,学生该怎样去学语文,师生又该怎样去用语文。下面我就根据平时的语文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创设情景,在生活中观察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学习之地,天天是学习之时,人人是学习之人。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教师可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

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这样的教学将学习活动融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之中,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比如说教学课文《秋天的图画》时,我带着学生走进田野、果园,亲眼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象,亲身感受丰收的喜悦。在课堂上,我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创设学习氛围。如学习《成语故事》“坐井观天”时,我设计情境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井底之蛙或小鸟,它和小鸟是怎样争论的?通过纸筒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它会怎么说?放开纸筒看到的是又是什么样?当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会怎么说?这样既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又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这样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任何封闭的课堂教学无法获得的!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观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二、引导实践,在生活中体验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体验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可见其态度之坚决,立场之鲜明.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

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学生自己会做.”“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同样《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新理念时,“体验”一词用得是最多的,这足以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古诗《过故人庄》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老友相聚的生活情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朋友相聚,品酒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茶叶,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以茶代酒,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又如在教学《长征》时,我让学生先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再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红军战士以苦为乐的高尚品质,既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三、再现原形,在生活中感悟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理解.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来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的,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为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有的课文内容距我们现在的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的认识就不会正确、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样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的故事情节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再现生活原形,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表演.通过伯诺德夫人一家跟敌人智斗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空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他们的机智勇敢,同时也获得情感的陶冶.又如教学《手指》时,让学生扮演各个角色上台表演.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创设了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能使他们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发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比我们平时的说教所起的教育效果更好.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胡国枢,《陶行知新论》,2004;

3、《行知研究》2015第一期。

“友声杯”诗词大赛作品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有感

李花园小学

高伟

八年战火遍地燃,欲血长城将士胆。面对侵略无畏惧,自古正义胜强权。

从 教 有 感

李花园小学

高伟

春夏秋冬四时忙,三尺讲台唱篇章。不求功名与回报,桃李满枝美名扬。

我的幸福校园

李花园小学

五(1)班

早晨,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又开始愉快而又美妙的一天。吃过早饭,我和同学们就走进这座充满神奇而又美丽的校园。开始这一天的求知之旅。

只要上课铃声响后,每个同学都会按照自己的课程表去相应的班级上课。每个星期我们都会经历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化繁为简、举一反三的数学课、精彩纷呈的英语课、生龙活虎的体育课、丰富多彩的信息课、随心所欲的美术课、奇思妙想的科学课„„

在这些课上,老师都会跟我们一起做游戏,然后一边玩小游戏一边学习知识。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会知识,快快乐乐每一天。

比如语文课上,老师会给我们讲故事,让我们各抒己见,讨论学习,课堂气氛热火朝天,大家也可以谈古论今。尤其是习作课上,同学们都能畅所欲言,一气呵成。

课外活动课,同学们可以去操场上打篮球、打乒乓球、玩跳绳,可以去图书馆看书、借书,还可以去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这就是我们的幸福校园,它充满着快乐、保险、安全。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李花园小学将会变得更美好,更令我们神往。

指导教师:高伟

第五篇: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育才小学 赵静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社会生活性非常突出,这就更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源于生活,与生活同在。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可以这么说,新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一、更新教师观念,为学生创新提供可能。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必须首先有创新精神,要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敢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这其中,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最重要的。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这种认识不只是理论上的认识,而是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并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创设和谐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新提供可能。凡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的结论老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规律老师决不暗示,尽可能经学生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些思考的空间。提倡老师做听众,学生上讲台,提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争辩与讨论,提倡发言时的标新立异,提倡解题方法的灵活多样,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如在导入时:“你已经知道了有关××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在练习所馈时:“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你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吗?”在总结时:“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2、树立新的人才观。学生作为个体的人,思考、观察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这就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教师要丰富学生的感知,发挥学生的想象,为学生的创新插上想象的翅膀。同时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初步具有创新精神。教师首先明确什么样的人才才是新时代需要的人才,要鼓励学生“你自己有什么好的想法”而要尽量少说“谁能重复他的观点”,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实例、道理,让学生明白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不要屈服于任何外在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平时在班上树立思维活跃、大胆创新的典型,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改变学生心中固有的乖孩子、听话就是好孩子的想法。因此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的创造性提供机会与可能,学生的创造能力才得以发挥,创造精神才得以培养。

二、改进教学模式,为学生创新提供空间。

1、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陶行知先生早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 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象,并对图象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时,许多学生谈到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这一思维框子中跳出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却倒下了,原来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躲到一边,狼扑了个空,掉到了河里„„众说纷纭,异彩纷呈。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培养了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

2、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有创新的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把束缚儿童创造力的裹头布撕下来,使他们敢想会做。”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学生在阅读中,对事物的认识角度不同或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深浅有异,因而产生的疑点也就不同。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多思善问的习惯。

例如,教学《凡卡》一课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文中有两个地方很值得探讨,一个是“回忆”部分,一个是结尾部分。学生在肯定了回忆中的乡下月夜之美和圣诞树的欢乐后,提出疑问:“孤苦守夜的爷爷怎么会有心去欣赏月夜美景?难道在严寒的冬日到野外砍树是那么的轻松、愉快、欢乐吗?”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已见,于是我引导他们体会“越是孤单越想娘,喝了苦水想蜜糖”的意思。学生展开互动式讨论,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有了新的理解:这样更能衬托出凡卡的孤独和痛苦,反映出凡卡向往自由和渴求脱离苦海的强烈愿望。

3、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有创新的精神。

陶行知被誉为“万世师表”,他曾说过:“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一直在动脑筋,读书发现了许多问题,真是爱思考的孩子”,“相信你能读得更好,再来一遍怎么样?”,“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加以激励。对学生课堂上或作业中出现的新颖答案,及时给予肯定,并在全班同学面前,为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上“优+有创造性”等评语,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强烈的创新意向。

4、练活习题,使学生有创新的途径。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除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外,还要适当设计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心向。

如抄写字词。抄写字词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作业。以前我布置抄写作业,常常是照抄三遍,学生往往不用心抄写,总会出错;现在同样是抄写三遍,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第一遍是按音序排列生字;第二遍按间架结构排列生字;第三遍按部首排列生字。这样安排下去,虽然数量上没有变化,但学生在抄写过程中要动脑,这就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5、语文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陶行知的创造教育要求以生活为教育内容。因为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创造教育。因此,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当前的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学习“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创造并非让学生创造出惊人的语言文字,只要对学生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一种创造,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应用知识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促使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奇异思维,养成创造的良好习惯。例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文中,写了小燕子三次到菜园去,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发现冬瓜和茄子在大小、颜色方面的差别到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教育学生观察要细致。按教学要求,学生理解至引也就可以了。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观察,我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冬瓜和茄子拿出来,动手切开,看一看里面的构造,动手摸一摸它们的表皮,动口尝一尝它们的不同味道„„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手纷纷举了起来。有的说:“切开冬瓜,里面的籽是大的,而切开茄子,里面的籽是小的,像芝麻一样。”有的说:“它们的吃法不同,味道也不一样。”有的说:“茄子的表皮是光的,亮亮的,还能反光;冬瓜的表皮上有一层白霜,不能反光。”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多角度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会使学生越来越聪明,学生的创造欲望越来越强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新时代学生”,应该“用活书”,“活用书”,“书用活”,让他们自己拿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

下载《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策略研究》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的策略研究》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