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创造力是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种能力,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儿童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力。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是一个人形成创造力的基本品质的最佳时期,是人的一生发展潜能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我们去挖掘幼儿的潜能,并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音乐欣赏是在想象的参与下进行的活动,不仅是一个聆听过程,而且也是一种创造和再现的艺术活动。通过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学习,我认为,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对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如何将创造教育思想运用到具体的音乐欣赏活动中,从而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呢?
一、营造一个让幼儿乐于创造,敢于创造的环境。
1、物质环境的营造。
人的感官往往是可以彼此打动或沟通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与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内容相关的活动情境,以其艺术形象来吸引幼儿,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创造活动中,使幼儿的创造活动有具体的凭借物,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比如,在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动物狂欢节》中,我们在活动场地周围布置了一个森林的场景,放了许多动物的图象,很好的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丰富的动物形象也帮助幼儿在后面的创作环节拓宽想象;又如,欣赏活动《天鹅》,我们在欣赏音乐之前在大屏幕中不断播放大自然的录象,让幼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2、心理环境的营造。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幼儿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实践,才能萌发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并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音乐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形式。教师要以接纳的态度赏识幼儿的创造,保护幼儿的创造,对幼儿大胆的创造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幼儿在音乐的熏陶下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创编歌曲和动作,不断的体验到感受和创造性的表现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快乐,激发更大的创造欲望。在充分满足幼儿好奇心与兴趣需要的同时,促进其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对幼儿创造性表现可以有所评价,但不能以成人眼中简单的
评价标准来评判“好”或“不好”。例如,小班音乐欣赏活动《猫和老鼠》活动过程中,教师留给幼儿充分的空间(允许他们在活动场地的任何一个角落游戏)、时间(游戏时间充足,根据幼儿的兴趣度多次游戏)、表达方式(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做、模仿、创造皆可),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压力,感到轻松自如,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只要幼儿专心致志地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就应当给予肯定。另外,教师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适当。幼儿由于受知识、经验、能力、条件制约,创造力只能是初级层次, 对孩子创造的评价要从实际出发,去理解那些天真的创造。可以多用暗示性的语言,比如“你的想法真不错”、“再试试看”等,帮助幼儿树立信心,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创造才华。例如,中班欣赏活动《玩具兵进行曲》,我们请幼儿在音乐中创编各种形象的玩具兵,一开始孩子们不敢表现,动作放不开,老师看到有几个孩子把手放在身体两侧,像只小鸭,就问:“你是小鸭玩具,是吗?”在老师赞许的语言鼓励下,幼儿一下子领悟了,胆子也大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兵形象都被幼儿创编出来了。
二、启发幼儿拓宽思路,重视音乐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是一种异常活跃、大胆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中独立建构新形象的过程。音乐作为一种以时间上的流动音响为物质手段来塑造的艺术形式,无论在时间、空间及物质形态上都有广阔的想象余地。音乐活动对培养人的情感和联想、想象力等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和感觉,我们不能强求每个幼儿都按照老师对音乐的理解去体会和感知,更不能将幼儿局限于统一的模式。我们要鼓励幼儿多想、大胆地想,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独自去感受乐曲,去想象,去判断,让幼儿不受老师的影响发挥想象,自由地体会曲子所表达的意思以及描述的意境,同时要鼓励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意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动物狂欢节》中,我们让幼儿闭上眼睛倾听音乐,并引发幼儿想象在音乐中的故事情节,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在讲述想象活动后,又设计了进行动作表演的环节,让幼儿无拘无束的用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体验,满足了幼儿探索、创新和参与的需要。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也应注意引导激发幼儿的音乐想象能力,同时调动幼儿的情感体验,使之全身心地融入音乐中,让幼儿在体会理解的基础上去创造。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培养幼儿的音乐想象力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我们应该引导幼儿了解一些比较浅显旋律性强的曲调,从而为幼儿进一步发挥想象打下铺垫,这是进行创造的一个重要基础。又如,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啄木鸟》,我们先通过分段欣赏,让幼儿感受音乐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结合故事情节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有创造
性的表现音乐。
三、捕捉生活中的音乐元素,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运用到实际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也是这样。我们要利用各种的机会,让儿童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引导他们观察沿途的车辆与行人行动时的声音,倾听河流的声音,欣赏天气变化时的不同声音,了解花、草、鸟、虫的声音特征等,以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启发其想像力,触发其灵感,增强其探索精神,点燃其创造的火花。
总之, 幼儿期是创造力的萌芽阶段也是关键期, 他们已具备了创造动作的潜能, 创造使他们得到巨大的乐趣和满足。我们要充分利用音乐欣赏这一活动形式, 给幼儿营造一个创造的环境,激发创造的灵感,挖掘的创造潜能,鼓励、信任幼儿,保护他们在创造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信心与勇气。这样,才能使幼儿自信、自由、大胆的创造,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第二篇: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大新镇李花园小学
高伟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大新镇李花园小学 高 伟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无疑会给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所以语文教学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关键词】:陶行知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
生活化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社会生活性非常突出,这就更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源于生活,与生活同在。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可以这么说,新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儿童为中心,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让每一个学陶的语文教师明白了老师应该怎样去教语文,学生该怎样去学语文,师生又该怎样去用语文。下面我就根据平时的语文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创设情景,在生活中观察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学习之地,天天是学习之时,人人是学习之人。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教师可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
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这样的教学将学习活动融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之中,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比如说教学课文《秋天的图画》时,我带着学生走进田野、果园,亲眼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象,亲身感受丰收的喜悦。在课堂上,我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创设学习氛围。如学习《成语故事》“坐井观天”时,我设计情境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井底之蛙或小鸟,它和小鸟是怎样争论的?通过纸筒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它会怎么说?放开纸筒看到的是又是什么样?当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会怎么说?这样既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又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这样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任何封闭的课堂教学无法获得的!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观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二、引导实践,在生活中体验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体验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可见其态度之坚决,立场之鲜明.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
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学生自己会做.”“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同样《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新理念时,“体验”一词用得是最多的,这足以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古诗《过故人庄》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老友相聚的生活情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朋友相聚,品酒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茶叶,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以茶代酒,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又如在教学《长征》时,我让学生先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再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红军战士以苦为乐的高尚品质,既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三、再现原形,在生活中感悟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理解.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来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的,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为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有的课文内容距我们现在的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的认识就不会正确、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样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的故事情节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再现生活原形,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表演.通过伯诺德夫人一家跟敌人智斗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空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他们的机智勇敢,同时也获得情感的陶冶.又如教学《手指》时,让学生扮演各个角色上台表演.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创设了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能使他们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发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比我们平时的说教所起的教育效果更好.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胡国枢,《陶行知新论》,2004;
3、《行知研究》2015第一期。
“友声杯”诗词大赛作品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有感
李花园小学
高伟
八年战火遍地燃,欲血长城将士胆。面对侵略无畏惧,自古正义胜强权。
从 教 有 感
李花园小学
高伟
春夏秋冬四时忙,三尺讲台唱篇章。不求功名与回报,桃李满枝美名扬。
我的幸福校园
李花园小学
五(1)班
高
戈
早晨,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又开始愉快而又美妙的一天。吃过早饭,我和同学们就走进这座充满神奇而又美丽的校园。开始这一天的求知之旅。
只要上课铃声响后,每个同学都会按照自己的课程表去相应的班级上课。每个星期我们都会经历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化繁为简、举一反三的数学课、精彩纷呈的英语课、生龙活虎的体育课、丰富多彩的信息课、随心所欲的美术课、奇思妙想的科学课„„
在这些课上,老师都会跟我们一起做游戏,然后一边玩小游戏一边学习知识。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会知识,快快乐乐每一天。
比如语文课上,老师会给我们讲故事,让我们各抒己见,讨论学习,课堂气氛热火朝天,大家也可以谈古论今。尤其是习作课上,同学们都能畅所欲言,一气呵成。
课外活动课,同学们可以去操场上打篮球、打乒乓球、玩跳绳,可以去图书馆看书、借书,还可以去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这就是我们的幸福校园,它充满着快乐、保险、安全。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李花园小学将会变得更美好,更令我们神往。
指导教师:高伟
第三篇: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单位:屯溪区奕棋镇中心小学 姓 名:吴 龙 娣 电子邮箱:617328470@qq.com 电话号码:*** 董必武有诗曰:‚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圣人,他用毕生的精力为中国教育指明了方向,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思想,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贯彻陶公的‚一切以儿童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教会学生怎样去学语文,怎样去用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去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去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呢?
一、解放自己的思想,聚焦有效教学。
‚为教而学‛之先生要在‚学‛中变成小孩。‚变成小孩‛既是‚学‛的基点,又是‚学‛的最高境界。当先生自己变成小孩,了解小孩,信仰小孩,解放小孩之关隘就能轻松攻破。
陶行知教育名篇中的《师范生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一文中说:‚你若想在笨伯中体会出真牛顿,在平凡中体会出真瓦特,在坏蛋中体会出真爱迪生,您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因为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十足的小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小孩子那种给你一块糖,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打破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写的作业没得到五角星,仿佛是候选总统落选了一样失意。当你变成真正的小孩子,加入到孩子的队伍中去,便会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了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了乐园,你立刻觉得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你变成了真正的先生了。当我们老师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孩子,1
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生的界限就打破了,师生就可以平等地坦诚相待,学生就乐于将自己的需求向老师反映,就能够聆听到孩子们的心声。记得有一次与学生玩耍的时候,听说有位学生的家长用100分减去学生考的分数,差多少就打多少下。我觉得挺残酷的,就改变了策略,不在试卷上打分,只打上等次和箭头。A、B、C、D等次代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箭头朝上说明你进步了,箭头朝下说明你有些退步。当打着等次和箭头的试卷发给学生之后,他们喜笑颜开,欢呼起来。还没等我讲评,就自己主动地查阅资料订正起来,错的地方还拿出纸来反复地默写了几遍,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次,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发现了学生的才能,在备课的环节中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度,设计出符合他们实际,便于他们理解的教案,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这样,学生的学习劲头足了,课堂气氛活了,参与面广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想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语文,语文教师就必须解放自我,把自己变成一个内外如一的小孩子,走进孩子的中间,不断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才能,增进对学生的情感,从而聚焦有效的教学。
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想象思维。
陶行知先生有一次到南通州去推广‚小先生‛,写了一篇一分钟的演讲词,其中有这样一段‚读了书,不教人,甚么人?不是人。‛话音刚落,有个小孩子马上就说:‚陶先生,你的演讲最好把‘不是人’改成‘木头人’。因为‘木头人’比‘不是人’更好。‘不是人’不具体,桌子不是人,椅子也不是人,而‘木头人’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印象。‛这一故事无疑告诉我们小孩子是有创造力的,而创造的源泉在于想象。牛顿从苹果落地想到了万有引力,从而揭开了宇宙奥秘;爱迪生从小就‚异想天开‛,试图人工孵出小鸡,后来竟作出了 2
一千多项发明;当今首富比尔盖茨,他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也主要是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师在执教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文本中关键的阐释语,去品味文本空白处的意境和神韵。解放学生的头脑,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抽象的概念变成触手可及的形象。如《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运用了拟人手法,在描述了飞翔的小鸟和井底之蛙关于天的大小争论之后,末尾写到小鸟劝执拗的青蛙跳出井口便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教学时,我有意识设置悬念:‚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问题一出,就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荡起学生想象的浪花。一番思索后,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狠狠地吸了一口气,撑起两只手,两只脚猛力一蹬,跳出了井口,它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一看,‘哎呀’一声,惊奇地说:‘小鸟姑娘你说得对,天果然无边无际,大得很哪!’‛也有的说:‚青蛙露出自信的神色,半睁着眼睛,摇了摇手,仍然坐在井底,因此看到的天还是井口那么大。‛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口表能力,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特点竭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地思维,让学生在想象王国中自由自在地遨游,重构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使文学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于学生的心灵。
三、解放学生的嘴巴,引导质疑问难。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也指出:‚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在语文课堂上,想要改变学生学习被动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和积极性,就必须解放学生的嘴巴,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父亲的菜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王树槐通过对父亲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亲是一个勤劳、聪明、坚强的人。我在执教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课题处引导学生质疑。板书好课题后,让学生齐读课题想:看到课题后你想了解什么?学生的思维马上就活跃起来:‚父亲的菜园有多大?‛‚父亲的菜园美不美?‛‚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父亲的菜园里有什么?‛‚父亲的菜园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逐步深入。
还有一次在执教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时,我们班的邓慧同学就问了‚为什么春江水暖是‘鸭’先知,而不是‘鱼’先知?‛因为在备课的时候我没有预设这样的问题,为了给自己争取一点思考的时间,于是灵机一动,便说:‚谁知道为什么?‛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他们的积极性立刻高涨了,有的说:‚鱼儿长期生活在水里,感觉不出水的温度。‛也有的说:‚鱼儿在水底诗人看不见。‛还有的说:‚鸭子对水温的变化比较敏感。‛…… 一派踊跃发言的景象,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语文教师如果教会学生‚质疑‛,学生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能得到更好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陶行知思想的精华,对语文教学的启迪是深远的,宛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在探索语文教学的我指明了方向,看到了希望。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把陶行知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才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才能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才能寓教于乐。
第四篇: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学校现在对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很重视,通过学习,我作为班主任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在 班级管理上面更是有了新的认识。
一、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当学生的好朋友。
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这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保障。教育家陶行知曾明确指出“创 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能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 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 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绝对权威,对班 级集体的管理实行“契约式”管卡压。教师与学生无法亲近,更不用说交流。学生对老师也 是“敬而远之”。这样的教育,锁住了学生的心扉,封闭了学生的情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凡事都循规蹈矩,不敢奇思妙想,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创新教育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俗话说: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建立了亲密 和融洽的关系,才会给学生带来敢于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和“我能创新”的自信。
1、热爱关心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 “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确实,没有真挚的爱,就没有 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是新世纪教师应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形成民主、平等、和谐 的师生关系的前提。班主任要主动亲近学生,深入到学生之中,在相处中用点头、微笑、拉 拉手等亲切神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喜爱的目光,消除那种“老鼠见了猫”的恐惧心理以及 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积极了解、关心每个学生的愿望、性格、兴趣等,帮助他们形成创新 思想、创新思维,在这种相对宽的支持性成长的班集体中,学生的个人爱好、个性品质得到 很好的发展,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创新。
2、要相信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信任人,才能唤起人的自尊。对人的信任是 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创新的意识、精神及能力。班主 任只有相信班上的每一个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地教育学生,鼓励学生,才有可能去发现学生 们的不同才能和兴趣,因人而异地指导他们,并为之创造出进行各种活动的条件。当学生对 某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时,班主任应及时给予肯定,相信他的合理性,并对敢于发表不同看 法的精神进行鼓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总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从我们教师做起,我们教师要积极接受现代教育理念,要有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学生才会热爱教师。只有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两 者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进入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打开樊笼,提供创新的机会和实践的舞台。
“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 们能看;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能把儿童的功 课表排满。”教育家陶行知的这段话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因此,我们要打开樊笼,把时间 和空间还给孩子。班主任应在班集体中处理好“一抱、二牵、三导”的关系,从最初的“事 无巨细”样样亲自动手操作,到逐渐放手,以至于最终达到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我给学生提供的创新实践舞台之一就是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民 主选举常任班委。选举要经过“自我推荐”“竞选演说”“同学投票”等程序,这是给学生、、提供的第一个实践舞台。在“竞选”活动中,不少同学表现了不凡的才能,提出了许多很有 创见的施政措施。第二步是由常任班委成员轮流主持一段时间班级工作,为大家做个好榜样。第三步是以学号为序,全班每个同学轮流当一天值日班长,常任班委实行值周班长制,帮助 值日班长工作。值日班长根据班级的整体计划,提出一天的任务要求,督促检查全班的生活、学习、纪律、卫生、体育活动等,还要填写班级日志,总结一天的工作,提出下一天工作的 建议,并和第二天的值日班长做好交接工作。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 了遵纪守规的自觉性,更重要的是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了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
我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如制定的目标有偏差或错误时,及时给予指正;当 他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出点子,启发他们慎密思考,激发他们创新新招,使方案设计得更完 美,实施更顺利,效果更明显。
三、辨证地看待学生道德行为上的差异,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 “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创新思维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 ,创造力人皆有之,但每个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表现形式、发挥作用的潜能、显露的早晚等各不相同。学生之间的天赋潜能和成长环境总有一定的差异,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必然表现出个性特点来。在学校里,“老实听话”的学生常常受到老 师的欢迎,而淘气顽皮的甚至“无法无天”“犟头倔脑”的学生,则让一些老师无可奈何。、许多研究表明,这些“调皮大王”常常是创造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对新事物十分好奇,思维 十分活跃,常常因“奇特”的想法作出“越轨”的行为。由于他们的创造性不易被发现,在 学校统一的要求下,只能机械地适应教学。“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因各门功课不及格,被老师骂为“不折不扣的糊涂虫”,爱因斯坦这位作出划时代贡献的物理学家在学校里,一 直受老师冷落,也没有发现他的奇才。因此,教师应辨证地看待学生行为上的差异,透过现 象看本质,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创造力,精心培养。在班级中注意留给学生个性发展的 空间,坚持因材施教,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提供环境。
让我们记住陶行知先生说过的话: “你 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因材施教篇】
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2.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
【教学方法篇】
1.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陶行知
2.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
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4.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陶行知
5.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成功教育篇】
1.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
【创新与实践】
1.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
2.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陶行知
3.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陶行知
4.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陶行知
【养成性教育】
1.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陶行知
2.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陶行知
3.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教育名言
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6、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7、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8、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9、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10、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1.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12、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
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1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14、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5、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6、教育是立国之本。
17、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18、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19、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20、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21、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22、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23、象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24、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25、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26、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27、教学合一。
第五篇:浅谈陶行知美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浅谈陶行知美育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陶行知先生作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现代教育的改革先行者,为改革旧教育、探寻中国教育的新路,做了毕生的努力,他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陶行知在他一生的教育活动中,始终把美育放在重要地位,他把美育列作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真研究美育的理论,不断创立新的美育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美育道路。可以说他的全部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是贯穿着“以美育人”这根红线。
美育是学校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环节。美育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审美情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初步的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但美不是孤立地存在,美育不能孤立地进行。美育应与德、智、体、劳各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班级管理工作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渗透陶行知美育思想,“以美育人”、“以情感人”,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标。班级管理包括有许多方面,综合起来说,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管理两个方面。从“硬件”方面来看,主要是指教室环境的管理与建设。1923年陶行知在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曾指出三个办学目标,其中第二个目标就是改进环境,要有美术精神,并指出我们对于四周的环境,最忌是苟安,同流合污,听天由命,不了了之,并主张改造应当秉着美术的精神,运用科学发明的结果来支配环境,使环境出现和谐的气象。不仅如此,在陶行知先生一生办学中,无论是晓庄师范、山海学团、育才学校等,都坚持以美育人。他重视校园的环境美,而这种环境美决非全赖天工,而是靠师生的共同劳动创造所致,他亲自带领师生种树、铺路、布置。陶行知认为学校环境美对人的精神状态、思想感情的陶冶有着重大意义。1923年他在《杭州大学之天然环境》公开信中指出:“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不容忽视。陶行知重视创造优美的校容和校风,并指出阵有阵容,校有校容,有其内必形诸外,我们首要重艺术化的校容。
陶行知先生以“美术的精神”来改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人格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班级管理中,教室作为学生朝夕相处的环境,我们理应充分重视,并予以积极的建设,以优美的环境营造育人的良好氛围。教室的整洁自然是首先必须做到的。此外,教室里要着力于搞好环境布置。黑板报、标语要醒目新颖。特别是班级黑板报更要花一些心思去建设。可以摘录一些名言佳句,用来勉励学生,也可以让黑板报成为学生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的论坛,黑板报还应是结合学校主题教育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室的墙壁也是布置的重点,要让墙壁“说话”,在墙壁可以布置一些美丽的风景画,使教室显得更加温馨;也可以成为同学们的“学习园地”定期或不定期地展出学生的作文习作和优秀作业;也可以在墙上展出学生自己的书画、美术作品;同时,教室的墙壁也可以成为学生们的“学习竞赛天地”,表扬优秀者再接再厉,鼓励后进者迎头赶上„„另外,在教室里可以适当地养几盆花草,由学生照看培养。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教室显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体来说,教室的建设与管理主要体现“洁、齐、美”三字和蓬勃向上的氛围。
班级管理除了教室这一“硬件”之外,更多的是“软件”的管理。所谓的“软件”管理是指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陶行知先生的美育思想中,就十分注重行为美的培养,他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亲自制订了《育才三方针》、《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等文件,制定了许多遵守纪律、讲文明礼貌、讲团结友爱的行为美的规范。从而达到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的目标。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培养学生行为美的过程中应讲究“艺术性”。
首先,学生行为美的养成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教师的榜样的力量,这就要求教师的行为首先应该是美的。“教师无小节,身教重于言教”,有时教师的一个小小举动,胜过十句教育的话。教师如果能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我修养,那么无形中就会给学生一种教育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每一位教师都应在一些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这本身是良好师德的体现。教师只有用美的行为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信服自己,使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才是美的。
其次,教师在教育方法上,也应讲究“艺术性”。例如批评,批评作为一种常见的教育方法,是一服苦口的良药,如能善用这一教育方法,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第一,批评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收效才大。老师在台上大讲特讲,但讲得大,讲得空,一般学生摸不着头脑,犯错误的学生也不怕,还是我行我素。批评要有的放矢,就要批评要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批评要带有明确的目的,点明改正的方向。第二,批评还要留有余地,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否定或者贬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批评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从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出发,恰当地运用“留有余地”的批评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批评要刚柔相济,刚柔相济是班主任批评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去作教育,“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常常用刚制柔,以柔克刚。对女同学用刚,则有震撼力,对男同学用柔,则化解顽石。刚与柔的使用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重点。特别是犯有错误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表现得就更为复杂一些,因为做错了事,受到别的同学的责怪,产生了自卑感,有时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有上进的要求,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因此对这些学生,在平时既要讲原则,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又要讲感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含蓄而不张扬的批评有时比那种电闪雷鸣式的批评效果会更好。第四,批评要迂回启发,我们不仅要有一针见血、开门见山的批评教育,也要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迂回批评教育。这样可以避免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的直接交锋,引导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消化、理解、醒悟,从而改正错误,使批评达到目的。如此批评没有剑拔弩张之势,往往却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有些学生有迟到的现象,教师不要历数他的过错,也不要埋怨他屡教不改,而是叫他将以往迟到的原因总结出来,叫他想想,有什么原因是不可以克服的,老师可以帮助他。这样,往往可以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教育的机会。此外,在进行主题教育时,应多运用音乐、美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学生、陶冶学生,增强教育的效果。
总之,在班级的管理中,我们应渗透陶行知美育思想,运用大美育的观念,进行班级“软”、“硬”的管理与建设,这样会使我们的教育更具艺术性,更富感染力,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