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之我见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之我见
教师对待学生无外乎三种情况:一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二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三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学生成长一帆风顺。
显然,“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失之偏颇,并不可取。优秀的教师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师生关系好,对学生的教育就容易成功;而与学生的关系不好,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教师看到学生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教师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学生,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学生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教师对待学生,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学生只能自己去努力。教师既无法替代学生,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学生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
教师做学生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学生,还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学生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学生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教师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学生不害怕教师的“权威”,转而和教师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
第二篇: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高台学校 张超
“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2010年的奋斗目标。其对象重点是青少年。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每个教师责无旁贷。因为我们正担负着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各类建设人才。但目前的现状是部分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惰性较严重不肯动。随着年级的增高人数越多。那怎样才能改变这一面貌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启动,给大家指明了方向,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同时也是对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一场变革,教育理念也需随之更换。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创生和开发的过程,不再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过程;因此,体育课的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并以此为指导,从不同方向组织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体育教学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如今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在生活还是思想的教育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可却潜行着一种危机,那便是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过于的缺乏锻炼,营养丰富的消化不良,诸多的问题呈现在我们老师和家长的面前。发现这一危机的同时,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应急措施,可多数的学校只看中的只是学生如何的把成绩提高上去,而很少去关注学生的体育锻炼。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他们提供体育锻炼的知识,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去认知体育。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它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逐渐形成体育习惯。从心理机制上来说,体育习惯是一种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强化和积累而形成的。总之,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在漫长的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一项非常艰巨而漫长的系统教育过程。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不能仅限于思想和认识上的主观引导,更重要的是必须使学生在客观实践中能主动建立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意向和看法。只有树立起自我体育意识,才能自主发展,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课的显著特点是动态性与外向性。在体育课上,每个学生都要参加各项活动,因而他们的思想容易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而且自我表现又随时间、刺激、强度、环境、达成度等变化而产生波动。为此,教师应注重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贯穿于课的全过程,在每节课的各个部分和各个方位都要注重有时、有序、有机地渗透。
㈠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生立定跳远时,根据学生爱动物、爱模仿、喜爱游戏活动的心理特点,创编青蛙捉害虫的游戏活动。把学生分成青蛙和害虫两种角色在稻田里跳来跳去,让青蛙双脚跳着捉害虫,捉到后角色互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在这种有趣、活泼的情境式活动中,个个争先恐后、积极参与,在欢快的游戏中学会了立定跳远的基本技术,锻炼了身体,活跃了身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㈡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可见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氛围,学生时时处于被动、压抑状态,谈什么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经常参加他们的游戏活动,做学生的“大朋友”,把自己摆到与学生人格平等的位置上,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喜爱的情感。其次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帮助,树立团结、友爱的良好的风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关爱和友情。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融洽、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㈢转变教师传统角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因此,现代教学中我们要转变传统角色,改主讲为主导,变传统的组织者、指挥者为引路人。教师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例如:我在教学“后滚翻”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尝试后滚翻。有的虽然没按照动作要领却也滚动自如。接下来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说说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再让学生根据交流、探讨出的方法去实践,教师适时、适当地加以辅导,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动作。通过自主尝试练习,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㈣注重个体差异,强调层次性。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应强调层次性,让强者更强,能吃得饱,让能力弱者,也能通过从低层次的练习逐渐向高层次发展。例如我在三年级前滚翻教学中设计了由易到难的四组练习:1组,有斜坡的前滚翻,(要求头后部着垫,团身起立),2组,正常的前滚翻,(要求同第1组)3组,有宽度限制的前滚翻,(在2组要求的基础上滚直线)4组,有远度限制的前滚翻,(要求在3组基础上,不分腿,且有一定的远度支撑,完整滚翻)。通过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体育的快乐,极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㈤拓展教学形式,力争灵活多样。有一次我课间休息时,无意中发现学生在草地上竟欢呼雀跃,兴奋无比。他们相互追逐、嬉戏,有的在草地上打滚,有的在草地上做侧手翻,有的做头手倒立,有的用小石片打水漂,学生的童趣尽露无疑。对呀,何不利用校园周边环境,拓宽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呢?于是我每周总要带领学生到校外上一节体育课,有时利用草坪做前滚翻,有时利用山坡进行冲坡比赛,有时利用小石子练习掷垒球,有时组织学生捉昆虫、采野花,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将体育教学与美术、常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使体育教学打开封闭的大门,突破狭小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进行体育锻炼,陶冶情操,学会自我锻炼方法,培养创造能力。
㈥重视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研究开发和使用。在最近的几十年中,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人教学领域,从照相、幻灯、录音、投影到摄像机,从电影、电视到计算机,这些现代教学多媒体的使用,把有声与无声、有像与无像、声像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抽象的概念外化、物化,减轻学生认知上的难度,并容易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我们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
三、利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殊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体育课是所有学科中与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学科,因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理应成为体育教学重要的任务,这也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改变过去重视传统知识技能,忽略学生身心、健康的片面思想,一切从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出发,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发展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健康价值,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表现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生,树立学习和生活上克服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引领,老师不应该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制约者,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发展的促进者,我们应从做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有心人开始。学生是学习活动和自身发展不可替代的主体,又是教学活动复合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影响,只有得到学生的选择、支持,才能对其发挥作用。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能动、自觉地规划自身的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真正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
2009年12月15日
第三篇:因材施教,以学生发展为本
因材施教,多表扬学生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先把学生研究透,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特点,你要知道他想什么、做什么,这样才能让他接受你的教导。其实,每个学生都想成为好学生,他们对老师充满了尊敬和依赖。但是每个学生的能力不一样,所擅长的东西也不一样,班级里学生层次不一,所以要因材施教,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尽量多鼓励他们,多表扬他们,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受到赞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形成良性循环。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身处地的以他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启发引导。
我们班级有一位同学特别粗心,不管做什么只求速度,不求质量,批评了几次都不管用。后来,我改变了方法,在他的作业上写了“这次比上次有进步了!”或“加油,你越来越棒了!”等句子,还在课堂上,对他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这一下子,他成为了同学们眼中的进步大王,他自己也有了认真完成作业的自觉,进步真的越来越大了。从这一点也可以证明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
第四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上海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了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发展,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把课改理念提到了时代发展的高度。然而,新的课程理念与广大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新的课程理念如何转化为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行为的任务更是艰巨。因此,课程理念不能停留在学习上,停留在口头上,必须大踏步地走进课堂,走近教师和学生。究竟怎样进行教与学才是落实新课程理念,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又怎样来评价课堂教学的好坏呢?对广大教师来说,应努力做到以学定教、以学施教、以学评教。
一、以学定教,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以学定教”中的“学”指的是与学生的发展有关的内容,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教”指的是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关的内容,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教学效果„„。“以学定教”呼吁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教学。
1、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制定明确、集中、适切的教学目标。
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做到尊重学生,从了解学生入手,以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比如汉语是母语,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学习了,他们的听、说、理解都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即使是一年级刚入学新生的语文学习也不是零起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心中有学生,不能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学生的兴趣,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学生的意愿,把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为学生的学习制定明确、集中、适切的教学目标。明确是可操作、可评价,集中是突出重点,适切是不随意降低要求,也不任意拔高要求。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和完成,也有利于部分学生更好的发展。
2、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组织多样、综合、有效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一时间,好象探究性学习是唯一正确的学习方式。其实不然。人类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课堂教学也历来存在着“讲解-接受”和“活动-发现”两大理论派别。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接受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而学生自主活动的探究式学习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因为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功效,运用得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综合、有效的学习方式,使之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3、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出发,采用合理、灵活、高效的教学手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采用什么方法要建立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之上。只要学生得以发展,就是合理的好方法;学生得不到发展,哪怕教学手段花样再多,也只是教师在作秀,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
如今教学条件的改善给教师提供了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师如何运用好这些设备,还得以学生的实际和发展来确定。新课程提倡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途径,教师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学生语言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使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更有感染力。还可通过网络,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无穷无尽的资源。更可以发动学生主动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获取知识,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以学施教,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一味地“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观念,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放出来,变知识的存储器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改变教师“教”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
[案例1]:教师出示配有图画的拼音字母:i u ü,一部分学生脱口而出,大声念起来。
师:这么多小朋友会念了!我请会念的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
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三个单韵母?
生甲:衣服衣服iii。
师:很好!你利用图画记住了i的音。
生乙:1字加点iii。
师:不错!你记住了字母i的形状。
生丙:一件衣服iii。
师:了不起!说了两个带i的字。
„„
[案例2]:教师出示配有图画的音节:x-i-a-xia许多学生脱口而出,大声念起来:xia龙虾的xia。
师:不准插嘴!跟我读x-i-a-xia河虾的xia。
生:x-i-a-xia河虾的xia。
师:x-i-a-xia海虾的xia。
生:x-i-a-xia海虾的xia。
师:还有什么虾?
生:龙虾的xia。
生:基围虾的xia。
这是近日在一所学校随堂听课中的拼音教学片段。两个班的学生都是刚入小学的新生,应该说,他们的原有基础、学习经验差不多。但遇到了两位不同教学观念指导教学的教师,从这学习的起跑线开始,两个班学生的发展将拉开距离。这是“以学施教”与“以师施教”两种不同教学策略带来的预测性结果。可以肯定,“以学施教” 使学生学得更有趣,更主动,更轻松,更有实效,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以学施教”提倡教师以学生的实际作为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重要依据,适合学生发展。
案例1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预案机智地作出调整,改变并确定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当小老师来教同伴学习,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投入地学,有效地学,做到了生生互动,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改的理念。而案例2的那位教师则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生的实际,坚持照预案所设定的方法,按部就班,还压制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照办。学生在这样严肃、紧张的氛围中,还谈何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谈何发展?
2、“以学施教”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引领者、辅导者,促进学生发展。
案例1中,教师要让刚入学才两星期的学生记住字母的音和形,她不强行要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识记方法,而是引领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创造识记的方法,她从中以评价的方式作了不露声色的辅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和聪明才智,成功的喜悦荡漾在孩子们的脸上,使他们在想学、愿学、乐学中知、情、意、行同时得到发展,符合课改提出的教学要求。而案例2的那位教师如果不转变观念,不改变教学方式,不用多久,学生再也不会有主动的愿望,动脑的兴趣,插嘴的胆量,一个个成为装知识的储蓄罐,还谈何学习方法、促进发展?
3、“以学施教”呼唤教师要以尊重、欣赏、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
世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案例1中,教师发现学生对呈现的拼音字母的学习有差异,有的已经会读了,有的还不会,就利用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让学生教学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紧接着,又鼓励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学生记字母的方法不作统一的要求,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鼓励和欣赏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独立学习,认记字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这种张扬学生个性的教学也正是新课程所要体现的思想之一。而案例2中的教师却不管学生有无差异,一律对待。使有的学生跟不上,学不会;有的学生浪费时间陪着学。这还谈何“关心学生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健康地发展”?
由此看来,“以学施教”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教学不能只围着教材、教参、教案转,而不顾及学生的实际;也不能只把传授知识,学生完成作业作为全部的教学活动,而不考虑学生的情感、能力与学法,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观。
三、以学评教,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和课程的不断完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应该是充满活力、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应有新的评价。聚焦课堂,评价课堂教学显得十分重要。以学评教,就是要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发展的课堂学习空间。
1、“以学评教”要求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作为主要依据,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以学评教”的评价对象主要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同时也指向教师教学策略的实施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关注的是教师,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学评价表上的指标注重的是教师,媒体、手段的采用突出的是教师,课后教师一句:“学生配合得很好。”也看重的是教师自己的感受。评价是根无形的指挥棒,这样评价造成的后果是,教师的自我中心意识、主宰意识越来越强,重教不重学,搞形式,翻花样,求完美,这与当前的新课程理念显然是相违背的。因此,实现以学评教,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作为主要依据,就要把主要的关注点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领悟和体验,在学法中的提高和发展。要观察学生是怎么学的,了解他们的提问、思考、体验、感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了解他们在这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以此作为评价课堂教学好坏的主要依据。当然也要关注教师,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激励、赏识、尊重,是否启发、引导、服务„„,一句话,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是否起到了有利的作用。
这样“以学评教”的标准,势必引起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对自己教学行为能否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视,最终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2、“以学评教”能促使教师以学生的学习行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评价标准不同就会引起不一样的教学反思。“以学评教”能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理性分析,引导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教师与时俱进,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笔者曾在两个班级,尝试语文试验本教材第四册《蓝鲸》一课的教学。其中学生作出的不同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也引起了两位语文教师的反思。(课前我知道学生已经预习过课文)上课了。我引导学生读课题后,两个班的学生对蓝鲸都表现出喜欢的神色。这时我问:小朋友,关于“蓝鲸”,你想知道什么?甲班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很多,涉及蓝鲸的大小、体重、呼吸、颜色、寿命、脾气、吃食、睡觉、繁殖、哺乳等等。乙班学生想知道的问题都是课文中的内容。
经过对学生不同表现的分析,可以推测:尽管两位教师平时都会要求学生提问,但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不一样,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甲班教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使学生有疑便问,真疑真问,促进思维,有利学生的发展。反之,乙班教师让学生提问只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重视的是符合自己教学设计所需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提问的过程成了猜测教师想要的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有疑不问,无疑假问,对学生的发展毫无益处。通过分析、反思,甲班教师坚定了自己的做法,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行为;乙班教师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该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因此,“以学评教”促使教师反思、改进,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学生共同提高,达到教学相长。
3、“以学评教”倡导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
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材的教与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服务于学生,为学生学会学习创设氛围、组织管理、制作学具、选择教法、收集信息、开发教材、拓展教材、补充资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一切。
美国教育家、现代评价理论之父泰勒认为,教育评价就是这样一种过程,即发现学生学了什么和所学的东西具有的价值。这是一种具有先进理念的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观。“以学评教”的观点就比较符合这种评价观。
第五篇:以学生、教师权利发展为中心,构建转型格局
以学生、教师权利发展为中心,构建转型格局
今天,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迷思,我们应该重新反思,大学的使命是什么?我们基于什么树立大学使命?回答是,大学使命和大学制度的树立主要是基于大学的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而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或本质职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是大学的衍生职能,树立符合现代要求的办学思想和大学制度必须基于人才培养展开。
因此,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以学生、教师权利发展为中心,构建转型格局”。从上半年我校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等来谈这一话题。
一、取得的成绩
上半年,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是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多轮的讨论研究,达成共识,完成了“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关于申报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项目的报告”的起草及申报工作,初步规划了一幅比较严谨务实、振奋人心的学校“十三五”发展总体框架及转型蓝图。下一步还要完成转型规划的专家论证、专项规划的修改完善等工作。目前,与同类高校相比,我校一定程度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如果实现我们转型发展规划目标,那么学校发展应该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但最重要的是,通过制定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学校发展方向。
二是学科与团队建设迈上新台阶。今年5月,学校再次获得5个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现共累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14个。在此基础上,今年亦获得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验示范教学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1门省级精品课程,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
三是科研水平和科研质量稳步提高。借助陕西省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积极搭建平台,已建成“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等两个协同创新中心,目前正在积极筹备“咸阳市科技创新中心”、“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或平台。在此基础上,上半年已获得省厅级项目50多项。
四是“学风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荣获了“2014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策划竞赛暨第三届两岸三地大学生品牌策划大赛”大陆地区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省级一等奖等一系列学科竞赛奖项,共计获奖60余项,110多人次;学生考取南开大学等重点大学研究生16人;同时,我校团委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等荣誉。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总体分析,可以用全盘思维欠缺,参与度不够、层次不深来概括。
具体而言:
1、全盘思维欠缺
表现为办学定位未能固化,进一步而言,学科体系、专业群建设未能完全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完全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应具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根本原因在于,意识导向不明,导致的制度及平台建设一定程度的零散化。
2、参与度不够
表现为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等体现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项目参与度不足,热情不够,数量难以弥补成功率的不足。
根本原因在于,未能以学生为主体建构导向规划。具体而言,科研转化为教学的能力不足是一个方面,教师未能将前沿思想及技术发展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源泉,导致学生缺乏引导性下的专业发展;专业学习与第二课堂建设衔接不足是另一个方面,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已经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课堂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第一课堂的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团队建设又是一个方面,现代技术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团队参与,各个项目的论证与完成需要的是团队协作的力量,我们在培养学生团队建设方面仍显不足。
3、层次不深
表现为所取得成绩要么层级低,要么质量浅,很多成果依然伏在表面,未能转化,既未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又未能转化为教学素材或手段。
分析原因可知,一是产学研融合不够深入,体现在我们的教师依然缺乏科研转型的意识,没能抓住应用型科研的本质及特征,从而开展研究;二是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处理地不恰当,大学使命要求我们的看法是,科研是教学的手段,教学是科研的延伸,所以我们必须再次审视这一本质关系。
三、关于改革创新
为什么要强调改革创新?过去的一些年,学校虽然取得了升本、申学等成就,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与教育部对新建本科院校以及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同类水平大学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总体上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我们的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科研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办学特色有待进一步凝炼和形成。针对我们的薄弱环节和社会发展要求,学校已基本确定转型发展规划,要实现规划目标,困难不少,也不小。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人才培养为抓手,以学生、教师权利发展为中心,用新的机制、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各种改革创新来实现转型,实现学校快速发展。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共同努力。
第一,转变教育理念。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育人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各种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发展平台的搭建,治理结构的完善要充分体现学生、教师的参与、决定性权利。
第二,明确学校办学目标、类型定位。确立学校办学目标和类型定位,既要立足自身实际,又要面向社会,深入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以及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从而导向构建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建立紧密对接行业、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或专业集群。为学生发展服好务。第三,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在学校转型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应用型大学,突出应用型的特色。很显然,传统的注重理论教学内容,满堂灌等教学方法已肯定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需要了。我们广大教师首先要精通专业理论但不唯理论,积极参与社会各相关行业,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中去,提升自身“双师素质”和能力。同时,积极推进案例教学、启发式、研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团队作战的合力,进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注重应用性研究和科研创新,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要建设高水平的大学需要高水平的科研,但是,我们仍再次强调,科研是教学的手段,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胡锦涛在中国“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这进一步为我们的科研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紧紧围绕地方需要重点开展应用性研究的决心和信心。学校出台的相应措施,也进一步提出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应用性研究,加大科研创新力度,重点推进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向教学的转化,促进科研质量的提升。希望广大教师继续坚持为地方发展服务的宗旨,多到企事业单位去,主要是到企业去,看他们有什么需求,有什么技术困难,独立的或者是同他们的科研人员一起来做科学研究和科学攻关的工作,学校也会为此搭建平台,这样我们的科研成果就应该不存在转化的问题了,同时,也能把由此所取得的相关成果带到课堂,丰富学生知识及技能的双向发展。实现产学研的真正融合。同志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发展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希望全校教职工能够继续保持和发扬热爱学校、献身教育的优良传统,以主人翁的精神和责任感,在各自的岗位上,埋头苦干,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在努力推动学校发展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