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宋儒与佛教的关系——从攘斥到融合

时间:2019-05-15 04:3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宋儒与佛教的关系——从攘斥到融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宋儒与佛教的关系——从攘斥到融合》。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宋儒与佛教的关系——从攘斥到融合

宋儒与佛教的关系——从攘斥到融合

关于宋儒和佛教的关系,两者不是自始至终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矛盾的统一,即崇儒排佛和援佛入儒的统一。

宋学初期的排佛斗争实质上是韩愈辟佛运动的延续。韩愈所谓的排佛是佛教而不是佛学。要弄清其始末,首先要从儒佛兴衰缘由看起。

六朝以后,佛教逐渐兴盛,而儒家终于衰败,佛教之盛,与佛学的长于“证心”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所谓心法,即指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之学。刘禹锡认为,儒学作为传统文化,之所以败给外来的佛教和新起的禅宗,正是因为性命之学的缺乏。佛教提出的有关宇宙和社会的一些命题,在传统的儒学中未曾有过,这也正是佛教这个外来文化吸引人的地方。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儒者无法全盘接受这个异端,导致了儒学以封建礼教或纲常攻击佛教。早在唐代,韩愈就在《原道》一文中攻斥佛教,其祸害有三:(1)“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这是从华荑之辩这一儒家传统的政治立场上说的。(2)“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是从社会伦理的角度讲的。(3)“民焉而不事其事”则是指僧徒的不事生产,佛寺的蠹坏财政,排佛矛头直指佛教之“殊俗之弊”、“耗蠹国风”。在唐朝辟佛运动的基础上,北宋儒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以复兴传统文化为己任,在他们看来,佛教和儒学是两个对立面,捍卫儒学,就必须消灭佛教,这样,排斥佛教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性,事实上他们是走入了一个极端。

以辟佛名扬于时而对后来宋学家有所启发的议右派代表人物李觏,从“仁”、“孝”、“礼”攻击佛教的虚伪和乱常,指出佛教之法不过是“绝而亲,去而君,剔发而胡衣’而已。宋学三先生之一的孙复在《儒辱》一文中主要侧重佛教的灭弃仁义、礼乐等中国传统的人伦道德。

石介从“道德”、“礼乐”、“五常”等方面,指斥佛“以妖妄怪诞之教”“坏乱”周、孔“圣人之道”,他还发动了清除佛道画像的活动

曾巩对王安石读佛书大不以为然,写了极有代表性的《说非导》,指斥浮屠“文诡辩,奋丑行”,“离君臣,叛父子……则浮屠之说,无益已可知矣。”

这种从各种角度对佛教进行抨击的史实,可以说俯拾皆是。然而这种观念、做法仅仅是从形式上对佛教的一种排斥与反对,并没有抓住其要害,事情一步步向深层次发展。疑经派代表欧阳修认为石介等人“火其书,庐其居”的简单做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从思想上去着手,才能战胜儒教。

欧阳修在《本论》中认为,佛教与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相差太远,原不利于在老百姓中间传播,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有一套劝人为善的理论。这才是辟佛的核心所在。

有了这层认识,欧阳修提出了具体措施,通过传统文化的宣传,让老百姓懂得只有儒家礼义才是通向“为善”的正确途径。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一种可以吸引民众的理论,他把这种方法叫做“修其本以胜之”,然而,他所用的理论是陈旧得不能再陈旧的礼义、“王政”之说,自然无法治其本。

在这种猛烈攻击异质文化的过程中,北宋儒者逐步建立起自身的学术体系,他们用自己的理论来反对佛教。

宋代理学是以‘道体“为立论基础的,这便是针对佛教所谓世界为虚幻说的;又如理学体系创立人周敦颐编绘《太极图》,显示“天理”创造实在世界的过程,包含有反对佛教的世界虚幻之意;张载首次明确从理气观、格物穷理、伦理观来批判佛教,他指出“佛教以有为无,所以不取理”,使“人伦不察,庶物不明”;二程也不遗余力地攻击佛教,指出“毁人伦,去四大”“自己不为君臣、父子、夫妇之道,而谓他人不能”从这一层面上看,佛教似乎是有不道之嫌,排佛运动真可谓是如火如荼。

排佛虽步步深入进行,但宋代儒者对佛教的批驳还不够深刻和系统,这种仅仅是出于朴素的民族感情而把佛书拒之门外的态度毕竟是不成熟的,更何况他们正处在一种创新和摸索的阶段,直到南宋中期,朱熹建立起完整而系统的理学体系,才暂时抵制住了佛教,至此排佛斗争才达到一个顶峰。然而,我们说矛盾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在排斥的同时也必受其影响。时代前进到宋学繁荣期,儒家在攻斥佛教的同时,又尽用其学。可见,佛、儒之间意识到在必须互相排斥或吃掉对方的同时,也便是互相融合和吸收的开始,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环境:南渡之后,士人普遍失去了信心与热情,产生了消极情绪,感到了空虚、压抑、幻灭感。精神无从寄托,志向无从实现,在这样国破家亡的时代转而寻求忧郁与愤懑化解的途径,追求细腻、敏感、脆弱、空灵、悠远的意境,这正是佛教所能满足的,使之成为佛教渗透士林的重要机缘。

二、帝王政策:帝王积极主张佛、儒并存,这种思想的统治推动了佛、儒融合的形成与发展,而实质上,在很大一方面这是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正如太宗说的“朕夙夜孜孜,固不为己,每焚香

愿民庶安辑,不近理之事断不为也”,就我来看,这在潜移默化中起了引导民众信佛的目的,从而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三、宋代士人与僧道密切交往:一方面是因为深刻的社会危机和不断的民族战事,使宋代士人在暂时无法找到出路的时候愿意也只能信佛修道,加强与佛道的联系;另一方面,宋代学者往往对传统儒学不满足而渴求扩大阅读范围,这就激起了他们从佛家典籍中开拓学问疆域的欲望。一些极力抨击佛教的人士也转而开始援佛。例如:李觏由“始吾闻之疑”到承认佛门心性义理之学“有可爱者”就是一大转变;司马光亦作《解禅偈》六篇指出儒道相同之处。这种前后两期观念不同,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是由于一个人处于人生不同阶段,遭遇不同境遇,结合当时不同的社会风情而产生的,其实人本身就是多面体,思想也就多元并存。

四、佛门也同样积极倡导儒、佛融合,和社会士人形成呼应:名僧惠洪的《礼嵩禅师塔铭》有“吾道比孔子、譬如掌和拳,展握故有异,要之手则然”,再形象不过地描绘出其主张的儒佛学通之关系。又见智圆在《中庸子传》中批评以儒为戏的僧人说“岂知夫非仲尼之徒,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强调的是儒佛相通。

五、佛教、儒学自身的发展演化也呈现出儒佛会通并重的倾向:佛教的教义和学术思想在当时极为盛行,占尽优势,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一样东西要能够保存、发扬下去,就必须有与之相抗衡的东西,于是在儒学相对低落的时期,佛教的某些方面填补改造了儒学的内容,使儒学得以大大地充实与拓宽,这就自然而然达到了与佛教相抗衡的目的。

可见,佛儒融合是大势所趋,是两者共同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宋代学术思想领域的主流导向,不可阻挡。

佛教充实儒学,儒学抗衡佛教,这两者之间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长期的交流、斗争、排斥、渗透、摄取的过程,才得以流传,从而促进了宋学的发展。所以我们说两者是矛盾的统一。在对待两者关系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不能就事物的一方面片面地加以认识、评判,其实,一种体系,一种学说能够存在下去,必是融合了多方面的思想、文化,正如宋儒与佛教,在存有矛盾的同时又取得某些方面的统一。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反思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八中学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从“师夷长技”到

维新变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必修3思想文化史中非常重要的一课。晚清是中国传统思想在近代发生演变的重要阶段,是连接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的纽带和桥梁。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内容至关重要。因此,本课的教学有以下特点:

1、化繁为简,层层递进。结合本课内容多、对学生历史思维要求较高的特点,根据课标的要求,突出教学重难点,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简明化,层层递进,便于学生接受,以提升学生历史思维。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贯穿始终。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展示、课堂评价的模式,老师对课堂活动进行组织,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把课堂教给学生。学生学习热情高、效果较好。

3、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本课采用场景式教学,将时下流行的“穿越剧”带入课堂,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的说来,预定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有许多收获,也存在一些问题:

1、历史情境能否虚构。本节课采用时空穿越的主题设计,激发兴趣可以,历史教学中能否如此情景虚构实践课堂,需要作深入探讨。

2、层层递进较好地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激情,到后面问

题难度大些,激情随之减弱,问题是教学设计中难易度如何与学情结合,也需要做探讨。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论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教学应用》培训心得

金峰路小学 李艳霞

为期一周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教学应用》培训结束了,其中让人影响深刻的是如何将白板和微课等等信息技术与学科紧密的融合起来,在今后教学中,我将以这期培训为标榜,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个集成了众多媒体教学功能的实用软件,通过这样一套与硬件捆绑的软件,对于已经制造好的课件,教师可在该产品的批注模式下,对原有的课件可用不同颜色、不同笔型的笔迹进行标注讲解,可以随心所欲的在上面写、画、插入视频剪辑图片,可以改变背景图和颜色,可以进行放大和缩小等等如此众多的功能,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趣味性。1.方便教学,有效丰富了教学内容和信息量

在以往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主控台前操作计算机,机械地把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学生往往不能像预想的那样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去,课堂教学似乎失去了活力的源头。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白板地上点击需要的工具或图标,即可实现所需要的操作,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的界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书写板书的空白区域,教师可以当黑板使用,顺应了教师的讲课习惯,使得授课很自如。又由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与各种软件能很好地兼容,其自带资源库中存放有各学科的图片、活动挂图、音像资料、学科工具等,教师可以灵活方便地引用所需的信息资源和教学软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信息。

2.活跃课堂,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

以往的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教学资料演示,那种预先设计、高度结构化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只能进行有限的切换,无法进行更改和标识,学生参与度很低。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平台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用需要的素材,随时在书写、标记和计算机操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根据需要灵活地进行编辑、组织、展示与控制,使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生有了更多到白板前展示、表现、练习和合作的机会,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参与的方式更加多样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能力和意识,也有利于回归富有活力的课堂。白板的视觉效果还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特点都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促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的形成。

3.重点强化,便于突破重难点

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某些工具例如放大、批注、聚光灯、屏幕捕获等,可以对具体的细节内容进行放大、标注、聚光灯照射、截取图像等,引起学生关注,贴近教学需求。白板的拉幕动能、隐藏功能可用来一次又一次地刺激学生回答问题,从而使知识和概念在演示中更加清晰明了,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通过充分调用电子白板的这些功能,可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对比、归纳、突出、梳理、回放等形式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

4.及时反馈,便于教师调控教学

交互式电子白板自带的电子投票器,可用于课堂上组织学生回答选择题,计算机系统能迅速统计得出答题情况,便于教师根据答题的正确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电子奖状也是白板系统自带的工具,当学生有好的表现时,获得一张新奇有趣的电子奖状,对他们是一种莫大的鼓舞。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可以统计出每个同学获得电子奖状的数量,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个方面,是一种既客观又科学的手段。

5.可以方便地储存教学内容,便于教师反思、分享,学生回顾复习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将所有操作过程和结果都储存起来,便于形成个性化的授课纪录,成为教师的重要课程资源,帮助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今后的授课、反思提供参考。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可对讲过的内容进行回顾复习,便于学生巩固以前的旧知识和内容,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这次播放的案例《荷叶圆圆》在教学中是一个很好的运用,在以往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主控台前操作计算机,机械地把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学生往往不能像预想的那样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去,课堂教学似乎失去了活力的源头。而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白板地上点击需要的工具或图标,即可实现所需要的操作,且交互式电子白板自身的界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书写板书的空白区域,教师可以当黑板使用,顺应了教师的讲课习惯,使得授课很自如。屏幕频繁切换,教学内容显得琐碎零乱,很少有教师注重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和回放,在学生脑海里很难留下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印象,会弱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传授生字时会选用挂图的形式。

未来是以网络的全面深入运用世纪。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应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网络教育的进程已在我们身边迅速展开,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极为便捷有效的途径。同样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增强课程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加深并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微课作为网络资源最基础、最生动、最形象的在线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以下是个人结合现有的完善的网络资源建设实际情况,就充分利用微课这一环节,提高学校教学效益进行学习总结。

一、完善的网络条件是微课得以实施提高学校教学效率的基础

首先,学校教学要想成功地搞好微课,必须要具有完善的网络条件。现在的高等院校,都极为重视学校的现代化建设,学校领导必须认清社会教育网络化发展的趋势,不惜巨资加大了网络方面的投入,建设现代网络化校园,并时刻注意保持与教育改革同步。

学校必须全面开通校园网,这样才可以充分共享网上资源,及时了解教育教学信息;校内服务器也已提供了丰富的学校内部网络教学资源,例如,当前最为流行的清华大学多媒体网络数字化资源库。一律实行现代网络化办公;投影仪、“三线”等已走进每一间教室,切实实现了“班班通”、“校校通”,真正地实现了校园高效率的网络化管理。这样也又利用优秀的微课能够惠及到全国各地的学生,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以上完善的校园网络建设是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先决条件,并为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四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Ⅲ),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 “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为全面地叙写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武帝时儒学兴起,发展,“坑儒”,独尊的经历。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把“道”当作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紊乱,礼乐崩坏,他消极悲观,提出了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内容非常宽泛。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2百家争鸣

教材首先分析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接着重点介绍了当时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主张,最后分析了“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这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了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不受条框的束缚,尽情畅所欲言。(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异常活跃,各诸侯国君特别礼贤下士。(4)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这一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仁政”的主张;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结合;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论点。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万物都看成是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他用认识上的相对主义来观察人生与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是可怕的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生不如死等。这种思想是奴隶主贵族没落的反映。墨子代表广大手工业者的利益,在封建制度确立和诸侯混战的局面下,主张“非攻”、“尚贤”、“兼爱”。墨家成为战国时的显学。

法家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法家思想家们都是政治实践家,他们在各国积极推行变法改革,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张“世异则事异”,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选拔经过实践锻炼的官吏来取代世袭的奴隶主贵族,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安定社会秩序。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了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教材介绍了儒学在战国、秦朝、西汉初期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汉武帝时的社会状况和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内容。

西汉建立后,较长时期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着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无为”已不合时宜。儒生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强调法治,外儒内法,把儒法融合为一体。他提倡等级观念和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还辅之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来论证皇权的神圣性,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种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有积极的作用,故而为汉武帝所采纳。汉武帝设立太学,用新儒学教育青年子弟,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也成为青年人仕进的敲门砖。从此逐渐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教学策略设计

(一)总体思路

学习本课的主要困难在于,学生对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时代背景难以把握,对思想家的主张了解较少,理解教材难度大。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从时代背景着手,了解思想主张及其变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要从学生的熟知的知识入手,分解难点;要注意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组织好探究活动。

(二)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从同学们知道的老子和孔子的有关知识入手导入新课。

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学习老子和孔子思想时,先让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老子和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主张,教师重点讲解“道”,“无为”“仁”等概念。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重点分析“有教无类”主张的含义和意义,引导学生回忆在语文课上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有关孔子教与学的名言,如“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句子,对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2百家争鸣

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师加以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路,对史实的掌握准确到位。让学生细心阅读教材,了解孟子、荀子、庄子、墨家、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观点,进而分析其思想代表的阶层或阶级。教师要强调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是经过了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才更加完整,孟子和荀子对儒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关于对人性论的看法,教师可将其作为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在课堂上形成一个争鸣的局面。

3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让学生整理归纳春秋、战国、秦朝、汉初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原因;教师结合学生所学指出汉武帝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让学生知道汉初的“无为而治”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变革;归纳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内容,认识新儒学“外儒内法”“尊儒尚法”的特点,认识到由于它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因而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最后理解新儒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五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艺术作品与历史教学

艺术作品与历史教学

“历史”是一幅云雾缭绕的山水画,其突兀的山峰告诉今人他存在的痕迹,但其身藏雾中的朦胧美令人回味。历史的真实与朦胧成为无数文人骚客作诗吟词、以古讽今、抒发情感的灵感来源,是画家寄情于景的人生体味,也是时尚明星演绎的悲欢离合、壮志未酬的情景剧。通过种种艺术作品的欣赏、解读,即可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补充大量教材中所没有的历史知识,又可使学生明白历史与艺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一、古诗词与历史教学

中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有以景寓情的情感诗,有借古讽今的情怀诗,还有反映历史史实的“史诗”,这无疑给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史学家巧妙地利用了诗词这座宝库,以诗词证史,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途径、新空间。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便是倡导诗文证史的力作。若将古诗词与历史教学相结合,即可丰富课堂内容,又可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例如:《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这首诗把爱情和桑树联系起来,反映了蚕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凸现了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生活景象。张籍的《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抵,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马祖常:《河湟书事》:“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两首诗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熙来攘往,与西亚诸国友好往来,进行丝绸贸易的情景。著名儒士钱宰的诗:“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日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透漏出在朝为官的辛劳和无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凄楚、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将沛然莫御的愁思表达得淋漓尽致,跌衬出作者的囚居异邦之愁、故国之思,让学生深刻理解亡国之君的落寞踌躇。

此外,古代诗词讲求押韵、注重格律、情感表达充沛、强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历史教学中穿插诗词可使学生在解读历史韵味的同时,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情操。

二、古书画与历史教学

在灿若繁星的艺术作品中,书画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三宋”(宋克、宋遂、宋广)书法风姿娴美,笔画瘦劲;“吴门”(沈周、文徴明、唐寅、仇英)画作或雄逸沉厚、刚健有机,或精描细染、细腻恬静,风格迥异,誉满吴中;“白阳青藤”(陈道复、徐渭)的花鸟写意,淡彩水墨交融,将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新的高度;中国的绘画艺术发展至明代,已呈现画派纷呈、名家辈出的精彩局面,“院体”和“浙派”追求雍容华丽、雄劲阳刚,占据画坛的主导地位。到了清代,扬州一带的书画家风格独异,其中以罗聘、金农、郑板桥等八人为代表,被统称为“扬州八怪”,他们发展了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画的技巧和意境,在思想上有重大的突破,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画派的纷呈、画作的镏金,都深深根源于历史的实在。如:扬州八怪有相近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大多出身于知识阶层,有的终生不仕,有的经过科举从政,一度出任小官,却又先后被黜或辞职,因此他们以寄情笔墨描写梅、兰、竹、松、石,表现其清高、孤傲、脱俗的气质,并运用象征、比拟、隐喻等手法,赋予作品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思想表现形式,借以反映人民的疾苦、官场的腐败、自身的失意。如:郑燮在潍县任县令时,给巡抚画了一幅竹子,题句曰:“斋衙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该画该诗反映出了郑燮关心民间疾苦的历史事实。若将古代书画的鉴赏引介到课堂教学中,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清代康乾盛世掩盖下的社会现实的了解,还可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艺术怪杰是现实社会的“杰作”。

清代画院超迈前代,出现了大量描绘当朝时事的叙事性绘画。这些作品以当时的历史为题材,成为文字历史之外又一种记录历史的方式。如:乾隆命画家将其南巡盛举绘制成图——《乾隆南巡图》,堪称清代叙事画中的鸿篇巨制。《乾隆南巡图》描绘了乾隆南巡的行踪,同时也直观展现了南巡队伍的庞大以及出行的奢华。若将该画展示给学生,比用文字来详细阐述乾隆南巡的盛况以及南巡的利弊得失更直观、更形象,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无字之画”比“有字之书”更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比如:教材讲,商业发展到宋朝已出现空前繁荣的景象,商品种类繁多,贸易频繁,但究竟繁荣的景象是什么样子的,何谓空前繁荣,学生没有具体的概念,若老师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图画,以画解史,从画中的场面、景象引出宋朝商业的繁荣,可能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当然,古书画即可为“证史”、“解史”所用,也可由史入画,让学生依据史实,自选画法以画绘史,培养学生对史的感悟和对画的情趣。

三、影视与历史教学

历史具有不可再现性,我们只能回顾历史、解读历史,这便是历史教学的困难所在,但好在有大量影视作品的问世,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定的辅助。但对影视作品的选择必须遵循贴近历史史实的原则,以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尊重历史真实,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落实知识教育、情感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讲美国历史时,可以将分散在各个章节的内容综合起来一块讲,但要这样平铺直叙,显然学生没有兴趣,因此必须设置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探究问题,从发现、探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因此这段历史的学习重点就在于找取学生的兴趣点所在。一般而言,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比较感兴趣,因此,我选了《国家宝藏2》这部影片,从影片中林肯被刺的场面入手,由此引出林肯被刺的历史真相、原因,从而导出美国南北战争、美国的成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让学生在一个个探究问题中穿越美国的历史。

通过影视作品的课堂引入,学生不仅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还加以模仿运用到平时的课堂展示中。如:关于鸦片战争前中外大势这一课题,几个同学自发组织、排练表演了精彩的课本剧,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该问题的理解。赵本山、宋丹丹的经典小品《昨天 今天 明天》也成为学生模仿的素材,如:我们在学习必修2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有两个同学借鉴小品中的话并结合事实加以修改,以“改革春风吹满地,深圳人民真争气;西藏那嘠嗒挺闹心,奥运圣火没停递”将深圳的发展变化一语点破,并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情况及藏独分子的猖狂行为,淋漓再现了改革开放后国家迅速崛起的盛貌,将历史与现时有机的结合,丰富了历史课堂的内容,达到了“以史为鉴”、借史知今的目的。

总之,历史课堂应是丰富多彩的,多彩的课堂体现在多彩的活动、多彩的艺术载体中,我们可借鉴诗词、书画、影视来丰富历史的音容笑貌,也可让历史浸润于各种艺术形式中,追求历史教学的另一种境界。

下载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宋儒与佛教的关系——从攘斥到融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宋儒与佛教的关系——从攘斥到融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东拼西凑到有感而发 三年级作文教学论文

    从“东拼西凑”到“有感而发” ——三年级第一学期写景作文教学的总结长沙市岳麓区 博才金峰小学 程 霄 亮 从小学三年级第一个学期开始,学生们开始写作文了。新 的《语文课......

    从教学资源到学习资源论文(精选五篇)

    【论文摘要】资源建设是发展远程教育的核心问题,把握好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在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过渡时期,有必要梳理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之流变,即从教学资源......

    从《天下无贼》到语文教学论文

    现在的影视非常蓬勃发展,比教育行业特别是是初等教育的状况好不止一点点。现在的人,我是说正在接受初等教育的人,要成才就好比有个很大很大的沼泽地,要非常的艰辛才走得出来,不知......

    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岐阳小学汪秋婷 在现代这个技术横流的世界,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文化也紧跟潮流,而我们的教育更是不能落伍,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只有教师单方面的......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浅谈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

    浅谈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38个试验区启动。初中历史学科在课程改革中变化较大,高中历史课标尚未正式出台,这不等于说高中历史教师就可以等闲视之,何......

    ”青果杯“高中历史参评论文 教学与信息化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青果杯“高中历史参评论文 教学与信息化 笔者是湘西边陲的一个小县城里的一名在一线工作的历史教师。随着新课程整合实验的深入进行,笔者所在的学校......

    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论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了体育教学与学校素质教育的关系、地位及作用。认为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可起到一定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

    从大闹天宫到西天取经 (第三次论文——大闹天宫与西天取经有什么关系)

    《西游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大闹天宫、唐太宗游地府、西天取经。其中前两部分是第三部分的引子,这里,我们单看大闹天宫与西天取经的内在联系。 从石猴到美猴王,再从美猴王到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