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物流概论》教学大纲
《现代物流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
“现代物流概论”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习该课程要求学生应当树立现代物流基本认识与管理。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物流管理方面的方式方法,掌握常见的物流管理的六大功能,为今后从事物流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
2、熟悉各物流服务所涉及的功能业务活动;
3、结合实际案例掌握一定的物流管理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大纲
第一章 物流概述
(一)课程内容 1.物流与物流管理 2.现代物流分类 3.现代物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物流、现代物流、物流管理的概念;现代物流分类 2.了解:现代物流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物流运输
(一)课程内容
1、物流运输的概念、作用与分类
2、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二)教学要求
1、掌握: 物流运输的定义、各物流运输的特点
2、了解: 各物流运输的比较
第三章 物流采购与仓储管理
(一)课程内容
1、物流采购
2、仓储管理
3、仓库作业管理
4、库存管理常用方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 物流采购、仓库管理、ABC法
2、了解:采购流程、仓储作业
3、应用: 运用ABC法对库存的管理
第四章 物流装卸与搬运
(一)课程内容
1、装卸搬运概述
2、托盘、叉车、集装箱
(二)教学要求
1、掌握: 托盘、叉车、集装箱的不同类型
2、了解: 装卸搬运作业
3、应用:能根据装卸搬运作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托盘、叉车和集装箱
第五章 物流包装与流通加工
(一)课程内容
1、物流包装的作用与分类、包装容器与保护技术、包装标志
2、流通加工
(二)教学要求
1、掌握: 物流包装容器、包装技术、包装标志
2、应用: 能在物流服务里识别物流包装,从中获得相关的有效信息
第六章 物流配送
(一)课程内容
1、配送概述
2.配送中心、配送中心运作组织
(二)教学要求
1、掌握: 配送的概念、配送中心的运作组织
2、应用: 结合所学的知识认识配送作业、配送中心的运作
第七章 物流信息
(一)课程内容
1、物流信息管理概述
2、物流信息的技术应用、ERP
(二)教学要求
1、了解: 物流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初步了解ERP
第八章 现代物流介绍
(一)课程内容
1、企业物流管理
2、供应链管理
3、应急物流
(二)教学要求
1、了解: 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应急物流
第二篇:《现代企业管理概论》教学大纲
《现代企业管理
(一)》(2625)教学大纲
前 言
(由指导委员会统一编写)目 录
第一章
企业与管理概述
第一节
企业的概念与类型
第二节
企业与公司的设立、变更与解散 第三节
企业管理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第二章
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泰勒的科学管理 第二节
法约尔与古典组织理论 第三节
霍桑试验与行为科学的兴起 第四节
管理科学简介
第三章
管理的职能与原则
第一节
计划 第二节
组织 第三节
控制 第四节
领导 第五节
激励
第四章
经营战略与决策
第一节
经营与经营思想 第二节
经营与经营战略 第三节
经营决策
第五章
市场营销管理
第一节
市场和市场营销概念 第二节
市场营销环境 第三节
市场营销组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现代企业管理
(一)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管理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和必修课,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
现代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了解管理的概念、性质;了解管理的起源与发展、管理的职能与原则以及企业与公司管理的含义、目的与任务,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企业与管理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有要求
本章学习的目的是对企业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与认识.要求理解和掌握企业的概念、特征和类型;法人与法人企业的概念;法人企业制度;企业设立的原则;理解和掌握管理的定义和管理科学的特性;企业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本章学习的重点是企业的概念和特征;法人与法人企业的概念;管理的定义和管理科学的特性;企业管理的目的和任务;(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企
业
企业的概念与产生;企业的一般特征;企业的类型;法人企业与法人企业制度;
第二节
企业的设立、变更与解散
企业的设立的概念与原则;公司的设立1)公司设立应该具备的条件2)设立的方式;3)公司设立的程序;公司的变更、解散和破产;
第三节
企业管理概述
管理的定义;管理科学的特性; 企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目的与任务;(三)考核知识点
1、企业的概念。
2、企业的特征。
3、企业的类型。
4、法人的含义。
5、法人企业的含义。
6、法人企业制度的内容。
7、企业设立的意义。
8、企业设立的立法原则。
9、公司的设立应该具备的条件、发起人和设立的方式;公司设立程序。
10、公司变更。
11、公司解散的含义与原因。
12、公司破产的含义与实行破产制度的作用。
13、管理的含义。
14、管理的二重性的内容与研究管理的二重性的意义。
15、管理的综合性和艺术性的含义。
–1–
16、企业管理的含义。
17、企业管理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四)考核要求
1、识记:1)企业的概念。
2)企业的类型。
3)法人企业制度的内容。4)公司的设立应该具备的条件。5)管理的含义。
6)管理的二重性的内容。7)企业管理的概念。
2、领会:1)企业的特征。
2)法人和法人企业的含义。3)企业设立的立法原则。
4)公司的设立发起人和设立的方式;公司设立程序; 5)公司变更。
6)管理的综合性和艺术性的含义。
3、综合应用:1)企业设立的意义。
2)研究管理的二重性的意义。3)企业管理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第二章
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有要求
本章学习的目的是对管理的起源与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要求理解和掌握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古典组织理论;霍桑试验的内容与行为科学的内容;管理科学的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泰勒的科学管理
通过了解泰勒的主要工作,了解泰勒的主要试验的内容(铁锹作业试验、搬运生铁试验和金属切削试验);掌握泰勒的主要观点和主要贡献;
第二节
法约尔与古典组织理论
法约尔提出的企业内的六项活动、管理的五大职能和管理的十四项原则。
第三节
霍桑试验与行为科学的兴起
了解霍桑试验的背景和内容;霍桑试验的结论和对霍桑试验的评价;
–2– 第四节
管理科学简介
管理科学的概念及产生;数学和电子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决策理论;管理学科的现状。
(三)考核知识点
1、泰勒在工作研究的过程中,曾经做了几个非常著名的试验:铁锹作业试验、搬运生铁试验和金属切削试验。
2、泰勒的主要著作有《车间管理》、《科学管理原理》。主要观点是:1)提倡一场心理革命;2)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管理;3)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4)科学的选择和培训工人;5)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6)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主要贡献和缺陷是:1)提出管理是一门科学;2)把科学的方法应用到管理上;3)把人看成是经济人;4)侧重于低层次的管理;5)科学管理的提出。
3、泰勒的同时代人吉尔布雷斯大夫妇、甘特和甘特图(横道图)、福特与流水作业方式。
4、企业内的六项活动:1)技术活动;2)营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
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管理的十四项原则的内容:见教材的P34---P36。
5、如何正确的评价法约尔:法约尔是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法约尔的管理偏重于公司的管理,弥补了泰勒科学管理的不足,14条原则比较复杂,它们自己缺乏必要的联系。
6、霍桑试验的背景和内容;霍桑试验的结论和对霍桑试验评价的内容。见教材的P37-P41
7、管理科学的含义包括狭义的与广义的含义。
其特点:1)以数学模型为基础;2)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3)采用系统工程的观点与方法;4)以决策为中心内容。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
2)泰勒的主要著作
3)企业内的六项活动、管理的五大职能的内容; 4)霍桑试验的背景和内容;
2、领会:1)泰勒主要著作的主要观点、主要贡献和缺陷。
2)泰勒的同时代人吉尔布雷斯大夫妇、甘特和甘特图(横道图)、福特与流水作业方式。
3)管理的十四项原则的内容。
4)霍桑试验的结论和对霍桑试验评价的内容。
3、综合应用:1)如何正确的评价法约尔。
2)管理科学的含义和特点。
第三章
管理的职能与原则
(一)学习目的与有要求
–3– 本章学习的目的是对管理的职能与原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各项职能的内容及要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二)课程内容
第四章
管理的职能与原则
第一节
计
划
计划的重要性;计划工作的步骤;计划的种类;
第二节
组
织
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组织的原则;企业的组织形式;
第三节
控
制
控制的定义及重要性;控制过程;控制类型;常用的控制方法;
第四节
领
导
领导的定义及其作用;领导的权力来源;领导艺术;管理方格理论;领导者的素质;
第五节
激
励
X理论与Y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激励双因素理论;(三)考核知识点
1、计划的重要性:1)计划是管理者指挥的依据;2)计划可以减少未来不确定因素带来的损失;3)计划是减少浪费的有效方法;4)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2、计划工作的步骤:1)环境的分析;2)目标的制定;3)寻找可行的方案;4)制定政策。
3、计划的种类:1)战略计划;2)生产经营计划;3)作业计划。
4、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1)确定职务;2)确定责任与权力;3)选用适当的人;4)建立联系。
5、组织的原则:1)分工;2)控制幅度;3)统一指挥;4)责任与权限;5)集权有分权;
6、企业的组织形式:1)直线制;2)直线职能制;3)事业部制;4)委员会。
7、控制的定义及重要性
8、控制过程:1)确定控制目标;2)衡量实际工作;3)纠正偏差。
9、控制类型:1)事先控;2)实时控制;3)事后控制。
10、常用的控制方法:1)预算;2)财务分析;3)员工业绩评价;4)审计;5)甘特图与网络图;
11、领导的定义及其作用。指挥作用和激励作用。
–4–
12、领导的权力来源:1)法定权;2)奖励权;3)强制权;4)专长权;5)个人影响权。
13、领导艺术包括的内容或观点。
14、管理方格理论:管理方格图的内容。15领导者的素质所包括似的内容。
16、X理论与Y理论的内容。
17、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18、激励双因素理论的内容。(四)考核要求
1、识记:1)计划的重要性。
2)计划的种类。3)企业的组织形式。4)控制的定义。5)控制类型。6)领导的定义。
7)X理论与Y理论的内容。
2、领会:1)计划工作的步骤。
2)组织的原则。3)控制的重要性。4)控制过程。5)领导的作用。
6)领导者的素质所包括的内容。7)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8)激励双因素理论的内容。
3、综合应用:1)常用的控制方法。
2)领导的权力来源。
3)领导艺术包括的内容或观点。4)管理方格理论:管理方格图的内容。5)各项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第五章
经营战略与决策
(一)学习目的与有要求
本章学习的目的是对企业的经营战略与决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认识,要求掌握经营与经营思想,企业的经营环境与经营战略,主要的经营决策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经营与经营思想
–5– 经营与经营管理的概念、经营思想的内容;企业的经营方针、企业的经营目标。;
第二节
经营环境与经营战略
企业的环境因素、企业环境因素的内容、企业的经营战略;
第三节
经营决策
经营决策与经营决策的类型、经营决策的方法(三)考核知识点
1、经营管理: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经营管理是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工业企业的全部活动分为经营活动与生产活动两大部分。以生产活动为对象的管理属于生产管理,以经营活动为对象的管理属于经营管理。
广义的经营管理是指对企业全部生产经营过程的管理,它既包括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也包括对企业生产活动的管理。
2、经营思想:企业的经营思想是指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中解决各种经营问题,处理各种关系的指导思想。
3、经营方针:企业经营方针是在一定的经营思想指导下,处理各种具体经营活动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纲领,是制定经营目标及其措施的依据,是实现经营者目标的行动指南
4、经营目标: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一定时期内预期达到的经营成果。
5、企业的环境因素:企业的环境因素分为直接环境因素和间接环境因素两大类
6、企业环境因素的内容: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社会因素。
7、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的经营战略也就是企业的战略,它是企业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间谋求平衡的一种规定,是关于企业经营方向和解决经营活动中所碰到的问题所应该遵循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指导性的原则和规定。
8、经营决策:企业的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未来行动确定目标,从两个以上方案中选取一个最满意方案的分析决断过程,是涉及企业的总体发展、经营目标以及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战略、策略问题的决策。
9、经营决策的类型:
1)按决策时间长短分类:
(1)长期决策。
(2)短期决策。2)按决策的层次分类
(1)高层决策。由企业领导层所作出的决策,属于战略决策和重大的策略性决策。(2)中层决策。由企业的中层领导所作出的业务决策,亦称管理决策。
(3)基层决策。由企业基层组织所作出的日常技术性业务决策。
3)按决策的性质分类
(1)程序化决策。又称常规决策,是指可按一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而作出的决策。它所解决的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重复出现的决策问题,如库存订货决策等。
(2)非程序化决策。又称非常规决策,是指无常规办法可循的一次性决策,是不经常重复出现的决策问题,如对某一市场的开拓决策。
–6– 4)按决策的确定性程度分类
(1)确定型决策。指影响决策的因素是可控的,因而在执行过程中只存在一种自然状况,从而能预先肯定其执行结果的决策。
(2)不确定型决策。指在决策变量中存在着不可控因素,可能遇到各种自然状态,从而引起不同的结果,而且对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无法估计,而且其结果也是完全不能确定的。
(3)风险型决策。基本条件与不确定型决策基本相似,但对各种不同情况可以预计出它们发生的概率,因而其决策结果具有风险性,如市场销售决策等。
5)按决策的时态分类
(1)静态决策。仅就某一时点的状态所作的一次性决策。
(2)动态决策。考虑时间推移,针对在执行过程多次发生的不同情况,而采取相应措施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对策。
6)按决策目标数量分类
(1)单目标决策。
(2)多目标决策。
7)按决策涉及的业务范围分类
(1)产品决策。
(2)技术决策。
(3)促销决策。
(4)销售渠道决策。
(5)筹资决策。
(6)组织人事决策等。
10、经营决策的方法:
决策方法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定性分析,亦称主观决策法;二是定量分析法,亦称数学模型决策法。
1)定性分析法 2)定量分析法
11、确定型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方法是指决策的影响因素、条件和结果都是明确的,肯定的。一般可依据已知条件,直接算出各个方案的益损值,进行最佳方案的选择。确定型决策依据其控制变量的离散程度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方法。
1)费用分析法
费用分析法决策的特点就是在能够实现目标的各种方案中选择费用最小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许多经济问题所消耗的费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费用A与某种变量(如产量、质量、使用时间等)成正比关系,若变量为x,则费用A的总量为ax;另一类是费用B与某种变量(如批量、间隔期等)成反比,若变量为x,则费用B的总量为b/x;还有一类费用C与变量x无关,基本上维持不变。
2)量—本—利分析法
量—本—利分析法又称盈亏平衡法,是通过对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产量、成本、利润三者之间数量关系的分析,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寻求企业盈利或亏损的分界点,以期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经营决策提供数量依据。
量—本—利分析基本公式
E==S-C=S-V-F=(P-CvQ-F)
式中:E——利润;
S——销售额;
–7–
C——成本;
F——固定成本;
V——变动成本;
P——销售单价;
Cv——单位变动成本;
Q——销售量。
根据盈亏平衡点的定义,企业的销售量处于盈亏平衡点时,企业的利润为零,即企业不盈不亏,即
(P-Cv)Q-F=0
即
Q=F/P-Cv
式中:Q——盈亏平衡点产量;
P-Cv——单位边际贡献,可用m表示。
3)边际利润。
边际利润是反映增加产品的销售量能为企业增加的收益。
边际利润的计算公式为:
边际利润(M)=销售收入(S)-变动成本(V)
边际利润率是指边际利润与销售收入的比率。即
U=M/S=(S-V)/S=1-V/S
综上所述,边际利润首先用来补偿固定费用,补偿固定费用后若有余额,才能为企业提供利润。否则,企业就无收益或亏损。
(四)考核要求
1、识记:1)经营管理的含义。
2)经营思想的概念。
3)企业的环境因素。
4)经营决策的类型。
2、领会:1)经营方针的含义。
2)经营目标。
3)企业环境因素的内容。
4)经营决策。
3、综合应用:1)企业的经营战略。
2)经营决策的方法:
3)确定型决策方法的内容。
第六章
市场营销管理
(一)学习目的与有要求
本章学习的目的是对市场和市场营销的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要求了解和掌握市场和市场营销的概念;市场营销的环境;市场营销组合.(二)课程内容
–8–
第一节
市场和市场营销概念
市场的概念和功能;市场营销和市场营销观念.第二节
市场营销环境
营销环境构成因素;间接营销环境对企业营销过程的影响.第三节
市场营销组合
市场营销组合的内涵、特点与作用;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三)考核知识点
1、市场的概念。
2、市场的一般特性。
3、市场的功能。
4、市场营销的含义。
5、市场营销观念。
6、营销环境构成因素。
7、市场营销组合的内涵。
8、市场营销组合的特点。
9、市场营销组合的作用。
10、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11、定价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12、分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13、促销策略(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市场的概念:企业角度的市场概念; 2)市场的一般特性。
3)市场营销:是通过市场交换满足现实或潜在需要的综合性经营销售活动的过程。4)市场营销组合的含义。
2、领会; 1)市场的概念:(1)原始的市场概念;(2)经济学的市场概念;(3)企业角度的市场概念;
2)市场的一般特性:(1)形成市场的一般条件;
(2)形成买卖行为的三要素;
–9–
3)市场的功能:(1)商品的交换功能;
(2)调节功能;(3)信息反馈功能;
4)市场营销观念:营销观念是生产经营者组织与管理企业的具体活动过程的指导思想。它包括:(1)生产导向观念;
(2)销售导向观念;(3)营销导向观念;
(4)竞争导向观念;
5)营销环境构成因素:直接营销环境因素和间接营销环境因素。
6)市场营销组合的内涵:市场营销组合是指综合运用企业可以控制的营销手段,对它们实行优化组合,以取得最佳市场营销效果,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实现企业营销目标。
7)市场营销组合的特点
8)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3、综合应用:
1)市场营销组合的作用;
2)产品策略、定价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与促销策略之间的关系;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与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进行指导与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及广度与深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课程自学考试教材与辅导书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与考核的依据。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基本一致。但是由于教材是推荐使用的,其中有的内容与大纲不一致的地方,应该以大纲规定为准。
(三)关于自学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现代企业管理概论》 陈君宁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6年1月 参考资料:
1、《现代企业管理》洪元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2、《管理学原理》程国平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3、《现代企业管理》白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四)关于自学要求与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课程考核的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开始考核的主要内容。
在自学要求中,对各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其表达用语依次是:了解、知道;理解、清楚;掌握、会用和熟练掌握。
(五)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这门课程建议设置32个学时。
–10– 社会助学者应该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与考核要求,认真钻研指定的教材,明确本课程的特点与学习要求。
(六)对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与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
2、四个能力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标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
(七)关于考试的有关规定
1、本课程的考试方法为笔试,考试的时间应该为120分钟。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等,都属于考核的内容。
3、命题不应该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目,考核目标不应该高于大纲中规定的要求。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标记20%;领会30%;简单应用30%;综合应用20%。
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难易程度可以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四个等级的比例一般为2:3:3:2
6、课程考试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论述题和计算题。各种题型的样式见本大纲的附录。
在命题工作中必须按照本课程大纲中规定的题型命制。考试试卷中的题型可以略少,但是不能超出规定。
关于考试:
1、该本课程实行闭卷考试的方式;
2、考试时间一般为150分钟;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例:()对组织管理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曾经提出了管理的十四条原则。A
泰勒
B 吉尔布雷斯
C 法约尔
D
福特
正确答案:
C
二、多项选择题
例:泰勒进行的主要工作包括()
A 工作研究
B 照明试验
C 搬运生铁的试验
D 铁锹试验
E 金属切削试验 正确答案:A C D E
三、填空题
泰勒的主要著作有(车间管理)和(科学管理原理)。
四、名词解释
例:控制幅度——就是一个管理者直接管理的下级的人数。
五、论述题
–11– 例:结合实际谈谈管理科学的特性。
回答:
1、首先回答管理科学的特性有:管理的二重性、综合性和艺术性;
2、然后结合具体的实例来进行论述。
六、计算题
后记:由专业委员会统一撰写
–12–
第三篇:现代物流概论(第二章)
《物流概论》第二章物流系统及其构成一、判断题(对的计“A”,错的计“B”)
1.外部环境对系统加以约束或影响,称为反馈。()
2.系统工程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跨学科地考虑问题,运用工程的方法去研究和解决各种问题。()
3.分析和改善系统的关键是找到可以判断目标性能好坏的标准。()
4.对于一个系统来说,为了完成同一目标可以有几种不同方案。()
5.用系统观点来研究物流活动是现代物流科学的核心问题。()
6.物流系统分析的目的是分析构成物流系统的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7.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中,一般来说,我国货运量最大的是铁路。()
8.运输和配送长期以来被看成物流活动的两大支柱。()
9.仓储的目的是克服产品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差异,使物资产生时间效果,实现其使用价值。()
10.装卸搬运过程中,活性化越高越好。()
11.包装可以看成是生产的终点,同时也是流通的起点。()
12.按包装功能分类可以把包装分为工业包装和商业包装。()
13.准时制物流配送一般不随意改变配送时间,但往往需要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更改配送的品种()
14.配货是配送工作的第一步,配货作业基本有两种方式,分别为分货方式(摘果式)和拣选方式(播种式)。()
15.播种式配货方式适用于货物易于集中移动且对同一种货物需求量较大的情况()
16.摘果式配货方式适用于货物的位置固定,品种多数量少的情况。()
17.仓库主要要是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节点。()
18.配送中心有两种,一种有存储功能,另一种仅有配送功能。()
19.在配装货物时,既要考虑车辆的载重,又要考虑车辆的容积,使之能得到有效利用。()
20.配送货物应该尽量节省运力,使 t.km 数量最大化,从而降低配送费用。()
21.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属于战术管理信息。()
22.物流系统模型化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前提()
二、单选题
1.研究系统的中心问题是()
A.研究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B.研究系统如何优化 C.研究系统建立可应用的模型 D.研究系统可判别性能的标准
2.物流系统的输出是()
A.物流情报B.物流加工C.产品配送D.物流服务
3.物流系统设计的核心是()
A.概略设计B.系统分析C.方案确定D.详细设计
4.下列不属于物流系统建立的过程是()
A.系统规划B.系统设计C.系统仿真D.系统实施
5.在下列运输方式中,运输成本相对较高的是()
A.陆路运输B.水路运输C.航空运输D.管道运输
6.在下列运输方式中,运输成本相对较低的是()
A.陆路运输B.水路运输C.航空运输D.管道运输
7.在下列运输方式中,运输速度相对较快的是()
A.陆路运输B.水路运输C.航空运输D.管道运输
8.在下列运输方式中,运量相对较大的是()
A.陆路运输B.水路运输C.航空运输D.管道运输
9.在下列运输方式中,适用于长途客运、体积小、价值高、时间性强的物资是()
A.陆路运输B.水路运输C.航空运输D.管道运输
10.在下列运输方式中,能够实现“门到门”运输的是()
A.铁路运输B.公路运输C.水路运输D.航空运输
11.下列不属于包装的目的和意义的是()
A.价值增值B.保护产品C.便于储运D.促进销售
12.下列不属于配送的特点是()
A. 配送是从物流据点至用户的一种送货形式
B. 配送是在全面配货的基础上,完全按用户要求进行的运送,是配与送的有机结合C. 配送是一种门到门的服务
D. 配送一般是干线运输或直达运输,批量大、品种单一
13.在对配送的分类中,下列不属于同一种分类方式下的分类的是()
A.企业内部配送B.企业之间的配送C.企业共同配送D.企业对消费者的配送
14.为了满足配送货物数量和品种的需要,通过物流运输系统从生产大家或仓库向配送中心等地调运货物的过 程称为()
A.集货B.进货C.储存D.分拣
15.下列不是按管理层次分类的物流信息是()
A.操作管理信息B.知识管理信息C.战术管理信息D.物流控制层信息
16.消费者收入动向以及市场向在管理信息中属于()
A.物流操作管理信息B.物流战略管理信息C.物流系统内部信息D.物流战术管理信息
三、多选题
1.系统是由两个或两全以上相互区别或相互作用的单元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某一功能的综合体,请指出下列()属于系统的三要素。
A.输入B.输出C.处理D.干扰E.反馈
2.下列属于物流的子系统的有()
A.运输B.包装C.装卸搬运D.流通加工E.配送
3.下列属于物流系统中存在的制约关系的有()
A.物流服务和物流成本之间B.构成物流服务的子系统功能之间
C.构成物流成本的各个环节费用之间D.各子系统的功能和所耗费用之间E.仓储费用和运输费用之间
4.物流系统整体优化的目标是()
A.物流成本B.物流服务C.物流信息 D.物流系统各元素之间的关系 E.物流系统处理转换的效率
5.下列可以看作物流系统的约束的是()
A.资源条件B.运输能力C.价格影响D.仓库容量E.政策的变化
6.物流系统化的目标是()
A.服务性B.快捷性C.有效地利用面积和空间D.规模适当化E.库存控制
7.一般说来,仓库具有()
A.储存和保管的功能 B.调节供需的功能 C.调节货物运输能力的功能D.配送的功能 E.流通加工的功能
8.包装的合理化体现在()
A.包装的轻薄化B.包装符合标准化的要求C.包装满足集装单元化的要求D.包装的营销差异化E.包装有利于环境保护
9.物流信息系统具有()的特点
A.集成化B.模块化C.实时化D.网络化E.智能化
10.物流信息的特点有()
A.信息量大B.分布广C.动态性强D.种类多E.价值衰减速度慢
11.物流信息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
A.数据层B.作业层C.控制层D.管理层E.战略层
12.物流信息系统在垂直方向上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数据库、计划系统和()
A.控制系统B.运用系统C.业务处理系统D.作业系统E.战略系统
13.下列()属于共同配送的目的A.为了降低费用 B.为了使车辆满载 C.为了减少配送网点,节约设施费用支出 D.为了减轻交通拥挤E.为了减少环境污染
14.无储存功能的配送中心和有该功能的配送中心均具有的功能有()
A.集货B.储存C.分拣D.分发E.车辆配装
15.属于物流系统外信息的有()
A.堆放拆垛作业B.配货作业C.搬送、移送作业D.分拣作业E.其他作业
17.按照结构形式,模型可以分为()
A.实物模型B.图式模型C.数学模型D.模拟模型E.电子模型
四、简答题
1.简述系统的概念和系统的2.系统形成应具备哪些条件?
3.简述物流设计要素
4.简述系统分析的特点
5.简述运输的作用
6.简述装卸搬运在物流系统中的意义
7.简述集装单元化的目的8.简述流通加工的概念和目的9.简述配送的意义和作用
10.简述配送中心合理布置的目的11.简述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12.简述物流信息系统的结构
13.试述配送中心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原则
14.简述物流系统优化方法
15.物流系统分析中为什么要对系统进行模型化处理?
16.说明仓储的 ABC 管理的含义
五、论述题
1.物流系统服务型的衡量标准有哪些?
2.试述运输合理化的途径
3.试述仓储合理化的途径
4.试述搬运装卸作业合理化的原则
5.画图说明物流系统分析的步骤
6.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应为物流企业提供怎样的平台?
7.举例(不少于 3 个)说明物流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第四篇:现代物流概论论文
《现代物流概论》
课程论文
专业班级:电科080
1学号:
学生姓名:
题目:浅谈中国物流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方向
摘要:物流,简单来说,是物质实体从供给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物流代表着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已初步具备了发展物流和配送技术的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各类物流企业迅速成长,物流经营管理和服务创新出现新的局面。但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对此国家也对此采取了一系列政策:统筹规划,增加投入,抓好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建设;认真落实九部门文件;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强物流基础性工作等。
关键词:物流物流产业类型 物流企业 发展水平政策走向
自物流概念诞生以来,物流产业逐步形成并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现在已经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之一,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物流,简单来说,是物质实体从供给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因此,物流既存在于流通领域,也存在于生产领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目前,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正处在“十五”末期,即将步入“十一五”,我国经济结构面临新的变化,那么,在这种变化之下,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撑力量的我国物流业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未来又将朝什么方向发展呢?
一.中国物流产业的形态结构
由于中国的物流产业还未上升到充分的市场竞争阶段,在这样的产业格局中,资本驱动就成为物流领域中经营制胜的不二法门。中国物流产业层级,大致由以下三种形态构成:资本驱动型、市场主导型、市场选择型。
资本驱动型:处于产业层级的顶端,几乎涵盖物流领域所有的高附加值业务品种,如航空货运、海运、航空快递、汽车物流等。在这个产业层级中,由资本筑起的行业进入门槛,既有效地规避了市场恶性竞争,也稳定地获得了行业话语权和市场定价权。高额而稳定的市场回报,使这个领域的诸多企业最终成长为行业的领袖级企业。
市场主导型:随着传统制造业产能规模的不断集聚和放大,一些大流量的物流业务品种不断流出制造企业,这就衍生出了第三方物流。因其市场需求巨大,这个层级的物流业务品种就成为众多企业竟相争夺的焦点。由于受资本及资源的双重制约,目前在这个层级中做大的中国物流企业并不多。但从长远看,在工业物流领域迟早会诞生出一大批实力强大的、能为不同产业
提供全流程服务的配送企业,并最终主导市场,也由此获得相应的市场话语权。
市场选择型:在物流产业的底层,集中了80%以上的中小物流企业。由于受资本投入的制约,这些企业服务功能单一,服务半径偏小,因此只能获取一些市场回报不高的物流业务品种。被选择,从另一个侧面说,就意味着可能被淘汰。在这个层级的物流企业,如果不能对自身的服务方式进行精确定位,并以此而做专做精,将时时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二.中国物流企业的构成1、原有的国有物流企业通过重组改制和业务转型,向现代物流发展,已成为我国物流市场的骨干力量,如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外运物流、中邮物流、中铁快运和招商局物流等几大国有骨干物流企业等。
2、出现了营业收入超亿元甚至10亿的私营物流企业,如广州宝供、浙江传化、天津大田、广东南方、北京宅急送等。
3、大批外资物流企业,特别是世界知名的跨国物流企业,纷纷进入我国物流市场,如丹麦马士基、美国总统轮船、英国英运、荷兰天地、美国联邦快递、联合包裹等。此外,港台许多物流企业进入内地,如香港和记黄埔、嘉里物流、利丰集团,台湾大荣、长荣等。
三.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水平
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国际上一般以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来判断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比率越低,则物流业发展水平越高。我国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是21.3%,而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这项指标仅为10%左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物流管理的粗放与落后。
我国物流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物流服务的组织化水平和经营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二是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不仅总量不足,而且配套性、兼容性较差,不能满足物流增长的需要。三是物流的组织和布局不尽合理,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极大影响了物流资源的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四是物流发展缺乏统一、协调的产业政策体系支持,很多政策措施需要有关部门落到实处。
四.我国物流业的宏观政策走向
1.统筹规划,增加投入,抓好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建设
各地在规划建设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符合国家规划的总体要求,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要优化整合利用、改造提升现有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三是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
加投入,经营性设施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融资渠道,实行企业化经营;四是要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五是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重点物流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组织化水平;六是要注重区域物流的协调发展。积极建设区域物流系统,扩大地区之间的物流合作。
2.认真落实九部门文件,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要鼓励生产与流通企业改造企业流程,分离外包非核心业务。要引导企业逐步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模式与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以及再生物品回收的一体化运作,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要鼓励流通企业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方式,促进流通的现代化。要加强配送中心建设,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配送服务。
二要加快发展与培育专业物流服务企业。要放宽市场准入,逐步取消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批发、零售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鼓励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等资产重组,逐步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跨所有制的大型专业物流企业。
三是用信息化推进物流现代化。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企业内部流程改造,积极探索物流一体化管理,大力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系统和配送管理系统,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要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提高交通运输的组织水平和作业效率。
四是积极发展满足物流运作需要的运输服务方式。要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航空快递运输等方式,推广应用厢式货车、集装箱、散粮车辆,开发使用各种专用车辆,加快集装箱中转站及散装码头建设,加强各种交通设施建设的紧密衔接配合,提高运输速度和效率,降低成本和减少浪费。
五是简化通关程序,提高通关效率。海关、质检、外贸、税务、外汇等部门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对进出口货物实施“提前报检、提前报关、实货放行”的新模式。要发挥口岸联络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快“口岸电子执法系统”的推广应用,全面推进地方电子口岸建设,建立大通关信息平台,积
极推进口岸执法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地方物流商务信息的资源整合,努力实现一种认证、一个门户和“一站式”服务。
3.进一步加强物流基础性工作
一是物流标准化工作。物流标准化工作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物流的规范化和高效化。因此要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并与国际标准接轨。二是物流统计核算工作。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去年建立了全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参照这一做法,建立起本地区的物流统计核算制度。
三是物流教育和培训工作。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物流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快发展学历教育,鼓励高等院校开展物流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专业学历教育。加强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通过不同方式和各种渠道,培育市场急需的物流管理人才。
四是物流科技和理论研究工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要联合和团结有关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理论创新、成果评选推广等工作。有关政府部门要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那样支持物流科技和理论研究工作。
五是行业自律,重点抓好物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要形成物流的服务标准,促进开展信用交易,完善信用交易的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汤浅和夫《图解现代物流-物流管理》文汇出版社,2002-07-01
(2)《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4-2005)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5-1
(3)《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4-2005)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5-14
(4)《2006年中国物流行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2005年11月
第五篇:物流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物流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Introduction of Logistics)
一、基本信息
学分:2.5
总学时: 40 适用对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物流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物流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活动中“物”的流动规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与之相伴而生的现代物流正在成为新的迫切的社会需求,现代物流管理揭示了物品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的内在联系,使物流活动从经济活动中凸现出来。物流学概论作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的坚实基础。通过现代物流的学习,要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物流的基本功能、物流信息技术、配送与配送中心、国际物流、物流成本、物流系统及物流工程、物流服务与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等物流基础知识。
通过课堂教学与讨论,让学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在现代企业和社会、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和地位,培养综合型、复合型管理人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为主,同时开展适量的课堂实验(供应链建模及其仿真实验、啤酒分销游戏)和实践活动(物流系统工程的数学模型建立与求解、物流企业的网上调查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观摩等)。
(三)教学安排 课程学分:3课时 学时数:51学时
学时安排:课堂教学(42学时)、上机实践(9学时)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1章概论(6学时,其中实验0学时)
要求掌握现代物流的含义、分类、及其基本功能,现代物流的特点、现代物流的增值功能;熟悉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现代物流的作用、物流产业构成及其特征;了解现代物流学与相关学科。重点内容:现代物流的含义、分类、及其基本功能,现代物流的特点、现代物流的增值功能。难点内容:现代物流的增值功能,物流产业构成及其特征。第2章现代物流要素分析(6学时, 其中实验0学时)
要求掌握运输的概念、作用、五大运输体系及其特点,不合理运输的主要表现形式,储存的概念与作用、储存合理化的标志,包装的概念与功能、运输包装与销售包装,影响商品包装的因素、包装合理化方法,装卸的概念与功能、装卸合理化原则,搬运的概念、搬运活性、搬运合理化方法,流通加工的概念与形式,物流信息的概念;熟悉运输技术、商品运输系统合理化,存储技术,装卸的种类,装卸搬运技术,流通加工的合理化,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物流信息系统的结构;了解商品运输系统的构成,商品储存的过程、商品储存合理化的措施,物流信息的特征与作用。
重点内容:运输的概念、作用、五大运输体系及其特点,不合理运输的主要表现形式,储存的概念与作用、储存合理化的标志,包装的概念与功能、运输包装与销售包装,影响商品包装的因素、包装合理化方法,装卸的概念与功能、装卸合理化原则,搬运的概念、搬运活性、搬运合理化方法,流通加工的概念与形式,物流信息的概念。
难点内容:五大运输体系及其特点,不合理运输的主要表现形式,储存合理化方法,包装合理化方法,装卸合理化原则,搬运合理化方法。第3章第三方物流(6学时,其中实验3学时)
要求掌握第三方物流的概念,第三方物流的价值;熟悉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主体与服务内容。重点内容:第三方物流的概念,第三方物流的价值。难点内容:第三方物流的价值,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主体。第4章物流信息技术(3学时,其中实验0学时)
要求掌握条形码的概念、条形码的优点、物流条形码标准体系、EDI的概念和分类、EDI的构成要素、现代物流技术的含义与构成;熟悉EAN-13码的结构、EDI通信方式;了解射频识别技术、GIS/GPS技术。
重点内容:条形码的概念、条形码的优点、物流条形码标准体系、EDI的概念和分类、EDI的构成要素、现代物流技术的含义与构成。
难点内容:物流条形码标准体系,射频识别技术,GIS/GPS技术。第5章配送与配送中心(6学时,其中实验3学时)要求掌握配送中心的概念、配送中心与传统仓库的区别、配送中心的种类、配送中心的功能、物流作业设备、物流中心设置原则和和要考虑的因素、单一物流中心位置的选择方法;熟悉现代配送中心的作用;了解LD-CED模型。
重点内容:配送中心的概念、配送中心与传统仓库的区别、配送中心的种类、配送中心的功能、物流作业设备、物流中心设置原则和和要考虑的因素、单一物流中心位置的选择方法。难点内容:配送中心的功能、物流作业设备、物流中心设置原则和和要考虑的因素、单一物流中心位置的选择方法。
第6章国际物流(3学时,其中实验0学时)
要求掌握国际物流的概念、国际物流的分类、国际物流的特点、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国际物流系统的模式、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的概念、大陆桥运输;熟悉国际物流的发展阶段、国际物流合理化的几个具体作业途径;了解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国际物流的发展趋势、美国、日本和英国的物流概况。
重点内容:国际物流的概念、国际物流的分类、国际物流的特点、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国际物流系统的模式、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的概念、大陆桥运输。
难点内容:国际物流系统的组成、国际物流系统的模式、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的概念、大陆桥运输。
第7章物流成本(3学时,其中实验0学时)
要求掌握物流成本的概念和内容、特征、现代物流成本的构成、影响企业物流成本的因素;熟悉现代物流成本的不同种类划分方法;了解物流成本的分布。重点内容:物流成本的概念和内容、特征、现代物流成本的构成、影响企业物流成本的因素。难点内容:物流成本的概念和内容、特征、现代物流成本的构成、影响企业物流成本的因素、物流成本的分布。
第8章物流系统及物流工程(9学时,其中实验3学时)要求掌握物流系统的预测方法,库存控制系统,车辆调度与运输安排,物流结点的布局方法,理解物流系统的仿真方法。重点内容:物流系统的预测方法,库存控制系统,车辆调度与运输安排,物流结点的布局方法。
难点内容:物流系统的预测方法,库存控制系统,车辆调度与运输安排,物流结点的布局方法。
第9章物流服务与市场营销(3学时,其中实验0学时)要求理解顾客服务的概念和市场分析和市场计划。重点内容:市场分析和市场计划。难点内容:市场分析和市场计划。
第10章供应链管理(3学时,其中实验0学时)
要求掌握供应链的概念和结构模型、供应链的类型、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的“牛鞭效应”;熟悉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供应链管理的经济学解释、QR的含义及其实施要点、QR与ECR的联系、供应链管理的特点、供应链管理的原则、内容;了解供应链的特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方法。重点内容:供应链的概念和结构模型、供应链的类型、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的“牛鞭效应”。难点内容:供应链的概念和结构模型、供应链的类型、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的“牛鞭效应”、QR的含义及其实施要点、QR与ECR的联系。总复习、答疑(3学时,其中实验0学时)
四、课内实验内容、要求及学时
(一)实验目的、方式及环境
1、从互联网上了解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状;
2、了解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传统的物流企业是如何在网上开展物流、配送业务的;
3、了解物流配送中心的业务流程和物流配送中心的主要作业设备;
4、实地了解国内物流配送中心的现状;
5、了解WinQSB实验软件环境的构成和基本使用方法;
6、掌握物流系统工程中预测问题、库存控制问题、设施选址问题、运输问题模型、指派问题模型、最短路问题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实验环境:WinQSB软件、开通Internet。
(二)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类型
实验内容介绍
应达到的基本 要求
学时 分配 1
物流企业的网上调查
综合
从互联网上了解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状(第3章结束)。
了解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传统的物流企业是如何在网上开展物流、配送业务的。
现代物流配送中心观摩
演示
了解国内物流配送中心的现状(第5章结束)。
实地了解国内物流配送中心的现状;了解物流配送中心的业务流程和物流配送中心的主要作业设备。
物流系统工程的数学模型
综合
学习使用WinQSB软件解决物流工程问题(第8章结束)。
掌握物流系统工程中预测问题、库存控制问题、设施选址问题、运输问题模型、指派问题模型、最短路问题模型及其求解方法;了解WinQSB实验软件环境的构成和基本使用方法。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闭卷 成绩评定标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课内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陈子侠,蒋长兵,现代物流管理教程,中国物资出版社,第一版,2007 参考书目:陈子侠,现代物流学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