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级教师孙双金对我的影响
从:“登山”看语文教学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怎样上语文课,怎样上好语文课就成为语文老师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孙双金老师的“登山理论”给我很多启示。
孙双金老师认为:好课像登山,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的过程。而上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过程。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上课的乐趣也在过程中。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学习虽然艰辛,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上山是体力锻炼,上课是脑力锻炼,但两者道理相通,从登山中可以得到诸多启迪。
一、登什么山?登小山还是高山?孙双金老师认为课堂上要攀登“三座大山” 一座是知识的高山;一座是思维的高山;一座是情感的高山。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登山这三座高山,首先知识是基础,知识是力量,因此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语文学习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但又不应仅仅限于知识的传递,因此课堂上还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能力的核心,是创新的关键,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能力,最后,课堂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让学生情感经受洗涤,得到净化,这是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的重要因素。古代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以这么说,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了文章,没有了文章,也就没有了语文,没有了语文教学。文章是个有情物,人更是个感情丰富的“高级动物”。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既然教学的三大主客体,教师、学生和文本皆是有情之物,语文教学怎能离得了感情呢?语文教学,怎一个“情”字了得!情趣盎然,情意浓浓,离不开“情”情感的激发,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得到情感的共鸣。比如在《春望》这一课的讲解中,孙老师以一种沉痛的基调在讲授,自然把学生引入情境当中,让学生更能体会到一字一句中流淌的情感,最后在这堂课中,孙老师还进行了创新和拓展,把多年后杜甫的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于《春望》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理解杜甫一忧一喜的两次流涕中其实是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也就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路径由谁选择?学习的路径由谁选择?是老师包办代替,还是让学生自主决 定?孙双金老师认为不要做那蹩脚的导游,只会亦步亦趋。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去尝试,去探索。碰壁又何妨?摔倒又怎样?学生就是在摔倒、碰壁中找到正确的路径。“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乃正确之父也。错误也是学生人生体验的资本。刚出来实习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老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因此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小,并且老师讲得多,也会限制学生的思考。在课堂中老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必要时进行提示,往往会给老师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在看孙双金老师讲《三顾茅庐》时,在讲到刘备对诸葛亮恭恭敬敬时,对于“恭恭敬敬”这个词的理解,老师专门还请同学表演什么叫“恭恭敬敬”,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表演,很好地诠释了恭恭敬敬这个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上的主人,针对即将接手的高中生,可以尝试提出几个大问题,让学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突破。
三、怎么上山?可由自己走着上,可由别人抬着上,也可以坐着缆车上。坐着缆车上也能到山顶,但看不到沿途的风光,享受不到登山的快乐。别人抬着上无需自己用力,可肢体没有得到锻炼,身心没有得到发展。自己走着上,边走边看,既动脑又动脚,享受登山的快乐。上课呢?教师告诉学生,学生也能掌握知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领着学生学,学生不会迷失方向,但学习方法是现成得来,不是自己建构,终不牢固。而自己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建构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情感价值才会终身难忘。一直以来,在教学上容易犯的一个问题是,领着学生学,让学生按着我自己的思路来学习,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路,而且显得课堂很平庸,并没有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愉悦感。以后要积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把逐渐形成的方法形成一个体系。比如在看孙双金老师讲《春望》时,我感触良多,一个好的老师不仅仅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学习思维,一种对生活的感悟,一种黍离之悲的悲剧。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有知识的落实、有创新、有激情、有情感,应该把更多的学习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语文教学实际上也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更多的经验要靠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成长!
第二篇:孙双金教学实录
孙双金教学实录:《送别组诗》
作者:梁西发
来源:梁西发 博客 时间:2005年11月2日
热点推荐:
冯为民:教好语文选修课的浅见 李彬: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内涵探
唐建新:感受台湾中小学《国文》课本的编排
《送别组诗》课堂教学实录 孙双金
师:(板书“诗”)你们学过诗吗?(生答学过)
(在“诗”前板书“组”字)“组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组诗歌。
师:(在“组诗”前板书“送别”)“送别组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一组诗都是写送别的。
生:把送别的诗放在一起,成为一组诗。
师;是呀,以前我们一堂课一般是学习一首诗,今天啊,我们一堂课来尝试学习一组诗,一组写送别的诗,大家有没有信心?(生答有)
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板书:赠汪伦)请大家自读这首诗,自己尝试解释它。我相信大家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
(学生各自投入地读,然后各自尝试解释诗句。)
师:谁来试一试?我最喜欢自信、勇敢的学生。
生:李白乘着小船刚要离开,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声,桃花潭的水啊,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高兴地)你真能干,不用老师讲,自己就理解了!谁再来试试。
生:(小手举成一片,个个跃跃欲试,老师又点了一位同学)李白乘着小船刚要离去,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踏歌相送。桃花潭的水啊,你即使有千尺深,也抵不上汪伦送我的感情深呀!
师:不错,不错,看来同学们自学能力挺强,离开老师也能学习。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对这首诗,你们有什么问题呢?
生:“踏歌声”是什么意思?
生:为什么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生: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
师:苏州的小朋友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但我想念你们再读读诗,1 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生埋头默读,陷入沉思,然后窃窃议论)
生:(疑惑地)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
生:(大声地)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侯才送呢?
师:(极度高兴地)这两位小朋友多聪明,多能干呀,提出两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他们是联系生活实际来提的。按常理送人应在家里告别,送别朋友一般比较难过,他们发现了诗上写的与生活实际不同。下面请你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猜猜看,汪伦为什么等李白上船时再送?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
生:李白怕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了,破费钱财买礼品送自己,因此不告诉汪伦悄悄地走了。汪伦回家寻不见李白,向邻居打听才知李白走了,急急忙忙地赶到桃花潭边相送。
生:李白和汪伦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白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会伤心难过,因此就不辞而别,汪伦知道后赶来相送。
生:汪伦去买酒了,李白接到家书,需要立即回家,来不及和汪伦告别,就在桌上留下纸条。汪伦回家后发现纸条,急忙赶到潭边相送。
生:我是这样认为的,李白和汪伦情投意合,可能汪伦已在家门口送别李白。但李白走后,汪伦觉得这样不足以表达对李白的一片深情,于是又赶到桃花潭边踏歌相送。一送李白上路,二送李白上船。
师:(赞叹道)真了不起。你们想象得合情合理,说得有理有据。看来想象是学习诗歌的一个好方法。那你们说一说汪伦为什么踏歌相送呢?
生:我认为踏歌相送是当地的风俗。
生:(自信地)我认为李白是豪放的人,他不希望朋友分别十分伤感。而汪伦因为十分了解李白,于是针对李白特点欢欢喜喜地踏歌相送。李白听到汪伦踏歌来送,极为感动,觉得汪伦真是了解自己,是自己的知音。因此,跳上岸去迎接汪伦,握着汪伦的双手,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执笔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千古佳句。
师:(拍案叫绝)如果说汪伦是李白的知音,那我说,你们就是李白和汪伦的知己,是这首诗的知音啊!你们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背下来?
生:(信心十足)能!(生齐背古诗,摇头晃脑,入情入境)
师:这首诗是谁送谁呀?用什么方式送的?
生:是汪伦送李白,用踏歌的方式相送。
师:(板书:以歌送别)如果说这首诗是汪伦送别李白,那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送别别人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多媒体显示)请大家自读这首诗。(生自读)谁来把这首诗解释一下?
生:老朋友向西辞别了黄鹤楼,在烟花三月的时侯乘船去扬州。孤单单的小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滚滚地流向天边。
师:说得好。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说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
生:送了一个小时,因为从船离开黄鹤楼到消失到天边大约要一个小时。
师:此时长江水在李白眼中仅仅是水吗?
生:滚滚长江水仿佛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思念。
生:李白对孟浩如烟海然的感情就像这滚滚长江水一样绵绵不断,源远流长。
师:太好啦!如果说汪伦送李白是以歌相送,那李白送汪伦呢?(这里编者可能是笔误,应该是李白送孟浩然)
生:以目相送。
生:注目相送。
师:(板书:以目相送)请大家背诵这首诗。(生吟诵)
师:我请大家看第三首诗----《别董大》(电脑显示)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注释自学这首诗。(生自学)董大是什么人?
生:是著名的琴师,当时闻名全国。
师:高适是在什么情况下送别董大的?
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天气阴沉沉的,大雪纷飞,大雁南飞,一派凄凉的景象。
师:在这样的天气,这样的环境下好朋友离开,心情怎样呢?
(学生纷纷回答:难过,压抑,沉闷,伤心。)
师:作为好朋友,高适能让自己的朋友-----一代琴师带着这样的心情离去吗?不行!高适用什么办法驱赶董大心中的不快呢?
生: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鼓励他。
生:用振奋人心的话语勉励自己的好友。
师;是呀,听着这样暖人的话语,董大心情为之一振,离别的愁绪一扫而光,充满豪情地踏上了漫漫路程。这叫“以话相送”。(板书)请大家齐背这首诗。(生背诵)
师:最后请大家看这首诗----《渭城曲》,根据译文自学。(生自学)
师:如果说前三乎诗,分别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那么这首诗是以什么相关这?
生:(齐)以酒相送。
师:(板书:以酒相送)不管是以歌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以酒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生:以心相送。
生:以情相送。
师:对呀,诗人是以真心相送,以真情相送(板书:以心相送,以情相送)让我们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
(生投入地吟诵)
师:同学们,请你们课后搜集有关的“送别诗”,研究一下这些诗的表达特点。马上我们就要分别了,请你们用一句话送送孙老师。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全场大笑)
孙双金教学实录——《赠汪伦》 作者:周剑波
日前,笔者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感触颇深。孙老师根据所教古诗《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伊始,孙老师就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我们先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这显然是一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导语。导语不仅告诉了学生今天学习的是送别体诗,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今天的目标稍高了一些——要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其一上课就处于“愤”“悱”状态,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二、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览打下扎实的基础。《赠汪伦》是一首唐诗,而且好读易懂,孙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自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体古诗的表达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孙老师先让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 4 送谁?谁别谁?让学生明白送别体诗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指名读诗歌,让学生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大意;最后请两名学生试说诗歌的意思,重在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学得生动、充实,基本上明白了诗歌的意思。
2.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路。学贵有疑。孙老师用明代学者陈献章有关质疑的名言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希望同学们认真读诗,善于动脑,提出你的疑问。孙老师愿和大家共同进步!“学生听了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李白?“”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却在船即将离开时送?“孙老师并不急着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诗歌,并让学生同桌讨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赠汪伦》一诗是汪伦用踏歌的方式送别李白的,表达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学生通过主动质疑、自读释疑、互助学习,完成了教学意图。
3.自由诵读,体会思想感情。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诵读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孙老师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孙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迁移转化,带读一组诗歌
孙老师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别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所掌握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短短三十五分钟,学生便读懂了三首古诗,可见效率是很高的。课末,老师设计了开放式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搜集、吟诵有关送别的诗歌,更是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吸收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孙老师“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古诗教学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大纲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篇,丰富其文化底蕴。尤其在教学中,孙老师很好地充当了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借鉴。
探究 ● 体验 ● 感悟 ——《赠汪伦》教学实录 西华师大附小 彭贇
一、质疑导读
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众笑)
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
生: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
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
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设计思路: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立体探究
师: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生齐:自己解决!
师:行!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
出示“学习建议”: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
1、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2、绘画法: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
3、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
设计思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
师由衷赞叹: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热烈的掌声)
生:他的理解与我们领悟组的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可能头一天汪伦说今天有事不会来送行了,李白才独自一个人乘船离开,他的心里也许有一点忧郁,“忽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了他看到汪伦出现时惊喜万分的心情。
(师来不及鼓励)一生:我有个问题,李白本是汪伦请去的,可为何李白走时汪伦却不去送别呢?
师暗暗佩服:是啊!老师也想不明白。
生: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生: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师:(播放前两句诗的情节动画)假如你是李白,在一‘忧’一‘喜’之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想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汪伦对我的种种好处,不由得心潮起伏。
生:我想到:汪伦是个多么淳朴善良、热情友好的人啊!„„
师:愿意以什么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感受?(生自发品读,书声朗朗。)
设计思路:《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在这一环节中,尽力做到了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师:作为一代文豪的李白,因此脱口而出——
生齐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我认为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指名反复试读)
师:千尺是多深?(学生刚在数学中学过度量,沉默片刻后)生一板一眼算出:1米=3尺,1千尺=333.3米„„。
一生接过话头:我们上次量过了,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
师: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
生迫不及待:我知道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师:真聪明!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略一思忖,说: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
生:“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
生: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师肯定其说法,师生练读。)
生:老师,我发现一个问题:第一行诗写的是“李白”,而第四行诗却变成了“我”,这是为什么呢?
师: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李白”是别人对他的称呼,这里是采用三人称手法来自称。
生:我认为后两句诗用“我”便于直接抒发感情,更显出感情的真挚。
师:大家分析的很正确,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抒情,叙事时李白将自己冷静地置于三人称,而汪伦的突然出现和特殊的送别方式使李白的心受到强烈震撼,感情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转换成“我”是感动之余情到深处的结果。
生:所以我认为“桃花/潭水/深千尺”语调该稍高,“不及/汪伦/送我情”该略降,才能体现出李白和汪伦之间情谊的深厚,同时给人语意完整的感觉。(范读)
师:大家都知道怎么读这首诗了,老师准备了一段乐曲,你们在优美的伴乐下尽情地朗读吧?
(师播放录音带《送别》,抽生朗读、背诵全诗。)
设计思路:子曰:“不悱不启”,教师应做好学生求知路上的引导者,适时启发、适势启发,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抓住关键词语‘深千尺’‘不及’深入理解,进而领悟全诗情感,结尾孩子的顿悟便如水到渠成,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三、评价归纳
(师生共同对学习方法、效果进行评价,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完成板书设计。)
赠汪伦(lún)
李白(?)
将欲
深千尺(升)
忧郁
惊喜
不及(感动)
忽闻
送我情(降)
设计思路:将归纳与板书有机融合,对本课进行梳理、回顾,概括、总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知识。
四、训练迁移
抽出“优”“中”程度的两位学生,询问他们:今天准备完成什么作业?
师归纳其意见,让其余同学自由选择一两项作为家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能默写;
2、把李白和汪伦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课外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抽时间与同学交流;
4、为《赠汪伦》写续篇(可采用诗歌形式),也可改编故事或制作连环画。
设计思路: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过一把当老师的瘾,使孩子倍感新奇自豪,有利于切合不同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发掘孩子的潜能,发展创新能力,使每个孩子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体设计思路:
《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切忌逐字逐句串讲支解。本设计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合作伙伴、学习内容、探究方式,到作业设计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并有效利用音乐、绘画、媒体教学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研自得,借助想象、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的确,放开学生的手脚,放飞学生的思维,就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板书简洁、明了,为这一设计意图做了较好的诠释。
第三篇:孙双金老师教学风格
孙双金老师教学风格:孙双金老师的教学风格可以用“情智语文”来解释。什么是“情智语文”呢?就是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学生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情智教学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真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
喜欢孙双金老师的原因:
我喜欢孙双金老师的主要原因是他喜欢在教学中制造疑问,培养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的习惯。孙双金老师常引用古训鼓励同学:“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时,他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天游峰的景色那么美,作者为什么不写天游峰的好山好水,而写不起眼的扫路人呢?为什么一杯茶就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呢?游人爬天游峰感到十分累,为什么70岁的老人却说不累呢?作者为什么要写一对宿鸟呢?作者为什么不写3年之后去看老人,而说30年后再去看望老人?老人能活 100岁吗?„„这时的孙老师面对这么多问题,启发学生,用什么办法学习效果最好呢?师生围绕问题,再次和文本对话,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兴致盎然,这不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么?
除此以外孙双金老师的阅读功底深厚,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进入角色以执教《落花生》指导读父亲一番话为例。第一步,让学生理解对比的写法,知道是把落花生与苹果等对比起来写;第二步,让学生找出“埋”与“挂”、“枝上’与“地下”、“高高”与“矮矮”等几组对比词语,感受落花生与苹果的鲜明区别;第三步,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落花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品格;第四步,师生互相品读,在品读中感悟,在品读中提高。这样的指导,学生感悟到位了,自然也就读出味道来。
第四篇:孙双金教学实录
孙双金教学实录——《三顾茅庐》
课前谈话:
由姓孙——孙悟空(本领)——四大名著
T:你喜欢《三国演义》里什么人物?
S:我喜欢刘备,他待人谦虚
T:我喜欢诸葛亮,他神机妙算
S:我喜欢刘备,他胸怀大志„„
T: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
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刘备的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T: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S:(开始沉默还不够有勇气)
T:说对的要表扬,说错的也要表扬,表扬他的勇气„„
S:我的理解是三次去拜访。
T:噢,三、就是三次,顾,就是拜访。茅庐,茅草房。谁能说得更完整呢?
S: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T:(激励)这次说得很准确,看来没有你小小的错误哪来他大大的正确呢?
板书:诸葛亮(引导生看字形)
(认识诸葛亮)孔明——卧龙
T:“诸葛”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
S:上官
S:夏侯、司马、玄武„„
T:同学们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单凭这一点,你做我的老师了,有些姓我还没听过,回去我杳杳字典。
T:由这个题目你还想问自己或我什么问题呢?
S:刘备为什么要三次拜访诸葛亮呢?„„„„
T:下面我们就带着你们三个人的问题去读课文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
S:(读书)
T:如果生字你读一遍读不准可读二、三遍。
T:(检查课文朗读,及时正音)请同学读第一节
愿意读的请举起你们的手,举手的都是勇敢的、自信的,将来你们也一定是成功的,孙老师就喜欢举手的同学。
S:(读第一节)
T:这段讲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第一次,他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大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去拜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便给童子留个口信:“刘备来拜访过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腊月,刘备又决定去拜访诸葛亮,他俩兄弟不愿意:“这个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一介村夫,还劳大哥亲自去吗?”刘备仍然亲自前前去,但仍没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中就写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这次他拜访到了没有?谁来读第二节。
S:读第二节
T:(板书:结拜)这一节中有一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他还有个故事呢?叫什么?
S:桃园三结义
刘备、张飞、关羽在桃园结拜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所以称为“结拜兄弟”,明白吗?
第3段比较长,请同学们限度前半部分,描写“卧龙岗景色的”(这一次举手的要喊,不举手的也要喊。)照顾整体。
S:个别读。
T:隆中怎样景色呢?作者写了山冈、溪流和竹林,哎,写“山冈”用了什么词?] S:蜿蜒
T:“蜿蜒”什么意思,看它的偏旁
S:就是弯的意思
S:弯弯曲曲的,像蛇一样
T:中国汉字的偏旁帮助我们理解。弯曲高低在人们眼中就像一条„„
S: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T:像谁?
S:诸葛亮
T等待谁让他腾飞?
T这里描写竹林还有一个词“青翠欲滴”是什么意思?
T竹子绿得要滴下来了
T景色“秀丽宜人”“秀丽”?“宜人”
S美丽迷人
T噢,真是一块宝地啊,不愧称之为卧龙。大家再一齐读读
S读
T接下来刘备是怎样拜访的呢?往下读
S“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
T这节我们将在下一节重点讨论,请大家齐读第四节
S“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
T这里有两个词(板书: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雄,是乱世英雄,两汉末年,你还知道有哪些乱世英雄?
S孙权、曹操、吕布、董卓„„ T纷,纷乱,争斗,当时战火边缘,民不聊生啊„„ 茅塞顿开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S像瓶盖一样一下被打开了,人的思想解放了
T你比喻得很形象,就像我手里的瓶盖一样是“砰”的一声打开了,下子打开的,叫“顿开”茅塞呢?堵在人们心里的堵塞人们思想的茅草一下子打开了,心里豁然开朗。谁茅塞顿开(刘备)读一读词语
T最后一段请女同学读(生读)抓住“如鱼得水”
T请同学们放下课本,我就纳闷:像诸葛亮这样的人肯定有许多人去请他,曹操有没有找过,孙权,天下的群雄有没有请过,为什么他在刘备请他时出山呢?刘备哪一点打动了诸葛亮呢?
S四个字“诚心诚意”
T哎,了不得哎,孙老师为了奖励你用笔写出这四个字,还有别的吗?
S别人都是派手下去的,而刘备是亲自去的?
S刘备是恭恭敬敬的,别人手下也不礼貌
S天很冷,刘备还去了三次
S刘备很尊重诸葛亮
S刘备待人诚恳
S刘备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了„„
T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到课文中找找刘备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引导同桌交流看找到几处
第二课时:
T: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S: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
T:你这是请他出山之后的“诚心诚意”,之前呢?
S:“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你再帮张飞“嚷一下”
T:自己练一练,看谁来做一次“猛张飞”。
你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
S: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去了)
个别读/齐嚷
T:“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刘备怎么说?
S:齐读
T:这地方能看出刘备诚心诚意,还有什么地方?
S:“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T: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S: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
T: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看这个恭字,(指导识写出恭)
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S:一生表演(两手立正站好)
T:一个刘备,还有不同站法吗?
S:另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
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
T:噢,更恭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齐读这部分。
S:在等的时候,张飞„„刘备急忙又把他拦了回去。T: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S:“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T:噢,抓住了“轻轻”,连敲门声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诸葛亮。
S:还有这里也能体现出刘图示的诚心诚意。“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大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S:“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却没听他兄弟的话,说明诸葛亮比张飞更重要。
T:都突出了诸葛亮更重要。还有一些地方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他看见你,你看见他了吗?
S:“冬去春来”刘备在两兄弟不同意下去的时候,去了,可见他诚心诚意。
T:刘备是打马一路奔去的吗?
S: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T: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跟呢?
S: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
T:刘备不至于半里多路就下马,说明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S: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来。”
齐读
转折
T: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怎样?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S:刘备想见诸葛亮。
S:刘备见诸葛亮醒来很兴备,想马上进去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T:噢,刘备真是求贤若渴,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读读最后两节。
S:读最后两节。
T:你读了有何体会,刘备为何“三顾茅庐”你看出来 了吗?
S:他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水一样,这叫什么成语?
T:板书(如鱼得水)噢,我刘备是条再大的鱼,没有水又有何用啊!
得到诸葛亮就像什么?(板书:拔云见日)
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诸葛亮帮刘打过哪些仗?
S:“火烧赤壁”、“草船借箭”„„
T:以少胜多的办法,都是谁设计的,可见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重要,再读读最后一节。
T:(延伸)刘备“三顾茅庐”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三国的故事,那今天我们学了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S:待人诚恳,谦虚
S:不要摆架子
S:对人要尊重„„
T:诸葛亮用我们现在的说是什么?(板书:人才)
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
二、请看练习4
用“来到„„只见„„”说几句话。(仿书上写)
1、提示:写你去过的地方,三分钟写三句话。
2、生写
3、师检查择优赏读:
我来到玉龙河,这里山绵延不断犹如一条盘旋的龙,这里树郁郁葱葱,河面清澈见底,像一面明亮的镜子。
4、调查及作业(把手放好坐正!)
班里有多少人看过或听过《三国演义》故事?(一半)
建议你为买来或借来少儿版本乃至连环画,一个月后,请你们的班主任搞一个“三国故事”演讲比赛。看谁的故事最能打动人的心。
第五篇:孙双金《黄河的主人》
孙双金《黄河的主人》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04年江苏省星辰杯 语文特级示范课
(优酷44分钟李诗苓)
上课 起立 同学们好 老师好 请坐
师:今天孙老师和大家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看屏幕看题目,读—— 生:黄河的主人
师:能不能读得气势更大一些? 生:黄河的主人
师:很好,看孙老师写课题(板书:黄河),读—— 生:黄河
师:你知道黄河吗?说说你心中的黄河。谁来说,你说——
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而且她也是哺育了我们所有人民的那个起源,额,她也是哺育了我们的地方
师: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儿女是黄河养育的,所以称黄河是我们的—— 生:母亲河
师:黄河是我们的什么河?大声说—— 生:母亲河。
师:说的好,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谁还知道黄河。说一说,生:黄河是我们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 总长5464公里 恩 它成几字形。师:你说仅次于长江 他什么方面仅次于长江? 生:大 雄伟
师:雄伟、大仅次于长江,有不同意见吗,你说—— 生:我觉得是长度
师:长度仅次于长江.从气势磅礴上他是远胜于长江。还知道吗,说说你知道的。男孩——
生:长江的水流过九个省…… 师:黄河,我们在说黄河.生:黄河的水流,流经九个省,黄河的中间段流过黄土高坡,带入黄河大量的泥沙所以叫黄河。
师:水流中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河水呈黄色的浑浊的,所以称黄河。说的好,还有谁想说的?你说——
生:黄河面积75万平方公里。
师:知道黄河的面积,你还想补充你说——
生:黄河的下游也被称为地上河,因为那里黄河的水流很慢而且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在底下,所以水是一天比一天上升,路旁的居民只能建筑堤坝,来拦截黄河的水流泛滥。
师:讲的真好,因为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河底,日积月累 最后到下游的时候黄河的河床比两岸的农田甚至是房屋还要高,成了一条“悬河”。正因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所以几千年来曾有许多诗人、文人赞美过黄河。我们来看一看古代诗人李白和王之涣曾这样赞美黄河的。(音乐)李白写的诗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的诗是这样写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我们一起把这两首诗朗读一下。黄河之水——齐(生读。)师:是呀,你看到没有 那滚滚的黄河水,仿佛从天上奔腾而来呼啸着奔腾着流向东海。不再回头,这是古代诗人心中的黄河,今天我们学的黄河的主人作者袁鹰是眼前的黄河是怎样的黄河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作者眼前的黄河,黄河滚滚齐——(读。)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我仿佛真的看到了黄河浊浪排空的气势,耳边听到了滔滔的声音。师:说的好,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说——
生:巫婆仿佛看到了一泻千里的气势,仿佛听到了黄河那种,那种惊涛拍岸的声音。师:好,带着你看到的、听到了的感受,自已把这一段有感情的朗诵一下。(自由读)
师: 谁来读一读?你来读——(生读)
师:读的好,我看的出你像一个小小的男子汉,读出了黄河的气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师:你看到过黄河没有 ?想不想看看那气势磅礴的黄河 ? 生:想
师:那我们就来看一看这气势磅礴的黄河吧。(课件演示:黄河奔流的情景)
师:看着这气势磅礴的黄河你心里感到怎样?说说你的心情。你感到怎么样 生:我感到心里 不禁 有些害怕。生:我感到自豪。师:感到自豪你呢 生:我心里感到激动。
生:我心里感到就是那个非常的我觉得那个就是黄河之水好像要流出来一样
师:感到非常的激动、自豪,那我们再次带着这样的感情来,把第一自然段朗诵一下。黄河滚滚齐——(生齐读)师:读的好 作者第一次看到这气势磅礴的黄河,心情怎样?课文中用了什么词语?一起说—— 生:胆战心惊。
师:(板书:胆战心惊)作者感到胆战心惊,胆战心惊什么意思?这个词什么意思?谁知道?这个词什么意思?大胆的说,说错了没有关系,孙老师就喜欢胆大的同学,后面的男同学——
生:形容非常害怕。
师:形容非常的害怕,我问一下这里的“战”是什么意思?
生:激动。
师:战是激动?有不同的吗?
生:应该是颤抖。
师:颤抖,对,这里的战是颤抖的意思。这里的“惊”是什么意思?你说 — —
生:吃惊。
师:吃惊?有补充的吗?
生:害怕。
师:胆在颤抖着,心在害怕着。作者对黄河那浊浪排空的气势感到胆战心惊。害怕吃惊到了极点,作者被黄河那浊浪排空的气势感到胆战心惊。是啊,作者仅仅站在黄河边上看看黄河都感到胆战心惊,那又有谁能做黄河的主人呢?(板书:的主人)。自已放声把课文朗读一遍。(12:10)
师:谁是黄河的主人?你说
生:艄公和乘客。
师:他说艄公和乘客。(师板书:艄公、乘客)这是她的理解,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你认为课文中谁是黄河的主人呢?你说——
生:我认为艄公是主人,而乘客只是一个客人。
师:你的认为呢—— 生:我的认为也是艄公是主人。
师:好他们两个同学认为艄公是黄河主人。我统计一下,认为艄公是主人的请举手、放下。认为艄公与乘客都是主人的请举手,好,有少部分同学,没关系。那么孙老师先问大家,这个问题先放一放,到底谁是黄河的主人呢?这个问题先摆一摆。我们先来解决艄公,这个字是生字,一起 读生词:“艄公”。生读。师:艄公的“艄”是什么旁? 生:舟字旁
师:右边是什么字?“艄”是什么意思? 生:肖
师:生肖的肖。是不是?舟字旁一个生肖的肖叫shao’再读一遍,艄公,齐—— 生:艄公
师:艄公是干什么的?你知道吗,艄公是干什么的,你说—— 生:艄公是专门给客人撑船的
师:奥撑船的人称之为艄公。孙老师查过词典,这个艄字它的本来的意思是指船尾的意思。坐在船尾上把舵的人称为艄公,后来引申开具所有船尾撑船的人都可以称为什么(艄公)。这篇文章的艄公是撑什么的?一起说—— 生:羊皮筏子
师:是撑羊皮筏子的人。课文中的。那么作者第一次看到黄河上的羊皮筏子是什么感觉是心情呢。
师:便于学习,拿起笔来,把课文小节标一标。一共多少小节?没有标好的赶紧标好。一共多少个?
生:共有八个小节。
师: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作者是什么感觉?请自读二至五小节,边读边把你有感想的地方划出来,可以写一写你的感受。一边读一边在旁边划一划、圈一圈,也可以在旁边注一注,作者第一次看到黄河上的羊皮筏子是什么感觉,有词语就注一注没有词语你觉得是什么感觉,可以写在书的旁边。生自由读。
师:好第一次看到黄河上的羊皮筏子作者是什么感觉呢?同桌可以轻声讨论讨论,放松一点好了,随意一点,不要那么紧张。
师:好我们交流一下,你读了2-5段你感到作者第一次看到黄河,你说——
生: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更让人感到胆战心惊。
师: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他整个吞没,作者的感情她用了一个胆战心惊。还有不同的吗?孙老师喜欢不同的。
生:作者先是感到感到很惊讶,我从“再定睛一看,上面还有人哩。”
(师板书:惊讶)还有补充吗?个人的感受不一样
生:看到鼓浪前进,害怕会翻船。
师:作者心里怎么样 害怕会翻船、担心会翻船,你体会出了他担心的感觉。
生:我看到他有些激动。你从哪里看出来激动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作者的心情激动()板书:激动
生:我还看到他兴奋。“一、二、三、四、五、六-----”
你从哪里看出来行文既惊讶又兴奋 这个兴奋体会的也非常好 孙老师也把她写下来(师:板书:兴奋)生:他有点吃惊。“也只有十到十二点羊的体积吧。却坐了六个人--------”我觉得会小一点 但却坐了六个人上面还有两个满满的麻袋(师:板书:吃惊)师:同学们,这就是你们的理解,这是你们读了课文后体会出来的。非常了不起,体会出作者这些感情激动、兴奋、吃惊。下面怎么办呢就要通过自己的朗读 把这些展示出来,行不行? 生:行
师:个儿练一练,然后展示你朗读的精彩。
师:把你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你来读,这个男孩,你读。你们读得非常投入。谁来读第二段。(男孩读)师:孙老师听出你了很投入,情感非常投入,但是作者他看到羊皮筏子是那么小、那么轻,应该怎样读呢?(点出:那么小、那么轻)谁来试试看 把惊险的场面读出来
生:(读)师:他是强化地读,是一种办法,但是可以换一种吗。
生:(再读)师:读的好,她是比较轻地处理,那么小那么请。声音都放不开了,表现了他的紧张、激动、惊讶。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师:是多么地危险,多么令人惊讶呀。羊皮筏子越驶越近,作者看到了什么?谁再读,第三段,把情感表达出来。你来——
生读
师:我看你读的是多么投入,声音那么响亮。孙老师有个疑问,我要请教同学们,这里这个字“啊!”该怎么读,我有点拿不准了。
生:读“啊”,非常兴奋吃惊。
师:你是读啊(第四声)有不同的读法吗?孙老师喜欢不同的,有不同的吗?
生:“啊?”读出惊讶。
师:“啊”你读第二声,啊。再定睛一瞧啊 你们感觉一下,怎么读?
生:应该读“啊”,他非常惊讶上面还有人呢。师:我们像他这样读读看,你们感受一下,是读第二声还是第四声
师:这句话怎么读?上这六个数应该怎么读 谁来数数看,我也不会数了。你来数数看。
生读。
师:为什么会读得这么不紧不慢。你为什么这样读,告诉孙老师 生:我觉得应该一个比一个高
师:一个比一个高? 那你第一个不要太高 还是不慌不忙 还能怎么读
生再读。
生:你为什么读得越来越快?
生:因为她非常激动
师:因为她非常激动因为开始没有想到上面有人,后来没有想到有六个人,越来越激动,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再请人读)师:听你这么读我也想读读。(师范读)作者的感情是越来越惊讶。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这六个人就在如湍急的河流上贴着水面漂流。那个羊皮筏子在水面上漂流,你好像看到筏子怎么样?一会儿,一会儿,怎么样 你说——
生:一会现、一会隐、师:一会现、一会隐、你呢
生:它被大浪冲得,艄公都快把握不住方向了。师:仿佛好像控制不住的感觉了,你说——
生:一左一右的歪开来了。师:一会被巨浪冲上……谁来描述一下 生:一会儿冲上浪峰,师::一会被浪冲上浪顶 生:一会儿被浪冲到下面去。师:一会儿被甩下浪谷 生:好像马上筏子就翻了一样 师:是呀。你说—— 生:艄公把羊皮筏子前进了一点,但是马上被巨浪推到后面去了。
师:哦,一会儿冲上浪峰,一会儿甩下峰谷。真是君看一叶舟,出没**里。多么惊险啊,这就是作者第一次看到的羊皮筏子。那位同学说的额好作者当时是激动的(那个女孩你来激动地读一读——)师:这就是----激动地读一读。(生齐读。)师:我们一起激动的读一读,这就是——
师: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看过吗,想不想看一看,(出示图片。)看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十到十二个羊皮吹成的,空气吹成的,很轻,扎在那个竹子上面,横排竖排扎了一些竹子在上面,是非常非常轻的,一个大概只有二十斤非常非常轻的,像你就可以背一到两个羊皮筏子呢。这么小这么请的羊皮筏子上还做了六个人在湍急的和上飘。如果此时你就坐在作者身边,让你做这个羊皮筏子你敢不敢” 生:不敢
师:你敢不敢——
生:不敢摔下去被黄河吃掉
师:掉下去就会被黄河吞没。你敢不敢——
生:不敢,因为我怕那个,会突然掉下去怎么办? 师:突然掉下去怎么办?你还要问一问有保险带吗。没有
不敢一个大浪羊皮筏子翻了 你敢不敢
敢,反正掉下去还是掉在自己的国家里 掉下去还是掉在自己的国家里 做了国家的英雄 但是掉下去会怎么
失去生命
生:不敢,我怕我摔下去会被鱼吃掉。生:不敢 黄河的水就在我的脚下面,我根本不敢看一下下面。
师:假如孙老师就在作者的袁鹰是身旁,要叫我坐羊皮筏子我也不敢。假如就是坐上去的话,我也是紧张的手死死抓住羊皮筏子上的竹杆条,眼睛都不敢睁开来。因为下面就是滚滚的黄河涛涛的黄河啊。诶,课文中的乘客像不像我们这样?拿起书来读6-8段,自己读,读完之后找一找课文中的乘客怎么样。
师:谈笑风生、还有一个什么词 从容。
谁告诉我谈笑风生什么意思 你不举手 不举手没有关系 孙老师让你猜一猜
生:一边讲讲笑话,聊天。我
生:我帮他补充,那种笑不是 而是自然地笑、从容的笑。
师引读(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师:哎呀你看那边是一座古塔,这座古塔应该有1200年了,诶那棵树,你看这棵树有多大呢,这样欣赏着风景。老师就纳闷了,我紧张的不得了,他们怎么敢这样谈笑风生?为什么敢
生:他们小心 大胆、。
师:小心大胆 你把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一读。(生读第七自然段)他感觉到第一次做要小心大胆 他们为什么敢谈笑风生呢 因为他们想黄河使我们的母亲 母亲就不会把我们吞没的 母亲是一个比喻
我猜是他们已经做过好几次了
生:因为他们有毅力? 他们有毅力我们没有
师:我们就没有毅力?
生:他们相信艄公有经验。你再大声说一说
因为他们知道艄公有多次经验不会把他们摔下去的 你叫什么名字
师:孙老师跟你握个手 右手 你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站起来,再握一次手。因为这些乘客相信艄公是有经验的,所以敢在上面谈笑风生拿出笔来,划出六至八自然段,哪些地方描写艄公的句子,你从哪里看出他是有经验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