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高中历史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目标: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点:(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2)三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难点: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内容和意义,充分认识到它们所具有的中国特色.课前自主学习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形成 前提:的胜利发展;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与会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及海外华侨代表。
内容:大会通过《》——具有性质;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和公元纪年等。性质:代行人大职责。
2.发展:1954年,不再代行人大职责;性质:统一战线组织;主要职能是:。新阶段:1956年,“,”方针的提出。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一届人大)背景:《共同纲领》的规定,的展开。时间:年,地点:。内容:制定《》;规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法律形式确立了。选举了国家领导人。性质:体现了和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形成,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目的:实现民族、民族和各民族。建立:《》明确规定;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在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事务,行使自治权力。最早的自治区:1947年建立的。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保证了。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1)召开的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②1948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正式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得到各民主党派的赞同。(2)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3)出席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4)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②选举产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③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2)正式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②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③作用: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3)发展:①概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②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典例剖析
【例1】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④维护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变式题1】首次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论十大关系》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识点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a.《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的时机日趋成熟。
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
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a.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基本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和作用(1)性质: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作用: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典例剖析 【例2】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根本政治制度是()A.1948年 B.1953年 C.1954年 D.1956年 【变式题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表明()①中华人民共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知识点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含义: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按照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理民族地力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2.实施原因:(1)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原因以及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社会的经济发展一般比较落后。(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民族政策。3.实施:(1)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载人1954年宪法,这一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3)从1947年开始,我国相继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4.意义:(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政治制度。(2)它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深远影响。
巩固测试
1.下列事件,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有„„„()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④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007年,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给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A.率先获得解放 B.率先进行土地改革C.率先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D.率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会议是„„„„()A.中共“二大” B.中共“七大”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关于这次会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B.会议通过了具有代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C.会议制定了第二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会议确立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5.新中国最初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文献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6.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B.保障少数民族的发展权利
C.真正实现境内各民族的平等 D.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7.江泽民同志说:“改革开放越深入,经济建设越发展,越需要加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这是因为()①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②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是促进我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法宝
③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是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的一支重要力量 ④人民政协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下图是为纪念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而在当年发行的纪念邮票,其发行年代应该()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完成:
(1)材料一所确立的我国各党派在政治生活中采取什么制度?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什么性质的组织?1954年以前它的职权是什么?
(3)材料二提出的对民主党派的方针是什么?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1990年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请完成:
(1)材料一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现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2)指出材料二中5个自治区的名称。材料二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3)谈谈我国目前的民族关系状况。
答案,略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必修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必修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我将从五方面来谈一谈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人类政治文明史的发展历程表明,民主政治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一个发展的过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也是如此。本课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三项巨大成就: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材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分别向大家介绍了三项政治制度的渊源和发展,对于我们加深对国情的认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将有积极的意义。
2、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3、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针对高一年级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但掌握不牢固,对历史知识有选择地感兴趣的特点,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派参政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能力目标:通过新中国成立的一系列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对比,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注重文史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②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区别。
③借助问题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课本知识与课外经验相结合。通过学生合作,师生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各自的见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②通过对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教学重点的确定及处理:
本课的主题是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这个问题的掌握对以后学习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有很大帮助,并且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有赖于对它的认识,所以确定“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是教学重点。对重点的处理我是通过自主学习法、互动讨论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最后老师归纳总结。
5、教学难点的确定及处理: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使用了三个动词:概述、阐述和认识,“概述”和“阐述”属于SOLO分类评价法中单点结构层次,而“认识”属于关联结构层次,所以我把“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作为本课的难点。对此,我采取的方法是把我国的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分别与西方的政党制度、议会制度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那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6、课时安排 1课时
二、学情分析
学情是设计教法、学法的依据之一。
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大部分同学对本课内容不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和现实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策略——教法与学法
1、教法: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我采用了“自学—互动—质疑—指导—总结”的互动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为了“激其情,发其智”又使用了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图示教学法等,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学法:我本着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根本目标,主要采用以下三种学法:(1)、自主学习法:导学提纲,知识框架的构建等可用此法。
(2)、合作学习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员之间相互提问题,使之在不断的思考、讨论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3)、体验性学习法:在学习新中国诞生时,通过观看视频《开国大典》,使我和每一个学生都有“经历历史”的感觉,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历程。
四、教学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因此我按照互动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导学、课堂教学、课后沉思三部分。
1、课前导学
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导学提纲让学生预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安排学生调查少数民族的具体知识,并让有条件的学生网络查阅各民族党派的情况,既能拓宽视野,又能帮助理解教材。
2、课堂教学
(以多媒体为教学辅助手段,主要分四个环节)(1)、整体感知、确定目标
(约5分钟)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先由学生浏览全课,共分三目,给每目提出系列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确定目标。(2)、自主构建、展示交流(约10分钟)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完成基础知识的识记,即完成第一环节确定的目标,让学生掌握课本最基本的历史知识。识记方式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提前告诉学生要展示。(多媒体展示知识框架)
学生成果展示方式有:每组一名学生黑板板书、小组交流互补或学生回答,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及时补充,尊重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鼓励,体现以人为本和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3)、重点探究、难点解惑(约22分钟)此环节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师生互动,质疑解惑,目的是进一步挖掘教材,培养学生能力,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以及难点的突破在此环实现,学生提出有疑惑的问题,老师与学生合作解决。
主要的途径是,老师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表格。问题一:中国的政党制度有那些显著特征?
((1)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2)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者在野党;(3)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问题二:我国为什么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问题三:我国的政党制度与西方的政党制度有何本质区别?(根本政治制度、政党关系、利益宗旨)
问题四: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议会制度有什么不同?(经济基础、阶级本质、组织原则、政党活动)问题五: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问题六: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间的区别?(社会制度、实施群体、主要作用、享有权力)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讨论,老师点拨比较的角度、补充小结。(4)、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约5分钟)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成功感,每一节历史课都是学生才华自我展示的舞台,学生从基础知识、意志、能力等方面说收获,老师系统知识框架,多媒体板书,然后多媒体展示《随堂检测》考查学生掌握情况。
3、课后沉思(约3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那些特色? 学生思考后发表看法,老师点拨总结:
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符合中国国情实际等,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符合国情实际的政治建设,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面发展。这样使本课的历史意义升华为现实意义,从而最终达到历史课的教育目的。
五、板书设计:
一、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新中国成立
1、筹划---新政协会议的召开
2、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3、意义
二、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1、政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发展历程:
①初步确立:1949年政协(内容)
②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 ③1956年新阶段(2)、特点:(3)、作用:
2、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产生方式:(2)、确立:(3)、特点:(4)、地位
3、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含义:(2)、建立原因:(3)、原则:(4)、实行状况:(5)、意义
三、小结:特色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全体学生经历一个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第三篇:高一历史必修1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必修1第20课《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学习目标】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预习梳理】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背景——新中国的建立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年9月
(1)通过《共同纲领》,这一纲领具有性质。
(2)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决定了首都、国旗、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4)当时,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责是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二、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2)职能改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不在代行________职权,主要职能为政治协商
和________。
(3)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与民主党派实行“________、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
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依据:《________》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产生。
(2)标志: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3)内容:大会通过了《________》,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部宪法体现了和两大原则,是中国的宪法。
(4)地位:是我国________的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目的:为实现民族平等、____ ____和________。
(2)依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和1954年宪法的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________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
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4)建立: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最早的自治区,成立于新中国建立前)
1965年,西藏自治区建立。(最晚建立的)
(5)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________和民族团结。
第四篇:示范教案(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设计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本单元共3课,其内容涉及现代中国发展的两条主线。前面两课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这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同我国的国家性质相联系的,也是由中国的国情和特点决定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共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的,我国的民主建设也经历过挫折。
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时期,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遭受挫折时期。这十年间民主与法制建设被迫中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空前的践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逐步走上健康、正常、规范化发展道路。法律制度逐步健全,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民主政治建设趋向制度化、法律化,为我国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在这部分内容中,要注意理清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线索和特征,抓住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在各个时期的变化,认识当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第三课主要讲述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政府以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指导,促进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在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海峡两岸的交流日益密切,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在这部分内容中,要准确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目的、实施以及取得的成就,从而对这一构想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了解现代中国政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各时期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和概括,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进程是中国逐步现代化的反映,通过对我国民主建设曲折发展过程的了解和对未来前景的展望,培养学生追求民主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
3.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培养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远大理想。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讲述本单元的时候要注意结合经济发展历程中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深刻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学习本单元,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即比较新中国的民主和西方国家的民主的不同,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三项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材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分别向大家介绍了三项政治制度,理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解这些政治制度的渊源和发展,对于我们加深对国情的认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将有着积极的意义。思路设计
本课重点是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本课难点是我国实行这些政治制度的背景。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但与现实结合也比较密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多从现实出发,尤其是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政协的内容,可以结合现今的两会内容讲解,通过两会中的个案来解释本课中的一些名词。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理解政协的作用和职能。(2)识记一届人大的召开,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识记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过程与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法。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导入
“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这是建国初期中国民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教师提问:当今世界政权组织形式有哪几种?那么新中国将采取何种政权组织形式? 导入
播放《开国大典》中的片段: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伴着《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新中国诞生了。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开始起步。推进新课 多媒体显示:
①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相互之间是亲密的友党关系。②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共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基本要求是充分发挥和加强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和监督作用。⑤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问题情境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指出这是我国的何种政治制度? 学生回答后导入第一目。多媒体显示: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师生互动
学生高声朗读。
引导学生结合语文知识,从诗的内容判断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学生能概括出: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教师归纳:这首诗是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1.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背景: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筹建新中国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多媒体显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音像资料或展示相关图片及史实。(2)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94页,指出本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代表。
教师可以将与会代表从5个方面归类:党派、区域、军队、团体和特别邀请人士,以方便学生记忆。
教师提问:从参加会议人员上可以看出人民政协会议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3)内容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94-95页,指出会议的内容。
过程评价:本部分内容学生可能会按教材内容整段落地读出,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多媒体显示: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了国家主席和副主席。③通过了关于新中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师生互动
师:从会议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人民政协会议的什么特点?
生: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准备。此时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责。多媒体显示: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对于政权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规定:政协“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对军事制度: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统一的军队,即人民解放军和人民公安部队”。对文化教育政策: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对民族政策: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概括出《共同纲领》的内容及性质。合作学习:《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任务;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同时会议代表具有广泛性,完全可以代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表人民,所以《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多媒体显示:
“十一五”规划期间,2006年9月5日和6日,全国政协先后召开了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落实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为主要议题的两个专题协商会,会议气氛热烈,生动活泼,开得很有成效。
山西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方熔上次会议上一件提案引起2000多辆“晋0”牌照轿车改挂普通民用号牌,取消一切特权的事,成了省内各界人士广为传颂的一个热门话题。
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中,全国政协各专委会共报送44份调研报告或专项建议。问题探究:根据材料概括出政协的主要职能。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归纳。
1949-1954年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教师过渡:1956年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扩大统一战线,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标志着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新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问题探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5页中的“资料回放”,思考我国为什么实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合作探究: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共有过密切的合作,如联合抗日,共同反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②组织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之一。③在过渡时期,各民主党派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支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④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和1949年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为这种制度的形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过程评价: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色。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它的发展完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问题情境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多媒体显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于政权制度的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教师讲述:可见在1949年的《共同纲领》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当时由于各种原因,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不起来,由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后来随着形势的迅速发展,大陆上的军事行动结束,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空前统一;土地制度的改革基本完成;人民已经组织起来;抗美援朝的胜利增强了我国的独立地位;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增加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这时,举行全国选举、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成熟了。2.确立: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6页第一自然段,掌握一届人大召开的相关史实。(1)召开:1954年9月,北京。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2)主要内容。多媒体显示:
左下图是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投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下图是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了国家主席、副主席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后思考:根据这两幅图以及教材内容,概括出一届人大的主要内容。学生基本上可以答出: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多媒体显示: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教师归纳: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这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4)意义: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基本上形成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拓展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区别。
(1)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
(2)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
(3)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按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和活动;资产阶级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和活动。
(4)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则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教师过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行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它的确立昭示着我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它的发展完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又一项基于国情而实施的重要政治制度。多媒体显示:
《爱我中华》音乐片段。师生互动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师:这首歌向我们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
生:56个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景象。
师:这种美好景象的出现得益于中共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一项什么制度? 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问题情境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汉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0%以上。旧中国时,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比较落后,请同学们思考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等几个方面来找答案。
教师概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实行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共同纲领》作了哪些规定? 多媒体显示: 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背景
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 合作探究:(1)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师讲述: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
(2)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
教师讲述:在新中国建国前夕,有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上已经开始有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的还处在落后的奴隶制时代,甚至还有民族保留了许多原始氏族社会的残余。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特点,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3)新中国成立前,历代政府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引起各族人民不满。(4)新中国成立为实现区域自治创造了条件。
2.概念: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自己学习,既节省时间又有效率。
教师归纳: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民族地区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能离开国家主权和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任意决定自己的事务。拓展探究:比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特别行政区的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实施群体不同:前者是少数民族同胞当家作主,后者是港澳同胞当家作主。主要作用不同:前者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后者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享有的权力不同:后者享有高度自治权,前者没有。3.建设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己归纳。(1)产生: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2)发展: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初具规模:到1965年,全国已有5个省级自治区和100余个自治州、县。多媒体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指出5个省级自治区的分布后多媒体显示答案。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教师强调:第一个省级自治区是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最后一个是1965年西藏自治区。4.意义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背景来归纳: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课堂小结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是漫长而艰巨的,其间不乏曲折,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板书设计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1)背景(2)召开(3)内容(4)主要职能 2.新发展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
2.确立: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1954年9月,北京(1)主要内容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意义 3.意义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 2.概念
内容意义
产生3.建设发展
初具规模4.意义
习题解答
学思之窗
思路引领:依据材料回答思想来源。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找出体现主权在民原则的部分。
答案提示:思想来源:法国启蒙运动中卢梭的“主权在民”理论以及马克思的“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观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体现: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产生。②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本课测评 思路引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性思考,到政治协商会议确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再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过程。答案提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的:(1)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长期实践斗争中,就对人民政权的形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代表大会,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参议会和“三三制”政权的建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政权组织形式的创造性探索。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即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中,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逐步成熟了。从1953年3月到1954年8月,全国各地建立了地方各级人民组织,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在中国民主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核心,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学习延伸
思路引领:回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结果以及形成不同结果的原因。
答案提示:戊戌变法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但新政只推行了103天就失败了。辛亥革命主张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徒有共和虚名,实际继续实行封建专制统治。新中国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积极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取得了积极成果。可见,①政治民主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②民主政治制度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受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制约。③中共的民主制度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受到人民的拥护。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可能真正实现政治民主化,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五篇: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公开课教案
课题:《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型:新授
执教时间:13周星期二
执教者: 刘明德
一、教学目标
(一)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二)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个省级自治区; ⑵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政协的作用和职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过程与方法: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情境再现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在历史的“再现”中,自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⑵注重情景体验和理性分析,并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热情,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感受宪法的尊严与庄重。
⑶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体会,二、教学重点、难点
⑴重点: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⑵难点: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三、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定向导航】
播放视频《开国大典》片段给学生观看。感受新中国诞生的隆重与庄严。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发展经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本节课我们学习第20课。
本课共讲了三大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创设情境:展示1948年中共纪念“五一”的口号和政协会议召开的地点图片,设问: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就确立了这项政治制度。那么,这项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互动一:1.新政协会议召开的前提是什么?它为什么能起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作用? 2.新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主要内容有哪些?会议性质如何?(学生看书回答)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4.1954年以后,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职能各是什么?(针对全班同学)
5.1956年,中共提出与各民主学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原因、目的各是什么?有何意义?(补充---引导回答)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创设情境:我们在前面7、8、9学习了近代西方的代议制,大家还记得英国、美国的政体、权力中心各是什么吗?那么你们知道中国的政体、最高权力机关吗?
互动二: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引导—回答---展示)
2.阅读教材,了解一届人大有哪些重要内容?一届人大的召开有什么重大意义?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与完善过程?(引导—回答---展示)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一条 新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1954年宪法体现的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各是什么?(思考回答)
2)1954年宪法的内容、原则、性质各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思考回答)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创设情境:展示《民族大团结》图片和《爱我中华》歌词。并思考以下问题:
[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拓展与延伸一:根据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所代表的民主广泛性有何根本不同?
拓展与延伸二: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有何本质区别?
小结:本课内容可以归纳为:“一次典礼、二个法律、三大制度、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三大制度形成和创建的基础。(前提)三大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国情)的政治制度。(特色)
三大制度保证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作用)
[组织测试,信息反馈]习题见学案.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