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干旱的宝地》(上)教学设1
《干旱的宝地》(上)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从人们积极地利用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出发,阐述人类是如何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本课主要学习内容为“丝路明珠”,学习本课便于学生了解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及特点,让学生知道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从而提高科学合理利用有限水资源的自觉性,感受当地人民的情感,从而拓展我们的视野。
2、教学目标
A、使学生了解新疆作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特点和影响。
B、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质疑能力、综合联系能力、自评互判能力。
C、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使学生相信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激发为祖国干旱地区献计献策的热忱。
3、教学重难点
A、重点:新疆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
B、难点:克服学生对本课教材内容的陌生感
4、教学方法
A、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揭示主题、自主阅读、主动提问、互动解决、综合联系、自评互判、发人深思。
B、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质疑,学会综合联系,学会自评互判。
5、教学准备
A、学生准备:阅读相关材料,并能初步地提出问题。B、教师准备:学法指导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二、整体框架:
学教流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
↓ ↓
创设情境、揭示主题„„„„„看图片、录相„„„„„„„展示图片、录相
↓
↓ ↓
自主阅读、主动提问„„„看一看、划一划、问一问„„„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质疑
↓
↓ ↓
互动解决、综合联系„„互动解决问题、综合联系知识„组织互动解决问题,指导学生综合联系
↓
↓ ↓
自评互判、发人深思„„自评互判,思索干旱地区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导自评互判
三、学教过程
(上课开始时,教师与学生一块学习拍手)
师:刚才大家都跟老师一起学会了拍手,作为对大家的奖励,老师带来了一张图片(展示图片)
生齐:这是一张沙漠图
师:沙漠给我们的感觉是气候十分干旱,老师另外又有一张图(展示图片),大家能否描绘一下这幅图的情景。
生:这图中有雪山,有湖泊,绿草连绵,牛羊成群„„ 师:大家猜猜看这两张风景图会是哪里的风景呢? 生:西藏的,因为那里有雪山。
生:内蒙古的,因为那里有很多牛羊。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但老师要告诉大家,这两张都是新疆的自然风光图。不仅如此,这两张图还是在同一地方拍摄的。(教师展示图)这张图的前面是沙漠连绵、气候十分干旱,而远方则是一片绿洲,这真是一块干旱的宝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一段录相,走进新疆,走进这干旱的宝地。(播放录像)
师:大家想了解新疆吗? 生:想。
师:如果在课余大家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大家会怎么做呢? 生1:去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查资料„„ 生2:可以去问老师和同学 生:„„
师:非常遗憾,今天是在课堂上,大家既不能上网,也不能去图书馆。不过幸好老师今天也带来了这方面的材料,大家想不想要。生:想(师发材料)
师:大家都拿到了资料,都急着想看了。大家会看资料吗?怎么看呢? 生1:看的时候用笔去划一划。生2:看的时候要思考。生3:看时要把内容记住 生:„„
师:看来大家对看书都有自己的一套,老师也告诉大家一种阅读的方法,叫“看一看、划一划、问一问”,那么怎么划? 生1:把重点的划一划。生2:把有疑问的划一划。师:那怎么问呢? 生:沉默。
师:怎么问,老师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去问,也就是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去问。大家在阅读的同时,不仅要把重点的和有疑问的地方要划一划,而且要会问,这就是老师教大家的第一种学习方法叫学会阅读质疑。下面老师就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去看一看、划一划、问一问,把自己最想问的问题写在材料下面空的地方。看哪些同学问得多,问得好。(学生阅读5分钟)
师:刚才大家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按下来该是大家出手的时候了,不过,我们在课堂上不可能每位同学都能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我想这样大家分小组(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在小组中大家商量一下,提出自己小组认为最棒的问题行吗? 生:行(分组讨论)师:哪个小组先提? 学生提问(第一小组):干旱的地方为什么能发展绿洲农业呢? 师:这问题问得好,哪位同学能回答? 生1:我认为干旱的地方能发展绿洲农业主要是因为有水,而那个地方的水是从坎儿井来的。生2:我认为是新疆人民的劳动水平高,能在沙漠里种庄稼。
师:要发展绿洲农业,必须要有水,新疆人民发挥发聪明才智,创造了坎儿井,使干旱地区有了宝贵的水资源。学生提问(第二小组):坎儿井是怎么开凿出来的?
师:这个问题老师也不太清楚,那位同学能替老师回答。生:沉默。
师:在研究坎儿井是怎样开凿出来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坎儿井是怎样的,只有了解坎儿井的结构,才能知道坎儿井是怎么被开凿的。(展示坎儿井景观图片)那位同学能描述一下坎儿井。
生:是一条水渠,上面还有像井一样的通道。生:水渠旁边还有树。师:(展示坎儿井结构示意图)那位同学能比较完整的描述一下坎儿井。生1:坎儿井是一条地下水渠。
生2:坎儿井是一条有多个出水口的暗渠。
师指图讲解: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把眼光投到天山的冰雪融水上,为了躲避烈日的烘烤,他们得用沙漠质地的强烈渗漏,开挖暗渠,将地下水巧妙地引入暗渠,成为了新疆绿洲农业源源不断的水源。大家能不能再想一想坎儿井的水有哪些优势呢? 生1:处于地表下面能减少水分蒸发,节约水资源。生2:处于地表下面,不易受污染,能保证水质优良。生3:没有阳光暴晒,水温较低,比较清凉。生4:自高而下,自流灌溉,不需外加动力。
师:谈到坎儿井,老师不由得想起同样也是在新疆的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大家知道这条河叫什么?
生齐:塔里木河 师:塔里木河对新疆人民的生产与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由于生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们无节制用水,塔里木河也正面临着灭顶之灾。(展示材料)请大家想一想:塔里木河与坎儿井有哪些异同点。
生1:相同点都是灌溉,为新疆农业提供水源。生2:不同点一个是在地上,一个是在地下。
师:塔里木河面临的危机对坎儿井的使用有何启示? 生1:要保护坎儿井周边的生态环境。生2:要节约用水。学生提问(第三组):我们组想提新疆地区气候为什么干旱,新疆的绿洲农业又是怎样的? 师:为什么会干旱呢? 生:因为降水少。师:为什么降水少? 生:因为地处内陆。
师展示图说明:新疆地位内陆,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降水量少,且气温较高,蒸发量大,这些都造成了新疆气候十分干旱。但我们刚才讲到,新疆人民充分运用了坎儿井的水资源,发展了新疆的绿洲农业。
师:大家喜欢吃水果吗?知道平时吃的水果哪些来自新疆。生:喜欢。像新疆的葡萄与哈密瓜就非常地好吃。师:那说明新疆绿洲农业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生:栽培水果。
师:新疆的绿洲农业除了栽培水果以外,还有种植庄稼,每当收获的季节,那里的不同民族的人们,载歌载舞,与来自祖国各地的游人,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展示图片)学生提问(第四组):我们组想了解丝绸之路是怎样产生的? 师:(放录相“丝绸之路的产生”)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路线怎样?就让录相来告诉我们,不过大家得看清楚,听仔细,等会儿老师还有问题要问。(看录相)
师:丝绸之路形成于哪个朝代?与哪个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生:汉朝,与张骞出使西域有关。师:丝绸之路有何作用。
生:促进了古代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来。生:现在可以作为一条旅游的风景线。
师:大家再想想,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哪些有密切联系。
生:与绿洲有联系,因为丝路沿线有很多绿洲,为丝绸之路提供水资源。师:今天我们提到了“干旱”“水”“坎儿井”“绿洲农业”与“丝绸之路”,大家能否谈谈它们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
生1:干旱之地发展绿洲农业需要水,水是绿洲的生命之源。
生2:丝绸之路的形成也需要水,而绿洲能为丝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可以这样讲,没有水就没有丝绸之路。
生3:干旱之地有了水才能成为宝地。师:大家讲得非常好,在我们学习了一块内容之后,大家可以把相关的知识综合联系在一起,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是老师教大家的第二种学习方法叫“学会综合联系”(教师展示综合联系图)。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对你有何帮助。生1:我学到了“坎儿井”“绿洲农业”等知识。
生2:我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会了“看一看、划一划、问一问”阅读法,也学会了综合联系知识。生3:„„
师:你认为在课堂上表现好吗?如果好,谈谈今后怎样发扬,如果不好,你将怎样改进。生:„„
师:你认为在今天的课堂中,谁表现最好,为什么?
生:某某,因为他平时不爱举手和发言,今天他特别活跃,爱举手,且发言也很不错。生:„„
师:刚才大家都评价了自己和同学。这里老师要求大家今后也要做到在每堂课学习后,想想看自己学到了什么,在课堂上表现怎样,而且想想哪位同学表现最好,吸取他们的优点,克服自身的不足。这就算是今天老师教大家的第三种学习方法,叫“学会自评互判”。师:地球上干旱之地只有新疆吗? 生:不是。师:(展示地图)请大家找找有沙漠分布的地方。生:„„
师:地球上有很多干旱地区,它给人们的印象是黄沙漫漫,寸草不生。然而,不少干旱地区,在它严酷的地表下面,却蕴含着宝贵的自然资源。人们没有被干旱的自然环境所折服,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去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环境和谐共处着。所以我们最后想说:人类不应成为干旱自然环境的奴隶,而应成为适应和改造环境的主人。
四、问题研讨
1、本课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离的较远。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了教学素材,加强对学生的感性认识,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素材的展示还欠缺,因为学生的问答只能停留在表面。
2、本课从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构建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热忱和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实际授课中由于时间的关系,限制了提问学生的人数,从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表面欲和积极性。因此,如何处理学生提问的多样性及课堂中解决问题的有限性的矛盾,是摆在新教材教改中的一大课题。
3、本课注重了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4、本课注重学生的自我评判,生生互判,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认同心理的形成。但在自评互判中,由于教师的引导和反馈不及时,学生的评判也不够深入。
第二篇:教学设~1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奇台四中 李晓辉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激光笔、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量筒 牛奶 纸小水槽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要满足什么条件? 活动1小组讨论
结论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师: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活动2小组讨论
结论光源
二 讲授新课
光源
活动3小组讨论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光沿直线传播
师: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活动4 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教师演示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量筒 牛奶 水)
(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活动5 学生透过一张纸上的小洞看烛焰
活动6 学生透过两张纸上的洞看烛焰
活动7 四名学生纵排队
活动8 手影游戏
让学生体会 光沿直线传播
师:总结 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
光速
活动9 小组讨论自学光速
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拓展
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本课小结1.光源;2.光的直线传播;3.光速。
设计作业 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识?
2.完成《一课一练》。
第三篇:通分教学设1
通分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齐红英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2、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
3、在发现中体验成功,在练习应用中感受知识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通分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的优势,进而感受通分与比较大小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知识迁移法
教学准备:出示情境图
一、温故导新
1、复习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
比较大小:1/3和1/2 3/5和2/5
2、复习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找法。
5和7 4和12 12和16
3、导入新知
二、新知共研
1、由分数的大小比较引出通分的意义。
引出:通分的意义
2、理解通分的意义,分析通分的方法
让学生议一议:
通分要注意什么?
公分母的最佳选择是什么?(取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3、独立尝试练习:
比较3/4和5/6的大小
学生试做汇报,老师选择性板演,针对性评讲
师生评点,取得共识
三、拓展提高
1、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对于刚才的比较3/4和5/6大小还有别的方法吗?小组内几个同学议一议。
2、方法探究
3、尝试完成思考题。
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迁移解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2、对分数的认识,你有什么新感受?
五、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第一题和第二题
说课
这节课是九年难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通分其目标是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
3、在发现中体验成功,在练习应用中感受知识应用的价值。教学环节是
一、温故导新
二、新知共研
三、拓展提高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教学重点 难点:引导学生探索通分的方法,让学生体验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的优势,进而感受通分与比较大小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知识迁移法 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反思
因孩子基础较好因此对于通分这一知识点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理解并应用但是还有少部分同学不能应用,我想用已优带差的方式是这部分同学尽快掌握并应用,有待于进行多联系多应用,从而才能很好的掌握。
第四篇:田园风光教学设1
田园风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册教材第96~9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以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教材设计了果园、蜂箱、养兔场、养猪场、耕地和学生过河等6个场景,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已能应用加、减、乘、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对于解决一些较难的问题,如求要几次才能全部过河,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思考、讨论,让学生在充分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成功愉快的情感体验。
设计理念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四个领域之一。它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课前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流程:
1、整体感知画面。
出示田园风光图。
提问:这幅图的是什么地方的情景?画面中有哪些景物?你认为画面可以分成哪几个场景?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有苹果园、养蜂场、养兔场、养猪场、耕地和学生过河6个场景。
提问:你看到图中的方向标了吗?根据方向标你能说出6个场景的位置关系吗?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内汇报。
提问:如果把田园分成两部分,你能按自北向南的方向,说一说田园的西半部分和东半部分各有什么关系吗? 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2、分块解决问题。
(1)苹果园。
提问:观察苹果园的画面和文字,说一说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你能解答小番茄提出的问题吗?
各自列式解答,指名说说解题的方法。
提问:根据苹果园每行有8棵苹果树这一事实,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人提问题,全班学生解答。
(2)养蜂场
谈话:在离苹果园不远的地方,蜜蜂们正在不停地忙碌,你能从图上看出什么?小蘑菇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人人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谈话:根据从图上看到的蜂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同组的学生列式解答。
(3)养兔场
谈话:美丽的田园里生活着很多可爱的兔子,你从图上看到养了哪些兔子?
小组内合作交流,提出并解决问题,看哪一组提出并解决的问题多。
小组代表在班内汇报提出的问题,其他组的学生回答如何解决。
(4)养猪场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场景,提问:从养猪场的场景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一人提问题,本组内其他学生回答。
小组代表说出本组计算的结果,指定其他组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5)耕地
提问:观察耕地图,说说小蘑菇提出了什么问题。
在小组内讨论这个问题如何解答。例如,学生可以这样想:耕一块地用了8分钟,耕7块地用了56分钟,56分钟不满一小时,所以1小时能把7块地耕完。
向本班汇报本组的解决方法。
(6)学生过河
谈话:观察图画,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猜一猜: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
在小组内说一说要几次才能全部过河,要说出是怎样想的。你能说一说怎样乘坐最合适吗?让学生各抒己见,也可用图表示。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场景中,进一步巩固学生已掌握的统计和描述事件发生的情况的技能,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发现数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数学能力各方面得到提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总结。
(1)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思考。
(2)讲述:同学们在游览田园风光中,解决了很多的实际问题,以后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设计特点
本节实践活动课的设计有如下特点:
1、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
2、按照“观察场景图——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开展数学活动,使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3、把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4、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数数、计算、认识方位等多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党的基本路线教学设1
党的基本路线教学设计
沐彬中学
陈莉丽
复习:1.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原因。
2.初级阶段的时间: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算起,到21世纪中叶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5.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导入: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们正处于社会初级阶段,了解到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那么,党和国家是怎么带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呢?——这就是党和国家制定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路线。这是一条怎样的伟大路线呢?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快速阅读课文)
新课讲授:
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述:“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下面,我们先来解读这一伟大的路线:
板书: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具体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制定的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点: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的利益。奋斗目标:经济目标——富强;
政治目标——民主;
文化目标——文明;
社会目标——和谐; 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两个基本点分别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文化大革命、浮夸风等)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既自觉纠正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又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认真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深刻总结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总纲。这一基本路线不仅指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工作重心、坚持原则,同时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基本路线确实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
板书:——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
设问:那么,党的基本路线为什么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而为什么不是“两个中心或三个基本点呢?”又为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是“以其他为中心呢?”
板书: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以经济为中心的含义——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生产力发展摆在首要位置。
在实现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前,五六十年代我国曾经出现了把阶级斗争、政治运动放在首位的现象,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了经济建设,从而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低。人民吃不饱、穿不暖,更别说什么生活的现代化了。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要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巨变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不搞好经济建设,不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我很难实现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意义——兴国之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述: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前面我们学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现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有的问题归结起来都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发展。国家的昌盛、人民生活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当前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只有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为促进社会全面时进步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再来看,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们进行了全面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力搞经济建设,30多年的时间,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3645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397983亿元,成100多倍的增长,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幅上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这些说明了我们什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要保证它的社会主义方向,这就涉及到两个基本点之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我们先来看什么四项基本原则,有何重要意义?
板书: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内容:
(2)意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设问:为什么说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你能举例说明吗?
四项基本原则的这四条内容,分别指明了中国的根本制度、国家性质、领导核心、指导思想,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和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政治保证。
四项基本原则,是支撑我们人民共和国大厦的四根支柱,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动摇社 2 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政治基础,中国就不成其社会主义国家。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革命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群众路线;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才能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专政打击敌对分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实现工农联盟,结成最广大的爱国主义阵线,才能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我权力;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中国革命和建设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结合中国的实际,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
例如:九八九江抗洪——洪灾无情人有情系列;抗非典战争中、5.12汶川大地震中,党和政府都充分体现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
板书:
4、坚持改革开放
设问:我们又为什么要坚持改开放呢?首先,我们来了解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国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国家说了算,人们生活物品等都是凭票购买,同时,计划经济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极大的挫伤、打击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邓小平在“南行讲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而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同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充分地调动了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扫清了生产力发展的阻碍,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因此,改革的实质可以说是:
板书:(1)实质: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再来看看,对外开放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深圳经济特区坚持锐意改革,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对外开放,有效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功运用国外境外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进行了开拓性探索。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坚持了对外开放,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对外开放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些都足以说明什么?
板书:(2)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述:实践证明,作为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中、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综合对内改和对外开放,我们看到:
板书:——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课堂练习:
1.“种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看病能报销,农民得实惠”,我国能做到这一点,关键是()A.政府加大投入的结果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结果 C.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结果 D.农民艰苦奋斗的结果
2.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一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我国的立国之本是()
A.民族创新 B.改革开放 C.四项基本原则 D.艰苦奋斗
4.2009年9月25日新民网报道,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上世纪新加坡、韩国、日本起飞时期的平均增速,高速增长持续时间已经两倍于以上这些国家。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课后作业: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内容和核心内容分别是什么?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3.板书设计:
党的基本路线
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党在社会主义初给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
(1)具体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制定的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出发点: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的利益。
(4)奋斗目标:经济目标——富强;政治目标——民主;文化目标——文明;社会目标——和谐;
(5)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两个基本点分别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含义——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生产力发展摆在首要位置(2)重要意义——兴国之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内容:
(2)意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4、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1)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