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学》提纲(编辑完)(共5篇)

时间:2019-05-15 04:2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育学》提纲(编辑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育学》提纲(编辑完)》。

第一篇:《语文教育学》提纲(编辑完)

《语文教育学》教学提纲(2007级)

绪论:语文教师的修养包括四大方面:德、学、才、识

一、“德”——思想品德: 1.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健康的情感、情趣、情操

3.高尚的职业道德

二、“学”——学业知识: 1.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

2.教育学科知识

3.文化科学知识

三、“才”——聪明才智: 1.语文设计、备课的能力

2.语文施教能力

3.语文考评能力

4.语文科研、教研能力

四、“识”——远知卓见:终身教育的观念、立体教育的观念、开放教育的观念、学习的观念、教学的观念等

第一章

语文教育

一、我国语文教育的产生、演进与发展的三个时期 1.古代语文教育的产生

依附于其它学科,尤其是社会科学学科,未能独立成科。2.近现代语文教育的演进

清朝末期,我国近代教育开始形成,学校实行分科教学,语文独立成科,并以“国文”名称出现。3.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1949年,根据叶圣陶等人的提议,将“国文”、“国语”合称“语文”,并在全国中小学开设。

二、语文教育系统的结构及其特点

1.家庭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一个人接受语文教育的起点。

家庭语文教育具有继承性、基础性的特点。2.社会语文教育:个体语文能力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家庭的语文学习,而且与社会语文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社会语文教育具有广泛性、动态性 的特点

3.学校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包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以至各级各类成人的语文教育。

可以这么说,全民语文素质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校语文教育的水平。学校语文教育是整个语文教育的核心。

学校语文教育具有规范性、选择性 的特点。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目标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的表述)

在语文教育观念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是性质观,它统帅语文教育的全局,决定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于漪)

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2003年《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语文具有明显的工具特点:语文是交际工具;

语文是思维工具;

语文是学习工具; 2.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语文教材的内容也汇集着人类的文化成果; 3.语文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作为工具有特殊性;

语文所体现的文化也有特殊性。4.语文课程的其它属性

二、语文教育目标的构成

1.语文德育目标(思想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2.语文智育目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3.语文美育目标(美育知识、美育能力)

二、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的转型与重建、作用和特征、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普通高中课程目标的“五个方面”“两个部分”)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目标”

1.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

(1)价值转型:基本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新的课程理念。

(2)目标重建:确立新的知识观;

确立新的学生观;

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2.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和特征

(1)作用: 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

(2)特征: 连续性和阶段性;明确性和模糊性。

3.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纵向):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语文课程目标简述

义务教育阶段:五个领域(横向):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普通高中阶段:五个方面: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两个部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

一、“语文课程标准”及其性质、作用

1.语文课程标准: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2.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顺序,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编写语文教材和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3.作用:编写教材的依据;

组织、安排教学的依据;

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

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了解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沿革(清末民初、民国年间、建国以后)1.清末民初:学科初建期,课程标准简略、模糊、笼统;

2.民国年间:《国语课程纲要》(1923年)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完整的语文课程标准。3.建国以后:一个不断改革、完善、发展的过程。

三、“中学语文教材”及其功能、结构类型、基本构成要素

1.“语文教材”的概念:(1).泛指:凡是能对别人的语文修养产生影响的书面、非书面语文材料。也称“大语文教材”。

(2).特指: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用于学校语文教育的一切资料。也称中学语文教学资料。

(3).专指:学校语文教材系列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

2.功能:(1).智德启迪(2).语文历练

(3).语文积累(4).知识扩展

3.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及构成要素

(1).结构类型:分编型教材;合编型教材

(2).基本构成要素:范文系统(即课文);知识系统(以语文知识为主)

助读系统(助读材料);实践活动系统

四、了解我国语文教材的产生与发展(语文教材的雏型、形成、发展及我国当代语文教材)1.我国语文教材的产生与发展

(1)语文教材的雏型(古代语文教育时期)

无专用课本,但渐成“文选型”读本

较有代表性的读本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 四书”、“五经”

《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2)语文教材的形成

语文的独立成科,产生了相对独立的语文教材。

有一定影响的教材:

1914年《最新国文教科书》

庄 俞编

1907年《中学国文读本》

林 纾编

1907年《中学堂国文教科书》

吴增祺编

1915年《国文教本评注》

谢元量编(3)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语文教材发展的一个契机,我国语文教材进入发展期。

具有代表性的教材:

1924年 《初中国语教科书》

顾颉刚

叶圣陶合编

1935年

《国文百八篇》

叶圣陶

夏丏尊合编

1946年 《中等国文》

陕甘宁教育厅编

1948年 《开明新编国文读本》 叶圣陶

朱自清

吕叔湘合编

分:甲种本(白话文):《开明高级国文读本》

乙种本(文言文):《开明文言读本》

语文教材的发展体现在两方面:

A.教材内容发生变化:文言文体不再独霸教材;

选文内容多样化。

B.教材编排方法发生变化,体现了作为“教材体系”的特点。

(4).我国当代语文教材

以统编教材为主,“新课标”倡导“一纲多本”。

A.在《中等国文》基础上修订

B.分编教材《汉语》、《文学》

C.大跃进时期教材(无大纲)

D.按第二套“大纲”编排(“文革”期间没有统一教材)

E.按第三、四套“大纲”编排

F.按第五套“大纲”编排

G.按“课程标准”编排(一纲多本)

五、语文教材的使用 1.了解教材编写的概念

2.统观全套教材,理解编辑意图 3.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4.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5.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科学使用教科书的要求:

1.总观全局,统筹安排;(整体性原则)2.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目的性原则)3.尊重教材,灵活运用。(灵活性原则)

第四章、中学语文教学原则

一、“语文教学原则”及其内容、实施要求

1.语文教学原则:是语文教学中特有的原理、法则,体现着语文教学的固有规律,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1)语文教育与思想陶冶、审美培养相渗透的原则 贯彻原则的要求

1.树立形式与内容想统一的理念,避免人为割裂

2.必须坚持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式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2)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同步发展的原则 贯彻原则的要求

1.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 2.思维训练要坚持在语文学习中穿插进行(3)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协调发展的原则 贯彻原则的要求 1.坚持全面训练的观点,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不可偏废 2.寻找结合点,兼顾单项训练

(4)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配合的原则

贯彻原则的要求:(基本要求)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1.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真正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2.发挥课堂语文教学对课外语文活动的指导作用。3.要加强课外语文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4.要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

(5)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举的原则 贯彻原则的要求

1.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加强“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养”。2.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创造思维品质。

第五章

阅读教学

一、阅读的性质、阅读能力结构;

(一)阅读的性质

1.阅读的观念

传统阅读观念:阅读是吸收、接受信息,是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

现代阅读观念: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2.阅读的性质:

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二)阅读能力结构

1.阅读感受能力(认读能力):对阅读材料的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2.阅读理解能力:以阅读感受能力为基础,对读物意义作深入的领会和把握的能力。

3.阅读欣赏(鉴赏)能力:在全面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进行审美的能力。

4.阅读评价能力:在理解、欣赏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等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

5.阅读迁移能力;把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贮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提取出来,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文本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6.阅读创造能力:指在阅读中有新的发现,提出或解答作品原有内容之外的新问题的能力。

二、“阅读教学”及其目的、内容 1.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承担的培养职能最多,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2.阅读教学的目的及内容

(1)目的: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性情,造就品格

发展智力,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2)内容:阅读习惯态度的形成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方法的指导

三、“阅读教学过程”及其常规过程(引导—研读—运用)1.“阅读教学过程”

阅读教学过程是“对话”过程,是学生感受、体验和理解文本的过程。

阅读教学过程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从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形成健全人格。

阅读教学过程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

2.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引导过程;研读过程;运用过程

(1)引导过程(导入阶段)

基本任务:确定目标,激发兴趣。

基本内容:预习(学习的准备阶段)

解题(可在结束阶段进行)

介绍相关情况(有助于下文理解)

课前谈话(即言语导入)(2)研读过程(中心环节)

通过研读,达到对文本内容的感知、理解、体验;

研读过程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研读过程的三个阶段:1)感知阶段

2)分析理解阶段

3)综合阶段

1)感知阶段: ○目的:整体感知课文。

任务:清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提出问题。

2分析理解阶段: ○

目的:质疑探索,求得结论

任务:分析文本的结构、内容要素、写作技巧、语言、重点之处等。

方式:A.以文章层次结构为依据顺次进行分析;

B.以某一问题为重点思路展开分析。3综合阶段:目的:归纳、总结、概括 ○

任务:概括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3)运用过程(实践的过程,实现“迁移”的过程)

通过实践,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并加深感受、体验和理解,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语文教育方法及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 1.语文教学方法:

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师生为了实现总体教育目的和语文教育目标而采取的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包括:(1)教师施教的方法:

A.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使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B.课堂教学的方法(语文教学常用方法)

(2)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语文学习)

2.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

(1).阅读法:课堂上通过反复阅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方式:朗读(诵读)、默读(速读)

(2).讲授法:教师借助课堂教学语言,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性情的一种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基本方式:讲述、讲解、串讲、评点、评析等。

(3).讨论法:课堂中师生、学生间进行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方式。

基本方式:提问式(问答式)、谈话式、讨论式。(4).练习法: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

(5).比较法: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文因素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探寻规律特点,加深认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方式:求同比较、求异比较、相似比较。

五、各类课文的教学: 1.课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1).识字教学:增加识字量,为阅读提供必要的基础。

(2).词语教学:积累丰富词汇,掌握词语意义,选择和运用词语,是研读课文的必要环节(3).句子教学:掌握基本句型,领会句子含义分析、理解句子间的关系,懂得造句规律和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技巧。

(4).段落教学:段落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内容包括:段落层次的划分、层段大意的概括、段落内在的逻辑关系及其过渡照应等、段落结构在表达上的作用功能。

(5).篇章教学: 对文章整体的研讨与把握(包括内容与形式)。

1)理解文章的内容(文章主旨教学)

具体分析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涵、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

2)体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写作技巧教学)

认识文章的结构特色、把握文本的表达方式、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2.常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教学内容);

常用文体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观察、思维等能力的基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着眼点。

常用文体的教学应强调其实用性,突出其基础性,加强其实践性,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思想内容,掌握结构特点,体味语言艺术。

1.分析思想内容

(1)记叙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

以叙事为主:着重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理清思路,把握重点,揭示主题。

以记人为主:着重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态度,揭示主题。

以状物为主:透过文章所描摹的“物”,挖掘作者所寄托的 “志”,领会主题。

以写景为主:辨析融于景物中的“情”,提炼主题。

(2)说明文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传播知识为目的,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分析思想内容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理解其说明的详略,体会其写作目的。

(3)议论文是作者凭借理性思维,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阐述、评价,从而表达思想观点的一种文体。对其思想内容的把握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理清作者思路,领会作者观点。2.掌握结构特点

(1)记叙文一般按线索来结构文章,如时间、空间、时空交织、情感、事理、逻辑等。

(2)说明文的结构要遵循“言之有序”的原则,所以要通过分析说明的顺序来把握说明文的结构特点。说明的顺序一般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议论文最基本结构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握议论文的结构,关键是分析论证过程中呈现的逻辑结构。论证的逻辑结构主要有:总分、并列、层进、对照等。3.体味表达艺术:细致体味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1)记叙文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涵泳体味,潜移默化,启发联想、想象,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2)说明文的语言浅近、明了、准确。

引导学生仔细琢磨说明文的语言,体会其语言特点,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捕捉事物特征的能力。

(3)议论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鲜明、逻辑性明显、概括性强。

引导学生学习议论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把握其语言特点,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文学作品教学的作用及内容(1)、文学作品教学的作用

A.学习文学作品生动丰富的语言,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B.有利于落实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的目标;

C.借助文学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情感教育、品德教育、审美教育; D.有效培养、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创造能力。(2)、文学作品教学的要求 A.情感因素与理智因素并重 B.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 C.重视朗读训练,强调语言教育

(3)、文学作品教学的内容 A.把握各种文学式样的基本特征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主要指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式样,具有明显的虚构性。

式样不同,特点也不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其基本特征。B.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鉴赏能力即是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美主要指:立意美、形象美、结构美、形式美、语言美,等)C.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归宿。

4.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诗歌教学要点

(1)内容:分析结构艺术;分析语言、表现手法;等(2)方法:

主要方法:重视朗读,反复吟诵

A.读讲结合(各种类型的诗歌)

B.以读为主(抒情色彩强烈的诗歌)

C.以讲为主(内涵深刻语言难懂的诗歌)

散文教学要点

(1)内容:掌握形式美;分析意境美;欣赏语言美。(2)散文教学的方法:抒情讲读法;

品味诵读法;

欣赏分析法。小说教学要点

(1)内容:把握情节线索;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典型环境。(2)方法:

A.讲述法(精要恰当,重在帮助理解)

B.比较法(在比较中鉴赏)

C.讨论法(重在培养分析能力)

D.问答法(解决疑难,训练某种能力)

剧本教学要点(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剧本是戏剧文学作品)剧本教学的主要任务为欣赏。(1)内容:

分析情节结构,把握戏剧矛盾冲突;分析剧本语言(台词为主);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2)方法:朗读法;比较法;读写结合法;表演评论法 5.文言文教学的作用、内容及方法

(一)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1、认识作用:文言文记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学习文言文,是掌握汉语的精髓,有效地了解、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途径。

2、借鉴作用:文言文语言简练生动,立意深远、结构严谨,对阅读写作具有借鉴作用。

3、教育作用: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思想性、科学性强,内容丰富充实,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作用。(二)文言文教学的内容

1.字、词、句教学(目的是疏通文意)

字:识字,认读

词:实词,虚词

句: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2.翻译训练:直译为主,方式灵活多样

翻译要求:信:译文内容忠于原文

达:译文表达流畅通顺

雅:译文语言优美生动 3.古代知识的学习

包括:文体知识

文学知识(作者、背景、文学地位等)

古代文化知识(典籍文物制度、风土人情、文化教育、科学发明等)4.思想内容的学习

正确理解、分析、评价古代作品,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获得思想、审美教育。

(三)、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1.诵读法:传统而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法。2.串讲法:按顺序讲解词句,串通文意。3.答疑法:重在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4.点睛法(即点评):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作中肯、准确的评讲。

5.自译法:通过阅读原文和注释,完成对课文的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

第六章、写作教学

一、写作教学的任务及写作教学计划(单元写作计划);

(一)写作教学的任务

1.写作教学:就是教师运用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写作训练。2.写作教学的任务

(学生作文不同于应用写作、文学创作)

1)育人训练;

2)积累训练;

3)思维训练;

4)语言训练;

5)技能训练;

6)文体训练; 7)写作速度训练。

(二)、写作教学计划的制定

1.写作教学计划的分类

整体计划:按《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的学段计划。

阶段计划:一个学期拟进行的写作训练。

单元计划:单次作文的教学安排(一般以教案形式完成)。

2.单元计划的内容

A.训练的目的、重点、方式、课时安排;

B.写作指导内容(作文要求、指导要点);

C.作中指导内容(重点的指导对象、初稿的指导);

D.作后评改(评改重点、方式、要求内容)

二、写作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命题—作前指导—作中指导—作后批改评讲)1.命题:教师根据训练计划确定某次写作训练的方向。命题方式: 直接命题:教师给定题目,学生按题作文。

间接命题:教师提供题意,学生根据题意及要求自行拟题。2.作前指导:指在学生动笔之前所进行的指导。作前指导启发性、针对性的原则。作前指导的内容:

A.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做到多看多听,多问多比,多写多记。

B.指导学生审题立意、取材构思。指导时可采用分析法、比较法、讲解法、诱导法、讨论法等。

C.指导学生列提纲,打草稿。这是一种能有效纠正写作过程随意性的训练。3.作中指导:在学生动笔过程及完成草稿后的指导。指导内容:

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方式:

个别指导为主,可采用咨询、答疑等多种方式。

4.作后批改、评讲: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作文作出基本的评价(既是评价,更是指导)。

1)批改:对学生的作文作出书面或口头评价(批改时要注意尊重学生、兼顾内容与形式、注意启发性针对性原则)

批改的方式:

A.学生互批互改 B.教师批改(面批面改;书面批改)

C.师生共同批改 批改的内容:(改、批、记录)

改: 对语言文字作直接改动,使字、词正确,句子通顺。批(批语):

旁批:针对局部问题提出意见。

总批:评语对作文作整体评价。

批改记录:(为教师的评讲提供材料)2)作后评讲:

针对学生该次作文的具体情况作总结性的讲述评论。

(评讲要求作到:有计划,典型、具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评讲方式(类型):

综合式评讲;典型式评讲;专题式评讲;对比式评讲。

三、写作能力的构成及培养

(一)、写作能力的构成

1、写作的一般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联想、想像能力。

2、写作的专门能力:

审题能力、立意能力、谋篇布局(选材和构思)能力、表达能力、修改能力。

(二)、写作能力的培养 1.写作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A 从模仿到创造:

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积累、模仿、创造。B 勤于思考总结与练笔

模仿忌“形似”而求“神似”,只有多思考、勤总结,并保证足够的练笔“量”,才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C 先放后收

所谓“先放”,就是首先要让学生可写,敢写;“后收”,就是在学生可写的基础上,逐步使其符合作文“规矩”。

D 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结合

“ 单项训练” 是分解难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综合训练” 则是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2.作文能力培养的方法(即作文训练的方法)

A.单项作文训练

B.命题作文训练

C.供材料作文训练

D.想象作文训练

第七章

口语交际教学

一、“口语交际教学”及其内容、方法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1.良好的口语交际态度与习惯

A.耐心而专注地倾听;

B.自信而负责地表达;

C.灵活而机智地应对。

2.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

A.听话能力:

辨音识义的能力,记忆整合的能力,理解语义的能力,评判话语的能力。

B.说话能力:

思维阶段: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

转换阶段:快速语言编码的能力;

表达阶段:运用语音、语体等的能力。

E.话题作文训练

F.研究性作文训练

G.自主作文训练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

1、听讲

2、诵读

3、复述

4、答问

5、讲述故事见闻

第八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及其特点、实施基本程序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1.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就是超越传统的单一学科界限,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以单元的形式,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与学生关心的问题统一起来,通过学生主体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2.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借助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整体性

整体的培养目标,综合的学习内容及方式。

2.自主性

学生既是决策者又是实施者。3.开放性

6、专题演讲

7、即席发言

8、讨论或辩论

9、创设生活场景

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等的开放。4.探究性

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基本程序:确定学习主题——制定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交流与分享探究成果

第九章

语文教学评价

一、“语文教学评价”及其特点、作用、主要方法。1.语文教学评价概述

内涵:语文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在系统搜集资料并加以分析的基础删上,对教学过程及结果所做的价值判断 2.特点:

3.作用:

反馈(反馈信息)激励(强化学习动机)甄别

导向(影响教与学的方向,规定教与学的内容,影响教与学的过程)4.方法 观察法 问卷调查法 纸笔测验法

第十章

语文德育与语文美育

一、“语文德育”及其特点、内容、方法;

(一)、语文德育及其特点 1.语文德育

语文德育,即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它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其目的在于求“善”,它与语文智育、语文美育共同承担着培养“健全人格”的任务,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语文德育的特点

1)非系统性

2)灵活性

3)渗透性

日常调查法 表现评价法 卷宗存档法

(二)、语文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政治思想教育 3.革命理想教育 4.道德品质教育

(三)、语文德育的方法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2.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 3.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德育 4.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德育

二、“语文美育”及其特点、内容、方法

(一)、语文美育及其特点 1.语文美育:

语文美育,即语文审美教育,也就是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教育,它是语文教学的归宿,基目的在于求“美”,它与语文智育、语文德育共同承担着培养“健全人格”的任务,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语文美育的特点

1)形象性

2)情感性

3)自由性

(二)、语文美育的内容 1.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 2.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审美感受力(感受美)

2)审美鉴赏力(发现美)

3)审美创造力(创造美)

(三)、语文美育的方法 1.阅读教学中美育 2.写作教学中美育 3.口语交际教学中美育 4.综合性学习中美育

第二篇:教育学完

教育学(40分)

P1判断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单选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P2多选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标志是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颁布但并没有实施的学制。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部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

P10多选现代教育的特点: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P11单选孔子教育思想:启发式因材施教学、思、行

P12单选《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提出了教学相长辩证关系和师严然而后道尊的教学观。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

P13苏格拉底问答法,四步,1.苏格拉底的讽刺;2.定义;3.产婆术,助产术;

4、归纳法

柏拉图《理想论》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要适应人的自认发展

P15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卢梭《爱弥尔》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

洛克白板说黄金作用论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是被公认的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

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儿童中心主义教育著称

凯洛夫的《教育学》

P22判断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P26简答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人力资本论创立的“宪章”,是美国经济学家苏尔茨 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

P33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民关于知识的观念;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P36判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P38多选学校文化的特征: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细想观念和行为方式。①学校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P39单选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有四种基本的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和理想成分。

P41单选学生文化的特征:学生文化具有过度性;具有非正式性;具有多样性和具有互补性。

P43判断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P4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①内法论—孟子、弗洛里德、威尔逊和格赛尔等;②外铄论—华生、洛克和荀子等;

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P46论述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应该怎么做(适当展开):①个体身心发展的循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应针对性地分段实施;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注意抓关键;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兼顾身心和谐发展;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P48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判断遗传的意义: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③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P50判断人具有某种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的。人的各种身体器官的构造和机能在出生时是很不完备和虚弱无力的。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他为一定年龄阶段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P51判断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③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简答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就有延时的价值;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P59判断狭义的教育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P60判断教育的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多选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和调控作用

P6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教育方针2教育目的3培养目标4课程目标5教学目标

P65判断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要点:

①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②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④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P67问答我国教育基本目的: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怎样实施素质教育:①素质教育是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P72判断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社会属性的人。

①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P78判断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②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P79多选教师职业的特点:1教育者2管理者角色3朋友角色4研究者角色5学习者角色6引导者角色

P83判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①从教育的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递者,学生是接受者;②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②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市互相促进的关系;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P88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多选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多选课程的分类:①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扩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②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P94多选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

P96判断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多选课程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

P102多选课程实施的结构:①安排课程表②分析教学任务③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④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⑤规划教学单元和课⑥组织教学活动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结果。

P108判断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包含以下三个方面①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②教学与教与学两个方面活动组成;③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P110简答教学的一般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P113判断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P114判断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P115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学具有教育性是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P118多选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起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3.领会知识(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

P121多选教学原则的来源:1.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2.古今中外教学经验3.根据规律推到出来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论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言语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基本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手段;②只管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的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是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基本要求:①按教材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失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基本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生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会懂会用、学以致用。基本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述、讲解和讲演)、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

P130选择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中心环节)、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选择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基本要求: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研究教法4.制动教学进度计划

P132选择课程分类:①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和检查知识课(检查课)。②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份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和复习课。

P133选择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和布置课外作业。简答上好课的基本要求:①目标明确;②内容正确;③方法得当;④表达清晰;⑤气氛热烈;

P150选择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P153单选德语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P154判断单选德育过程的基本毛段是社会通过老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论述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①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②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识基础,行是关键,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④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P157简答中学德育的原则:2.导向性原则:基本要求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结合起来。2.疏导原则: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基本要求: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P158多选德育的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和班主任工作。

德育的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和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P174多选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

P178多选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班集体的特征:①明确的共同目标;②一定的组织结构;③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P180简答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组织形成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P182判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①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师;②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③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①了解学生,研究学生;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设计和建立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三篇:《教育学》提纲

《教育学》授课提纲

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内涵:

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

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对社会发展的意义:社会经

验再生产的主要手段2.教学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

义: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主体部分;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为主,全面安排”3.教学对个

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根本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

般任务:……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

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

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

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

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结构):(一)引起学习动

(二)领会知识---中心环节:感知教材、理解

教材(三)巩固知识(四)运用知识(五)检查知识

四、教学过程的规律(基本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

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两种倾向:A 只重书本知识的传

授;B 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统一

1.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

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A 掌握知识是智力和能力发

展的前提和基础B 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2.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智力和能力是不会

自发形成和发展的(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传授知识与思

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教学是一种情知交融的活动: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2.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防止两种倾向:A 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非智力

因素”教育;B 脱离知识进行“非智力因素”教育。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第三节 教学原则 第一部分:教学原则概述

一、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二、教学原则的提出依据: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

中的客观规律提出的,是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探讨的总结。意义:贯彻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

证。

第二部分: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一)含义: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

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

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

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

力。

(二)直观手段分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

言直观

(三)贯彻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

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一)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

能力。

(二)贯彻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

学民主。

三、巩固性原则

(一)含义: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

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留在记

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地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的运

用。

(二)贯彻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复习策略;

3、在扩充改组和运

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四、循序渐进原则

(一)含义: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

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

力。

(二)贯彻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3、由

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五、因材施教原则

(一)含义: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

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贯彻要求

1、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正视个别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的特长

3、既要照顾学

生个别特点又要面向学生大多数,使所有的学生得到

发展。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一)含义:教学要以学习基

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

用、学以致用。

(二)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

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第四节 教学方法 第一部分什么是教学方法

(一)含义: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成套化、系列化的工作方式。

(二)意义: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选择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选择依据:A教学目的与任务;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C学生特点;D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四)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注入式;启发式。第二部分教学方法分类

一、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和培养能力的方法

(一)讲授法---学校教学最常用的方法

1、含义: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续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2、分类:讲述、讲解、讲读、演讲

3、优点:A讲授法可以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B有利于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缺点:A没有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及时作出反馈 B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

4、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B注意启发;C讲究语言艺术。

(二)谈话法

1、含义:谈话法也称问答法。它是按一定的教学要求,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教学方法。

2、优点:A能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B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C了解、检查、补救缺点:A但谈话法运用时容易忽视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B学习新知识有时不完整C课堂教学时间不易把握D如果控制不好,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

3、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A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B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准确、难易适度、有启发性C提问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应给学生思考的余地D谈话结束后,应做好小结

(三)讨论法

1、含义:

2、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A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B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C做好讨论小结。

二、教师指导学生以直观感知获得知识、技能技巧和培养智力的方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

三、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简称学习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第八章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起始环节);上课(中心环节);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二、上课: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和结构:A课的类型(两大类):单一课和综合课B单一课: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C综合课的结构(五个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2、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方 ;(4)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一)布置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

4、教师要及时检查批改学生作业

(二)形式: A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B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 C书面作业 D实际作业

四、课外辅导

教师做好课外辅导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A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 B教师要注意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的关系 C要充分发挥学习好的学生的积极性,组织课外学习小组,相互帮助

五、学业成绩考查和评定

1、检查方式 A平时考查

日常观察、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单元测验 B考试(总结性检查)

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毕业考试

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实践考核(操作)

2、试题类型 供答题和选答题

供答题(简答式和陈述式)选答题(是非、多选、组配式)

4、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1)评分(2)评语

5、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如下: A客观公正

B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 B要鼓励学生创新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学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弹性升级制、复式教学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一)班级授课制: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每班有固定的学生人数,比较固定的教师和固定的教室,由教师根据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和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二)优点:A经济、大面积培养人才;B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C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D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三)局限:A不利于因材施教B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限制。C容易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第九章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 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狭义的德育指道德教育。

二、德育的意义⒈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⒉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⒊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第二节 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一、德育目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二、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第三节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代表社会所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四个基本因素构成2、四要素含义及作用

3、德育过程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端性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三)学

生思想矛盾转化规律(四)学生思想品德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四节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一)含义: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学生,又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把德育的方向性和现实的可能性结合起来。

(二)贯彻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劳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联系起来。

二、疏导原则

(一)含义: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二)贯彻要求:

1、讲明道理;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一)含义:进行德育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二)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是辩证统一的 A对学生的尊重是进行德育的前提、基础和动力。B严格要求本身包含着对学生力量和能力的信任,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

(三)贯彻要求:

1、热爱、尊重和信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四、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一)含义:……

(二)贯彻要求

1、校内各方面德育影响要一致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和连贯性

五、因材施教的原则

五、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五节德育途径

一、政治课与其他各科教学:基本途径

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三、劳动

四、共青团活动

五、班主任工作

六、校园环境建设 第六节德育方法 第一部分:概述

一、含义:为达到 实现德育目标,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品德评价法和自我教育法。

第二部分: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一)含义: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德育的最基本方法,谈话是最常用方式。(二)运用说服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性:有针对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二、榜样示范法(一)含义: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正面人物的高尚品德、模范行为、先进事迹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受教育者,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二)方式:1.伟人的典范;2.教育者的示范;3.学生中的榜样。

(三)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基本要求: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佩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

三、实际锻炼法

四、情感陶冶法

五、品德评价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六、自我教育法 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

一、班级:学校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实现教学目标;维持班级秩序;锻炼学生能力。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一、常规管理

二、平行管理

三、民主管理

四、目标管理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

(一)班主任管理方式:专断型(偏重)

(二)班组管理制度:缺乏活力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如何进行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二、班集体的形成和培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一)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体系:近、中、远;总体与分项目标。目标提出: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

(二)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规章制度、生活准则、活动节律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日常性的教育活动、阶段性的教育活动

(五)培养正确的舆论和和良好的班风

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班级建

设的设计者;

2、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主任领导方式:

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3、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二、班主任的基本素质要求:

(一)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树立正确的新教育观念

(三)教育科学、管理科学等的知识和技能

(四)班级管理创造能力

(五)学生学习的楷模

(六)良好的人格心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第六节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指导学生学习

四、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五、协调和统一各方面的教育要求

六、做好学生操行评定

七、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第四篇:教育学论文提纲

现代教学论发展趋势的思考

提纲

一、现代教学论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现代教学论的含义 社会的生产、科技和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论,它是研究现代教学论是属于学科本体论研究的范围,在教育界对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揭示现代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现代教学论的主要特点

二、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

(一)学科与高科技的分化与综合性

(二)学科间的融合渗透性

(三)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

(四)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

三、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教学论的现代发展,迫切要求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突破,惟有方法论的突破,才有可能实现理论的突破。审视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其主要问题在于:

(一)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严重

(二)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脱离的倾向

(三)以分析为主缺少整合思维 总之,我国的教学论学科在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实现了从传统教学论向现代教学论的转换,尽管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始终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前进的。我们坚信,我国的教学论必将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胡水燕

21:00:00 论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演变 提纲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与演变

引言:中国与美国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比较研究。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体系。从本质上看,它是属于教学方法论范畴。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演变

1、学校产生前,教学主要是口耳相传、示范模仿。

2、学校产生后,个别教学模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3、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首创班级授课制,创造了新的教学模式:观察——记忆——理解——练习。

4、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设计的教学模式: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5、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倡导的教学模式:学生直接感知——指导学生分析比较形成概念——教师补充讲解使概念系统化——学生作业巩固知识。

6、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创设的教学模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7、二十世纪初杜威创设“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设置问题的情况——确定问题的方案——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与评价。

二、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分类介绍(一)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就是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具体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包括情意目标、思想道德目标等。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与掌握适合各自层次的知识与技能,并达到具体的目标要求。

现行的掌握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等都可以归入目标模式。

1、理论依据 ※ 布卢姆掌握教学理论。※ 美国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 霍华德•加德纳发展心理学。※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中国教育先师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2、操作要点

前提诊断——制订目标——达标教学(分层)——达标评价(分层)——强化补救。(二)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就是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培养上。现行的发现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等都可以归入过程模式。

1、理论依据:认知心理学

2、操作要点

教师从教材中提炼出最基本的结构,并按照结构精选材料(预设问题)——树立假设、讨论验证——上升到概念,形成认知结构。(三)情意模式

情意模式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既有效地获得知识,又陶冶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

现行的情境教学模式、愉快教学模式、成功教学模式、诵读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模式都可归入这一类。

1、理论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情感心理学

2、操作要点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教室空间,多元安排——设置悬念,引起兴趣——师生互动,情感交融。

(四)研究模式

研究模式是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探究方法与习惯的培养上,引导学生运动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多思路、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期课改的研究型课程均采用研究教学模式,宽泛地讲,质疑教学模式也可以归入这一类。

1、理论依据 ※ 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应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去解决,这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第五篇:哈提纲改完格式

An Exploring of the Initiation Theme in Harry Potter Series

Thesis Statement: This paper completely analyzes the whole frame of initiation theme of Harry Potter Series.Introduction

Chapter OneHarry Potter and Initiation Story

A.The Definition of Initiation Story

B.The Feature of Initiation Story

C.Defining the Initiation Theme of Harry Potter Series

Chapter TwoThe Growth Process of Protagonist

A.The Ethic Growth: Foundation of Life

B.The Emotion Growth: Cornerstone of Life

C.The Ability Growth: Fighting against Life

Chapter ThreeThe Diversification of Initiation Theme

A.The Reality of World

B.The Power of Love

C.The Cruelty of Life

Conclusion

下载《语文教育学》提纲(编辑完)(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育学》提纲(编辑完)(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编辑试用期工作总结

    作为一个新来的员工,对这里的人,这里的环境,这里的工作,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是一直以来都做并挚爱着语文编辑这份工作的缘故,所以来这里工作虽然只有一月有余,却感觉我从......

    主持词完(共五篇)

    2014 年 度 愿 暻 城 年 会 主 持 词 甲:歌声袅袅辞旧岁 乙:舞姿翩翩贺新春 丙:新的一年,新的征程 丁:新的祝福,新的期待——(四位主持人由场边入场) 甲:尊敬的各位来宾, 乙:尊敬的各位......

    美术教育学复提纲(本站推荐)

    美术教育学复习提纲 1、王国维先生曾倡议以美术慰藉人心,避免由于精神空虚而导致颓废和堕落。 2、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爱心、同情心和宽容心、负责与认真地态度、 幽默;人际沟通......

    七天背完《教育学》知识点 教师考编范文

    七天背完教育学 最新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

    教育学[共五篇]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

    教育学[共五篇]

    教育学 》 科举制度始隋唐,科举考试依四书。 生物起源利托尔,心理起源有孟禄。 精神分析弗洛伊,还有动机压抑论。 埃拉斯首用班级,斯宾课程倡导者。 绅士教育白板说,教育漫话属......

    初一语文导学提纲(共五则)

    初二语文寒假导学提纲 寒假来临了,为了使同学们在寒假中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巩固与预习,能很好的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预习工作,特制定《初二语文导学提纲》,望同学们能严格要求自己,......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蓝色部分代表考纲要求,黑色代表考纲解读) (一)教育学。 1. 教育与教育学。 (1)了解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