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实现农村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如何实现农村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夹寒箐镇中学 王忠升
摘要: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很少涉及农村、农业方面的问题,这就使农村生物教学跟不上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等改革,才能使农村生物教学走出低谷,以实现农村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关键词:农村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
21世纪是一个生物学更加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世纪。随着与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而且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正逐步由以往单纯的种植业向种植、养殖结合的农、林、渔等多种经营相结合的综合农业方向发展。这样,对在农村从事生产劳动的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尤其在贫穷落后的山区,要有效地利用山区的自然资源和有利条件,振兴山区经济,就需要发展种植、养殖等多种生物产业,在此过程中,生物科学的利用不能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为此,在教学中搞好生物学科的基础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极为重要的。1 农村初中生物教育现状
1.1 农村中学在生物教学方面的优势
现行教材生动形象、观察、实验、调查等活动多样,增加了很多“动动手”“做一做”等内容, 这些内容中涉及的实验材料在农村很容易得到, 而且有一些较简单的动植物材料,稍加整理就可以制成临时或永久性的直观教具,既能节约经费,又能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农村学生从小就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接触动植物及大自然的机会比城市多,对农、林、渔业生产及动植物等基本知识比较熟悉,教学时恰当地利用这一优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1.2 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普遍存在着专业、专职生物教师严重缺乏(本文所称专业教师是指生物专业毕业、经过生物科学专门训练,长期从事初中生物教学的人员。专职教师是指生物专业或非生物专业毕业但长期从事生物教学的人员[2]);生物实验设施、器材
严重缺乏。就初中必备的显微镜来说,我们学校还是十几年前建校时配置的三十几台老式显微镜,现在大多不能正常使用;还有就是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很少涉及农村、农业、农民方面的问题;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有的甚至于给学生划重点、划答案、总结提炼课本的要点,让学生背诵。2 造成农村初中生物教育现状的原因
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机制是其直接原因,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学的生物课处在极次要的位置,课可以不开、课时可以减少、内容可以随意删去。不管领导也好、教师也罢,还是学生,眼光都盯在升学率上,应试教育观念非常浓厚。因其特殊的环境对生物科技发展的了解,还相当缺乏。提起科学,只重理化,不知生物。其次,不少教师教学实质上是帮学生划重点或归纳要点,然后通过多次反复练习巩固、背会。以应付各种名目的考试,教师“动口不动手”,导致活生生的生物课变成死气沉沉的“死物课”或“无物课[3]”学过了,背会了,却不知其为何物。3 农村生物教学改进措施初探
鉴于以上情况,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应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21世纪是生物科技的时代)。立足当地经济的发展,把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这一目标作为生物改革的方向,使农村生物教学与农村经济发展能够联系密切,让生物教学寻找到一片适于施展其才能的靓丽天空[4]。
3.1.提高生物教师自身素质,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必要前提。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老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包括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及技能两个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让生物老师上岗。其次,生物教师自己要积极参加各种生物方面的培训和学习;课余时间多看一些与生物有关的书籍与影视资料,(如;书籍《十万个为什么》,云南电视台的《人与自然》、CCTV10的《探索发现》等,这样即扩展了自己的知识,又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一举两得。最后,本地区的生物教师要共同帮助,相互学习,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本地区常见动植物的名称、类型和作用。能够带领学生到野外实地了解 3.2 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必要条件。
首先,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挂图、模型、光盘等),采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达到形象、直观地向
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使学生乐学、爱学、易学。其次,农村生物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从农村学生熟悉的动植物说起。从生活中常见的生产实际说起、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物课的形象、生动、可用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加强实验课教学,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必要途径
要加强实验课,必须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与兴趣,如上显微镜的使用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主要是通过化验,用显微镜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后,才能得出结论。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安排观察、实验内容的教学时要设法克服教学内容、时间与自然季节不相符的困难。根据季节情况,合理调整实验顺序。如苏教版(7)年级上学期主要学习《植物》,如果严格按照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授课,本学期的大部分实验都难以进行。为了不影响生物实验课的开展,可以将一部分实验和有关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例如:将《植物表皮细胞结构》安排到讲完“ 种子”后进行。将《观察花的基本结构》、《光合作用产生氧》等实验和有关内容调整到前面进行。(8)年级下学期《生态系统的成分》,《探究天然草地与人工草坪》调到前面进行,这样调整尽管打乱了教材的编排顺序,但不会因为季节因素影响生物实验的正常开展。
3.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必要补充 根据初中学生好动、好奇这一特点,实际设计一些操作简易、取材方便、应用性强的家庭小实验供学生回家操作:用扦插的方法繁殖葡萄、月季;果树的嫁接;蔬菜、水果的保鲜等等。二是结合本校绿化美化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校园绿化小卫士活动。例如:组建校园绿化护卫队,花卉兴趣小组,绿化美化兴趣小组,果栽药栽兴趣小组等。三是带学生到本校生物实践园地中去开展果树、花卉苗木的营养繁殖操作;四是带学生到附近果树栽培大户、蔬菜大户、生猪、蛋鸡养殖大户家参观学习,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3.5 改进和延伸教学内容,使其与当地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必要选择
教师在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同时,要尽量结合教材向学生讲述一些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实用技术,缩短课堂与社会的差距[5]。如讲“现代农业”时,我们本地的酿酒、养猪和种植蔬菜各自为主。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就可介绍任何把酿酒厂、养猪厂和蔬菜种植基地三者联系起来,使三者互相循环,共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生态农业;在讲述“绿色植物的营养”时,可以介绍种玉米和马铃薯的施肥是不同的,还有他们各个阶段施肥也是不同的。教他们科学种植蔬菜、果树栽培、花卉的培育,养猪、养鱼、养鸡等技能。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切实感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认识生物学世界。
总之,农村条件差是现实,但农村与大自然之间的天然联系和农村学生丰富的生产、生活方面的感性知识,却是搞好生物课教学的有利条件,只要教师努力,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则可以弥补设备条件的不足。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适时渗透,不仅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其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教学结构,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实用性较强的、对振兴当地经济有利的生物学知识。因地制宜地教学,就能把不能升学的农村中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的农民,真正做到“科技兴农”“科技致富”,为农村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明韶,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www.xiexiebang.com,2007: [2] 李德勒,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www.edudown.net [3] 郭力华,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5.[4] 王永胜,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探索[M],北师范大学,2001:1 [5] 朱守新,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应渗透农业技术和经营教育[J]
云南教育[M],2006年第6期,第28页;
第二篇:构建“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高效率”的教学要求
构建“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高效率”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化学教学;问题意识;策略
摘要: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问题式教学法”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方法,“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后者仅仅是发现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实践证明,在疑问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浓、效率高。没有疑问很难诱发和激起学习热情,没有学习热情就谈不上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喜欢质疑问难,他们的学习始终充满了疑问,是“问号式”学习,而有的学生只是听教师讲,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民主合作”的教学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和延伸教学空间,实施“教学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平台。通过实践证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一、什么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分解知识,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归纳概括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归纳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也就是说我们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开小差的较多,课堂效率较低,就是因为单纯依靠教师讲解的课堂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使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导致精力不集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成多个问题,并且根据难易程度把问题分为A、B、C等几个等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都有被提问的可能或机会。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不能再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旁观者,否则,回答不出来问题是要脸红的。因而,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学中,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参与讨论,为回答问题做准备。
(二)贯彻了“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就是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通过民主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出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而解决问题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样,教师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合作探究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解放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来获取知识。经过这一变化,教师从繁重的讲授知识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必须积极地去思考、讨论,否则,就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点评”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有所谈、各有所识,互相启发,共同寻找答案,领会知识本身的意义。
为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又根据程度不同分为A、B、C等几个等级。小组
讨论时,不同程度的学生则成为不同等级问题的中心发言人,比如,对于简单的A级问题,由程度较差的A级同学主要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并且在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小组间相同等级的同学进行竞争。比如,一组的A类同学回答A级问题,回答不好,由其他组的A类同学进行补充,哪个小组回答得好,则给予充分的肯定。每隔一定的时间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同学以及进步最快的同学。当然,这个等级的划分只是由我们老师自行掌握,不对外公布的,避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这样,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任务,都有竞争对手,学生之间,既是探究问题的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更多地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出来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一节新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往往非常抽象,不知从何处下手学习,更不知重点、难点是什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为若干个问题,就相当于把一块原先无从下嘴的大肉切成了许多小块,方便了学生“下嘴”,使学生愿意去“吃”。另外,把零碎的知识问题化后,学生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习起来就有了很明确的目标,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避免了盲目的低效率的重复。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阅读课本,分析总结,要求学生从课本的叙述中概括出有用的信息点,构建起知识网络,这就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过程要进行小组讨论,特别是对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在考试时,学生最怕做的题就是主观题,得分率非常低,原因就是分析材料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差,即使基础知识都会了,也不会用。如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和训练,学生主观题的得分率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这正是
因为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过程锻炼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步骤一般是:(1)提出疑问,启发思考。(2)边读边议,讨论交流。(3)解决疑难。(4)练习巩固。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我们可概括为“三环”、“六步”。
“三环”为: 第一环节: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第二环节: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第三环节: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
“六步”为: 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的,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为问题定向。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以上“三环”、“六步”是“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应结合学科特点与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四、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1.所设计的问题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要求,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2.问题探究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现实问题,贴近时代和现实,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要有深刻性、逻辑性、发散性、启发性。总之要能培养学生生疑、质疑的能力。
3.提问的时机要恰当,设计问题要科学。教师提问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现实,寻找最佳时机发问,而且问题要科学,这样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恰当时候提问,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提问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层次性,要能使全体学生准确、清楚地领会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才能使课堂活跃起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问题要准确、清楚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回答问题的激情。
5.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回答,要让学生动脑想一想,这样才能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有些要留待以后回答、讨论或者下节课回答,或以作业形式进行讨论。
6.允许学生犯错误。这样,学生才不怕回答有误,才能积极地回答问题。学生才能放开手脚。畅所欲言,达到提问的目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予以宽容,学生就会患得患失,其想象力就会受到严重阻碍,这样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7.对学生的回答探究要有预见性,并恰当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引导、启发。教师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就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回答的错误和不确切的内容及方法上的缺陷。
五、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的设置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
别是情商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要学”和“要我学”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能自发地去学习,激发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积极性。教师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且问题设计形式要多样。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因为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三)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中,难易结合。
探究性提问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也不能设置太难。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问题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把握住这样的尺度:问题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基本可以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但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为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应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让他们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只需要通过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他回答出来后能有一种成就感,有助于恢复他们的自信心,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逐步培养他去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能成为一个优秀生。
(四)要有中肯的评价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点评是最后一个环节,有人认
为通过前面的探究,问题已经解决掉,学生已经掌握知识,教师的点评就可有可无了。其实,这一环节不但不能可有可无,而且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老师的点评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因此,老师的点评要以鼓励为主,力求避免在课堂上批评指责学生。当学生把问题回答出来之后,老师要绝不吝啬溢美之词,哪怕一个“好”字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奖赏。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们既不能放弃他另找学生回答,更不能对他批评指责,因为这样,会损伤他的自尊心,使他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再学这门课,久而久之,就会自暴自弃。正确的做法应是积极的引导、启发,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他会对你心存感激,“亲其师,信其道”更会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总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精神,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推广运用。
第三篇:生物课堂教学反思
生物课堂教学反思
法国最著名的牧师纳德兰塞姆聆听过一万多人的临终忏悔,他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做到了这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我们的教学中,多一份反思,或许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
生物教师,我一直以为是最难当的。作为科学学科,似乎谁都知道都会理解都可以说上一二。前几年生物大讨论时,多少偏激之词言犹在耳,多少老教师感叹越教越不会教。我困惑,摸索,听了几位大师言谈,观摩了几堂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偶有一些心得体验,聊且作为反思。
首先,生物教师也需要过硬的基本功。在课堂上,我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看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如果我们再对学生多一些期待,多给一些时间思考、表现,再迟一些评判或将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的表现是否更精彩,是否会有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呢? 我真正感到自己在课堂能闲庭信步,挥洒自如,是普通话培训之后。自己普通话能力提高之后,底气就足了。可惜,大学、目前的培训机构对这方面的训练太少了。其次课堂的成功,备课必须充分,要带有自己的思考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生物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很有个性的,能紧密联系生活的。陆游教孩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生物教师是半个“科学家”,必须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思考。学生如果会认为自己的生物老师知识广阔,上课能有一些新见解,就成功了一半。
教学中讲究一定的教学艺术。试看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同学们畅所欲言,对合理的食谱进行分析,我也加入他们行列,我说其中同学们感到很合理的一个就是正常人所需要的,但是我现在认为我现在有点胖了,我就选择第二个了。教学艺术是需要学习总结的。这一点,我们学校的李翠萍老师做得相当成功。她将课堂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加以分析,归纳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方法,所以在课堂上她能游刃有余。而我们往往还凭经验驾御课堂,有时感觉很不错,有时感觉很失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第四篇:生物课堂教学反思
生物课堂教学反思
生物课堂教学反思1
1、对教学模式的思考
我们在本学期积极开展了“团队合作,互学共进”的教学模式的探讨。我们也在积极地进行尝试。这种模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习惯、动手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模式的探讨过程中也有疑惑。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才能总结出适合自己本校的高效的教学模式。
2、自我反思:
自己在执教本节课的过程中,反复地出现在自己脑海中的问题是,课设计的很好,却总是上不出预想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却总也找不到出路。自己也思考了很多,但通过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自己豁然开朗。于漪老师说:教师要学会用语言“粘”住学生。让我很受启发。这是我今后自己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想要做到这一点,自己首先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要有发现学生有点的眼睛。从点滴做起。
(2)学会评价学生。先学习优秀教师的评价语言,之后找适当的场合用于自己的课堂。相信习惯成自然。
(3)用语言“粘”住学生。自己尽自己的努力,组织好课堂的语言,达到语言的高效。
3、对教材的重新思考
在讲课的过程中,让学生总结呼吸作用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困难,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课的设计。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学生自己选择实验的材料,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选材的过程中,三个实验的材料不一致,学生不能很好的将这三个实验联系在一起进行总结。
于是,我重新思考:教材为什么在三个实验中会选择萌发的种子?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用萌发的种子,是告诉学生,种子的萌发的过程,是一项生理活动。对理解生命活动起到很好的作用。其次,三个实验为什么均用,是充分地考虑了初一学生的特点,便于他们归纳总结规律。
如果我们想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那么,首先就应做到三个实验的选材应该是一致的。
生物课堂教学反思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助推器。
我们应该意识到:没有反思,教师就不会有警悟,也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突破自我的勇气;没有反思,教师就无法摆脱自身职业的惰性和局限;没有反思,教师就无法寻找到自己行动的方向;没有反思,教师也无法成为充满自觉意识和创造活力的专业群体。因此我们教师要努力让反思成为一种自觉意识,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教学反思的路上应该这样做:
第一,要把准“思”的要点。
每一节课都要思考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看来进行,能否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教学策略是否得当,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是否与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对话,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教学效果是否良好,学生的参与状态如何,学习方式是否真的有效,课堂上每个学生是否被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还存在哪些问题。
第二,见证“思”的'足迹。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精彩难忘的片段,如有趣的导言、简洁明了的板书、直观的演示、巧妙的设问、对突如其来的事件的处理、瞬间产生的灵感等。这些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用具等方面的独到之处,都是促成教学成功的因素。如果课后抓紧时间将课堂上的这些点地记下来,日后进行归类、整理、总结,并长期坚持下去的话,教学就会越来越灵活,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教学能力就会大大的提高。有时候我们总会感到在教学中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课甚至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冷静思考,仔细查找不足甚至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并记录在案,那么在下次的教学中很有可能会重蹈覆辙。“教,然后知困”,通过写教学反思,能过是教师吃一堑长一智,达到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效果。
第三,提升“思”的品质。
要做到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多读书,用教学理论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行为,要把课堂教学实践的感性体会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分析和总结。这样把课堂实践与教学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帮助你把课堂教学的零散之珠串成一条完整而精美的教学之链,汲取智慧,引领成长。通过学习与实践,形成自己对某种教育现象或问题的看法,逐渐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和原理,就会在理论和实践中架起一座桥梁,从而是向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
生物课堂教学反思3
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我们每一位生物老师应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态度、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求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一、求实——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
生物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求活——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思维方法训练要灵活。在解决生物问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做到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教师应当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
三、求新——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求实、求活、求新”三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承,层层递进,求实是基础,求活是关键,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备扎实严谨的基础知识,才能转变成灵活的思维方法,最终表现出独特的创新能力。
新学期开始了,我要加倍努力,开拓进取,为附中做出更大贡献。
生物课堂教学反思4
初中生物科学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它的目的并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的基础。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一直以培养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课堂设计、每活动安排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中心的老师,教材是要的,教材老师来说只是承载知识的工具,而教学的依赖。一名教师,要所教年级的.教材,还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
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些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培养和等等。在我的教学中,通常我把教材中的知识的安排糅合成专题,然后再学生的学情安排教学进度。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的活动,例如课堂小游戏、调查、竞赛等等,让学生在松的学习中知识。
生物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生命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很强的实践性和严谨的科学性。生物学以技术应用、知识创新快的特点,的应用性和的创新性。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位生物老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求实的、灵活多变的思维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求实、求活、求新”的教学三原则,新的教学成 果。
在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对生物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学生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要讲清生物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生物规律中各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其的概念规律要区别,消除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模糊感。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的学习习惯。
第五篇: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课堂学习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活经历,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由此可见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生活化教学是指要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课堂教学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地超越现实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充分地挖掘生活中教学资源,并巧妙地与教材知识相融合,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还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使学生们对生物学的学习状态从愿学到乐学、爱学、会学。
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多联系生活,让教学生活化,焕发出学科的无穷魅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联系“生活情境”,诱导、启发、突破难点
生活经验的一大特点就是直观,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师运用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进行启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由此及彼通过联想和比较去理解和记忆知识。
例如学习“细胞呼吸”一节,在学习细胞呼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联想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要经常松土,防止土壤板结,促进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从而促进植物生长的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的理解。
又如学习“植物激素”一节,在学习调节植物生长的激素的作用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农民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刚采摘的、尚未成熟的果实,可加速果实的成熟,马上就可投入市场以及北方农民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喷洒山楂树,一段时间后只要摇动树枝,便可使树上的山楂立刻脱落下来,大大降低了采摘成本的生产实例来突破教学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认知心理失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的。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生物学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学习中。
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学习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时,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大家平时看到放在阳台上的植物的枝条生长出现怎样的现象呢?(向光性)台风过后,水稻、植株倒伏后,过一段时间后又出现怎样的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根向地性,茎背地性)要回答以上问题,必须学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再如在学习内环境稳态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参加过长跑的同学都知道,越跑到后面呼吸越急促,且越没有力量,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发烧时胃口不好,也没有力量,很不舒服?为什么尿毒症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做血透?为什么阴天喝水后,经常小便,而夏天大量出汗后,小便少且会觉得口渴?
这些贴近生活的普遍现象,其实蕴涵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通过创设以上这些问题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巧用比喻,使抽象知识生动化
生物教学中,教师最大的困难是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概念的教学。这些内容如果只凭教师反复讲述,教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头昏脑,索然无味,教学效果很差。几年来,面对这个教学难题,经过潜心研究,试用了比喻法教学,不仅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趣味化,起到了“一语道破天机”之神奇功效,而且还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细胞分化、干细胞、全能性”等一系列概念是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不能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来化抽象为具体,所以教师采用比喻法教学,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若将每个人看成细胞,“细胞分化”则可以比喻为社会分工,未分化的干细胞就是还没有社会分工的人。高中学生,现在还在学校学习,不知道自己将来从事哪方面的工作,从“细胞分化”角度看,应该是干细胞。从“细胞全能性”角度看,学生分化的潜能很大,将来不论从事哪方面的工作都有可能(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告诉他们前途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以看成是“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当某个学生将来考上某个大学某个专业后,可以看成是“专能干细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具体某个单位专门从事某一方面工作后,就意味着完成了“细胞分化”。
再如:在“染色质与染色体”关系的教学中,首先结合板图边讲边画,分别讲述了“染色质与染色体”的概念,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形态。这种采用板图来直观教学的方式,学生掌握起来还可以。但是若再来一个比喻法教学,可将“染色质与染色体”比喻为“水与冰,冷时为冰,热时为水”,学生的理解可更进一步。在教学中对“同源染色体”很多学生不理解它普遍存在于体细胞中。对此我做以下比喻:同源染色体是普遍存在于社会人群中的青年男女(有丝分裂),只有到了特殊的恋爱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联会)才会走到一起。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将所学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生产生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例如在学习酶的特性这一节内容后,问学生如何高效地使用加酶洗衣粉,使洗衣粉的去污能力最强?应该用温水来洗,去污能力更强,因为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在温水中催化活性最大。
又如在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教师提问:应该到哪里早锻炼比较好,树林里还是空旷地?应该到空旷地,因为在夜间植物不仅不能制造氧气,而且还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大量的氧气,使树林中氧气含量大幅度下降,此时在树林中锻炼对身体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如果家庭养花,晚上、白天分别应该怎么做,才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应该白天将植物搬到卧室中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晚上搬到阳台上,因为植物白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使卧室中氧气含量较高,而晚上若将它放在卧室中,它将和我们一起竞争氧气,对人体健康不利。家中储存水果可装入塑料袋,并放入冰箱中,可延长保鲜时期,因为水果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由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不出,聚集在水果周围形成了一个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抑制了其呼吸作用,放入冰箱中通过低温降低酶的活性来抑制呼吸作用,从而减少水果中有机物的分解。
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而生物学又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大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