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版历史(七年级-下)教学讲义_第二单元

时间:2019-05-15 05:0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版历史(七年级-下)教学讲义_第二单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版历史(七年级-下)教学讲义_第二单元》。

第一篇:中华版历史(七年级-下)教学讲义_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民族政权竞立和南方经济的发展——辽宋夏金元

第8课

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北宋政权的建立,契丹(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辽、宋、夏之间的关系(和战)。【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宋政权的建立,契丹族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教学过程】

导入:唐朝灭亡后,出现了混战割据局面。

一、契丹族的兴起

1、契丹族的兴起

契丹是古代鲜卑的一支。907年,耶律阿保机被推举为契丹首领,契丹族逐渐兴起。

2、辽国的建立

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辽太宗时,辽国占领了幽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政权之间的冲突不断。

二、北宋的建立

1、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在黄河流域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合称五代。那时侯,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还有十个国家,总称为十国。这一时期,史称“五代十国”。

2、陈桥兵变 —— 北宋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东京),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了十国政权,从而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

三、辽、宋、夏的和战(辽宋大战:杨家将)

(1004年)↓

1、澶渊之盟:北宋建立后,对辽用兵失败,就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打到了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后来辽宋议和,辽撤兵,宋给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2、西夏和宋的关系:1038年,党项族(羌的一支)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也与宋交战,双方各有得失。最后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每年给西夏岁币。

第 8 页 第9课

南宋和金的对峙

【教学目标】

了解女真的兴起和金政权的建立、靖康之变,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等相关史实,知道岳飞抗金的英雄事迹。【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金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难点:金军能轻易灭掉北宋而不能灭掉南宋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金的建立

女真就是前面学习过的靺鞨族(满族)的一支。10世纪时,受契丹的统治。完颜阿骨打任女真首领后,带领女真人民反抗契丹的压迫和奴役,逐渐强大。

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二、金灭辽和北宋 1125年,金灭掉了辽。

1127年,金灭掉了北宋——靖康之变(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 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把北宋两代皇帝徽宗,钦宗和后妃,宗室,及官员等3000多人被俘,北宋灭亡。

三、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1、南宋的建立

北宋灭亡的同一年(即1127年),钦宗的弟弟赵构(宋高宗)在应天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历史上称为南宋。

2、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金军又数次南下,遭到南宋军民的顽强抗击。在这个期间,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抗金将领,如宗泽、韩世忠、岳飞等。

其中,岳飞抗金的事迹广为流传,后来,岳飞受秦桧的陷害而被杀害。

3、绍兴和议

最后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 9 页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了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南方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南方取代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的主要史实。【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自五代起,南方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

2、引进并推广占城稻,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有“苏湖熟、天下足”)

3、棉花种植从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4、发明了许多新的生产工具,如“耖”、“秧马”等。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

(以蜀地、江浙为代表的丝织品产量已跃居全国首位)

2、棉织业兴起

(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2、制瓷业发达

(景德镇 —— 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宋瓷誉满中外)

3、造船业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宋代造船业规模宏大,而且种类多。当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高的国家。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开封(东京)和临安商业繁荣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成为全国的第一大城市。临安城中店铺比比皆是,有早市和也有夜市,买卖昼夜不绝。(P55—56)

2、海外贸易空前发达

(1)外贸港口:泉州、广州、明州

(2)市舶司的设立

从而加强了中国与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交子

第 10 页 第11课

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以及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的概况。【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衣食住行,包括娱乐和节日的发展内容和特点。难点:为什么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会有这样的繁荣特点。【教学过程】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 —— 宋代对衣着服饰有极为严格的限制。从穿戴看出等级差别和从事的行业。提问:那时服饰上发生了哪三个方面的变化?

①官员服饰 —— 从节俭变为奢侈。(富用丝,民用布,有“布衣”之说)②劳动者服饰 —— 受少数民族影响,小袖狭身的短衣。③陋习—— 妇女缠足。

2、食 —— 两宋时期的饮食也很丰富。早市和夜市的小吃很多。

北方人吃羊肉多,主食是面食。南方人吃鱼肉多,主食是稻米。

3、住 —— 两宋时期,农村百姓的住房简陋,以茅屋为主。城市居民的住房多为瓦房和茅草房相结合的四合院。贵族和官僚则居住十分奢华私家园林。

4、行 —— 宋朝缺马,人们多用牛车和驴车。达官贵人出门多乘轿子,士大夫骑驴和骡。那时的交通也很发达,邸店很多,旅店业兴旺。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热闹的瓦子

宋代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不仅可以看到林立的店铺,而且还能看到许多娱乐场所。娱乐兼商业场所叫“瓦子”。瓦子里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古称踢足球为“蹴鞠”。

2、欢乐的节日

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最受到重视的是春节,宋代称为元旦。

第 11 页 第12课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统一全国

【教学目标】

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基本史实。【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难点:如何理解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行省制度。【教学过程】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206年蒙古族杰出英雄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从而结束了蒙古高原长期混乱的局面。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提问:(P62问题):成吉思汗机智勇猛,有雄才大略。

二、元朝的建立和全国的统一

1、忽必烈建立元朝

(1)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灭西夏、金,并逐渐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2)1271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元朝统一全国

(1)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南宋灭亡,元朝统一全国。

(2)文天祥的抗元斗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3)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还加强了对西藏和琉球(台湾)的管辖。】

统一全国后,元朝注重发展农业,还治理黄河。那时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对外交往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还写了《马可〃波罗行记》描写这一繁华景象。

三、民族关系的新发展

元朝行省制度建立,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契丹、女真与汉族已无什么差别了。

定居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汉人、蒙古人、畏吾儿人通婚,形成了新的民族 —— 回族。

四、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北至漠北,南到海南,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

第 12 页 第13课

宋元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了解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与传播,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沈括创制“十二气历”和《梦溪笔谈》;郭守敬编制《授时历》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与传播,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难点: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及应用,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意义。【教学过程】

提问1: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答: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一、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提问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请问:最初的印刷方式是什么?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什么?

答:雕版印刷 《金刚经》

提问3: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答:既经济又省时。

二、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

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利用磁石指南北的特性,制出了“司南”。到宋代,制出了指南针用于航海,并由阿拉伯人传欧洲。指南针的应用推动了欧洲的航海事业。

2.火药

火药是我国古代的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枪、火箭、火炮等火药武器已广泛用于战争。

三、科学家沈括和郭守敬 1.沈括著《梦溪笔谈》

沈括是我国北宋杰出的科学家,他博学多才,在天文、历法、文学、历史等方面都有研究。他还创制了与现今阳历相似的“十二气历”。

2.郭守敬编写《授时历》 —— 比欧洲早300年。

第 13 页 第14课

宋元的文化艺术

【教学目标】

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及书法成就等相关知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和元曲。

难点:《资治通鉴》的重要历史价值和宋词发展的原因。【教学过程】

导入:宋元时期,我国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全面繁荣的局面。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历时19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由于《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历史上称它们为“史学双璧”,而两位史学家司马迁和司马光也被并称为“两司马”。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和优秀词人

宋代史学成就巨大,文坛更是百花齐放。宋代文学的最大成就是词。提问:宋代有那些杰出词人?其作品的主要风格是什么? 答:苏轼(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风格略)

2、元曲和关汉卿

唐代以诗歌见长,宋朝以词最为突出,元朝的文学的主流是元曲。关汉卿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剧作家,代表作《窦娥冤》。

(元曲四大家及王实甫的《西厢记》。)

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

宋元时期,绘画以山水、花鸟画和风俗画为主,书法盛行随意挥洒的行书。

1、绘画:宋徽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2、书法:著名的书法家有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人称“宋四家”)。还有元朝的赵孟頫。

(唐宋八大家)

第 14 页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文章的乐趣;

二、能就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展开联想,谈谈自己难忘的童年趣事;

三、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品赏散文含蓄、生动、简练、优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并加以积累;

四、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并结合所写内容,合理安排线索,组织材料;

五、学会在口语交际中善于抓住对方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劝告他人。

单元课时安排:(共计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课时

《三颗枸杞豆》 2课时

《我们家的男子汉》 2课时

《柳叶儿》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不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精彩画卷,而且还蕴涵了作者真挚而又细腻的情感,读来趣味无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

《三颗枸杞豆》用回忆的笔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颗枸杞豆以及这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

《我们家的男子汉》是一篇成年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主人公年纪尚小,远未定型,却表现了未来的某些个性——对独立的要求,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柳叶儿》一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

学习本单元,要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学习步骤:

一、导入语: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和一些大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在本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童年生活,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会带给每位同学对童年一词的全新注解。

二、教师出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三、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目录和课文。

四、学生活动:

说说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篇文章,并选取一个角度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五、组建学习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2.开展一次“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主题交流活动,与作品产生共鸣。

第二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前学习:

1、利用工具书,读准文中字音,弄懂字意。

2、查资料(可以利用图书或网络),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

3、查找有关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简介,增加印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鲁迅先生也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童年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乐园。

二、由学生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与作品。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根据文章标题,并结合课前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第二部分: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快速阅读全文,把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感受用“ 的百草园”和“ 的三味书屋”说出来。

可能的说法:美丽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诱人的百草园、有趣的百草园„„

单调的三味书屋、自由的三味书屋、痛快的三味书屋、好玩的三味书屋„„

3、仔细阅读全文,谈谈作者本人就这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更喜欢哪一个?试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四、课后学习:

学生交流: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作比较,有何异同?

第三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学习目标:

1、能学习本文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的写法,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2、能品赏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课前学习:朗读文章的精彩部分,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内容,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乐园生活。

二、精读“百草园”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1、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在何处?(此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记叙的顺序。)

2、有感情地朗读百草园景物描写的一段文章,并就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然后凭记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说泥墙根一带有哪些趣味?(尝试背诵此小节)

3、仿句练习: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描绘一种情景。

4、学生复述美女蛇的故事。要求:表达清晰,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可以结合《社戏》一文中为什么说迅哥儿到赵庄去看社戏时蛇精戏是他最想看的一出戏。)

5、朗读“冬天雪地捕鸟”的一段文章。

划出捕鸟动作的动词,并通过学生课堂表演,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6、课堂作为片段练习:

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可以让学生边说边表演。)

三、课后学习:

交流并修改自己的课堂小作。

第四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学习目标:

1、能比较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

2、能从多角度对文章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前学习:能复述在三味书屋中读书生活的几个片段,并加以概括。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相对于乐趣无穷的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又是如何呢?

二、精读“三味书屋”部分。创设问题情境。

1、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单调无味的,无味在何处?如果你把自己看作鲁迅的同学,你在那种情境下,最喜欢做哪些事,为什么?

2、你是怎样认识百草园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的无味的?

可以从“学习的环境”、“教课的先生”、“学习的内容”三方面进行比较。

3、你觉得寿先生是不是一位好老师?在作者眼里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4、课堂片段作文练习:用形象风趣的语言描写某位老师上课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学生交流)

5、三味书屋的教学方法怎样?鲁迅希望有怎样的儿童教育?

学生畅谈: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与鲁迅先生的学习生活相比,你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三、对文章主题的探讨。

“其乐无穷”与“枯燥无味”是一对鲜明的反义词,但鲁迅先生写本文的目的是否意在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呢?

(传统的教学往往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我认为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刻意地将两者进行比较,推崇百草园而否定三味书屋,只是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自然地写下来,三味书屋里淋漓痛快的读书、无拘无束的溜玩、兴味盎然地偷画、严而不厉的先生在作者笔下也充满亲切温馨。所以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

四、课后学习: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专题,进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写成小论文。

第五课时: 《三颗枸杞豆》

(一)学习目标:

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能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能找出文章细致描写景物和细腻刻画人物的句子,揣摩其作用。

4、能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

1、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清字意。

2、品读文中的精彩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由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二、速读全文,说说这是怎样的三颗枸杞豆?(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答案可能会有:“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三叔送我的三颗枸杞豆”;“启示生命意义的三颗枸杞豆”------

三、这三颗有着特殊意义的枸杞豆,征服了年少的“我”,最终使“我”成就了一名植物学家。但在这之前,“我”是什么样 的人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案可能会有:“贪玩的我”;“不爱读书的我”;“爱逃学的我”;“不怕打的我”;“顽皮淘气的我”;“热爱大自然的我”------

四、“我”为此经常挨打,但“我”并没有改变自己,直到遇到病中的三叔。

创设问题情境。

1、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三叔,表现人物什么特点?

2、“我”和病中的三叔共有几次对话,对“我”有什么影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内容)

第一次对话给我的影响:让“我”更懂得热爱自然,而且和三叔相比,还意识到自己的一无所知和不善于观察。

第二次对话给“我”的影响:懂得时间的珍贵,珍惜金色年华。

3、找出第二段对话中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如小组不能解决,可以全班讨论。

(如探究练习中的第二大题。)

五、学生畅谈:三颗枸杞豆改变了“我”的一生,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作者的事情?带给了你哪些人生的启示?

六、课后学习:

课文写童趣和景物生动细致,联系课文中的描写语句,体会童趣与“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的关系。

第六课时: 《三颗枸杞豆》

(二)学习目标:

1、品读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

2、小组合作,课堂表演,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前学习:收集有关时间或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读完《三颗枸杞豆》,三叔这一人物形象也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在课文中,我们知道三叔有着远大的理想,但因为虚度年华以至于悔恨终生。假设作者笔下的三叔带病来到我们的现场,和我们一起聊聊生活与人生,将会如何呢?

二、创设情境,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组合方式,分别扮演主持人、三叔与观众。

三、交流有关时间与生命的名言警句,或配乐朗读朱自清的美文《匆匆》,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

四、文章带给我们有益的生命启示,而文中充满童趣的语言也颇令人玩味。

品赏课文中描写童趣和景物的生动细致的语言,并说说童趣与“我”后来成为植物学家有何关系?

五、课后学习:

1、发挥想象:假如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年轻时的“三叔”,你会怎样劝说他珍惜时间?

2、模仿文中描写“太阳”的写法,写一段关于月亮、星星或其他事物的文字。

第七课时: 《我们家的男子汉》

(一)学习目标:

1、查工具书,读准文章字音,弄清字意。

2、能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生动的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3、小组合作,探究课文思路,深入研究课文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4、品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

1、熟悉课文内容。

2、阅读王安忆的有关作品。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男子汉,是指男人,强调的是男性的健壮或刚强,而课文写的却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让我们去看看王安忆是怎样来刻画他的男子汉的气概的。

二、速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

1、抓住关键语句,具体生动的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2、展开讨论:文中的男子汉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或问“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几岁的小男孩是一条‘男子汉’?)

3、你认为文章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

三、小组合作,探究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文章是按人物的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再加上五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

四、第二单元的阅读提示中写到:“有人的童年,远未定型,却表现出了未来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某些个性。”根据文章小标题结合文章内容,你能想象出“男子汉”将来的某些个性吗?你认为真正的男子汉要具有什么品质?

答案可能有:耐心、独立、刚强、勇敢、专心等。

五、课后学习:

请亲朋好友回忆有关你的童年趣事,并整理一下,课上交流。

第八课时: 《我们家的男子汉》

(二)学习目标:摘出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体会描写的精妙之处。

课前学习:品读文章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课上小组交流自己小时侯的事,每人着重讲一个方面,要讲得具体细致。

二、仔细阅读课文。

摘出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语句,并做赏析。

三、划出文中你认为写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并作赏析。

四、课堂练笔:写一个你熟悉的小孩。

要求:

1、仿照文章的结构,用小标题串联全文,一题一事,重点记叙二三事。

2、观察要细致,描写要细腻,语言力求做到生动、幽默。

课堂交流小作。

五、课后学习:

修改自己的小作。

第九课时: 《柳叶儿》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生活的幸福。

2、品读文中的精彩句子,并体会从中饱含的感情。

3、能与其他类似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课前学习:

1、读准字音,弄清字意。

2、熟练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3、阅读张洁的《挖荠菜》、刘绍棠的《榆钱饭》、李治修的《挂在墙上的童年》。

4、积累绘柳的古典诗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谚语中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柳是春的使者。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绘柳的绝句。(学生交流)作为文人笔下的爱物,宋学孟在苦难的岁月里,也与柳叶儿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二、速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

1、结合课文描写的内容,说说你认为柳叶儿好吃吗?

2、为什么在柳叶儿抽芽的时候,全家最乐的人是我?为什么我会感到“乐”?

3、除了“乐”之外,作者还带着怎样的感情来回忆往事的?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

苦中带涩。

三、通过自己的了解,谈谈在艰苦的岁月里人们还以什么来充饥?

四、比较阅读。介绍张洁的《挖荠菜》、刘绍棠的《榆钱饭》,并把这两篇文章与《柳叶儿》作比较,谈谈在结构、感情、语言、对苦与乐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点。

五、课堂讨论:

你吃过野菜吗?如有,与课文所写的感受是否相同?为什么?

六、课后学习:

询问一下自己长辈年少时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作比较,谈谈感想,提升人生感悟。

第十、十一、十二课时: 写作

第十课时:

学习目标:明确本单元的写作要求——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主学习本节内容,“记事写人线索清楚”。

二、结合本单元所学的四篇文章,说说记叙的线索。明确: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

第十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提供参考题目,学生自由写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二、课后阅读“修改作文”,试着修改自己的作文,着重注意把句内重复多余的词语删去。

第十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改。

三、小组推荐作文,全班集体评改。

四、指导学生根据评分标准打分。

第十三课时:口语交际——劝告

学习目标:掌握劝告的几种方法,并运用到平时的口语交际中。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启发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围绕下列问题展开交流: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正确的行为?你们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交流,然后提出“劝告”一词。

二.研讨案例,探究劝阻要领。

1.出示案例

案例:张明和李响在高压电线旁放风筝,玩得非常开心。这时,江晓宁急切地跑来,对他们说:“喂,你们不能在这儿放风筝!”张明不服气地说:“我说班长大人,你管得也太宽了吧!”江晓宁着急地嚷起来:“在这儿放风筝是非常危险的,快离开这里。我是好心好意,你们怎么不听我的话呢?”李响说:“不就是放风筝吗,值得你大惊小怪吗?”说完,他们再也不理江晓宁,专心地放他们的风筝。

2.讨论案例。

(1)如果你和同桌就是录像中的张明和李响,你们会接受怎样的劝告?

(2)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有效劝阻的要领:

“正面劝导”法、“直话屈说”法、“归谬”法、“激将”法。

三.小组合作学习,表演情景剧,参与劝阻实践。

学生回忆自己及班上其他同学曾经有过的不正确行为,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与他(她)合作表演互相劝阻。

四、课后学习:根据课后习题,自主创设情境,劝告他人。

第十四课时:单元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一. 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学习结束后,写成小论文,举行论文交流大会,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二. 开展“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故事演讲活动。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下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反思

白山市第三中学

张雪芬

学习历史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理解、解决现实问题。我在教学中突出了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如利用资料对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原因的分析;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对戚继光的评价等都使学生们得到了锻炼。并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培养了个人能力。在教本文时,我做到:

一、新旧知识结合。如在介绍戚家军时,把“戚家军”与“岳家军”相比较,不仅复习了岳飞及“岳家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戚继光及“戚家军”的记忆。让同学们掌握和以前的知识相联系、比较的这种学习方法。

二、图文结合。用多媒体演示书中关于郑和的相关图片,戚继光抗倭图,澳门回归的相关图片等。及时利用书中小字,让学生去理解、吸收,通过图文结合,利于学生消化、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文史知识的结合。讲解本文时,在学习戚继光抗倭时,我利用戚继光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通过理解诗意,从中发现他的志向,便于学生对他思想品质的认识,也能及时进行思想教育。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收获颇多:

一、我们做老师要相信学生,放开手脚,多让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如学习本文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了书中的活动与探究,让同学们自己收集郑和和他下西洋的材料,并在课堂上展示。

二、由于中考地位决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备好课,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那么老师的教学手段就要跟上时代要求,要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和操作技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手段现代化。

通过本课学习,我认识到: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有待改进,时间把握还不够充裕。学生参与面还不够广泛。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下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第12课 教学反思

本课比较复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导学稿在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出示学习目标,实现目标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自学任务,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授课任务完成后做课堂练习,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实现当堂训练,发现学生没有掌握的内容,使课后巩固有针对性。

针对本课涉及到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马可波罗等历史任务,我主要集中于成吉思汗和文天祥两位人物的事迹去启发学生思考,学习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如:通过讲述成吉思汗的故事,学习他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在讲到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时,我通过抛出问题“文天祥抗元斗争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文天祥不畏民族压迫的崇高的民族气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它与元朝统一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达到了历史学科対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标。

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时,通过自学提示,启发学生思考:我国56个民族中有一个是在元朝时形成的。你能说出这个民族的名称吗?你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吗?除此以外,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还有哪些表现?同时也使同学们感受到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大家共同学习回族的形成,不但知道回族是蒙、汉、维吾尔、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回斌知道自己民族的来源,知道自己很聪明,坚定了努力学习的信念。

本课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关于成吉思汗和文天祥的故事,主要由教师讲述,学生讲述的较少,如果在课前老师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能有针对性的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课堂效果会更好,也会更加锻炼学生的收集材料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在时间分配上,前边的内容更紧凑一些,试卷可当堂订正,及时反馈。在教学时,语言应更精炼,尤其是过渡性的语言。

第五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分析(修改稿)

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教材教法初探

陈经纶嘉铭分校 房树洪

教材分析

1、本单元以国家为主题,编选了不同体裁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面对危难保家卫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黄河颂》 现代诗(歌词)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最后一课》 短篇小说 爱憎分明的美好品质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杂文 英勇无畏的豪迈胸怀 《土地的誓言》 抒情散文 勿忘国耻的坚定信念 《木兰诗》 古代诗歌 替父从军的英雄形象

2、不仅考虑了文章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健康、优美,而且充分考虑了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兴趣与接受能力,使学生在作品的引导下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多种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

《黄河颂》虽然是一首抒情诗,但语言浅显,感情明朗,有一些表现手法与修辞方式,如直抒胸臆、呼告、比喻等,不仅容易理解,结合举例还可以让学生模仿运用。

《最后一课》虽然主题比较深刻,但情节简单,并且又是以一个学生的口吻讲述的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虽是一篇杂文,但篇幅短小,不足千字,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的过程,说理形象。

《土地的誓言》有大量的音乐、画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对沦丧国土的强烈思念。《木兰诗》虽然年代久远,但木兰从军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

3、这些课文都有比较重要的写作背景,都有含义深刻的精彩语段,都是适合朗诵的语言材料等等。

学情分析

1、七年级的学生充满热情,喜欢表现,参与意识强,好胜心理比较外显,渴望竞争。

2、学生的知识积累还不足,对于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理解不深。

3、感性的认识普遍强于理性的思考,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师情分析

1、对本单元内容热情不够,名篇似乎没有什么新鲜感,诗(或诗样的语言)又没有太多可讲的东西。

2、师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差距较大,在课堂上较难找到契合点。

3、阅读的训练点似乎体现得不够具体。单元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用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

3、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领会文意,读出感情,培养语感。

4、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和学生互学,引导和鼓励学生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单元重点

1、体会文章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

2、加强诵读训练,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教学建议

1、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梳理和调整。

《最后一课》和《木兰诗》侧重在特殊背景下塑造典型形象,人物形象鲜明,描写人物方法丰富,情节生动,学生比较感兴趣,应重点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和《土地的誓言》侧重在国家危难之际广大的人民群众勇敢、坚定、乐观的群体形象,更加注重精神的渲染,应加强诵读训练。而《黄河颂》与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联系紧密,意境高远,应结合在一起,自然形成本单元教学的高潮,并且可以水到渠成地完成写作任务。

因此,建议把第二单元的教学组成“三部曲”: 第一部分:英雄形象——《最后一课》、《木兰诗》(兼顾古今中外、年龄、性别、性格等)

第二部分:革命群体——《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 第三部分:民族精神——“黄河,母亲河”,分为知黄河、颂黄河(包括《黄河颂》)、忧黄河和救黄河

2、努力营造适合学生理解欣赏的氛围。

本单元的文章与学生的距离较远,再加上需要学生积累、品味的内容较多,因此,适当的铺垫是不可缺少的。比如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解说、图像资料的运用、配乐的选择和使用、教师的启发引导、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等,用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充分挖掘文章的审美内涵。

在单元教学最后,可以开展配乐朗诵会,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审美情趣。

3、每个内容确定重点,互为补充,不要面面俱到。

《最后一课》在整体梳理清楚小说情节结构的基础上,侧重品味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心理、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把握人物性格,领会文章主旨。

《木兰诗》的故事情节学生较为熟悉,语言也相对平易,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并能结合诗句展开联想以填补诗歌留下的空白,比如结合“奔赴边关”体会木兰的心理,结合“十年征战”想象木兰征战沙场的经历和英姿等等,最终达到能够背诵课文。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重在理解文中精彩的比喻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还可以针对学生普遍缺乏意志力的状况,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李大钊所提倡的“雄健的精神”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自己应该怎样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成为“雄健的国民”?

《土地的誓言》可以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播放音乐《松花江上》,让最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

《黄河颂》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综合性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的了解;通过调查、广告设计、提出建议等方式,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4、注重方法指导,建好活动平台。

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5、做好细致有效地评价工作。

实施过程

第一部分 英雄形象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对比手法在文中的广泛应用。

3、感悟爱国主义情怀。教学要点

介绍背景、理清情节、分析形象、明确主题 教学示例

一、分析形象(变与不变)

1、在小弗郎士的眼里,“最后一课”与平时有哪些变化?

明确:环境:庄严肃穆代替了往日的嘈杂

人物:喧闹的学生现在认真上课;韩麦尔先生的服装、神情、动作、语言都有了变化(此处应该重点分析);还增加了一些特殊的听众

情节:上课的内容、效果以及下课的方式等也与平时不同

2、在这个过程中,小弗郎士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

3、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

4、分别从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角度给对方写一个评语,表现出他们的变化及评价。

5、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自身善良、彼此影响、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6、在文中多次出现“最后一课”,每一次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单独成节,表达了小弗郎士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

7、在这些变化中,有什么东西是始终不变的呢?

明确:善良的本性和爱国的情怀

8、拓展延伸

(1)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下课以后”为题,进行创造性续写。

(2)如果你是小弗郎士的好朋友,在“最后一课”之后,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相关的民歌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理解并且背诵。

3、理解木兰形象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教学要点

初步了解民歌、诵读背诵古诗、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示例

1、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表现木兰从军的片段,激发兴趣,引出巾帼英雄。

2、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

形式:默读、朗读;个读、齐读;看读、想读等 要求:读准字音、弄懂文意、把握节奏、渗透情感、力求成诵

3、作者七节诗是否平均用笔,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

明确:从军前的准备和凯旋后情景详写,战斗的过程略写。依据主题需要进行得当的详略处理。

4、揣摩一下木兰“叹息”、“见天子”和“还故乡”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抓住人物心理,理解人物形象

5、想象一下木兰见到父母、姐弟时的真情告白。

6、假如木兰被评为“感动人物”,请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词。

明确:品味人物形象,锻炼语言表达

7、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原因是什么呢?

第二部分 革命群体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学目标:

1、理解比喻句所蕴含的道理及作用。

2、辩证地看待“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的关系。教学示例

1、“艰难”与“雄健”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位置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3、以“国民之所以雄健,是因为他们„„”的形式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认识。

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1、用心揣摩饱含深情的语言。

2、通过比较阅读,分析两段文字的异同及效果。教学示例

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2、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人称的恰当运用。

3、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明确: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上的不同点: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也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第三部分 民族精神 黄河,母亲河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索、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2、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中的,从而歌颂黄河的贡献,学习黄河的精神。

3、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

5、培养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活动重点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的了解。

2、通过调查、广告设计、提出建议等方式,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活动内容

知黄河——颂黄河——忧黄河——救黄河 活动安排

搜集、整理、筛选资料:两周

知黄河、颂黄河:两课时(课外资料交流一课时,《黄河颂》一课时)忧黄河、救黄河:一课时 写作、讲评:两课时 活动准备

1、分好小组

(1)每4—5人为一个小组。

(2)确定组长和组名,组名要求必须有“黄河”二字。(3)明确分工,分配任务

(4)制定时间表,组长定期检查(5)组内交流完善

2、教师指导

(1)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2)筛选资料的原则和步骤(3)设计公益广告的思路(4)展示交流的要求和评价

抽签决定展示顺序,每组限定交流时间,现场进行评比小结 活动交流

一、知黄河、颂黄河

(一)话说黄河历史 拓展视野,激发情感

(二)吟诵黄河颂歌

1、《黄河颂》

(1)用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2)小组合作学习、朗诵

例如:人员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等

篇幅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要求必须配乐。

评价展示——评出最有感染力的最佳组合和个人,予以鼓励,并由选出的最佳个人进行示范。

(3)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明确: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领会、对诗词的节奏、重音等的把握、对诗词语言的品味、对自己感情的调节等。

(4)学生再次朗诵,展示自己的进步。

2、再诵诗文

配乐展示搜集、整理、筛选的歌颂黄河的诗词、文章、图片等各种资料。

(三)学习黄河精神

二、忧黄河、救黄河(一份调查、一个广告、一个节目)

1、调查报告: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黄河断流、河水污染现状,配上图片和音乐。

2、公益广告:每个小组至少设计一则广告,主题是如何拯救黄河,改造黄河,要求形式新颖,效果强烈。

3、根据主题,发挥特长,用各种表演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学习成果。活动延伸 作文训练:

1、以“我爱黄河”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黄河母亲给儿女的一封信。

3、穿越时空来到古代或来到未来,将黄河的过去、现在、明天串在一起,歌颂黄河的贡献,描写黄河的惨状,畅想美好的未来。

以上文章任选一题,不少于550字。

下载中华版历史(七年级-下)教学讲义_第二单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版历史(七年级-下)教学讲义_第二单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原创)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40分) 1.朱元璋“即皇帝位”是在哪一年?( ) A. 1366年 B.1367年 C.1368年 D.1369年 2.下列选项中,朝代名称与建立时间、人物搭配......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学习评价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学习评价 班级: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15×3分=45分) 1、从唐末五代经两宋至元朝,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 金和元。建立起中国历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自测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澶渊之盟”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盟约?( )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北宋与金 D.南宋与金 2.下列哪一项搭配是错误的?( ) A.女真......

    七年级下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

    2013年春七年级下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学期又结束了。本学期根据学校教学工作的要求,以教育质量年为契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同行请教,结合七年级学生......

    苏教版七年级(下)一、二单元基础知识复习讲义

    苏教版七年级(下)一、二单元基础知识复习讲义 班级 姓名 一、填字成词 得( )洋洋 为一体 粗心大( ) 以天下事为任 不( )设想 然大波 相依相( ) 风流tìtǎng( )( ) 不( )而同......

    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任教七年级四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我认......

    七年级第二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第二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大坝中学毛坚新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2、3)三个班级的《中国历史》学科的教工作。 虽说这一学期的教学时长将近四个月,却也是转眼即过,一学......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单元测试题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序号: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泄塘处处蛙”所描述的地区是()A.华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