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屏之声影视音乐欣赏教学设计(修改完)2
nkan
一、教学内容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根据第六单元“银屏之声”四大名著影视歌曲欣赏为教学内容。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其中领域之四“音乐与相关文化”要求初一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表述对音乐背景或主题音乐的认识”,“能够运用综合艺术表现手段,进行班级文艺活动的创意与设计”。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宽广的领域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潜能。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单元赏析的音乐作品就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枉凝眉》、《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歌曲的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与其它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与影视剧情密切联系,易于理解,传播途径也比其他仅通过现场演出或录音的音乐更为顺畅。把“银屏之声”纳入初一学生的音乐教材,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视剧,做到自主分析其中音乐的作用,从中感受音乐魅力,并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自豪感。这是十分必要的。
三、预设目标:
a、认知目标:了解什么是主题音乐,主题音乐的作用。知道四大名著及电视剧主题音乐的相关常识知识。
b、能力目标:能够对《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乐曲风格、演唱方式等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影视主题音乐的作用,并能由此引伸到音乐与姊妹艺术的关系。
c、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视觉影象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策略
重点:主题音乐的功能及对主题歌曲内涵的理解。难点:音乐与其它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演唱方式。通过列出表格,直观地对比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地得出结论从而来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亲身体验,验证结论。
教法:四首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为了能帮助学生在对比中寻找共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音乐的作用。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
一般学生对《四大名著》的都能了解,但对作品主旨未必理解到位。在乐曲欣赏的同时,配以电视剧照,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主题曲。
2、对比欣赏法: 对于四首主题歌曲风格之间的区别以及主题歌曲与剧情的关联,我采用每两首主题歌曲对比的欣赏法。从而使学生较直观地理解主题音乐的作用。
3、体验法: 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我还创设情景,让学生以相同的剧情体验恰当和不恰当的音乐对表演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四大古典名著 《西游记》 《三国演义》
《水浒传》
《红楼梦》
电视剧主题歌 《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 《枉凝眉》 音乐表现情绪
果敢有力
宽广抒情
粗犷豪放
哀婉凄凉
七、教学流程
1、提问导入
(1)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几首好听的音乐作品,请同学们听听,看谁最先听出歌曲的名字?(激励学生抢答)(课件播放几部当今流行的)
(2)师:同学们,这些作品都是影视当中的音乐,你们还看过哪些电影,电视?其中哪部影视歌曲给你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请同学回答)影视剧里的几首音乐
⑶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些虽然都是影视中的音乐,但是由于在剧中出现的顺序不同,它们的作用和地位就不同了。比如,出现在影视剧开头的影视音乐叫“片头曲”,出现在影视剧中间某个片段的影视音乐叫“插曲”等。(把课前几首影视音乐做一总结,分别属于主题歌(曲),插曲等。
(4)老师展示课件,影视音乐的分类。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老师复述影视音乐的分类。
(5)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欣赏几部影视作品里面的主题歌曲,也叫主题音乐。(6)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大屏上的画面,听一听老师唱的是哪部影视剧里面的主题歌曲?(老师展示课件播放《枉凝眉》伴奏)(7)生举手,师提问。
(8)师:这首《枉凝眉》是《红楼梦》的主题歌曲,《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又叫《石头记》,是曹雪芹和高鹗创作的。它主要描写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四大古典名著除了这部《红楼梦》以外,还有哪些呢?(师提问学生回答)
(9)好了,下面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主题歌曲,看看它属于哪部古典名著?(播放课件《敢问路在何方》)
(10)同学回答是《西游记》里的主题歌曲。那么《西游记》里面有哪些主人公?(提问学生回答)这里可以让多个学生自由发挥对剧中人物以及剧情的评价。
(11)师:西游记描写的是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里老师要对学生的评价给与判断与肯定,并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于鼓励。(12)下面同学们再结合刚才老师唱的《枉凝眉》,你们觉得这两部主题歌曲的演唱情绪和风格一样吗?提示和剧情相联系。
(13)师:同学们想一想《枉凝眉》这首主题歌曲的乐曲风格和情绪是怎样的?(请同学回答)《敢问路在何方》的乐曲风格和情绪是怎样的?(14)师在黑板上总结《红楼梦》《西游记》里主题音乐的表现情绪。
(15)下面请同学们再来欣赏(课件播放《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曲)(16)师:这两首主题歌曲分别是《好汉歌》与《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的乐曲情绪一不一样啊?(同学们齐说不一样)那么老师要提问了,谁知道《好汉歌》是什么情绪的歌曲啊?(同学回答:豪放,欢快)回答的很好,《水浒传》里面刻画了很多英雄人物,所谓的“梁山好汉”指的就是这部作品里面的人物形象,豪放的。它的主题歌曲听起来也很粗犷豪放。
(17)师:接下来同学们再看《三国演义》里面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听起来就特别的宽广而又抒情。这部影视剧主要讲的是“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表现的是一种大智大勇,豪情壮志的人物形象。
剧情人物都可以激励学生来说,其他学生补充,最后老师加以总结。
(18)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红楼梦》的主题音乐与《水浒传》的主题音乐对换一下合不合适?(展示课件)师:同学们,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了剧中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
(19)好了同学们,结合刚才我们所听到的,所看到的以及老师所讲的内容,大家分组讨论一下,主题歌曲在影视剧中有什么重要的作用?(提问同学回答:主题歌曲可以丰富银幕形象,还可以加强影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师总结主题音乐在影视剧中的作用。(展示课件)师请同学起来朗读一遍。
八: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我国四大名著电视剧的主题音乐,了解了影视音乐的类型,主题音乐在影视剧中的作用。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而四大名著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国家而感到骄傲自豪,希望十年后的有朝一日,老师也能欣赏到同学们创作的影视作品。
第二篇:影视音乐欣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聆听、感受、演唱影视音乐和学习相关知识,能主动思考和探讨音乐在刻画影视的人物形象、情境等到方面的所起的作用,并能创造性地为影视片断、生活画面配乐。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欣赏、主动探究、合作创造等方法,在愉悦中感受与体验音乐,能主动地投入到本课的各项音乐活动中,并通过学生的主动欣赏和积极创造,来提高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充分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影视音乐产生兴趣,同时通过对影视音乐的分析与欣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并从不同风格的影视音乐的感知、感受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进一步在审美情境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教材分析】
这堂音乐欣赏课是根据人教版音乐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音乐内容而拓展设计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音乐可以与其它相关科目综合的精神,选择了音乐与影视相结合。之所以要选择“走近电影音乐”为题,一是影视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可以激发兴趣而引发其探究和创造;二是影视包括音乐和情节,音乐具有情绪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节具有形象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设计理念和特点】
1、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探讨性学习方法进行音乐欣赏学习,进行音乐创造。体现新课标“培养学习能力”和“鼓励创造”的理念。
2、借助多媒体,通过演唱、欣赏、感受、理解、分析和即兴的创编等多种形式体会音乐与视觉影像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先特殊特殊魅力,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有效地发挥审美教学辅助作用。体现了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3、注重多学科渗透,运用所收集的资料,增长学生对所欣赏作品的深入理解。体现新课标“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探索以及与其它学科的融合。【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影视中的人物、情景、故事情节等方面的关系。
2、并根据自己的体会创造性为电影、图片或情境配上合适的音乐。【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影视与音乐的关系。情境教学:借助音像展示情境,组织学生欣赏,引导学生创造。网络教学:利用网络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学法指导:自主欣赏、主动探究、合作创造。【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体现探究与表现型的音乐课型的课堂教学程序:审美体验(展现——体验——共鸣);自主探究(诱导——模仿——探究——拓展);创造表现(参与——合作交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环环相扣目标教学的模式来进行教学。
一、课前欣赏
多媒体展示声像并举的电影的《音乐之声》的插曲《do re mi》,营造特殊音乐氛围,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设计意图】:富有个性的歌声和的画面一出现在大屏幕上,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本课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情境导入
从师生对话的交流方式开始,通过媒体展示学生电影《音乐之声》另一段音乐《雪绒花》和影视画面。让学生体会电影具有感染力,音乐在电影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让学生对电影歌曲有一个初步的听觉体验,以及从歌曲所传递的情感信息去初步体会电影中音乐的作用,这样 不仅给了学生一个直观而丰富的画面和音响,而且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引入了课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体验感知、认定目标
1、演唱《雪绒花》,A、学生了解分析这首歌曲在电影中的作用(在影片《音乐之声》出现了两次,另一次是在一个晚会上出现的,它更令人激动,让剧场里听众的心都沸腾了,人们一起高唱,歌声使敌人感到恐惧。)
B、讨论引出影视音乐的作用之一:对故事情节的烘托作用。
2、辨析两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曲(音画故意配乱)A自主讨论。
1、学生分组进行分析讨论。要求从歌曲的歌词、情绪、音色、音乐风格和特点,及与各自的影视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分析歌曲。讨论时记录,以便各组交流。
2、各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
B探讨小结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表格和其他学生喜欢的主题歌曲以及影片讨论“主题音乐的作用”以及影视音乐“与影视剧的关系”
【设计意图】影视音乐最大的优势是随着电影电视的播放而广为流传,相比较而言《西游记》是学生最为喜爱的电视剧,其中的歌曲《敢问路在何方》也是学生一首较为熟悉的歌曲,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并通过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对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和交往能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你会发现学生很自信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着他所理解的故事内容,教师再加以不断鼓励的话,学生的自信心会很足,继而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生的欲望。
四、内化延伸,导学达标
1、问:如果把《枉凝眉》和《好汉歌》的曲调对换,会有怎样的效果?这样合适吗?为什么?
小结: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
2、讨论“如何为电影配乐”,并归纳
(为电影配乐时,所配音乐一定要与故事情节相统一,与人物形象及心理活动要一致,对故事情节起烘托作用。)
【设计意图】:新型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情动于中、有感而发,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悟。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尊重学生的体验,因为那是学生最真实的情感表露,继而会有更大收获。
3、欣赏《猫和老鼠》中的一个片断,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发挥想象对其进行音乐风格、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的编创,并作现场配音的尝试。
4、师:小结,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播放原声音乐,进一步感受主题音乐与剧中人物形象之间的紧密联系。
【设计意图】: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创新活动可以说是最具体、最有效的体验和学习方法之一,通过音乐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影视音乐欣赏,我们发现,恰当的音乐放在哪里,哪里的画面就会生辉,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也各有不同,音乐是美妙的,学会欣赏它是其乐无穷。
第三篇:公开课教学设计修改2
Section B Let’s learn Ask and write
胡伟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前四单元的主线是时间,旨在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简单表述出一天不同时间自己常做的事情、十二个月份中常见的节日、四季的喜好。而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能对十二个月份进行简单描述,并能说出一年中常见的中外节日,谈论相关的简单的文化知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前六个月英文表述的基础上,进行后六个月的学习。针对班上学生能力差异,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完成对后六个月英文的听说读写,而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运用目标语言在现实情境中谈论相关话题。
三、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表示月份单词及能认简写形式: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2)初步了解后六个月份中常见相关节日的英语表达方式。(3)让学生能简单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月份及其对应的节日,并描述相关活动(7---12月)。
(4)能够用英语简单表达中国中秋、国庆及西方的圣诞、感恩节这几个重要节日,了解文化差异。
四、教学重难点
Important points:四会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句型When is Mid-Autumn Day? It’s in...及其变体。Difficult points:(1)后六个月份的发音及拼写
(2)在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单词对不同月份及其相应节日进行描述 Teaching aids:ppt
五、教学步骤(Teaching steps)
1、warming-up(2mins)
齐唱months of the year,复习之前所学前六个月的英文表达
2、lead-in(3mins)(1)Can you guess?(Group PK)T: There’re some big days in each month.I say the month and you name the relevant festivals.Or I say the festival and you name the month.Jan.Feb.Mar.Apr.May.Jun
(2)I know it
T: There are 12 months in a year.Can you name the rest of the months?
3、presentation(16mins)(1)教学September T:Mid-autumn is in September.But when is Teachers’ Day? S: It’s in September, too.T: What will you do on Mid-autumn Festival? S: we’ll eat mooncakes /have a big dinner.(2)教学October T: After September, every year we have 3 days off when is festival comes.What is it? S: National Day!T: When is National Day? S: It’s in October(3)教学November和December T: After October, it’s the last month of autumn.At this time, there is an American festival for harvest.What is it? S: Thanksgiving Day T: When is it? S: It’s in November T: After November, winter comes.Santa Claus is coming.It’s the last month of a year, which month is it now? S: December.(4)Conclusion 同桌互读,尝试划分音节,发现这四个单词的共同点。得出以ber结尾,发音相同。且九、十一、十二月都以mber结尾。(5)教学July 和August 利用暑假图片导入,引导学生说出summer vacation 进而说出July 和August.4.Practice(5min)(1)Ask and write in pairs.让学生熟悉这几个单词的拼写。
S: When is _________?(Teachers’ Day, New Year’s Day, China’s National Day, American Thanksgiving Day, Christmas, Children’s Day)S: it’s in ___________(2)Sharp eyes 在课件上依次快速呈现后六个月份的单词,出现后迅速消失,让学生快速说出,看谁读的又快又准确。在此过程中纠正发音。5.Consolidation(7mins)(1)Let’s share.给学生两分钟准备时间,然后上讲台和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节日,并简述原因。可给出提示:Hi, everyone, I’m_____.I like____.It’s in___Because_________(2)rearrange the words.课件呈现打乱句子顺序的单词,让学生重新组织,使这些单词能够组成句子。(3)齐唱months of the year.6.Summary and homework.(2mins)让小组代表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及感想。作业设计两份作业,A份作业学生根据缺失字母补全单词,B份作业学生用所学知识询问父母、同学喜欢的月份并记录在表格里。
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
胡伟
第四篇:《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北京的孩子逛北京》。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这首歌曲,使学生感受北京的生活气息,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学生在《北京的孩子逛北京》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2、初听歌曲,启发学生介绍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归纳出歌曲中描绘了哪些北京景观。
3、再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不同段落旋律的不同特点。
4、播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哼唱第一段旋律并朗读第二、三段歌词。
5、组织简短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自己认为最好听的部分”或者是“自己认为最有特色的部分”,并说出原因,教师总结。
6、请学生跟着录音进行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美丽的家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演唱二声部时能做到音准到位,声音和谐。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录音,导入教学。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感受。
2、教师介绍歌曲的出处。简要介绍歌剧《傲蕾一兰》的主要内容,并播放歌剧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歌曲的意境。
3、播放范唱录音或教师范唱。
4、让学生跟着录音或在钢琴伴奏下轻声哼唱第一段歌谱,要注意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重音的位置。
5、唱熟第一段曲谱后,填词演唱。
6、教师教唱第二段曲谱,依次学习两个声部,唱熟后,可用钢琴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
7、教师可将全班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演唱两个声部并互换声部练习。练习时要注意音准以及声音的和谐。
8、教师伴奏,请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驯鹿》《冬猎》。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这两首作品,了解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教学过程
1、播放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录像片段,导入教学。
2、介绍这两首作品的出处、作者。
3、欣赏《驯鹿》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展示月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月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请学生拍手或拍腿,用× ×× × × │ × ×× 0× × │的节奏为A段音乐伴奏。
4、欣赏《冬猎》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展示柳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柳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伦春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让学生谈谈书上所列两段主题分别是以什么样的速度、情绪演奏的,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5、将这两首作品连起来欣赏,请学生谈谈这两首作品有何异同,并比较月琴与柳琴的演奏方式有何不同。
6、请学生自选一首作品创编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并作评价。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2、欣赏音乐剧作品,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体会奥地利人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欣赏音乐剧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雪绒花》,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简介影片(视频资料)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欣赏音乐剧作品)
二、了解剧情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洁语言概括。
2、课文有两个场景,划分两个场景,概括两个场景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交流,达成共识,组内成员汇报。
明确:
1、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他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宗教时,跑到野外游玩,后来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匆忙赶回修道院,而此时,修道院正乱作一团,众嬷嬷正在寻找玛丽娅,并谈论他是否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突然赶回时他们也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2、第一个场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纵情歌唱。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三、走进剧情,认识玛丽亚
第一场景:
播放电影第一个场景的情境,随影片一起歌唱唱词。
描述自己初步认识的玛丽亚。
学生自由发言汇报。
情境表演:
感知剧情,模拟玛丽亚在第一个场景中的活动,上台表演,其他同学配合歌唱唱词,走进剧情。
第二个场景:
我们认识一个活泼自由、热爱生活、音乐、心地善良美好、有丰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长及众嬷嬷眼中的玛丽亚是什么样的姑娘呢?
学生分角色朗读。
确定场景中出现的角色,分配角色声情并茂的展示剧情。
汇报他人眼中的玛丽亚。
情境模拟:模拟各修女正议论玛丽亚时,玛丽亚突然跑进院子时的情境。
想象创作:
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比喻合适吗?说明理由。
在认识玛丽亚的基础上也用两个比喻来形容玛丽亚。
问题探究:
院长及众嬷嬷对玛丽亚是否适合当修女的问题发表了见解,他们是否喜欢玛丽亚呢?为什么?
小组辩论。
辩论结论:
他们喜欢吗丽亚。
理由:因为她纯真快乐的天性,他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带来了快乐,是她给循规蹈矩、死气沉沉的修道院带来了生气。
深入认识人物:
你眼中的玛丽亚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自由全面评价人物。
四、欣赏作品
1、你喜欢这部影视作品吗?为什么?
小组交流、汇报说明理由:
明确:
⑴ 人物形象塑造鲜明。
⑵ 景色秀美,环境氛围轻松。
⑶ 剧中音乐悠美。
2、问题探究,深入赏析:
⑴ 少女玛丽亚的形象是如何展示出来的?
明确: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拓展练笔:
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采用各种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4、两个场景中环境氛围形成了鲜明反差,你喜欢哪一种环境氛围?为什么?
5、文中的音乐美吗?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选择文中的唱词唱一唱。
五、拓展延伸
创设剧情:当玛丽亚跑回来时,大家也结束了议论走散了。你也尝试当一次导演继续创设剧情。
创设剧情表演。
影片后面剧情介绍: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歌唱的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冯特拉普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的管理孩子们,玛丽娅来了以后给孩子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歌声。玛丽雅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视频资料补充:
1965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丽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伙把辛苦建造起来的特拉普上装化为灰烬,一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路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庄这个家族经营的企业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特拉普山庄情有独钟的游客,现在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冯特拉普加在逃往路上生出的小儿子正是打理这个企业的总管。
五情境创设,走出剧情
倾听主题歌《音乐之声》
结束语:
享有“音乐之乡”之称德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其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风景更具灵气。影片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是献给人类灵魂的声响礼物,这种美我们将继续传唱!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思路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体会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课堂教学可采用朗读品味赏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认识影视剧本的特点,掌握《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能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
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教学方法
1.朗读品味赏析法
2.讨论法
3.点评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研习课文,整体感知;欣赏品味,鉴赏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说话训练,体现鉴赏的个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
二、资料助读
影视剧本的特点
电影文学剧本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欢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本集中体现了画面感和音乐故事片特有的音乐特色。
三、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本文。应实现以下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2.把握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四、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五、欣赏品味,引读提高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1)仔细品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巍峨峥蝾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学生评点并体会其作用。
示例: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明确: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科代表作总结: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选五个同学表演,一人演玛丽亚,其余四人演修女。
选两位同学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明确:玛丽亚闯进来时的一连中动作要匆忙,慌张、快捷:在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的注视下,玛丽亚的表情应由羞愧转为无奈。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这一段文字是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生1: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如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
生2:立体刻画,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中有正面描写,如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侧面描写,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对话和对唱。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颇见艺术功力。
教师提问: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学生明确: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教师引申: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5)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育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体味音乐美
师生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玛丽亚歌唱片断。
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学生明确: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自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师适当补充:音乐故事片是似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六、说话训练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音乐之声》曾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一度风靡美国,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生1: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据说许多观众连看十余次都不满足,这其中多半是妇女。
生2: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音乐不朽的魅力。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人们也许彼此言语不遇,但音乐在哪里响起,哪里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无怪乎,全世界都为玛丽亚所倾俩倒。
生3:剧中众修女活泼风糙的议论,突出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这也是(音乐之声)成功的一个因素。
……
七、课堂小结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阔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玛丽亚,感谢勒曼。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八、布置作业
1.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提示:结合语境,这两个比喻句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板书设计
音乐之声
画面美
形象美
音乐美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品在反复比照与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比照的用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学生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己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学生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学生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乐活泼的姑娘。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四、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学习一些舞台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讨性阅读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冲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冲突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还有:
①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②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③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玛丽亚的形象的。
(二)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三)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特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注意检查下面的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峥嵘山麓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的站着。
嬷嬷
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弥撒
通宵达旦
(二)导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
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数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三)学生朗读《音乐之声》
提问:你喜欢玛丽亚吗?练习课文中的语句,谈谈你对她的看法。
学生用下列句式发言:我喜欢(不喜欢)玛丽亚,因为从这段xxx。
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解答: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喻为“天上的云彩”“皎洁的月光”你认为这个比喻句恰当吗?为什么?你能用自己的一两个比喻来形容一下玛丽亚吗?
(四)《音乐之声》这部电影能够获得奥斯卡五项奖励,表明这部电影很美,上面我们分析了玛丽亚的形象美,除此而外,还美在什么地方?
明白:环境美和音乐美
体会环境美: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环境的语句。请同学们发挥想像,描绘画面。
体会音乐美:
找出文章中歌唱的内容,从抒情、押韵等角度体会音乐美。
(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效果探讨。
侧面描写在文章中,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拓展延伸:
你周围有没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注意观察,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演唱《春天的信使》;听赏《春之声圆舞曲》
教学目标:
1、能演唱《春天的信使》,感受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培养喜爱之情。
2、听赏《春之声圆舞曲》感受春天,感受圆舞曲的魅力。
3、了解约翰·施特劳斯乐曲。
教学重点:
用热情的歌声表现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练习
春天来到人间,微风吹遍草原,山谷中传来阵阵回响。用音乐来模仿春风的旋律。
1、视唱用五年级下“春风的旋律”。
2、说说你眼中的春天?
二、听赏《春之声圆舞曲》
1、初听《春之声圆舞曲》
春天来到人间,小鸟都在欢乐的歌唱。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用一首《春之声圆舞曲》表现了他眼里的春天。一起听赏这首曲子。
提问:说一说你感觉到约翰·施特劳斯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
2、简单介绍约翰·施特劳斯
《春之声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曲
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于1883年创作了这首圆舞曲,曾被填词成为声乐曲。尽管作曲家本人在创作这首乐曲时已经年近六旬,但从音乐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无比的青春活力。
3、老师与学生谈谈圆舞曲
提问:圆舞曲总是三拍子的吗?
4、你还听过约翰·施特劳斯其它乐曲吗?
(根据情况可由老师介绍)
三、学习《春天的信使》
1、听《春天的信使》
提问:在亲切热情的歌声与旋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春天的信使》
要求:随旋律哼唱歌曲
提问:歌曲表达对春天赞美歌颂的是哪部分?
提问:怎样才能表现强烈的赞美情怀了?(唱得较强)
4、哼唱歌曲后部分。(强调节奏稳,掌握附点音符)
5、试唱全曲(注意八分休止符)
6、质疑问难
7、处理歌曲的演唱(师生相互讨论交流)
8、参与《春天的信使》演唱活动及评价(师生互动的方式)
结束语: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天充满生命力的季节,春天是非常美好的,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美好的春天里能够学习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祝同学们拥有一个美丽的春天,健康成长。
课后反思:在本学月,我单独对学生的演唱进行了抽查,发现学生的音准有比较明显的问题,这应该在我们教研组都引起所有教师的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音准成了我们的一个难点。
第五篇:窗2比较教学设计修改
《比 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比较物品的长短、高矮、轻重、大小、多少等方法。2.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了解同类的物品可以比较,比较什么,怎样比较,比较的结果是什么等问题。
3.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会对事物进行比较。【教学重、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渗透比较的相对性。【教学方法】
引导观察法,合作探究法,分层指导法,【教具准备】
挂图、有关学具、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帮妈妈整理了衣柜,你们看,(点击课件)现在的衣柜多整齐呀,快看看,里面挂了几条裤子?(2条)认真观察,看哪条裤子长?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粉色的长;蓝色的长;一样长。
师:想知道哪条裤子长一些,就需要我们比较一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比较。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因为情境图中挂裤子的架子长短不一,裤子的上端没有对齐,所以不容易一眼看出哪条裤子长,先让学生观察,再引出小组合作进行比较。】
二、你说我讲:
活动一:比长短:(裤子)
师:到底哪条裤子长一些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一比,量一量)。那我们动手比一比,请同学们拿出学具(2条裤子),小组合作研究,哪条裤子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体验比较的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新知。】 小组研究。
汇报比较的方法和结果,有以下三种比较方法: 预设一:裤腰对齐
学生交流:学生把两条裤子的腰对齐,比较出了蓝色的裤子比粉色的裤子长,教师引导学生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说出“蓝色的裤子比粉色的裤子长,也可以
说粉子的裤子比蓝色的裤子短”,教师肯定学生比较的方法,并强调在比较“长短”时,把物品的一端对齐是一种很好的比较方法。预设二:裤脚对齐
学生交流:学生把两条裤子的裤脚对齐,比较出了“蓝色的裤子比粉色的裤子长,也可以说粉子的裤子比蓝色的裤子短”。
学生交流了以上两种方法之后,教师(点击课件)再演示这两种比较方法,让学生直观掌握比较方法。
师:除了以上两种方法,有没有其它的比较方法。预设三:用拃量
学生交流:我这样一拃一拃地量,发现蓝色裤子两拃多一些,粉色裤子刚好两拃,所以蓝色裤子比粉色裤子长。
教师(点击课件)演示:“同学们,请看屏幕:这叫做一拃,我们可以这样一拃一拃地量,量的时候,注意用力均匀,这样拃的长度一样,量的才比较准确。”(可能会用这种方法的学生不多)演示之后再让学生操作,体验一拃一拃地量,得出蓝色裤子两拃多一些,粉色裤子刚好两拃,所以蓝色裤子比粉色裤子长的结论,掌握用拃量的方法。
教师小结:孩子们,我们回顾刚才比较长短的方法:把物品的某一端对齐,或用拃量,都能很快捷地比较出物品的长短。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比较长短的方法中,前两种对齐比较是常见和常用的,最后一种用拃量,不太常用,也所教师在演示完之后,最好再让学生尝试一次用拃量,以便于学生的掌握和应用。】
巩固小练习:
师: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把你的铅笔和同桌的铅笔比一比,看看谁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表述比较的过程。活动二: 还可以比什么?
师:(课件展示)同学们衣柜的旁边还摆了许多物品,你还想选择什么物品进行比较?比较什么?怎样比较?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1、学生小组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2、各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课件操作按钮。预设一:比高矮(瓶子和罐子)
生选择瓶子和罐子。预设一:
生:可以,现在它们的口一样高,但瓶子放在低处,所以瓶子比罐子高,罐子比瓶子矮。
师:哪个小组有不同的方法?
预设二:
生:把它们放在同一个平面上,一下就看出来瓶子比罐子高,罐子比瓶子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件演示。
师小结:在比较高矮时,一般是把物品放在同一平面上进行比较,一下子就能看出高矮。
巩固小练习:
师:孩子们站起来跟你的同桌比一比,看看谁高? 同桌站起来,比较高矮。
【设计意图:比高矮和比长短方法相似,此处设计同桌比高矮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比较随着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 预设二:比大小和轻重(玻璃球)
生选择玻璃球。师:你想比较什么? 预设一:
生:比较两个玻璃球的轻重。粉色玻璃球比绿色玻璃球重,绿色玻璃球比粉色玻璃球轻。
教师肯定学生比较轻重的方法:掂一掂。巩固小练习:
师:你也来掂一掂,看看你的数学课本和基础训练,看看谁轻谁重? 生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轻重。预设二:
生:比较两个玻璃球的大小。粉色玻璃球比绿色玻璃球大,绿色玻璃球比粉色玻璃球小。
教师肯定学生比较大小的方法:用眼观察。
【设计意图:对轻重的比较教师应强调相同材料的玻璃球,可以以大小论轻重。】 预设三:比多少(大马和小马)
生选择大马和小马
师:大马和小马比较什么呢? 预设一: 生1:比大小。
生2:大马比小马大,小马比大马小。预设二: 生1:比多少。
生2:有一只大马,三只小马,所以大马比小马少,小马比大马多。
师小结: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可以比较物品的长短、高矮、轻重、大小、多少,还可以比较什么?(粗细,胖瘦,厚薄等等)。
三、自主练习:(课件演示)
1.两根铅笔、两段电线比长短。
2.菠萝和苹果比轻重,青萝卜和胡萝卜比轻重。
【设计意图:此处的练习是有梯度的:菠萝和苹果的轻重可以从天平上直接看出,青萝卜和胡萝卜的天平是平衡的,判断轻重要有数学的思维和推理。】
3.海宝和福娃比多少。
师:同学们请看(点击课件),海宝和福娃谁多谁少呢?
生回答:一样多(或海宝多,或福娃多)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多少呢? 预设一:数一数。
预设二:“一一对应”的方法。
课件演示:一个海宝对应一个福娃,一个对一个,这样最后剩下一个福娃,所以福娃比海宝多。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数量比较海宝和福娃的多少,一般会用数一数的方法,此处给学生渗透“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
4.蜜蜂和蝴蝶比多少。5.开放练习:比线团的长短。
【设计意图:学生在比较线团的长短基础上,提出问题,“你还能比什么”,此开放性练习让学生开阔学生思路,如比较线团的大小;比较猫的大小,比较猫的轻重等。】
6.拓展练习:妈妈、小明、弟弟三个人比较手的大小。
【设计意图:学生在独立完成小明的手比妈妈的手小,小明的手比弟弟的手大之后。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小明的手一会小一会大。引导学生理解大和小是相对的,与跟谁比有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较的相对性。】
7.站在不同高度上比高矮。
8.比较绕在粗细不同木棒上绳的长短。9.爸爸、妈妈、我比较高矮。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比较三个人的高矮过程中,加深对比较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
10.同样大小,不同材料的铅球和垒球比轻重。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的轻重时,不能以大小而论,还要看它们的质地。
四、回顾整理:
课件演示:本节课比较的物品,让学生回忆比较的过程,说出每次比较比什么,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1、裤子比长短,裤腰对齐,蓝裤子比粉裤子长,粉裤子比蓝裤子短。
2、瓶子和罐子比高矮,放在同一平面上,瓶子比罐子高。
3、两个玻璃球比大小和轻重,粉色玻璃球比绿色玻璃球大,粉色玻璃球比绿色玻璃球重。
4、大马和小马比高矮和多少,大马比小马大(高),大马数量比小马数量少。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习惯将物品分类存放,所以我们进行比较的一般是同类物品。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大小、高矮、轻重等等都有相对性,比较的结果与对象有关系。我们按不同的标准进行比较,重要的是选择合适、快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