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省级高中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实施艺术综合课的几点策略
论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实施艺术综合课的几点策略
摘要:综合化教学是目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热点和难点问题。单科教学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了,尤其艺术学科本身就存在着大量的知识交叉与共通,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运用手脑结合、视听综合、对比鉴赏等教学策略,整合各种艺术课程资源实现艺术课程的综合化教学。在同一人文主题的统领下,帮助学生在各种艺术能力之间建立起丰富的联系,形成互为补充的完整艺术心理结构和综合艺术能力。
关键词:艺术综合课、美术鉴赏
课程的综合化,是现代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术学科的发展也是如此,例如美术观念的更新、新的美术(或艺术)形式的出现、美术门类的进一步细分化与交叉综合化等,都将对现行学校美术教育提出挑战。而新型的艺术综合课程,正是在这大背景下诞生的。
综合性教学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艺术综合课的实施在具体的实践中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整合课程资源,实现艺术课程的综合化,尚处在初步的探索阶段,缺乏现成的可资借鉴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加以创新。为此,进入高中新课改后,笔者就艺术综合教学的实施开展了一些教学实践,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实施艺术综合课的策略与方法方面作了一些初步尝试——
一、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体验---手脑结合的教学策略。
艺术学科中有大量的知识较为抽象,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言传”,如何帮助同学克服这些学习障碍,提高教学的效率这也是我常常思索的问题。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认为,现在社会需要“手脑并用”的人,即所谓的“全脑思维”。艺术创作就是一个手、眼、脑并用的过程,需要学生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操作工具和材料去表现自己的审美感受、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学生在创作中通过心理操作和实际操作,把自身对美的感受转达给他人。如执笔、画线、涂色、捏泥、折纸、剪贴等,这种手、眼、脑并用的心理操作和实际操作,促使其手部小肌肉群逐渐发展成熟,使手、眼、脑逐渐协调一致,同时,也使他们对使用多种艺术工具和材料变得游刃有余,对线条、色彩、空间、构图等艺术形式语言的认识和使用以及对形式美的领悟也渐趋深入。为此我借鉴别的艺术门类的教学方法,针对重点难点课设计了一些“手、脑”并用的艺术综合课案例,如:《人物解剖结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临摹和强记骨骼解剖图、肌肉解剖图,花大量的时间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效率低下;手脑结合的教学策略是在教学中引入雕塑的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的教学活动,将动脑与动手结合。课前让每个同学准备好一大块橡皮泥,上课开始先展示人物解剖挂图,将人物头部的基本比例及骨骼的形状特征等解剖知识进行分析与讲解,让同学对人物的头部结构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让同学跟着老师一起按人物头部的比例捏出一个泥胚,根据骨骼解剖图边分析骨骼的形状特征边捏制头骨;捏制好的头骨后,教师分析讲解肌肉的形状特征、肌肉与骨骼的组合关系,引导学生在捏制好的头骨上增加人物肌肉形成肌肉解剖头像;最有趣的是最后一步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周围的同学,在解剖头像上增加人物特征,雕塑成生活中的人。同学完成的雕塑作品生动有趣,有漫画式的幽默,有卡通式的夸张,还有部分陡然是一个严谨的写实作品。整个教学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种综合绘画与雕塑教学方法相结合的艺术综合课,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缩短了教学时间。
再如:《色彩的色调》一课,让学生认识构成画面色块的统一协调是形成色调的主要因素,这一知识的认知难度较大。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临摹或写生教学来完成,刚接触色彩绘画的同学在调色上就有很大的困难,还要他们画出完美的色调这就难上加难了,针对这一教学难点我们将水粉画教学与设计图案教学进行综合,采取的教学方法是让同学们学习撕纸粘贴画来完成色调练习,学生完成练习的难度大大降低,由于借鉴了设计中的平面装饰特点,产生的特殊美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殊途同归的教学目的。
二、调动各种感官参与鉴赏活动---视听综合的教学策略
通感体验正是实现艺术整合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通感普遍存在于艺术的各领域中,它是审美知觉的交叉、互通、转换和挪移。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而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在鉴赏课中运用通感的移情作用,加深学生对不同学科领域艺术形象的认识,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艺术作品主题的认知。如美术作品中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的,构成艺术形象的元素是点、线、面、形、色,这些元素的组合所产生的对比关系,也生成了类似于音乐的节奏,选择与美术作品主题与情绪相吻合的音乐,有助于学生感受理解并加深对美术作品创作主题的认知。
例如,在欣赏梵高《星夜》时,我将一首歌名“星光灿烂的夜”作为背景音乐,歌曲创作的灵感就来自梵高的著名的画作《Starry Starry Night》(星夜)。整首曲子的配器就是一把木吉他,极致的简约之美,却浑如天成,有一种如诗如画般的唯美;歌词的意境多有梵高色彩浓烈的画组成。词曲完美的诠释了作品深刻的内涵: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教堂建筑与音乐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在欣赏哥特式建筑时,我把《欢乐颂》作为背景音乐,展示几幅教堂内部的图片,直通苍穹的室内空间,充溢着透过彩色镶嵌玻璃形成的神秘奇异的光线,在天籁般的歌声中,灵魂净化,情感升华,同时对哥特式建筑也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在实践教学中我不但自己寻求美术与音乐的综合,并且在课外作业中让学生去寻求美术与音乐的综合体验,在学生作业中我发现一位同学将《民间艺术——风筝》与唐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和民歌《三月三》进行了完美的综合,这一教学活动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实现时间与空间艺术的转换---对比鉴赏的教学策略
雕塑与舞蹈有着众多的相通之处。首先表现在这两种艺术都是以表现塑造人体姿态和动作为表现手段的,任何一支舞蹈或雕塑作品,都不可能不通过体态和动作去表现自身,可以说,它们如果失掉塑造体态和动作这一手段,便也同时失去了它们自身。其次,它们的艺术创造者,都是把寻求生动优美准确合理和最富有表现力的体态和动作作为自已最高的目标和最高理想,并通过这些去影响观众。第三,它们都是通过人体造型和动作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正是由于它们在表现上有着若干的共同的追求,因而,它们之间便有了更多的相互借鉴的可能。尽管舞蹈是一种流动的艺术,而雕塑则是一种静止的艺术,但人们仍乐于把舞蹈称作“活动的雕塑”而把雕塑称作“凝固的舞蹈”。雕塑大师罗丹就说过:“没有生命就没有艺术。。。在我们的艺术中,生命的幻象是由于好的塑造和运动得到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雕塑作品深刻的内涵,在实践教学中将舞蹈视频《千手观音》与《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进行了综合教学。原创“千手观音”的舞蹈编导、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钢透露该节目创作源泉出自云冈石窟,云冈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定格舞蹈画面与雕塑作品进行对比鉴赏是十分有益的,引导学生寻找舞蹈与雕塑之间的共通点,当《千手观音》组出“盛世开屏”的画面,千只纤手曼颤,千只慧眼闪烁,将欣赏者的情绪推向高潮时,人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传说中的千手千眼观音被演绎得得如此的典雅。在教学中欣赏佛教雕塑最大的难点就在与对佛教文化的认识,以及在雕塑作品中佛教精神是如何体现,和雕塑作品本身体现了那种形式的造型美。通过观看舞蹈《千手观音》我们可以认识到,不论是舞蹈作品还是雕塑作品,艺术家们都抓住了人们向往美好、力避苦难的精神愿望,也抓住了早被人们熟知并认可的美丽、端庄观音形象,而不是观音本身是否存在。所以,艺术家抓住了最本质的艺术的本质:美,这时学生也必将对雕塑作品中的审美认知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此外笔者还尝试着,将《外国古代雕塑》与《希腊舞蹈》视频进行了综合教学,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可以使学生的学习领域从传统学科的逻辑体系变为符合人的发展的学习领域。美术鉴赏教学实施艺术综合课的教学,他的前景极为广阔,适应这种综合化教学的策略也应该还有很多,本文所述的策略与方法权当抛砖引玉,以求得同行的批评指正。参考书目:
《新课程实验》 主编:嘉兴教育研究院 《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论》 主编:王福阳 《走进高中美术教学现场》 主编:赵英水米海峰 《绘画艺术教育》 主编:吴廷玉胡凌
第二篇: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综合性学习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个特征,它要求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打破严格的学科桎梏。
在美术鉴赏课的传统教学中存在着片面追求知识和技能,割裂了美术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割裂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密切联系,严重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阻碍了学生美术审美素养的提高,这是传统教学的弊端。现代社会媒体非常发达,学生可以很轻松地从各种媒介上获得所需的知识,这为学科的融合提供了物质前提;美术课程的要求也在从以往的专业化走向生活化,美术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专业学科,而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需要,美术开始走下神坛,走进生活。学生获得各种知识的途径呈现多元化,现在的教师不再像以前一样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教师的角色开始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领者转换。这为美术鉴赏课和其他学科融合提出了要求。
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它是学生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它是比美术欣赏更为成熟、更为理性、更为内化的一种审美过程。美术鉴赏的这一课程特点要求教师必须能掌握超出单纯美术范畴的知识,也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联系其他学科。
首先,要求美术鉴赏课能实现学习内容的综合,譬如在讲授《西方文艺复兴美术》时,教师除了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特点,还要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只有了解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掌握文艺复兴美术的艺术特点,才能深刻地了解文艺复兴是如何唤醒人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才能深刻地了解为何说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转折点。在讲解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不能就画论画,需要找出它们的联系点,比如学生比较熟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能说上几点,但是如果向学生介绍文艺复兴早期乔托的《逃往埃及》时,画面上青涩的造型使学生很难接受,这是教师除了需要从美术绘画技法上讲解,更要从两者之间的共性来讲解,比如构图、透视和人物的刻画。这要求课程将融合了历史、宗教文化等知识,如果只是从美术领域讲,学生对这一时期的美术的认识还是仅仅停留在浅显的形式欣赏层面。
再如,在讲授《中国青铜艺术》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中国青铜器的造型特点,还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青铜文化。“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以审美方式反映社会现实社会。艺术必须塑造美的形象,传递美感。”如果教师在讲解本节内容时,只停留在青铜器本身,学生是无法了解青铜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的,这种审美还是停留在形式方面,无法提升学生较高层次的审美素养。所以,在讲解时,着眼点要开阔。在授课时,可以从一些典故或者成语作为开篇,比如“楚王问鼎”、“一言九鼎”、“加官进爵”、“钟鸣鼎食”……通过这些学生耳熟能详典故或者成语,让学生初步感知青铜的“礼”文化,然后通过赏析各种形式和各个时期的代表器型将学生的初步感
知深化,把对青铜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感性审美结合起来。在本节中融入历史、文学、礼乐等“国学”常识,那么,这节课的深度将超过了美术本身,学生从中获得的审美也会是持久而深远的。
其次,要求美术鉴赏课能有学习环境的综合。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是无法涵盖的所讲的内容的,学生也很难消化。所以需要学生在课余能有一定量的自主学习。现在网络发达,社会上各种文化机构也比较齐全,学生可以很方便的从网络或者其他环境中获得很多知识,但是,从网络上或其他环境中获得的知识相对而言比较零散,知识点之间没有多少联系,是一种快餐式的知识结构,所以,还需要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引领,进行师生和同学之间的探究,对各种知识进行整合,才能让这些知识成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支柱。所以,美术鉴赏课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需要有其他学习环境的参与。
第三,要求美术鉴赏的学习方法能体现综合性。信息时代,人们接受各种信息的途径呈现多元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注定好是多样化的。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方法主要由讲、谈、看、写等部分组成。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师生互动或者在教师的辅导之下不断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传统的美术鉴赏课由教师作为唯一主体,学生是受体,师生通过知识的灌输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这种学习方法机械粗暴,作为被动的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很难将其内化。所以,采用适应学生以及课程特点、学习的展开过程的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第四,学习评价也要体现出综合性。这种评价方式体现的是阶段性和持续性的,即学到了什么和怎么学的(是呈现加法的评价),而不是学的结果怎么样(是呈现减法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是一种被限定好的终点式评价,带有机械性、强制性和功利性,是无机化的评价,学生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而综合性的评价实际在学生开始学习时就已经进行了,带有明显生成性、激趣性和鼓励性,是有机化的评价。它除了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还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同时,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还根据不同受体之间的区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评价的内容除了有学习能力,还包括了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美术鉴赏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甚至军事等各个领域,里面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教师要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发挥自己的应有价值,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教师就必须改变授课形式。摒弃已往严重桎梏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知识传达、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美术鉴赏课的综合性学习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选取有价值的人文问题、自然科学问题等,引导学生去探究。在美术鉴赏课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改变以知识获得为目标的单一教授方式,而要转变到以提升学生综合鉴赏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方式,“促使学生去想去做,有欲望地学习”为指导目标。
通过美术鉴赏课综合性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自己思维、学会归纳总结,让学生从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欣赏层次提升到能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鉴赏层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第三篇:《高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施》课题结题报告
《学案导学制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实践与研究》 ————《高中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施》课题结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进入21世界,我国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新理念、新思想、新发展的氛围正在形成。新时期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无疑是中国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课堂教学是新时期学校实现教育的主阵地,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舞台,也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源泉。我们不仅仅是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更要把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探索有效教育与教学的最佳方案,来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把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理性地分析课堂教学的新变化,构建真实的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它在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长期以来,国内很多中小学在课堂有效教学方面虽进行了不断的实践探索与研究,但较多学校对教师的“课堂有效教学”仍比较缺乏长效的管理与指导。在教学中,教师很少去反思哪些教学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同时一方面又由于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较低,教学中缺乏对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变化和提炼,影响着学生的思维
发展;当前仍有不少教师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甚至片面地认为:课堂上基础知识越少讲或不讲、设计的探究问题越多、课堂上越热闹、运用的教学于段越多、提供的资料素材越丰富,也就越是新课程下的教学。也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必须自始至终把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作为中小学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三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3.1对教师效能的研究
主要受到两种理论的影响,一种是罗特(Rotter)的控制点理论,另一种是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
有效性教学尝试定义为:教师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
3.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活动明确“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四 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普通中学全面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系列策略、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整套从教学管理到学生发展的切实可行运行机制以及各种保障措施;
2.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全体师生树立有效教与学的意识,使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3.总结学校实施有效教学的做法与经验,形成典型,对全市推广有效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五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师实施有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
2.学校实施有效教学管理机制与方法创新的研究; 3.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4.学校有效教学的整体评价与教师有效教学个体评价研究; 5.构建以“中学导学制”为主体的有效教学新教学模式研究。六 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
(2)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数学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3)行动研究法:结合课题方案定期开展专题研究、课
题沙龙、撰写教学周记、月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4)案例分析法:搜集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形成有鲜明个性的有效教学个人案例。针对某一课例或某一教学片断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5)资料分析法:通过阅读有关教学刊物和观看名师名课,有目的地整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现象,分析研究师生课堂教学行为,提炼有效教学的规律
七 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先分组进行调查分析、汇总,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制定实施改进策略的方案;再由参与实验的教师和课题组成员进行实验――反馈――调整――再实验——……――总结;最后形成终结性报告(研究成果)。
实施步骤:
年3月~年6月,界定课题、开题论证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教学有效性研究,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年6月~年11月,数据分析、资料整理阶段。采用调查法,对全校师生进行教学活动有效性调查问卷;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近两年有关教案和教学设计,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
年11月~年4月,行动研究案例分析阶段。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实践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两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题教学论文;每学年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创新,提出案例。
年4月~年6月,结论性研究阶段。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八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课题组及所在学校致力于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组选取高考科目中选取物理教学为实践与研究的主阵地。
8.1问卷调查:
8.1.1问卷调查
(一)高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调查 问卷调查
(二)高中生物理课堂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 8.1.2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的研究符合高中物理有有效课堂的研究,课题小组针对本校物理教师设计了具体的问题,以调查问卷的方式真实细致的对我校物理课堂教学安排做调查。依照老师们日常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参考其他研究者的设计笔者设计了“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环节时间安排的调查”。“问卷调查”在高
一、高
二、高三三个年级共34名物理教师,发放问卷34份,收回有效问卷34份,对调查问卷设计的问题统计及分析,调查结果分析归纳如下五个方面:
(1)目标教学方面:老师调查问卷 第1题,学生问卷第3题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只有29%的老师坚持明确板书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老师认为,授课过程中已经明确教授重难点了,没必要在上课之初,再花时间板书,浪费时间。20.5%老师从不展示目标,这个比例说明,本校老师对目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但是学生问卷中,有75%的学生希望老师在授课前以文字的方式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展示目标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可行性强,在接下来的导学案模式中第一体现。
(2)教学时间安排方面:老师问卷第10题,学生问卷7题对比分析,有60%的老师的老师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30分钟以上,通过座谈等了解到,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觉得物理难学。老师大量的时间讲解,唯恐学生听不懂,导致学生活动时间很少,师生互动时间更少,有些课堂,师生互动时间几乎没有。学生“学”的主体性不够鲜明,教学工作常处于高耗、低效的无奈境地。这种现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研究合理的有效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3)教学环节方面:老师问卷第3题,学生问卷第8题对比分析,在提出新概念、新规律时,仍有38%的老师不通过情景等直接进入问题讲解,62%的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从此看出,老师们的传统的教学理念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老师们对于改变很长时间以来的不适应教学的做法,还是很容易接受的,有效教学的探讨,得到了绝大多数老师的肯定。从学生问卷中可以看出80%的学生喜欢讨论学习的方式,从具体的情景中来接受知识,不到1%的学生选A.(4)教学方式:教师问卷第9、10、11题,学生问卷第12题对比分析: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实施起来太费时间,很少用”的占到5.1%,一部分教师“还没有实施过,认为实施起来有困难”,占到14.3%,另一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说不清楚,占12.2%。这说明以导学为主的有效教学在高中阶段开展得比较少,对它的实施方法和效果还有待研究。
学生中喜欢“合作交流”、“实践探索的”占73.0%,而喜欢“老师讲学生听的”,仅占4.2%,喜欢自主学习的占12.8%,看来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深受学生欢迎;从调查访谈来看,老师们虽然已经认识到课堂有效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可是在行动上老师做法还很不够,无论理论学习,还是课堂实践中都有待进一步努力,有效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开展与研究迫在眉睫。
(5)师生对有效课堂的期望:教师问卷第5、12题,学生问卷第1、12题对比分析:认为教学模式“很有用,应该研究”的教师占55.1%,这说明只有一半的教师能充分认识到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教师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应用还比较被动,自己总结过的仅有22.4%。但从访谈中了解到,很多老想过研究教学模式,但最终因教学任务重,担任班级众多,等原因搁浅,教师明确表示有效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表示支持并愿意参加有效教学试验,以寻求教学突破。
结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已经呈现出一些良好的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1)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对知识结论的灌输过多,对物理情境的引入过少。有些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没有通过建立一定的物理情境,让学生经过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的建构过程。(2)教学对书本知识的传授过多,高中学生没有从中学会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并未形成,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3)教学对习题解答的讲解过多,教师给出知识之后接着带领学生练题,却从不关心自己身边的物理学知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模糊。
8.2(试验一)以导学制为主题的有效课堂教学试验:
针对以上调查情况,课题小组明确接下来的课题研究步骤,学习理论知识,借鉴成功经验,在高一,高二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试验。
8.2.1试验目的
考查导学制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影响。
8.2.2试验方法
本实验从年9月至年11月。
主试:研究者本人和原任物理教师,研究者执教实验班,原任教师执教对照班。教龄均在十年左右.被试: 第十九中学高一7、8、班学生、高二1、2班学生为被试,其中高一7班,高二1班为实验班,实验班进行本研究所提倡的探究
式教学模式,其中高一
8、班,高二2班为对照班进行传统讲授—接受式教学。
8.2.3实验材料
前测:(1)成绩测试:高
一、高二均由第十九中学年7月18的期终考试试题作为前测试卷。
后测:由第十九中学物理教研组编制高
一、高二各一套单元试题作为后测试卷(满分100)。测试时间年11月20日
8.2.4实验设计
本实验研究为单因素教学模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教学模式分别是本课题倡导的以学案导学制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比于传统以讲授一一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 传统以讲授一一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通常包含下列内容与步骤: 传统“讲授一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学案导学制课堂教学模式分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究,相互协作,课题小结,自我测试。并精心制定导学案,呈现探究过程。
8.2.5试验过程:
制定每节课教学思路,每节课指定一人主备,制定出学案的初稿,然后由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学案思路及细节,通过充分论证,最终确定学案成稿。
8.2.6试验结果及分析:
高一年级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均值及差异比较:
我们采用高一年级期终考试作为前测试卷,时间年7月17日,采用第十八中学物理教研组编制单元试题为后测,时间年11月22日。
高一年级成绩 班级 实验前平均分 高一7班 高一8班
试验后平均分
65.75 70.76 67.81 70.03 从图表可以看出实验前高一年级实验班物理学习成绩与高一年级对照班成绩两班物理学习的基础相差无几。实验后实验班的增幅大于对照班,但是两班成绩相比较仍然没有差异。不过我们看到实验班前后测变化显著,而对照班前后测成绩没有差异。说明学案导学制教学模式对提高高一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帮助的。
高二年级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均值及差异比较:
课题组采用年4月的月考试卷作为前测试卷,采用第十九中学物理教研组编制的年7月月考试卷作为后测试卷。
高二年级成绩 班级 实验前平均分
试验后平均分
高
二、1班 55.50 60.55 高
二、2班 56.43 57.48 由上表可以看出,实验前高二年级实验班物理成绩与高二年级对照班略低但并无明显差异,说明两者物理学习的基础相当。实验后两者对比实验班增幅明显超过对照班,但是两者相比差异没有那么明显,实验班前后测变化相对对照班前后测成绩明显。说明探究式教学
模式对提高该阶段高二学生物理成绩有一定的帮助,但效果不是非常显著。
8.2.7试验结论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高一年级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差异显著;但是与对照班相比成绩有差异但不显著;对照班前后测成绩差异不显著。高二年级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差异显著;与对照班相比实验后成绩差异不显著对照班兴趣水平和成绩均不显著。
根据现有实验条件,本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实验表明,在3个月的短的教学时间内,本实验对提高高
一、高二学生学习成绩有帮助,预测长期教学成绩变化显著
(2)学案导学制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
(3)学案导学制教学模式与“传统以讲授— 接受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有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深层理解及灵活应用。
(4)两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物理成绩在短期内有差异,但不够显著,需要我们进行中长期的实验研究,以加以肯定新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九、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成果
9.1课题成果一:学案导学法教学的实施及管理(1)学案的编写内容及流程:
内容:学案主要栏目设置: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问题探究
典型例题
目标检测
总结提升 学后反思
作业
布置
自我评价
编写流程:备课组依据课时要求具体分工到每位老师。在规定时间提交初稿。然后备课组认真讨论,再返回修订。修订后,再由备课组长把导学案初稿分配到经验较丰富的教师进行修改,再返回编者修订。初编者、校审者均有署名,最后经备课组长认定交印。具体使用时,老师依据学生层次,适当修订。最终修订稿传至校学科教研室主任存档。
(2)教师如何使用学案:
深入研究教学各个环节:每节课前,教师都要认真研究三维目标,仔细研究学情、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进行教学各环节的设计;预设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指导学生搞好课前预习: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前的时间自主学习,认真钻研教材,查阅相关材料,静心思考课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案。找出难点和疑点,明确课堂学习重点,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教师对学案要进行详细批阅:教师要详细批阅学案,针对学生暴露出的问题认真备课,科学设计学习目标,设计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展示的内容。教师组织课堂的能力是高效课堂的根本。教师要对对每一层次学生应完成的学习目标的要求都要作出明确要求和重点强调。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点评、质疑,教师要恰当帮助,引领课堂走向自主合作、开放高效。在点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即时性评价,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激情。
(3)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学生带着预习时的疑问,进入课堂学习,借助于老师的引领和小
组内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析疑解惑。导学案主要是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借助导学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学案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验知识的获得、探究知识的发生、获取能力的提高。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课前预习----尝试练习----自学检测)。有效自学、成就课堂小组学习:学生自学的困惑和自学检测中暴露的问题(在自学检测基础上交流——对共性疑难讨论——合作;课堂展示,各小组高质量解决相关问题,可以尝试辩论,讲解、板书等方式向大家展示问题解决的过程、方法、结论)。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的课堂地位,促使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学习的规律,充分体现了物理课堂的魅力;课堂知识的巩固、整合(习题训练-----活动展示---点拨评价拓展提升-----拓展题训练----检测效果);学后反思(自我完善与提高。知识框架系统化,重难点分析),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习的思路在学案上一目了然,自己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根据检测效果找出学习的薄弱环节,进行学后的补救,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课后的练习方案,或求助小组成员,或求助老师,以完满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9.2课题成果二
逐步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针对教学模式,学校学科内建立逐步完善的管理及评价模式,学校学科教研组每周指定时间集体教研,鼓励学科内进行学案制模式的试验,并进行学校规模的讲课比赛,制定
了针对学案教学的课堂评价细则。学案导学制教学法在各科课堂展开,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使我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学校组织各个学科进行学案导学制教学研究,使学案导学制的教学模式深入各个学科课堂,展开研究,使得好多学科课堂进步明显,评选论文:在年市优秀教学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题目:<<新课程理念下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实践与反思>>作者:
9.3课题成果三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由于取样仅来自第十八、十九两所中学,样本代表性不够,对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有一定影响。要得出进一步结论,需要在更广泛高中学科课堂中进行实验。由于学案导学制教学模式由于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需要给参与实验的教师、学生、足够的时间以逐渐适应。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要求师、生都转变观念,注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而不是仅仅关注实验结果,学习效果也应在过程、情景中评价。已结束的研究内容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过于单一,接下来的研究,将选择高一至高三完整的高中学段作为研究的一个进程,全程跟踪研究学案导学制教学法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的影响。此在接下来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使得研究内容、研究结果更进一步,使研究成果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 廖伯琴 张大昌主编《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实验)湖北教育出版社
【2】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3】张军鹏 《中学物理学习兴趣的初步研究》 《物理教学》
段金梅、武建时 《物理教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5】王敏
《我国当代教学观的反思与重建》《课程.教材.教法》
【6】赵凯华 《从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看对中学物理教师的要求》 《物理教师》
【7】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罗星凯等译 《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al Standards)
科学普及出版社
【8】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9】年高考考试大纲理科综合
【10】徐学福 美国‘探究教学’的五种模式 《教师博览》 【11】[美]施瓦布 《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s inquiry)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第四篇:《美术鉴赏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美术鉴赏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今天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综合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的作用越来越来越重要。在新课标新理念的倡导下,美术学科教育除了承担传统审美教育、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之外,我想作为高中美术教师更应重视培养人的教育放在首要的位子上,如何以美育人、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美,感受美,从而树立健康的积极的美好的人生观,是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所要思索的,在具体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我也有意识把这方面的教育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第一、找准切入点,课堂教学渗透
情感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鉴赏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欣赏美术作品是一种精神活动,是感知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美术作品的赏析是必不可少的。
美术教育是通过在进行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首先以艺术形象作用于人的感情,使之受到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画家的精神气质,感情表达的影响,使欣赏者得到精神境界的提高。中学生正值青少年时代,他们对美有着炽烈的追求,喜爱赏心悦目的东西,喜欢打扮自己,喜欢欣赏艺术作品,但他们也缺乏正确的认识美、判断美的能力,不能很好的做到鉴赏。这个时期的学生尤其需要对审美感的引导,渴望审美能力的提高,美术鉴赏对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针对中学美术教育,这是学会如何欣赏美的一把金钥匙,同时,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美的一扇窗户,是沟通艺术作品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桥梁,促使审美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正确的审美情感可以直接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纯净的心灵美将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生活中进一步升华。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比重相对来说比前几年有增加,这为渗透德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在启发教育之前,钻透学生的心理状态,他们好胜性极强,求知欲强,思维异常活跃,从不放过新奇的事物。抓住他们的优点,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进一步挖掘他们优秀的一面,也不可忽视缺陷的一面。在学习和欣赏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巨匠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除了作品本身的讲解外,可更全面地给学生介绍达﹒芬奇不仅是一位勤奋杰出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晓”出色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虽然不多,但几乎件件都是不朽 1
之作,他的技术发明也遍及民用、军事、工程、机械各方面。因此恩格斯称赞他:“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部门中都有重要的发现。”通过讲解同学们对达﹒芬奇全面详细的了解了,更多的是对他的崇拜和敬仰。再让我们来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位性格倔强、桀骜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人生吧!他花了五年的精力,完成了整个西斯庭天顶画的创作。这件旷世杰作是他天天仰卧在二十尺高的台架上,蜷着背、头与脚翘着完成的!他的健康大受影响,以致于后来看信的时候总是要仰着头阅览,只要读他的那首著名的自咏诗就可以窥见一斑:我的胡子向着天,我的头颅弯向肩,胸部像头枭。画笔上滴下的颜色,在我的脸上形成富丽的图案。腰缩向腹部的地位,臀部变成秤星,压平我全身的重量。我再也看不清了,是路也徒然摸索几步。我的皮肉在全身拉长了,在后背缩短了,仿佛是一张开的弓。
当然,不仅仅从外国艺术中可以获得收获,从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精华中也可以吸取营养。欣赏我国古代的文人画竹、菊、梅、兰时,难道不也联想到画家作画的表现意图,感受到其形式美之外的内涵精神吗?不是在体会着竹之虚心劲节;菊之不畏秋风;梅之寒冬傲雪;兰之清气幽香;及其内涵的文人画家的气质。欣赏我国古代的工艺美术,那博大精深的神韵,那朴拙雄浑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不正能引起我们青少年爱国之心的冲动和民族自豪感吗!
在美术鉴赏的课堂中以情感人,深入课堂处处动人,将鉴赏课中的德育深入人心。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说,德育重在晓之以理,那么,美育则重在动之以情,只有有情,才可达理,情理结合,然后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是由于德育与美育这种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得到和谐、完善、全面的发展。
第二、找准着眼点,创设情景渗透
学校是学生的乐园,是学生成长的天地,而美术学科是学生成长必需的养料之一,如何在养料中渗透德育元素,使德育呈现新的生机,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过去那种“刻板式”的教育方法已不适应今天的教育对象了。为了实现教育目的,美术学科应结合实际,利用各种教育因素,广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一定的情景,一方面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受到各种教育。
高中美术鉴赏课除正常的教学时间以外,可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从中开阔视野,丰富课余生活。如组织绘画兴趣组、书法兴趣组、书画鉴赏兴
趣组、艺术品收藏兴趣组,创设各种活动,如书香校园、书画进校园活动等,使学生纵横驰骋于艺术的殿堂之中,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丰富多采的美育活动中,学生们鉴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和道德修养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
第三、找准结合点,加强环境渗透
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影响是很大的。从社会大环境讲,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种现象的影响,其中积极健康的东西将会给学生带来好的教益。学生大多数时间是生活在校园里,加强学校的小环境建设尤为必要。在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美术学科应该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上下功夫。如用美术鉴赏的审美原则,养成学生正确的站姿、坐姿及体态,从而使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化,教育和引导学生步入健康人生。美术学科的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进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灌输,重点进行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公民义务和基本道德的教育。美术学科还可以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如黑板报、墙报、橱窗、宣传板面、标语口号,广泛宣传、大造舆论,及时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教育,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德育渗透,关键是要灵活多样结合实际,因势利导,自然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当然,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形式多种多样,关键是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鉴赏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完整的人格,从而使他们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人。
第五篇:重点的高中音乐鉴赏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重点的高中音乐鉴赏有效教学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l 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具备较高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l 有一定数量、不同体裁和题材的音乐作品听赏积累; l 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知道常见的音乐表现形式,知晓音乐作用于人心理感受的一般规律;
l 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技能和技巧,能够较准确地识读简单乐谱,识别和听辨常见乐器的外形和音色,听辨常见的音乐表现形式和部分经典作品的主题旋律; l 了解并掌握部分经典音乐作品的相关知识和文化背景;
l 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策略,能够与他人分享鉴赏音乐的感受、共同表现音乐。
对有效教学理论的理解: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指的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加里.D.鲍里奇[美]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也提到,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至关重要的五种教学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
程、确保学生成功率”。“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这一理念也体现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关注并引导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学好、学成”,关注并引导学生掌握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方法,这就是有效教学,这更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
为此,在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与“有效教学”相关理论和书籍的学习与交流,并就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所必备的教学条件、实施的方法和手段、“学生投入和成功率”的呈现方式、以及评价标准和手段等达成共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精密的思考与设计,通过问题的不断发现和解决,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资源的利用、通过相关教学评价的实施等,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的课题研究策略。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交流以及南京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