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绿色本)预测题库
名词解释
1.2.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标志。P77 环境决定论:所谓环境决定论是指,在对待环境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上,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决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这种观点片面地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P109 3.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的做出判断,随即应变的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4.5.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P242 教育的国家化:是指由于教育向世俗化过度和公共的国民教育的迅速普及,教育开始成为对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社会性事业,这就要求扩大国家直接干预和调整文化教育发展的职能,更有效的发挥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作用。因此,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的国家化。P393 6.教育学的概念有一个演化的过程,从内涵上说,“教育学”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与“经济学”、“哲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学”是各个师范学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i“教育学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这种教材也就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其名称也随着课程名称的不同称谓而有所不同。P4 7.双轨制: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以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很少有升入大学的机会,一般在上中学之前就进入劳动市场了。P68 8.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为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其观点强调人的自我发展,认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人的本性不受影响的得到完善的发展,所以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往往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而不是违背这一本性办事。P161 9.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任何组织起来的群体,只有符合一定的要求才能成为集体。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整体。P311 10.轶事记录法:它是观察法的延伸,是将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流露出的行为进行客观的记录。轶事记录法所记录的情景时一些典型行为,从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基本特点,特别是性格与品德方面的特点。P384 11.学校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P86 12.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的要求。他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P141 13.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P182 14.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他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程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P234 15.学校事故:是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P414 16.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是潜藏与教育现象背后的,不是通过感官可以把握的,必须通过科学的研究才能把握。P6 17.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 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P39 18.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职务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P146 19.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则指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P261 20.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评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又称为学生评价。P376 21.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P90 22.教师聘任制: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聘任制度。P147 23.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P278 24.学生集体的基本功能:通过集体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培养自主、自立、自治的能力,学习您住精神和民主集中制的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是学生集体所具有的基本功能。P309 25.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一级依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损害行为。
26.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一般特征体现在他们有自己身心发展的规律,实践活动必须认识和遵循这个规律。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外界影响下不断变化的,是有鲜明个性特征的。P38 27.行政管理方法:是指依靠行政组织和领导者的权利,通过强制性的行政指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行政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P92 28.广义的教育活动:是指所有能过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的教育。学校教育产生以前,人类的教育本来是与生产、生活一体的。但是如果不是纯粹动物性的本能魔方,人类最早的教育也仍然是有一定的意向性。这种意向性就包含了早期人类的教育目的。P156 29.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安排的。P218 30.学能测验:又称学能倾向测验,他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能力,与学业成就有较大关系。学能测验部局限于某门课程,关心各门课程都需要具有一般能力,主要包括文字推理测验和数字推理测验。一般在小学毕业前进行,请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学生的发展潜能。P366 3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P38 32.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者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品格等人性的个体差异是有个体的遗传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没有或很少起作用。这种观点吧遗传素质的作用夸大到极不适当的程度,因而是荒谬的。P107(写)
33.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得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P206 34.标准化测验:标准化测验在试题编制,实测和评分过程中有着严格的规范,是由测验专家和教师共同编制的,实体质量较有保障。为了便于评分及保证评分的客观性,多采用学则,判断等客观题。评分程序也有严格规定,评阅者血药根据评分细则打分,有时还要对评分结果进行复核。P365 35.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些小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作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有关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P424 36.教育影响:是指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P39 37.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P90 38.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P36 39.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P288 40.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P157 41.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P192 42.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他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P234 43.学校咨询与辅导:学校咨询与辅导是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校正的过程。P341 44.教科书:简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P234 45.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实践活动。P36 46.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为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P264 47.测验信度:是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了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P268 48.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他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P66 49.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的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发展的教育活动。P200 50.效度:效度指测验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P369 51.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与实践的教学方法。P290 52.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一个层次,是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基本法律,主要规定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地位、任务、基本法律原则和基本教育制度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P397 简答题
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P21 答:(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2.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101 答:(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佳话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3.儿童个体发展的普遍特点是什么?P118 答:(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4.非指导教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298 答:(1)极大的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学生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她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 5.简述我国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P142 答:(1)必须是中国公民(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P175 答:(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7.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P305 答:(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适当(4教学过程紧凑(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8.学生集体有哪些教育作用?P312 答:(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4)在集体中,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9.简述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P130 答:(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10.简述关于课程本质的三种代表性观点P216 答:(1)课程是知识(2)课程是经验(3)课程是活动 11.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P335 答:(1)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2)促进办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12.简述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P382 答:(1)建立评价目标(2)选择评价样本(3)收集评价信息(4)报告评价结果 13.简述国家对中小学管理和监督的具体内容P94 答:(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14.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P210 答:(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得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15.简述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P282 答:(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2)设立小组目标(3)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的机制(4)明确个人责任(5)成功机会均等
16.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P316 答:(1)善于想学生提出教育要求(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17.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P62 答:(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18.课程设计主要包括哪些层次?P242 答: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可以将课程设计大致分为三个层次:(1)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2)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3)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 19.学校咨询与辅导有哪些主要工作P345 答:(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2)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课程辅导(3)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4)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5)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20.简述我国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P139 答:(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1.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P166 答:(1)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2)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进程(4)教育目的的确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22.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是什么?P46 答: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教育水平低。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的内容是非常贫乏的,教育的方法也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践中的模仿。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原始宗教或仪式本身承担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对于传递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约束和塑造人们的社会行为起到重要的作用。23.中小学德育的任务是什么?P188 答:关于中小学德育的任务,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所制定的饿《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是这样表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么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24.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答:(1)关于教学任务的传统表述:传统的关于教学任务的认识,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③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2)近些年我国关于教学任务的不同表述。改革开始之后,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此对上述教学任务的表述的合理性开始产生了怀疑,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按照国内传统表述的逻辑,科学知识是形成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发展各种能力的最根本的基础,离开了科学知识的学习,其他任务就都谈不上。这样的逻辑,一方面对于科学知识的教学提供了强大有力的保证,但另一方面,很容易将思想情感与能力的培养发展当做学习知识的结果,似乎得到了知识,也就提高了思想品德,发展了能力,从而导致在事实上将教学的这两项任务架空。目前,在国内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以及由各种学术团体发起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在任务和目标的表述上做了许多改革,表现之一就是不再恪守国内的传统,采用了类似发达国家的方式,将思想感情和能力的培养置于教学任务中居前的位置,同时将学习知识的任务放在靠后的位置。显然,这昂的变化,意在改变长期来在我国中小学活动中过于强调知识,以致忽视了思想感情和能力培养的倾向。
25.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有哪些?P105 答: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有:(1)(2)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对社会各种团体所提供的条件,丰富和补充学校教育,使学生在这些场所学习在学校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阔眼界。(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成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社区教育委员会有助于学校与社会各界的互相沟通、理解和支持,及时反馈有关青少年教育的信息,共同做好教育工作。26.如何理解知识与智力的关系?P198 答:一方面,二者相互联系。一定科学知识的获得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而智力的发展又能加快知识获得的进程。另一方面,二者互相区别。知识获得与智力发展又不可替代的关系,智力发展除受知识学习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同理,知识的学习也并不只有发展智力的意义,并不必然带来智力的同步发展。知识学习只有在它能够充当提高心智发展的条件时,才能构成智力发展的积极因素。27.我国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哪些?P402 答:我国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1)(2)(3)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4)(5)(6)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的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8.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是什么?P48 答:奴隶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据可查证的资料,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第二,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奴隶社会的学校从一开始就是奴隶主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非常明显。第三,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由于不劳而获的奴隶主对学校教育权的控制,他们是不会允许在学校中向自己的子弟传递那些只有奴隶们才需要的生产知识和技能的。生产劳动的经验一开始就被排斥在学校的大门之外。29.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P114 答: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应主要包括下述三项基本内容:(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但是,遗传素质为儿童的发展指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并不会确定的转变为儿童发展的现实。(2)儿童的发展蕴含与儿童主题的活动之中。儿童的发展,是因为作为一个生命 成长是内在于生命之中的特征。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社会生活的性质、社会所赋予他的种种责任和义务,需要他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获得并展现社会文化。30.“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P169 答:这里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完整结合。显然,在现代社会,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但这个过程的完成则有待于社会生产更高度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更高水平的完善。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使社会成员能够自由和全面的发挥法所拥有的各方面的才能。这种人通晓整个生产系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或个人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31.学校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答:学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他的存在使学校的所有成员,尤其是学生受其规范及影响。学校文化的形成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即为了使学生顺利的完成社会化过程,学校和教师必须对进入学校领域的各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惊醒精心取舍、组织,建立适宜的文化环境,这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二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主要是来自学生团体中的各种习惯、风俗、民约、传统、时尚、规范、词汇、价值观等,这种文化就其本源而言是承认文化的一种反映,但其内容则与成人文化有别,是区别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
32.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204 答: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是:(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所谓增强体质,主要内涵有三。一是要是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体格。二是要全面的发展学生的体能。三是要提高学生身体的适应环境和抵御疾病的能力。所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是指中小学体育应当有基础教育的意识。其主要任务是要促进学生的正常的身体成长,在此基础上去谈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培养后备人才。(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体育活动只能在人们掌握了专门的知识、技能、技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进行。学校教育一方面要教会这些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运动实践中掌握支配动作的能力。(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体育或运动的兴趣不仅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有显示的教育意义,而且会对学生未来生活情趣和质量的提高也有长期的功效。此外,学校体育还应当注意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公正、诚实、谦逊、礼貌以及团结互助、集体主义等优良品德,形成尊重规则、珍视友谊、尊重他人的体育风尚,锻炼学生坚毅、果断、坚定、坚忍不拔等意志品质。33.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法》上享有哪些权利?P403 答:(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规定获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34.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是什么?P51 答:第一,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姐姐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第二。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第三,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高明的统治者除了能够运用传统的暴力统治手段获得和巩固政权外,还必须能够很好的运用道德力量或宗教力量,把被统治阶级的任何反抗说成是不合天理或不合上帝旨意。第四,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封建社会的教育教学既强调学生要遵守一些严格的纪律,又强调他们要独自反省和自觉修行,把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第五,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非 教育教学思想。35.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新时期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P175 答: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6.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P279 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人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1)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2)课:把教学内容以及是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3)时吧: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单位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30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37.简述客观题和论文题得区别P372 答:(1)在考察方式上,前者选择正确答案,后者自由表达看法。(2)在考察内容上,前者能考察各种技能,但不适于考察选材、组织、书写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有效测量记忆性知识,后者能考察高层次思维能力,如选材、组织、书写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不能有效测量记忆性知识。(3)在试题编制上,前者较难编制,后者较易编制。(4)在题目覆盖面上,前者题目较多,内容代表性强,后者题目少,内容代表性差。(5)在激励功能上,前者激励学生广泛了解知识,后者激励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并有效表达。(6)在答题过程上,前者避免书写技能对考试的影响,后者答题受到书写技能的影响。(7)在评分上,前者答案对错分明,评分容易,不易出现评分偏差,评分信度高,后者评分费时,评分信度低。38.教育学的价值是什么?P25 答:无论是作为一类学科名称的教育学,还是作为一门课程名称或教材名称的教育学,其价值都是多方面的,这里择其要者加以阐述。(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的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宽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39.近代以来世界上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出现了哪些趋势?P281 答:近代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人们并没有停止有关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而这些探索又相当几种的围绕着对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展开,人们一直努力,试图在保持克服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同时能够有效的克服它的局限性。(1)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讲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在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十分流行,一般在中学,有些学校在小学高年级实行。(2)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3)小班教学。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个阶段已经普遍实行,许多国家在教育法中规定的每班学生人数通常在15—25人之间。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也开始了小班教学的尝试。40.班集体对班主任工作的反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P339 答:在班主任与班集体这对教育关系中,班主任是教育的主体,班集体是教育的客体,良好的班集体一旦形成,他就会成为教育、影响班内每个学生的巨大力量,这样班主任、班集体、班内学生就形成一种连锁互动关系。就办集体对班主任工作的反作用而言,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1)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集体本身会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其一,学生回到来自阶梯组织、干部所给予的纪律的影响;其二,学生会在这种集体氛围中产生自律的感觉。这种他律与自律使班内学生在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空缺的情况下,自觉进行活动和学习,这就为班主任实施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当然班风不正的班集体也会为班主任工作带来诸多障碍。(2)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获取工作经验的宝贵资源之一。好的班集体是一个智慧群,班主任会从这些年轻人身上获取灵感,不断修订完善自己的工作计划,提高其工作效率。41. 人文主义课程的特点是什么?P226 答:(1)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课程的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育、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人文主义课程所追求的目标。简言之,注重课程对于整个人的塑造和影响。(2)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因为标榜人性的完满、个性的丰富,必然的要求课程本身基础和内容的广博。人文主义课程对于科学的进步也表现出容纳和肯定,但是这种容纳和肯定是从个性完满发展的需求出发,与科学主义课程完全不同。(3)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的尊重儿童,热爱儿童。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兴趣,讲究教学方法,提倡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42.学校咨询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348 答:(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咨询者要切实的,敏锐的从来访学生身上发掘积极地,值得肯定的,有价值的地方,并对学生在咨询过程中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对咨询过程的主动参与是咨询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保密是学生对咨询和咨询者产生信任的基础。来访学生在咨询中谈论到得个人问题和看法,不经过本人同意,不应当透漏和扩散给其他任何人。
论述题:
1、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P177 答: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核心,教育工作者应当特别重视教育目的的落实。要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必须对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有清醒的认识:第一,创造精神。第二,实践能力。第三,开放思维。第四,崇高理想。
此外,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更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除了考虑落实教育目的之外,教育目标还应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以及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及其规律来确立。(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如从内容结构上说,可以理解为应当进行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几个方面的全面教育;如从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来说,是指应求得德、智、体、美几个方面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诸育关系的认识上,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诸育均有相对的独立性。应当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或领域的特点实施合乎规律的教育,有重点地完成整体教育目标,同时使德、智、体、美诸育相互配合、互相促进。二是现实或真正的教育应是一体的。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有所分工,但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兼有完成德、智、体、美诸育的任务,都应是德育兼智育、体育和美育工作者。(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这实际上是我们教育目的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一个具体要求。全面发展的一个维度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不仅不排斥个性发展,而且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或平面的发展,不同个体所处环境不同,具有的自身素质和客观条件也不同,因而会形成不同的个性、兴趣和特长。所以,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在义务教育阶段,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使有特殊个性和才干的受教育者更有可能适应未来不同社会工作的需要;在义务教育完成之后,各学段的教育则都直接具有职业定向的性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终究要在一定社会中生活、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就必须为不同的社会岗位培养人才。如果不管不同教育的性质和实际,一味片面强调划一的全面发展,反而会葬送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2、在儿童发展中,如何有效地保证教育者的主导作用?P121 答: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的这种主导作用,是相对于影响儿童发展的其他因素和影响力度而言的,而不是就教育与儿童发展本身的关系而言的。要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必须做到教育的科学性,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时代性价值标准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为基础。(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科学的教育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处理好尊重成熟与引导发展的矛盾。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等特点表明,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活动内容和教育要求不能超越儿童生理机能发展水平的支持作用,更不能要求儿童包括那些看起来“已经长大成人”了的孩子们像大人一样做事与思考,拔苗助长是教育的大忌。(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教育与教学活动是一种整体发展的集体活动过程。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以受教育的儿童整体情况为基础,选择适宜的内容和方法,以整体的发展阶段性特点确定发展的任务,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准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但是,学生作为教育适动主体这一特征更为重要,因为接受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主体活动形式表现出来。
3、试分析班级授课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怎样克服其局限性?P280 答:(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①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②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③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序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①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的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③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④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⑤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由于具有这样一些局限性,人们一直在致力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3)通过实行小班化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来克服其局限性。
4、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P257 答:教学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它应该服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认识活动,既要受到这些认识规律的制约,又表现出了它自己独特的特征。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1)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认识主要指中小学生的认识,这是教学认识最具决定性的特性。教学活动必须考虑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方式,教育者应当尽可能地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是怎样认识的,这些认识阶段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在这样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教学。(2)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主要是为了掌握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确定的,通过教科书具体陈述体现出来的。学生的这种认识在认识的对象和方式上都具有间接性的特点:首先,认识的对象是间接的。学生学习的知识不是本人亲身获得的,而是现成的、前人的认识结果,主要表现为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其次,认识的方式是间接的。学生不是直接同事物打交道去获得对于事物的认识,而是通过读书、听讲、观察等方式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通过作业、实验等方式应用。应当指出,教学活动虽然是以间接认识为主,却不等于无视直接经验。而且,是否善于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是否能够将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或者与学生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对于教学活动的成功是举足轻重的。(3)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领导之下进行的,学生的任何学习活动都不可能没有教师的指导而孤立存在。教学活动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主要都是由教师决定和负责的。教师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必须注意以下两点: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4)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学生在教学认识中,不仅仅是掌握各种科学知识,他们的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他们的各能能力也在经历着变化发展。中小学生是正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个体。人的发展总是在环境中通过各种活动实现的,毫无疑问,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生活中最重要是环境是学校,他们的各方面发展受到教学活动和教师的影响是客观必然的。无论这种影响是正面或是负面的,自觉的或是不自觉的,总是会在小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上留下深刻的痕迹,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是什么?P343 答:不同处境的学生所需要的帮助可能是不同层次的,这就决定学校咨询是任务是多层次的,一般可分为缺陷矫正、早期干预、问题预防和发展指导。(1)干预与矫正:①缺陷矫正。对于极少数长期处于恶劣环境下已经积累产生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学生,需要进行系统的矫正。②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就是指在问题出现初期给学生以帮助。(2)预防与发展:①问题预防。问题预防就是指在可能的问题发生之前,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提高学生应付将来问题的能力。②发展指导。学生在不同的时期,面临不同的适应和发展的任务,可能会出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在此之前,我们就应该开展必要的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成功完成心理——社会发展任务。(3)预防与干预的平衡。从实际情况看,在学校咨询开展起来的地方,干预和矫正的任务比较容易受重视和强调,但这项任务由于多数是以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的方式进行,而且时间较长,而学校咨询工作者本身数量就严重不足,工作时间也有限,所以即使完全投入在此项任务中,影响面也是有限的。相反,预防和发展指导的工作是面对多数或全体学生进行的,如果开展比较得力,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的提高,也可以有效减少需要干预的严重问题的数量,使咨询工作者摆脱不停地忙于救火的处境,从而又有更多的精力加强发展指导的工作。
6、如何处理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P104 答:(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①一般性指导;②针对性指导;③分类指导;④个别指导。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互防;②家长会;③家长委员会。(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有:①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活动中的表现。②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③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④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7、国外有人调查统计了某家族的八代136名家庭成员,发现其中50名男子都是音乐家。有人认为,这是遗传决定的,这种观点对吗?应当怎样看待这一现象?P107(写)
答:认为这是遗传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遗传素质只能为家庭后代提供发展的物质前提,只具有这种前提条件,而没有后天的环境与教育条件以及个体的努力实践,是无法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这种现象应如此看待:
(1)有共同爱好者的结合,其遗传基因会给下一代形成有利于发展音乐才能的生理特点,如声带、听觉器官等特点,为后代发展音乐才能提供了物质前提。
(2)音乐爱好者常常聚会、演唱、演奏等,形成特定的音乐环境,对后代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着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3)家庭成员与有共同爱好的人对孩子的引导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教导,促进着他们音乐才能的发展,为深造创造了条件。
(4)在音乐环境中有不少后代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形成内部动力,发挥着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努力实践。这样,先天条件与后天条件结合,外因和内因结合,出现了人数众多的音乐家。但也不是人人都成为音乐家,这主要是某些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所致。
8、试述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和改革策略。P385 答:(1)存在问题:①重知识轻能力;②片面追求分数;③影响学生心理健康;④制约教学改革。
(2)发展和教学改革策略:①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需要考虑:a、重视高层次认知能力的考察;b.重视对学习过程的检测;c.注重对各种活动表现的检测;d.用多种方法收集评价信息。②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性评价已经是比较主流的评价方法。具体方法有:a.考试和考察相结合;b.评分与评语相结合;c.允许考第二次、第三次;d.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③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加强评价的激励功能,可以采用以下具体方法:a.将课程分成小的单元,在每一单元内考核;b.要扩展评价的范围,如语言教学把说话、写字、课外阅读都列为评价范围,实现“东方不亮西方亮”;c.记录学生学业之外的突出表现,增加学生的成功感觉;d.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9、论述讲授法的含义、特点及贯彻要求。P287 答: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的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地说,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讲授法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在细弱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讲授法的缺点在于,容易束缚学生,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而且地依赖于教师个人的语言素养。
教师运用讲授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师讲授的概念、原理、事实、观点必须是正确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和教学。
(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讲授的逻辑清楚,学生的理解才能够清楚。
(3)讲究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水平直接决定着讲授法的效果,因此必须不断注重和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首先,要做到语言清晰、准确、精炼、既逻辑严密又清楚明白;其次,要努力做到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最后,还应当注意语言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讲究抑扬顿挫。
(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学生的注意时间有限,在整节课中完全采用讲授法很难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应当善于将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交叉替换使用,避免学生因长时间听讲出现疲劳和注意涣散现象。
10、论述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其关系。P221 答:关于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伴随着课程的成长与成熟,在课程理论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声音。一种声音是,课程应当给予学生间接经验;另一种声音是,课程应当使学和获得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应当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发展能力。这是课程论中有代表性的两种主张。
(20)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不能截然分开。这是面对这一关系时首先应当强调的。没有任何知识能够完全凭借“灌输”而为学生所掌握,总是需要个体凭借一定的能力才能得到,因此,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反过来说,也不存在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知识的能力,无知必然愚昧,能力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学生只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并且在这些活动中形成、运用和提高能力,因此,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但是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从存在方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在发展上,彼此的独立性就更加明显,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地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为了处理好这一基本关系,使得课程能够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真正统一起来;一个必须解决的任务就是建立起不同的学习方式。为此,课程应当给予学生各种积极开放的机会,为他们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创造机会。
(3)分科与综合。分科与综合的关系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也是由来以久的,但是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并不是课程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只是在当代才成为课程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十分突出的课题,成为今天人们制订和设计课程时不可回避、必须考虑和处理的关系。综合课程成为关注的焦点,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即分科课程的局限性,尤其是分科课程发展和相对成熟后显示出来的弊端。具体说,即过分强调分科,或分科过细过繁琐导致的学科之间相互隔膜、相互封闭甚至相互重复的状况。人们希望通过综合课程,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今天人们经常提的人文主义课程或课程中的人文主义,主要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这种传统的最重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②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③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科学主义的课程也有许多具体的流派,但在各种流派差异之中,科学主义的课程传统是共同的,这种传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在课程目的上,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课程要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服务。②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和推崇科学,重视各门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断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及时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③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方法和形式同样讲究科学性,讲究效率。
11、“法官的儿子当法官,贼的儿子做贼。”请运用所学的教育原理分析这句话。P108(写)
答:这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观点。此观点夸大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遗传看做人的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因而是错误的。因为它抹杀了个体实践活动及其在活动中人类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所以,法官的儿子是否一定成为法官,贼的儿子是否一定成为贼,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的遗传素质和家庭环境的感染和熏陶,还取决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发挥以及发挥的程序。
12、中小学智育的任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P197 答:智育的根本任务当然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此外,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还需要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中小学智育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传授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聚聚线索,因而能够直接为的知识,是一种狭义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指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的知识。广义的知识应当包括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真知”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人与专家在处理问题时的主要差异是专家的知识结构中有较多的程序性知识。就智育而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也会产生学习心智的变化。但是过于强调陈述性知识的结果不仅影响知识掌握的程度本身,而且会窒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可能,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增长。所以,发展智力的要求注意知识尤其是程序性知识的教与学。
(2)发展技能。形成必要的技能也是智育的重要任务。所谓技能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动作的能力,还包括进行智力活动的智慧能力和对认识活动本身的反省认知能力(也叫“元认知技能”)。这样,实际上有三种技能类型存在。外部身体动作技能必然伴随一定的认知、判断、推理和协调的心智活动。动作的学习可能是体育的内容,但动作相关的心智发展却是智育的目标。至于进行智力活动的智慧能力,实际上是人们借助于内部语言以极其简约的形式进行的智力活动所表现出的能力。随着认知心理学对认知策略的研究逐步深入,人们发现,有关人的认识过程存在一些知识和技巧,可以作为一种可迁移的能力来培养。
(3)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一种人格特质而非智力本身,亦是个体智力品质的重要特征之一。自主性是个体一种能够独立做出判断,批判地反思这些判断,以及依据自己的判断信念和行动整合起来的心理倾向。自主性与智力活动的联系可以通过智力活动对批判性思维的需要而得到说明。任何智能活动都需要联想等将已知条件和未知的结论连接起来。如果这一连接不是幻想,就必须有一种自主的批判性思维。同时,正常或健康的智育也能够包括自主性的培养。创造性是人具有较高智力尤其是良好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和标志。由于现代社会对创造性的迫切需要,创造性培养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另外,创造性或创造性思维并不能够和发散思维划等号。这是因为,发散思维本身并不能够独自完成所谓的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全过程。
13、试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贯彻要求。P266 答:(1)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是针对教学中的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②直观是手段而非目的;③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2)启发性原则,又称启发自觉性原则或自觉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③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系统性原则又称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②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保证巩固的科学性;③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④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5)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序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坚持正确的方向;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③实事求是。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②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③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④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8)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而提出的。其贯彻要求是:①充分了解学生;②尊重学生的差异;③面向每一个学生。
14、论述谈话法的含义、特点及贯彻要求。P288 答:谈话法师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谈话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谈话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充分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对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谈话法的缺点是,与讲授法相比,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他血药较多的实践。此外,当学生人数较多时,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谈话法经常与讲授法等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教师运用谈话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充分的准备,(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15、学校美育的实施应注意哪些方面?P212 答:美得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等。所以学校美育的实施,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美艺术美是一种以现实美为基础,但是又经过艺术加工,因而是高于现实美的美得形态。艺术美则是指以艺术美为内容的美育活动。艺术美育应当成为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艺术美育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靠艺术类课程去实施的,由于艺术形式品种繁多,学校艺术美育课程应当选择那些基础性强,受学生喜爱,同时又适合学校实际的艺术形式开展艺术美育。(2)自然美育。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得形态。大自然是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最丰富的源泉,与艺术作品所不同的是,它是现实的,生动、丰富和多变的,具有非常的的生动性和随机性。儿童天然具有对自然美得欣赏兴趣。自然美育往往具有很大的普遍性的基础,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展其他美育形式的起点,郊游、远足、户外劳动等都可以成为进行自然美育的良好方式。(3)社会美育。也叫生活美,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的的形态。它包括人格美、劳动与生活过程的美,产品以及环境美。社会美育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同时社会美具有较大的实践性,应当努力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发现生活之美,并努力创造社会美。社会美育还应当引导学生对于人格美的向往和追求,实现心灵美与形体美的统一。(4)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
16、有人认为“智育”等于“教学”,试评价这种观点。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智育与教学是一个交叉概念。智育与德育、体育、美育等相并列,构成一个教育内容的完整构架。他们的上位概念或种概念是“教育”。而教学则是所有各育都可能具有的教育形式。换言之,教学并不仅仅只是智育的活动方式,德育、体育、美育等都需要教学途径去完成,而各育在教学过程、原则和方法上也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同样,智育以教学为自己的重要途径,但这一途径又并不是智育的唯一途径。将两个交叉概念完全等同起来,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极易引起实践上的混乱。长期以来,正是因为将智育与及教学相等同,人们往往忘却在教学中的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任务。也正是这一概念上的混同,许多人也误以为只有在教学中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两种倾向都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混乱和危害。
17、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婴儿,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强盗。请运用所学教育原理分析这句话。P109(写)
答:这一论断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者的观点。这种观点片面地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定了各项生理遗传性和系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忽视或否定了个人的实践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个体的发展看做是对环境的消极适应,步入了机械唯物论。
18、在我国中小学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P135 答: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血药具有规定的素质要求,才能有效地履行教师的教育职责。一般来讲,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事业道德素养。(1)文化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为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相应文化素雅和学科专业知识。具体而言,中小学教师的文化素样与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具有所学科得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科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有全面而扎实的掌握。其次,在全面扎实掌握的基础之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再次,教师要在掌握所教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②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首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是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其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满足中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和才能的需要。再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指导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和生活的需要。最后,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能够提高教师的威信,提高教育的效能。(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既骄傲是作为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如何教育学生的专业知识,才能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有效地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此,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具体而言,中小学教师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㈠①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吧他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作为中小学及搜视,主要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学法知识。在学习教育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培养自己把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使教育科学理论真正发挥作用。②教师应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教育观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中小学教师应善于从儿童的言语、行为、喜怒哀乐的观察中获得第一手资料,注意研究他们的需要、性格、知识水平和心理水平,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依据。③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包括顺利完成教学所必须具备的一系列能力,如研究和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科学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组织和管理课堂与班级活动的能力,与家长、社会建立联系的方法和技能等等。既骄傲是的语言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表达的效果,也会影响到中小学生语言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发簪。因此,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素质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④教师要具有运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所谓教育机智,就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的做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恰当而有效地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运用教育机智时,应把握这样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教师应最遵循因势利导、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达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导原则。第二,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和长处,蕴藏着等待诱发的积极因素。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捕捉教育学生的恰当时机,加以引导和激发。(3)职业道德素养。教师除了应具有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具备职业道德素养。在我国,教师应具备如下职业道德素养:①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②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教师一身立教,为人师表,首先,表现在履行教师的义务方面,及时必须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努力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再次,教师要协调哈人际关系,搞好团结协作最后,教师应具有文明的言行风度。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求教师言行举止要主义风度,注意讲究文明。
19、如何理解儿童个体的发展?P116 答:儿童个体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把握儿童个体发展概念,需要澄清一下几个问题:(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儿童个体得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得了的,“变化”在儿童个体的生长过程中,既可表现为进步,也可表现为退步,但“发展”是一个有方向、有价值选择成分的概念,即只有儿童个体身心的发展是沿着有简单到复杂、有触及到高级的序列演变是,我们才将这种变化成之为发展。(2)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儿童个体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的过程。(3)教育不等于发展。儿童个体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儿童个体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和质变不断的转化、互为基础的复杂过程,其中既包含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跟以儿童个体知识结构、认知方式和个性心理特征结构变化表现出来。自主学习与接受教育,只不过是个体和社会我俄日促进个体发展而做出的努力,他们不肯能代替发展本身,而且这种努力的结果也未必一定会如愿以偿。
20、有两位教师同时教“机器”这一概念。一位老师咋甲班说“电动机、拖拉机、织布机….都是机器。”另一位老师在乙班说:“机器有三个要素,一是人为的构建组合体,二是构件之间具有明确的相对运动,三是能代替人们做功或转换力能。”课后提问检查:“时钟是不是机器?”甲班学生说:“不知道,老师没有讲。”乙班说:“钟表不是机器,它不能做功。”请运用所学的教育原理分析这一事例。(写)
答:本例中两位老师的做法都是错误的,都违背了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甲班教师举了几个例子,但缺乏对“机器”科学的理论概述。乙班教师虽然讲了理论,但没有实际例证。所以两个班的学生的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全面、不深刻的。
第二篇:教育学题库
教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是(D)
A.总务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教学工作
2、教学的首要任务是:(B)A.完成智德美体和综合实践教育
B.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C,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D.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3、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使学生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从而使他们理解所学知识的原则是(C)
A.循序渐进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4、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B)
A.洛克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布鲁纳
5、在(C)的四段教学法基础上,席勒和赖因将这四个阶段加以改造,发展为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6、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A)
A.演示法
B.实验法
C.讨论法
D.讲授法
7、下列属于孔子“学”的思想的是(D)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C.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教学活动的本质是(C)
A.实践活动
B.交往活动
C.认识活动
D.课堂活动
9、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这种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称为“产婆术”,“产婆术”是(B)提出来的
A.孔子
B.苏格拉底
C.昆体良
D.夸美纽斯
10、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A)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接受学习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11、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D)A.练习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讲授法
1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D)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13、把教学看成是儿童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与解决的能动的活动过程,它包括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这种教学方法叫“五步教学法”,或“问题教学法”,这一教学方法是(A)提出来的。A.杜威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洛克
14、(B)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A.实验法
B.研究法
C.练习法
D.实习作业法
15、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C)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16、下列不属于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的是(C)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C.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D.发扬教学民主
17、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称为(B)A.教育
B.教学
C.教授
D.学习
1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D)教学原则 A.直观性
B.因材施教
C.巩固性
D,启发性
19、“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是由(A)提出的 A,朱熹
B.孔子
C.孟子
D.王守仁
20、“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体现了(D)教学原则 A.巩固性
B.启发性
C.直观性
D.循序渐进
21、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B)
A.直观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22、(C)在运用实物教学和学生活动来形成学生的概念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裴斯泰洛齐
D.杜威
2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体现的教学思想是(A)A.教学重点在于学习过程
B.主张教学建立在个体身上
C.强调教学过程应该是在“做中学”
D.说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系统化过程
24、最早的教学手段是(B)
A.说教
B.人自身的活动
C.说教
D.标本
25、“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D)教学原则 A.启发性
B.系统性
C.科学性
D.直观性
26、(C)最显著特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A.个别教学制
B.特朗普制
C.道尔顿制
D.班级上课制
27、(A)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配合某种教学方法而采用的器具、资料与设施。
A.教学手段
B.教学策略
C.教学方式
D.教学模式
28、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D)A.谈话法
B.读书指导法
C.练习法
D.讲授法
29、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叫(B)A.分组教学制
B.特朗普制
C.个别教学制
D.道尔顿制 30、今天,我国学校的教学以(C)为基本组织形式 A.个别教学制
B.分组教学制
C.班级上课制
D.道尔顿制
31、下列不属于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的是(D)A.作业
B.参观
C.辅导
D.备课
32、下列不属于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的是(B)A.备课
B.预习
C.上课
D.课后教导
33、下列不属于班级授课制的优点的是(A)
A.便于因材施教
B.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C.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D.便于系统的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
34、教学工作的基础是(B)
A.上课
B.备课
C.课外辅导
D.作业
35、教学活动的本质是(D)
A.实践活动
B.课堂活动
C.交往活动
D.认识活动
36、讲授法的明显不足在于(C)
A.不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B.不利于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C.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
D.不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37、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D)
A.了解学生
B.融洽的师生关系
C.先进的教学设备
D.备课
38、下列课的类型,不属于按教学的任务划分的是(B)A.新授课
B.复习课
C.检查课
D.技能课
39、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A)
A.上好课
B.备好课
C.做好课后教导工作
D.做好教学评价 40、教学的首要任务是(D)A.发展学生智力
B.培养学生品德
C.关注个性发展
D.传授知识技能
41、《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符合(C)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41、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B)
A.途径与目的B.部分与整体
C.过程与结果
D.现象与本质
42、教师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以下哪一项不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D)A.要恰当的选择直观手段
B.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C.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知
D.要充分运用三种直观教学的手段
43、下面哪项原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B)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发展性原则
44、我国在(A)就初步建立了教学考评制度。那时学校就规定了对教育、教学进行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评价。A.西周 B.东汉
C.隋朝
D.唐朝
45、下列不属于教学评价的原则的是(C)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科学性原则
D.指导性原则
46、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D)A.孟子
B.朱熹
C.王守仁
D.孔子
47、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A)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福禄贝尔
48、“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教学中应重视(C)A.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B.知识的传授
C.发展学生的能力
D.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49、现代教学技术是教学的(B)
A.主要手段
B.辅助手段
C.内在手段
D.外在手段 50、用于选拔性和竞赛性活动的评价属于(A)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形成性评价
51、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D)A.个别教学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
52、通过出少量的论述题要求学生系统回答以测定他们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验属于(C)
A.客观性测验
B.问题情境测验
C.论文式测验
D.标准化测验
53、(D)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态度和课后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法。A.问卷
B.评价
C.讨论
D.交谈
5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是(A)A.测验
B.测量
C.考试
D.评价
55、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的是(B)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56、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成为测量的(D)A.信度
B.难度
C.区分度
D.效度
57、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C)
A.1856年
B.1860年
C.1862年
D.1866年
58、(A)标志着课前的准备,也是上课时的备忘录
A.课时计划
B.课题计划
C.教学方法
D.教学大纲
59、课时计划的基本部分是(B)
A.教学内容
B.教学进程
C.教学目的D.课的类型 60、在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D)
A.班级授课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制
D.个别教学制
二、判断题
1、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具有主导作用(×)
2、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3、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4、教学中,教师指导或起主导作用是教师自愿的,不具有客观必然性。(×)
5、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智力发展水平就越高(×)
6、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学活动(×)
7、教学从来都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8、教学与自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9、教育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10、在基础教育中,双基教育学是指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
11、教与学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是教师教多少,学生也学多少(×)
12、王守仁讲“知行合一”,并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13、《学记》大约成书于战国晚期,是我国和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一篇教学论专著。(√)
14、苏格拉底提出了“产婆术”(√)
15、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模仿、理论、联系”三个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思想。(√)
16、杜威提倡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
17、赫尔巴特提出了“五段教学法”(×)
18、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法,认为不必只限于在教学、物理学科使用,其他学科也可以使用(√)
19、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相同(√)
20、由于教学活动是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21、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是激发教学的内在动力(√)
22、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就是教学(√)
23、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发展(×)
24、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与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没有关系(×)
25、智力活动以非智力活动为内在动力,非智力活动又以智力活动为服务对象(√)
26、在现代社会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学由知识本位转向社会本位(×)
27、因材施教就是照顾个别同学的差异(×)
28、直观性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29、巩固性原则又可称为接受性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30、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31、“授人以渔”说明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传授(×)
32、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33、谈话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34、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得知识的能力(√)
35、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36、课时计划就是教案(√)
37、课时计划可以有详有略,这里主要是指在教学方法一栏写的详或略(×)
38、一节课成败与否,是看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39、分组教学是个别教学的一种形式(×)
40、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受教学策略的支配(√)
41、设计教学过程实质上指的就是设计教案(×)
42、备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上课的水平(×)
4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44、因材施教的依据之一是遗传素质的差异(√)
45、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6、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
47、有经验的老师在上课前可以不用写课时计划(×)
48、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49、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应在学期开始前编制出来(√)
50、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主要由口头提问和书面检测两个部分组成(×)
51、没有教学测量便无法进行教学评价(√)
52、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个手段(√)
53、交谈不属于调查法(×)
54、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
55、教师的专业水平代表了他的教学质量(×)
56、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可以将课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57、从教师教的方面分析,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和教学评价等构成了教学工作流程的基本环节(√)
58、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
59、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上好一堂课的保障(×)
60、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三、简答题
1、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任务主要有哪些?
2、目前我国中小学最常用的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3、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4、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哪几种关系?
5、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6、列举出教学史上几种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
7、班级上课制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8、简要说明教学的几种辅助组织形式。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10、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分别是什么?
11、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2、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
13、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哪些?
14、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5、布置、批改课外作业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6、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论述启发性原则及其实施。
2、论述发展智力与掌握知识辩证统一的关系
3、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按照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做到温故而知新,循序渐进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请分析教师的这一做法遵循了哪些教学原则。
4、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学生难懂的知识,如概念、原理、规律等,教师通常是介绍知识背景,然后进行说明和论证,并辅之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教具、网络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是非真伪的辨别来获取知识。
请分析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的认识.6、结合实际,谈谈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意义。
7、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五、材料分析题
1、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把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在现代教学中,要求教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实物模像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请用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分析材料中遵循了哪些教育原则。
2、一次公开课过后,我把课堂上用过的精美卡片作为奖励发给同学们,然后对他们课堂上踊跃的表现给以表扬。从这以后,我渐渐发现我班注意力不集中的宋振明同学在课堂上的听课状态有了明显的好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母亲说:“自从你给了他那个‘特殊的奖励’后,他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了。”
询问后,我才知道,我奖励给同学们的卡片中仅有一张是最大的,在我按顺序发的时候,恰好这张被宋振明得到了,他回家后对母亲说:“老师可能觉得我这节课表现最好,所以把最大的一张送给我。”现在这张卡片还贴在他的床头,谁都不准碰。他说那是“特殊的礼物”。这位老师一次无意中的举动,却造成了一个“美丽的误会”。
请你就此案例谈谈你的看法。
3、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为他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总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请你分析一下这位老师评价的成功之处。
六、设计题
自拟题目,设计一节(45分钟)的教案。建议从教学的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入手。
第三篇:教育学题库9
现代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
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B、封建社会末期C、奴隶社会初期D、原始社会末期
答案:A
2.目前,教育理论界对教育起源的说法有()
A、神话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劳动起源论E、生活起源论F、生产起源论G、发展起源论
答案:ABCD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
A、促进作用B、制约作用C、决定作用D、促进或延缓作用 答案:D
4.一般认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是()
A、柏拉图的《理想国》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D、斯宾塞的《教育论》
答案:B
5.现代教育目的的特点有()
A、宏观性B、预期性C、强制性D、时代性E、可预测性F、客观性 答案:ABCD
6.课程结构的特点有()
A、目的性B、稳定性C、层次性D、整体性E、客观性F、自主性
答案:ABCD
7.道德品质的基础是()
A、道德信念B、道德意志C、道德认识D、道德感情 答案:C
8.现代课程评价的功能有()
A、导向功能B、调控功能C、管理功能D、研究功能 答案:ABCD
9.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所起的作用是()
A、决定作用B、领导作用C、纽带和桥梁作用D、核心作用 答案:C
10.杜威实用主义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有()
A、学校即社会B、教育即生活C、儿童为中心D、课堂为中心E、从做中学
答案:ABCE
11.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
A、陶行知B、徐特立C、蔡元培D、杨贤江E、朱熹1
答案:ABCD
12.“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答案:C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_____,揭示_____的一门社会科学。
答案:教育现象教育规律
2.儿童从初生到青少年的发展,一般划分为六个阶段,即___________。
答案: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
3.内发论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生物预成论、_____等,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____、奥地利心理学家_____、英国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_____。
答案:遗传决定论霍尔彪勒高尔顿
外铄论观点又称_____、外塑论或经验论等,其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_____、英国教育家_____、法国唯物主义教育家_____。
答案:环境决定论华生洛克爱尔维修
4.现代课程理论中的_____堪称最古老、影响范围最广。
答案: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5.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儿童中心课程论者_____和人本主义课程论者_____。
答案:杜威罗杰斯
6.社会中心课程论主张__________。
答案: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
7.教师的根本任务是_____,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_____。答案:教书育人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8.1623年英国哲学家_____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答案:培根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答案: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结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中。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指学校教育目的。
2.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生活本位论
答案: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
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或提出教育要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准备生活说”,或以为教育既是生活本身而提出“教育适应生活说”。
3.全面发展的教育
答案: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它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各自独立的教育所组成。
4.个体个性化、个体社会化
答案:个体个性化,一般是指个体在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总所体现稳定的特征。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逐步形成社会心理定向和社会心理模式,学会履行其社会角色,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并不断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
四、辨析题(判断对错,错的请说明理由)
1.教育目的即教育方针。()
答案:错。教育目的着重是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的规定,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有约束力;而教育方针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提出的要求,是由政府或政党等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2.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是指教育应该没有目的。()
答案:错。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生活,即经验不断改造。他提出教育是一种过程,除这一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教育是没有目的的。他说:“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他认为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而认为由政治经济需要决定的教育目标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这类目的是外在的虚伪的目的,杜威不是一般的教育无目的的论者。他反对那种普遍的终极目的,而强调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于受教育者心中的具体目的。因而认为教育无目的是教育没有目的是错误的。
五、案例分析
案例:课堂中的吵闹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答案:基本态度: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
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是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常规做法: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
六、论述题
1.阐述现代社会教育的几个共同特征。
答案:同处现代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虽然存在生产关系的差异,但社会的生产力具有相似性,在环境、资源、人口、粮食等共同问题上,存在许多共同利益与认识,其教育也表现出许多共同性:(1)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2)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3)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4)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5)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6)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7)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2.现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现代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3.简述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答案:由高到低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素质的规定。
第二层次为学校培养目标。
第三层次为课程目标。
各层次教育目的是总的教育目的的分解。上述各层次由整体到局部,由抽象到具体,构成了教育目的功能的等级性。
4.你怎样理解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并潜藏着发展的巨大可能性;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不同。不适当地夸大了遗传素质的作用,宣扬“遗传决定论”,是为“血统论”、“宿命论”提供理论根据,是根本错误的。
在环境因素中,自然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只能是基础性的,起关键作用的是社会环境。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环境使人的发展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特别是社会环境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性质、水平与方向。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性质;社会的精神
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社会环境的不同还可能造成个体发展上的巨大差异;环境因素对人影响的特点是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片面夸大环境的作用的环境决定论者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最终只会导致机械唯物论。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和教育规定了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没有这个物质前提,人就谈不上发展。但是,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性,关键还在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
第四篇:江苏预测教育学4
2012年江苏省《中学教育学》命题预测题及解析(1)
作者:admin1来源:教师资源网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2.下列选项中,()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活动之中。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一切教育
4.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论。A.赞可夫 B.舒尔茨 C.布鲁纳 D.昆体良
5.最早将“教育”一并说出的是战国时期的()。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老子
6.《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属于()的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 B.巩固性 C.因材施教 D.直观性
7.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8.在直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性的练习,这种教学活动属于()教学流程。A.讲解 B.有组织的练习C.有指导的练习D.独立练习
9.下列哪些德育模式强调“学会关心”?()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0.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的前提下,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管理方式属于(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11.历史上流传的“狼孩”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12.我国唐朝的官学体系设有“二馆六学”,其中的“二馆”指的是(A.同文馆和崇文馆 B.崇门馆和弘门馆 C.公馆和私管 D.崇文馆和弘文馆
13.下列测验中,为了分班、分组而进行的是()。A.形成性测验 B.诊断性测验 C.总结性测验 D.安置性测验
14.目标管理的中心是()。A.平行管理 B.自我管理)。
C.上级管理 D.民主管理
15.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1.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可归为__________,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__________。
2.“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依,教使之然也。”这句话反映了__________ 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
3.衡量一个人是否得到了正常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他的发展水平是否同__________相一致。
4.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其教育对象是__________岁的青少年,中学教育应根据青少年的__________进行因材施教。
5.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6.从历史上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就是政治民主化与__________ 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7.1957年,__________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我国提出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8.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9. __________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启发”一词的来源。__________提出著名的“产婆术”。__________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10.在现代社会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学由知识本位转向__________。11.壬寅和癸卯学制的制定参照的是__________时期的学制。
12.德国哲学家__________认为“人的所有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1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__________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他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有重要影。
14.目标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__________、自控的管理方式。15.现代教育的内在机制在于从__________出发,发掘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动和谐的发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道德两难问题的意义。2.简述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3.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 4.为什么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5.简述学校管理过程和教育过程的关系。
6.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试述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意义。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教育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2.B [解析]素质教育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国力竞争的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3.D [解析]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4.B [解析]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是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1960年,他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
5.B [解析]我国最早将“教”、“育”两个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但“教育”两字在当时不是一个有着确定含义的词。
6.A[解析]《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如果教学不按一定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
7.D[解析]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的原理、基础的公理和普遍性的主题。学科的结构不是只有单一的模式,故可重组为各种特殊的结构。
8.B[解析]从题干中“直接”、“引导”、“集体性”和“练习”等关键词不难得出在直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集体性的练习的教学活动属于有组织的练习。
9.B [解析]体谅模式中的道德模式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并明确提出教育即学会关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先学会关心。
10.D[解析]所谓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11.B[解析]狼孩故事说明环境对人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了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所以不能过分夸大遗传素质这个条件,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12.D[解析]我国唐朝的官学分“二馆六学”,不同学校招收不同门第出身的生员,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其中的二馆是指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它们专收皇室及宰相大臣的子弟。
13.B[解析]所谓诊断性测验就是为了了解学生进入下阶段学习的准备状态和教学背景,使教学适合学习者需要的测验。摸底测验和分班分组的测验都是诊断性测验。
14.B[解析]目标管理是由德鲁克提出的,并成为当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15.B[解析]班级授课制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是由于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批判、否定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果。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点之一就是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
二、填空题
1.前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2.教育
3.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4.12~18年龄特征 5.私学 6.教育民主化 7.毛泽东 8.个性情绪
9.孔子 苏格拉底 第斯多惠 10.发展本位 11.日本明治维新 12.康德 13.凯洛夫 14.自我
15.人的主体性源泉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1)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2)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3)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声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
(4)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参考答案]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和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教育学的创立有一个历史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课程评价的内涵:(1)课程评价的对象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内容本身;(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
(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 4.[参考答案] 教学活动服从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即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但是,教学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活动,在认识的主体上与一般人类认识活
动有所不同。
(2)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它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来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
(3)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教学认识活动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引导下进行,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这一过程;而一般的认识活动则不一定有他人的领导。
(4)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在教学认识活动过程中,学生会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其身心也会得到一定的发展,这体现了教学认识的教育性。
(5)教学认识具有简捷性。在教学认识中,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它可以使学生少走许多弯路,直接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并使其得到发扬。
5.[参考答案] 学校基本上有两大工作,一是管理工作二是教育工作。这两个工作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都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一方面学校管理工作是为教育过程服务的,而且由于学校是教育人的场所,学校管理工作本身也蕴含着教育任务,在这个意义上,学校管理过程也是教育过程。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过程的正常开展,需要有高效率的管理工作保证,同时又是学校管理的效益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可以说,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过程的成效,而学校教育过程的成效则集中体现学校管理工作的优劣。
6.[参考答案] 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应做到:①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②学习规范,树立常规,建立良好开端。③善于发觉学生的长处,多鼓励。④班级问题及时解决。
⑤培养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四、论述题 1.[参考答案]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参考答案](1)教师的教育研究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研究不仅能增进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扩展教师对新思想新方法的运用,引发他们对教育教学信念的追求,尤其是面对日益频繁而且日渐深刻的教育教学改革,新的观念、思想、方法不断涌现,而改革没有现成模式,只有靠教师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以主动研究者的身份进行主体参与,以不断研究这一“不变”,才能应对社会和教育发展这一“万变”,使自己的工作与时俱进。
(2)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课程中的教育观念只有通过教师的注释才能转化为实际,教师只有通过基于研究的教学,才能真正实施课程。因而,“没有教师自主的专业研究,就没有过程模式的课程,也就没有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
(3)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教师的教育研究必然要求教师关注新动向,了解新趋势,掌握新思想,探索新方法,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内化新的教唷教学理论,而这些理论又通过教师的实践探索,落实到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裨益于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教育科学的发展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
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尊严感。
(5)教育研究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以及专业化程度,要凭借教师的实践知识加以保障。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是指,“教师关于课堂情况和课堂上如何处理所遇到的困境的知识,它集中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和互动性特征,是一种体现教师个人特征和教学智慧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教师个人通过不断反思积累实践知识的过程。
第五篇:教育学题库,陕西师范大学
学校德育的原则:①客观真实性原则。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和方法。②整体系统性原则。在德育工作中要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品德问题,把学生的品德修养活动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加以综合认识和理解。③辩证发展性原则。要求研究者或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应以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品德问题。④正面教育性原则。研究活动需要尽可能的选那些有利于年青一代人的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教育现象和问题。⑤知行一致原则。只有促进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即思维与行动的一致,才是有效的德育。⑥尊重平等原则。教师的角色定位:①教师应是一名引导者和设计者;②教师应视自己为一个诚恳的合作者和学习者;③教师应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第一,目标: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第二,内容: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第三,实施: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评价: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一堂好课的标准:①教育理念:促进人上进。②教育目标:明确、具体,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③教学活动:丰富多样。④教学素质:教学态度、方法、语言、板书、学科专业技能、教学组织、应变能力、教学媒体、教学设计等充满生命活力。⑤教学效果: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使学生都得到发展。
学校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第一,学校的侵权行为造成了损害事实,损害必须是学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以及在学校富有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了在校学生的人身伤害事实;第二,学校的行为违法,学校的违法行为包括作为的违法与不作为的违法;第三,学校行为须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所谓因果关系是指侵害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的前因后果的关系,即侵害行为是损害事实出现的原因,而损害事实也正是侵害行为产生的后果;第四,学校主观上有过错,过错就是指学校实施侵害行为时,对该行为的后果所采取的不合法认识,包括故意和过失。
教师的知识结构:①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②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只要是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③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①教师不仅是一种行业,更是一种专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③大学文化和中小学文化的融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对教育、学校乃至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深入理解;⑤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生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是教师认识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不断履行现实要求的过程;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对教学进行持续不断的实验和批判性的反思;⑧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①学习:实现自我超越。一要确立现代化学习观,二要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三要博学多才。②实践:改善心智模式。一要开展行动研究,反思教学实践;二要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实践能力;三要追求实践智慧,富有教学机智。③培训:建立共同愿景。教师的共同愿景是实现专业发展。一要加快角色转变;二要放快转型步伐。④合作:整体团体智慧。团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就必须通过合作来发挥团体智慧。一要加强集体备课;二要加强互动研讨;三要加强课题合作。⑤研究:学会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掌握对问题整体运作的本质,以提升组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一要学会系统思考;二要学会教学探索;三要学会教学科研。哲学取向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第一,有坚实的哲学基础,一定的心理学依据,是一种“目的-手段”凡是的教学理论研究;第二,以哲学思辨的研究方法为主,形成了“知识-道德”本为的目的观,“知识-接受”的教学过程观,学科本位的教学内容观和以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观第三,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1、首先,教师计划自己的活动,通过“活动中的反思”观察所发生的行为,而后,教师又进行“对于活动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分析所发生事件,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策略的结论。如此循环形成连续的反思过程,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具有双重角色,即使演员,又是戏剧评论家,而且,反思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3、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形成习惯,并将反思的结果自觉的运用于教学之中,从而不断提升自己职业的成熟度。
4、帮助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反思的作用还在于着眼于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实践性知识获得,拥有和改善。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①确立校本教育宗旨。学校必须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独特的教育宗旨。②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运行,建立课程行动研究协作队伍是关键。③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课程建设必须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资源,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制定也不例外。④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环境。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体现自身教育宗旨的教育环境。⑤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
如何挖掘课程内容:①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②确定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及相应的教学材料;③创造性开发和使用教学用具; ④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⑤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⑥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场馆资源;⑦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⑧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
新课改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第一,强调课程的发展功能,首先确定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赋予新的内涵,其次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三是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思想品德、性格意志、态度、价值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第二,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体现为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和课程内容的整合性;第三,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课程改革不再仅仅是重视设计与编制,而且改革的著力点还要放在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及相关反馈与评价中;第四,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制定有关政策实现课程管理权限的下放。
简述当代教学发展的新取向:与传统教学相比,当代教学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为与信息时代的学习社会相一致的7个方面:①倡导多元的教学目标②强调整合的课程内容③提倡构建的知识学习④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活动⑤主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⑥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手段⑦强调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评价的启示:①评价的标准具有多元性;不同个体在七种智能方面拥有的量各不相同,七种智能的组合与操作方式更是各不相。②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契机。在传统评价中,一些学生尽力在他们可能并不适合的学业领域中去适合评价要求,从而不能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而新课程的评价目的则在于通过识别每个学生优势智能领域,为其提供发展自我优势智能领域的机会。③评价的来源应是学生的活动;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只有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中,在问题情境和特色文化背景中,才能有某种智能的体现。④评价的核心是“全人观”;⑤评价的方式尽量采用档案袋和活动法。单靠纸笔测验是很难测试出孩子的多元智能的,而档案袋和活动法则能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记录和观察学生的表现。
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教师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能力。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特点:1.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的的教学评价:⑴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导向和激励功能;⑵淡化评价的奖惩功能。第一,可以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第二,可促使教师间的良性竞争。2.强化师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⑴教师不仅应成为评价的主体,更应成为教学评价的组织者与实施者;⑵教师参与教学评价方案的制定;⑶教学评价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一,学生能积极参加教师或学校组织的教学评价活动;第二,学生能随时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3.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前提下强化定性评价:⑴能准确的评价教师的教学特色;⑵能准确的评价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情况。4.注重学生的态度、情感与创造性的评价。
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①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育改革,教师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必须摆脱“教书匠”的角色,成为一个研究者,才能主动的学习新思想,新课程和新方法。②教师成为研究者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③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线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有利于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而且能够有力推动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最终促使学生的成长。
中学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第一,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在认知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的自觉性;第二,引导学生自我体验,提高自我激励水平,要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第三,引导学生自我监督,锻炼自我管理的意志品质,在意志品质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控制、与环境保持平衡;第四,引导学生自我计划和检查,提高自律水平,在行为习惯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计划、自我实施、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调节,逐步提高其自律水平和自我管理行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特点:①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且互相渗透;④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⑥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①学校的产生本身便是文化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②学校教育活动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其承担着传递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主渠道的任务;③现代学校教育不仅担负着普及文化的重任,还扮演着更新创新文化的角色。简述教师专业的特征①有较高水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领域发展的前沿②经过较长的专业训练,包括所教学科的课堂实习③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敬爱学生④有较高自主权,组织教学,创设学习环境,有较强判断力以评价学生和自身⑤实行教师资格证书管理制度⑥终身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①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不同的学习对象具有共同要素。②学生的概括水平。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种学习存在的共同原理,也就是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③学习的理解和巩固程度。学生接触的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并不意味着学习迁移就由此发生,只有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迁移作用。④学生的智力水平。在同等条件下每个人迁移的效果是有差异的,这和人的智力水平高低有关。⑤定势,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建构主义思想对教育评价的启示:①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者应参与教学目标的提出与确立,要让学生在“做”中进行学习。②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过程。③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构建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④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只是真正的理解。⑤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⑥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有哪些:第一,诉讼方式,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第二,行政方式,包括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赔偿;第三,仲裁和调节等方式,主要通过教育组织内部或机构以及其他民间渠道来实施法律救济。
评课的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的安排,教学语言,课堂板书,教态,学科专业技能,应变能力,教学媒体,教学设计。
班集体的建设:①设计班集体建设环境。良好的班级体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高效运转,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所以班集体建设首先要设计和优化班级环境。②选拔和培养学生班干部。中学班主任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兼任的,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学生干部是班主任的助手,是联系教师的桥梁纽带,学生干部在班级工作中的作用常常是教师无法代替的,因此,班主任能否选拔和培养好学生干部只进而影响到班级工作的成效。③组织班级活动。活动是实施教育的有效途径,展开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对于活跃班级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遇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班主任必须具备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关系和谐,有群体凝聚力重要前提,是做好班级建设工作的,而学生之间能够团结友爱,是形成班级的关键所在。因此班主任必须重视培养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思想和互助之情。课堂教学模式:①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机→复式旧讲→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②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提出要求→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③引导—发现教学模式: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④情境—陶冶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体验情境→总结转化。⑤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明确教学目标→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熟练掌握。
中小学教学任务:①指导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应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技巧。②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③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强学生的体力。
当代教学发展的新取向:①倡导多元的教学目标;②强调整合的课程内容;③提倡建构的知识学习;④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活动;⑤主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⑥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⑦强调发展性的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的原则:①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坚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思想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科学性和教育性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基础进行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③启发性原则:加强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开发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坚持民主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④直观性原则:明确教学目的,讲求实际效果;慎加选择,注意典型性;正确的应用直观教具,增强直观教学的科学性。⑤循序渐进原则: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组织教学活动;技能训练也要循序渐进。⑥因材施教原则:深入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要立足全班,兼顾两头;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发挥个人特长的关系。⑦巩固性原则:抓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重视和组织好复式教学。
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①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程;②加速个体发展的社会化进程;③发展人的主体性、个性化功能
怎样上好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①诉讼方式,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②行政方式,包括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赔偿;③仲裁和调节等方式,主要通过教育组织内部或机构以及其他民间渠道来实施法律救济。
三维目标的含义: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的特点:①教学过程的互动性②教学过程学生认识的间接性③教学过程的发展性④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教学评价的种类:①按基准实施评价,有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②按功能实施评价,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③按表达实施评价,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①发展性原则;②全面性原则;③多样性原则;④多主体性原则;⑤客观性原则;⑥指导性原则。
结合当下实际情况谈一谈如何实施新课改:1)把握好新教材的内容是顺利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新课改符合时代的要求,也符合“培养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求”,新课改更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材资源丰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注重知识的延伸②新课程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③新课程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2)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教学的立足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3)教师素养的提高是实施新课改的保证。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且还应具备综合知识的各种技能;同时新教材知识容量大大增加,也要求教师不断给自己“充电”,4)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实施新课改的保证。在对教师和学生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①改革不单纯注重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把知识和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方面的进步都纳入评价范围②逐步把评价重点从期末考试、毕业考试等终结性的评价转移到日常学习、记录等过程性评价上。
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态势:①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味; ②在章程政策上,进一步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③在课程内容上,进一步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④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⑤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和课程创新取向;⑥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和专门化活动,具有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的特点,以教学为主,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学制:是指制度化了的公共教育系统和体制,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总体制度、性质、任务和正常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规范。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教育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 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日志:是教师记录自己教学生活中的一些重要事情,自己的反思和阐释,是一种帮助教师很好的认识自己的方法。
教育叙事:是指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或者是“记叙”教育问题的提出过程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校本科研:是将教学研究的中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
合作学习:合作性学习,是以学习者小组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一切相关行为。
有效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或者说,有效学习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教学:是指在学校这个正规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主体间基于预成课程框架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互动与交流的教学活动。教学相长:教可因学而得益,学也因教而日进,“故曰:教学相长也。”设计:所谓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教学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安排和决策。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组织者”的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的、连贯的、目标一致的开展教学活动。整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或学科课程相对应的,实质上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教育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隐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获得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校本课程:是按照课程设计开发的主体不同而划分的与国家或地方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课堂教学: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场所或环境中,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双主体活动。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年及以上不同程度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同一课时里,分别用两种以上的教材交叉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与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的应用于另一情境。教学评价: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活动。教育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犯了相对人的权益时,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调节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救。学生伤害事故:是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所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学校培养目标、各学科科目的性质和作用,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一种法规性文件。
教育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教育情境的描述,其中有人物、事件、情节等,并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结果。课程设计:是指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与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文本构成和课程类型等。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立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学校风格:是指影响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的所有心理特性,表现为学习者接受和加工信息的方式、对学习条件和环境需要、认知特征、个性意识倾向、神经生理类型等方面。学校教育学:是一门研究现代学校教育活动及其变化规律的新学科。班级授课制: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习风格:是指影响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的所有心理特性,表现为学习者接受和加工信心的方式、对学习条件和环境的需要、认知特征、个性意识倾向、神经生理类型等方面。
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