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单元 第2课 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
卡尔·莫克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
1.非洲绍纳人创造了津巴布韦文明
2.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认识和探究应该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用科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探究人类古文化遗产
情景再现
1.大津巴布韦遗址属于非洲文明
2.在科学研究领域不应有任何民族歧视与种族偏见
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 英国殖民主义者塞西尔·罗得斯、詹姆斯·本特、理查德·霍尔、兰德尔·麦克维尔、卡顿·汤普森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
阅读文字
历史比较
问题探究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谁发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
难点 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如何发掘的。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同学们介绍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如何发现和发掘以及对大津 巴布韦遗址考古发掘的成就。建议先复习第一节课内容,明确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历史概念。
本课的引言是由一幅图片和关于卡尔·莫克寻找和发掘宝藏艰辛历程的一个片段组成。建议从图片入手,提问谁首先发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如何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引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
教材详细讲述了德国人卡尔·莫克寻找和发掘大津巴布韦遗址的艰难历程。
19世纪中叶,在世人的眼中,南部非洲依然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空白。
第一个亲身探秘大津巴布韦遗址,并将它公之于众的是德国人卡尔·莫克,一个生在德国斯图加特的木匠的儿子。15岁时,深受探险潮流影响的卡尔·莫克,已下定决心要到非洲探险,决心探明南部非洲的神秘。为了完成这个使命,他学习了生物学、地质学,以及当地人的语言。他还大量翻阅了欧洲出版的探险文学作品。这类书在当时十分流行畅销。27岁,莫克认为他已经作好了探险的准备,但由于没有官方的支持,也没有足够的装备,他不得不在一只德国货船上当船员才踏上去非洲的路。这只船把他载到南非东南部的德班港口,当时的德班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在以后的6年中,莫克徒步穿行于南部非洲。不像有钱的探险家,他没有雇用当地的挑夫为他担载行李;他身着皮革套装,出没于羚羊藏身之地;他自己扛着60磅重的装备,包括罗盘与六分仪、猎刀、毯子、洋铁碗、书、笔墨纸张、猎枪,以及两支左轮连发手枪。身材魁梧、络腮胡子的卡尔,在穿越热带森林草原时的情景令人钦佩而又不可思议。他背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只有一把大伞为他挡着火一样的太阳。最后在林波波河的南岸,他终于看到了地质的“杰作”,那就是黄金、钻石矿藏的矿脉,按照英国殖民政策的规定,他把这个发现向当地官员报告。卡尔的预感是正确的!黄金、钻石不断从这个地区开采出来!
莫克 再次去探险时,装备已十分精良。他第一次有了大笔的钱来雇用挑夫。1871年5月,他率领40人来到南非。7月底,他越过林波波河后写下了这样一番话,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个德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操和一位考古学家的雄心壮志:“我好像看到了祖国的统一,我站在整个世界面前,心中浮现出戴上胜利桂冠的神圣帝国皇帝凯撒的高大形象,他庄严宣布: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也是迄今为止最神秘的非洲地区,将重见光明!那就是古老的莫诺莫塔帕!那就是奥菲尔!”一个月后,莫克发现自己已身陷绝境。他的挑夫离开了他,拿走了他的部分日用品,作为应支付的薪水。更为严峻的是,当地的马绍纳人对他怀有敌意,这使他恐惧至极。他沮丧地写道:“这里的一切都使我感到恐怖,不但东西可能丢失,就连生命也难保住。吃的食物,可能被人下毒;暗箭,也随时难以提防。”在最困难的时候,一位叫亚当·仁达的猎人帮助了他,亚当·仁达是流浪于南非的德国人,他已脱离白人社会,与他的两位马绍纳妻子在这附近居住。亚当·仁达不仅给莫克提供住所,还陪同莫克进行探索。
那时,大津巴布韦遗址处于酋长头人的控制之下。莫克在遗址附近逗留了九个月,只被获准进入遗址三次。第一次莫克发现了椭圆形建筑物。数天后他又发现了破损的沿山卫城及卫城山上的碉堡。莫克特别注意到,卫城西部墙上突出的经过修饰的皂石横梁。他又捡到一只皂石碟子,还有一个类似铁锣形状的东西。第三次的探索收获最大。莫克从椭圆形的建筑物的门楣上刮下一片类似雪松的木片。这种木料微红且芬香。莫克认定木料就是檀香木。莫克记得《圣经》上说过:所罗门王就是用黎巴嫩的檀香木建筑他的宫殿的,于是,他匆匆地下了这样的结论:这一小块檀香木一定是来自黎巴嫩。因此,他推论:这檀木只能是古时在海上旅行的黎巴嫩人,即腓尼基人带到非洲来的。而且,《圣经》上还说:示巴女王曾经到过所罗门王的宫殿。莫克认为他发现的地方就是盛产黄金宝石的奥菲尔,类似雪松的木片就是有力的证据,他在山顶所发现的那个圆形围场一定是示巴女王仿所罗门王的宫殿建造的。
莫克在这片废墟上没有发现示巴女王任何藏宝遗迹,他把他发现的那只皂石雕刻的破碗和一面铁锣,仔细记载并绘了图。但是,莫克没有任何考古的经历,也未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发掘这庞大遗址的工程实在超出了他的能力。莫克考虑到,如果长时间逗留在这里,可能不大安全,所以,1872年3月,他打起行李,越过林波波河,回到了英国人管辖区。与此同时,外界终于第一次知道了莫克的发现。发现废墟遗址后,莫克马上派了信使到离他最近的欧洲人居住区,带了封信给德国。在这封信中,莫克宣布了他的发现。这封信后来刊登在1872年3月的一本德国杂志上,在欧洲这是第一次由官方宣布,同月,莫克离开了津巴布韦这个地区。
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请学生讨论回答如下问题:莫克为什么要去非洲探险?他的目的是什么?莫克在探险过程中遭遇到什么困难?莫克探险发现了什么?莫克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是否科学?为什么莫克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师生在答疑和讨论过程中完成本目的教学任务。最后归纳出莫克是如何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第二目“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
莫克的发现以及19世纪80年代南非德兰士瓦发现特大金矿,极大刺激了欧洲人在津巴布韦探矿的热潮,各国淘金者蜂拥而至。同时引起了考古人士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从而逐步揭开了这一南部非洲文明的神秘面纱。
虽然莫克默默无闻地死去,但他发现的废墟却成了考古学上的一个热门话题。1899年,这个废墟掌握在英国著名的殖民主义者塞西尔·罗得斯手里。他建立了一个叫做罗得西亚的殖民地。塞西尔·罗得斯组织了一队人在这废墟上驻扎下来,对莫克发现的废墟进行考察。19世纪90年代初,罗得斯的考古队与英国科学促进会共同举办了第一届遗址科学研讨会。他们所研讨的 正是卡尔发现的大津巴布韦。他们聘请了研究远古时期文明的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1891年,本特对大津巴布韦遗址进行系统发掘,本特期待能找到津巴布 韦与古代各 种外来文化(如《圣经》中提到的那些)联系的证据。但自一开始,他就陷入失望中,因为津巴布韦,在他看来,似乎是纯粹的非洲文化,并不十分古老。他这样写道:“我对这地区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但是,当他挖到4 只用皂石雕刻的栖息在高大雕刻柱子上的大鸟时,开始改变他的观点。这样的艺术珍品,在他眼中,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亚述、希腊、克里特、腓尼基等古国的弦音!一句话,绝不是非洲的!本特没有受过考古的专业训练,又缺乏实地考古的经验,因此,他对津巴布韦遗址的首次发掘没有留下多少现场记录,还破坏了遗址中不少地层学资料。
1902年5月殖民政府任命理查德·霍尔为“大津巴布韦博物馆馆长”,对这个遗址再次进行挖掘。此次遗址考古的时间是从1902年至1904年。由于霍尔未经过考古专业的训练,他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进行了破坏性的发掘,给大津巴布韦遗址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霍尔最后得出的结论也与本特的相符,即津巴布韦是由从阿拉伯或近东来的北方人所建造。
在1905年,大津巴布韦遗址第一次由考古 专业人员进行科学探查。这就是不列颠协会派出的考古专家兰德尔·麦克维尔,他仔细考察了这片遗址,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发掘。所做结论与本特的第一判断相吻合。他郑重宣布:大津巴布韦“毫无疑问,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属于非洲”。他还指出:“许多人都会哀叹一段罗曼史的破碎,但可以肯定,一个冷静清醒的头脑看到的并不是什么罗曼史,而是一个失落已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新的历史篇章已经被掀开了一角。非洲黑人的历史曾经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个被面纱遮掩的角落,但是,这段历史并非无法发现,现在,这个面纱的一角已经被揭开了。”英国科学促进会不愿意接受这个定论,1929年派了另一位考古学家卡顿·汤普森,去考察以证明大卫是错的。这个资深的考古学家对该遗址进行了极其彻底的分析,她的发掘成果丰富且极具价值。1929年卡顿·汤普森宣布麦克维尔的结论是正确的。她说:“我认为,该遗址从每个角度来看都属于非洲本土文化。”因此大津巴布韦遗址属于非洲文明已确凿无疑。
1958年,殖民政府主持了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最后一次系统的发掘,出土的文物虽然不多,但已经证明,这个遗址是持续了几个世纪的文明。
建议在教学中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本目内容:对大津巴布韦遗址主要进行了哪几次发掘?你认为最成功的是哪次?为什么?还可以请同学阅读完本目内容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师 生共同讨论完成本目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一目的教学。本课的引言是由一幅图片和关于卡尔·莫克寻找和发掘宝藏艰辛历程的 一个片段组成。建议教学从图片入手,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解释“大津巴布韦遗址”,指出“大津巴布韦遗址的独特之处”。
提问谁首先发现了大津巴布韦遗 址,是如何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引入本课的学习。
建议教师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请学生讨论回答如下问题:莫克为什么要去非洲探险?他的目的是什么?莫克在探险过程中遭遇到什么困难?莫克探险发现了什么?莫克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是否科学?为什么莫克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师生在答疑和讨论过程中完成本目的教学任务。最后归纳出莫克是如何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
关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一目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先讲清楚“大津巴布韦遗址”开始有组织发掘的背景,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塞西尔·罗得斯。塞西尔·罗得斯对莫克有关大津巴布韦地区就是《圣经》上记载的盛产黄金宝石的奥菲尔的论断深信不疑,詹姆斯·本特正是受雇于罗得斯开始对莫克发现的大津巴布韦遗址进行系统的发掘。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本目内容:对大津巴布韦遗址主要进行了哪几次发掘?你认为最成功的是哪次?为什么?还可以请同学阅读完本目内容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本目的教学任务。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时,我们可以这样导入(用多媒体介绍)。
图片1:津巴布韦的国徽
图片2:大津巴布韦遗址外景
大津巴布韦遗址位于津巴布韦马斯温戈市东南、维多利亚堡东南约29公里处,是非洲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址,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石头城建筑群体。12世纪,津巴布韦国家建立之后,统治者多以石头房子 标榜自己的身份。据统计,津巴布韦有两百多处石头建筑遗址。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南部非洲文明的集中体现。是谁发现了遗址呢?这样转入本课内容。
案例二 使用计算机出示两幅图片
图片1:卡尔·莫克像
问题1:第一个亲身探索大津巴布韦遗址并将它公布于众的是谁? 教师指出莫克认为大津巴布韦遗址就是《圣经》里所说的奥菲尔,他在日记里写到:很明显,这是远古时代文明人的作品。山上的碉堡,无疑是仿照所罗门王的庙宇建造的。山谷中的椭圆形建筑物,肯定抄袭了示巴女王的宫殿式样。大津巴布韦文明是属于欧洲人的。
出示图片2:罗得斯像。问题2:这是谁?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教师指出莫克的发现以及19世纪80年代南非德兰士瓦发现特大金矿,极大刺激了欧洲人在津巴布韦探矿的热潮。各国淘金者蜂拥而至。其中英国著名的殖民主义者罗得斯走在最前面。他以英国南非公司的名义侵占了北至坦噶尼喀湖、东至今马拉维湖的大片地区,以其姓氏命之为“南罗得西亚”和“北罗得西亚”。罗得斯对莫克的观点深信不疑,本特正是受雇于罗得斯开始对大津巴布韦遗址进行系统发掘的。这样进入本目的学习。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简述莫克是如何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的。
解题关键:自身具备探险家的基本素质。
思路引领:执著顽强的探险精神、别人的帮助。
答案提示:莫克从小就决心去非洲探险,他学习了大量的生物学、地质学和非洲语言等相关知识,具备了探险家的基本素质,凭借执著顽强的探险精神,克服了重重的困难,辗转于原始森林与山丘岩石之间,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历尽艰难,在一位德国猎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
2.你认为,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几次发掘,哪一次最成功?
解题关键:科学的发掘、实事求是的研究。
思路引领:兰德尔·麦克维尔是一名专业考古人士,训练有素,经验丰富。
答案提示:兰德尔·麦克维尔毕业于英国考古训练学院,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对大津巴布韦进行了科学的挖掘,先对津巴布韦其他五个遗址进行短期发掘,之后将从大津巴布韦遗址发掘出的文物以及当地人的用品进行详细的比较,实事求是的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属于非洲文化的正确结论。
二、学习延伸
1.你认为莫克是个成功的探险家吗?
答:是。莫克凭着执著的精神,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大津巴布韦遗址,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2.为什么说理查德·霍尔对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掘是破坏性的?
答:由于理查德·霍尔经过考古专业的训练,也由于他对非洲人的偏见和歧视,他错误地推断,遗址的上层必是非洲人的遗物,真正的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创造者必定在下层。他率领的考古队,将一些遗址3—5英尺厚的文化遗存,包括石头、泥土连同树木,全部搬离现场。有些地方,甚至搬走了12英尺厚的文化遗存!这是一种破坏性的发掘,对大津巴布 韦遗址的考古和历史研究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第二篇:第七单元 第3课 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与文物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遗址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遗址的建筑布局是:北部的卫城,南部的“圣堂”,中间的谷地
特点是:都用花岗石砌成,石缝无黏合物
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与文物的发现是揭示历史的重要依据
情景再现
问题探究
大津巴布韦高超的建筑艺术成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多样性的表现
出土的文物 有工具和工艺品;进口货;皂石器
展示资料
感知历史
非洲人民凭借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明
遗址反映的历史状况
遗址是古代津巴布韦国家的首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中心
通过大津巴布韦遗址与考古发掘,探讨南部非洲历史的文明进程
感知理解
史论结合
全面概括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南部非洲的文化传统,培养人文主义精神,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遗址的建筑与文物。
难点
遗址反映的历史状况。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布局及特点、出土的文物两个方面揭示了1100年至1500年前后南部非洲的文明所反映的历史发展状况与线索,从而揭示了古老的非洲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在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有着同样的灿烂与辉煌。由于本课重点介绍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建筑布局与特点和出土文物,建议在教学中多运用影视图片资料,加强直观教学,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探索历史奥秘的兴趣,并为后面化解难点做 知识准备。
本课引言引用了考古学家麦克维尔和戴维逊的记述并配以大津巴布韦遗址椭圆形建筑物北面入口处的照片。这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成就与神秘,使学生产生探索历史遗迹的求知欲。建议教师以文字和照 片为素材,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引入新课。问题一:你能否从麦克维尔的记述中推断大津巴布韦遗址当初的规 模?问题二:从大津巴布韦遗址椭圆形建筑物北面入口处的照片,你认为这样设计入口的意图是什么?学生在猜想中不知不觉进入了探索的领域。
第一目“遗址的建筑布局及特点”
教材首先概要介绍了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其次重点介绍了遗址的三个组成部分和特点,揭示了大津巴布韦遗址的恢弘气势与神秘,以及南部非洲的建筑艺术的成就。在介绍之前,先告诉同学因为今天津巴布韦国家以考古遗址命名,为了有所区别,就在津巴布韦遗址前加了一个“大”字。
(1)遗址北部的卫城。了解卫城的建造时间、建筑特点及建筑式样和作用,以及在这里出土的重要文物,并且了解“卫城 ”得名的由来,以突出卫城的重要性。
(2)南部的椭圆形建筑物——“圣堂”。建筑时间、建筑式样及特点,圆形椎塔的建筑设计,显示了这里建筑的与众不同。
介于卫城与“圣堂”之间的谷地。介绍它的布局特点与规模。
关于建筑遗址的三个组成部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图片以及音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建筑布局的空间感。
从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建筑中,我们发现建筑都是用花岗岩石砌成,没有使用木结构。不用拱门和圆顶,而且石头与石头接缝处不施灰浆,未用任何黏合物。它对现代人来说仍 然是个谜。建议让同学阅读【资料回放】,初步了解石头建筑的三种类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无黏合物的石头建 筑技术怎样才能做到毫无缝隙呢?教师补充说明“在这些花岗石上烧火,然后突然浇水,利用冷缩热胀 的原理使岩石裂成平整的石片,然后再用硬槌将这些石片修饰成平整的石砖。大津巴布韦遗址就是这么建造起来的”,以增强对大津巴布韦遗址高超的建筑技术的了解。
教学建议:根据所掌握与了解的大津巴布韦遗址的资料,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手绘制一份遗址布 局平面图,同时探究它的建筑目的与用途?注意尊重学生的发言,保护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为第三目“遗址反映的历史状况”的探究做铺垫。
第二目“出土的文物”
对大津巴布韦的发现最早是西方人对财富的渴望的结果。因为在19世纪,一些寻宝者不负责任的行为极大地阻碍了今天的考古工作。这些寻宝者以古迹开发公司的名义,对这一历史古迹进行了合法的洗劫。后来对遗址的考古也仅限于想证明遗址文明与外部文化有关。因此对遗址的发掘与保护就显得力不从心。仅就出土的文物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工具与工艺品。通过展示陶器碎片,纺锤,铁质箭头、矛头,铁渣、铸模,叶形铁锄、斧头和工艺品中铜、青铜、黄金镯子等出土的实物图片,并介绍它们的出土地点,为第三目的学习做铺垫。同时注意引领学生“意识到自己周围存在有历史的证据,并通过这些证据来刺激他的想象和对历史 的评价”。注意让学生运用这些实物史料进行历史的探究活动。
例如:纺锤的发现证明了古津巴布韦人掌握了纺织技术,而不像种族主义者们把非洲人描述成野蛮未开化的民族;大量铁农具的出土,表明了当地农业的发达,同时促进了建筑业的繁荣等等。
进口货。有棉、丝织品、花瓶、玻璃珠子,波斯的小花碗和中国明朝的青瓷碎片。建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的横向联系与比较,尤其是中国明朝青瓷碎片的出现,更加有力的证明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亚非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民之间的了解。
皂石器。介绍什么是皂石。它是滑石的变种,常与绿泥石、头角闪石和云母等相伴生。具有云母的晶体,质地的硬度和油滑的触感,不受任何酸类的影响。可以放进资料库。重点介绍皂石鸟,即“津巴布韦鸟”石雕,是津巴布韦的珍贵文物,用皂石雕刻而成。目前有8个被国家列为国宝。现在它被作为津巴布韦的象征,印在国旗、国徽和硬币上。让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神鸟归来的曲折历史,使学生明白,我们要尊重各国历史,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第三目“大津巴布韦遗址反映的历史状况”
关于石头城建设的目的,有多种说法,让学生通过【历史纵横】了解不同的观点,开拓学生的思维,勇于大胆置疑。
本目是教学难点。大津巴布韦遗址不仅反映了古津巴布韦社会的政治状况,而且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材从遗址建筑与出土文物本身去复原历史。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如从遗址的建筑上看,可以认为它是国家的统治中心,宗教服务于政治。从出土的进口货上看,反映了大津巴布韦贸易的发达与广阔的疆界和极盛时期。从出土的大量牛骨中,可以证明畜牧业的发达。纺锤的发现说明当地人已能织布。铸模及铜铁金器说明冶金技术发达。尤其是大量铁农具,说明生产力水平高。工 艺品的发现说明人们懂得装饰,手工业技术发达。从大津巴布韦的建筑技术看,他们已能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进行石头建筑,并懂得几何学、力学等建筑知识。尤其是不施灰浆而毫无缝隙的技术十分高超。这种城市式的建筑动用的劳动力数量惊人,说明农业生产的发达。教材阐述这一部分内容,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学难点容易突破,学生也容易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学生从分项理解到总体归纳,以形成对古津巴布韦国家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如政治状况、经济发展程度、对外贸易状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
最后,在探究津巴布韦国家衰落的原因时,引导学生运用原因分析法,从内外因两方面比较,得出大津巴布韦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人口过于膨胀的结果。使学生从历史中得到教训,人类要想更好的存在下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分组描绘古津巴布韦人一家一天的生活。要求有描述商人家庭的,有描述农民家庭的,有统治者一天的生活,有被统治者的一天的生活。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知识与能力掌握的情况。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遗址的建筑布局与特点。通过对引言的解读,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对考古发现的兴趣,使学生迅速由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例如问题一:你能否从麦克维尔的记述中推断大津巴布韦遗址当初的规模与建造者的艰辛?问题二:从大津巴布韦遗址椭圆形建筑物北面入口处的照片,你认为这样设计入口的意图是什么?引入新课。然后运用多媒体或音像资料展示并介绍三个重要概念:卫城、椭圆形建筑、谷地。同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建筑物的特征,以发现大津巴布韦文明在建筑上的独特性。以增进对南部非洲文明的敬仰,对当地人民智慧的了解。问题三:请你设想当时建造石城会遇到哪些困难?建造石城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此目问题的设置呈阶梯状,由易到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究人类古文明的兴趣。
出土的文物。教材分三类介绍了出土文物。这三类出土文物构成了一幅古津巴布韦人的生 产、生活、文化画卷。教学中通过展示大津巴布韦出土文物的实物图片,以增强学生对津巴布韦历史的感性认识。领略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如介绍出土的叶形铁铲,它就有别于我国铁铲的式样。紧接着教师提出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在19世纪人们对南部非洲还没有多少了解的时候,中国明朝时期的青花瓷器在大津巴布韦就有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介绍本课一个重要概念“皂石鸟”时,着重讲述皂石鸟的出土到遭受劫掠的命运和今天它作为津巴布韦人民的骄傲出现在国旗与国徽的非凡经历,让学生懂得尊重历史,尊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反对文化上的殖民与强盗行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历史思维品质与能力。
大津巴布韦遗址反映的历史状况。引导学生根据所掌握大津巴布韦遗址与出土文物的情况,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探究大津巴布韦的历史状况,让学生养成回答问题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先让学生回答“大津巴布韦遗址在哪些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水平?并举例说明”。其次让学生回答“大津巴布韦遗址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状况”。这样的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逐渐形成综合概括的能力。
关于大津巴布韦国家衰落的原因,教材提供了三种说法。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例如,关于津巴布韦国家衰落的原因,哪一种说法最合理?从中我们得到什么教训?旨在讨论中让学生掌握历史原因分析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人类要想更好的存在下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学习遗址的建筑布局与特点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
案例二 在介绍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展示图片并介绍皂石鸟。
“津巴布韦鸟”石雕最早发掘于19世纪末的大津巴布韦遗址。在津巴布韦遗址中发现的最珍贵的文物是当年用于装饰花岗石建筑顶部的“津巴布韦鸟”。鸟身如鹰,而头似鸽,脖子高昂,翅膀紧贴身子,长约50厘米,雄踞在1米高的石柱上,其工艺精细,造型雄健,艺术价值连城。这种鸟是津巴布韦一个部族世世代代崇拜的图腾,一直信奉至今。现在它被作为津巴布韦的象征,印在国旗、国徽和硬币上。
案例三 在学习大津巴布韦遗址反映的历史状况这一目时,可以这样导入。
对于许多对非洲文明不甚了解的人来说,非洲留给人们的是落后封闭荒凉的印象。南部非洲更是缺失了文明的地方。
然而失落文明的证据一个个像袅袅青烟从非洲内陆升起,大津巴布韦遗址便是其中之一。它的发现,证明了我们之前对非洲的了解是如此的肤浅和无知。
透过历史的时间隧道,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古津巴布韦丰富多彩的社会风貌。
四、问题解答
一、本课测评
1.你认为大津巴布韦遗址建筑的特点在哪里?
解题关键:石头建筑是它的特点。
思路引领:从建筑布局与建筑技术上了解。
答案提示:布局错落有致,由三部分组成;都用花岗石砌成,石头拼缝横竖有致,不施灰浆却十分结实。
2.大津巴布韦遗址在哪些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技术水平?试列举2~3点。
解题关键:依据是建筑遗址与出土文物。
思路引领:冶金、纺织、建筑。
答案提示:冶金技术上,铸模的发现,说明当时人能够熔炼黄金、铜、青铜和制造铁器;纺锤的发现,说明当时人已能织布;建筑上不施灰浆的石缝黏合技术高超。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津巴布韦国家衰落的原因,看看课文中的哪一种说法最合理。
解题关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
思路引领: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次 要因素。
答案提示:课文中关于津巴布韦衰落的原因有三种说法。一是葡萄牙人的入侵;二是穆塔帕王国的北迁;三是大津巴布韦在发展中人口过分膨 胀。三种原因中,只有第三种是从内部去探究事物的变化的,所以第三种说法最合理。即此地 附近多山,不太适合种植 农作物,人口过多迫使承担农业劳动的妇女到越来越多的地区劳作,这种局面注定了大津巴布韦的衰落。
2.结合本课内容,请思考考古发掘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解题关键:考古发掘的实物史料是证明历史的最好说明。
第三篇:第2课教案
第2“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备课组 张丹霞 田剑 孙晶 主备人:孙晶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②唐初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③通过收集图片实物、资料、编写历史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③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唐代的金银器、唐三彩、丝织品等历史文物的工艺价值,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的敬佩之情。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主要政绩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引导 教学形式:多媒体
教学准备:课件、地图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人: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这样的盛世局面我们还学过哪些?下面,我们先了解李世民的有关材料(板书)
二、讲授新课 1.晋阳起兵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了。2.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经过激烈的争权战争,到624年,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其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当时,统一全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的渴望,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前提。李世民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3.贞观之治
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教师指导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整理唐太宗的政绩主要内容。
第一个方面,开明的治国思想。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他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第二个方面,唐太宗善于用人。由于唐太宗确实是以才取人,甚至破格用人,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出现了一批对国家的治理有杰出贡献的著名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三个方面,太宗重视纳谏。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在这一点上可以与他媲美。他把自己比做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征之力也”。正是这些进谏,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的政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方面,太宗重视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贞观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这样既避免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义。唐太宗还大力精
简中央、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第五个方面,大兴学校,发展科举。为了广开选官的途径,唐太宗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是唐代最主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径,扩大了唐朝统治的阶级基础。
第六个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初社会经济衰弊凋残,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200多万户,不到隋盛时890多万户的1/3。但到了唐太宗死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4.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本人“兼涉文史”,“精明强干”,“能屈身忍辱”,颇有抱负。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开始干预朝政。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自称为大周圣神皇帝,并自造“曌(音“照”)”字为名。武则天执政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承前启后。武则天不失为唐代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但是,为了神化自己的权威,她大肆崇佛,广建庙宇,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这些人穷奢极欲,为非作歹,更与武则天本人的腐朽生活和对权势的贪婪分不开。这一切必然会加剧阶级矛盾。(在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人物。)5.“开元盛世”
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并将其发展推向顶峰,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
1)政治上,唐玄宗特别注意选贤任能,且从基层做起,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斥退不合格者。
2)经济上,唐玄宗重视农耕、垦荒,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可让学生了解杜甫《忆昔》)所以全国人口大增,户数是唐太宗时期的3倍,可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小结:自唐朝建立,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都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达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也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确定适宜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政令、政策的相对稳定,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板书设计:
第二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一、贞观之治
1、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
2、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3、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
4、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二、女皇武则天
三、开元盛世
1、政治经济措施
2、经济繁荣,盛世局面形成 课堂练习:见课件
作业布置:1.阅读下列材料: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回答:
(1)上述名言是谁说的?它的意思是什么?(2)唐太宗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3)他为避免“覆舟”实行什么样的政策?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怎样?(2)材料中说唐太宗“夙夜孜孜”、“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唐太宗。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2)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要维护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够生存下去,体现了他重视百姓,以民为贵的思想。(3)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2.(1)因果关系。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中吸取教训,采取调整统治的措施,是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之一。(2)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及统治。
第四篇:第2课 神奇邮箱大揭密 教案
第1单元 收发电子邮件
第2课 神奇邮箱大揭秘
知识目标:了解电子邮件的发送和管理的相关知识。技能目标:学会电子邮件的收发和邮箱管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电子邮件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确
立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教学重难点:学会电子邮箱的收发和邮箱管理。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发送电子邮件,可是我们如何去看别人发给我们的电子邮件呢?如果我们有新照片让朋友看,我们又应该怎样发送呢?今天我们将一一解答
二、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昨天我们学习了如何发送电子邮件,现在同学们就打开你的邮箱看一看,如何阅读电子邮件呢?(同学自主探究阅读邮件方法)
师:有些同学已经看到邮件的内容了,哪位同学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他是如何阅读邮件的? 生:
1、登录电子邮箱
2、单击“收件箱”
3、单击主题,就可以阅读邮件的内容了
4、找到附件,保存到文件夹中
5、下载完毕后弹出“下载完毕”对话框,单击“打开”按钮,就可以看到发来的照片。(课件出示)
师:同学回答的很详细。有些同学就想说了,我想把我的照片发给我的同学,哪要怎么发送呢?这就与附件的发送相关了,现在同学们就来找寻一下发送附件的方法!(同学自主探究)生:我是这样发送附件的
1、写完邮件后,单击“添加附件”,出现提示窗口
2、单击“浏览”按钮,打开“选择文件”对话框,选择需要上传的文件
3、单击“发送”按钮,信和附件就一起发送到对方的电子邮箱中了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的不错。还是些是有关于邮件管理的问题。电子邮件管理
每个电子邮箱都有一定的容量,超过容量限制,邮箱就不能再接受新邮件了,怎么办呢?可以删除没有用的邮件(课件出示)
三、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师:同学们谁对这节课的内容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
根据同学提问情况让同学进行再一次的探究,解难。
四、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每位学生给自己的好友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带有附件的),然后在打开阅读信件内容,并下载附件。
五、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阅读邮件的方法,及附件的发送,同学们以后又多了一种相互沟通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
神奇邮箱大揭密
一、接收和阅读电子邮件
二、发送附件
三、电子邮件管理
四、邮箱安全
第五篇: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单元备课
教材说明:
本单元由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七”组成。四篇课文中《古诗两首》《父亲、树林和鸟》《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是精读课文,《南极,一片净土》是略读课文。这组课文集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愿望,让我们的天空永远碧蓝,河水永远清澈,空气永远清新,草木永远繁茂,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古诗两首》中《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大雪寒江独钓图,《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诗人投宿时的冬夜景象;《父亲、树林和鸟》记叙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表达了爱鸟、护鸟的美好心灵;《一个小山村的故事》写的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这里的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山村卷走了的故事,告诉人们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重要;《南极,一片净土》主要写南极考察队员自觉保护南极的生存环境的动人事迹,说明保护南极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语文百花园七”包括“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五个板块。目的是增加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阅读量,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提高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单元目标:
1、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紧紧抓住情感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实践中,积极思考、探究,提高感悟理解能力。
3、认识、会写本单元的生字词。
三、课时安排
精读课文6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语文百花园3课时
2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的画面,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径、踪、孤、翁、宿、暮、犬;要求会写的字有:径、踪、翁、钓、寒、宿、贫、柴、闻、犬、归。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感知诗歌大意。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感情。
3、正确、流利朗读古诗《江雪》。预习提纲:
1、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分别是,2、其中《江雪》是 代 写的。收集作者资料。
3、读诗5遍,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4、从文中的插图你可以看到什么景象?你又想到了什么?你能用诗中词语来说吗?
5、你喜欢图上的什么?《江雪》是什么意思?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分组讨论、交流,你明白了什么?
2、这首诗写了什么?。
二、学习古诗:
1、介绍作者(展示已收集的资料)。
2、《江雪》的意思是什么?
3、自读古诗,交流划分的节奏。
千山 | 鸟飞 | 绝,万径 | 人踪 | 灭。
孤舟| 蓑笠 | 翁,独钓 | 寒| 江| 雪。
4、按划分节奏,齐读。
5、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古诗的意思。
三、交流展示自学情况。
1、你在自学时遇到什么困难?
2、针对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3、小组内讲诗意。
4、思考: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内容?后两句写了哪些内容?
5、朗读并背诵古诗。
四、检测反馈:
1、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没()
2、默写《江雪》。
。。
3、从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要求会写的字。
2、把自己喜欢的诗句抄写在《我的采集本》上。
第二课时
预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词。
2、养成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习惯,理解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预习提纲:
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 代。
2、从文中的插图你可以看到什么景象?你又想到了什么?你喜欢图中的哪一个景象?诗中能找到相应的词句吗?
3、读诗5遍,读准字音,划分节奏。
4、逢、宿是什么意思?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分组讨论、交流,你明白了什么?
2、朗读古诗,比一比谁读的快、准。
二、学习古诗:
1、自主学习与探究。
(1)理解题目的含义。
(2)分组自学并讨论,分析诗意。
(3)小组内讲诗意,老师点拨。
2、讨论:从文中的插图你可以看到什么景象?你又想到了什么?
3、朗读古诗,体会感情。
(1)小组讨论交流划分的节拍。
(2)反馈画节拍的情况。
(3)按节拍读古诗,体会感情。
日暮 | 苍山 | 远,天寒 | 白屋| 贫。
柴门| 闻 |犬吠,风雪 | 夜 | 归人。
三、交流展示自学情况。
1、你在自学时遇到什么困难?
2、针对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3、小组内讲诗意。
4、思考: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内容?后两句写了哪些内容?
5、朗读并背诵古诗。
四、检测反馈:
1、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宿()
2、lǎowēng zhùsù pín hán gūdú guīlái mùsè()()()()()()
3、默写《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五、布置作业
1、把这两首古诗背给家里人听。
2、每人再收集两首古诗,准备在全班进行一次古诗朗诵会。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6父亲、树林和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习作者先概括写,再具体写的表达方法。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6个,要求会写的字有10个,要求掌握的词语有:雾蒙蒙、鼻子、指着、浓浓的、舒畅、猎人、翅膀。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先概括在具体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喜欢蓝天和白云,喜欢绿色的树木和美丽的花草,喜欢快乐的小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父亲、树林和鸟》一课,看看课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故事。
二、读课题说课题。
启发学生看到这个题目后想到什么?想知道什么?全班交流。
三、出示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我读了 遍书(至少3遍),基本达到不添字,不破字,不断句,能读通顺流利。
2、字词
我会认的字词:黎明、凝神、兀立、舒畅、瞬间、掠过。
3、理解词语
(1)黎明:(2)茫然 :
(3):(4):(5):
4、我的体会:我知道课文写的是 的事。
5、细心地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6、我喜欢的句子
(1)(2)
7、从 可以看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
8、我的感悟:通过预习我明白了
四、指导学生写生字。
五、师小结
六、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展示课)
教学过程:
一、自由朗读课文,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明分段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理解课文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2)父亲是怎么指知道林子里有不少鸟的?(3)父亲最快活的是什么时刻?
(4)父亲说“黎明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我”听了父亲的话,为什么心里掠过一丝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兴?(自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挑生汇报,总结出最佳答案。)
3、组织交流学习体会
让学生谈一谈学了课文后的体会。(把学生思路引向爱鸟、护鸟。)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教师小结课文,总结写作方法(先概括,后具体)。
四、辅导练习课后第三题
五、检测反馈:
从课文中你知道“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六、课后延伸:
如果有兴趣,去看一看鸟是怎样飞的,听一听鸟的叫声,再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7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终于被洪水卷走的故事。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曾、葱、犁、扩、括;要求会写的字有:曾、郁、葱、砍、露、减、扩、量、随、囱、消、靠、括;要掌握的词语有:曾经、郁郁葱葱、砍到、减少、扩大、大量、随着、烟囱、消失、包括。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终于被洪水卷走的故事。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教学准备:
生态环境被破环的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以画导入:
很早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的人们幸福的生活着。想去那看看吗?(出示图画)看到这么美丽的小山村你想说点什么?在这个小山村里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二、出示预习提纲并进行预习:
1、认真地把课文自由读三遍,达到把字音度准确,句子读通顺。
2、和同桌互相读一遍课文,互相评价。
3、细心地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4、我会认字词:曾经、郁郁葱葱、砍到、减少、扩大、大量、随着、烟囱、消失、包括。
5、我喜欢的词语
6、我理解词语的意思:
(1):郁郁葱葱:(2):裸露:(3):咆哮 :(4): :(5): :
7、我的体会:我知道课文写的是 的事,我的感受是。
8、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最后什么也没有了,这是因为。从小山村的这个现象中我明白了。
三、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合作认字: 2.检查认字情况: 3.指导书写
4.练习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并修改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三遍。
2、搜集环保标语。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复习导入:
1、给生字注音
()()()()()
曾 葱 犁 扩 括
2、听写词语:
曾经、郁郁葱葱、砍到、减少、扩大、大量、随着、烟囱、消失
3、分组展示读课文。
4、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从小山村的这个现象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这个小山村原来是什么样子的?你喜欢这个小山村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这个小山村最后变成了什么样子?你心情怎样?
5、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6、这个小山村是怎么消失的哪?从课文中找找原因。(结合课后第三题进行引导,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大量砍伐树木,使土地裸露,致使小山村被洪水卷去,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7、组织交流学习体会
让学生谈一谈学了课文后的体会。(把学生思路引向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
8、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补充资料:树木的三个作用。
四、教师小结课文
五、交流环保标语。
六、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课外收集一些人们破坏环境而自身遭到大自然惩罚的一些事例,并互相交流一下。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8*南极,一片净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的环境。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洲、豪、属、企、扰、限、塑、卡、顾。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激趣导入:
你了解南极吗?你知道南极的哪些情况?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补充。
二、出示课题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受?
三、出示预习提纲并进行预习:
1、认真地把课文自由读三遍以上,达到把字音度准确,句子读通顺。
2、和同桌互相读一遍课文,互相评价。
3、细心地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4、认字:洲、豪、属、企、扰、限、塑、卡、顾。
5、我喜欢的词语
6、我理解词语的意思:
(1):悠然:(2):生态:(3):否则 :(4):执意 :(5): :
7、要先一段一段地读,认真了解每一段的意思,再通读全篇。
8、我的体会:我知道课文写的是 的事,我感受是。
四、指导认读、书写生字。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理解字义。(2)小组内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3)出示生字卡片,集体认读。(4)指导书写。
五、师小结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积累本课优美句子或你最感动的句子。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充分预习了《南极,一片净土》一课,现在大家就把你的学习收获展示给大家吧!比一比哪些小组合作最有效,哪些同学表现最优秀?
二、挑写字词
自豪 惊扰 感慨 悠然自得
三、回顾课文内容: 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四、深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了使南极永远是一片净土,人们是怎么做的?大家为什么要这么做? 抓住以下句子:
(1)“南极属于全人类,不能动南极的一石一水,一草一木已成为所有到过南极人的共识。”
(2)“请不要拾石头!”“请不要挑逗企鹅!”“请注意,不要踩坏苔藓!”(3)“为我们驾驶小船到直到捞上来为止”
2、为什么说南极仍然是一个通话的世界?
3、读了本课以后,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
4、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组织讨论、交流
5、感情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延伸:
你了解南极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找有关南极的资料,大家在一起开一个“话说南极”的小小研讨会。
七、作业
把搜集到的南极资料写下来和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语文百花园七
教学目标:
1、辅导完成各项字词和读背练习,扩大学生的词汇积累和知识的吸收。
2、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练习,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教学重点
1、基础的夯实与积累。
2、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进“语文百花园”,去采撷一朵朵知识的花朵、智慧的花朵。看看谁最聪明,收获最大。
二、进行交流,同时进行检测反馈。
1、交流广字旁和病字旁的区别方法。
2、说说自己还知道的广字旁和病字旁的字,并说说这些字都与什么有关?
3、交流量词的填写情况。
4、积少成多:
(1)老师介绍诗的作者:王冕,元朝杰出的画家、诗人,他特别喜欢梅花,还特别爱画不着色的淡墨梅花,这首诗题咏的就是诗人自己所画的墨梅。
(2)学生自读古诗,检测自读情况。
(3)学生质疑不理解的地方,全班交流,老师点拨。(4)指名串讲诗意,老师补充。(5)指导学生背诵《墨梅》。
5、阅读平台:
1、指导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2、交流对预习提纲中问题的理解情况。
3、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三、小结
第二课时(能说会道)
一、引言导入,板书课题。
二、提出交流要求。
三、课堂口头交流。
1、把整理好的有关让花草树木过冬的材料和为了让花草树木过冬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在小组里进行口头交流。
2、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在班上交流。
3、班内评一评,看谁搜集得多、说得好。
4、表彰表现好的同学。
四、师小结
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可不少,为了让花草树木好好过个冬天,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吧!再把你的行动在班上交流交流。
第三课时
一、导入课题
二、指导如何写作。
1、自读“笔下生辉”的一段话,了解本次习作的要求。
2、课前准备:观察与思考
(1)你听到的声音是从什么地方传来的?是微弱还是响亮?是
悦耳还是嘈杂?„„它有什么变化吗?
(2)听到这些声音你想到了什么?
(3)把你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写成一段话。
三、小组交流
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征求一下同学的意见,再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评价
让小组推荐出的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五、在交流评价的基础上再次修改习作。
六、把自己的习作誊写在作业上。
课后反思:
单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