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生活情境促进语文教学生活化

时间:2019-05-15 05:0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引入生活情境促进语文教学生活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引入生活情境促进语文教学生活化》。

第一篇:引入生活情境促进语文教学生活化

引入生活情境促进语文教学生活化

秦都区马庄镇天阁小学史荣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每一位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而形成个人的“心理世界”。要让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教师就必须改变观念和教学方式,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逐步改变,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成为有责任感的人。要使学生将来能够学会生活,创造生活,就应该最早的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以便于让学生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因此,结合自己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语文课堂生活化:

一、寻找弊端,激情导入

学习本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然而几乎没有一位老师告诉学生,总是说学习要吃苦,是苦差事。特别是语文教学,整天教学生死记硬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不断的重复。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兴高采烈而是冷漠呆滞;不是其乐融融而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学生对语文的态度不是越来越积极,信心不是越来越强;这是教师的失误,教育的失败。

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中应该营造一种生活氛围,创设一种生活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别开生面的开端必然会先声明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地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因此,导课可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采取故事、笑话、歌曲、影片等,用短短的时间缩短师生的距离和学生与教材 的距离。例如:在学习《燕子》这一课时,可以播放春天的赞歌,让学生想象奇妙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又如在学习《冀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地道战》这部电影,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体会我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智慧。

二、提高认识,联系生活

新课程关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中指出:“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明白道理、掌握规律”。那么,只有联系生活,让学生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自己感受熟悉的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周围的人、事、理。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道理,从中感悟生活,从中吸收精神营养。

例如:在学习《我爱家乡的杨梅》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们家乡又有哪些特产?谈谈你对它们的了解?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热爱家乡之情;学习《养花》这课时,让身每位学生亲手种植一盆花,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将自己养花的技巧和经验与同学一起交流,从中体会养花的乐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三、重视德育、学以致用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道德生活和人生体验,这样,学生在增长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过程。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充

分认识生活的本来面目,并产生爱恨之心,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信心,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例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学生知道邱少云严格遵守纪律,为了胜利,宁愿牺牲生命,而我们有个别同学,为了自己“快乐”,扰乱课堂纪律,打扰他人学习,这是多么不应该呀!又如学习《丰碑》一课,学生从中知道在红军长征过程中,一位军需处长(为部队提供军队和生活物资),在冰天雪地里,将自己的棉衣给了战士,而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受到强大的感染和震憾,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总之,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体现本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实现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融合,把课堂当作演播厅、实验室、操作间,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语文课堂接近生活,反映生活,可以使语文教学别开生面,锦上添花,如果与生活走的太远,就会如同鱼儿离开了水,花儿离开了阳光,没有生机,不会有芬芳。因此,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才能培养一个个健全人格的人,才能塑造一个个学会生活的人,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第二篇:创设情境_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创设情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提 要:语文教学的至境是语文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通过情境创设,形成语文生活化的格局,符合语文教学的本质使命。通过实践活动,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中去,转变方式,促进语文教学的全方位开放,以及允许多种教学模式的并存和综合应用,都是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

语文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是指教师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或营造具体环境氛围,创设问题场景,设障布疑,增强语文问题的现场感和直觉性,借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遵循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思想指导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上来,引导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使他们想学、会学、善学。美国当代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同样,将“问题”摆在关系语文技能发展的动力位置,切合了学科知识的本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以激起学生急于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有了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和兴趣,就能促使他们激活积极思维,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语文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突出语文生活化,强调语文学习源于生活,融入生活,直接把语文学习的情境置于生活实际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生活情境的氛围,触发学生产生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并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践和活跃思维,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语文素质和问题的发现、解决能力。在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过程实现语文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创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1Halmos P R:《数学的心脏》,数学通报,1982(4)2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小学语文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创设,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值得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这里提出几条,请大家指教。

一、深入实践,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中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语文学习问题的最佳情境就是生活,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实际中去,通过具体实践锻炼,促成语文学习的生活化,这不仅是大语文格局构建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本质的体现,需要勉力为之。即使是课堂上新课文的学习,也都可以融入生活实际。例如,课文《赵州桥》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重点介绍了赵州桥的结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们不满足于简单了解,而是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收看图像、视频和电影片断,介绍赵州桥和其他大桥的景况,让学生更多地获得桥梁印象,同学之间讨论就增多了对桥的印象和感悟,使他们进入实境,获得了认知的第一印象。此外还可加大阅读的量,既要阅读课文,增加间接体悟,又要追加一些校本材料给学生阅读、摘抄,阅读、抄录与体悟,例如在教学《四季》后,可引领学生阅读背诵《秋娃娃》、《冰花》、《花朵》等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四季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

语文贵在积累。我们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语文技能的学习训练,就容易积累和掌握知识技能。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去,充分利用公共读物,让学生阅读,提出阅读目标,须知“阅读就是感知。”2这就给出了积累的任务和压力,让学生不厌其烦地阅读和做笔记,容易进入语文学习的生活情境。又如组织学生开展“小蜜蜂采花粉”活动。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记录本,专门摘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对于课文中的名言警句,也要求学生摘抄下来,并熟练背诵。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特别喜欢参加活动。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竞赛活动,既能激发他们的读写兴趣,又能及时了解阅读的效果。如编板报、说话训练等。还可利用晨会课或班会课,让学生轮流到台前来讲话,交流信息。内容可以是发生在周围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一个小故事或一则小常识,或者是背古诗、儿歌,复述课文内容,读读摘录 2[法国]米盖尔·杜夫海纳著 韩树站译《审美经验现象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年版,第247页。的优美词句等等。讲得好的,除了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热烈的掌声,还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竞赛活动,如“词语接龙”、“诗歌朗诵会”、“背古诗比赛”、“智力大冲浪”等活动,生活就是交际和竞争,生存竞争何尝不是生活?比赛活动也就展现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些竞赛活动中,学生获得了语文技能,又得到生活历练,好处很多。到学期结束,评选出“故事大王”、“背诵优胜”或“勤劳的小蜜蜂”,等等。这些融于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都能结合小学生实际,把生活内容搬到课堂上来,把语文学习穿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小就能运用多种感官去多看、多听、多读、多记、多背、多体悟,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小养成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而且在实践锻炼中,不知不觉地积累了语言,真正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方式,逐步实施全方位的开放

语文课既指语文教学,又指学生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传授和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理念和技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交际问题,倾斜于实际应用,形成开放式的大语文格局,力求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应是当前语文教学追求的趋势之一。只有开放,才有,可能营造出语文教学的问题情境,闭塞或因循守旧是无法形成语文教学的问题情境的。这样的理念,有助于实现大语文的格局,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得到身心素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实施语文教学的全方位的开放,就有了理论支撑,容易使语文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反映到具体的操作层面,我们就可以逐步实施包括时间、形式、内容等的全面开放。

学习时间上,增加学生自主训练时间。除了规定时间完成阅读与写作训练之外,还可以利用早操前、课外活动、放学以后、晚自修和周末假日,布置安排语文学习训练,把语文学习的时间安排让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的语文技能水平评价,既重结果,也要重视参与,重视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组合,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

学习形式上,允许多种体裁并存。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把语文技能训练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大胆开放。小学生可以制作网页,写小科技实验报告,写调查报告,可以采访新闻,而不应该抱残守缺不肯跨越雷池。其他如网上咨询、学术报告会、辩论比赛、广告词创作、会议记录、博克、通知、新闻、报道、采访、解说词创作等,也都可以安排参与或尝试实践,把语文学习实践放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内容上,可以增加校本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二个项目自主练习,逐步掌握一、二项阅读与写作技能。例如国学内容、诗词知识、对联知识,都可以尝试在小学阶段学习,加大中华文化传统韵味的沁润熏陶。又如可以安排学生春节书写春联,或者帮助他人写贴春联,这就使语文学习直接置于生活实际了。在一堂课中,学生完成规定学习量和技巧掌握之后,可以自由选择一些项目。总的是开放专题、开放形式、开放内容、开放范围。

全方位的开放,有助于学生增加兴趣,主动学习,形成语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炼的活跃互动局面。

三、不拘一格,强调多种模式并存和综合应用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更需要教学形式的不拘一格,所以,强调多种教学模式 的并存或综合应用,就具有特别的意义。力求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业应该允许多种模式的并存和综合应用,可以大胆摒弃固定模式,而代之以灵活机动的形式。这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以说话比赛充实造句作业,以作文竞赛代替作文作业,在竞赛中传授技巧,最易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比赛过程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又如组织高年级学生深入社会,结合主旋律活动,到企业公司、乡下农村去,作专题调查,解决诸如文字规范问题、企业水污染问题、建设新农村采访、广告规范问题等等,并以多种文章体裁形式,形成书面作文,这就使语文教学与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了起来。这些生活中的开放性活动,既能巩固语文知识技能,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语文教学的形式、内容与社会、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因其模式的不拘一格,有利于养成语文技能应用的理念和习惯,使语文学习和语言应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实现学生身心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王空军: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J],新西部(下半月),2007(7X)

第三篇:创设教学情境 巧妙引入“压强”

创设教学情境

巧妙引入“压强”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

陈 芬(361012)

关键词: 建构

教学情境

压强

摘要: 教师的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创设教与学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知。„„我们的教学设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既能用眼睛看,也能用身体去感受。

建构主义者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强调将知识应用于真实的情境中而获得理解。因此,教师的教学就要针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创设教与学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知。

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的第八章 第一节《压强》中的第一个小标题为“感受压力的效果”,这“感受”二字提得很好。虽说物理学是一门与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学科,但学生对一些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的建构还是存在不少困难的,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体验和经验。因此,只要有可能,我们的教学设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既能用眼睛看,也能用身体去感受。

在《压强》这一节的教学设计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给予学生“感受”的机会,我们创设了一些教与学的情境,并尝试着将它们应用到了笔者指导的一位教师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第五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中,并取得大赛一等奖。下面就将该引入新课的教学情境进行介绍。

创设情境一:

刚上课时,请一位学生上来,戴上眼罩,平摊双手,掌心朝上。教师向其余同学展示了两个相同的金属圆柱体(分别放在已调好的天平两盘,显示质量相等),然后将其中一个柱体

图1 直接竖放在学生的一只手掌上,另一个柱体则用一个小托盘托住后放在学生的另一只手掌上(如图1)。教师问:“你两只手的感觉相同吗?”该生答:“一边重,一边轻。”教师:“请把你认为重的一边举高。” 同学们惊奇地看到:实验者将没有托盘的一边举了起来,也就是将轻的一边举了起来。坐在下面的学生大笑。这时,老师把这个学生的眼罩摘下,那学生低头看看左手又看看右手,满脸困惑地自言自语:“奇怪,怎么会这样?真奇怪!” 在座的同学看到他这样笑得更开心了。这笑中也许包含了对实验者判断能力的不信任;也许怀疑老师做了手脚,使实验者上当了等等,不同的学生对此的反应可能是不同的。不管他们各有什么想法,有一点我们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所有学生都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种气氛使得这个学生有点不服气,说:“老师,让我再试一次!”这时教师问其余学生:“你们是否都愿意试一试?”学生们情绪高涨,大声应道:“愿意!愿意!” 接着,老师宣布已经为同学们准备了相同的器材,全班同学都来体验,同学互助,闭眼重做刚才见到的使大家满腹狐疑的实验。结果,大家的感觉都是相似的。动手是为了更有效地动脑,接下来就要发挥此教学情境的第二重功能了。教师提出了问题:金属柱重0.9N,连同托盘1.0N,你们感受到的是重力吗?学生明白,他们感受到的不是重力,否则实验者按感觉举高的就应该是带托盘的手了。这时有不少学生转而猜测他们感受到的可能是“压力”了,于是教学就顺利地过渡到了“压力”,还从压力过渡到压强„„

笔者曾将此实验在旧校区的八个班进行了尝试,各班学生的反应无一例外。笔者指导的参赛教师曾四次在不同范围的观摩研讨教学中及参赛教学中使用了这一情境教学。绝大部分听课老师对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都大加赞赏,他们普遍认为,这样的情境教学,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巧妙地在第一时间避免了学生将压强与重力混淆。因为,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以往的教学中,即便学生已经学了“压强”,也还时常把“压强大”误认为是“压力大”或是“重力大”。

也有教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认同这个教学情境的有效性的前提下,有的教师提出:用长方体金属块代替金属圆柱体进行实验,不需要托盘,只要分别将金属块竖放和平放就行了。当然,如果实验室有条件提供足量且合适的长方体金属块的话,这种想法是不错的。也有老师提出:不管用什么形状的物体,最好都应该让两边的物重相等(目的是使压力相等)。理由是,这样才符合“控制变量”的原则,并对后续的探究有利。但笔者更愿意采用两边重力不相等的做法,理由有三:

第一,这是激发探究欲望的诱饵,而不是探究过程,不需要符合控制变量的原则;

第二,现实生活中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强也不同的情况很多,只要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探究方法,要形成正确的探究思路是没有困难的;

第三,让两边的物重不相同,当学生误把轻物当重物举高时,对学生认识上产生的冲击将更强烈,学生对此的印象会更深刻,好奇心也会更强!

还有一位教师却提出了一个笔者从未意识到的问题,他认为:当双手小臂平举用手掌托住物体时,涉及的是杠杆问题而不是压强问题。这时手臂(不是手掌)应该能正确感觉出哪边物体更重。这种说法曾一度让我们陷入沉思。于是我们自己再次实验,闭眼仔细体会感觉,还请其它学科的教师也进行了实验,结果都跟学生实验的情况一致。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这个情境中除了涉及压强问题,确实也涉及到手臂的杠杆问题。为了让我们对杠杆的效果感受更明显,我们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情境。让食指成为一根杠杆,目的是使杠杆的效果和压力的效果都能相对明显地反映出来。我们用两条由宽布带环和细线环串起来的相同的套环挂在两手食指上进行对比实验(如图2)。我们备课组的教师对新的图2 实验都进行了感受,效果依然跟前者的相同。

于是我们猜想,假如物重大些,让手臂与手指感到“吃力”,我们对杠杆的效果感受可能就会更明显些。于是我们大大增加了物重,这时食指根部的韧带产生了明显的痛感,但手指被细线勒痛的感觉也同样变得非常明显。也就是说,这两种效果都被同时明显地感受到了。只是因挂细线的手指受力面积很小,所以,这只手指对压力的效果感受比对杠杆的效果感受要更明显。

我们决定用这种方案在新校区的六个班也试一试。为了减小手指的“杠杆效 应”,因此悬挂物体的重力不能太大,我们选择了200g的钩码。以下便是第二种教学情境实践的情况。

创设情境二:

刚上课时,请一位学生上来,戴上眼罩,伸出左右两手的食指。老师向其余同学展示两条相同的套环带和两个相同的钩码,并按图2所示将其悬挂在学生食指上。教师问:“你两只手指的感觉相同吗?”学生把用细线挂在手上的那一边举了起来,同时回答道:“不一样,这边的好像更重。”在座的学生面面相觑,然后大笑。当教师帮他摘下眼罩时,学生的反应与前面描述的情况非常的相似。正当学生们都无比好奇且跃跃欲试的时候,教师让全班同学都如愿地来体验一遍。大家彼此帮助,彼此取笑,同时也笑自己。

在实验的过程中,他们既用肢体感受到了压力的效果──痛,也用眼看到了压力的效果──勒痕。有一个学生在亲自体验之后说:“老师,我知道了。以后用塑料袋提重物的时候,只要把提扭展开一些感觉就不那么痛了。”老师问:“当我们把提扭展开时,所提的物体是否就变轻了呢?”学生想了想回答:“不是,重力没变。”是的,学生们在经历过这样的情境之后,在笑过之后,他们明白了,他们的手指感受到的不是重力,因为两者的重力几乎是相同的,但两手的感觉却大相庭径。

在六个班都进行了尝试,学生的反应无外乎如此。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以上两种设计,只要物重不太大,且让受力面积区别大一些,都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在全国赛中,我们选择了第一种情境。当然,我们也考虑过避开杠杆问题,比如,让两手臂自然下垂,然后勾着食指来进行这样的实验。只是这样操作起来有一些具体的问题,如学生上台演示时可见度的问题,除非让学生站得很高来进行实验。

上述情境都是极富感染力的真实事件,这样的情境性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还对学生原有认识产生了很强的冲击,从而排除了他们在建构压强概念中的一个障碍。笔者认为这样的情境创设是非常成功的。

第四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引入得与失

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引入得与失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情境创设”已起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得:

1.情境创设生活化。

新课开始,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亲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消除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功夫,克服学生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旧知去进行新知的探求,这样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尝到自己“摘苹果”的甜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兴趣浓了,思维也就活跃了。2.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

对于“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任何学生都有话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解题过程中发挥学习积极性,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有所得,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进而怀着积极的态度,满腔热情地投入认识过程。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教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启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的思维飞扬。失:

1.时间花费太多。

我们把学生的回答做初步的归类。第一类不含数学思维的回答,大概占70%多,第二类含数学思维的回答,大概少于30%。学生的思维活跃却停留在精美的场面上,而且不断有重复现象,不断有“新”发现。在老师提问式的引导后,学生才发现生活中有“几个加数相同”的情况。等引入新课时,一节课的黄金时间已过,而本课主题“乘法”尚未凸现,其他预设的目标匆匆收场。2.引起不必要的分心。

人对于愉快的记忆是深刻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课堂气氛热闹而花哨,却始终缺乏深层次的思考。玩过该项目的同学总能清晰的回忆起事件发生的时间、起因、经过、结果,甚至忍不住和旁边的人分享。有一个女生,课后跟我说过山车很可怕,可见她一节课经常想这个事情。其实,教材中安排这样的情境图,其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连加,并加强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为乘法意义造就生长点。我利用这样的情境图引入却得不偿失。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利用创设生活情境引入的课堂出现,作为一线的老师,利用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时,怎样才能有实效呢?

一、关注趣味性,注重目的性。

为了新理念“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我们力图选取生活味浓,趣味感强的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背景,衬托教学内容。但更重要还要看它能否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为了达成“体会生活中存在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这一教学目标花费了十分钟左右的黄金时间,不值得。如果我改成这样引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数学王国里已经学了很多数学知识了。能帮老师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了吗?这些算式小朋友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儿,你能帮他们找到他们的家吗?(出示加数相同的算式与加数不相同的算式,两座房子让学生分类。)师:象这样加数相同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呢。你们瞧,(出示主题图)你发现这样的情况了吗?

这样的引入,同样能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直奔主题,明确观察内容,注重课堂实效,突出重点,实现预设目标,学习深入浅出,学生真正学得开心,学得有效。因此,教师不能盲目地乱用情境,只有在认真衡量得失的基础上,从“激趣”“蕴涵将探究的数学信息”和“联系生活”三方面来综合考虑,准确把握选用情景的目的性,才能充分地发挥起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二、关注现实性,注重数学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师要具有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与生活的教学理念。但数学姓“数”,它的核心是思维,数学教学说到底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许多学生仅仅说明我看见了什么,这就变成了说话课了,一点数学味也没有。因此我们不应只追求表面上的花哨和热闹而应力争把外显的感知内容转化为内在的思维对象,追求数学内容生活化,思考方式数学化,在学生的思维深处不断激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获得知识,找到科学的方法。

三、关注主导性,注重发展性。

情境创设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引导下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提供土壤,在这一教学片断中,老师忽略了自己主导作用,仅提出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任何学生虽然都有话说,但缺乏明确的观察内容,导致花费十多分钟时间也未能进入实质。放任不等于自主,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数学思维轨道时,教师的点拨要及时,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只有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创建一种开放的、积极湖动的课堂文化。

思考让我们能客观地认识事物,反思燃放我们的头脑更情形,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新一轮课改为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念,但实践中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只有不断地反思实践和总结,课改才会健康、良性地进行下去。

第五篇:构建生活化情境,提高培智语文教学效率

构建生活化情境,提高培智语文教学效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的。因而教师要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智力障碍儿童因其智力低下,身心发育远远滞后于正常儿童,但身处的社会环境与正常孩子一样,因而他们也需要具备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所需的能力。其中表达需求、实现人际沟通的语言能力尤其重要。

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常用语言的意义建构,提高其语言学习效率,教师要在课堂中以直观的形象、生动的画面、动态的表象努力构建出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其在真实的任务中学习运用语言,快速、准确地建构起关于这些语言意义的认知图式,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一、引入故事创设儿童化的趣味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大部分智力障碍儿童的生理年龄要高出同学段的正常儿童,但智力障碍所造成的发育迟缓则让智障儿童思维方式上滞留于形象思维阶段。可爱的形象、简单的情节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内容,以故事情节、卡通人物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借用孩子们喜欢的“天线宝宝”、“小哪吒”等形象充当语言学习的小伙伴,可以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根据教材插编与之相关的故事,或将语言学习的内容设计成故事情节发展需要的材料,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某教师教学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第八册语文教材《美丽的鲜花》一课时,引入童话故事“小熊的花园”,请学生围绕如何让小熊的花园更美丽这个话题,续编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把自己在课文中认识的鲜花和生活中见过的鲜花都编进了故事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角色扮演也是智力障碍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利用学生乐于模仿、渴望关注的心理,教师以文本内容作为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成其中角色去读、去说、去演,学生一定会非常乐意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在游戏中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整合学科创设多元化的文化情境,深化文本理解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既与数、理、化等自然学科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又与地理、历史、天文等人文学科密切相关。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科整合,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可以利用语文与多种艺术相同的特性,有意识地将美术、音乐引入课堂,唤醒学生多种感官功能,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语言,掌握语言的具体意义。

《门窗》是上海版实用语文第一册中的一篇文章。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门”、“窗”学生并不陌生,教学时就没必要过多地指导学生认知实物。大胆地将相关学科内容整合进来,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汉字所蕴涵的意义:请学生数一数门窗的数量;看着简笔画中漂亮的房子,诵读儿歌:新房子,真漂亮,大大的窗户亮堂堂,绿色的大门油亮亮。还可以听着音乐《小兔子乖乖》,模拟表演兔宝宝看门的场景。让学生的感知理解在各种活动中逐渐丰富起来。高年级的教材内容更加丰富,课文的文学性也相对较强。教学时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请学生动手勾勒一下文中描写的画面;也可以在朗读时配以情境音乐,进行配乐朗读,都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语言文字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贴近生活创设真实的模拟情境,练习交际对话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言是在生活中产生、发展,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对于智力障碍学生来说,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际交流,满足生活需要。当教师把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纳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时,不仅是对教材资源的有力补充、扩大和加深,而且还可以用生活的真实场景去感染学生,满足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其意义,掌握生活必须的技能。

如今很多培智学校都意识到了智力障碍儿童的语文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纷纷尝试着使用各种版本的实用语文教材。这些教材虽然内容不同,但都从学生适应生活需要,教给学生一些生活常识和必要的日常用语。这些实用性很强的文本仅让学生诵读、记忆,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交流的实际技能。只有演化为真实的情境,师生在情境中进行交际对话,学习语言交流应对策略,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理解交际用语。

《做客》、《买东西》等课文展现的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片断。在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就可带领学生进入到文本中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领,点拨中学习招待客人的生活本领——问候、倒茶、聊天、送客;在学校模拟小超市掌握正确的购物方法——寄包、选购、算帐、付款、取包。课堂构建的情境与现实生活越接近,越能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图式,获得的实践经验也越多。

四、信息技术创设现场化的交互情境,实现身临其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已经被很多教师掌握并广泛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确,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但能快速地整合教学需要的资源,还能以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态的画面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形象的画面,深受学生的喜爱。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并不仅限于为学生提供视觉的享受。当以学生个体形象作为展示画面的主人翁,学生个体与课文内容建立起某种实际意义上的关联时,就会在短时间内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起更持久的“有意义注意”,积极、主动地唤起记忆中的已有经验,快速构建起新的认知图式,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越贴近真实世界,学习的效率越高。对于智力障碍语文教学来说,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背诵某些词句,而是要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所掌握语言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运用自身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图式,将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提高智力障碍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下载引入生活情境促进语文教学生活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引入生活情境促进语文教学生活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 忆昔求学听课时 曾记得读高中时,全班学生都对生物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所讲的东西有好多不是书上的东西,但却是最精彩吸引人的。如讲蜜蜂,先来一......

    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良好途径。有生活,才有正确,才有能力,才有精彩;日常生活语文化,班级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才能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

    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合作学习,促进有效教学

    创设生活情境,增强合作学习,促进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指老师遵循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何让生活促进语文教学

    如何让生活促进语文教学 内容提要:如何才能教好语文?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离不开我们的生活,那么,如何让生活促进语文教学呢?本文从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带到生活、课堂作业伸向生......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内蒙古突泉县溪柳小学——刘强 【摘 要】 语文教学要拥有其魅力,不能离开生活这片沃士。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许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让社......

    语文教学要生活化

    语文教学要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生活世界。教师在传授语......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心小学 张秀红 李洁 内容摘要: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让他们更加牢固地掌握学到的......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重庆育才中学 孙成霞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中国。基础教育,担负着全面育人的重任。新一轮课改,目标即在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