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粤教沪科初中物理九上《14.1 怎样认识电阻》word教案
12.1怎样认识电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
(2)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了解其构造,学会使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创造出滑动变阻器这一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器材
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自制电阻比较装置、铅笔芯、滑动变阻器、自制滑动变阻器模型、“探究卷”及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语)请同学们观察所带来的各式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
2.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的导线多用铜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铜。
(师)结合1再联系旧知及实物重新加深学生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结合2引思;能用铁或普通不锈钢材料来代替铜吗?从而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情境创设”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现 1.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的导电情况。
过程:
① 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
②教师补充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碳钢丝、康铜丝及镍铬合金丝的导电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灯泡的明暗去推断电流强弱,并发表见解。
发现小结: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意义概述:①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②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此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2.研讨与发现。
目的:了解电阻。
过程:组织学生研读“电阻”框,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①电阻表示异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 ”,单位:欧姆(Ω);
②对课本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此种教学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引导学生步入新的探究之门。)3.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限它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过程;
①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
②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学生)发现: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①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之一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
②可根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三)、认知与实践
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
设计依据:上述实验的发现。(原则上应由学生给出)
设计选材: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
主要材料选择:
1.可选择金属电阻丝,因为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
2.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设计过程: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 2.抽头。(目的: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目的:可任取相应阻值)4.装固定架。(目的:便于操作)
(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际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学生讨论得出:
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均无法变阻。应接A(B)和C(D); 2.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
(师)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操作实践;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
注:实验过程由学生完成(略)。
(师语)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很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
(师)组织讨论本次创新的意义:
1.学会了设计制作滑动变阻器,并为了解其他变阻设备的原理打下了基础。2.应用滑动变阻器可(根据需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电压。
(本环节中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探究——设计——实践”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体现了本课的设计理念: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附:补充介绍“半导体”的有关知识以开阔学生视野;“超导现象”由学生课后了解。
活动2 认识滑动变阻器
播放视频:滑动变阻器
板书:变阻器的结构变,变阻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先板书问题,然后由同学补充结论)电阻丝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要将电阻丝绕在绝缘瓷管上?电阻丝外面为什么要涂 2
绝缘层?教师引导同学们分析后明确:滑动变阻器是用电阻率较大的合金线制成的,这种合金线又叫电阻线。变阻器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导体的长度来改变其电阻的。要想增大变阻范围,电阻线必须做得很长。因此要将电阻线绕在绝缘管上,并使各线圈间互不接触。
变阻器滑片上还有一个铭牌,上面写有“50Ω,1.5A”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讨论一下,你认为是什么意思?“50Ω”可能是说这个变阻器的变化范围是0~50Ω,它的最大电阻值就是50Ω。“1.5A”应该是说它能通过1.5A的电流。变阻器铭牌上标出的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因此在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使用规则:
(1)为了防止烧坏变阻器,通过变阻器的电流,不能超过允许的最大值。
(2)为了避免电路中电流过大,使用变阻器前应将其阻值调到最大。
探究: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大家想不想试试怎样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灯泡的亮度呢?同学们先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看一下滑片滑过的地方有什么特别吗?滑片滑过的地方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呢?必须刮掉这些地方的绝缘漆,滑片到达时,变阻器才能接入电路。同学们现在可以设计电路,进行实验,在设计和实验过程中弄清下列问题。
(1)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
(2)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向哪个方向移动,电阻变大?
(3)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电流大小相等,变阻器应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4)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使用滑动变阻器的哪两个接线柱?
(5)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各组进行交流,提出发现的问题。
(三)、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电阻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B.通过导体的电流变大,导体的电阻也变大 C.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D.一般情况下,导体都有电阻
2、小明在研究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时,在不同时刻测量了一段锰铜合金线的电阻,其电阻与时间的图像如右图所示,与时刻t2相比较,时刻t1的温度较(选填“高”、“低”和“一样高”).
3、A、B、C、D四根导线,其中A、B、C是铅线,D是镍铬合金线.A、B粗细相同,A比B短,B、C长度一样,B比C粗,D、C长短粗细都一样,则四根导线按其电阻阻值大小的排列顺序是()A.RA>RB>RC>RD B.RD>RC>RB>RA C.RD>RA>RB>RC D.RC>RB>RA>RD
4、研究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如图1所示,当用酒精灯缓慢地对线圈加热时,将观察到电流表的示数(选填“变大”或“变小”),这表明导体电阻(选填“变 大”、“变小”),这个实验证明了导体的的电阻还跟 有 关系,对大多数的导体而言,温度越,其电阻值越大.
5、如右图所示,两个电路中,电源电压相等,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都向右滑动时,灯泡L1和L2的亮
度变化是()A.L1、L2都变亮 B.L1、L2都变暗
C.L1变亮,L2变暗 D.L1变暗,L2的亮度不变
6、如下图所示,开关闭合,电压表、电流表均有示数,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则下列是说法正确的是()A.电流表、电压表示数都变大 B.电流表、电压表示数都变小
C.电流表示数变小,电压表示数变大 D.电流表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
四、作业 课后练习1、2
教学反思
设计富有情趣性、探索性、适应行和开放性的情境行内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辅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重而促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第二篇:初中物理《怎样认识电阻》教案
12.1 怎样认识电阻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电阻,知道电阻的单位,知道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⑵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⑷通过观察和使用滑动变阻器,体会滑动变阻器的结构之巧、之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电阻及其单位,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滑动变阻器。
电阻与电流、电压一样,是电学中的重要物理量。电阻器是电阻知识的应用,定值电阻和变阻器在电学实验和无线电技术中应用很广泛。滑动变阻器的学习,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又为后续的学习——特别是做电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开宗明义,通过一个生活现象,使学生意识到“两灯泡的灯丝”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进而学习什么是电阻和电阻的单位,并激发学生探究电阻的兴趣。知道了电阻及其单位,自然会产生一个疑问:不同的导体,电阻有大有小,那么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活动1”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并在实验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研究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电阻的理解,也是学生学习滑动变阻器的基础。关于滑动变阻器,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2”让学生对照实物和结构图,边观察、边阅读,并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搞清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原理,学会画其结构示意图和符号。“活动3”让学生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重点学习滑动变阻器的接法和调节,为下一节探究欧姆定律奠定基础。
本节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本节教学难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使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3.教学建议
本章内容是上一章电路知识的继续,思路顺承上一章,所以,对于章标题可不必设计专门的“引入”(如直接点题:本章我们将继续探讨电路中的规律),仅引入第一节电阻即可。什么是导体的电阻
关于电阻,可以像教材那样从生活现象引入,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引入,以下几个实验可供参考。
实验1:如图12-1所示,电源为三节干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组,l为3.8v的小灯泡,先后将两根长度、横截面积相同的铜导线丝和镍铬合金线接入电路m、n之间,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流表的示数和小灯泡的亮度。
启发学生思考:前后两次实验,电源电压相同,为什么接入铜线时电流较大,而接入镍铬合金线时电流较小?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这两段导体分别接入电路时,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不同,这说明导体在导电的同时,对电流还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让学生指出哪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较大)。为了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物理学中引入了电阻的概念。实验2:如图12-2所示,电源由两节干电池串联组成,l1和l2分别为2.5v和3.8v的小灯泡,闭合开关,观察比较小灯泡的亮度。教师(启发):两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吗?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吗?(当学生回答电流不等后,可用电流表测量各支路的电流,证明学生的推测。)原来,小灯泡的灯丝一方面能够导电,另一方面对电流有阻碍作用,而且这两个灯泡的灯丝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谁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较大?(学生:3.8v的灯泡。)物理学中把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叫电阻。实验3:如图12-3所示,用一个金属夹(作滑片)、一段镍铬合金线制作一个滑线变阻器,将该“变阻器”与小灯泡、电流表、开关串联起来,接在电源上。缓缓滑动金属夹,小灯泡的亮度逐渐变化。
学生首次看到这种现象,感到既“好玩”又好奇。教师:小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会变化呢?(稍停,让学生思考或猜测。)原来,当移动金属夹时,合金导线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发生了变化,致使电路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滑动金属夹使灯泡变亮,此时合金线对电流的阻碍比刚才大了还是小了?(学生:对电流阻碍作用变小了。)物理学中把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叫电阻。
还可以根据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制作诸如电子拉力计、压力计或风力计等,通过电流表显示其工作时电流的变化情况,引入电阻。
关于电阻的单位,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或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出示两道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既及时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换算单位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对电阻的单位“欧姆”具有感性认识,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值(见教材32页)。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过渡):不同的导体,电阻有大有小。那么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关于“活动1”的教学,这里提供两种方案,以资参考。方案1:学案式教学法 对于“活动1”,教材是以“学案”的形式编写的,可以按照教材的编写思路进行教学,即先让学生参照教材进行实验,待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再归纳总结、反思方法。
具体教学时,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实验器材,然后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明确每一步的实验目的和方法,再动手操作。学生分组实验、得出结论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汇报和交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得出结论,即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二是总结方法,让学生结合实验过程,具体说明怎样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如保持哪些量不变?改变什么量?比较哪两个量的变化?二者是否有关? 方案2:探究式教学法
对于学生基础比较好的学校或班级,可以按下面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猜想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便于学生提出猜想,采用这种教学法时,“本节课的引入”最好采用上面图12-3所示的实验。因为学生结合图12-3所示的实验,很容易想到电阻跟导体的长度有关,再给学生留点思考、讨论的时间,他们一般能陆续说出电阻还可能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材料有关。
为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可把学生的猜想板书在黑板上: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有关。
教师:要研究电阻跟几个因素的关系,应当选用什么方法?(控制变量法)具体说明控制哪些量不变?改变什么量?通过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电阻的大小?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结合自己桌面上的器材,经过思考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最后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关于“导体的电阻跟温度有关”,可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结论。取废旧日光灯的灯丝或用细铁丝绕制的线圈,接入图12-1所示电路的m、n两端,用酒精灯缓缓地给灯丝加热,让学生观察加热前后小灯泡亮度的变化,由此判断电阻的变化,进而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跟温度有关。同时向学生说明: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关于“几种导电材料的电阻”和“一些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阻”,目的是增加学生对电阻大小的感性认识,使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要求学生记忆有关数据。对于这两个表格,可以让学生阅读自学;为加强学生的印象,也可以由老师提出某材料或电器,学生查找对应的电阻值,或者让学生比较它们电阻的大小;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表中数据,说说为什么前面图12-3中的实验用镍铬合金作滑线?导线为什么用铜丝?还可以再补充一些电阻值,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电阻器
关于定值电阻和电位器,可以收集一些实物照片,用多媒体展示、介绍;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收集(或到电子元件商店购买)一些实物,课上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以准备一些带有电位器的用电器,如收音机等,通过调节音量旋钮,改变其音量。对于电阻的符号,可在介绍了定值电阻之后告诉学生。作为练习,可以让学生画一个由电阻、开关、电源组成的电路图。变阻器的符号可在“活动2”中介绍。滑动变阻器的构造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对于“活动2”,可以让学生对照实物和教材图12-5及有关文字,边观察、边阅读、边思考;如有疑问,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对于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分组活动完成后,全班集中交流讨论,教师视情况点拨引导、提炼总结。通过活动2,应达到如下目的:
⑴搞清滑动变阻器的构造:金属杆的电阻很小,其两端接线柱间的电阻值几乎为零,可以忽略不计;圆筒上缠绕的是表面涂有绝缘层的电阻丝,其阻值较大,标牌上所标的“50ω”即指电阻丝两端接线柱间的电阻值;滑片可以在金属杆上左右移动,滑片的上部与金属杆相连,下端通过电阻丝的接触滑道(刮去绝缘层的部分)与电阻丝相连通。⑵弄懂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当把滑动变阻器的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时(不要求不出现三个接线柱同时接入电路的情况),学生应能指出或画出电流的路径,知道电阻丝的哪部分被连入电路,当滑片向左或向右移动时,能判断出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大还是变小。为使教学更加直观,最好制作一个关于滑动变阻器的动画,当连入不同的接线柱时,动画能清楚地显示电流的路经。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在黑板上画几个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4所示,教师画出不同的连接方法,让学生用彩色粉笔描出电流的路径,判断移动滑片时电阻的变化情况。最后总结:将“a与d”、“a与c”、“b与c”或“b与d”两个接线柱分别接入电路时,能起到变阻作用;将“a与b”或“c与d”两个接线柱分别接入电路时,不能起到变阻的作用。
⑶会画滑动变阻器的符号:学生知道了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原理,学习变阻器的符号就容易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学生虽然会画一个滑动变阻器的符号,但应用到具体电路图中却容易出错,所以应当结合一个完整的电路图,让学生练习滑动变阻器的画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活动2”,也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制变阻器”的方法开展教学:首先明确活动目的,即让学生利用电阻丝等器材自制一个能改变电阻大小的仪器,学生通过构思、实验、尝试、交流、改进,体会到发明创造的曲折和乐趣;然后让学生观察实验室实用的滑动变阻器,并与自己制作的变阻器对比,体会到滑动变阻器设计之巧妙(如电阻丝绕在圆筒上等)。
“活动3“的目的是让学生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调节及判断电阻的变化,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小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连接电路时,要断开开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调到阻值最大的位置;调节滑片前,可先分析当向左或向右移动滑片时,电阻将如何变化,电流如何变化,然后通过实验检验自己的判断,或者先实验观察后分析原因,使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相结合。4.教学评价 课堂测评
1.生活中常用的导线通常是用铜或铝做的,你是否思考过:钢铁也是导体,而且价格便宜,为什么不用钢铁来做导线呢?
2.人的皮肤干燥时,双手之间的电阻约为几千欧至几万欧,10kω= ω;我们平常说的绝缘体,其电阻一般应在1mω以上,1mω= ω。
3.实验室里某滑动变阻器名牌上标有“20ω 1a”的字样,它表示该变阻器电阻的变化范围是,1a表示的是该滑动变阻器。4.在图12-5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丝是 段(用字母表示)。闭合开关,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左移动时,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如图12-6所示,当开关闭合后,用酒精灯对导线加热,电流表的读数会,这是因为导体的电阻与 有关,酒精灯对导线加热时,导线的电阻(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6.关于导体的电阻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粗细相同的两根导线,较长的那根电阻一定较大 b.镍铬合金丝的电阻一定比铜丝的电阻大
c.长短相同的两根导线,横截面积较小的那根电阻一定较大
d.常温下同种材料制成的长短相同的两根导线,粗导线的电阻一定小
7.如图12-7所示,滑动变阻器有a、b、c、d四个接线柱,将该变阻器与一个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通电后使滑片p向右移动,小灯泡逐渐变亮,下面4种接法中正确的是()
a b c d 图12-7 8.电位器是变阻器的一种,它可以用来改变收音机的音量。小红买了一个电位器,如图12-8所示。如果把它与灯泡串联起来,利用它改变灯的亮度,请仔细观察,现想使滑动触头顺时针转动,灯泡变暗,下列连法正确的是()a.连接a、c b.连接b、c c.连接a、b d.以上都不正确 9.在做“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以下几种电阻丝。导线代号 a b c d e f g 长 度 / m 1.0 0.5 1.5 1.0 2.0 0.5 0.5 横截面积 / mm2 3.0 0.8 1.2 0.8 3.0 1.2 1.2 材 料 铁 钨 镍铬合金 铁 钨 镍铬合金 铝
⑴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应选用导线c和(填写代号)进行实验; ⑵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材料的关系,应选用 两根导线进行实验比较; ⑶如选用了a和d两根导线进行实验,则是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 的关系。
10.如图12-9所示,ac、eg分别为长度和粗细都相同的锰铜丝和镍铬合金丝,b、f分别为这两段电阻丝的中点,晓薇同学用该装置做“探究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记录数据见下表: 步骤 m接 n接 电流/a 1 a c 0.5 2 a b 1.0 3 a和c b 2.0 4 e g 0.2 5 e f 0.4 6 e和g f 0.8 ⑴比较步骤,得出结论:导体电阻大小与材料有关; ⑵比较步骤1和2(或4与5),得出结论: ; ⑶比较步骤2和3(或5与6),得出结论:。
11.图12-10给出了几个元件,要求用滑动变阻器调节小灯泡的亮度,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⑴画出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图12-10 ⑵根据连接的实物图完成下表。
滑片p 变阻器连入的电阻变化情况 小灯泡的亮度变化情况 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情况 向右移动 向左移动 参考答案
1.在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的条件下,钢铁的电阻比铜和铝的大,电流不容易通过。2.104ω 106ω
3.0~20ω 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a 4.ap 变小
5.减少 温度 变大 6.d 7.b 8.c 9.⑴f ⑵f、g ⑶横截面积
10.⑴1与4(或2与5,或3与6)⑵横截面积和材料相同时,导线越长电阻越大 ⑶长度和材料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11.⑴如图12-11所示。
图12-11 ⑵如下表所示:
滑片p 变阻器连入的电阻变化情况 小灯泡的亮度变化情况 电流表的示数变化情况 向右移动 变 大 变 暗 变 小 向左移动 变 小 变 亮 变 大 “自我评价与作业”指导 1.右 左
2.能起到变阻作用的接法是:将“a和c”,或“a和d”“b和c”“b和d” 接入电路。将“a和b”或“c和d”接入电路不能起到变阻作用。课外活动
本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自选器材,动手制作。
下面的方案可供参考。如图12-12所示,可以用较粗的带绝缘皮的铝导线作灯杆,用半个乒乓球或小塑料瓶作灯罩,用回形针或按扣作开关,用塑料盒、硬纸盒或小木板作底座。各部分之间用粘合性较强的胶水(五金商店有售)粘接。
第三篇:苏科初中物理九上《14.1 电阻》word教案
6.3 电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电阻及其单位。(2)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自主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电阻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电阻的概念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3、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三、教具:
教师实验:小灯泡、开关、电源各
一、导线若干、电阻丝板一个。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演示实验:课本14页图6.3-1示,用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铁线和镍铬合金分别连入电路中,再观察灯泡的亮度。(变暗)说明: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使灯泡的亮度不同。这种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叫做电阻。
(二)进行新课:
1、电阻
(1)师: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越大。
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就算导体两端没有电压,没有电流通过,它仍有电阻。
(2)让学生阅读课本15页图6.3-3,让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电阻大小来划分的。
提问:从表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①由下至上,导电能力增强②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界限③表中,银的导电性能最好,陶瓷的导电性能最弱。
(3)教师介绍电阻的符号及单位:
符号:R 单位:欧姆(欧)(Ω)
其他单位:千欧(kΩ)兆欧(MΩ)
1kΩ=1000Ω 1MΩ=10Ω
进行单位换算练习。2 MΩ= kΩ= Ω; 200Ω= kΩ= MΩ。
(4)教师介绍电阻器(电阻)及其在电路图中的符号:(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广泛使用)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1)学生阅读课本17页“几种导线的电阻值” “小数据”。
(2)教师提问:表中,导体的长度、粗细相同,材料不同,而电阻的大小不同。说明了什么? 结论:电阻的大小跟材料有关,材料不同,电阻的大小一般不同。
(4)教师提问:电阻可能大小可能跟几个因素有关,研究时应该用什么方法?
生:用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与一个物理量的关系时,只改变其中一个变量,控制其他变量不变,探究其与物理量的关系)(5)设计实验(图类似课本14页图6.3-1)
(6)实验:用材料、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连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
现象:镍铬合金丝的长度越长,灯泡越暗。
结论:在其他因素相同时,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有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7)实验:用材料、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连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
现象:镍铬合金丝的横截面积越大,灯泡越亮。
结论:在其他因素相同时,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8)实验:将一段镍铬合金丝绕成一圈圈,并与一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中。用酒精灯对镍铬合金丝进行加热,记录加热前后电流表的示数。
现象:加热后电流表的示数比加热前小。
实验结论:在其他因素相同时,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教师解释:一般情况下,在其他因素相同时,温度越高,电阻越大。但也有例外,比如玻璃,温度越高,电阻越小。当温度变化不大时,影响很小,一般不考虑。
结论:温度变化不大时,影响很小,一般不考虑。
(9)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它只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跟电流、电压无关。
(三)练习巩固:课本P17”动手动脑学物理”、《电阻》堂上练习1
(四)小结: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越大;当接在同一电压
下,电流越大,电阻越小。
(2)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它只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跟电流、电压无关;考虑电阻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应该用控制变化法,比如,跟长度的关系,应表达为:在导体的材料及横截面积时,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有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或:在其他因素相同时,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长度有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五)布置作业:课后作业
(一)。
板书设计: 6.3 电阻
一、电阻(R):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1、单位:欧姆(Ω)
千欧(kΩ)兆欧(MΩ)1kΩ=1000Ω 1MΩ=10Ω
2、符号:
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1)材料
(2)长度:在其他因素相同时,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3)横截面积:在其他因素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4)温度(温度变化不大时,影响很小,一般不考虑)
三、电阻与电压、电流无关
电阻是导体本身固有的属性(性质)。
教学反思:
学生对电阻的兴趣是比较大的,这节课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对电阻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对“控制变量法”的注重程度还是不大够,应加强学生对此研究方法的掌握熟悉,而不单止知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
第四篇:《14.1 怎样认识电阻》 教案1
《14.1 怎样认识电阻》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电阻;
(2)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3)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4)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5)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2)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和使用滑动变阻器,体会滑动变阻器的结构之巧、之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认识滑动变阻器。
教学难点:如何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即如何采用变量控制的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最终归纳得到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
二个规格不同的灯泡、导线、电阻线路板、电源、开关、电流表、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将不同的金属丝接在M、N两端,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实验结论:不同的金属丝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不一样的。
新课讲解: 什么是导体的电阻
(1)提出电阻概念,师指出:原来导体虽能导电,但同时对电流也有阻碍作用,物理学中常用“电阻”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
(2)为了衡量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就要比较电阻大小,要比较电阻大小就要规定电阻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阻单位是“欧姆”(Ω)还有千欧(kΩ)、兆欧(MΩ),多大的阻碍作用是1Ω呢?
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就是1Ω。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导体的电阻大小不同,那么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电阻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并且说明你这样猜测的理由。
生:可能跟长度、材料、粗细和温度等有关;
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以下方案:
设计方案1:小灯泡、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线路板。这种方案定性地进行探究,通过选择不同的电阻线或者不同的长度观察小灯泡的亮暗来判断电阻大小的变化,从而探究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设计方案2:电流表、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线路板。这种方案也是定性的进行探究,通过选择不同的电阻线或者不同的长度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来判断电阻大小的变化,从而探究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设计方案3:电流表、小灯泡、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线路板。种方案综合了以上两种方案的特点进行探究,即可以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同时也可以观察小灯泡亮暗的变化。
小组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师生讨论各种设计方案的优缺点;最后总结设计方案3较好。最后在探究电阻与温度关系时,采用集中的原则,进行演示实验:
把一日光灯的灯丝接到电路中,接通过电路后,观察用酒精灯对日光灯灯丝进行加热前与加热时,小电灯的亮暗的变化,并把现象记录下来,最后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认真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并把实验现象和结果设计在一张表格上记录下来,便于他们比较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论证与评估
老师与学生一同分析各组记录的数据,归纳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结论: 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导线越长,电阻越大; 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有关,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异体的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多数的金属,温度升高,电阻增大。(锰铜的电阻随温度变化很小,碳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4)分析说明。导体的电阻由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所以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阅读课本中几种导体材料的电阻。
电阻器
师:出示电阻,这个电阻它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固定了,忽略温度对它的影响,我们可以说它的电阻是一个定值:
定值电阻:阻值固定不变的电阻。符号:
有时的电阻是可以改变的学生分组讨论活动2:认识滑动变阻器 师生总结
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结构:接线柱、金属杆、滑片、电阻线、瓷筒、支架。符号:
怎样利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路中小灯泡的亮度,学生动手试一试。小结:知道电阻及其影响因素、知道了滑动变阻器有关知识。
五、课后反思
第五篇:_沪科粤教版_初中物理教材使用体会与思考
“沪科粤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使用体会与思考
马鞍山市南山中学 王 兵
马鞍山市各中学使用沪科粤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已有二年了。作为第一批使用新教材进行日常教学的一线教师,这一轮的物理教学,我深有感触。新教材作为课改教学的主要载体和课程资源,较好地体现了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以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课程基本理念。教材以人为本,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要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树立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教材也改变了传统物理课程中“繁、难、偏、旧”的内容和学科本位的状况,精选对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所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学科间的渗透、新科技的纳入和增大教材弹性,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读图时代背景下新教材的主要特色
新教材的最初给教师的震撼莫过于那些色彩斑斓的图片了,文字几乎被淹没。严肃的物理教材变成了图画书,让学生欣喜,让老师不适应。再仔细看看,发现所有的物理结论都消失了,要经过科学探究得出,课堂要变成思维的殿堂。整套教材可谓是“图片的海洋,科学探究的天下”。和原教材相比,现行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色:
1、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新教材总是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现象、故事、实验来引人课题说明概念、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和规律的讲述简明轻快,不过分追求严格,浅显易懂。大量彩图启发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有的以图代文,寓教于乐。编排灵活,不似以往那么刻板。文笔生动,引人入胜。总之,新教材在编排、表述与学习情境、活动,设计上都注意到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2、教材难度有所降低。新教材内容覆盖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所有内容,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对某些知识的处埋,只要求“知其然”,不需要“知其所以然”。教材难度适中,没有过多、过繁的计算,但增加了许多新知识等。这样,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自主地探究学习上,同时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新教材特别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探究的教学,从物理概念、规律的产生与发展、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养成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大多是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的,例如:密度的概念、声音的产生、光的传播规律、欧姆定律等,都不由教材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得到。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3.新教材较好地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特别注重联系实际,每一章节都是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与自然现象开始,层层深入、1 环环相扣,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热情和兴趣,既注重知识,又立足能力。教材中有许多这样既来源于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的实例:例如讲到“平面镜成像”时,用了“商店里琳琅满目的货物”一例;讲到“热量”时,用了“青少年成长消耗热量和饮食”一例等等。可以说新教材在贴近生活,注重物理知识的现代化、实用性及生产应用上做到了有机的统一。
4.重视方法的指导。新教材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拓宽思维的视野,初步领悟到许多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真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致同学们”,到各章中的章节诗歌、“科学探究与活动”、“方法指导”、“信息浏览”、“课外活动”等内容,教材总是企图更换课堂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新教材也特别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特别是人文精神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例如:教材中对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介绍、对我国灿烂的古文化和现代科技的介绍等等,这一切对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都至为重要。
5.新教材在体现理科教材的一般共性的同时,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社会定位和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合作学习,善待他人,正视批评。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方面,新教材作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新教材突出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认识宇宙,并以多种形式提倡并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一切都为学生今后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新教材指导下的教学变化
“沪科粤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使用过程中,老师对教材有些不适应,而学生却更喜欢现在的物理课本和物理课堂。那么,如何理顺教材、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成了当今初中物理课堂的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我认为:只有把握住在新教材指导下的教学变化,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程设计理念的变化
过去的课程理念,是使学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因此在考虑物理课程时,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首先想到的是物理学有那些知识,想到的是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而新课程的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因此,新课程不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它首先考虑的是公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有些在物理学中十分重要的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较为显眼的位置。如每章学习前的“章头诗”等。在这里,物理学的内容,主要是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的介绍物理学。
2、教学目标的变化
过去的物理教学,依据的是《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大纲”分解到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知道、理解、掌握某知识点和得到某个技能的训练。新课程指导下的教学,依据的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标准”分解到每节课的教
学目标,除知识技能教学目标外,还有两个与知识技能并列的、同等重要的教学要求,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中要达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就要求教师以物理知识与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是要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培养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3、教学过程的设计的变化
过去的物理教学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许多学生只重视最后的结论。不仅是学生,教材上也将结论着重标出。教学过程普遍是重结论、轻过程。学生学习过后,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了弥补学生理解问题的许多不足,只得采用题海战术,对知识点旁敲侧击,亡羊补牢。如此培养出的学生,当然容易成为作题机器,造成高分低能。新课程物理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论。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应该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可见,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懂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新课程物理教学过程设计,首先提出问题,接着是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环节的提出与重视,我个人认为,能否充分实施这一环节,是新课程理念课和旧课程理念课的重大区别。这一环节,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在自由、平等、竞争的课堂气氛中,争取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审题,整理、加工、提炼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在相互交流和激烈的思维碰撞中修正自己的认识。学生的潜能被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能达到高潮。这时学生会急于知道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哪些猜想与假设成立,激情中的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接着目的明确地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最后完成分析、论证及评估。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成功与收获中完成一节物理课的学习,并期待着下一节物理课的到来。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就是要激励思维,使学生充分联想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求知,获得技能,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与实验方法的熏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体现了物理课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三、一轮教学后的几点思考
在一轮的教学中,我感到:时代在变,教材在变,老师要不落伍,就必须研究教法,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以下是我使用沪粤版教材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1、把窗户打开,让风儿进来
沪粤版教材无论从版面的设计、色彩的搭配、各类探究活动的编排上都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景,开放了更多的空间。但作为成年人的老师,特别是从教几十年物理的老教师可能很难适应这样的教材。而要适应,物理教师首先要学习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传统的应试教育是因循守旧的模式,教学方式为“灌输”式,课堂是教师的“讲堂”,学生的活动成了形式化的表演,探
究性实验变成了验证性实验或讲授式实验,应该让学生亲眼目睹的现象变成了记忆和背诵的条条框框。而新课程注重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评价,在探究学习的视野中,课本就是探究的资源之一。但仅仅坐在课堂里,是得不到探究学习所需要的丰富资源的。探究学习需要学生和老师要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世界。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要打开观念之“窗”,感受外界的清风,勇于拆除心中的“围墙”,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大胆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思维的火花在交流和合作中碰撞出来。
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我们常用“一桶水”和“一杯水”来形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比例,教师在所任教的学科中,努力扮演全知全能的角色。但信息时代的到来,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已经要求教师要从“一桶水”变成“长流水”,才能永保活力。新教材与生活和社会联系非常密切,内容涉及科技新领域、物理学史等等方面的知识,很多知识还必须借助网络去搜索,借助现代多媒体来展现,这无形中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些对教师来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物理教师向复合型教师发展。特别是“探究式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也十分重视培育学生学习的独立意识,在探究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确实只用很少的时间讲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的教师失去指导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工作的难度更大了。因为探究学习对于知识范围、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活动等都是开放的,这就对教师的知识面、思维想象力、创造力、逻辑分析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宽容的态度等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上课少讲,意味着教师要做更加精细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学习指导工作。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知识需要经常刷新,面对我们比较生疏的东西,要勇于学习,善于学习,敢于学习,唯有如此才能不误人子弟。平时,除钻研新课程标准外,还要经常翻阅不同版本的物理教材及其应用的参考书,同时订阅了一些科技类杂志报纸,以扩大知识面。另外,对语文、外语等其它学科也应有所涉猎,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上课时,能见缝插针适时滲透,日积月累就能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比如,学生在做到用物理知识解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潭深疑水浅”时,很容易就能够想到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的折射。所以,我们在解读教材的同时,也要解读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在学习教材的同时,也要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因为“君子博学,善假于物也”。可以阅读物理教学相关的期刊杂志,及时了解新课程的动态和成果,还可以浏览有关物理教学的网站,下载优秀教学资源,参加物理教学论坛,把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放到网络的虚拟社区,能够得到更多同行的关注和帮助。
3、从“教教材”到 “用教材教”
一套教材的内容不可能照顾到方方面面,有的内容并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或者说结合得不够好。新课程理念要求广大教师不要把自己仅仅当作“课程的执行者”,去做一些照本宣科的简单教学活动,尽管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它绝非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的联系地方实际和学生实际,及时把新信息、新成果整合到教学内容中去,完全不必受新教材的制
约。在集体备课中,不仅要注重教师“教什么”,还应当研究“怎么教”,研究可以从多方面进行,首先要研究教材如何体现课标的要求,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后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选择相应教法。如“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机顺利发射和回收,以及航天员杨利伟的太空生活等,可以结合教材中声音的传播、地球同步卫星的近地点、远地点的动能、参照物、失重等知识点加以渗透,把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上的相关内容引入课堂。又比如,教材中有些活动是要求学生走出学校去街道社区,但是被采访的单位不一定能够配合学校工作的开展,导致这类活动无法正常进行。此时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如邀请从事该行业的家长到学校进课堂给学生讲讲这方面的知识,或者指定几个同学去网上搜索资料,让他们去充当营业员、工程师,模拟情景让其他学生提问、讨论。师生这样的共同交流,即使学生得到的知识是不全面的,但他们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应该是充满快乐体验的。而快乐,不就是教育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吗?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是一个由改革课程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也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新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我认为,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既要更新知识,更要更新观念,才能不断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老师要宽容、尊重、鼓励,尽量保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要能与学生平等的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和学生一道思索,一道享受探索收获的快乐。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为新课程改革、实施贡献一份力量的责任。我们绝不能以任何借口消极对待新课程改革。我们要努力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把握好新教材,在课改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业务水平,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