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物理下册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案1 沪粤版
沪粤八下《7.3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设计
一、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
2.使学生领会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方法。【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讲授法。【教具】
斜面,小车,长木板,毛巾,棉布,气垫导轨装置。【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讲过的知识: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提问: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情况将会怎样?
(二)新课教学
1.让同学们猜想然后做实验:装置如图9-19所示
注意:(1)用同一小车做三次实验,每次都使小车从静止开始由同一斜面的顶端下滑,保持小车滑到三种水平表面时的初速度相同;
(2)告诉学生由于水平表面的材料不同,小车沿水平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阻力不同,沿毛巾表面运动受到的阻力最大,沿水平木板运动受到阻力最小。
专心
爱心
用心
演示结果:在第一次实验中,小车沿垫着毛巾的水平表面滑行,阻力f最大,滑行的距离最短,运动的时间也最短,显然速度减小得最快。在第二次实验中,小车沿垫着棉布的水平表面滑行,阻力f比第一次实验小了,滑行的距离和运动时间也都延长了。第三次实验中,小车阻力最小,车滑行的距离和运动的时间都最长,小车速度减小得最慢。可见,实验证明,阻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越长,运动的时间也越长,其速度减小得越慢。
2.科学的推论:300年前,伽利略在类似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阻力等于零,物体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不停息地运动下去。科学家笛卡尔补充了伽利略的结论:如果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的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讲到这里,教师可补充气垫导轨实验,这是一个可将摩擦力减到最小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到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运动物体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3.牛顿第一定律: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定律的前半句为定律成立的条件,“不受外力”;后半句是定律的结论,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说的是:当物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化。牛顿第一定律是阐述物体运动规律的三大定律之一。定律说明运动不是靠力来维持的,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师应明确指出,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这个力或那个力的作用,不可能给物体创造一个不受外力的条件,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但是这个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和某些间接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概括出来的,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三)巩固新课
课下阅读课文,记住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提问学生,当堂复述。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实验 2.科学的推论
(1)伽利略的推论:运动物体若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笛卡尔的补充推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的大小不变,运动的方向也不变化。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专心
爱心
用心
3-状态。
第二篇:广东省东莞市八年级物理下册《7.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粤教沪版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信义学校八年级物理下册《7.3.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第一课时)》教案 粤教沪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解释简单的力和运动的现象。
(3)初步认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建立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过程与方法
(1)乐于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与过程
(2)、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并观察实验中的现象,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分析、猜想、推理总结。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生活实践与观察思考,感悟到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存在。(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设计思路: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现象——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能运动出发,提出问题激发矛盾,接着安排探究活动1,认识力并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为了增加学生实验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本节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演示实验为探究活动,力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能解释简单的力和运动的现象。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及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学方法:观察、实验、推理
教学器材:斜面、小车、木板、毛巾、棉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通过对物理学史上的几位著名人士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描述介绍,让学生自己发表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认识到力和运动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而引入到活动探究上来。
二、新课教学:
(一)、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演示实验:在桌面上推动物体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立即停止. 演示实验:在桌面上再推动物体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产生运动或继续保持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动或就要停下来.”即:物体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运动和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活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提出问题:如果运动着的物体只受到阻力的作用,当阻力变小时,物体运动的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设计验证实验:介绍与观察教材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其目的是什么?(获得相同的水平初速度,要通过实验来说明)②让同一小车在三种不同材料的表面上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③几次实验中是否需用同一辆小车? 收集证据与实验探究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并比较每次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将实验探究结果记录在书本的表格内。分析与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下面问题,从而得出结论.
①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②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⑧小车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④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⑤根据上面的实验进行推理,若没有阻力,小车将会怎样运动?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认识到,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其运动的路程越长,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时间越长,当物体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小时,物体运动的时间将越来越长,如果受到的阻力为0,物体将永远沿直线运动下去。
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伽利略根据实验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做匀速运动.笛卡尔补充“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量的事实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三)、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应突出以下关键字、词:
“一切”表示宇宙间万事万物,即三维空间所有物体都应遵循这一规律.
“总”表示过去遵守、现在遵守、将来也遵守.即在时间流逝过程中第一定律总是成立的.
“或”表示“二者居其一”.即原来运动的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原来静止的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不可能转变为静止.
三、小结: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力的情况.虽然世界上没有真正不受力的物体,但大量的事实可以验证这一定律是正确的.
牛顿第一定律还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也就是说,力能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能使物体的速度加大或减小,也能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课后记:
本节的教学主要围绕“力和运动”关系开展教学设计,从物理学上的讨论到实际生活事例的 2
分析,从活动的设计探究到归纳总结,从规律的得出到知识的应用,都要紧紧抓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三篇:物理:沪粤版八年级 怎样描述运动(教案)
7.1 怎样描述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泞先要选取参照物.知道运动的相对性。(3)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对人最生活事例的观察、讨论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山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5)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人益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教学难点:生活中所说的运动和静止,人都以地面为参照物,在学生的日常观念中认为人地是静止的,所以选“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克服学生头脑中前概念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
二、教授新课
(一)。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教师引导]:组织辩论赛
辩题:火车到底动还是不动? [学生活动]:正方:小明派 观点--相对于站台 火车不动
反方:小华派观点--相对于已开行的列车 火车动
[学生活动]: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看图7-1,怎么判断谁运动了?学习参照物的概念
[分析得出结果]: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做出判断,小明选取站牌,小华选取已开行的列车为参照物,所以他们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列举一些实例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看图]: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对教材中图7-2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正确结论,并填写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多媒体展示]:“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晋朝葛洪《抱朴子》
“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唐 无名氏《浪淘沙》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唐 李白《秋浦歌》
[学生活动]:齐声朗诵,并对之作出分析和解释。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发现这类佳句与运动的相对性相关。再结合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出“运动的相对性”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学生结合本节的STS观看播放的课件等视频资料,加深对运动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相对运动和静止。并指明参照物
(三)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运动
[教师引导]:通过天体运动、地质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更多形式的运动。[总结]: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
三.课堂小结
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判别。
2、运动的相对性。
3、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动能。四.作业:P39-40第1、2、3题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下册 怎样描述运动教案1下 沪粤版
沪粤八下《7.1 怎样描述运动》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机械运动的多样性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完成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教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答:2×10厘米)
500微米=______米。(答:0.0005米)
对学生所答进行讲评。
二、新课教学
1.新课的引入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活动1”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板书:“第二章 简单的运动
一、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
(1)什么是机械运动?
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对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活动1”,提问:图中的几号小孩运动了?
生;运动员、足球、列车、地球、人造卫星、太阳系、银河系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专心
爱心
用心
第五篇:2020-2021学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专题01受力分析
第3讲:受力分析
知识要点一:平衡力
受力分析方法: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平衡力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分析。有时候可以采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对多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两个力互相平衡,或者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总保持________状态或做________运动;
二力平衡的条件:
1、二力大小相等
等大)
2、方向相反(反向)
3、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共线)
4、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同体)
1、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在拉力F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有关木块受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受重力和支持力一对平衡力
B.只受拉力和摩擦力一对平衡力
C.受到重力和支持力、拉力和摩擦力两对平衡力
D.无法确定2、2018·枣庄
如图所示,小丽用力F把一木块压在竖直墙面上静止,现有以下受力分析,下述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①小丽对木块的压力F和墙对木块的弹力是一对平衡力
②小丽对木块的压力F和木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③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和木块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④小丽对木块的压力F和木块对小丽的弹力是一对平衡力
A.只有①正确
B.只有④正确
C.只有①③正确
D.只有③④正确
3、如图所示,小明用水平力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没有推动。关于木箱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推力大于摩擦力
B.推力小于摩擦力
C.推力与摩擦力大小相等
D.推力和摩擦力方向相同
4、体育课上小伟和小强进行爬绳和爬竿比赛,小伟爬绳,小强爬竿,两人同时匀速向上爬,则()
A.小强受到竿的摩擦力小于他受到的重力
B.小伟受到绳的摩擦力大于他受到的重力
C.小强受到的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D.小伟受到的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1、二力大小相等
等大)
2、方向相反(反向)
3、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异体)
4、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共线)
4、如图所示,花瓶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在下列力中,属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是
()
A.花瓶的重力与花瓶对桌面的压力
B.花瓶的重力与桌面对花瓶的支持力
C.花瓶对桌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桌子的支持力
D.花瓶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花瓶的支持力
提升训练
1、如图所示,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其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2、将弹簧测力计右端固定,左端与木块相连,木块放在上表面水平的小车上,弹簧测力计保持水平,现拉动小车沿水平方向向左运动,稳定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右上图所示.木块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与大小分别是()
A.水平向右,3.4
N
B.水平向左,3.4
N
C.水平向左,2.6
N
D.水平向右,2.6
N3、如图所示,一架质量为1.5
kg的“大疆”无人机静止在空中执行航拍任务时,螺旋桨向上的升力是________N;当无人机以3
m/s的速度匀速直线下降时,螺旋桨向上的升力将_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g取10
N/kg)
4、在2019斯诺克世界公开赛中,丁俊晖参赛.比赛前台球静止在球台上,台球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________(选填“平衡力”或“相互作用力”).击球后,球的速度越来越小,是因为受到________的作用.
5、用弹簧测力计两次拉动重为G的物体竖直向上运动,两次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其对应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2,则F1与F2的关系是()
A.无法确定
B.F1<F2
C.F1=F2
D.F1>F26、如下图所示,甲、乙两个弹簧测力计在同一水平面上并相互钩在一起,用水平拉力F1和F2分别拉开,F1=F2=3N,两弹簧测力计静止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对乙的拉力和乙对甲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甲和乙受到的合力均为零,示数均为零
C.乙受力平衡,甲对乙的拉力是3N,乙的示数是6N
D.甲受力平衡,乙对甲的拉力是3N,甲的示数是3N7、如图所示,跳伞运动员在从飞机上跳下、降落伞没有打开之前,下落会越来越快,此时运动员受到的阻力_____重力;当降落伞打开后,运动员匀速下落时,受到的阻力_____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8、如图所示,用细线将小钢球悬挂起来。让其在竖直平面内左右摆动。忽略空气阻力,在图上画出小钢球摆动到B点时所受力的示意图。
109、(2018安徽中考真题第9题,2分)如图甲所示,物块A在一固定的斜面上保持静止,可将物块A看成一个有质量的点(见图乙)。请在图乙中画出物块的受力的示意图。
10、如图所示,小翔站在滑板车上水平向左运动,不再蹬地后,最终会停止下来。将小翔和滑板车看作一个物体,请画出此过程中该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O点上)。
11、(安徽中考真题第11题,3分)
如图所示,一物体沿斜面向下匀速滑动。关于该物体的受力,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物体只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B.物体只受到重力和弹力的作用
C.物体同时受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D.物体只受到重力的作用
12、(2019安徽中考真题第14题,3分)如图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图中分别给出了A、B的受力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2与GA、F1两个力的合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B.F1与F3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GA与F2是一对平衡力
D.F2与F1是一对平衡力
13、(2018安徽中考真题第15题,3分)我们知道,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图所示,重25N的长方体物块甲放在水平桌面上,另一重10N的长方体物块乙放在物块甲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块乙所受的合力为10N
B.物块乙对物块甲的压力为15N
C.桌面受到物块甲的压力为15N
D.桌面对物块甲的支持力为35N14、新知1胡克定律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弹簧是利用弹性来工作的元件.最常见的弹簧是金属螺旋弹簧,其在不受力时保持一定的长度,在受到轴向的拉力时被拉伸,在受到轴向的压力时被压缩,在弹性限度内发生弹性形变.实验表明,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式中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是牛顿每米,单位的符号是N/m.生活中说有的弹簧“硬”,有的弹簧“软”,指的是它们的劲度系数不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作胡克定律.(1)弹簧原长为L0,受到轴向的压力后长度变为L,则弹簧缩短的长度为.(2)某弹簧的劲度系数k=10
N/cm,它的物理意义是.(3)已知弹簧甲、乙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甲=5
N/cm,k乙=1
000
N/m.两弹簧相比, 弹簧是“硬”弹簧.(4)一轻弹簧原长为20
cm,一端固定,另一端受20
N的拉力时,弹簧总长为24
cm,则弹簧的劲度系数k=;该弹簧两端均受到5
N的压力时,弹簧的长度是 cm.2、课外学习小组在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的关系”实验时,实验数据如表。
拉力F/N
0
0.5
1.5
2.5
3.5
弹簧长度/cm
28.5
28.6
(1)在一定范围内,弹簧所受的拉力F与伸长量ΔL(ΔL=L-L0,其中L0指弹簧不受力时的长度,L是指弹簧受到拉力F时的长度)成正比,即F=kΔL(其中k叫做劲度系数,对同一个弹簧来说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请你根据该小组的实验数据计算出该小组同学所用弹簧的劲度系数k。
(2)当弹簧所受拉力为F1时,弹簧长度是25.5
cm,求该弹簧所受的拉力F1。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即Ff=μFN,其中μ是比例系数,叫作动摩擦因数,它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有关.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一般都小于1.将一个重为30N的长方形木块放置在水平地面上,且地面的摩擦因数μ为0.8。当用大小为50N的拉力F拉物体水平向右运动时,求此时木块的摩擦力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