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智慧广场(时间的周期问题)
时间的周期问题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85~86页。[教学目标] 1.结合时间的周期现象,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事物的周期规律,并能根据这些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体会列举、推理、计算等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探究的过程,发现解决时间周期问题的规律,并会运用这个规律来解答问题。[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知道自己下一个生日是星期几吗?想知道吗?学了这节课之后,你很快就能知道答案了。(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见图1)。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今天是11月19日星期四;12月5日是小华的生日。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1:12月5日是星期几?
预设2:下一个11月19日是星期几?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过生日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活动,而周几过生日又是他们非常关心的,以学
图1
生比较熟悉的生日日期为切入点,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孩子们探究的兴趣,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探究方法,建立模型(一)独立尝试,探索问题 1.独立思考
师:小华的生日是12月5日,这一天会是星期几呢?你能帮助小华解决这个问题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答。2.小组交流。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完善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生成的方法,组织学生有顺序的交流。
预设1:列举的方法。把从11月9日到12月5日所有的日期都一一写出来,然后发现12月5日是星期六。
引导学生仿照月历表的形式进行列举。教师播放课件(见图2)展示列举的过程。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每7天就是一个循环的规律。
预设2:推理的方法。根据每7天一个循环进行推算,19日是星期四,再过7天是26日,是星期四;再过7天是33日,因为11月有30天,所以这一天是12月3日,是星期四,再过两天是12月5日,就是星期六,所以12月5日是星期六。
教师播放课件(见图3)展示推理的过程: 师:刚才,我们通过列举和推理的方法推算出12月5日是星期六。在推算的时候,我们都是利用一周7天这个规律来推算的。
(二)组内交流,归纳方法
师:一周有7天,可以看作一个周期,能不能利用这个规律用更简洁的方法来解决? 小组探究,集体交流。
预设:先算出11月19日到12月5日一共经过了多少天,可以分两段来计算天数:11月9日到11月30日为第一段天数,计算方法为30-19=11(天),再加上12月份的5天共16天;7天一个周期,16÷7=2(周)……2(天),经过了2个周期多2天,往下数2天,就是星期六了。
教师播放课件(见图4),再次引导学生理解,明白两点:一是计算经过了多少天的方法;二是用除法计算得到的商表示什么,余数表示什么,根据余数确定是星期几。明白这两点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周期问题的方法。
(三)集体交流,建立模型
师:回想刚才解决问题的三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预设:这三种方法都利用了一周有7天的规律,第三种方法是用计算的方法,更快更简单。
师生一起总结出解决时间周期问题的方法,并同时引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时间的周期问题。(四)联系生活,构建网络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按照规律不断重复出现的? 预设1:十二生肖 预设2:一年四季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头到尾经历探究简单周期问题的全过程,其中经过的天数是解决时间周期问题的关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运用过去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两种策略具体形象,便于学生理解,第三种策略较为抽象,但更具实际应用价值,有利于让学生把握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本质规律。最后通过回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以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方法的最优化过程,并进一步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建立起周期问题的模型。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几个问题好吗?
图4
(一)基本练习1.回归情境
师:今天是*月*日星期*,现在你能算出你下个生日是星期几吗? 学生自行解答。
汇报交流时让学生先说一说经过的天数的计算方法。2.(见图5)
2015年7月25日是星期六。8月13日是星期几?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验证。交流时,让学生说清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论学生采用哪种方法解决,只要有道理都要给予肯定。
(二)变式练习:解决问题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见图6),是古代渔民的作息规律,算一算在60天内有多少天在打鱼?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总结:这是一个周期问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周期是5天。(三)综合练习
广场上摆了112盆花,排列顺序如下图(见图7),如果第一盆是菊花,那么最后一盆是月季花吗?
图7
图6 图5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渗透时间观念,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同时在练习中,引导学生感知到生活中的周期美。
四、梳理总结,提升认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学会了借助周期规律来推算时间的周期问题这个知识。预设2:继续应用了列举法、推理法、计算法来解决问题。
预设3: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学会了时间的周期问题,就能解决很多生活中问题。【设计意图】以教材日历牌为依托,引领学生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青岛市黄岛区实验小学
李志梅
第二篇:青岛版三下智慧广场时间的周期问题教案
《智慧广场——时间的周期问题》教学设计
青岛市崂山区西韩小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周期的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体会列举、推理、计算等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3、通过数学活动,进一步积累活动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成功的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发现时间的周期现象
谈话: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日历牌上今天是什么日子?明天是星期几?咱们接着数,咦,你发现了什么?(预设:
1、从星期五又回到了星期五;
2、按照一周七天不断重复出现;
4、每7天一循环)咱们再接着数,谁能把刚才的发现再说一说?谈话:我们都发现每7天一个循环,从周一开始,过了7天又到了周一,从周二开始,过了7天又回到了周二(教师同步用手势表示循环过程)谁能接着说下去?(预设:从周三开始,过了7天,又回到周三,从周四开始......)我们在数学上也遇到了像这样的周期现象,我们一般把不断重复的这一组叫做一个周期,刚才我们发现的周期是几?现在是6月5日星期五,那2天后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呢?(6月7日星期日)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探究时间的周期问题。
请仔细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今天是2015年11月19日,星期四;12月5日是小华的生日)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
1、从11月19日到12月5日还有多少天?
2、12月5日这一天是星期几?)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怎样解决12月5日这一天是星期几呢?请同学们先静静的想一想,把想法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又多又好!
汇报交流:
预设:
1、查年历卡(这种方法既快,又方便,如果没有年历卡怎么办呢?)
2、列举法:
第一种:谈话:谁能再说一说刚才这位同学是怎样解决的?师小结:像这样,把所有的日期和星期几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竖向列举)把从11月19日到12月5日所有的日期以及对应的星期几一一写出来(教师同步用手势表示);
第二种:(横向列举)同样把所有的日期以及对应的星期几一一写出来了(教师同步手势表示)。
谈话:请大家比教一下前两种方法的共同点是什么?(预设:都是把所有的日期一一列举出来)
第三种:(只写一组星期一到星期日)谈话:比较第二,三种方法,有什么不同点呢?为什么只写一组就可以了呢?(预设:一周有7天,每7天一循环,所以只写一组星期几就够了。)
第四种:(跳跃列举)
谈话:跳跃列举与前面的方法相比,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预设:优点:简单、迅速的推算出结果。缺点:从11月26日推算到12月3日有可能会出错,需要细心一些)小结:以上4位同学都是用列举法来解答的(板 ...书)。
3、推算法:
谈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预设:
1、为什么要加7呢?
2、为什么加七之后还是周四呢?最后为什么加2呢?
小结:像这样,利用每7天一循环的规律,跳跃性推算出结果的方法是推算法。
计算法:
预设:
1、为什么要先算出16天?总天数16是怎么求出来的?
2、为什么除以7?得数2周是什么意思?
3、余数是2,怎么推算出是星期六呢?
4、推算的时候,为什么从星期四开始推算,而不是别的?
这种方法叫做计算法(板书)。
谈话:谁能再来说一说刚才的解题过程?谈话:这里为什么除以7?生:因为一周7天,不断循环。由此可见,我们在计算之前,首先要知道一周7天,看做一个为周期。我们再来理顺一下解题步骤,首先,找周期,接着列算式,最后看余数得出答案。通过我们一起努力,我们总结出了解决时间的周期问题的步骤是:【找周期】【列算式】【看余数】
下面,让我们结合日历表,数形结合来回顾一下......三、比较总结,提升方法
谈话:刚才交流的几位同学的方法都很好,你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方法,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3种方法,分别是列举法,推算法和计算法,你能评价一下这三种方法吗?
预设:列举法要把所有的日期都列出来,比较麻烦,推算法比列举法要简单一些,如果2个日期之间经过的天数比较多,那么用计算法最快。
谈话:这三种方法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共同点吗?
预设:
1、都是先找出这个问题的周期是7;
2、都是根据每7天一循环这个规律来解答的;
小结:看来我们要解决周期问题,首先要找到他们的周期是几。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时间的周期问题,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周期问题,这是不是周期问题呢(课本86页,第五题),为什么?那么第112盆花是月季花吗?请独立解答!
重点数型结合,展示第28组的最后一盆是月季花。
谈话:哪位同学能像我们总结这个问题(指板书)的步骤一样,总结一下它的步骤?预设:找规律,列算式,看余数,当余数是0时,根据商来判断答案。
谈话:在解决图形的周期问题和时间的周期问题时,我们都用了计算的方法,请仔细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小组之间讨论一下,看看哪个小组的眼睛最亮。
相同点:都是利用周期的规律解答,解答方法一致,都是先找周期,再列算式,最后看余数确定答案;都是用总数除以周期。
不同点:
1、时间的周期问题,周期是7,而图形的周期问题,周期是4,不同的情况下,周期是不同的。
2、列算式时,时间的周期问题必须计算出经过的天数,再计算。
3、看余数时,如果没有余数,要根据商来判断结果。
谈话:刚才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究出了解决周期问题的基本步骤:
找周期,列算式、看余数。
四、巩固算法,提升技能
你们会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周期问题吗?
自主练习2:今天是11月25日,星期五,明年1月6号是星期几? 重点交流:怎么根据6周来确定答案呢? 自主练习3:李老师要把写着1、2、3、4......150的卡片依次发给小红、小丽、小军、小青四个人。131号发给谁呢?
重点交流:怎么算的,怎么想的?
五、课堂总结,深化体验
快乐的一节课就要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
1、我学会了用计算法解决周期问题;
2、我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基本步骤:找周期、列算式、看余数;
3、我们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了问题。
4、我学会提问题了......谈话:(PPT同步演示)我们首先根据情境,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最后比较总结,提升方法。我们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找周期,列算式,看余数。
你们的收获真不少,希望你们能将这些收获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
第三篇:三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智慧广场—还原问题》教学设计
《智慧广场—还原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三年级下册65页智慧广场。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和步骤。教学过程:
活动一:问题导入,感知策略。
(课件呈现。)猜一猜:一个数除以7再加上3,正好是8,这个数是多少? 师:你知道这个数是多少吗?(35)师: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先用8减去3等于5,然后用5乘7就得到了35。师:你是由结果往前倒着推想得到的,是吗?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
【设计意图:设计猜一猜,使学生初步体会“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活动二:初步体验,明晰策略。(1)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图中的信息。)
师:你能把这些信息用你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吗?(2)整理信息。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集体交流。预设: a.画示意图。
展示交流,让学生明白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和数量间的关系:用长方形表示原有的豆浆,不知道有多少升。卖出一半,剩下的一半用黄色表示,这是第一幅图。再加入10升是28升,用第二幅图表示。
b.画线段图。
展示交流: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原有豆浆,卖了一半,取线段的一半,改用虚线表示;又加10升是28升,在原来的线段右延长一段,表示又加的10升。
活动三:深化理解。师:现在你能解决了吗?(学生可能还是解决不了。)
师:别着急,我们一起来回顾梳理一下。刚才不管是哪种方法整理,同学们都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整理信息的。你能用更加简洁的方法的再整理一下信息吗?
学生讨论交流。
(课件呈现。)原有?升 卖了一半 又加入10升 现有28升 师: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导学生回忆“猜一猜”环节所用的方法,产生“倒过来推想”的想法。)师:我们试着从结果出发,倒着想想看看。(1)小组整理信息,教师巡视。(2)展示交流。事情发展的顺序(课件呈现)
倒过来推想
师:现在能解决了吗? 活动四:解决问题。
预设:(1)28-10=18(升)(2)(28-10)×2 18×2=36(升)=18×2
=36(升)
师: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
小结:有些问题倒着想反而更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像刚才这种“倒过来推想”的方法,在我们的数学中和生活中经常使用,板书:倒过来推想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感受、体会“倒过来推想”的策略,体会它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活动五:自主探究,理解策略。
1.课件出示:张军原来有一些卡片,后来又收集了20张;送给李明32张后,还剩18张。张军原来有多少张卡片?
师:谁能来演示一下这个过程?
(学生借助卡片演示收集、借出的过程。)师:想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预设思路:
预设算法:
(1)18+32=50(张)(2)18+32-20 50-20=30(张)=50-20
=30(张)
3.回顾反思。
师:通过刚才解决这两个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交流。
师小结:知道现在的结果,要求原来的数量,我们可以从结果出发,倒过来推想,寻找答案。【设计意图:由直观向抽象过渡,有了前面的基础,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尝试解决问题,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进一步理解“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4.实践应用,深化理解。(1)填数练习。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总结方法:(课件显示。)
(2)提高练习。
一个抽屉里放着若干玻璃球,每次取出其中的一半,这样反复操作3次,这时抽屉里还剩5个。抽屉里原有多少个玻璃球?
(课件呈现。)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交流订正。(3)生活中的数学。
307公交车到达A站后,下去8位乘客,又上来12位乘客,这时车上有24位乘客。到达A站前车上原有多少乘客?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安排不同题目的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六: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分享自己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七:拓展延伸。
联系生活实际,尝试设计一道用“倒过来推想”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作业,让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感知数学的乐趣和魅力。】
第四篇:青岛版二年级数学智慧广场
智慧广场—分类列举
梁堂镇中心小学 李秀格
教学内容:教科书98-99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出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形成利用分类列举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2、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分类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列举法,感受列举法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的分类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准备:长方形操作纸片、多媒体课件、三种水果图片若干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大家喜欢吃水果吗?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水果?
如果你想吃水果,这两种水果可以怎样吃?谁来演示给大家看?
像同学们这样把三种吃法一一列举了出来,寻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分类列举(板书课题),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今后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要经常用到它。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呈现问题,明确题意
出示三种水果,可以怎样吃?(看大屏幕)
课件展示:用苹果、香蕉和草莓三种水果做果盘,至少用一种水果,最多用三种水果。一共可以做多少种果盘?
仔细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至少用一种水果,最多用三种水果”是什么意思?(学生得出可以用一种,可以用两种,也可以用三种。)
2.确定策略,尝试探究
想一想可以用分类列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怎么分类列举?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结:同学们都把他分成了三种情况,这在数学上叫做分类,先考虑哪一类?在考虑什么?(出示只用一种水果,用两种水果,用三种水果)
4.探究操作,寻找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水果图片,同桌合作,探究一下一共有多少种拼法。(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交流方法和思路。
2.如果有没按顺序列举的,就各拿一份让学生去比较。3.追问:你觉得哪种列举方法好?为什么? 想一想这样有条理、有顺序地分类列举有什么好处? 并适时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4.在这样的有序列举中,你觉得哪一类尤其要做到有序呢?(用两种水果做拼盘时)5.提出问题,深入思考
如果没有这些水果图片,还可以怎么办?(画图,用图形表示)6.发现规律,列表思考
通过列表的方法也可以很快的找到这七种拼法,你能看懂吗?(横看是三种水果的名字,竖看是三种情况的分类。)想试一试吗?动手完成发给你的表格吧。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完成自主练习1。
2.用3、6、9三个数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和三位数?
3.用苹果、桃、香蕉、樱桃4种水果做果盘,至少用1种,最多用4种水果。一共可以做多少种果盘?
板书设计
分类列举 不重复,不遗漏 ①实物 ③图形 ②文字 ④列表
第五篇:五年级数学下册青岛版《智慧广场》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智慧广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9~70页。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体会图表的有序性、简洁性和有效性。
2、经历列表或作图寻找规律的过程,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发现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推断等教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有序性。教学重点:应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教学难点:应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学具准备:尺子、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咱们山东省要举行“少儿戏曲大赛”,我们学校从小丽、小军、小杰、小阳4名同学中,选出2人代表学校参加“少儿戏曲大赛”有多少种组合方法?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算出有多少种组合方法?
学生可能争先恐后回答:有4种组合方法,有5种组合,有6种组合方法。师: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究竟有多少种组合方法?
①小丽---小军 ②小军---小杰 ③小杰---小阳 ④小阳---小军 ⑤小阳---小丽 ⑥小杰---小丽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参加“少儿戏曲大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初步探究有多少种组合方法,为下一步有序思考做了一个铺垫。】
二、合作探索
1、合作探究,小结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在找有多少种组合方法时,有的同学只找出4种或5种组合方法,没有找全6种组合方法。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学生可能回答:在找组合方法时,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容易遗漏。师:怎样才能有序的找出所有的组合方法呢?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想法?
生1:我是这样找的:先找出小丽和其他人有几种组合方法,再找出小军和剩下的人有几种组合方法,接着找出小杰的……
生2:我是这样找的:我用A、B、C、D分别代表这4名同学,连一连,数一数,就知道有多少种组合方法了。
生3:……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方法,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思考后回答:这些方法都是先找出小丽和其他人有几种组合方法,再找出小军和剩下的人有几种组合方法,接着找出小杰的……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的点拨、补充和小结。
2、深入探究,总结规律
师:如果从5名同学中选出2人代表学校参加“少儿戏曲大赛”,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法? 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方法;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师:这位同学我们利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先思考,师再提示:如果用点来表示学生人数,用两点之间的线段表示一种组队方法,你能完成下表吗?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下面拿出表格四人为一小组开始探究吧!找出规律之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先独立填表,找出规律。完成后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小组1:两名学生时,只有1种组队方案;增加一个人变成三个人时,增加的这个人,要和前面的两个人都各自有一种组队方案,所以就增加了2种组队方案;再增加一个人变成四个人,就会增加3种组队方案……
小组2:两名学生,只有1种组队方案;三名学生比两名学生,增加了2种组队方案;四名学生比3名学生,增加了3种组队方案;五名学生比四名学生,增加了4种组队方案……
小组3:两名学生时,只有1种组队方案;三名学生时,一共有“1+2=3”种组队方案;四名学生时,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一共有“1+2+3=6”种组队方案;五名学生时,一共有“1+2+3+4=10”种组队方案场。
小组4:两名学生时,只有1种组队方案;三名学生时,组队方案为1加2;有四名学生时,组队方案为1加到3;有五名学生时,组队方案为1加到4;有六名学生时,组队方案为1加到5;以此类推。
……
师小结:如果从n名同学中选出2人代表学校参加“少儿戏曲大赛”,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法?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生答。
教师板书:组队方案=1+2+3+…+(n-1)
【设计意图: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经历列表或作图寻找规律的过程,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发现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图表的有序性、简洁性和有效性。】
三、自主练习
1、课本70页第2题
从明明、红红、丽丽、平平4人中挑选2人代表班级参加社区调查,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课本70页第3题
某校从5名候选人中选2名参加区“少代会”,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3、课本70页第4题
甲、乙、丙、丁4个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人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练习,不仅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
四、回顾反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课件“积极”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哪个环节最积极?)
学生回答。(课件将绿苹果变成红苹果)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学生回答。(课件将“会问”绿苹果变成红苹果)……
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课件将红苹果装入果篮)
【设计意图:以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几个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