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Unit2 The United Kingdom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05:29: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Unit2 The United Kingdom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Unit2 The United Kingdom教学设计》。

第一篇:高二Unit2 The United Kingdom教学设计

高二Unit2 The United Kingdom教学设

TheUnitedkingdom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英语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文化教学,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学习。因此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2、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话题是“英国”,从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等多角度说明了联合王国的形成、发展,以及它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使学生对英国有一个比较详实的认识,扩宽知识面,有助于深入地理解和领悟英国语言和英国文化习俗。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意识。

3、教学目标:

①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领悟英语。

②向学生介绍基本的猜词技巧,培养学生根据语篇、语境猜词的能力。

4、重难点

①了解联合王国的形成和发展

②培养学生阅读策略和词汇学习策略

③扩展文化背景,探讨英国文化,享受学英语的真正乐趣。

5、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由大本钟、伦敦桥、牛津大学等十几个象征英国的典型事物的图片引出话题。

努力说出尽可能多的事物;辨认图片上的景物

由学生熟知的英国标志性事物导入,调动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恰当地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

二、热身

8个选择题以quiz的形式考察英国的各个方面:如国徽、国旗、人口、面积、货币等

运用已有知识作答

考察学生对英国的了解,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

三、读前活动

whatdoyouthinkthepassagewillbeaboutaccordingtothetitleandthemap?

观察题目和地图猜测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题目和图片来猜测内容

四、快速阅读

略读全文,总结大意和各段落大意并分段:

.whatisthemainideaofthetext?

2.whatisthemainideaofeachparagraph.快速阅读完成练习

培养学生概括段落大意、快速捕捉表层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理解。

五、语言学习

呈现含有生词的六个句子及汉语释义

.TheUkconsistsoffourcountries.2.Englandcanbedividedintothreemainareas.3.ThesouthernpartofIrelandwasunwillingandbrokeawaytoformitsowngovernment.4.Londonhasmuseums,artcollections,theatres,parksandbuildings.5.IthastheoldestportbuiltbytheRomansandtheoldestcastleconstructedbyNormanrulers.6.youcanclarifythequestionifyoustudyBritishhistory.根据上下文选择各个生词的英语释义并朗读单词.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猜测词义的能力和词汇学习策略,并养成英语解释英语的英语学习习惯.六、细节阅读

Part1:①设计表格描述联合王国的形成

②以地图形式描述联合王国的形成并要求学生复述

Part2:就英格兰区域划分及各自特点填空mostpopulationsettledin____________.mostofthelargeindustrialcitiesarein_____.manycitieshavefamous____________.Part3:英国的四批入侵者是谁?他们各给英国留下了什么?

分别以个人探究、合作交流、小组活动等方式完成各练习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从细节上理解,轻松突破本课难点。

七、总结

.whatdoyoulearnfromthepassage?

2.试画英国地图

3.填表,囊括主要内容

总结本堂课内容和自我评价

回顾总结本堂内容,养成学生自我评价的好习惯,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八、提升

利用上一步中的表格,隐去大部内容,要求学生分组活动,以导游的身份,设计导游词,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英国。

合作;交流;讨论并展示

使输入的语言转变成语言输出,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对本堂课语言学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同时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了本堂课的能力目标。

九、布置作业

(任选其一)

.writeashortsummaryofthepassage.2.Getreadytoretellthetextinyourownwords 3.Readthetextagainandfindoutsomewords,expressionsandsentencestructuresthatseemdifficulttoyou.听清听懂作业内容

检验学生本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为下节课内容做预备。

第二篇:高二历史(教学设计)

第17课《毛泽东思想》教学设计

教学构思

本节内容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内容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注重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与人们在此过程中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变化相结合;本节课设计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认识规律以及教学内容和特点,将毛泽东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设计成一种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的再次探索的过程。[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区分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认识毛泽东思想对中国发展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开展讨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和学习毛泽东等人以天下为己任和为真理而斗争的品德,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过;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本课教材从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两个角度对毛泽东思想作了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表明,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只有充分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从中归纳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才能在此基础上体会、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深远影响。

难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了解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深远影响,有利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多媒体教学法;材料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导学案自主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习近平通过温故历史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推进新课:

一、走西方人的路—资本主义的困境

二、走俄国人的路--没有结合中国国情

三、走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脉络(自主完成导学案表格的内容)

(二)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1.科学内涵 :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通过问题探究方式辨析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同学们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科学内涵。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通过材料分析概括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三)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通过材料分析概括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影响

(1).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而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2).对中国思想发展而言: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是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3).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而言:

毛泽东思想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结:本节课知识脉络

最后通过学生齐声朗读“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习近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追随伟人足迹,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作业

第三篇:高二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高二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摘要】查字典物理网小编编辑整理了高二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供广大同学们在暑假期间,复习本门课程,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加深记忆,巩固学过的知识!

【教材分析】

物理学的发端始于人类对理解星体运行的追求。三百多年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堪称人类文明与理性探索进程中最壮丽的诗篇,其所体现出的科学智慧的震撼力,至今仍为世人所叹服,它第一次把看似毫不相关的地上与天上运动统一起来,第一次揭示大自然的对称和谐与物理规律表达简洁而含蓄的内在美,并作为牛顿的从 运动现象研究自然力的又一个科学思辨范例,而不断为历代科学家所效仿。从物理学史进程中,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定律》这节内容是对上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进一 步推演,并与之构成本章的第一单元内容。同时,本节内容也是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在高中物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 绝不能仅限于具体知识的讲解、记忆与实际的应用,更应强调人类对天体运动的认识以及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探究过程,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万有引力定 律发现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上。然而,除了教材与教参已有的介绍外,我们对物理学史上这段辉煌史实真正了解多少?我们能否把握整个发现过程中的探索脉络,并将从中领悟到的思想精髓介绍给学生?由此看来,要教好新教材中的万有引力定律一章,适当扩展相应的知识背景,了解有关牛顿引力理论的现代评述,就显得十 分必要了。

【学生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看,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前,学生已经对力、重力、向心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等概念有了较 好的理解,并且掌握自由落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运动规律,能熟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已经完全具备深入探究和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起点能力。

从知识建构的进程来看,在上一节中学生经历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从中向学生渗透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推理论证等方法思想,依照 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播放两个视频片段月球绕地球转动和苹果落地,很容易在他们脑中形成这样一个问题: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和地球对苹果的引力会不会就是同一 种力呢?从而为进一步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确定了切入点。

然而高一学生其思维方式容易停滞在知识接受层面,而忽视概念间、规律间的相互联系,且很多学生不能建立明确的动态的物理图像或物理情景,进而无法通过同化 和顺应,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入手,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创设物理情景,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行互动讨论探究式教 学。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掌握月地检验。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条件,会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习物理规律提出猜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经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引力常量的测量简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提高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重点】

万有引力定律及适用条件。

【教学难点】

月地检验的思路。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提出猜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过程,让学生在物理情景中主动的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体会这种大胆的猜想、已有理论的应用、巧妙的实验检验和从中体现着的科学探索的精神与方法。

【教学设计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遵从平方反比律:。

公式中的G是比例系数,F是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提供行星绕太阳近似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正是这个引力使得行星不能飞离太阳。

『设计说明』:通过上述介绍,旨在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回顾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的前一半,从而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基础,进而引出新课。

二、教授新课

(一)提出猜想

观察视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纠正补充)月球为什么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由于月球受到地球对它的吸引力。

苹果为什么向下运动而不向上运动?

苹果在其重力作用下落向地面。

那么受到的重力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由于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而产生的。

我们很自然的想到,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和地球对苹果的引力会不会就是同一种力呢?

按照我们物理学的研究规律,为了解释某种现象,提出猜想,这是理论,然后再去检验是否正确。物理学就是在不断的检验完善中前进的。同样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也需要事实的检验。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设计说明』:通过月球绕地球运转和苹果自由下落的物理情景,唤醒学生脑中当年由苹果落地而引起遐想进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想像力。

(二)月地检验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互动探究。

检验天上和地上的力是否是同一种力,需要选谁为研究对象?

假定设想成立,天上和地上是同一种力,遵循相同的规律平方反比律,那么苹果和月球受到的力该如何表示呢?

(这是理论猜想)

实际上月球受到的力可以如何求解呢?

(提示:通过天文观测,我们已经知道了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能不能利用圆周运动的知识来求解呢?)

而苹果受到的力我们已经知道为。

猜 测实 际 月 球

苹 果

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验证什么表达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

我们猜想天上地上是同一种力,天上的力是猜想,是理论,地上的力是实际,是检验,我们就是要验证猜想和实际是否相等。只选择一个研究对象月球或苹果,因比 例系数G未知,所以无法检验。我们可以选取两个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比值关系,实际就是月球和苹果的加速度关系,来完成实验的检验,这就是著名的月地检 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检验的思路。

检验思路

① 通过猜想利用引力的平方反比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地球表面苹果的加速度和月球的向心加速度。

② 通过实验观测,利用已有规律,得到月球的向心加速度和地球表面苹果的加速度。

③ 综合以上结果,看加速度比值关系,比较猜想与实验观测的数据,得出结论。

好,请同学们开始验证。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

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理论推导与实验观测得到的结果是相等的。

『设计说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检验思路,进行定量计算,掌握月地检验,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学习物理规律提出猜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同时经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万有引力定律

猜想:宇宙中一切物体之间会不会都存在这样的力呢? 现在我们提到万有引力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是,牛顿当时的魄力、胆识和惊人的想象力实在让我们佩服。这最后一步假设,虽然无法得到直接验证,但是我们也没有反驳它的理由,而且,以后的无数事实都支持了这一点万有引力定律。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定律的内容。

1.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即

――《自然哲学的物理原理》1687年牛顿著

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F为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单位:N;m1、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单位:kg;r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单位:m;G为万有引力常量。

2.引力常量

牛顿得出了万有引力与物体质量及它们距离的关系,但却无法算出两个天体之间万有引力的大小,因为他不知道引力常量G的值。这个问题在一百多年以后,才被英 国的物理学家卡文迪许(1731年-1810年)在实验室里通过扭秤对几个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测量而解决,测出了引力常量G。(展示课件图片,简单讲解实验的原理与思想:铅球之间的引力使T形架转动,带动金属丝扭转,我们可以利用力矩平衡的知识来计算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的大小。因金属丝的扭转程度很小,不易观察测量,所以在T形架上安装了一个小镜,让激光器照出的激光经小镜反射后落在标尺上,小镜转动后,测量光点在标尺上移动的距离,利用光放大的原理确定金属丝的扭转程度,进而测出引力,确定引力常量。)

目前推荐的标准值为G=6.6725910-11Nm2/Kg2,通常取G=6.6710-11Nm2/Kg2,(板书: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它在数值上等于质量是1Kg的物体相距1米时的相互作用力,单位:Nm2/kg2。(强调掌握物理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和以后我们将学习的静电力常量一样,引力常量是自然界中少数几个最重要的物理常量之一。完成扭秤试验后,卡文迪许又测 量了多种物体间的引力,所得结果与利用引力常量G按万有引力定律计算所得结果相同。所以,引力常量的普适性成为万有引力定律正确性的见证,它为万有引力定 律的普遍意义奠定了强有力的实验基础。在导学案上,给大家准备了引力常量测定的资料介绍,希望同学们课下自己阅读,了解其实验的原理与思想。

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已经得到。

问题:如何使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呢?学生讨论回答。

好,请看问题!两个质量均为50Kg的人互相接触时的万有引力如果用定律计算,结果好像是无穷大,那么这两个人永远不会分开了。是我们好不容易得到的定律错了?还是我们在使用定律时忽视了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继续学习的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

3.适用条件

(1)万有引力定律只适用于质点间引力大小的计算。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每个物体的尺寸时,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直接使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模型)

研究相互接触的两个人之间的万有引力时,不能把他们看作质点。(2)当两物体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时,它们间的引力也可直接用公式计算,但式中的r是指两球心间距离。

研究太阳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把它们看作质量均匀的球体。

当研究物体不能看成质点时,可以把物体假想分割成无数个质点,求出两个物体上每个质点与另一物体上所有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求合力,这是微积分的思想。

万有引力定律产生于对太阳系行星运动的研究,但它对物质运动的适用性却要广泛得多。可以这样说,宇宙中凡有引力参与的一切复杂的现象,无不要归结到这样一条十分简洁的定律之中,这不能不使人惊叹宇宙万物超乎寻常的和谐及人类理性思考所具有的统摄力。

4.实践探究

创设情景:既然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间都有万有引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各自之间或人与物体之间,为什么都对这种作用没有任何感觉呢? 根据情景中数据,学生进行估算:

①请估算两位同学,相距5m远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多大?(可设他们的质量为50kg)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代入数据得:F1=6.6710-9N

②已知地球的质量约为6.01024kg,地球半径为6.4106m,请估算其中一位同学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又是多大?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代入数据得:F2=489N

小结:由此可见通常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一般不易感觉到。而物体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如人与地球)就不能忽略了。

5.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①普遍性:万有引力存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

②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特殊性: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和物体所在的空间及其他物体存在无关。

④适用性:只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引力。

6.意义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以前上千年才能观测到一颗行星,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的指导,我们在指定位置很快就发现了新的行星,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了极大信心。

『设计说明』:让学生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使用条件,体会物理学许多重大理论的发现,不是简单的实验总结,它需要直觉、想像 力、大胆的猜想和假设。通过阅读材料,使学生体会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精巧的实验方法,知道科学研究的长期性,提高学生的科学价值观。通过题目练习,学生进行 估算和比较,从中锻炼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万有引力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加深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课堂小结】

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

一、提出猜想

二、月地检验

1.理论推导

2.实验检验

3.结论

4.更大胆的猜想

三、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

2.适用条件

3.实践探究

4.理解

5.意义

学生体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维过程:提出猜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

『设计说明』:通过黑板或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知识,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布置作业】

1.阅读资料,了解引力常量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2.课本问题与练习2、3题。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课下阅读引力常量的测量简介资料,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价值观。【教学设计后记】

本节课我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经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体会牛顿的伟大,了解科学家提出猜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选择研究对象入手,设计检验过程,基本解决了学生对月地检验的理解困难,用事实引导学生经历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认识。

总体说来,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第四篇:高二语文《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翻译课文语句;

2、初步领悟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教学难点:几个特殊句式的翻译,孔子为何“哂由”。

3、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因声求气

先由老师读一二两段,接着学生齐读。

三、疏通文意

1、同桌互译,左边同学翻译到“愿为小相焉”,右边同学接下去翻译。

2、遇到双方讨论仍翻译不了的句子做好标记,留着集体解决。

四、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中心话题是什么?——“谈志”

五、问题探究

切入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问题一:夫子为何“吾与点也”? 问题二:夫子为何“喟然叹”?

六、拓展

孔子之志现在实现了吗?

七、结束语

八、作业布置

1、把本文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亲友听。

2、选做下面题目

(1)孔子的礼乐治国能取代今天的依法治国和民主治国吗?请查阅相关资料,写篇研究性小论文。

(2)本文既是弟子和孔子的“侍坐”,又是一次颇有情趣的教育活动。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仔细研读课文,与同学讨论一下,并写出讨论纪要。

(3)本文中孔子的四个弟子,你最喜欢谁?再查阅一些资料,制作几张人物短评的小卡片。

用心 爱心 专心

116号编辑

用心 爱心 专心号编辑

116

第五篇:《声声慢》教学设计(高二必修)

执教者:高二语文李燕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意象,体验意境,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力和表达力。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读读,议议,品品。

2、让学生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理解李清照心中的国愁、家愁、情愁。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难点: 教学方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品读法,讨论法,教师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的发言作好点拨、补充和总结。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文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幻灯一:出示画面“宋词鉴赏”和《声声慢》音乐。)欣赏音乐,预习课文。

一、回忆旧课导入新课(3分钟)

师: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女词人的情感世界。而这位女词人,就是被称为古代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幻灯二:出示李清照的画像。)关于李清照,其实,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她的作品。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这幅图,能猜出是哪首词的画面吗?(幻灯三:出示“鸥鹭惊飞”图。)

师:是呀,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丛中,看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我们似乎也可以感受到词人心中洋溢着的那种愉悦,体会到她开朗、活泼的少女情怀。然而,斗转星移,经历了一些人事变迁后的李清照,又给我们娓娓道来怎样的心情呢?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声声慢》。(幻灯四:出示课题和图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学生自由朗读《声声慢》。

二、对比感知 把握情感

明确——《如梦令》欢愉、轻松、高兴„„ 《声声慢》愁苦、凄凉、哀婉„„

师: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词的词眼,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呢?明确——“愁”。(幻灯五:出示“愁”。)很好!情感基调的把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而大家对《声声慢》这首词的情感把握得非常准确。对,就是一个愁字!

师:不仅我们读出了李清照的愁,就连一位法国诗人克洛岱也读出了李清照词中的愁,并且还把《声声慢》改写成了一首法国诗。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他的这首《绝望》。(幻灯六:出示《绝望》。

下载高二Unit2 The United Kingdom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Unit2 The United Kingdom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二年级羽毛球教学设计

    高二年级羽毛球教学设计 ————正手发高远球 一、教学理念 1、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依据。 2、面向全体学生,以“三体......

    高二戏剧雷雨教学设计

    篇一:一等奖教案 雷雨《雷雨》教案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明确戏剧单元学习的要求。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简介。能力目标 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

    《守财奴》(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教案提供者:张含光 教学目的: 1、理解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体会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性和讽刺意味。 2、通过对葛朗台形象的分析,认识资产阶......

    高二政治教学设计优秀

    高二政治教学设计范文优秀1 一、学情分析经过上期的教学对学生的了解加深了,总的来讲,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比较端正的,大部分同学能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做好笔记。但是也存在......

    文艺复兴高二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分期和性质;意大利首先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文艺复兴的主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成就;文艺复兴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1、鉴赏评价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2、鉴赏诗中如何将无形的音乐描绘得可以感知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设计思想】 经典的杂文,是缜密的思维、深邃的思想与犀利幽默的语言的高度统一,读来促人深思,使人警醒,有极强的思想冲击力,鲁迅的杂文......

    高二地理期末——日本教学设计

    《日本》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组 熊细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主要的组成部分。 2、了解日本的岛国,多优良港湾、多火山地震等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