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月16日拓展班教学案答案.doc
5月16日拓展班教学案
一、相似、同义、近义词专项训练
(二)1.When we finally arrived, a lady gave us a _______ introduction of the university.A.clear
B.brief
C.main
D.abstract 2.Although I had read the book assigned by the professor several times, it didn’t make
any______ to me.A.meaning
B.importance C.sense
D.significance 3.As civilization______,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preserving rare animals from extinction.A.stretches
B.spreads
C.extends
D.expands 4.In this factory, suggestions often have to wait for months before they are fully _____.A.admitted
B.acknowledged
C.absorbed
D.considered 5.The lost car of the Lees was found _____ in the woods off the highway.A.vanished
B.abandoned
C.scattered
D.rejected 6.No one has _____ been able to trace the author of the poem.A.still
B.yet
C.already
D.just 7.The managing director took the _____ for the accident, although it was not really his fault.A.guilt
B.charge
C.blame
D.account 8.It was a great _____ for him to be pleasant to people he didn't like.A.attempt
B.trouble
C.power
D.effort 9.His new appointment takes _____ from the beginning of next month.A.place
B.effect
C.post
D.office 10.The policeman stopped him when he was driving home and _____ him of speeding.A.charged
B.accused
C.blamed
D.deprived 11.My camera can be _____ to take pictures in cloudy or sunny conditions.A.treated
B.adopted
C.adjusted
D.reminded 12.The number of tickets _____ will be determined by the size of the stadium.A.adaptable
B.acceptable
C.advisable
D.available 13.He is a very honest official and never _____ any gifts from the people who sought his help.A.accepted
B.received
C.carried
D.excepted 14.He was not _____ to the club because he wasn't a member.A.allowed
B.admitted
C.permitted
D.approved 15.The reason why he adapted to the new situations quickly is that he has a _____ attitude.A.changeable
B.alternate
C.movable
D.flexible
16.An early typewriter produced letters quickly and neatly;the typist, _____ couldn't see his work on his machine.A.however
B.therefore
C.yet
D.although 17.We are interested in the weather because it _____ us so directly------what we wear, what we do, and even how we feel.A.benefits
B.guides
C.affects
D.effects 18.The boy had a _____ escape when he ran across the road in front of the bus.A.close
B.short
C.narrow
D.fine 19.The finance minister has not been so _____ since he raised taxes to such a high level.A.popular
B.well-known
C.favorable
D.preferable 20.It is wrong for someone in such a high _____ in the government to behave too badly in public.A.situation
B.position
C.employment
D.profession 21.He looked rather untidy as there were two buttons _____ from his coat.A.loosing
B.losing
C.off
D.missing 22.Lawyers often make higher _____ for their work than they should.A.bills
B.charges
C.prices
D.costs 23.How can we get this language point _____ to the students.A.down
B.round
C.across
D.into 24.Although John was the eldest in the family, he always let his sister _____ charge of the house.A.take
B.hold
C.make
D.get 25.John was very upset because he was _____ by the police with breaking the law.A.accused
B.arrested
C.sentenced
D.charged 26.It isn't quite _____ that he will be present at the meeting.A.sure
B.right
C.exact
D.certain
27.The members of the club wouldn't run a _____ in entrusting(委托)the organization to an unreliable person.A.danger
B.risk
C.loose
D.chance 28.My brother likes eating very much but he isn't very _____ about the food he eats.A.special
B.peculiar
C.particular
D.unusual 29.Voices were _____ as the argument between the two motorists became more bad-tempered.A.spoken
B.raised
C.developed
D.increased 30.After the show, the crowd _____ out of the theater.A.poured
B.melted
C.drew
D.dismissed 31.Though _____ in San Francisco, Dave Mitchell had always preferred to record the plain facts of small-town life.A.raised
B.grown
C.developed
D.cultivated 32.The final _____ of the play will take place on Monday.A.action
B.performance
C.view
D.sight 33.As soon as the children were _____, their mother got them out of bed and into the bathroom.A.woke
B.waken
C.wake
D.awake 34.There were no tickets _____ for Friday's performance.A.preferable
B.possible
C.considerable
D.available 35.Roses are quite _____ flowers in English gardens.A.ordinary
B.common
C.usual
D.general 36.The _____ of the trees in the water was very clear.A.mirror
B.sight
C.reflection
D.shadow 37.Our attitude toward our teachers should be _____, but not slavish or superstitious.A.respectable
B.respected
C.respective
D.respectful 38.“Who is responsible for sending out misinformation?”
“Most of the fault lies _____ the administration.”
A.in
B.to
C.on
D.with 39.People who live in a small village are bound to see a good _____ of each other.A.sum
B.quantity
C.deal
D.amount 40.They always kept on good _____ with their next-door neighbors for the children's sake.A.friendship
B.relations
C.intentions
D.terms
41.He was afraid that the branch might bend over and break, and he would be sent _____ to the ground.A.crashing
B.throwing
C.rushing
D.dropping 42.The generation _____ makes it difficult for parents to understand their children's opinions.A.division
B.gap
C.separation
D.interval 43.If the boy had _____ the dog alone it wouldn't have bitten him.A.set
B.left
C.had
D.put 44.I hope my teacher will take my recent illness into _____ when judging my examination.A.regard
B.account
C.thought
D.observation 45.After many years’ waiting, Chinese people______ realized their dream to hold the Olympic Games.A.constantly
B.eventually
C.lastly
D.generally
二、阅读(2012山东)
San Francisco has its cable cars.Seattle has its Space Needle.And, Longview has its squirrel bridge.The bridge, which has attract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is now a local landmark.The Nutty Narrows Bridge was built in 1963 by a local builder, Amos Peters, to give squirrels a way to cross the busy road without getting flattened by passing cars.The original bridge was built over Olympia Way on the west edge of the library grounds.Before the bridge was built, squirrels had to avoid traffic to and from the Park Plaza office building where office staff put out a nutty feast for the squirrels.Many times, Peters and others who worked in and near Park Plaza witnessed squirrels being run over.One day Peters found a dead squirrel with a nut still in its mouth, and that day’s coffee break discussion turned into squirrel safety.The group of businessmen cooked up the squirrel bridge idea and formed a committee to ask the blessing of the City Council(市政会).The Council approved, and Councilwoman Bess LaRiviere named the bridge “Nutty Narrows.”
After architects designed the bridge, Amos Peters and Bill Hutch started Construction, They built the 60-foot bridge from aluminum and lengths of fire hose(消防水带).It cost 1,000.It didn’t take long before reports of squirrels using the bridge started.Squirrels were even seen guiding their young and teaching them the ropes.The story was picked up by the media, and Nutty Narrows became know in newspapers all over the world.In 1983, after 20 years of use, Peters took down the worn-out bridge.Repairs were made and crosspieces were replaced.The faded sign was repainted and in July 1983, hundreds of animal lovers attended the completion ceremony of the new bridge.Peters died in 1984, and a ten-foot wooden squirrel sculpture was placed near the bridge in memory of its builder and his devotion to the project.67.The Nutty Narrows Bridge was built in order to ________.A.offer squirrels a place to eat nuts B.set up a local landmark C.help improve traffic D.protect squirrels 68.What happened over the coffee break discussion? A.The committee got the Council’s blessing.B.The squirrel bridge idea was born C.A councilwoman named the bridge D.A squirrel was found dead.69.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phrase “teaching them the ropes” probably means in the text? A.passing them a rope
B.Directing them to store food for winter C.Teaching them a lesson
D.Showing them how to use the bridge.70.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of the squirrel bridge? A.It was replaced by a longer one.B.It was built from wood and metal C.it was rebuilt after years of use
D.It was designed by Bill Hutch.71.What can we learn about Amos Peters? A.He is remembered for his love of animals.B.He donated $1,000 to build the bridge C.He was a member of the City Council D.He was awarded a medal for building the bridge.高考真题学习使用指引
高一高二不着急,高三到了来不及。高考英语的阅读训练是要从高一年级开始的。坚持用正确的方法练习,一年如果能精细练习150 篇文章,三年下来到高考的时候就精读了 450 篇文章,单词量应对高考已绰绰有余!每一天不间断的累积,奇迹就会出现在你的身上。
每一篇高考阅读真题都是宝贵的备考资源,要格外珍惜。题目做完之后,不要急于对答案,而是对文章加以精读: 要学会并记牢文章中的每一个生字,正确理解文章中每一句话的含义。这样做还不够,很多同学都是能读懂文章,但是选不对答案。读懂文章之后,还要仔细精读问题和选项,这是答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阅读解正确率的唯一方法。不过,很多同学都忽略了这个步骤。所以无论你做多少篇阅读练习,成绩仍然无法提高。
也许有些同学认为精读阅读文章及题目选项会养成答题速度慢的“坏习惯”。但是如果总是强调速度,不求甚解考生就会陷入 “练习、对答案、正确率无法提高” 的循环,并且浪费了大量的真题资源。要想汽车跑得快,必须有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高速公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金钱与劳力。有了高速公路,汽车时速才能超过一百公里。英语应试学习也如同高速公路一样,必须有一个打造基础的过程,之后才能提高速度。这也正是绝大多数考生想提高英语成绩却无法达成的症结所在。DBDCA
第二篇:5哲学教学案五答案
哲学教学案五答案
1.B 2.A 3.A 4.D 5.D 6.答案:(1)(12分)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在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不合理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财政收入增速长期高于GDP增长率,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降低,行业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4分)。
②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合理确定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增速(2分);财政可以在社会保障支出和补贴支出方面,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农民的扶持力度(3分)。政府通过对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调整对垄断行业的税收政策,从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3分)。(2)(10分)①国家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1分)。国家履行经济职能,增加“三农”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分);国家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城乡居民负担(2分);国家履行文化职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分)。②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1分)。国家履行职能,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以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有利于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人民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2分)。(3)(10)①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3分)。我国存在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和合理现象是必须改革的原因,只有寻因究果,才能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2分)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分)。增强收入分配中的预见性,通过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把社会财富分好(3分)。
7.(1)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中,这要求我们的活动要有自觉性和预见性。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是由于管理不当、玩忽职守所引发的,因此,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可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6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处于统率和决定地位。这要求树立全局和整体观念。在应急管理中,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各自为阵,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和合力。因此,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6分)
哲学教学案五答案
1.B 2.A 3.A 4.D 5.D 6.答案:(1)(12分)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在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不合理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财政收入增速长期高于GDP增长率,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降低,行业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大(4分)。
②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合理确定财政收入的比重和增速(2分);财政可以在社会保障支出和补贴支出方面,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农民的扶持力度(3分)。政府通过对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加强对高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征收,调整对垄断行业的税收政策,从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3分)。(2)(10分)①国家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1分)。国家履行经济职能,增加“三农”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分);国家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城乡居民负担(2分);国家履行文化职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分)。②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1分)。国家履行职能,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以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有利于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人民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2分)。(3)(10)①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3分)。我国存在收入差距过大、分配不和合理现象是必须改革的原因,只有寻因究果,才能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2分)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2分)。增强收入分配中的预见性,通过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把社会财富分好(3分)。
7.(1)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中,这要求我们的活动要有自觉性和预见性。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是由于管理不当、玩忽职守所引发的,因此,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可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6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处于统率和决定地位。这要求树立全局和整体观念。在应急管理中,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各自为阵,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和合力。因此,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6分)
第三篇:拓展阅读 教学案
《背影》拓展阅读《父子情》 教学案
一、复习回顾:
1、说说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车站送别
2、《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明确:作者是通过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3、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最深?
明确:共有四次,即: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4、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的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老爸疼爱儿子,儿子感念老爸。
5、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白描、动作、语言、外貌、细节、对比、反语等,首尾呼应,语言平实,背影是线索贯穿全文。
二、学习目标:
1、感受《父子情》一文朴素平实语言中流露出的父子情深
2、比较阅读《背影》和《父子情》两文的异同点
三、自主学习:
1、《父子情》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表达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归纳:父亲对我做了哪些事?
提问后归纳:本文主要写了父亲老舍在作者舒乙成长道路上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生活片段。
归纳事件:父亲让我听他与朋友交谈; 父亲对我们的功课放任自流; 父亲鼓励孩子们“玩”; 父亲带我见世面; 父亲送我矿石标本;
父亲把我当独立的大人对待; 父亲专程探访我;
父亲得意地向朋友介绍儿子; 父亲督促我出差多带皮带; 父亲尊重孩子的恋爱婚姻; 父亲赠我亲笔条幅
2、老舍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哪些独特的见解?(1)尊重子女、民主平等。——朋友式、兄弟式父亲、(2)善于引导孩子成才
——对孩子的兴趣热情鼓励、尊重其志向(3)反对溺爱、望子独立。
——让孩子从小认识、接触社会(4)爱心特强、特持久。
——工作了“还是他的小孩子”,“两根皮带”
3、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特别饱含着感人肺腑的深情,请选出一句加以赏析。
请大家自己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是既朴实又富有深情的语句,5分钟后进行交流讨论(先请学生评价,并进行比较,再总结)
讨论并归纳:这样的语句在文中很多……(l)“他当时严重贫血,整天抱怨头昏,但还是天天不离书桌,写《四世同堂》。”
——这是一句简洁而平实的记叙,但记叙中饱含作者对父亲抱病仍勤奋写作的怜惜之情。特别是其中“严重”、“整天”、“天天不离”等几个平凡普通词语的运用,却写出了父亲不平凡、不普通的忘我工作的精神
(2)“他很爱带我去访朋友……我个子矮,跟在他后面,看见的总是他的腿和脚,还有那双磨歪了后跟的!口皮鞋……现在一闭眼,我还能看见那双歪歪的鞋跟。” ——这是写自己跟在父亲背后出门访友或下茶馆、上澡堂子时走在路上的情景和感觉,语言十分平实。但作者从一个孩子独特的视角,抓住了“歪歪的鞋跟”这个富有个性的细节描写,并赋予这个细节以象征的意味——“就这样,跟着他的脚印,我走了两年多”,使这里的语言非常富于形象性,富于抒情色彩,表达出少年的自己对父亲的追随,对父亲的信赖。
(3)“直到前几年,我才从他的文章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教育竟有许多独特的见解生前他并没有对我们直接说过,可是他做了,全做了,做得很漂亮。我终于懂得了他的爱的价值。
——这是文末的一段议论。议论的语言也是朴素的,但通过“直到……才……竟……”表达出作者对自己晚到的觉悟的深深遗憾之情。
4、文中结尾“我很悲伤、也很幸运” 矛盾吗?
不矛盾,悲伤是为父亲惨死浩劫中而悲伤,幸运是为自己有这样的好父亲而幸运。父亲虽然离开自己,但独特的爱已使自己具有独立生存发展的能力。
5、赏析本文写作特点:详略得当,语言含蓄、朴素、平实。以小见大
四、合作探究
就两篇文章进行赏析比较:你发现有哪些异同点?
1、标题比较:朱自清的《背影》以“背影”为题显得新鲜、独特、题意含蓄隐蔽。读者也不容易看出他所要表现的内容,这样一方面显得独特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又抓住了读者的心,让读者迫不及待的看下去,以了解其中的内容为快,那么读者就会认真地去阅读和思考。舒乙的《父子情》直接揭入中心,题意明显,其中心是外露的,抒发什么,表现什么,歌颂什么,在题目中就直接可看出,即开门见山。(通过这一比较让学生明白了表现相同或相似的中心,在选题方面是外显的也可是含蓄的,既可以中心在标题里,也可以通过分析归纳才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2、构思比较:《背影》构思的精巧在于选择了“背影”这个最佳的表现角度:开篇思念父亲,点出背影;追述往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篇末思念,照应背影。文章处处紧扣背影,把父爱子、子念父的真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父子情》以生活小事连贯全文,看似一堆散乱的珠子。其实不然,这些珠子都被“父子情”这根线紧紧地串联在一起,很好地表现了父子间“似海深情”这一主题。文章构思也十分精巧。都采用了 以小见大的写法。
3、语言比较:《背影》全文运用白描手法,记叙事实,不做任何的修饰、渲染。《父子情》在语言的运用上和《背影》都是一样的朴素、平实的语言,表达出一种至亲至诚至爱的父子深情。[说明抒情要真,要纯,做作的东西再漂亮的词藻也是不能感动人的。]
4、情感的比较:两文都是作者回忆自己与父亲共同生活情景的纪实散文;都是通过叙述家庭生活中的平凡琐事,表现出了父子之间那真挚、淳朴、浓烈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佩、怀念之情。
5、形象比较:两位父亲的性格、对待孩子的态度、特别是教育和启发孩子的方法不同,但在他们对儿子的爱却是一致的。
(1)性格:一个较内向,显得深沉抑郁;一个较外向,显得豁达开朗。
朱自清的父亲性格是比较内向的。他在失去亲人,失业和经济困窘的沉重的精神压力下,并没有在儿子面前流露自己的忧愁悲伤。而是默默地承担着一切,并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体现出了父亲的无私博大。由于家境是“一日不如一日”,而且“老境却如此颓唐”,所以显得深沉抑郁,这使得儿子深感不安。而舒乙的父亲的性格则比较开朗。他虽然常常在外地做事,但一回到家里,总是以独特的方式与儿子交流,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儿子产生有益的影响。他做事总是从大处着眼,而不拘泥于琐事,并以超前的眼光看待事物,乐观的对待生活,显得豁达开朗。(2)说话:一个低声细语;一个风趣幽默。
朱自清的父亲平时说话并不多,在《背影》中直接描写父亲的语言只有几句朴实无华而简短的话,不作任何修饰、渲染、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察,绝不随便。在作者再三劝父亲,不必亲自送时,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在到了车上,作者请父亲回去时,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买来了橘子将要下车时,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在走了几步回过头来时,父亲说:“进去吧,里面没人。”我们读到这几句话,感到是怜惜、体贴、依依不舍,从他“再三嘱咐茶房”、“嘱我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顾我”的描述来看,他说话总是低声细语,不急不躁。父亲的真情厚意和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都浓缩在其中。而舒乙的父亲老舍说话则比较风趣幽默。例如:当朋友来看望他时,他会“变得非常健谈,而且往往是一张嘴就是一串笑话,逗得大家前仰后合。”再如,他“常常得意地对朋友说:儿子是学理工的,学的是由木头里炼酒精!”儿子出差,他问儿子“你带几根皮带?”等都表现出了老舍语言的风趣幽默。(3)教育孩子:一个重视身教,一个重视引导。
两位父亲对儿子的态度都是和蔼慈祥的,都没有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但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却截然不同。朱自清的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照顾无微不至,凡是自
己能想到和做到的,他都会倾尽全力去做,应该说他教育孩子是身教大于言教的,而老舍对儿子的关爱则显得粗放,能放手的尽量放手,他教育孩子更注重科学的引导,他能与儿子平等相处,尊重和理解儿子的兴趣爱好。老舍这种教育孩子的“独特的见解”,就是在今天仍然值得家长们学习和借鉴。
虽然两位父亲的特点各不相同,但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用自己的心表达出了对孩子的关爱之情,确实令人感动,使人敬佩。
五、精讲点拨
六、拓展提升练习:
七、作业:
舒乙和朱自清写了多个生活片断来体现父子情深,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与父亲相处的片断,那么现在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选取一个片断,写一下你的《父子情》或《父女情》
第四篇:5《孔乙己》教学案
5《孔乙己》教学案
主编教师:杨博 王虹珠 审核:语文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情况,并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2.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3.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重点】
熟读课文,把握小说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难点】
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资料链接】 1.作者:
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以后,鲁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有《鲁迅全集》行世。2.作品
《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教育仍通过其他地方推行,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文化新军的最伟大最英勇的旗手。他以锋利的笔为武器,向封建思想道德、封建文化进行最无情最猛烈的攻击。他在1918年初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地攻击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在文化战线上,为号召人民向封建堡垒进攻发出了第一声进军号。1918年冬,他又写了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鲁迅在“五·四”前夕发表的这两篇小说,对“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说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时的事,那时距1911年的辛亥革命还有十多年,距1919年的“五·四”运动约20年,距1905年的废除科举制度也还有一段时间。尽管在1898年中国社会有过失败的“百日维新”运动,但并未动摇中国封建统治的根基。所以《孔乙己》反映的是封建阶级统治时代的事,孔乙己生活在未经革新的古国里。《孔乙己》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孔乙己》一文是鲁迅继
《狂人日记》 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的战斗檄文。【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查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补全词语
踱()亨()舀()砚()拭()蘸()附和()不屑置()()唐不安 阔绰()2.解释并背诵下列词语的意思,并注音:
格局:
大抵: 声气: 阔绰(): 羼():
污人清白:
绽出: 营生: 间()或: 君子固穷: 3.回顾一下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三、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孔乙己并没有一开始就出场,他直接出场是在哪一自然段?文中主要写了孔乙己四个生活片断,请你概括出来(人物+事件)。示例:第四段——酒客嘲笑孔乙己偷书。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2.文章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命运最悲惨之处在文章哪一部分,即小说的高潮部分,请你概括出来。
3.你觉得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如何?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四、自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较有感受的词句或疑问处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五、初步体会作者情感以及文章的中心。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鲁迅用词精妙的技巧,在平日作文中能够学以致用。【学习重点】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学习难点】能够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学习过程】
一、回顾上节内容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勾划出文章中较有感受的词句进行批注,交流展示。2.提出疑难,讨论交流。
(1)可创设情境,进一步走近人物。
我们刚才是站在读者的角度走近孔乙己,下面,试着以“众人”的眼光走进文本、走向孔乙己,去近距离观察他,并向大家介绍他们心中孔乙己的形象。
短衣帮: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 的人。掌柜:我认为孔乙己
是一个 的人。何家、丁举人: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 的人。小伙计: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 的人。邻家孩子: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 的人。(2)也可品析语言:
(一)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提示,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分析一下“站着喝酒”与“穿长衫”,思考一下“唯一”一词)
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提示,思考一下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二)你在学习过程中,还欣赏了哪些精彩的语句?你为什么欣赏它们?
【拓展延伸】:
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作者为什么反复写众人的笑?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教与学反思】
第五篇:教学案5免疫调节
高二生物教学案5
班别:
学号:
姓名:
教学案5——免疫调节
预习篇
【问题与思考】
1.人体有三道防线,分别是什么? 答:
2.请以文字、箭头的形式描述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答:
3.请以文字、箭头的形式描述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答:
4.什么叫做过敏反应? 答:
【基础练习】
1.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等 2.下列现象不属于免疫反应的是
()
A.皮肤接触花粉出现红斑和瘙痒感 B.移植器官被排斥
C.抗体降低病毒致病能力 D.青霉素杀死病菌 3.(10福建卷)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A.浆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效应T细胞 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效应B细胞
B.记忆T细胞经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大量的抗体 C.人体的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 D.细胞免疫主要通过效应T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 5.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在三道防线中都能够发挥作用 B.感染发生时,病原体已经突破了两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 D.第二道防线的杀菌物质是指抗体 6.组成人体第一道防线的结构是()A.吞噬细胞 B.杀菌物质 C.皮肤、黏膜 D.抗体 高二生物教学案5
班别:
学号:
姓名:
7.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引起艾滋病的HIV寄生在B淋巴细胞内,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B.与艾滋病患者共同进餐不会传染艾滋病 C.艾滋病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概率比正常人高
D.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8.以下免疫过程包含非特异性的是
()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 C.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
D.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 9.关于浆细胞产生途径的叙述,不准确的是()A.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分化而成 B.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分化而成 C.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分化而成 D.抗原刺激记忆细胞分化而成 10.下列分别属于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是()A.注射胸腺素,口服抗体 B.注射卡介苗,输入抗体
C.注射麻疹疫苗,口服球蛋白 D.移植胸腺,输入淋巴因子
11.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的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A.疫苗 B.外毒素 C.抗原 D.抗体
12.2004年10月,我国福建一些地区出现了登革热病的流行,死亡30多人。治疗的方法如果是直接注射抗体,那么这是()A.自然自动免疫
B.自然被动免疫 C.人工自动免疫
D.人工被动免疫 13.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抗体能消灭各种抗原
B.抗体只能由效应B细胞产生
C.抗体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产生的,并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D.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14.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高二生物教学案5
班别:
学号:
姓名:
教学案5——免疫调节
强化训练篇
1.按照免疫概念来划分,下列属于抗原的是()A.给贫血患者输入的同型红细胞悬液中的红细胞 B.因强烈击打体表而破裂的红细胞 C.自身新生成的白细胞 D.为体弱者注射的免疫球蛋白
2、(2006年,全国卷Ⅱ)人被生锈的铁钉扎破脚后,应该尽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其原因是破伤风抗毒素能够:
A.促进自身免疫反应 B.增强细胞免疫作用 C.使体内产生抗原 D.特异性地中和外毒素
3、.给小鼠第二次注射一定剂量的绵羊红细胞后,小鼠体内抗体含量快速且大量增加。这是因为初次反应使机体产生了一定量的: A、记忆细胞
B、绵羊红细胞
C、效应B细胞
D、.效应T细胞
4、(2002年,天津)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A.造血干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5.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泄、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过敏反应没有淋巴细胞参与
B.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
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会立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 6.(2005年,全国Ⅲ)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毒素是抗体
B.抗体都被蛋白酶分解
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
7、下图表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病毒和T细胞的浓度变化曲线。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人体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
B、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增殖速率相同
C、人体一旦被HIV侵入就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
D、HIV对人体T细胞有攻击作用
8.(2009·重庆卷,4)如果给人体注射灭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A.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高二生物教学案5
班别:
学号:
姓名:
B.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C.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9.下图是过敏反应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A物质是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__产生的。
(2)如果A吸附在皮肤,则过敏反应出现的症状是:皮肤出现红肿、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这时局部区域的组织液会___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
(3)艾滋病与过敏反应一样,都是由于免疫失调引起的,但两者的原理不一样。艾滋病是由于艾滋病毒攻击了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__________细胞,使其大量死亡,最后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4)从上图可以看出,人体第__________次接触过敏原一般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10、下图是特异性免疫的有关过程,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表示反应阶段的为___________(填字母)。
(2)I物质是由[⑥]__________产生的,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参与该物质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该物质功能的特异性是由_________决定的。
(3)胸腺的功能是产生T细胞,合成胸腺素,一只小狗若没有胸腺,请分析它的免疫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
]
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5)细菌外毒素进入人体后,发生的免疫作用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高二生物教学案5
班别:
学号:
姓名:
教学案5——免疫调节参考答案
预习篇1~5.ADDBC
6~10.CCABB 11.D 12答案:D 解析:人工注射属于人工免疫,注射抗体直接杀灭病原体,属于被动免疫。
13.答案:A 解析:抗体能特异性地杀死相应的抗原,但并不是所有的抗原都能被抗体消灭。
14.答案:A解析:用抗原刺激机体,机体能产生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故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增加,同时机体还能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该细胞可以在体内抗原消失数月乃至数十年以后,仍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则体内所存的相应的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及时将抗原清除。所以尽管两次所用的抗原剂量相等,第二次产生的抗体要比第一次的多得多。
强化训练篇
1.答案:B 解析: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都是抗原。自身病变组织细胞、器官都是抗原。注射的免疫球蛋白是抗体。给患者输入的同型红细胞,细胞表面会有相同的抗原物质,不属于异物。
2.答案:D [解析]:破伤风杆菌进入人体内会迅速产生致命的外毒素,应尽快注射抗毒素特异性地中和外毒素,以获得免疫力。
3.答案:A [解析]:当机体第一次受到抗原刺激后,其反应阶段不断产生效应细胞发生免疫反应,同时一部分细胞也会分化为记忆细胞,当抗原第二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起到免疫效应。
4.答案:B
[解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一只小鼠的皮肤对另一只鼠来讲属于抗原,当抗原物质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是因为T淋巴细胞是在幼年动物的胸腺中形成的,切除胸腺,就抑制了T淋巴细胞的形成。
5.答案:C 解析: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免疫性反应。与正常免疫的区别主要是抗体存在的位置不同。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B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
6.答案:C
[解析]:只有效应B细胞才能产生抗体。抗毒素属于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球蛋白,所以都能被蛋白酶分解。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如癌细胞、风湿性心脏病等。
7.答案:D 解析:HIV攻击免疫系统,特别是入侵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8.答案:B 解析: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的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形成效应T细胞,其除了能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裂解外,还能释放淋巴因子,吞噬细胞能将抗原摄取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一部分会成为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9.答案:(1)抗体 效应B细胞(2)增多(3)T(4)一
点拨:本题考查人体过敏反应产生的过程,过敏反应产生的机理是,受过敏原的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结合在特定部位如毛细血管、呼吸道、消化道,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使相应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10.答案:(1)E、F、G、H(2)效应B细胞 球蛋白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基因(DNA)(3)首先影响细胞免疫,进而影响体液免疫,甚至丧失一切免疫功能(4)⑤ 记忆细胞(5)A、B、C、D、G、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