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考试资料(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05:0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前教育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考试资料(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前教育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考试资料(范文模版)》。

第一篇:学前教育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考试资料(范文模版)

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简答题

1.简述问题儿童和儿童发展问题两个概念的异同。

不同点:首先定义不同;问题儿童是指生理、心理发展异常和品德行为上有严重缺陷的儿童。儿童发展问题是指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其次;儿童发展问题是一个满怀期望与发展期待的概念。这种问题有被克服、被矫正的可能性,给教育者和社会无限期望。相同点:儿童发展问题在研究内容上与问题儿童有相同之处。

2.简述儿童感统失调的表现。

感统失调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身体运动协调障碍;2)结构和恐惧知觉障碍;3)身体平衡功能障碍;4)听知觉问题及语言障碍;5)触觉防御障碍。

3.简述儿童多动症的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指帮助家庭成员正确认识多动症的性质,树立治疗信心,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儿童多动症进行矫正的一种方法。家庭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疾病性质,协调家庭关系2)规矩应简单,要求应明确3)对过多的精力给予引导4)奖罚分明5)订立合理的作息制度6)发现儿童的特长和爱好。

4.如何进行听觉理解能力的日常检测和评价

听觉理解能力差的儿童,在平常生活中显得比较木讷,对大人发出的指令反应迟钝甚至充耳不闻,需要成人重复指令甚至需要成人的直接带领。这样的儿童在幼儿园里往往听不懂教师的上课内容,教师发出指令后他们常常先看看别人怎么行动自己再动,反应较慢,有时还需要教师单独提醒。当教师讲故事时,这类儿童听不懂故事的大意,当被要求对两个以上句子进行概括时,缺乏想象力。当回答教师关于故事内容的提问时。缺乏归纳总结能力。有些儿童虽然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具备了听课能力,但对教师讲课内容却听而不闻。

5.简述儿童焦虑症的辅导策略。

查明病因,解除负面因素,如父母过高的期望,加强挫折教育等。进行心理治疗,可采用认知疗法,建立正确的观念,进行放松训练。

6.简述对儿童攻击与破坏行为的辅导策略。

(1)道德观念的培养;(2)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3)对儿童日常环境进行适当控制;(4)控制愤怒的训练;(5)行为后果的处理。具体分析;隔离法;惩罚法与强化法。

7.简述预防儿童说谎的策略。

更加儿童年龄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1)反省自己,检讨管教;(2)查明原因,加强沟通;(3)坚持真理,不迁就也不粗暴。前事的操纵:下达命令时要控制和修改行为的前事,下达命令必须基于目前情况切实的需要,而不是大人随心所欲地颐指气使。采取必要的行为改变技术:(1)消退法;(2)隔离法;(3)代币法。

8.简述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外部控制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易冲动,她们本身对事物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常常是因为成人的需求,为了获得获奖和逃避惩罚,或是为了自己可以获得好处而产生或抑制某种行为。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过度的阶段:这一阶段儿童逐渐由权威人士或同伴压力形成的外在力量的控制向内在规则或道德力量的控制转化。自我控制阶段:在此阶段,儿童不再需要外界压力,她们已经形成内在准则,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判断来形成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够自己监控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自身的调控来克服自己内心的冲动,表现出适宜行为。

9.简述学前儿童手淫行为的辅导策略。

1)帮助父母正确看待儿童自慰行为并查明原因,排除不良刺激,矫正行为2)积极关注儿童的情感变化,给予他们足够的爱抚和关怀3)不要嘲笑和训斥儿童4)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转移注意力5)养成规律作息的生活习惯 10.简述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特征

(1)活动过多;(2)注意力集中困难;3)冲动性;4)学习成绩不佳;5)神经发育障碍;(6)情绪和行为问题。11.简述如何进行儿童听觉理解能力的日常检测?

(1)大人发出指令看儿童反应是否迟钝。2)上课是否听得懂老师讲的内容,是否需要老师单独提醒。3)是否听得懂故事的大意。4)对句子进行概括,是否缺乏想象力。5)回答关于故事内容的提问,是否缺乏归纳总结能力。12.简述如何使用代币制来矫治儿童的违拗行为?(1)和儿童事先就某一行为订立一个合同,写明如果儿童在某个期限内可以做到什么行为或不发生什么行为,便可以

重复出现。自控行为的多次重复就可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降低自控行为引起的紧张感,使自控行为容易完成和保持。例如:要求幼儿不随地扔垃圾,如果他们每次都控制的住,以后就会形成有了垃圾不乱扔的好习惯。又如:一个老奶奶同时带了几个孩子,每天中午她都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们都安静睡觉,起床后我就给你们点心吃。”当孩子起床后,他们就得到了点心。所以,孩子们总是可以安安静静地睡午觉,从而养成习惯。另外,成人在激励儿童时,也要讲究语言艺术。很多儿童被选为值日生或者班干部,回家后告诉父母喜讯时家长经常会说:“真棒,真有出息”之类的话。这种表扬毫无余味,对儿童没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如果后面加上一句: “以后应该用XX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起好带头作用。”4)延迟满足:要让儿童在学习时间观念中学会等待。当儿童有些不能立即满足的欲望。过一段时间得到实现后,就会有这样的体验,想得到的东西,等些时候会有的,于是就形成了等待的习惯。例如:一个孩子想要一个他喜欢的玩具,父母并没有立即答应满足他,而是让他克服吃手的毛病,或提出一些额外条件。若这个孩子按照大人的要求做了,父母便会及时兑现自己的诺言。3.结合实际,谈谈儿童触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和成因,并列举4 个辅导游戏或活动。

表现:(1)触觉统合失调包括触觉防御和触觉迟钝。2)触觉防御表现为固着于环境和动作、胆小害羞、怕拥挤、怕被触摸,怕风、怕粗糙面料、挑食偏食、对碰撞反应激烈,人际关系问题、注意力问题等;3)触觉迟钝表现为反应慢、动作不灵活、学习积极性低下,粘人,搂搂抱抱、需要抚摩;过分喜欢碰触某种东西等;发音不清楚;缺乏安全意识,对打骂不在乎等。

成因:(1)保胎、孕妇缺乏运动、羊水过多或过少。2)剖腹产和非母乳喂养。3)育儿方式误区,出生后缺乏搂抱、抚摸等,过度保护,抚养粗放等。列举游戏或活动,在列举时应注意:触觉失调的训练活动和游戏,要注重抚摸、摩擦等触觉刺激。

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交往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儿童的交往技巧(1)同伴和成人直接传授。告诉儿童基本的交往技巧。2)通过对活动的间接观察。成人给儿童做好榜样,让他们在观察模仿中学会交往。3)通过成人的安排和指导。教师可以让儿童组成小组,通过活动和游戏让他们发展交往技巧。在培养儿童交往技巧时应关注1)要有正确的目标。促进儿童交往技巧发展的目标应是:帮助儿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儿童具备合作能力。成人不能批评或厌弃交往技巧欠缺或有问题的儿童。2)关注年龄特点。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选择对儿童言语策略和非言语策略的指导。3)关注个别差异。应认识到儿童个性和交往技巧的差异,给予儿童尊重,不能只提倡某种人际交往方式方法。4)鼓励儿童在交往实践中提高交往技巧。成人要有意识地鼓励儿童参与各种群体活动,并进行强化。5)重视环境影响。成人要充分估计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消除环境的消极影响。作答时有自己创新的认识和方法.案例分析题:

1.观察一 :小朋友A是这个学期的新生,也是一个特殊孩子,那天,天气好,我让孩子们坐在走廊上晒太阳,随着“哇”的一声大哭,我走过去一看,B小朋友脸上,有几道红红的指甲印,隐约还有点血迹,“怎么弄得?”我忙问,“是A抓的。”“你为什么要抓她?”“她坐了我的位置!”A还理直气壮的说,“你的位置在这里,你怎么可以抓人呢?”我气急败坏地说„„ 观察二 :晨间活动:建构区

黄一涵和曹文轩,两个平时就爱一起玩的好朋友,你看现在各自都专心致志的搭着积塑,玩得可真起劲。这时,曹文轩挺缺一块三角形的积木,就去抢黄一涵的,黄一涵不肯给,曹文轩就把黄一涵在玩的积塑推倒了,接下来两个好朋友为了一块积塑发生了争吵,互不相让。

案例分析:

以上两个案例的发生,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环境因素: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生活在一个绝对“爱心”的世界里,大人对孩子只是付出,不求回报,孩子对大人对他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他怎么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呢?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自然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

二、孩子的年龄因素:

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他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很低,而且幼儿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又由于生活经验很缺乏,所以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意识常常脱节,缺乏合作意识,易于与他人发生冲突。表现在活动中一旦与人发生纠纷时就动手打人,而且不愿意承认错误。

学,学校的要求很严格,课业抓得比较紧。爸爸妈妈对小葵的要求很高,总是要求小葵考双百分。最近几个月,小葵心情低落,上课也总是走神,成绩明显下降。老师找过她聊天,但是并没有改善。在妈妈的追问下,小葵终于道出了实情“我也不知道,我一上课就总是自己在”放屁飞一直放,我觉得周围的小朋友肯定听到了,或者闻到了,我害怕他们知道,很紧张。可是我又不能不放......我想请老师把我调到最后一排,一个人坐,行吗? ••....“妈妈很疑惑地跟学校老师说明了情况,老师问了周围的同学,大家并没有感到小葵在”放屁"。老师和家长很担心,一时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根据以上材料分:小葵出现了怎样的问题?她为什么会这样?该如何进行辅导? 小葵存在强迫观念的强迫症倾向。

成因: 进入小学,环境改变了,学习任务加重,家长过分严格,可能引发了小葵强烈的焦虑、不安等情感体验,影响了大脑皮质兴奋或抑制过程过度紧张或相互冲突,形成了病理的惰性兴奋灶,促发强迫症。

矫治:(1)心理治疗①心理疏导,向小葵解释问题产生的原因,消除她的焦虑。②森田疗法,协助小葵对其观念顺其自然,不理睬,不对抗。(2)心理护理与帮助①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为小葵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不对其过于严格。②组织小葵参加集体文娱活动和一定量紧张的体力劳动,转移其对症状的注意。③对于症状好转,应多给予鼓励和奖赏。(3)家庭治疗。将小葵的家庭成员的行为问题公开呈现,充分理解每个家庭成员对其强迫观念产生的影响。作答时有自己创新的认识和方法,且正确合理。

3.童童长得身强力壮,虽然只有4 岁.但个头超过了同龄人。他爱打架,力气大,邻里及幼儿园的孩子都打不过他。他爱挑起事端,小朋友们都躲着他。老师家长反复批评他,他口头答应不再打人,但是,自我约束能力太差,一会儿憋不住劲,又去打人。每天妈妈去幼儿园接他,都有小朋友告状,说他又打了谁,或是毁坏了谁的东西。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童童出现了怎样的行为问题?他为什么会这样?该如何进行矫治? 童童出现了攻击性行为问题(攻击与破坏行为)原因分析: 1)年龄小,还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不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2)生活经验中学习。童童在攻击别人的经验中,体会到了成功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以后就更可能采取同样的手段。3)教养方式。父母可能对其百依百顺,或者经常用强制或打骂方式教育他。4)现代传媒影响。5)错误的社会认知与社交技能。童童可能对外界剌激作出了歪曲的解释,并建立了错误的信念,同时也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不知用何种方法解决矛盾和愤怒。矫治策略: 1)对其进行道德观念培养。成人以身作则,教儿童摒弃什么都要第一的想法。采用游戏

疗法,加强儿童对规则的认识。2)进行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3)对儿童日常环境进行适当控制,如提供多种多样的玩具,减少儿童接触暴力的传媒等。4)进行控制愤怒的训练,教会儿童发泄自己不满的方法。5)对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处理。了解童童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适当用惩罚法或隔离法,但尽量不用武力。一旦发现童童友好地和同伴在一起,立即给予表扬或强化。作答时有自己创新的认识和方法。

名词解释

1.教师期待:教师在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个性特征及交往表现对其未来发展的潜力推测。2.性别恒常性:指个体相信性别是永久的,而不管年龄、行为或外貌发生什么变化。

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下位概念,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4.感觉运动统合失调:指人的大脑不能顺利地把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进行正确且有效的分析和处理,以致个体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发生障碍,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功能失去了控制和组合的能力,导致行为失调。

5.分离性焦虑:儿童在与最依恋的人分离后表现出过度的焦虑,担心父母或自己在分离后会受到伤害,如担心父母之一会在某种意外事件中受到伤害、被谋杀或被绑架等。因此,不愿离开父母,拒绝去上学或单独就寝,做与分离有关的噩梦。并常常诉述头疼、胃痛等各种躯体不适症状。

6.消退法:指当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不给予正强化,不予理睬和关注,从而导致该行为的出现频率下降,直至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消失.

第二篇: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范文]

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第一次形成性考核及参考答案

要求:学员针对某一章节的学习收获或感想,或某一次午间直播某一节IP课某一讲专家讲座等,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经历,写一份学习体会。

形式:提交文本学习体会(不少于500字)。辅导教师可组织课堂分析讨论。参考例文: 勿给孩子乱贴多动症的标签——学习“儿童多动症问题”有感

在工作中,有的家长和老师偶尔会抱怨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分心、讲话,认为孩子有注意力障碍。是不是孩子只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一定是注意力障碍呢?通过儿童发展问题咨询与辅导这门课程第三章的学习,我深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孩子贴标签。注意力障碍的很多行为表现与淘气行为十分相似,但是本质不同。如何对二者进行区分呢?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首先是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上。淘气孩子能够专心于自己喜欢的事物,而多动症儿童则多无兴趣爱好,对任何事物都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其次是行动目的性方面,淘气孩子的好动常具有一定目的性,而多动症儿童则是比较冲动,没有章法。然后在自制力上,淘气孩子在一定的环境下是有自控能力的,比如有一些调皮的孩子,在上公开课或者示范课时,也能很好的听话和表现,而多动症儿童则在严肃的场合也会做出越轨的事情,这是很让人头疼的。再次,在动作发展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淘气的孩子爱好运动,动作灵巧,体育表现优异,而多动症儿童则是表现出动作笨拙,最后在智力活动方面,多动症的孩子会不切实际估计自己的能力,马虎冲动。

淘气行为可能是因为与家长、老师关系不良所导致的。比如,有的孩子不喜欢数学老师,于是每当上数学课时,便故意扰乱课堂秩序。而注意力障碍儿童无论与老师关系如何,都会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其次,淘气儿童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可能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他们只有在得到别人的关注时才有满足感。而注意力障碍儿童的行为则是毫无目的和不可控的。因此,只要老师和家长把握好以上标准,就很容易辨别孩子到底是注意力障碍还是淘气问题了。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以严谨审慎的态度对待儿童的调皮淘气行为,千万不要以自己的一知半解给儿童乱贴标签。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第二次形成性考核及参考答案 小组活动/网上主题讨论

要求:某些章不提前提供小组活动和网上主题讨论的资源,包括讨论目的、阅读材料、讨论话题等,学生在学习中选取某一章或某一个讨论主题,展开讨论,在论坛里发帖子,没有网络使用条件的,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进行讨论。

形式:论坛发帖或小组讨论,辅导教师积极参加和引导,严控帖子质量。

参考主题:经典的一课、震惊全国的金华学生弑母案、行为问题儿童的成因分析 讨论主题: 1.作为教师,你如何看待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和幼儿园、学校对儿童的影响有什么不用?

2.作为教师,你工作中发现哪些常见的儿童发展问题,你觉得有哪些原因导致了这个孩子或这些孩子的问题。3.你如何看待幼年时存在的发展问题与长大后的成就、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师,你是如何看待存在发展问题的孩子?

请同学们在以上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踊跃在论坛帖子里发言或者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发言。(讨论略)

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第三次形成性考核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群体差异:依据不同标准划定的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

2.感觉运动统合:简称感统,是指人的大脑将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综合处理,并且作出正确的反应决策,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中和谐、有效地运作的过程。

3.多动症:也叫注意障碍多动综合征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期比较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4.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5.森田疗法:要求患儿对症状“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而不要压抑,采取不怕、不理和不对抗的态度,使症状逐渐从意识中淡化以至消失。该疗法对强迫(观念)症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6.儿童焦虑症:是儿童时期无明显原因下发生的发作性紧张、莫名恐惧与不安,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是一种较常见的情绪障碍。

7.儿童恐怖症:是一种神经症性的情绪障碍,往往因为某种情境的出现或参与某项活动时产生过度的、持续的、不适宜的紧张、恐惧和回避反应。

8.儿童退缩:是儿童社交敏感性障碍,指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达到异常程度,多见于5-7岁的儿童。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问题儿童和儿童发展问题两个概念的异同。

①不同点:首先定义不同:问题儿童是指生理、心理发展异常和品德行为上有严重缺陷的儿童。儿童发展问题是指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其次,只有问题行为严重,而且很难改变的儿童才叫问题儿童,问题儿童是个别的,它是一个结论性的、终结性的概念。而儿童发展问题是一个满怀期望与发展期待的概念。这种问题,有被克服、被矫正的可能性,给教育者和社会无限期望。②相同点:儿童发展问题在研究内容上与问题儿童有相同之处。

2.简述儿童感统失调的表现。

①身体运动协调障碍;②结构和空间知觉障碍;③身体平衡功能障碍;④触觉防御障碍。3.简述儿童多动症的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指帮助家庭成员正确认识多动症的性质,树立治疗信心,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协 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儿童多动症进行矫正的一种方法。家庭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明确疾病性质,协调家庭关系;②规矩应简单,要求应明确;③对过多的精力给予引导;④奖罚分明;⑤订立合理的作息制度;⑥发现儿童的特长和爱好。

4.如何进行听觉理解能力的日常检测和评价?

听觉理解能力差的儿童,在平常生活中显得比较木讷,对大人发出的指令反应迟钝甚至充耳不闻,需要成人重复指令甚至需要成人的直接带领。这样的儿童在幼儿园里往往听不懂教师上课的内容,教师发出指令后他们常常先看着别人怎么行动自己再动,反应较慢,有时还需要教师单独提醒。当教师讲故事时,这类儿童听不懂故事的大意;当被要求对两个以上的句子进行概括时,缺乏想象力;当回答教师关于故事内容的提问时,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有些儿童虽然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具备了听课能力,但对教师讲课内容却听而不闻。

5.简述儿童焦虑症的辅导策略。

①探寻病因,改变环境;②采用适宜的心理治疗手段,如采用支持、认知的心理治疗或游戏治疗;③放松训练,可以使用生物反馈治疗仪或配合游戏或音乐疗法。

三、论述题(15分)

结合实际,谈谈作为老师应如何对待幼儿园中的弱听儿童?

(1)平等对待:在对待弱听儿童的态度上,教师不能过多地保护他们,不能让他们依赖教师去争取与普通儿童交往的机会。过分的保护会引起普通儿童的反感,这会成为两类儿童建 立和谐关系的障碍。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对两者一律要求,不能因为弱听儿童的缺陷而姑息迁就他们,要教育她们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把自己视为集体的平等成员,积极地接纳周围的每一个人,乐观,开朗一些。同时,还要发展他们的

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交往手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针对弱听儿童的具体情况,适当地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和帮助。教师应对普通儿童进行一定的沟通和教育,让他们平等地看待弱听儿童,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支持和帮助听障同伴克服困难。教师要鼓励两类儿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外,经常与弱听儿童打交道的人,也需要了解一些手语。(2)座位安排:教师可以对弱听儿童的座位进行定期调换,座位应便于他们看和听教师的讲课,最好让他们位于离教师 2——3 米的距离,如果她们的眼睛和教师的口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则最有利于看话。因此,前几排靠边的位置比较适合他们。若教室内只有一边开窗户,就只能让他们坐到靠窗户一边的位置上。另外,课堂中分组讨论或课外活动中的分组游戏,教师可有意识地变换弱听儿童的组别。(3)培养弱听儿童的看话能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培养弱听儿童的看话能力,只要讲课人嘴里发出声音,讲课人就不能背向弱听儿童。教师讲话时位置很重要,不能背对着光源跟弱听儿童讲话,另外教师也不能边说边走动、边板书边说话,或者摇头扭头。(4)注意讲课语言和语速:教师应注意讲课时的语言要抑扬顿挫、风趣幽默,这样的声音刺激能容易引起弱听儿童的注意,而且有助于弱听儿童选择重点来听。为了方便弱听儿童看话,教师说话的速度和发音动作的幅度要视教学水平和语言材料的性质而定。对低年级的弱听儿童说话时,语速要适当放慢,发音时的口型要自然而清楚;对熟悉的生活常用词语,教师可以说的快些,对于不熟悉的新教材,教师可以说的慢些,必要时适当重复。教师的语言还应简练、准确、通俗易懂。不需大声叫喊,但关键之处需略夸张口型,以便于弱听儿童的看话。(5)多使用直观教学法:教师应尽量多用直观教学法,尤其是教具直观(实物直观、模型直观)。教师在教室讲到某一物体时,要指出它、走近它、触摸它或实际的操作它,充分地利用教具。教师也要适当地把视觉因素和听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交际手段教学。(6)预防弱听儿童疲劳:听力问题儿童比普通儿童更容易疲劳,教师要注意学习时间的分配和学习内容的协调。课内的活动形式要多样,尤其要重视书写活动和言语活动间的交替,并安排适当的课内休息。除此之外,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弱听儿童在听不懂时提出疑问,请求教师重复不懂的内容。另外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课堂纪律。

四、案例分析题(15分)某位大班幼儿有这样的行为表现:“平常在家时与家人有说有笑,行为举止正,但是在社交环境或集体生活中却表现异常,如见生人时害羞,不敢与人交往,不主动与其他孩子说话、玩耍,上课不敢举手发言,回答老师问题时声音像蚊子叫,回避集体活动,胆怯退缩,表情淡漠。”

请问:他可能有哪种情绪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对应的辅导策略?

1、他可能属于儿童退缩。儿童退缩是指儿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得过分胆怯、孤独,不敢去陌生环境,不愿与小朋友一起玩,等等。

2、可采取的辅导策略有以下几种:

(1)注意教育和改善环境。①满足儿童心理需要。教师对幼儿应富有爱心,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注意满足他们安全感和自尊心的需要。②改善教育机构环境。首先,教师要观察和

了解退缩儿童的生活习性及家庭背景,以找出儿童退缩的原因。其次,教师要更多地关注退缩儿童,鼓励他们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再次,教师要经常与家长交换意见,适时指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已有行为退缩表现的儿童,家长及教师应耐心引导,鼓励他们与同伴交往、游戏。③家庭、幼儿园和学校相互配合。例如,上述案例中的儿童在家行为举止正常,那可以考虑退缩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是教师方面的问题,这时,也应通过家长会等形式,认真听取家长建议,不断改进幼儿园的工作,以缓解退缩儿童的压力。(2)模仿法。可以通过图片、录像等来帮助儿童模仿学习良好的行为。还可以实际参与社交活动。

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第四次形成性考核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隔离法:是惩罚法的一种,当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暂停儿童正在进行的活动,将儿童从受到强化的环境带到一个不受正强化的环境,并让儿童在那里待上特定的时间,以此来消除他们的不良行为

2.网络成瘾:是一种不自主的强迫性现象,称为“互联网成瘾综合征”,有时也简称为“网瘾”或“网痴”。简单地说,就是对以网络为载体的内容及形式发生过度迷恋而超出一般尺度,进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状态。

3.成就动机:是由成就需要转化而来的一种动机,是指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愿意去做,而且能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

4.性别角色:又叫性角色,是指按照人类文化传统,作为一个男性或女性应当表现出来的行为和特征,以及对其他人所展示的男性气概或女性特征。

5.性别标志:是指直接与两性差异相联系的体格、服饰特质、性格、语言和外显行为等表现特征。

6.晕轮效应:又称为成见效应,是社会知觉的另一种偏见,是指人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了的社会印象。

7.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下位概念,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知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8.处境不利:是指个体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相对困难和不利境地的生存和发展状态。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简述儿童期的三个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2-3 岁很难对付: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无论什么事情都用“不”来反抗,许多事情要自己来做,很难“对付”,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也易发生争吵。其实这是一个自发性正在顺利发展的儿童的正常表现。第二反抗期:8 岁左右跟大人顶嘴:这个时期儿童的反抗常常是以跟大人“顶嘴”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并且显得理由十足。这表明,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在顺利发展,并开始具有批评大人的能力。第三反抗期:青春期情绪摇摆不定:这是儿童确立自我的关键时期,也称为儿童精神上的“断乳期”。这个时期儿童的情绪常常“左右摇摆”,是心理上容易出问题的阶段。

2.简述对儿童攻击与破坏行为的辅导策略。

⑴道德观念的培养。⑵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⑶对儿童日常环境进行适当控制。⑷控制愤怒的训练。⑸行为后果的处理。①具体分析②隔离法③惩罚法与强化法。

3.简述预防儿童说谎的策略。

(1)老师和家长要做出榜样,减少孩子效仿的机会。(2)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其养成说真话的习惯。(3)善于用多种方法培养孩子诚实正直的品质。

4.简述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1)外部控制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易冲动,他们本身对事物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常常是因为成人的需求,为了获得获奖和逃避惩罚,或是为了自己可以获得好处而产生或抑制某种行为。(2)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儿童逐渐由权威人士或同伴压力形成的外在力量的控制向内在规则或道德力量的控制转化。(3)自我控制阶段:在此阶段,儿童不再需要外界压力,她们已经形成内在准则,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判断来形成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够自己监控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自身的调控来克服自己内心的冲动,表现出适宜行为。

5.简述学前儿童手淫行为的辅导策略。

(1)正确看待儿童自慰行为并查明原因,排除不良刺激,矫正行为。(2)积极关注儿童的情感变化,给予他们足够的爱抚和关怀。(3)不要嘲笑和训斥儿童。(4)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转移注意力。(5)养成规律作息的生活习惯。

三、论述题(15分)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儿童行为自控问题进行辅导?

(1)以身作则:教会儿童行为控制,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向儿童展示自控。生活中儿童最易模仿的对象是父母,父母自控力的表现会影响儿童自控力的发展。所以,一个冲动的、行动缺少自制的父母,必须先教育自己增强自制力,才能帮助儿童克服自制力不足。(2)严格要求,反复训练。首先,要有规矩。成人应为儿童架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儿童不准做那些他们无法控制事情。在儿童入学前就为他们设限,等于是为他们一生的自制力奠下根基。其次,让儿童学会自己负责。成人可用自行负责和违者受罚的方式管教儿童,并且让他

们自己选择这两种纠正方式,儿童经由这些选择,便会知道哪些行为会让自己尝到负面的结果。最后,有适当的惩罚。儿童若不尽责,就限制他们的自主权。不过方法要积极,让儿童仍抱有希望。儿童若不能控制自己,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因为态度代表了队他们的期望、信任和爱。(3)以理服人,巧用激励。被积极的强化刺激后的行为更能重复出现。自控行为的多次重复就可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降低自控行为引起的紧张感,使自控行为容易完成和保持。另外,成人在激励儿童时,也要讲究语言艺术。(4)延迟满足:要让儿童在学习时间观念中学会等待。当儿童有些不能立即满足的欲望,过一段时间得到实现后,就会有这样的体验:想得到的东西,等些时候会有的,于是就形成了等待的习惯。例如,一个孩子想要一个他喜欢的玩具,父母并没有立即答应满足他,而是让他克服吃手的毛病,或提出一些额外条件。若这个孩子按照大人的要求做了,父母便会及时兑现自己的诺言。

四、案例分析题(15分)

姜×,男,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他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7岁时,父母离婚,孩子判给父亲抚养。父亲挣钱多,对儿子的教育不上心,但花钱的要求几乎都能满足。久而久之,儿子花起钱来“出手不凡”,然而在学业上却一塌糊涂。母亲看不过,通过法院判决,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母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重新变得像从前一样天真、活泼、可爱。然而,事情不是像她希望的那样。儿子向母亲念叨父亲好。母亲于是便每天给孩子两三元钱零花,这点钱在胃口己经很大的儿子那里简直就像杯水车薪。儿子的欲望满足不了,他开始想办法“自谋财路”。他把眼睛盯在母亲的钱包上,甚至偷走了母亲的金戒指。请根据材料分析姜×产生以上行为的原因,该如何进行辅导?

姜×的行为是偷窃行为,但偷窃的对象仅限于父母或亲戚,尚未发展到公共场所,应当说,这时进行咨询矫治还较为有利。姜×的偷窃行为十分复杂。它既说明了家庭离异对于子女行为的不良影响.也反映出重物质满足、轻心灵培育的家教方式对孩子发展所带来的危害。如果不是孩子的母亲及时从生父那里争得抚育权,孩子以后会变成什么样于恐怕是不堪设想的。

辅导策略:第一,动之以情,好好向孩子谈谈母亲目前的处境和工资收入,激发孩子对母亲的同情心和亲近感。第二,采用行为契约法帮助孩子矫正偷窃行为。可让孩子写一份书面保证,从今以后不再偷钱花,放在孩子可以经常看到的地方。定期要孩子汇报执行情况(三日一次或一周一 次)。及时予以鼓励强化,必要时可设计考核情境(有意将钱款放在孩子可以找到的地方,观察其反应),对孩子的履约情况进行检查。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将孩子的偷窃行为向外宣扬,有关行为契约的情况也要替孩子保密。第三,继续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但为其建立储蓄箱和小帐本,鼓励孩子省下零花钱存入储蓄箱.并将零花钱的开销记在小帐本上(可简单记)。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节俭的习惯,逐步控制其消费欲望。第四,星期天多带孩子到娱乐场所游玩,密切母子感情,陶冶孩子的情感,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渐弱化和消退不良行为。

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第五次形成性考核及参考答案 个案研究报告(100分)

要求:学生联系课程相关内容(如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学业问题、社会能力问题等方面),结合本地区、本单位或本人实际,写一份儿童发展问题辅导或矫治的个案研究报告。

形式:可参考课程平台上范例的格式(《瑶瑶入园记》、《选择性缄默症心理辅导个案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具体包括案例介绍、案例分析、辅导矫治方法、辅导效果等内容。(不少于800字)

参考格式:

题目(根据个案研究内容自拟)

一、案例描述

简单介绍个案儿童的现状、存在问题或问题发生的经过。

二、案例分析

对个案的发展问题进行判断。

对个案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一定的分析,可从儿童自身、家庭、机构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三、辅导策略

针对个案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教育或矫治计划。

四、辅导效果(案例启示)

描述辅导后达到的目的,儿童改善的情况等,也可针对本案例,总结一些可供同行借鉴的方法、教育思路等。参考例文:瑶瑶入园记

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对他们来说,离开了朝夕相处的父母及长辈,来到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都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的渡过初入园的焦虑期,愉快的上幼儿园,这是每个幼儿教师面临的课题。

一、案例描述。瑶瑶,女,2006年6月出生,2009年9月1日开始在其他幼儿园入学,9月14日家长要求转入我园。家长在报名时介绍了孩子的情况:孩子从小由爷爷带大,在家活泼开朗,但也很自由,想干啥就干啥,同时怕见陌生人,在外面非常胆怯。也说了要求转园的原因:自从上幼儿园这两周,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白天在幼儿园哭,眼睛皮都揉破了,晚上回家也哭哭啼啼,非常缠人,可能是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生活,总是哭的缘故,老师说一整天上百遍地念叨着同一句话“我要找我爷爷,”年轻老师缺乏了耐心,吓唬了孩

子,可能还让孩子罚站了,所以现在孩子怎么也不愿意上幼儿园。

个案主要事件:9月14日晚上,班级老师对瑶瑶进行了家访,了解了瑶瑶的生活习惯及兴趣爱好,并针对瑶瑶这种状况,我们提出了建议:为减轻孩子入园焦虑心理,和家长约定先由家长陪同一起上幼儿园,再过渡到缩短孩子在园的时间,并用相机记录孩子在园的情况。(9月15日-18日)第一天一早,瑶瑶爷爷带着瑶瑶来了,一上午孩子小手没有和爷爷松开过,她背的小书包也不肯拿下来。小朋友们唱歌、游戏她只是低着头,老师试图接近她,想拉瑶瑶的手,但她立即要哭,老师只好放弃。可能是换了环境也可能是有爷爷陪在身边,尽管孩子一步不肯离开爷爷,但没有大哭大闹,家里人非常满意了。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吃午饭,家长、老师都没有强求。第二天,她的情绪比以前有了好转,一整天都没有哭,只是表情还很忧郁、无助,不肯和其他小朋友玩。其间 我们想尽办法转移她注意,可不管怎样她的视线总是未曾离开过爷爷。爷爷的陪读虽然让瑶瑶停止了哭声,但她对爷爷更加依恋,为此我们协商改换妈妈来陪读。妈妈一来我们就对瑶瑶说:“妈妈只能坐 在后面看,你要认真听老师上课,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这样妈妈才愿意来陪你。”瑶瑶点点头。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我们把半日活动内容安排的丰富有趣,我们发现,孩子能够和小朋友一起喝水、如厕了,眼光敢正视前面了,老师带小朋友做游戏她也敢抬头看了,并且愿意在幼儿园吃午饭了。在手工课上,瑶瑶看见孩子们在用彩色纸做“糖果”,她也愿意尝试做,老师立刻教她怎样搓纸、怎样“包糖”,利用一切机会接近她,对于她的进步给她贴了贴画“小红花”。我们从她的表情可以看出,她的心情放松了好多。(9月21日-25日)周末,家长打电话给老师,说孩子在家对爷爷说,这是老师送的小红花!看到孩子的点滴变化,家长、老师都非常高兴。因此,从这周起我们协商让瑶瑶的妈妈尝试离开并且上全天,但要求家长下午早点来接。这周第一天,妈妈送瑶瑶来园,陪了她一会,说:“瑶瑶,今天妈妈要 到单位请假,一会儿就回来。”在妈妈离开的时候,瑶瑶还是哭了,但老师哄了一会就好了,只是背上的小书包一直不肯拿下来,吃饭、睡觉一直抱着她的小书包。虽然嘴里不停的问;妈妈怎么还不来?但始终没有哭。下午一起床妈妈就来接了。接下来的几天里,瑶瑶一天天都在进步,尽管上课、游戏、吃饭、睡觉都背着或抱着她的小书包,但她的心情放松了好多,生动有趣的游戏也能吸引她的注意力,当欣赏好听的故事或玩好玩的游戏时,也会十分投入,而不显得那么焦虑了,由此可见瑶瑶已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生活。

二、个案分析

1.心理发展原因。瑶瑶对幼儿园的环境、老师、小朋友都有陌生感,因此产生了抗拒心理,陷入了焦虑与不安之中。美国心理学家鲍比尔指出,儿童与某一特定人物之间形成永久性的情感联结,这就是依恋。心理学家对婴儿依恋的研究结果表明,70%的婴幼儿对母亲的依恋属于安全依恋,他们在妈妈在场时能与陌生 人一起玩。这说明大部分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见到陌生的教师会有安全感。家长的陪同可以使幼儿与 教师在潜移默化的交往中建立信任关系。2.环境及教养方式原因。每个孩子从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他们大部分被过分照顾与保护,生活自理能力差,而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孩子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瑶瑶也不例外的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爷爷对孩子过分照顾、保护,倾注给孩子的

爱抚程度很强,使孩子形成了过分的依恋关系,所以瑶瑶很容易表现出 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依恋家人(爷爷、妈妈)或依恋某样东西(她的小书包),不适应集体生活等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

三、指导策略

1.提前家访,消除教师与孩子间的陌生感。家访是幼儿园教师做好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对于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这项工作又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在瑶瑶入园前进行了家访,通过与家长的交谈,了解了瑶瑶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 及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为了瑶瑶尽快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家长给予了指导与帮助,提出的建议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建议瑶瑶的家长缩短孩子在园时间,和家长约定先由家长 陪同一起上幼儿园)家访的过程中,老师也和孩子建立了最初的感情,消除教师与孩子间的陌生感。这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孩子与家长共同体验幼儿园的活动。基于幼儿心理的需要,我们对瑶瑶采取以下入园适应步骤:第一步,家长陪同瑶瑶一起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共同体验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让幼儿园精彩的活动吸引孩子,但是又不包办代替,鼓励幼儿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喝水、大小便。第二步,在瑶瑶过份依恋爷爷的情况下,我们让瑶瑶爷爷换成了妈妈,并对瑶瑶提出要求,让妈妈坐在后面,瑶瑶与小朋友在一起上课、游戏。第三步,在瑶瑶愿意与小朋友坐在一起上课以及愿意与教师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家长适当或短时间退出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让瑶瑶逐渐熟悉并且喜欢老师。第四步,家长逐步退出。我们告诉瑶瑶妈妈 要去单位请假,离开一小段时间,但会按时回来,让她有所期望。同时用丰富多样的游戏及活动转移她的注意力,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有小伙伴共同游戏的快乐。第五步,在孩子基本适应幼儿园生活、能独立上幼儿园时,及时给予鼓励、赞许。这样做便于幼儿愉快地度过新入园的适应期。3.创设宽松适宜的环境,帮助幼儿尽快喜欢这个集体新奇的事物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能为幼儿提供发展的空间,因此,活动室墙面的布置以及活动室各区域的设置,应为幼儿创设安全、丰富、多彩、幼儿感兴趣。宽松的精神环境对孩子来说更为重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对孩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以真诚的爱心和足够的耐心对待孩子,而不能够因为孩子不停的哭闹而采取恐吓或变相体罚(如罚站)等方式。要在和孩子的交往中,逐渐建立感情,让孩子对我们老师产生依恋,这样才能帮助幼 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4.记录孩子在园的几个“第一” 我们老师还用相机记录下每个孩子的“第一”,第一次独立的如厕、第一次独立的喝水、第一次独立的吃饭、第一次独立的午睡、第一次独立上课专心的样子等等,通过网络,让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及同伴在幼儿园的表现,让家长由衷的放心幼儿园。5.家长为孩子入园做好生活自理能力的准备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幼儿的自信心与自理能力越强,孤独无助的感觉就会越少。分离焦虑的产生有时也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关。因此,我们在家访时对瑶瑶妈妈提出了一些配合幼儿园教育的要求,比如,要求孩子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饭,不随意走动,不看电视;培养孩子独立午睡的习惯,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培养孩子主动表达大小便需要的习惯,并尝试自己脱、穿裤子,便后洗手。这样好习惯的养成,也能够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四、案例启示

1.教师付出真诚、亲切、自然的爱,真正做到“老师像妈妈”,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依恋,多给予孩子抚慰、多亲近他们,用真情唤起幼儿的心声,让孩子生活在温暖、平等、宽松的环境中适应幼儿园 集体生活。2.争取家长配合,建立家园共育的桥梁。家长与幼儿园双方需共同努力,在沟通中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才能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才能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评语。

本文选取了入园初期明显存在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问题的一个小女孩为案例。在个案研究中,老师通过家庭访问,制定了“家长陪同上幼儿园,缩短孩子在园时间,相机记录在园情况,老师重点关注”的基本策略。通过一段时间家园的共同努力,个案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生活。该案例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幼儿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是一线教师应尤其关注的问题,也是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一步,针对该问题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也非常恰当。案例描述生动,分析比较恰当,行文顺畅,指导策略及案例启示对一线的幼儿园教师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推广性。不足之处:对个案的分析显得比较单薄,仅从儿童依恋心理、家庭教养环境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实际上入园适应问题,和幼儿的性格、气质、情绪情感等心理各方面;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幼儿园物质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等多方面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如果在分析时做到更加全面细致,并且以此为基础再提出指导策略,会更加饱满和有说服力。

第三篇:《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教学辅导(定稿)

《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教学辅导一

1.差异的种类包括: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和个体内差异。

群体差异是指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定的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的在生理、心理上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即个体之间的不同。

个体内差异,也是个体差异的一种,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指个体内部生理和心理诸要素之间,主要是发展的诸要素之间发展的不协调性或不平衡性。2.儿童发展差异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两方面。

生理差异主要涉及:感觉器官差异、肢体差异、言语器官差异、内脏差异、体形差异、体质差异等。

心理差异主要表现为:语言差异、智力差异、知觉方式差异、品行及行为差异、人格差异、精神状况差异、社会能力差异。3.什么是儿童发展问题?

儿童发展问题是指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有被克服、被矫正的可能性。不能等同于问题儿童、儿童问题行为、特殊需要儿童,它在研究内容上与问题儿童、特殊需要儿童有相似之处,并且也包含了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期望与发展期待的概念。

儿童发展问题包含:感觉运动统合问题、多动症问题、视听问题、知觉发展问题、学习基本技能发展问题、学习基本技能发展问题、非智力因素性学业不良问题、行为问题、品行问题、处境不利问题、性向问题、情绪问题、社会能力问题、其他问题等等。4.儿童发展问题的成因

从左侧方向来;不要在路灯下、乘坐交通工具和在厕所里看书,不要躺在床上看书、不要歪头偏身趴在桌上读书写字;不要长时间使用眼睛,每学习50分钟休息10分钟;每天看电视不超过1小时等),注重环境建设等三方面着手。

3.近视的矫治手段

近视的矫治手段越来越多,主要有手术治疗、OK镜、隐形眼镜和外戴型眼镜五种方式,但是外戴型眼镜应该作为儿童的首选,对近视的矫治应尤其注意对儿童眼睛的保护。

4.造成儿童弱听的原因及表现

造成儿童弱听的原因主要有:耳垢过剩、疾病(如中耳发炎、耳骨硬化等)和其他因素(如震荡、过量噪声以及耳毒性药物)。

学前和学龄期儿童听力问题的典型表现包括:注意力不集中,侧耳细听,语言能力差,不善于完成口头指令,在安静环境中做事效果比较好,喜欢跟着别人做事情,表现出一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5.弱听儿童的学校辅导

弱听儿童的学校辅导包括:平等对待,适当特殊照顾;座位安排便于看听老师;培养看话能力;注意讲课语言和语速;多使用直观教学法;预防弱听儿童疲劳等。

1.知觉差异的主要种类

知觉差异包括:知觉通道的差异;知觉速度的差异;知觉正确率的差异;知觉抗干扰能力的差异;知觉风格差异。

2.视知觉能力的范畴及识别、辅导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空间知觉有问题的孩子在相近拼音、汉字区分上容易混淆,写字左右颠倒,数字混淆。可以将观察儿童是否有这些现象,以及给予对指测验、口令指示等作为日常检测的方法。

视觉辨别是指利用视觉把一个物体从另一个物体中区别出来的能力,包括求同和求异两方面。视觉辨别能力发展不好的孩子在判断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几个细微差别,或者从多个相似的物体中有困难(大班以后),对于快上小学的孩子,可以通过找异同、辨别拼音、数字和汉字的方法进行检测。

图形-背景辨别是指把物体从包绕它的背景中区别出来的能力。有这方面发展问题的儿童不能够把物体从视觉背景中区别出来,易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只见整体,不见部分。可以通过一些视觉小任务检查该技能。

视觉填充是要求儿童在部分刺激不出现的情况下认识或区别物体。有这方面问题的儿童很难快速抓住缺项和识别已有要素,也可以通过一些视觉小任务检测该技能。

视觉再认是当某个以前见过的物体再次出现时能把此物体认出来的能力。日常检测方式可以考察入园后的儿童是否能够再认实物、几何图形、字母及数字。

对视知觉各方面技能的游戏或练习任务很多,主要包括拼图类、观察类、配对类、记忆类、填充类等等。

3.听知觉能力的范畴及识别、辅导

听觉注意能力是指对有意义的声音刺激的选择与集中的能力,也叫听觉专注力。听觉注意能力弱的孩子 “耳旁风”,爱打断别人,爱走神、做小动作,老师说的话经常听漏听错。还可以通过“漏数”的方法来判断孩子的听觉注意发展水平。

听觉辨别能力是指对不同声音之间差异辨别的能力以及辨别一组或一对词之间差异的能力。听觉辨别能力差的孩子在学习多音字时比较困难,唱歌音调不准。

听觉记忆能力是指贮存与回忆所听到信息的能力。听觉记忆能力差的儿童复述故事能力弱,老师说的话和交代的任务记忆不清等。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对儿童听觉记忆能力

进行检测。

听觉系列化能力是把别人口头所述的一系列信息按次序回忆出来,并将所获得的听觉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有意义的能力。日常测验可以看孩子能否按顺序重复7-9位数字、词语、准确重复一句话等。

听觉理解能力指孩子对所听到信息的理解程度,听觉理解能力差的孩子对大人指令反应迟钝,在幼儿园里往往听不懂老师上课的内容,反应较慢,有时还需要老师单独提醒。听不懂故事;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等。

听觉混合能力是一种把单个语音或因素混合成一个完整的词的能力。这一类儿童在读文章的时候不能以词为单位阅读,经常出现断句错误。

对听知觉各方面技能的游戏或练习任务很多,主要包括训练听觉注意能力、听觉感受性、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或字母声音的知觉、听觉记忆能力、听觉系列化能力、听觉理解能力。

4.知觉风格差异的类型及表现及辅导

知觉风格主要包括偏整体性、偏部分性、整体加部分三种风格。

偏整体风格做事马虎粗糙,不拘小节,凭直觉处事;偏部分性风格文静听话,做事稳当,循规蹈矩,慢条斯理;整体加部分风格者则是较全面,做事分寸拿捏恰当,创造性高。

针对偏整体的儿童应注重向其展示细节,引导儿童观察细节,培养分析技能;针对偏部分的儿童应注重知识的连贯、融合,引导儿童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1.儿童情绪问题,列举常见的儿童情绪问题

情绪问题是指相对于多数人而言,个体有某方面的特殊的、不合理的心理需要,而这些特殊的心理需要会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导致个体的行为异常,甚至影响个体心理的正常发展。

2.常见儿童情绪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儿童情绪问题一般表现为焦虑、恐怖、抑郁、强迫、退缩、神经衰弱等。

儿童情绪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如遗传、脑损伤、残疾和生物化学因素)、家庭因素(家庭结构、态度与教养方式)、学校因素(应试教育、消极评价、教师观念与行为)、社会因素(同龄人的影响、社会风尚与传媒的影响、现代都市生活的负面影响等)。

3.各类情绪问题的表现及其辅导

儿童焦虑症是在儿童时期无明显原因下发生的发作性紧张莫名恐惧与不安,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是一种较常见的情绪障碍。焦虑经常表现为主观的焦虑体验、外在的不安行为和生理反应等,常与恐怖、强迫等症状同时出现。根据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分离性焦虑、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考试焦虑等。儿童焦虑症以综合性治疗为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要手段。应探明原因,改变环境,采用适宜的心理治疗手段,如支持、认知的心理治疗;进行放松训练。

儿童恐怖症是一种神经症性的情绪障碍,往往因为某种情境的出现或参与某项活动时产生过度的、持续的、不适宜的紧张、恐惧和回避反应。儿童恐怖症的形式有特殊恐惧、学校恐怖症、社交恐惧和选择性缄默等。对儿童恐怖症的辅导主要包括:系统脱敏法、支持性心理疗法等。

儿童退缩是指儿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过分胆怯、孤独,不敢去陌生环境,不愿与小朋友一起玩等等。过分恋物,躲避人群或生人,不合群,言语少,对新环境不适应,极为害怕,自卑胆小,自信心不强。常用的辅导策略包括:找出原因;老师积极关注;多鼓励;家园配合;家庭治疗;采用模仿法。

抑郁是一种较持久的、忧伤的情绪体验,并伴有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问题。儿童抑郁的主要表现是易激怒、敏感等情绪障碍,还有多动、攻击等行为障碍,甚至还有躯体症状。对儿童抑郁的辅导主要有支持性心理疗法、心理宣泄以及认知疗法。

强迫症是一种主要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

(如强迫回忆、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对立思想)和强迫意向和动作(如强迫意向、强迫洗涤、强迫计数、强迫性仪式动作)。针对强迫症常用的矫治辅导方法有:心理疏导、森田疗法、系统脱敏法、提供护理与帮助,提供多种活动,进行家庭治疗等。

1.儿童行为问题的涵义及其影响因素

行为问题,即不良行为,是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发育的一种类别,指18岁以下儿童在没有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状态下,在行为方面明显异常、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妨碍了个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以及反复出现不适合年龄、不道德、违纪或者违法的行为。儿童行为问题的突出特点是:行为明显异常,影响个人对社会生活适应,给自身或他人造成困扰。

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等。

2.常用行为改变技术

常用行为改变技术包括消退法、惩罚法、隔离法等。此外,还可以采取说服教育、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等方式来帮助有行为问题的儿童。

3.说谎

说谎是指有意说不真实的话。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以欺骗方式歪曲事实真相,以达到个人某种目的的一种不良行为。幼儿由于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未发育完善,分不清自我与环境以及事物的真伪,常由幼稚无知而说谎。

预防儿童说谎的措施有:教师和家长要做出榜样,减少孩子仿效的机会。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养成孩子说真话的习惯。善于用多种方法培养儿童的诚实正直的品质。

针对儿童说谎行为的辅导策略:搞清孩子说谎的真正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对孩子的错误处罚要适当;采取必要的行为改变技术,如差别强化法、行为代价法、惩罚法。

4.违拗

违拗,也可称为不顺从,是指大人发出一个指令、一个命令或是一个要求,要孩子从事某一件事情,而孩子积极的“拒绝”顺从这个指令、命令或要求。

2—3岁的小儿处于“ 3.儿童性虐待

儿童性虐待是指18岁以下的儿童被成人胁迫发生性行为。其典型特点是包括接触性和非接触的性经验,受害人年龄低于18岁,并且施暴者年龄明显很大或者处于能控制儿童的地位。

儿童性虐待给儿童的身体健康、行为发展带来巨大负面影响,使儿童具有心理创伤。对于性虐待,应该防范于未然,开展性虐待、性暴力教育,对于受害儿童,应及时发现和治疗。辅导方案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可控制的暴露疗法。在形式上可以采取团体治疗。

4.儿童手淫

儿童手淫不仅指用手抚弄自己的生殖器以获得性快感的行为,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方式反复摩擦会阴部以获得愉快的感觉。

对儿童手淫行为的辅导应坚持:正确看待,查明原因;排除不良刺激,矫治行为;给予情感照顾和关注;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等。

5.儿童性取向问题

恋父恋母情结是指家庭成员之间超越了正常亲昵和健康身体接触,以获得心理上的性满足和愉悦感为目的的异常关系。一般是由于父母不适当的教育抚养方式造成的。对儿童恋父恋母情结的辅导应注重:培养儿童独立的性格,异性家长保持与儿童的适宜距离,鼓励儿童与同性家长、同性伙伴建立良好联系。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情愿找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去建立亲昵关系,获得性满足。同性恋已经逐渐被看作是可供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儿童同性恋问题应先从预防做起。

恋物癖是指把异性的某个身体部分如胸、发、手、耳及无生命的物品作为性活动的对象以引起性兴奋。对恋物癖的干预应该从家庭教育方式、性教育入手,也可采用认知领悟法和厌恶法。

6.儿童性别认同障碍

儿童性身份障碍又称性别认同或性识别障碍,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言语行为与自己的真实性别(生理解剖特征)相反,即在穿着和行为爱好上像异性或坚持否认自己的真实性别,他们的内心已经被异性的性别身份占据,不断地对自己本来的性别身份感到不自在或者讨厌自己性器官的解剖结构。

正常儿童在3~4岁即可识别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但有性身份障碍的儿童,常常分不清自己是男还是女。性身份障碍不易治愈,辅导包括:从小培养儿童正确识别自己的性别;尝试改变环境;有生理解剖异常者,积极治疗相关原发病;对于问题较严重者,可采用行为疗法,如正强化法、消退法等,效果较好。

1.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内容

社会适应能力实际上是儿童在未来社会自我发展的一种潜力。主要包括:①自我系统方面的发展,其中又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品质、生活自理能力、创新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的内容;②社会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技能、环境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内容;③社会规则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道德品质、权利与义务意识等规则的建构与发展。

2.自我认知偏差儿童,辅导策略

社会认知偏差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偏差和对他人的认知偏差。

自我认识偏差主要反映为儿童的自卑心理和自负心理。对自卑儿童,要多鼓励和关怀,加强其成功体验,帮助其认识自卑的利弊,引导积极与同伴交往,多鼓励儿童,帮助其正确归因,鼓励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多方面的爱好。对自负儿童,要逐渐改变评价方式,对孩子的评价应客观实际,给孩子适当的批评,开展挫折教育,并让孩子多接触社会。

3.对他人的认知偏差

对他人认知偏差包括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

4.有自我控制问题的儿童及辅导方案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的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自控问题的儿童主要表现在:抑制冲动,尤其是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很难抵制诱惑、延迟满足;自我满足;坚持性差;自觉性差;监督与调节能力弱。培养自控能力应注意:重视榜样的作用;帮助儿童自立;建立行为规范,实行奖惩机制。

对儿童情绪自控问题,要建立理解、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教给儿童一些自我控制情绪的方法。

面对儿童言语自控问题,成人应为儿童提供健康的语言环境,不粗暴指责,而要帮助儿童认识错误言语,并且妥善应对儿童插话行为。

对儿童行为自控问题,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以理服人,巧用激励,还要帮助儿童学会延迟满足。

5.协助和引导儿童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

儿童的交往技巧表现在:参与群体的活动;获得同伴支持;化解矛盾冲突;机智应对事件。

培养交往技巧可由同伴和成人直接传授,通过对活动的间接观察,还可以通过成人的安排和指导。培养儿童交往技巧要有正确的目标,关注年龄特点,注意个别差异,鼓励儿童在交往实践中提高交往技巧,重视环境影响。1.处境不利儿童

处境不利,是指个体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相对困难与不利境地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某种对儿童成长不利的环境,造成或正在导致儿童学业成就低下、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等不良表现,这种环境包括家庭环境不利、学校环境不适、以及社会环境不佳等,我们将之界定为不良环境,处于不良环境中的儿童统称为处境不利儿童。

2.家庭处境不利儿童的表现形式及辅导策略

家庭处境不利的表现形式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家庭结构不利、父母教养方式不良、受虐待、家庭心理环境不利等。

辅导策略:建立正确的儿童观和父母观;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家长要注意榜样作用;尊重孩子的人格、自尊、兴趣和爱好;传达合理的期望值,注意单亲抚养策略。

3.同伴关系对儿童成长的意义及同伴关系不利儿童的辅导策略

同伴关系处境不利指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包括同伴侵害、同伴拒绝、没有朋友等。

同伴关系对儿童成长的意义:同伴关系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同伴关系是儿童未来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报因子;同伴关系使儿童学会减少社会孤独所必备的社交能力;同伴关系给儿童提供了学会控制攻击冲动的环境;同伴关系影响了儿童性别角色同一性的发展;同伴关系使儿童获得用他人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同伴关系影响儿童的教育抱负和学业成绩;儿童人际交往特殊需要。

辅导策略:给儿童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并为他们提供成功的同伴交往经验;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创设同伴交往的情境,培养儿童对社会交往的认知;改变教师与同伴的不良态度与反应,加强班级建设。

4.儿童偶像处境不利的表现及辅导策略

偶像崇拜就是指把偶像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力图使自己无论在内在的人格魅力上,还是在外部的气质表现上,都形成与崇拜偶像一样或相似的风格。偶像崇拜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偶像处境不利的表现包括盲目跟风型、变形扭曲型、自我中心型。

辅导策略:应对儿童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通过多种互动途径,包括沟通交流、榜样示范等引导、提升青儿童对偶像的正确认知;帮助儿童及时调整偶像崇拜目标,端正其偶像崇拜行为;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偶像崇拜目标;从小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选择能力。

1.左利对儿童发展的利弊;利手是指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做技巧性活动时习惯使用的那只手。

左利手由于对右脑的使用和开发,在想象力、空间知觉和运动能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左利的劣势主要在情绪控制和意外事故方面。但是生活在一个以右撇子为主的社会中,大多数的设施、各种规则多是考虑右利的需要制定的,左利不得不面对更多不便甚至危险。

2.辅导建议

对待左利手儿童,应尊重儿童选择使用左手的权利,积极引导孩子右利,让左利的孩子学会适应右利社会的规则,满足左利儿童的特殊需要。

一、名词解释 1.情绪问题

情绪问题是指相对于多数人而言,个体有某方面的特殊的、不合理的心理需要,而这些特殊的心理需要会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导致个体的行为异常,甚至影响个体心理的正常发展。2.儿童焦虑症

是在儿童时期无明显原因下发生的发作性紧张莫名恐惧与不安,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是一种较常见的情绪障碍。焦虑经常表现为主观的焦虑体验、外在的不安行为和生理反应等,常与恐怖、强迫等症状同时出现。根据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分离性焦虑、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考试焦虑等。儿童焦虑症以综合性治疗为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要手段。应探明原因,改变环境,采用适宜的心理治疗手段,如支持、认知的心理治疗;进行放松训练。

3.儿童恐怖症

是一种神经症性的情绪障碍,往往因为某种情境的出现或参与某项活动时产生过度的、持续的、不适宜的紧张、恐惧和回避反应。儿童恐怖症的形式有特殊恐惧、学校恐怖症、社交恐惧和选择性缄默等。对儿童恐怖症的辅导主要包括:系统脱敏法、支持性心理疗法等。4.强迫症

是一种主要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对立思想)和强迫意向和动作(如强迫意向、强迫洗涤、强迫计数、强迫性仪式动作)。针对强迫症常用的矫治辅导方法有:心理疏导、森田疗法、系统脱敏法、提供护理与帮助,提供多种活动,进行家庭治疗等。

二、问答题

1.造成儿童近视的原因

儿童近视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环境两部分因素。主要的环境因素包括:近距离用眼概率升高,阅读习惯不当,青春期生长发育问题,学习负担过重,电视、电脑和电子游戏的影响,食物因素,以及环境与住宅的污染等。2.如何有效预防儿童近视

近视的预防要从合理营养、减轻儿童负担,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如,每天坚持远眺、坚持做眼保健操和课间操,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野外活动;学习时要有足够的光线,光线要从左侧方向来;不要在路灯下、乘坐交通工具和在厕所里看书,不要躺在床上看书、不要歪头偏身趴在桌上读书写字;不要长时间使用眼睛,每学习50分钟休息10分钟;每天看电视不超过1小时等),注重环境建设等三方面着手。3.近视的矫治手段

近视的矫治手段越来越多,主要有手术治疗、OK镜、隐形眼镜和外戴型眼镜五种方式,但是外戴型眼镜应该作为儿童的首选,对近视的矫治应尤其注意对儿童眼睛的保护。4.造成儿童弱听的原因及表现

造成儿童弱听的原因主要有:耳垢过剩、疾病(如中耳发炎、耳骨硬化等)和其他因素(如震荡、过量噪声以及耳毒性药物)。

学前和学龄期儿童听力问题的典型表现包括:注意力不集中,侧耳细听,语言能力差,不善于完成口头指令,在安静环境中做事效果比较好,喜欢跟着别人做事情,表现出一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5.弱听儿童的学校辅导

弱听儿童的学校辅导包括:平等对待,适当特殊照顾;座位安排便于看听老师;培养看话能力;注意讲课语言和语速;多使用直观教学法;预防弱听儿童疲劳等。6.知觉差异的主要种类

知觉差异包括:知觉通道的差异;知觉速度的差异;知觉正确率的差异;知觉抗干扰能力的差异;知觉风格差异。7.视知觉能力的范畴及识别、辅导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空间知觉有问题的孩子在相近拼音、汉字区分上容易混淆,写字左右颠倒,数字混淆。可以将观察儿童是否有这些现象,以及给予对指测验、口令指示等作为日常检测的方法。

视觉辨别是指利用视觉把一个物体从另一个物体中区别出来的能力,包括求同和求异两方面。视觉辨别能力发展不好的孩子在判断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几个细微差别,或者从多个相似的物体中有困难(大班以后),对于快上小学的孩子,可以通过找异同、辨别拼音、数字和汉字的方法进行检测。

图形-背景辨别是指把物体从包绕它的背景中区别出来的能力。有这方面发展问题的儿童不能够把物体从视觉背景中区别出来,易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只见整体,不见部分。可以通过一些视觉小任务检查该技能。

视觉填充是要求儿童在部分刺激不出现的情况下认识或区别物体。有这方面问题的儿童很难快速抓住缺项和识别已有要素,也可以通过一些视觉小任务检测该技能。

视觉再认是当某个以前见过的物体再次出现时能把此物体认出来的能力。日常检测方式可以考察入园后的儿童是否能够再认实物、几何图形、字母及数字。

对视知觉各方面技能的游戏或练习任务很多,主要包括拼图类、观察类、配对类、记忆类、填充类等等。

8.听知觉能力的范畴及识别、辅导

听觉注意能力是指对有意义的声音刺激的选择与集中的能力,也叫听觉专注力。听觉注意能力弱的孩子 “耳旁风”,爱打断别人,爱走神、做小动作,老师说的话经常听漏听错。还可以通过“漏数”的方法来判断孩子的听觉注意发展水平。

听觉辨别能力是指对不同声音之间差异辨别的能力以及辨别一组或一对词之间差异的能力。听觉辨别能力差的孩子在学习多音字时比较困难,唱歌音调不准。

听觉记忆能力是指贮存与回忆所听到信息的能力。听觉记忆能力差的儿童复述故事能力弱,老师说的话和交代的任务记忆不清等。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对儿童听觉记忆能力进行检测。

听觉系列化能力是把别人口头所述的一系列信息按次序回忆出来,并将所获得的听觉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有意义的能力。日常测验可以看孩子能否按顺序重复7-9位数字、词语、准确重复一句话等。

听觉理解能力指孩子对所听到信息的理解程度,听觉理解能力差的孩子对大人指令反应迟钝,在幼儿园里往往听不懂老师上课的内容,反应较慢,有时还需要老师单独提醒。听不懂故事;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等。

听觉混合能力是一种把单个语音或因素混合成一个完整的词的能力。这一类儿童在读文章的时候不能以词为单位阅读,经常出现断句错误。

对听知觉各方面技能的游戏或练习任务很多,主要包括训练听觉注意能力、听觉感受性、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或字母声音的知觉、听觉记忆能力、听觉系列化能力、听觉理解能力。9.知觉风格差异的类型及表现及辅导

知觉风格主要包括偏整体性、偏部分性、整体加部分三种风格。

偏整体风格做事马虎粗糙,不拘小节,凭直觉处事;偏部分性风格文静听话,做事稳当,循规蹈矩,慢条斯理;整体加部分风格者则是较全面,做事分寸拿捏恰当,创造性高。

针对偏整体的儿童应注重向其展示细节,引导儿童观察细节,培养分析技能;针对偏部分的儿童应注重知识的连贯、融合,引导儿童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培养总结概括能力。10.列举常见的儿童情绪问题

情绪问题是指相对于多数人而言,个体有某方面的特殊的、不合理的心理需要,而这些特殊的心理需要会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导致个体的行为异常,甚至影响个体心理的正常发展。

11.常见儿童情绪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儿童情绪问题一般表现为焦虑、恐怖、抑郁、强迫、退缩、神经衰弱等。

儿童情绪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如遗传、脑损伤、残疾和生物化学因素)、家庭因素(家庭结构、态度与教养方式)、学校因素(应试教育、消极评价、教师观念与行为)、社会因素(同龄人的影响、社会风尚与传媒的影响、现代都市生活的负面影响等)。12.各类情绪问题的表现及其辅导

儿童焦虑症是在儿童时期无明显原因下发生的发作性紧张莫名恐惧与不安,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是一种较常见的情绪障碍。焦虑经常表现为主观的焦虑体验、外在的不安行为和生理反应等,常与恐怖、强迫等症状同时出现。根据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分离性焦虑、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考试焦虑等。儿童焦虑症以综合性治疗为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要手段。应探明原因,改变环境,采用适宜的心理治疗手段,如支持、认知的心理治疗;进行放松训练。

儿童恐怖症是一种神经症性的情绪障碍,往往因为某种情境的出现或参与某项活动时产生过度的、持续的、不适宜的紧张、恐惧和回避反应。儿童恐怖症的形式有特殊恐惧、学校恐怖症、社交恐惧和选择性缄默等。对儿童恐怖症的辅导主要包括:系统脱敏法、支持性心理疗法等。

儿童退缩是指儿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过分胆怯、孤独,不敢去陌生环境,不愿与小朋友一起玩等等。过分恋物,躲避人群或生人,不合群,言语少,对新环境不适应,极为害怕,自卑胆小,自信心不强。常用的辅导策略包括:找出原因;老师积极关注;多鼓励;家园配合;家庭治疗;采用模仿法。

抑郁是一种较持久的、忧伤的情绪体验,并伴有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问题。儿童抑郁的主要表现是易激怒、敏感等情绪障碍,还有多动、攻击等行为障碍,甚至还有躯体症状。对儿童抑郁的辅导主要有支持性心理疗法、心理宣泄以及认知疗法。

强迫症是一种主要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如强迫回忆、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对立思想)和强迫意向和动作(如强迫意向、强迫洗涤、强迫计数、强迫性仪式动作)。针对强迫症常用的矫治辅导方法有:心理疏导、森田疗法、系统脱敏法、提供护理与帮助,提供多种活动,进行家庭治疗等。

三、案例分析题

(一)案例l:小丁7岁,他在需要听觉加工的测验中做得很好,例如,他能够轻易地学习说出一系列字母;在学习诗歌、音乐节奏、记忆一系列数字与字母时,成绩很好;能

够记住言语的指示,迅速对词中词素的差异作出反应,有时甚至帮助老师纠正发音。但 是他读书困难,而且字写得歪歪扭扭,在走迷宫、识记图形、排列积木、记住所看到的 一系列事物以及回忆书面语上有严重困难。

案例2:丽丽,在幼儿园学习有节奏的动作时就有困难;在家里,妈妈发现她不能 够将电话中听到的话转达给别人;老师反映她上课时好像总是听不懂老师的指令似的,写的日记内容也没有其他同学的丰富,但她写字非常好,很工整:数学运算没问题,不 过应用题让她非常头痛。

思考分析:

1.案例中的两个儿童分别有什么样的知觉问题? 2.尝试为他们制订相应的辅导方案。

(二)某大班幼儿有这样的行为表现:平常在家时与家人有说有笑,行为举止正常,但是在社交环境或集体生活中却表现异常,如见生人时害羞,不敢与人交往,不主动与 其他孩子说话、玩耍,上课不敢举手发言,回答老师问题时声音像蚊子叫,回避集体活动,胆怯退缩,表情淡漠。

请问:他可能有哪种情绪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对应的辅导策略?

一、名词解释 1.说谎

说谎是指有意说不真实的话。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以欺骗方式歪曲事实真相,以达到个人某种目的的一种不良行为。幼儿由于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未发育完善,分不清自我与环境以及事物的真伪,常由幼稚无知而说谎。5.违拗

违拗,也可称为不顺从,是指大人发出一个指令、一个命令或是一个要求,要孩子从事某一件事情,而孩子积极的“拒绝”顺从这个指令、命令或要求。6.学业不良

学业不良指的是除残疾儿童外,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教育等原因致使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学习成绩明显达不到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要求水平而需要采取特殊教育方式的学龄儿童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严重落后儿童年龄特征水平的学龄前儿童 7.性向

性向是个体对以性、性别和性角色为主要内容的性问题加以认识和理解,明确自己的性别及与异性的差异,并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社会认可的性别角色范围内。

性向反映了个体在性意识发展过程中对人之性、性别和性角色,以及性行为之社会规范的认知和决策。

二、问答题

1.儿童行为问题的涵义及其影响因素

行为问题,即不良行为,是儿童心理行为异常发育的一种类别,指18岁以下儿童在没有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状态下,在行为方面明显异常、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妨碍了个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以及反复出现不适合年龄、不道德、违纪或者违法的行为。儿童行为问题的突出特点是:行为明显异常,影响个人对社会生活适应,给自身或他人造成困扰。

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等。13.常用行为改变技术

常用行为改变技术包括消退法、惩罚法、隔离法等。此外,还可以采取说服教育、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等方式来帮助有行为问题的儿童。14.预防儿童说谎的措施

预防儿童说谎的措施有:教师和家长要做出榜样,减少孩子仿效的机会。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养成孩子说真话的习惯。善于用多种方法培养儿童的诚实正直的品质。

针对儿童说谎行为的辅导策略:搞清孩子说谎的真正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给孩子足

够的尊重;对孩子的错误处罚要适当;采取必要的行为改变技术,如差别强化法、行为代价法、惩罚法。

15.对课堂捣乱儿童的辅导策略

对课堂捣乱儿童的辅导策略有:对捣乱行为少加注意,使之自行消退;多用表扬鼓励,少用责骂嘲笑;自我评定行为,及时奖惩,实施代币制;允许学生有自由活动的权利 ;适当增加学习作业,消除纪律问题;必要时结合短时的惩罚;明确学习目的,改变环境刺激。16.什么是儿童攻击与破坏行为?

儿童攻击与破坏行为的产生原因:自我中心、生活经验中习得、教养方式、现代传媒影响、错误的社会认知和社交技能、先天气质。

自我中心与攻击及破坏行为的辅导策略包括:道德观念的培养,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对儿童日常环境进行适当控制,控制愤怒的训练,行为后果的处理等五大方面。17.导致儿童学业不良的原因

学业不良的原因包括生理原因、心理原因、行为原因和教育原因,其中非智力因素对儿童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18.激发儿童学业动机的辅导策略

要激发学业不良儿童的学习动机应做到:平时注意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提出明确而适度的期望和要求,注意奖赏其良好行为和进步,为其创造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为其树立合理的成功榜样,为其创造成功机会,引导其体会成功快乐,指导其进行积极地归因等。19.培养学习兴趣的辅导策略

培养学业不良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应做到: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兴趣点,合理安排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给予学生积极关注,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制定合理具体的学习目标,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活动。20.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勤于思考、敢于攻关破难的习惯;良好的注意习惯;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复习和预习的习惯;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21.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毅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理想教育、树立榜样、实践磨练、抗挫折教育缺一不可。22.儿童性向发展的过程

性向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认清性别标志并建立性别恒常性,学习性别角色规范,建立和同性成人的“同化”,对性别角色的情感倾向。23.儿童性别认同障碍

儿童性身份障碍又称性别认同或性识别障碍,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言语行为与自己的真实性别(生理解剖特征)相反,即在穿着和行为爱好上像异性或坚持否认自己的真实性别,他们的内心已经被异性的性别身份占据,不断地对自己本来的性别身份感到不自在或者讨厌自己性器官的解剖结构。

正常儿童在3~4岁即可识别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但有性身份障碍的儿童,常常分不清自己是男还是女。性身份障碍不易治愈,辅导包括:从小培养儿童正确识别自己的性别;尝试改变环境;有生理解剖异常者,积极治疗相关原发病;对于问题较严重者,可采用行为疗法,如正强化法、消退法等,效果较好。

三、案例分析题

(一)刘某,女,小学二年级学生。父亲是一名工人,母亲从事幼教工作。大约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刘某认识了高年级的一个女孩。该女孩开始不时用自己偷来的钱买好东西给刘某吃,然后逐渐鼓动刘某从家里偷钱。刘某一向嘴馋,好吃零食,于是开始从家里偷拿父母的钱,从最初的3—5元发展到后来的20~50元,从偶尔逐渐发展到主动搜寻母亲的钱包。刘某的行为终于被母亲察觉。母亲把孩子的毛病告诉了父亲。父亲大发雷霆,用皮带狠狠地抽了刘

某一顿。但好景不长,没过几日,父亲发现自己的钱也被孩子偷走了。

思考分析:

1.案例中,刘某偷窃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父母发现以后应该如何对待女儿的这种行为?为什么父亲的这种处理方式没有起到效果?

(二)一、X X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近段时间变得格外忙碌,来测智商的学生明显增多。原来是一些老师要求班级里的差生来做“智商测试”,家长们反映的多是由于孩子成绩差而拖了班级的后腿,影响了班级的成绩。有的孩子测出来的智商为86分,家长拿着医院的智商测试报告给老师后,老师不满意。之后家长经常会接到老师的电话,于是央求医生给打个低分。这位家长透露,学生智商分数低,就不会影响到老师教学效果的考核。

请分析该案例,思考以下问题: 1.学业成绩与智商的关系是什么?

2.学校和老师犯了哪些错误?对儿童的影响有哪些?

一、名词解释 1.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的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2.处境不利儿童

处境不利,是指个体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相对困难与不利境地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某种对儿童成长不利的环境,造成或正在导致儿童学业成就低下、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等不良表现,这种环境包括家庭环境不利、学校环境不适、以及社会环境不佳等,我们将之界定为不良环境,处于不良环境中的儿童统称为处境不利儿童。

二、问答题

1.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内容

社会适应能力实际上是儿童在未来社会自我发展的一种潜力。主要包括:①自我系统方面的发展,其中又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品质、生活自理能力、创新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的内容;②社会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技能、环境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内容;③社会规则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道德品质、权利与义务意识等规则的建构与发展。

24.自我认知偏差儿童及辅导策略

社会认知偏差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偏差和对他人的认知偏差。

自我认识偏差主要反映为儿童的自卑心理和自负心理。对自卑儿童,要多鼓励和关怀,加强其成功体验,帮助其认识自卑的利弊,引导积极与同伴交往,多鼓励儿童,帮助其正确归因,鼓励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多方面的爱好。对自负儿童,要逐渐改变评价方式,对孩子的评价应客观实际,给孩子适当的批评,开展挫折教育,并让孩子多接触社会。25.对他人的认知偏差

对他人认知偏差包括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近因效应。26.有自我控制问题的儿童及辅导方案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的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自控问题的儿童主要表现在:抑制冲动,尤其是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很难抵制诱惑、延迟满足;自我满足;坚持性差;自觉性差;监督与调节能力弱。培养自控能力应注意:重视榜样的作用;帮助儿童自立;建立行为规范,实行奖惩机制。

对儿童情绪自控问题,要建立理解、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教给儿童一些自我控制情

绪的方法。

面对儿童言语自控问题,成人应为儿童提供健康的语言环境,不粗暴指责,而要帮助儿童认识错误言语,并且妥善应对儿童插话行为。

对儿童行为自控问题,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以理服人,巧用激励,还要帮助儿童学会延迟满足。

27.协助和引导儿童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

儿童的交往技巧表现在:参与群体的活动;获得同伴支持;化解矛盾冲突;机智应对事件。

培养交往技巧可由同伴和成人直接传授,通过对活动的间接观察,还可以通过成人的安排和指导。培养儿童交往技巧要有正确的目标,关注年龄特点,注意个别差异,鼓励儿童在交往实践中提高交往技巧,重视环境影响。28.家庭处境不利儿童的表现形式及辅导策略

家庭处境不利的表现形式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家庭结构不利、父母教养方式不良、受虐待、家庭心理环境不利等。

辅导策略:建立正确的儿童观和父母观;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家长要注意榜样作用;尊重孩子的人格、自尊、兴趣和爱好;传达合理的期望值,注意单亲抚养策略。29.同伴关系对儿童成长的意义及同伴关系不利儿童的辅导策略

同伴关系处境不利指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包括同伴侵害、同伴拒绝、没有朋友等。

同伴关系对儿童成长的意义:同伴关系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同伴关系是儿童未来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报因子;同伴关系使儿童学会减少社会孤独所必备的社交能力;同伴关系给儿童提供了学会控制攻击冲动的环境;同伴关系影响了儿童性别角色同一性的发展;同伴关系使儿童获得用他人眼光看问题的能力;同伴关系影响儿童的教育抱负和学业成绩;儿童人际交往特殊需要。

辅导策略:给儿童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并为他们提供成功的同伴交往经验;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创设同伴交往的情境,培养儿童对社会交往的认知;改变教师与同伴的不良态度与反应,加强班级建设。30.儿童偶像处境不利的表现及辅导策略

偶像崇拜就是指把偶像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力图使自己无论在内在的人格魅力上,还是在外部的气质表现上,都形成与崇拜偶像一样或相似的风格。偶像崇拜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偶像处境不利的表现包括盲目跟风型、变形扭曲型、自我中心型。

辅导策略:应对儿童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通过多种互动途径,包括沟通交流、榜样示范等引导、提升青儿童对偶像的正确认知;帮助儿童及时调整偶像崇拜目标,端正其偶像崇拜行为;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偶像崇拜目标;从小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选择能力。31.左利对儿童发展的利弊及辅导

利手是指一个人日常生活中做技巧性活动时习惯使用的那只手。

左利手由于对右脑的使用和开发,在想象力、空间知觉和运动能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左利的劣势主要在情绪控制和意外事故方面。但是生活在一个以右撇子为主的社会中,大多数的设施、各种规则多是考虑右利的需要制定的,左利不得不面对更多不便甚至危险。

辅导建议:对待左利手儿童,应尊重儿童选择使用左手的权利,积极引导孩子右利,让左利的孩子学会适应右利社会的规则,满足左利儿童的特殊需要。

三、案例分析题

(一)案例l:小雪人长得漂亮,学习也不错,很招人喜欢。家里每有亲戚朋友来访,都对小雪赞不绝口,都喜欢她、夸奖她。可是,小雪越来越瞧不起别人。小朋友们都不爱和她玩,她也不爱答理人家,有时甚至对成年人也非常傲慢无礼。

案例2:5岁的妞妞性格文静,似乎很害羞。妈妈带她到朋友家去玩,看到朋友家孩子画的飞机很漂亮,妈妈要妞妞也去画一幅她最喜欢的坦克。可妞妞扭捏地拒绝:“我不行,我不会画!”又有一次,妈妈带妞妞旅游回来,要妞妞把旅游途中的趣事口述下来,由妈妈笔录成日记。可妞妞又拒绝:“我不,我说不好!”任妈妈怎么鼓励都不行。妈妈很奇怪,妞妞是怎么了?

思考分析:

1.小雪和妞妞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怎样帮助小雪和妞妞克服自己当前的问题? 3.退缩和自卑有何异同和关系?

(二)贝贝刚上初中,非常喜欢某女星,可以说喜欢到了着迷的程度。那时在她心里,这个

女星就是完美的化身。她在日记里这样写着:“她是美丽、纯洁的玉女,就像童话中的人鱼公主,有一双大而清澈的眼睛。’’爸妈看孩子这么喜欢,决定帮助贝贝见见偶像。于是便托了个记者朋友,给孩子争取到一个探班的机会。探班当天,贝贝穿上自己最喜欢的衣服,高高兴兴地和朋友去了该影星拍戏的现场。没想到最后却哭着回来,还把自己锁在屋里一整天。原来探班时刚好碰上该女星在和记者吵架。该女星很凶,对记者破口大骂,毫无修养。这一切和贝贝的想象差距太大,偶像的形象瞬间就在她心里崩塌了。

请结合案例,分析儿童明星崇拜的利弊。如果你是家长,将怎么帮助情绪陷入低谷的贝贝?

一、名词解释 1.感觉运动统合

简称感统,是指人的大脑将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综合处理,并且做出正确的反应决策,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中和谐、有效地运作的过程。32.感觉运动统合失调

是指人的大脑不能顺利地把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进行整确切有效的分析和处理,以至个体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发生障碍,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功能失去了控制和组合的能力,导致行为失调。33.多动症

即注意障碍多动综合征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儿童期比较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这种障碍发生时,常伴有品行障碍、对立违抗障碍、情绪障碍及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二、问答题

1.什么是儿童发展问题?

儿童发展问题是指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有被克服、被矫正的可能性。不能等同于问题儿童、儿童问题行为、特殊需要儿童,它在研究内容上与问题儿童、特殊需要儿童有相似之处,并且也包含了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期望与发展期待的概念。儿童发展问题包含:感觉运动统合问题、多动症问题、视听问题、知觉发展问题、学习基本技能发展问题、学习基本技能发展问题、非智力因素性学业不良问题、行为问题、品行问题、处境不利问题、性向问题、情绪问题、社会能力问题、其他问题等等。2.儿童发展问题的成因

与父母因素,如不和睦的家庭因素、家庭结构简单化、家庭生活电视化、父母教育导向问题、父母角色问题、教养方式不当、不懂得科学抚育等; 导的治疗。明确疾病性质,协调家庭关系;规矩应简单,要求应明确;对过多的精力给予引导; 奖罚分明;订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发现儿童的特长和爱好等。

4.如何进行听觉理解能力的日常检测和评价?

听觉理解能力是指儿童对所听到信息的理解程度,包括听觉注意、听觉辨别、听觉记忆和回想的能力、选择要点的能力、推断演绎的能力、判断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运用背景知识的能力。听觉理解能力差的儿童对大人发出的指反应迟钝,在幼儿园里往听不懂教师上课的内容,反应较慢,有时还需要教师单独提醒;听不懂故事;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等。

5.简述儿童焦虑症的辅导策略。

儿童焦虑症以综合性治疗为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要手段。应探明原因,改变环境;采用适宜的心理治疗手段,如支持、认知的心理治疗;进行放松训练。1.差异的种类包括: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和个体内差异。

群体差异是指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定的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的在生理、心理上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即个体

超出一般尺度,进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状态。

3.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由成就需要转化而来的一种动机,是指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

作,愿意去做,而且能达到完善程度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3.性别角色

又叫性角色,是指按照人类文化传统,作为一个男性或女性应当表现出来的行为和特

征,以及对其他人所展示的男性气概或女性特征。

5.性别标志

性别标志是指直接与两性差异相联系的体格、服饰特质、性格、语言和外显行为等表

现特征。

6.晕轮效应

又称成见效应,是社会知觉的另一种偏见,是指人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

大了的社会印象。

7.自我控制

之间的不同。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的选择目标,在没有外个体内差异,也是个体差异的一种,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指个体内部生理和心理诸要

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素之间,主要是发展的诸要素之间发展的不协调性或不平衡性。

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2.儿童发展差异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两方面。

8.处境不利.生理差异主要涉及:感觉器官差异、肢体差异、言语器官差异、内脏差异、体形差

处境不利,是指个体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相对困异、体质差异等。

难与不利境地的生存和发展状态。

心理差异主要表现为:语言差异、智力差异、知觉方式差异、品行及行为差异、人

格差异、精神状况差异、社会能力差异。

1.感觉运动统合与感觉运动统合失调

3.什么是儿童发展问题?

感觉运动统合,简称感统,是指人的大脑将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

儿童发展问题是指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有被克服、被矫正的可能性。不能

析、综合处理,并且做出正确的反应决策,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中和谐、有效地运作等同于问题儿童、儿童问题行为、特殊需要儿童,它在研究内容上与问题儿童、特殊需要儿的过程。

童有相似之处,并且也包含了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期望与发展期待的概念。

感觉运动统合失调,是指人的大脑不能顺利地把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进行整确切儿童发展问题包含:感觉运动统合问题、多动症问题、视听问题、知觉发展问题、有效的分析和处理,以至个体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发生障碍,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功能失去了控学习基本技能发展问题、学习基本技能发展问题、非智力因素性学业不良问题、行为问题、制和组合的能力,导致行为失调。

品行问题、处境不利问题、性向问题、情绪问题、社会能力问题、其他问题等等。

2.感统失调的主要表现

4.儿童发展问题的成因

感统失调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有很大影响,表现在:身体运动协调障碍;结构和空间知

第四篇:答案儿童发展问题咨询与指导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群体差异

依据不同标准划定的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

2.感觉运动统合简称感统,是之人的大脑将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综合处理,并且作出正确的反应决策,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中和谐、有效地运作的过程。

3.多动症

专业术语叫注意障碍多动综合症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期比较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这种障碍发生时常伴有品行障碍、对立违抗障碍、情绪障碍以及学习障碍。

4.空间知觉

是个体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5.森田疗法

要求患儿对症状“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而不要压抑,采取不怕、不理和不对抗的态度,使症状逐渐从意识中淡化以致消失。

6.儿童焦虑症

是儿童时期无明显原因下发生的发作性紧张、莫名恐惧与不安,常伴有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是一种较常见的情绪障碍。

7.儿童恐怖症

是一种神经症性的情绪障碍,往往因为某种情境的出现或参与某项活动时产生过度的、持续的、不适宜的紧张、恐惧和回避反应。

8.儿童退缩

是指儿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的过分胆怯、孤独,不敢去陌生环境,不愿与小朋友一起玩,等等。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问题儿童和儿童发展问题两个概念的异同。

一、不同点:

首先定义不同:问题儿童是指生理、心理发展异常和品德行为上有严重缺陷的儿童。儿童发展问题是指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

其次,儿童发展问题是一个满怀期望与发展期待的概念。这种问题,有被克服、被矫正的可能性,给教育者和社会无限期望。

相同点:儿童发展问题在研究内容上与问题儿童有相同之处。

2.简述儿童感统失调的表现。

感统失调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身体运动协调障碍(2)结构和恐惧知觉障碍(3)身体平衡功能障碍(4)听知觉问题及语言障碍(5)触觉防御障碍

3.简述儿童多动症的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是指帮助家庭成员正确认识多动症的性质,树立治疗信心,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儿童多动症进行矫正的一种方法。家庭治疗的原则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疾病性质,协调家庭关系

2、规矩应简单,要求应明确

3、对过多的精力给予引导

4、奖罚分明

5、订立合理的作息制度

6、发现儿童的特长和爱好

4.如何进行听觉理解能力的日常检测和评价?

听觉理解能力差的儿童,在平常生活中显得比较木讷,对大人发出的指令反应迟钝甚至充耳不闻,需要成人重复指令甚至需要成人的直接带领。这样的儿童在幼儿园里往往听不懂教师的上课内容,教师发出指令后他们常常先看看别人怎么行动自己再动,反应较慢,有时还需要教师单独提醒。当教师讲故事时,这类儿童听不懂故事的大意;当被要求对两个以上句子

进行概括时,缺乏想象力;当回答教师关于故事内容的提问时,缺乏归纳总结能力。有些儿童虽然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具备了听课能力,但对教师讲课内容却听而不闻。

5.简述儿童焦虑症的辅导策略。

查明病因,解除负面因素,如父母过高的期望,加强挫折教育等

进行心理治疗,可采用认知疗法,建立正确的观念

进行放松训练

三、论述题(15分)

结合实际,谈谈作为老师应如何对待幼儿园中的弱听儿童?

(1)平等对待:在对待弱听儿童的态度上,教师不能过多地保护他们,不能让他们依赖教师去争取与普通儿童交往的机会。过分的保护会引起普通儿童的反感,这会成为两类儿童建立和谐关系的障碍。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对两者一律要求,不能因为弱听儿童的缺陷而姑息迁就他们,要教育她们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把自己视为集体的平等成员,积极地接纳周围的每一个人,乐观,开朗一些。同时,还要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交往手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针对弱听儿童的具体情况,适当地给予他们特殊的照顾和帮助。

(2)座位安排:教师可以对弱听儿童的座位进行定期调换,座位应便于他们看和听教师的讲课,最好让他们位于离教师2——3米的距离,如果她们的眼睛和教师的口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则最有利于看话。因此,前几排靠边的位置比较适合他们。若教室内只有一边开窗户,就只能让他们坐到靠窗户一边的位置上。另外,课堂中分组讨论或课外活动中的分组游戏,教师可有意识地变换弱听儿童的组别。

(3)培养弱听儿童的看话能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培养弱听儿童的看话能力,只要讲课人嘴里发出声音,讲课人就不能背向弱听儿童。教师讲话时位置很重要,不能背对着光源跟弱听儿童讲话,另外教师也不能边说边走动、边板书边说话,或者摇头扭头。

(4)注意讲课语言和语速:教师应注意讲课时的语言要抑扬顿挫、风趣幽默,这样的声音刺激能容易引起弱听儿童的注意,而且有助于弱听儿童选择重点来听。为了方便弱听儿童看话,教师说话的速度和发音动作的幅度要更加教学水平和语言材料的性质而定。对低年级的弱听儿童说话时,语速要适当放慢,发音时的口型要自然而清楚;对熟悉的生活常用词语,教师可以说的快些,对于不熟悉的新教材,教师可以说的慢些,必要时适当重复。

(5)多使用直观教学法:教师应尽量多用直观教学法,尤其是教具直观(实物直观、模型直观)教师在教师讲到某一物体时,要指出它、走近它、触摸它或实际的操作它,充分地利用教具。教师也要适当地把视觉因素和听觉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交际手段教学。

(6)预防弱听儿童疲劳:听力问题儿童比普通儿童更容易疲劳,教师要注意学习时间的分配和学习内容的协调。

除此之外,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弱听儿童在听不懂时提出疑问,请求教师重复不懂的内容。另外教师一定要控制好纪律。

四、案例分析题(15分)

某位大班幼儿有这样的行为表现:“平常在家时与家人有说有笑,行为举止正常,但是在社交环境或集体生活中却表现异常,如见生人时害羞,不敢与人交往,不主动与其他孩子说话、玩耍,上课不敢举手发言,回答老师问题时声音像蚊子叫,回避集体活动,胆怯退缩,表情淡漠。” 请问:他可能有哪种情绪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对应的辅导策略?

一、他可能属于儿童退缩

儿童退缩是指儿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的过分胆怯、孤独,不敢去陌生环境,不愿与小朋友一起玩,等等。

二、可采取的辅导策略有以下几种:课本P141——1

42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隔离法

是惩罚法的一种,当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暂停儿童正在进行的活动,将儿童从受到强化的环境带到一个不受正强化的环境,并让儿童在那里待上特定的时间,以此来消除他们的不良行为

2.网络成瘾

是一种不自主的强迫性现象,称为“互联网成瘾综合症”,有时也简称为“网瘾”或“网痴”。简单地说,就是对以网络为载体的内容及形式发生过度迷恋而超出一般尺度,进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状态。

3.成就动机

就是由成就需要转化而来的一种动机,是指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愿意去做,而且能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

4.性别角色

是指按照人类文化传统,作为一个男性或女性应当表现出来的行为和特性,以及对其他人所展示的男性气概或女性特征。

5.性别标志

是指直接与两性差异相联系的体格、服饰特质、性格、语言和外显行为等表现特征。

6.晕轮效应

又称为成见效应,是社会知觉的另一种偏见,是指人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了的社会印象。

7.自我控制

是自我意识的下位概念,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知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8.处境不利.是指个体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相对困难和不利境地的生存和发展状态。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儿童期的三个反抗期。

第一个反抗期:2-3岁很难对付: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无论什么事情都用“不”来反抗,许多事情要自己来做,很难“对付”,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也易发生争吵。其实这是一个自发性正在顺利发展的儿童的正常表现。

第二个反抗期:8岁左右跟大人顶嘴:这个时期儿童的反抗常常是以跟大人“顶嘴”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并且显得理由十足。这表现,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在顺利发展,并开始具有批评大人的能力。

第三个反抗期:青春期情绪摇摆不定:这是儿童确立自我的关键时期,也称为儿童精神上的“断乳期”。这个时期儿童的情绪常常“左右摇摆”,是心理上容易出问题的阶段。

2.简述对儿童攻击与破坏行为的辅导策略。

1、道德观念的培养

2、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

3、对儿童日常环境进行适当控制

4、控制愤怒的训练

5、行为后果的处理(1)具体分析(2)隔离法(3)惩罚法与强化法

3.简述预防儿童说谎的策略。

1、更加儿童年龄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策略:(1)反省自己,检讨管教(2)查明原因,加强沟通(3)坚持真理,不迁就也不粗暴

2、前事的操纵:下达命令时要控制和修改行为的前事,下达命令必须基于目前情况切实的需要,而不是大人随心所欲地颐指气使。

3、采取必要的行为改变技术。(1)消退法(2)隔离法(3)代币法

4.简述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1、外部控制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易冲动,她们本身对事物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常常是因为成人的需求,为了获得获奖和逃避惩罚,或是为了自己可以获得好处而产生或抑制某种行为。

2、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过度的阶段:这一阶段儿童逐渐由权威人士或同伴压力形成的外在力量的控制向内在规则或道德力量的控制转化。

3、自我控制阶段:在此阶段,儿童不再需要外界压力,她们已经形成内在准则,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判断来形成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够自己监控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自身的调控来克服自己内心的冲动,表现出适宜行为。

5.简述学前儿童手淫行为的辅导策略。

1、帮助父母正确看待儿童自慰行为并查明原因,排除不良刺激,矫正行为

2、积极关注儿童的情感变化,给予他们足够的爱抚和关怀

3、不要嘲笑和训斥儿童

4、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转移注意力

5、养成规律作息的生活习惯

三、论述题(15分)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儿童行为自控问题进行辅导?

行为控制包括规则意识、坚持性、无侵犯行为等。例如,很多小学老师反映一年级的孩子心中根本不存在规则意识,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她们则钻到了桌子底下。

辅导策略:

1、以身作则:

教会儿童行为控制,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向儿童展示自控。生活中儿童最易模仿的对象是父母,父母自控力的表现会影响儿童自控力的发展。例如,周末父母没按时起床,儿童也趁机躺在床上看小说;父母忙起来不顾整理房间,儿童房间里的书本和玩具也会越堆越乱。所以,一个冲动的、行动缺少自制的父母,必须先教育自己增强自制力,才能帮助儿童克服自制力不足。

2、严格要求,反复训练

首先,要有规矩。成人应为儿童架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儿童不准做那些他们无法控制事情。在儿童入学前就为他们设限,等于是为他们一生的自制力奠下根基

其次,让儿童学会自己负责。成人可用自行负责和违者受罚的方式管教儿童,并且让他们自己选择者两种纠正方式,儿童经由这些选择,便会知道哪些行为会让自己尝到负面的结果。最后,有适当的惩罚。儿童若不尽责,就限制他们的自主权。不过方法要积极,让儿童仍抱有希望。儿童若不能控制自己,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因为态度代表了队他们的期望、信任和爱。

3、以理服人,巧用激励

被积极的强化刺激后的行为更能重复出现。自控行为的多次重复就可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降低自控行为引起的紧张感,使自控行为容易完成和保持。例如,要求幼儿不随地扔垃圾,如果他们每次都控制的住,以后就会形成有了垃圾不乱扔的好习惯。又如,一个老奶奶同时带了几个孩子,每天中午她都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们都安静睡觉,起床后我就给你们点心吃。”当孩子起床后,他们就得到了点心。所以,孩子们总是可以安安静静地睡午觉,从而养成习惯。

另外,成人在激励儿童时,也要讲究语言艺术。很多儿童被选为值日生或者班干部,回家后告诉父母喜讯时,家长经常会说“真棒,真有出息”之类的话,这种表扬毫无余味,对儿童没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如果后面加上一句:“以后应该用XX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起好带头作用。”

4、延迟满足:要让儿童在学习时间观念中学会等待。当儿童有些不能立即满足的欲望,过一段时间得到实现后,就会有这样的体验:想得到的东西,等些时候会有的,于是就形成了等待的习惯。例如,一个孩子想要一个他喜欢的玩具,父母并没有立即答应满足他,而是让他克服吃手的毛病,或提出一些额外条件。若这个孩子按照大人的要求做了,父母便会及时兑现自己的诺言。

四、案例分析题(15分)

姜×,男,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他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7岁时,父母离婚,孩子判给父亲抚养。父亲挣钱多,对儿子的教育不上心,但花钱的要求几乎都能满足。久而久之,儿子花起钱来“出手不凡”,然而在学业上却一塌糊涂。母亲看不过,通过法院判决,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母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重新变得像从前一样天真、活泼、可爱。然而,事情不是像她希望的那样。儿子向母亲念叨父亲好。母亲于是便每天给孩子两三元钱零花,这点钱在胃口己经很大的儿子那里简直就像杯水车薪。儿子的欲望满足不了,他开始想办法“自谋财路”。他把眼睛盯在母亲的钱包上,甚至偷走了母亲的金戒指。请根据材料分析姜×产生以上行为的原因,该如何进行辅导?

偷窃行为,但偷窃的对象仅限于父母或亲戚,尚未发展到公共场所,应当说,这时进行咨询矫治还较为有利。姜××的偷窃行为十分复杂。它既说明了家庭离异对于女行为的不良影响.也反映出重物质满足、轻心灵培育的家教方式对孩子发展所带来的危害。如果不是孩子的母亲及时从生父那里争得抚育权,孩子以后会变成什么样于恐怕是不堪设想的。辅导策略:

第一,动之以情,好好向孩子谈谈母亲目前的处境和工资收入,激发孩子对母亲的同情心和亲近感。

第二,采用行为契约法帮助孩子矫正偷窃行为。可让孩子写一份书面保证,从今以后不再偷钱花,站在孩子可以经常看到的地方。定期要孩子汇报执行情况(三日一次或一周一次).及时予以鼓励强化,必要时可设计考核情境(有意将钱款放在孩子可以找到的地方,观察其反应),对孩子的履约情况进行检查。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将孩子的偷窃行为向外宣扬,有关行为契约的情况也要替孩子保密。

第三,继续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但为其建立储蓄箱和小帐本,鼓励孩子省下零花钱存入储蓄箱.并将零花钱的开销记在小帐本上(可简单记)。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节俭的习惯,逐步控制其消费欲望。

第四,星期天多带孩子到娱乐场所游玩,密切母子感情,陶冶孩子的情感,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渐弱化和消退不良行为。

第五篇:2018年《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形成性考核作业

2018年《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第一次形成性考核及参考答案 要求:学员针对某一章节的学习收获或感想,或某一次午间直播某一节IP课某一讲专家讲座等,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经历,写一份学习体会。形式:提交文本学习体会(不少于500字)。辅导教师可组织课堂分析讨论。参考例文:

勿给孩子乱贴多动症的标签——学习“儿童多动症问题”有感 在工作中,有的家长和老师偶尔会抱怨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分心、讲话,认为孩子有注意力障碍。是不是孩子只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就一定是注意力障碍呢?通过儿童发展问题咨询与辅导这门课程第三章的学习,我深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孩子贴标签。

注意力障碍的很多行为表现与淘气行为十分相似,但是本质不同。如何对二者进行区分呢?通过学习,我了解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首先是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上。淘气孩子能够专心于自己喜欢的事物,而多动症儿童则多无兴趣爱好,对任何事物都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其次是行动目的性方面,淘气孩子的好动常具有一定目的性,而多动症儿童则是比较冲动,没有章法。然后在自制力上,淘气孩子在一定的环境下是有自控能力的,比如有一些调皮的孩子,在上公开课或者示范课时,也能很好的听话和表现,而多动症儿童则在严肃的场合也会做出越轨的事情,这是很让人头疼的。再次,在动作发展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淘气的孩子爱好运动,动作灵巧,体育表现优异,而多动症儿童则是表现出动作笨拙,最后在智力活动方面,多动症的孩子会不切实际估计自己的能力,马虎冲动。

淘气行为可能是因为与家长、老师关系不良所导致的。比如,有的孩子不喜欢数学老师,于是每当上数学课时,便故意扰乱课堂秩序。而注意力障碍儿童无论与老师关系如何,都会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其次,淘气儿童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可能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他们只有在得到别人的关注时才有满足感。而注意力障碍儿童的行为则是毫无目的和不可控的。因此,只要老师和家长把握好以上标准,就很容易辨别孩子到底是注意力障碍还是淘气问题了。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以严谨审慎的态度对待儿童的调皮淘气行为,千万不要以自己的一知半解给儿童乱贴标签。

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第二次形成性考核及参考答案 要求:某些章不提前提供小组活动和网上主题讨论的资源,包括讨论目的、阅读材料、讨论话题等,学生在学习中选取某一章或某一个讨论主题,展开讨论,在论坛里发帖子,没有网络使用条件的,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进行讨论。形式:论坛发帖或小组讨论,辅导教师积极参加和引导,严控帖子质量。参考主题:经典的一课、震惊全国的金华学生弑母案、行为问题儿童的成因分析 讨论主题:

1.作为教师,你如何看待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和幼儿园、学校对儿童的影响有什么不用?

2.作为教师,你工作中发现哪些常见的儿童发展问题,你觉得有哪些原因导致了这个孩子或这些孩子的问题。

3.你如何看待幼年时存在的发展问题与长大后的成就、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师,你是如何看待存在发展问题的孩子?

请同学们在以上三个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踊跃在论坛帖子里发言或者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发言。

(讨论略)

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第三次形成性考核及参考答案

一、简述题

1.列举儿童发展问题形成的内因?(1)遗传作用。(2)脑损伤或脑功能失调。(如母亲酣酒、吸烟、受射线辐射、胎儿感染等等。)(3)生化失调。(如神经化学物质传递异常、营养素缺乏、内分泌腺功能失调、低血糖、铅中毒等。)(4)先天或后天生理性问题。(如难产缺氧、疾病感染、中毒、代谢障碍等)

2、简述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特征。

(l)活动过多(2)注意力集中困难(3)冲动性;(4)学习成绩不佳(5)神经发育障碍(6)情绪和行为问题

3、简述如何对儿童空间知觉进行日常检测?(1)是否常把3写成“E”、6和9难分、“土”和“士“同一等(2)是否能在“对指测验”中轻松通过。(3)是否常常把鞋穿颠倒了(6岁孩子很少出现)。

(4)是否对“向左转”“向右转”的口令有灵敏和准确的反应。(5)数学竖式对齐是否总出错。

4、简述感统训练中运动疗法的特点

感统训练就是在运动中刺激大脑中枢神经发育,达到解决感统失调的目的。比如多特儿童专注力。

5、简述如何使用模仿法矫治儿童退缩

(1)通过图片、录像等帮助儿童模仿学习良好的行为。观看时指导他们注意观察那些友好交往、集体玩耍的欢乐情景,让其感受积极的情绪体验。(2)引导儿童现场模仿学习,观看现实生活中儿童之间相处的情景。(3)引导儿童逐步有简单到复杂,分阶段参与社交实践活动。

二、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小刚上小学1年级,是一个捣蛋鬼。上课时坐立不安,小动作不停,不是东张西望,就是摆弄铅笔和橡皮,或者找同学讲悄悄话。他说自己老是分不清楚b、d,觉得语文、数学、英语太难了不喜欢上,而在美术、自然常识等课程上表现却特别积极,常常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就站起来脱口而出。回到家,小明也是一个麻烦人物,他喝水时也没看看杯子里的水是凉是烫,拿起来就喝,结果被烫了,他就发脾气、大哭大闹,妈妈怎么哄也没办法。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小刚的表现属于何种问题行为?你判断的根据是什么?作为他的班主任教师,该如何对其进行辅导?小刚的表现属于多动症。(2分)因为他有明显的多动症的特征:注意力集中困难、活动过多、冲动任性、学习成绩不佳、情绪和行为问题等。(2分)辅导策略:(每个要点1分,共9分,如结合案例进行了阐述,加4分)(D采用支持性心理疗法,和家长多沟通,鼓励他们克服消极悲观情绪,引导小刚树立改善 案例二:

小葵刚进人小学,她活泼听话,和同伴相处得很快乐,老师也很喜欢她,还选她当了小队长。但因为是重点小学,学校的要求很严格。课业抓得比较紧。爸爸妈妈对小葵的要求很1664高,总是要求小葵考双百分。

最近几个月,小葵心情低落,上课也总是走神呻成绩明显下降。老师找过她聊天,但是并没有改善。在妈妈的追问下9小葵终于道出了实情:“我也不知道,我一L课就总是自己在“放屁”9一直放,我觉得周围的小朋友肯定听到了,或者闻到了,我害怕他们知道,很紧张。可是我------------答案:小葵存在强迫观念的强迫症倾向。(2分)成因:(4分)进人小学,环境改变了9学习任务加重,家长过分严格,可能引发了小葵强烈的焦虑、不安等情感体验,影响了大脑皮质兴奋或抑制过程过度紧张或相互冲突,形成了病理的惰性兴奋灶,促发强迫症。矫治:(1)心理治疗

② 理疏导,向小葵解释问题产生的原因,消除她的焦虑。②森田疗法,协助小葵对其观念顺其自然,不理睬,不对抗。(2)心理护理与帮助

①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为小葵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不对其过于严格。②组织小葵参加集体文娱活动和一定量紧张的体力劳动,转移其对症状的注意。③对于症状好转,应多给予鼓励和奖赏。

(3)家庭治疗。将小葵的家庭成员的行为问题公开呈现,充分理解每个家庭成员对其强迫观念产生的影响。案例三:

小新刚满3岁,被妈妈送到幼儿园,小新在幼儿园并不会长时间大哭大闹,吃饭和午睡也不错。但是他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总是一个人坐在一边,很难参加集体活动。老师反映这个孩子比较胆小、害羞。还有一件事让幼儿园老师和妈妈哭笑不得:小新需要随时抱着从家里带来的自己一直使用的小被子,吃饭时要放到桌子上,上厕所的时候要抱着,户外活动的时候也要抱着或者放在视线范围内,一旦小被子被老师拿走或者离开视线,就会哇哇哭发脾气。老师甚至怀疑小新是否有恋物癖。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小新的表现属于何种行为,是否为恋物癖?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作为幼儿园老师,应如何帮助小新?

答:(1)小新存在恋物行为和刚入园的不适应、退缩,不是恋物癖。(3分)(2)恋物癖的核心特征是将特定的物品作为性兴奋和性满足的对象,而儿童的恋物行为多是因为该物伴随其成长,能够给予其安全感,两者完全不同。小新面临入园适应的过程,存在一定的入园焦虑。第一次离开父母,心理需要情感的寄托,因此过于依恋伴随自己长大的小被子。而过度恋物,不合群,孤僻等表现表示小新存在一定的入园适应问题,存在一定的退缩。(4分)

(3)老师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每个要点3分,共9分,作答时有自己创新认识和方法,且正确合理,4分)

A、教师应多关爱小新,注意满足她的安全感和自尊心的需要,比如多用该表扬法,说话亲切,耐心鼓励。

B、观察和了解小新的生活习惯和家庭背景,找出他胆小退缩的原因,经常和家庭交换意见,家园配合。

C、采用模仿法帮助小新适应幼儿园生活。(如通过图片、录像等帮助小新模仿学习良好的行为,观看时指导他注意观察那些友好交往、集体玩耍的欢乐情景,让其感受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引导他现场模仿学习,观看现实生活中儿童之间相处的情景)案例四:

莹莹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每天天一黑,她就不敢出门,甚至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心里也会无缘无故产生一种害怕和恐惧。为什么莹莹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门呢?在莹莹四岁的时候,妈妈就对她开始了早期教育。先是拉小提琴,后是学画画,念英语,算算术,尽管莹莹能断断续续地拉完《我爱北京天安门》,但她乐感不强,看不出她有学音乐的天赋。莹莹每天晚上练琴就像受刑似的,因为如果达不到要求,妈妈就要打她的手掌,或者关在一间黑屋子里。每当这个时候,妈妈就凶巴巴地说:“练不好琴,我就不要你了,让狼吃了你。”或者是说:“等天黑让鬼把你带走。”吓得莹莹拼命哭喊。所以现在,莹莹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门。[分析] 像莹莹的这种反应就属于典型的恐惧情绪反应。有的人特别怕小动物,如小老鼠、小狗、小兔;有的人走在路上害怕汽车;有的人怕上高一点儿的楼梯;有很多人害怕见到生人或客人等。在这些害怕心理中,有些属于正常现象,如人一般都有点儿怯生,见到陌生人都会有点儿害怕;有些则不正常,如怕上楼梯,怕看见汽车等。恐惧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原始情绪之一,它是指个体在面临并企图摆脱某种危险情境而又觉得无能力摆脱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恐惧发生时常有缩回或退避的动作并伴有异常激动的表现和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毛发竖立、惊叫并有奇怪的面部表情等。引起恐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熟悉的环境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奇怪、陌生、可怕的事情突然发生,黑暗、巨响、坏人、失去平衡及被其他人的恐惧情绪感染等。[方法] 1.转移刺激法。把引起恐惧的刺激物暂时移开虽然不能消除对刺激物的恐惧,但能消除惧怕心理。例如,小学生看见狗就惧怕,不让他看见狗,就消除了对狗的惧怕。可是他以后再看到狗,仍然会和从前一样怕狗。所以,这种方法控制恐惧是不理想的。

2.系统脱敏法。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反应有一种习惯化倾向,习惯化指每当某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就容易引起人的心理反应,但当这种刺激不断重复出现时,人对它的反应性逐渐下降,直到最后不再对此反应,就好像产生了一种习惯似的。因此,不断地重复做某一件事,就可以对这事产生习惯化的反应,从而降低人的反应性。同样,如果让人反复接受恐惧刺激物的刺激,使其逐渐适应这种刺激物,习惯成自然了,便不再害怕这种刺激物。例如一个恐惧考试的学生,只有不断地参加考试,才会消除这种恐惧。当然,反复练习的开始要注意降低难度。例如,为了消除对高度的恐惧,开始时只要求登上三个台阶,以后才逐渐向1米、10米、20米或更高的高度攀登。

3.掌握知识法。恐惧的产生大多是因缺乏科学知识而胡思乱想造成的。有位科学家说过,愚笨和不安定产生恐惧,知识和保障却拒绝恐惧。有的学生怕黑,一到黑天就担心会不会出现妖怪或魔鬼之类,当他知道所谓的妖魔鬼怪之类不过是人们虚构的,他就不会再有这种恐惧的情绪了。

4.转移注意法。这种方法是使注意力从恐惧的对象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例如,每年学校都会集体组织打疫苗,总会有学生惧怕打针,所以,在打针的时候,可以讲一个笑话,或让他考虑一个问题,使该生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这样,恐惧就会消除。

莹莹的恐惧心理主要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引起的,因而改变错误的教育方法,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也是克服恐惧心理的重要方法之一。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第四次形成性考核及参考答案 1.简述教师应如何利用期望效应,培养儿童的成就动机? 答:(1)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高对每个儿童的期待水平。(2)改变对待学业不良儿童的不正确的行为方式。(3)教师要精心策划儿童的学习目标。(4)提出的期望和要求应当明确而适度,不伤害儿童自尊心 2.简述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1)外部控制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易冲动,他们本身对事物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常常是因为成人的需求,为了获得获奖和逃避惩罚,或是为了自己可以获得好处而产生或抑制某种行为。(2)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儿童逐渐由权威人士或同伴压力形成的外在力量的控制向内在规则或道德力量的控制转化。(3)自我控制阶段:在此阶段,儿童不再需要外界压力,她们已经形成内在准则,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判断来形成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够自己监控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自身的调控来克服自己内心的冲动,表现出适宜行为。

3.为预防儿童性虐待,教师可以做哪些工作? 答:(1)帮助儿童认识身体自主权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身体界限,树立尊重自己和他人隐私的意识与观念。(2)帮助儿童识别性伤害的高危时间、地点和征兆、教儿童自我防卫和求救。(3)加强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4.简述如何使用代币制来矫治儿童的违拗行为? 答:(1)和儿童事先就某一行为订立一个合同,写明如果儿童在某个期限内可以做到什么行为或不发生什么行为,便可以获得奖励。(2)奖励以替代物和积分的形式给儿童。(3)当儿童的积分或替代物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可兑现奖品。

5、简述如何针对儿童说谎使用行为代价法

(1)目标行为的确定。(2)代币的确定。(3)强化物的选择。(4)拟定代币交换系统,即确定代币与强化物之间的转换关系,使代币成为目标行为和强化物之间的桥梁。

四、案例分析题(15分)案例一:

上中班的男孩梦梦腼腆、聪明、友好,老师和小朋友都挺喜欢他。最近,老师发现梦梦每天中午不好好午睡,总是用小被子把自己捂住在里头玩,因此下午也显得很没精神。老师有几次把小被子掀开,都发现梦梦满头大汗,脸红耳赤,因此感到疑惑不解。有一天,老师又发现梦梦蒙着头没睡觉,轻轻掀开被子,惊讶发现梦梦正在“抚弄”自己的生殖器。老师将这个情况告诉了梦梦的妈妈,妈妈又气又恼,回家后把梦梦打了一顿。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年幼的梦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妈妈和老师的做法是否妥当?教师和家长应如何应对这种行为?

原因分析:

1.从生理方面讲:儿童期的手淫与性冲动无关,可能是梦梦在无意间抚摸或摩擦生殖器产生快感,家长给梦梦穿着的衣物过紧,或是因湿疹经常抓绕生殖器出现愉悦感等,经过多次重复强化后,导致梦梦学会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愉悦感。(3分)

2.从心理方面讲:可能是梦梦寻找情感寄托、自我安慰的一种方法。一方面手淫给儿童找到可以消遣的事情,另一方面对缺乏关注的儿童来说,成人的反应是他们所期盼的,是他们需要关注和交流的信号。(3分)

老师的惊讶、告状和妈妈的惩罚都是不妥当的。年幼儿童的手淫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只是对愉悦快感的尝试。(2分)

辅导策略:(每点2分,共10分)

1.正确看待儿童的自慰行为。不把它看做是道德败坏或不光彩的表现。首先检查是否存在湿疹等生理问题导致儿童生殖器发痒,从而排除不良刺激。

2.积极关注儿童的情感变化,给予他们足够的爱抚和关怀。

3.不嘲笑和训斥儿童。当儿童抚弄生殖器时,应采用分散其注意力的方法,如引导梦梦去做其他有兴趣的事情。

4.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转移注意力。引导梦梦多参与丰富的集体活动,释放多余的性能量。

5.养成规律作息的生活习惯。梦梦的行为出现在午休时,如果梦梦中午不愿意午睡,老师不应该强迫其上床睡觉,睡觉时也可以把他的手放在被子外面。案例二:

小刚在老师眼里算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人物。从早到晚总有别的幼儿跟老师打小报告说他打人,弄坏了别人的东西等等。即使在课上,他也是不停地盘弄着自己的衣服或是吮吸自1606已的手指,他的座位就在通往睡眠室的楼梯下面,所以他还时◇肘吊着带梯挟手荡过水荡过去。老师已经不知道说过他多少次了,但没有明显的效果。往往是老实一会儿又不行了,老师们很不喜欢他。她们觉得小刚虽然已1经进人申班下学期快上大班了,但是他和别人的交往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却跟一个刚进幼儿园小班的幼儿差不多。老师对这个屡教不改的顽固分子已经失去了施教的信心和关注的*趣。风犟听到老师的严厉呵斥“小刚!”就基本说明他又犯“错误”了。他在整个班里基本处在被老师责骂和被同伴排斥的边缘状态。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小刚存在哪些发展问题?教师应如何对其进行矫治? 答案: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小刚存在自控问题、交往技巧问题,以及攻击、课堂捣乱等行为问题。矫治策略:(以下四个方面,每个3分,共12分,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且要有一定的阐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D培养小刚的自控能力。重视榜样的作用,教师向小刚展示自控,教小刚自控。帮助小刚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的态度和方法,并且给予小刚一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鼓励他自己鼓励自己。建立严格的行为规范,帮助小刚制定规则,实行奖惩机制。

(2)培养小刚的社交技能。可以通过同伴和成人直接传授,告诉小刚基本的交往技巧。组织小刚对同伴交往活动进行观察。教师给小刚做好榜样,让他们在观察模仿中学会交往。教师可以让小刚和其他幼儿组成小组,遍过活动和游戏指导其社交技能。(3)矫治小刚的攻击行为,应多进行道德观念培养,可采用游戏疗法,加强小刚对规则的认识。另外,还应了-解小刚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适当用惩罚法或隔离法,但尽量不用武力。一旦发现小刚友好地和同伴在一起,立即给予表扬或强化。(4)对课堂捣乱行为,可采用消退法,在不影响教学活动的前提下,老师不予理睬和过问。尝试采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对待小刚,让其感受到老师的信任。还可实行代币制,强化其好的自控行为和课堂行为。必要时结合短时的惩罚,如隔离法等。(2)奖罚分明。利用正强化法或代币制塑造小刚行为。当小刚出现良好行为时,及时给与

表扬或奖励。对小刚的不良行为,应适当批评和处罚。处罚的同时应使小刚明白这是对他的关心,没有恶意。

(3)当小刚发脾气时,采用消退法,不予理睬。

(4)对小刚设立简单且明确的规矩,给小刚提的要求要恰当,不能过于严格。(5)多提供给小刚参加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的机会,对其过多的精力给予引导。(6)发现小刚的特长爱好,创造条件,协助家长培养小刚的学习兴趣。(7)上课时采取措施控制小刚的双手,预防多动。

(8)在讲话或布置任务时适当身体接触,注视小刚进行交谈。

(9)教学内容和方法要突出重点,上课形式生动多样,多给小刚提供操作和练习机会。案例三:

7岁的小雪长的漂亮,学习也不错,很招人喜爱。家里每有亲戚朋友来访,都对这孩子赞不绝口,都喜欢她、夸奖她。可是,小雪越来越瞧不起别人。小朋友们都不爱和她玩,她也不爱搭理人家,有时甚至对成年人也非常傲慢无礼。她父母为此很无奈,向我讨教怎样才能改掉孩子自负的毛病。5岁的文文性格文静,似乎************ 答案分析:儿童自以为了不起的自负心理,是自我认知缺陷的一种表现。处处瞧不起别人、对大人也常常傲慢无礼,是一种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缺陷。

一般来说,自负多表现在家庭条件较优越,或具有某种先天优势的孩子身上。自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家庭这方面来讲,多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他们所导致的。

小雪的聪明可爱使亲戚朋友们赞不绝口,更使许多同龄人对她刮目相看。这些过分的夸奖,客观上助长了她的自视过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因而得意忘形,目空一切。这说明,孩子还缺乏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如果成年人再对孩子评价不适当,就会给孩子带来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真的像人家评价的那样毫无瑕疵。

而文文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一种人格缺陷。它过多地否定和贬低自己,抬高别人,影响了对自己正确、客观的判断,不能客观地、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自卑会影响到人格的健康形成。过度自卑的孩子往往敏感多疑,胆怯懦弱,孤僻内向等。自卑往往源于孩子的幼年时期。它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长期生活在自卑阴影中的孩子,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一生都被自卑所困扰,影响了自己的发展前途。案例四:

童童长得身强力壮,虽然只有4岁,但个头超过了同龄人。他爱打架,力气大,邻里及幼儿园的孩子都打不过他。他爱挑起事端,小朋友们都躲着他。老师家长反复批评他,他口头答应不再打人,但是,自我约束能力太差,一会儿憋不住劲,又去打人。每天妈妈去幼儿园接他,都有小朋友告状,说他又打了谁,或是毁坏了谁的东西。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童童出现了怎样的行为问题?他为什么会这样?该如何进行矫治? 童童出现了攻击性行为问题(攻击与破坏行为)。

原因分析:(1)年龄小,还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不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2)生活经验中学习。童童在攻击别人的经验中,体会到了成功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以后就更可能采取同样的手段。(3)教养方式。父母可能对其百依百顺,或者经常用强制或打骂方式教育他。(4)现代传媒影响。(5)错误的社会认知与社交技能。童童可能对外界剌激作出了歪曲的解释,并建立了错误的信念,同时也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不知用何种方法解决矛盾和愤怒。

矫治策略:(1)对其进行道德观念培养。成人以身作则,教儿童摒弃什么都要第一的想法。采用游戏疗法,加强儿童对规则的认识。(2)进行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3)对儿童日常环境进行适当控制,如提供多种多样的玩具,减少儿童接触暴力的传媒等。(4)进行控制愤怒的训练,教会儿童发泄自己不满的方法。(5)对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处理。了解童童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适当用惩罚法或隔离法,但尽量不用武力。一旦发现童童友好地和同伴在一起,立即给予表扬或强化。电大《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第五次形成性考核及参考答案 个案研究报告(100分)

要求:学生联系课程相关内容(如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学业问题、社会能力问题等方面),结合本地区、本单位或本人实际,写一份儿童发展问题辅导或矫治的个案研究报告。

形式:可参考课程平台上范例的格式(《瑶瑶入园记》、《选择性缄默症心理辅导个案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具体包括案例介绍、案例分析、辅导矫治方法、辅导效果等内容。(不少于800字)参考格式:

题目(根据个案研究内容自拟)

一、案例描述

简单介绍个案儿童的现状、存在问题或问题发生的经过。

二、案例分析

对个案的发展问题进行判断。

对个案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一定的分析,可从儿童自身、家庭、机构教育、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三、辅导策略

针对个案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教育或矫治计划。

四、辅导效果(案例启示)

描述辅导后达到的目的,儿童改善的情况等,也可针对本案例,总结一些可供同行借鉴的方法、教育思路等。参考例文:瑶瑶入园记

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对他们来说,离开了朝夕相处的父母及长辈,来到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都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的渡过初入园的焦虑期,愉快的上幼儿园,这是每个幼儿教师面临的课题。

一、案例描述。瑶瑶,女,2006年6月出生,2009年9月1日开始在其他幼儿园入学,9月14日家长要求转入我园。家长在报名时介绍了孩子的情况:孩子从小由爷爷带大,在家活泼开朗,但也很自由,想干啥就干啥,同时怕见陌生人,在外面非常胆怯。也说了要求转园的原因:自从上幼儿园这两周,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白天在幼儿园哭,眼睛皮都揉破了,晚上回家也哭哭啼啼,非常缠人,可能是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生活,总是哭的缘故,老师说一整天上百遍地念叨着同一句话“我要找我爷爷,”年轻老师缺乏了耐心,吓唬了孩子,可能还让孩子罚站了,所以现在孩子怎么也不愿意上幼儿园。

个案主要事件:9月14日晚上,班级老师对瑶瑶进行了家访,了解了瑶瑶的生活习惯及兴趣爱好,并针对瑶瑶这种状况,我们提出了建议:为减轻孩子入园焦虑心理,和家长约定先由家长陪同一起上幼儿园,再过渡到缩短孩子在园的时间,并用相机记录孩子在园的情况。(9月15日-18日)第一天一早,瑶瑶爷爷带着瑶瑶来了,一上午孩子小手没有和爷爷松开过,她背的小书包也不肯拿下来。小朋友们唱歌、游戏她只是低着头,老师试图接近她,想拉瑶瑶的手,但她立即要哭,老师只好放弃。可能是换了环境也可能是有爷爷陪在身边,尽管孩子一步不肯离开爷爷,但没有大哭大闹,家里人非常满意了。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吃午饭,家长、老师都没有强求。第二天,她的情绪比以前有了好转,一整天都没有哭,只是表情还很忧郁、无助,不肯和其他小朋友玩。其间我们想尽办法转移她注意,可不管怎样她的视线总是未曾离开过爷爷。爷爷的陪读虽然让瑶瑶停止了哭声,但她对爷爷更加依恋,为此我们协商改换妈妈来陪读。妈妈一来我们就对瑶瑶说:“妈妈只能坐在后面看,你要认真听老师上课,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这样妈妈才愿意来陪你。”瑶瑶点点头。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我们把半日活动内容安排的丰富有趣,我们发现,孩子能够和小朋友一起喝水、如厕了,眼光敢正视前面了,老师带小朋友做游戏她也敢抬头看了,并且愿意在幼儿园吃午饭了。在手工课上,瑶瑶看见孩子们在用彩色纸做“糖果”,她也愿意尝试做,老师立刻教她怎样搓纸、怎样“包糖”,利用一切机会接近她,对于她的进步给她贴了贴画“小红花”。我们从她的表情可以看出,她的心情放松了好多。(9月21日-25日)周末,家长打电话给老师,说孩子在家对爷爷说,这是老师送的小红花!看到孩子的点滴变化,家长、老师都非常高兴。因此,从这周起我们协商让瑶瑶的妈妈尝试离开并且上全天,但要求家长下午早点来接。这周第一天,妈妈送瑶瑶来园,陪了她一会,说:“瑶瑶,今天妈妈要到单位请假,一会儿就回来。”在妈妈离开的时候,瑶瑶还是哭了,但老师哄了一会就好了,只是背上的小书包一直不肯拿下来,吃饭、睡觉一直抱着她的小书包。虽然嘴里不停的问;妈妈怎么还不来?但始终没有哭。下午一起床妈妈就来接了。接下来的几天里,瑶瑶一天天都在进步,尽管上课、游戏、吃饭、睡觉都背着或抱着她的小书包,但她的心情放松了好多,生动有趣的游戏也能吸引她的注意力,当欣赏好听的故事或玩好玩的游戏时,也会十分投入,而不显得那么焦虑了,由此可见瑶瑶已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生活。

二、个案分析

1.心理发展原因。瑶瑶对幼儿园的环境、老师、小朋友都有陌生感,因此产生了抗拒心理,陷入了焦虑与不安之中。美国心理学家鲍比尔指出,儿童与某一特定人物之间形成永久性的情感联结,这就是依恋。心理学家对婴儿依恋的研究结果表明,70%的婴幼儿对母亲的依恋属于安全依恋,他们在妈妈在场时能与陌生人一起玩。这说明大部分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见到陌生的教师会有安全感。家长的陪同可以使幼儿与教师在潜移默化的交往中建立信任关系。2.环境及教养方式原因。每个孩子从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他们大部分被过分照顾与保护,生活自理能力差,而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孩子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瑶瑶也不例外的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爷爷对孩子过分照顾、保护,倾注给孩子的爱抚程度很强,使孩子形成了过分的依恋关系,所以瑶瑶很容易表现出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依恋家人(爷爷、妈妈)或依恋某样东西(她的小书包),不适应集体生活等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

三、指导策略

1.提前家访,消除教师与孩子间的陌生感。家访是幼儿园教师做好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对于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这项工作又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在瑶瑶入园前进行了家访,通过与家长的交谈,了解了瑶瑶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为了瑶瑶尽快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家长给予了指导与帮助,提出的建议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建议瑶瑶的家长缩短孩子在园时间,和家长约定先由家长陪同一起上幼儿园)家访的过程中,老师也和孩子建立了最初的感情,消除教师与孩子间的陌生感。这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孩子与家长共同体验幼儿园的活动。基于幼儿心理的需要,我们对瑶瑶采取以下入园适应步骤:第一步,家长陪同瑶瑶一起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共同体验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让幼儿园精彩的活动吸引孩子,但是又不包办代替,鼓励幼儿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喝水、大小便。第二步,在瑶瑶过份依恋爷爷的情况下,我们让瑶瑶爷爷换成了妈妈,并对瑶瑶提出要求,让妈妈坐在后面,瑶瑶与小朋友在一起上课、游戏。第三步,在瑶瑶愿意与小朋友坐在一起上课以及愿意与教师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家长适当或短时间退出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让瑶瑶逐渐熟悉并且喜欢老师。第四步,家长逐步退出。我们告诉瑶瑶妈妈要去单位请假,离开一小段时间,但会按时回来,让她有所期望。同时用丰富多样的游戏及活动转移她的注意力,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有小伙伴共同游戏的快乐。第五步,在孩子基本适应幼儿园生活、能独立上幼儿园时,及时给予鼓励、赞许。这样做便于幼儿愉快地度过新入园的适应期。3.创设宽松适宜的环境,帮助幼儿尽快喜欢这个集体新奇的事物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能为幼儿提供发展的空间,因此,活动室墙面的布置以及活动室各区域的设置,应为幼儿创设安全、丰富、多彩、幼儿感兴趣。宽松的精神环境对孩子来说更为重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对孩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以真诚的爱心和足够的耐心对待孩子,而不能够因为孩子不停的哭闹而采取恐吓或变相体罚(如罚站)等方式。要在和孩子的交往中,逐渐建立感情,让孩子对我们老师产生依恋,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4.记录孩子在园的几个“第一”我们老师还用相机记录下每个孩子的“第一”,第一次独立的如厕、第一次独立的喝水、第一次独立的吃饭、第一次独立的午睡、第一次独立上课专心的样子等等,通过网络,让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及同伴在幼儿园的表现,让家长由衷的放心幼儿园。5.家长为孩子入园做好生活自理能力的准备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幼儿的自信心与自理能力越强,孤独无助的感觉就会越少。分离焦虑的产生有时也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关。因此,我们在家访时对瑶瑶妈妈提出了一些配合幼儿园教育的要求,比如,要求孩子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饭,不随意走动,不看电视;培养孩子独立午睡的习惯,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培养孩子主动表达大小便需要的习惯,并尝试自己脱、穿裤子,便后洗手。这样好习惯的养成,也能够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四、案例启示

1.教师付出真诚、亲切、自然的爱,真正做到“老师像妈妈”,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依恋,多给予孩子抚慰、多亲近他们,用真情唤起幼儿的心声,让孩子生活在温暖、平等、宽松的环境中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2.争取家长配合,建立家园共育的桥梁。家长与幼儿园双方需共同努力,在沟通中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才能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才能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评语。

本文选取了入园初期明显存在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问题的一个小女孩为案例。在个案研究中,老师通过家庭访问,制定了“家长陪同上幼儿园,缩短孩子在园时间,相机记录在园情况,老师重点关注”的基本策略。通过一段时间家园的共同努力,个案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生活。该案例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幼儿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是一线教师应尤其关注的问题,也是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一步,针对该问题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也非常恰当。案例描述生动,分析比较恰当,行文顺畅,指导策略及案例启示对一线的幼儿园教师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推广性。不足之处:对个案的分析显得比较单薄,仅从儿童依恋心理、家庭教养环境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实际上入园适应问题,和幼儿的性格、气质、情绪情感等心理各方面;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幼儿园物质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等多方面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如果在分析时做到更加全面细致,并且以此为基础再提出指导策略,会更加饱满和有说服力。

下载学前教育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考试资料(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前教育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考试资料(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