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必修三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复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三专题二“号角,为你长鸣”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并背诵《五人墓碑记》第五、六两段
2、掌握虚词“除”“间”“何”的用法
3、关注个人操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专题内涵解说】
懂得人的尊严和修养,培养良好的个人品格,树立进步的人生追求,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本专题既是“人与自我”,也是“人与社会”的重要命题,意在引发学生关注个人操守,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了解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了解底层社会人物恪守道德准则,维护社会公正的品格,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
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在“烈士的抉择”中,介绍了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在民族存亡、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舍生取义的精神;底层的光芒,从不同侧面介绍底层劳动者的高尚品格;殉道者之歌为三首中外名诗,其中显示了个人的重要作用。【相关素材积累】
1、文天祥宁死不屈
《指南录后序》 教案 【课前导学】
1、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南宋大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2、关于序与跋。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3、熟读文章 疏通文意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序言的写法。
2、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难点、重点】
1、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1、导入:文天祥的诗导入。
2、结合图片介绍文天祥。
3、关于序与跋。
4、听录音诵读(PPT上),正音。
5、介绍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6、阅读分析第一段。(1)字词除:授官。都督:统率。所出:所字结构,“所┼动词”一种名词结构。会:适逢。
当国者:掌管国务的人,如丞相。纾:缓和,解除。意:估计,料想。
以口舌动:用言语打动。【课堂练习】思考与探究
A.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B.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心情是:“予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C.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说明了什么?明确: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3)小结:本段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2、3、4自然段(1)字词遽:立刻,马上。轻:轻视。
慷慨:意气激昂。度:估量。
羁縻:束缚,这里是软禁、扣留的意思。前:向前。
直:直接,径直。诟:耻辱,怒骂。数:列举罪状。貌:表面 分:道理上 【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A.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第一阶段:“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第二阶段:“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第三阶段:“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B.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明确:将以有为也 C.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明确: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E.在叙述中用了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找出,并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明确:“奔”,急不择路;“变”、“诡”,形势突变后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等反映了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3)小结
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3、研读第五自然段。(1)翻译词句:
A.为巡船所物色(搜寻)B.几彷徨(走投无路)死 C.竟使(假使)遇哨 D.所陵迫(凌侮逼迫)死 E.邂逅(遇上)F.层见(通“现”)错出 G.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的事情过去以后再回味当时所受的痛苦,那是多么痛苦啊!)【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
A.这一段采用哪些表达方式?叙什么事,抒什么情?
明确:叙述、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叙述了种种危险的遭遇,表明了作者忧国、爱国的心志。
B.中间写了多少个死,写这么多死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十八个。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作者为解救国难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C.两个“呜呼”,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讨论)第一个呜呼: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感情 第二个呜呼: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悲痛 第一个矣:统领句子,提示下文,重读 第二个:总结上文,轻读
第三个:处在文意转折之前,宜急收。(3)小结
本段以抒情为主,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抒发饱经痛苦以后的无限感慨和为国赴难的大无畏精神。
4.课后熟读背诵第五段。第三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六段。(1)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2)结集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3)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明确:中兴复国。(4)小结本段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3.阅读分析第七段主要写什么内容。熟读本段。
明确:这一段作者感慨自身尽忠尽孝,“誓不与贼俱生”的决心以及“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顽强意志。
3、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4、本段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5、词语总结。
(1)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表面上)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形容词作动词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C.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道:取道)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下:下达)(2)古今异义穷饿无聊(没有依托),追购又急以至于(到达)永嘉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十分激烈)
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几彷徨(走投无路)死众谓予一行(出使一次)为可以纾祸是(指示代词,这)年夏
6、总结
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心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第二篇:苏教版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教案
【课前导学】
1、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南宋大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2、关于序与跋。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3、熟读文章 疏通文意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序言的写法。
2、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难点、重点】
1、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1、导入:文天祥的诗导入。
2、结合图片介绍文天祥。
3、关于序与跋。
4、听录音诵读(PPT上),正音。
5、介绍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6、阅读分析第一段。
(1)字词除:授官。
都督:统率。
所出:所字结构,“所┼动词”一种名词结构。
会:适逢。
当国者:掌管国务的人,如丞相。
纾:缓和,解除。
意:估计,料想。
以口舌动:用言语打动。
【课堂练习】思考与探究
A.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B.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心情是:“予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C.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说明了什么?明确: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3)小结:本段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2、3、4自然段
(1)字词遽:立刻,马上。
轻:轻视。
慷慨:意气激昂。
度:估量。
羁縻:束缚,这里是软禁、扣留的意思。
前:向前。
直:直接,径直。
诟:耻辱,怒骂。
数:列举罪状。
貌:表面
分:道理上
【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A.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第一阶段:“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第二阶段:“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第三阶段:“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B.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明确:将以有为也
C.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明确: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E.在叙述中用了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找出,并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明确:“奔”,急不择路;“变”、“诡”,形势突变后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等反映了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3)小结
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3、研读第五自然段。
(1)翻译词句:
A.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B.几彷徨(走投无路)死
C.竟使(假使)遇哨
D.所陵迫(凌侮逼迫)死
E.邂逅(遇上)
F.层见(通“现”)错出
G.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的事情过去以后再回味当时所受的痛苦,那是多么痛苦啊!)
【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
A.这一段采用哪些表达方式?叙什么事,抒什么情?
明确:叙述、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叙述了种种危险的遭遇,表明了作者忧国、爱国的心志。
B.中间写了多少个死,写这么多死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十八个。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作者为解救国难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
C.两个“呜呼”,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讨论)
第一个呜呼: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感情
第二个呜呼: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悲痛
第一个矣:统领句子,提示下文,重读
第二个:总结上文,轻读
第三个:处在文意转折之前,宜急收。
(3)小结
本段以抒情为主,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抒发饱经痛苦以后的无限感慨和为国赴难的大无畏精神。
4.课后熟读背诵第五段。
第三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六段。
(1)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
(2)结集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3)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明确:中兴复国。
(4)小结本段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3.阅读分析第七段主要写什么内容。熟读本段。
明确:这一段作者感慨自身尽忠尽孝,“誓不与贼俱生”的决心以及“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顽强意志。
3、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4、本段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5、词语总结。
(1)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形容词作动词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
C.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下:下达)
(2)古今异义穷饿无聊(没有依托),追购又急以至于(到达)永嘉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十分激烈)
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几彷徨(走投无路)死众谓予一行(出使一次)为可以纾祸是(指示代词,这)年夏
6、总结
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心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第三篇:2011届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教案 苏教版必修3
《指南录后序》 教案
【课前导学】
1、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南宋大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2、关于序与跋。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
3、熟读文章 疏通文意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序言的写法。
2、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间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作用,及长短句、排比句、对偶句交错使用的表达效果。
4、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难点、重点】
1、认知、识记某些实词的形、音、义,理解有关的几个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1、导入:文天祥的诗导入。
2、结合图片介绍文天祥。
3、关于序与跋。
4、听录音诵读(PPT上),正音。
5、介绍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第二部分(第6—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6、阅读分析第一段。(1)字词除:授官。都督:统率。所出:所字结构,“所┼动词”一种名词结构。会:适逢。
当国者:掌管国务的人,如丞相。
用心
爱心
专心
纾:缓和,解除。意:估计,料想。
以口舌动:用言语打动。
【课堂练习】思考与探究
A.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B.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心情是:“予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C.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说明了什么?明确: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3)小结:本段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自任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2、3、4自然段(1)字词遽:立刻,马上。轻:轻视。
慷慨:意气激昂。
度:估量。
羁縻:束缚,这里是软禁、扣留的意思。前:向前。
直:直接,径直。诟:耻辱,怒骂。数:列举罪状。貌:表面 分:道理上
【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A.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第一阶段:“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第二阶段:“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 第三阶段:“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B.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明确:将以有为也 C.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明确: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E.在叙述中用了一连串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找出,并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明确:“奔”,急不择路;“变”、“诡”,形势突变后自己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等反映了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3)小结
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3、研读第五自然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1)翻译词句:
A.为巡船所物色(搜寻)B.几彷徨(走投无路)死 C.竟使(假使)遇哨
D.所陵迫(凌侮逼迫)死 E.邂逅(遇上)F.层见(通“现”)错出 G.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的事情过去以后再回味当时所受的痛苦,那是多么痛苦啊!)
【课堂练习、探究】思考与探究
A.这一段采用哪些表达方式?叙什么事,抒什么情?
明确:叙述、抒情相结合,以抒情为主。叙述了种种危险的遭遇,表明了作者忧国、爱国的心志。
B.中间写了多少个死,写这么多死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十八个。说明环境险恶,表现了作者为解救国难视死如归的思想感情。C.两个“呜呼”,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讨论)第一个呜呼: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感情 第二个呜呼: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悲痛 第一个矣:统领句子,提示下文,重读 第二个:总结上文,轻读
第三个:处在文意转折之前,宜急收。(3)小结
本段以抒情为主,兼用叙述、说明和议论,抒发饱经痛苦以后的无限感慨和为国赴难的大无畏精神。
4.课后熟读背诵第五段。第三课时
1、导入
2、阅读分析第六段。(1)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明确:文天祥“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在患难当中,有时用诗来记录所遭遇的事情,现在保存着那些稿本不忍心丢掉„„)。(2)结集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3)文天祥的志向是什么?明确:中兴复国。
(4)小结本段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3.阅读分析第七段主要写什么内容。熟读本段。
明确:这一段作者感慨自身尽忠尽孝,“誓不与贼俱生”的决心以及“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顽强意志。
3、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明确:取诗集中《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4、本段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5、词语总结。
(1)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貌:表面上)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用心
爱心
专心
.形容词作动词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轻视)C.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道:取道)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下:下达)(2)古今异义穷饿无聊(没有依托),追购又急以至于(到达)永嘉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十分激烈)
为巡船所物色(搜寻)
几彷徨(走投无路)死众谓予一行(出使一次)为可以纾祸是(指示代词,这)年夏
6、总结
作者通过自身的艰险经历表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奔走报国的心志,抒发了自己在九死一生情况下的爱国情怀。
文天祥作为一位历史上的爱国志士,他的报国行为是感人的,在强敌面前威武不屈,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当然他企图以言辞说动敌人是对敌方估计不足。
7、【课后探究】本文中出现的二十二个“死”。布置作业
五人墓碑记
【课前导学】
1、熟读文章 注意字词 疏通文意
蓼liǎo洲
阉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旌jīng(表扬)湮yān(埋没)皦jiǎo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 敛赀zī(同“资”,钱财)缇骑tíjì(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抶chì(笞打,鞭打)溷藩hùnfān(厕所)傫lěi 曷hé(同“何”)逡巡qūnxú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缳huán(绳索,套索)暴pù(同“曝”,显露)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户牖yǒ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詈lì(骂)• 冏ji?ng(光、明亮)
2、作者介绍: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著有《七录斋集》等。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教学重点】
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教学安排】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板书:五人墓碑记 张溥(pú)
二、作者介绍:
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自幼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每次读书一定要先亲手抄一遍,抄后读过即焚去,然后再抄、再读、再焚,至七次始罢。崇祯四年进士,曾集郡中文士,结复社评议时政,为权贵所恶,后以党祸而死。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节奏 注意下面的读音
蓼liǎo洲
阉yān(指太监,文中逆阉、大阉专指魏忠贤)旌jīng(表扬)湮yān(埋没)皦jiǎo皦(通“皎皎”,名声显赫的意思)• 敛赀zī(同“资”,钱财)缇骑tíjì(橘红色的士兵,这里专指明代锦衣卫)抶chì(笞打,鞭打)溷藩hùnfān(厕所)傫lěi 曷hé(同“何”)逡巡qūnxún(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缳huán(绳索,套索)暴pù(同“曝”,显露)谥shì(死后追封的称号)户牖yǒu(窗洞,这里指代家忠)詈lì(骂)• 冏ji?ng(光、明亮)
四、学生再读一遍课文
五、说说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提示:
1、五人是那些人?他们都是怎样的人?哪里人?
2、他们是因为什么而与阉党斗争的?
3、作者仅仅在写他们的斗争经历么?
4、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赞扬五人的精神的?
教师归纳:这是一篇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等情况的,但这篇墓碑记却打破这种写法,他通过叙写苏州五位义士反抗阉党的经历,赞扬了五人仗义抗暴,不怕牺牲、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肯定了他们斗争的重要意义,进而阐述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六、在课文中找出能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 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呜乎,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结住叙事以引起议论。第2自然段的最后“独五人之激缴,何也?”一句设问引起叙事。第3自然段的开头“予犹记„„”,其作用领起叙事。第5自然段的开头“嗟夫”,表示上文(3、4自然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大段议论。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5自然段)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教师总结:从这里看出,这篇文章叙事议论有机融合,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至第四段)主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着记叙。叙议结合,是文章的优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七、时代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地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党羽遍布天下。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阉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蓼洲周公),同情周起元,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魏阉借机指使死党苏州巡抚毛一鹭加罪周顺昌并逮捕了周顺昌。这一行为激起了苏州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崐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庭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挺身而出,慷慨就义。一年以后魏阉被皇帝贬往凤阳看陵,魏忠贤于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魏忠贤生祠一夜被捣毁。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重葬于魏生祠原址,并立了墓碑。
八、作业布置。翻译课文1—4段。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翻译1-4段,掌握“之”“于”“而”“以”等虚词、“激”“止”“闻”等实词、倒装,判断,通假古今意等语法现象。理解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基本梳理了文章的内容,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归纳一下: „„
本文是一篇墓碑记,文章通过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并最后献身的经过,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精神,阐述了“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道理。
二、好,昨天我们说到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并献身的经历主要集中在1—4段。
1、下面我们再听一边课文录音1—4段,感悟他们的这种杀身成仁的精神。„„
2、学生翻译第1自然段,要求能脱离翻译本。注意的词语:
盖:发语词 当:在„„的时候
之,取独
而:连词,表结果
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 注意的句子:
五人者,盖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判断句:„„者,„„者也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被动句:于,被,表示被动 小结:这段交待为五人建墓立碑的经过和目的。学生翻译第2自然段 注意的词语:
墓:名作动,筑墓
而:表顺承
止:通“只”
有:通“又”
徒:这类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疾病:名作动,生病
不足道:不值得称道
之:①结构助词,的②取独
皦皦:通“皎皎”,这里指名声显要,被人记挂 小结:运用对比,赞颂五人的壮举。学生翻译第3自然段 注意词语:
之:①取独②结构助词,的③代词,代周顺昌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行为士先者:品行是读书人榜样的人
声义:伸张正义,声,名作动,声援,声张 赀:通“资”,钱财
而:表修饰
哀:同情,这里引申为哭泣
抶:鞭打,笞打 仆:使动,使„„倒下
抚:动词,作„„的巡抚 使:主使
痛心:痛恨于心
溷藩:厕所
按:①握着②追究
以:①来,表目的②以„„的身份③地,表修饰④以„„罪名 注意语句:
谁为哀者:谁为他们哭泣,省略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判断句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判断句
请于朝:于朝请,向朝廷请示,倒装句
小结:这段文字记叙了苏州暴动的起因和经过。学生翻译第4自然段 注意的词语: 当:接受
詈:骂
以:地,表修饰
颜色:脸色(古今意)
少:稍微
五十金:五十两银子
函:盒子,这里用作动词,用盒子装
卒:终于,最后 全:完完全全
小结:这一自然段追叙五人牺牲的壮烈情景,突出他们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气慨。
三、这四段文字记叙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与慷慨就义的情景。1、大家思考:作者在叙述描写时是围绕他们的哪一点来写的?
坚持正义。
2、用课文的那句话来归纳?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3、文中那些内容来写“激于义”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资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众不能堪,抶而仆之。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4、思考:苏州暴动形式复杂,声势浩大,为什么作者仅仅抓住“激于义”来写? 因为作者接下来要赞扬五人的这种坚持正义的精神,进而阐述“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看起来文章的选择真是根据中心的表达需要来确定的。作者这样取舍,原来是为下文的议论在作铺垫。
四、作业
翻译课文5—7段。
第三教时
教学内容:翻译5—7段,继续进行文言学习,理解正反对比论述的作用。
一、复习导入:
学习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过,感受了他们“激于义”的精神,明白了根据中心选择材料的写法。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作者议论的方法。
二、先请同学们听课文5—7段的录音,准备翻译。学生翻译第5自然段(脱离翻译本进行翻译)注意词语: 乱:乱政
易:改变
欤:句末语气词,呢
编伍之间:指代民间
闻„„之训:接受„„的教导
素:平素,平时
以:因为
非常之谋:这里指篡位的阴谋
猝发:马上发动
出:这里指即位 注意句式:
激昂大义:被正义激励,倒装句,被动句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省略句,(魏忠贤)(于)
小结:这段文字赞扬了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评价了他们的历史功绩。学生翻译第6~7自然段 注意词语:
杜门:闭门不出
佯狂:假装疯狂
所之:逃到什么地方,之,逃
辱人贱行:不知羞耻的人格,卑贱的品行
视:比
固:①到底,加强反问②真的,加强感叹
暴:通“曝”,显示
土封:坟墓
用心
爱心
专心
美显:使名声荣耀。美,使„„美;显,名声
斯:这
百世之遇:千载难得的机遇
首领:头颅(古今意)
户牖:代家。户,门;牖,窗
尽:动词,享尽
隶使之:像使唤奴隶一样使唤他们。隶,名词作状语,像奴隶一样 屈:使动用法,使„„屈身拜倒
之流:这些人
哀:惋惜
徒:白白,空
为之记:为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动词,作记 明:形容词作动词,说明,阐明
匹夫:平民
社稷:国家
于:①在,到②比 注意句子:
容于远近:于远近容,倒装(荣于身后、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斯固百世之遇也:判断句
【课堂练习、探究】
三、这两段文字在赞扬五人坚持正义的精神,并引申到所有平民的重要,提出“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1、5、6两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议论的?
正反对比。
2、找出两段文字中运用对比的内容。
(1)把大阉乱政时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比较。
原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2)把五人的慷慨赴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比较。
原句: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假设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同他们现在所受的敬仰比较
原句: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教师小结:
加上课文第二段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通过这样正反对比,突出了五义士牺牲的光荣,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四.小结: 本文以明确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感情,记叙了五人与阉党斗争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五位义士在反阉党的斗争中坚持正义的精神,得出“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的大道理。文章叙议结合,反复对比,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展现了他们慷慨死义的壮烈事迹。
五、作业
用心
爱心
专心
1、文本研习P41第3题
2、《高中语文作业本(必修三)》(南通名师编写组)P38~41
《品质》
教案
【课前导学】
1、作家及时代背景
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品质》写于1911年。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2、熟读文章 正音识字 词语积累
沁(qìn)人心脾 靴(xuē)子 一爿(pán)鬈(quán)曲 赊(shē)账
趿(tā)拖鞋 蹙(cù)眉 时髦(máo)褶(zhě)皱
诧(chà)异
断炊(chuī)
3、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重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
(1)作家及时代背景
(2)正音识字
沁(qìn)人心脾 靴(xuē)子 一爿(pán)鬈(quán)曲 赊(shē)账
趿(tā)拖鞋 蹙(cù)眉 时髦(máo)褶(zhě)皱
诧(chà)异
用心
爱心
专心
断炊(chuī)
(3)词语积累
簇新:极新、全新。
羞怯:羞涩胆怯。
鬈曲:弯曲的。
赊账:把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
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褶皱:皱纹。抚爱:照料、爱护。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迟缓:不迅速、缓慢。
慈悲: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
(4)成语积累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涤妙,无法理解。现在多作无法想像讲。
2、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我们明白: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如文天祥;总有行为的先导挺身而出无怨无悔,如“五人”;也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底层的光芒”,《品质》和《老王》都是体现这些平凡人的光辉的,他们的精神和伟人一样,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发光。
二、整体感知
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
1、请问: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提示:这是一个鞋匠,大家认为他的手艺怎么样?
这么好的手艺,他的生意应该很好吧?)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作者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一条的明线:我与格斯拉的故事;一条是暗线:格斯拉的故事。
2、按照道理,格斯拉有那么好的做鞋手艺,他应该有很好的生意,可事实上他却饿死了,说明格斯拉一定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下面青同学们找出能反映格斯拉生活环境的句子或内容,简要评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1)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 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
——资本垄断的社会
(2)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 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
用心
爱心
专心
——同行的激烈竞争
(3)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
——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
教师归纳: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
【课堂练习、探究】
这篇小说写得最好的是刻画了靴匠格斯拉的形象,接下来我们重点来分析格斯拉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画的方法。
1、请找出能体现格斯拉性格特点的句子或内容,并谈谈你的认识。
重点点评以下五点: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5段)
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13—21段)
很好地表现了格斯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顾客诚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不该”“是不是”“蹙蹙眉头”“严重的事”等等
(3)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25、26段)
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时代背景,他的愤怒和斥骂也体现出他不愿粗制滥造、坑害消费者的职业道德。
(4)我去做鞋子时它的表情和动作描写。(8-11段)
表现了格斯拉 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和珍惜。如 “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5)年轻人与“我”关于格斯拉饿死的一段侧面描写。(60—67段)
侧面写出格斯拉热爱靴子,把做靴子看的高与自己生命的敬业精神。
这段文字与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的结尾有点相似:《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样的侧面描写能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
2、试用一句话归纳格斯拉的形象。
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3、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请同学们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1)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
假如他换一种方式生活,他可能活得很好。
(2)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教师归纳:格斯拉的悲剧真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4、其实这样的结局,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前文的铺垫中看出来。请找找看:
(1)第10段:我订做一双靴子要半个月
(2)第28段,他的店铺外边两个橱窗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了
(3)第40段,他变得更加苍老、消瘦
(4)第43段,仅一年时间,60岁的格斯拉仿佛已经75岁了
(5)第48段,很快做好,生意清淡
(6)第53段,最后一次收到学习时候,意外收到了账单
所以第54段,当他的店铺没有他的姓氏,他的靴子也下架时,我们就有理由猜想到格斯拉不在人世了!
五、小结: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就是因为有像格斯拉一样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在,他们以正直、诚实的品格守护社会的良知和公正。小说以“品格”为题,目的正是以此来呼唤良知,呼唤公正。
《老王》 教案
【课前导学】
1、熟读文章 老王是怎样的人?
2、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3、作者简介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著名学者、作家,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下面让我们一起循着作家杨绛一起走进老王)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以“善良去体察善良”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思想。【难点、重点】
1、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地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以“善良去体察善良”的平等观念。【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问:“在校园中,你平时都跟哪些人打交道,你关注的是哪些人?”
学生答:“老师、同学、教官、食堂师傅„„”
老师:“其实,在学校工作的教职员工中,除了上述人员,还有很多工作人员,比如说
校园清洁工、维修工、澡堂烧开水的师傅„„,虽然他们常被我们忽视,但他们都在自己的 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没有丝毫怨言,我们时常感受到他们默默的关爱,因为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王》介绍的人物就是这样。
二、作者介绍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堂•吉诃德》,用心
爱心
专心
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著名学者、作家,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下面让我们一起循着作家杨绛一起走进老王)
【课堂练习、探究】
三、文本研读
大声朗读课文,请大家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老王态度的一句中心句。明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请问老王是不是不幸的,那么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活艰苦:职业——蹬三轮
身体——残疾 家庭 ——孤独伶仃
居住——塌败小屋
2、老王的生活是不幸的,那么老王的为人呢? 为人善良:(1)带送冰,车费减半
(2)帮送医院,不要钱
(3)该成平板三轮,维持生活
(4)离世前,送蛋、香油表感谢
学生总结老王形象:老王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虽然他的生活很艰苦,但是他为人老实厚道、知恩图报、心地善良,是个非常淳朴的好人。
3、刚才我们读懂了老王的善,也读懂了老王的苦,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作者。文章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老王是不幸的人,那么作者是幸运的人吗?(讨论)
(1)幸运:作者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老王优越很多,所以说作者是“幸运”的。(2)不幸运:“在文革时期,作者一家当时受到很多冲击,“干校”劳动,被戴“高帽子”,处境并不好,但是作者在这样不幸运的条件下,依然认为自己是幸运的,足可见作者还是一个乐观的人。
4、那么这个乐观的人对老王给予了同情和关爱,那么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和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2)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3)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4)老王的生活
5、通过对上面作者对老王的关心,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也应该是善良的,那么善良的“我”同情、关心、爱护着同样善良的“老王“,为什么还心上有不安和”愧怍“之心呢? 明确:对老王的不幸深表同情,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和自己无力改善老王的境遇而感到“愧怍”。
四、拓展延伸
你的生活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说出你的做法或想法。明确;平等
责任
关注
帮助
五、课堂小结 学生朗读: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送去光明;
六、作业;
1、老王,我想对你说„„
2、完成高中语文作业本P46—50页的作业
七、板书设计:
生活艰苦:职业——蹬三轮
身体——残疾
用心
爱心
专心
家庭 ——孤独伶仃
居住——塌败小屋 老王
为人善良:(1)带送冰,车费减半
(2)帮送医院,不要钱
(3)该成平板三轮,维持生活
(4)离世前,送蛋、香油表感谢
《离骚》 教案
【课前导学】
1、熟读诗歌 理解大意
2、了解“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3、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用心
爱心
专心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情感及追求。【难点、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2、屈原及《离骚》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3)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 孟陬(zōu):正月 揆(kuí)揣度 扈(hù)被、披 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yù):水急流貌
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
骐骥(qíjì)骏马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 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辟芷:辟通“僻”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 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这篇文章做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在来探究文本。
【课堂练习、探究】
一、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主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明确]“恐美人之迟暮” 一句中“ 美人”喻指楚怀王,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二、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分析特色: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布置作业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① 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苏科版初三数学复习教学案
初三年级数学期末复习教学案3 内容: 1.4——1.5
主备人:李方龙
使用日期:2007.1.10
一、〖知识点〗
1.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2.等腰梯形的判定:在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4.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梯形的面积等于中位线乘高。5.中点四边形
二、〖基础练习〗
1.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5,AB=6,BC=8,且AB∥DE,则△DEC的周长是().
(A)3(B)12(C)15(D)19
(1)(2)(3)2.如图2,在梯形ABCD中,AD∥BC,两对角线交于点O,则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有().
(A)4对(B)3对(C)2对(D)1对
3.如图3,在等腰梯形ABCD中,AD=2cm,BC=4cm,高DF=2cm,则DC=_______cm. 4.在梯形ABCD中,AD∥BC,已知∠B=25°,∠C=75°,则∠A=______,∠D=_____. 5.如果梯形的中位线长为9cm,下底的长为12cm,•那么这个梯形的上底的长等于_________cm.
6.如图是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等腰梯形密铺成的图案,•则这个图案中的等腰梯形的四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
7.如图,梯形ABCD中, AD∥CB, ∠A=90°, ∠C=60°, E是BC上的一点, ∠ADB=∠BDE=1∠EDC, 已知
2DE=3,则梯形的中位线长是________________.8.等腰梯形ABCD的一个角是55°,则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
9.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吗?如果是,请你写出已知、求证、并加以证明.
已知:
求证:
证明:
10.如图所示,已知梯形ABCD中,AD∥BC,且AD 〖例题〗 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6cm,•BC=•8cm,•∠B=•60•°,•则AB=_______cm. 2.以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和第三边上的中线为对角线的四边形是()A.梯形 B.平行四边形 C.菱形 D.矩形 3.梯形上底长为L,中位线长为m,则连结两条对角线中点的线段长为() A.m-2L B.m-L C.2m-L D.m-L 24.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C,∠C=60°,BD平分∠ABC.如果这个梯形的周长为30,则AB的长为(). (A)4(B)5(C)6(D)7 5.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C,BD相交于点O.•有下列四个结论:•①AC=BD;②梯形ABCD是轴对称图形;③∠ADB=∠DAC;④△AOD≌△ABO.其中正确的是 . 6.如图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中,AB⊥BC,AD=1,BC=3,CD=4,EF为梯形中位线,DH为菱形的高.下列结论:(1)∠BCD=60°;(2)四边形EHCF为菱形;(3)S△BEH=(4)•以AB为直径的圆与CD相切于F.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 B.2 C.3 D.4 7.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C⊥AD.AE平分∠BAD交CD于点E,且DE=EC.求证:AB=AD+BC 8.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5,AD=4,BC=10.点E在下底边BC上,点F在腰AB上.(1)若EF平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设BE长为x,试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BEF的面积; (2)是否存在线段EF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B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是否存在线段EF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分成1∶2的两部分?若存在,求出此时B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S△CEH;2〖课后练习〗 1.若三角形的周长为56cm,则它的三条中位线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 2.等腰梯形的周长为80cm,它的中位线长等于腰长,则腰长为________. 3.梯形的中位线长为15cm,一条对角线把中位线分成3:2两部分,•那么梯形的上底、下底的长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 4.梯形的中位线长为15cm,一条对角线把中位线分成3:2两部分,•那么梯形的上底、下底的长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 5.直角梯形的一腰与下底都等于a,这个腰与下底的夹角为60°,•则中位线长为________. 6.等腰梯形的周长为66,腰长为8,对角线长为24,则连结两腰中点与一底中点的线段 DA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 7.如图所示,直角梯形ABCD的中位线EF的长为a,•垂直于底 FE的腰AB的长为b,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_________. 8.如图,设M,N分别是直角梯形ABCD两腰AD,CB的中点,DE上AB于点E,将△ADE沿DE翻折,M与N恰好重合,则 CBAE:BE等于()A.2:1 B.1:2 C.3:2 D.2:3 9.在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点A•开始沿AD边向点D以1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向点B以2cm/s的速度移动.如果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xs时,梯形PQCD刚好是等腰梯形,过点D作DE⊥BC,垂足为E,过点Q作QF⊥AD,垂足为F.求x的值. 10.等腰梯形ABCD中,AD∥BC,E、F、G、H分别是AD、BE、•BC、CE的中点.试探究: (1)四边形EFGH的形状; (2)若BC=2AD,且梯形ABCD的面积为9,求四边形EFGH的面积. 11.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BCD=90°,且AB=1,BC=2,tan∠ADC=2.(1)求证:DC=BC; AB(2)E是梯形内一点,F是梯形外一点,且∠EDC=∠FBC,DE=BF,试判断△EC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E(3)在(2)的条件下,当BE:CE=1:2,∠BEC=135°时,求sin∠BFE的值.F DC12.(开放题)(12分)已知:如图27-3-45①所示,BD、CE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作AF⊥BD,AG⊥CE,垂足分别为F、G.连结FG,延长AF、AG,与直线BC相交,•易证FG=1(AB+BC+AC).若(1)BD、CE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如图②);(2)2•BD•为△ABC的内角平分线,CE为△ABC的外角平分线(如图③),则在图②、图③两种情况下,•线段FG与△ABC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其中的一种情况给予证明. ADFB① AADEGCBEDFCEG②FGCB③ 13.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5,AD=4,BC=10.点E在下底边BC上,点F在腰AB上.(1)若EF平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设BE长为x,试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BEF的面积; (2)是否存在线段EF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B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是否存在线段EF将等腰梯形ABCD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分成1∶2的两部分?若存在,求出此时BE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一.为你打开一扇门课型:新授 主备人:尚海玲审核人:________备课时间:2012-8-30上课时间: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优美的生字词,丰富自己的语言;理解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并体会其 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诵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意义,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学习重点】 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学习过程】 一、导入。由“门”的意思导入。 二、新授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优美的语言。 (1)布置自学任务: 自由朗读课文,了解: ①作者为谁打开一扇门; ②作者要打开的是怎样的一扇门; ③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 ④联系全文看,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⑤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进而思考文章的结构。 (2)学法指导: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随文圈点;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学,教者巡视。 (3)讨论、启发。 以上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经过启发,学生作答。 2、分段学习 (1)学习第1——2节: 自由朗读本部分,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 本段的话题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第1节中的1、2句的两个“世界”分别是何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的“你”指什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第4句与第5、6句分别写了哪两种情形?二者形成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第2段中,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打开这些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段内容好像与文学无关,能否删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学习第3—4节: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讨论: ①第3节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学的特点是什么?文学的内涵、功能及文学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是什么?从第4节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序号) ③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怎样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 (4)学生齐读第4节。 四、总结 五、作业。 【练习巩固】 1、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当代作家,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处的“门”是指。 2、读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 诠()释憧()憬()帷()幕 真dì()广mào()bì()益 3、补全成语 ()移()化开()大笑情不自() 喜()哀()五()十()危言()听 4、课堂训练 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 前一个“世界”指 后一个“世界”指 5、解释下列词语。 诠释:。 憧憬:。 裨益:。 潜移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危言耸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第五篇: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案_20120914045136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