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文本解读及设计(含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新)(写写帮整理)
《爸爸的花儿落了》
文本解读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最后一部分。重点写的是爸爸对英子的深沉父爱和英子成长的艰难,写得深沉、含而不露。文章以毕业典礼为主要线索,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时隔多年,作者仍能对往事记忆犹新,必是在其成长道路上,留下深刻印记,同时感恩父亲在成长过程中给予了鼓励、希望和爱。在感受深沉的父爱中,“我”真的长大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敢闯敢练,勇于面对挫折,承担家庭重任。感悟成长的不易便更具现实意义了。同时文中语言、动作精彩描写之处,更好地表现了人物。文中人是最平凡的人,文中事是最平凡的事,但作者就是用这些质朴、淡雅、含蓄而深邃的语言拨动读者的心弦,让读者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学生也就十三岁的光景,与文中的主人翁英子(十二岁)差不多是同龄人,学生们也是刚刚迈出童年,童年也就是昨天的故事,他们也成长着,对“长大”二字也有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同龄就是学生们能够与英子进行交流的平台和基础。“爱”是生活的主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深沉的父爱,对自己的成长经历更是一笔富贵的财富。况且,经过一个学期的初中生活,学生基本习惯了初中的教学节奏,对语文学习有了较为明确的目标和思路,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在课堂上,他们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且常有意想不到的精妙见解。他们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生活,且常常有自己的体会和判断。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不断增加,对语文的感悟也开始深刻,他们在文字中开始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并能在自己的生活借鉴经验和教训。但是,他们的很多看法还不够成熟,对文本的解读有时候并不深透,语言表达也不够精准,还需要老师们在讲课的过程中,加强引导,并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感受至爱亲情。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悟父亲对“我”的关爱和教育,理解文中父亲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生活哲理,理解长辈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必要性。
3.把握课文的双线结构,学习并掌握插叙这种写作手法。
二、教学策略及意义: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就这篇课文的特点而言,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如何将学生带进文本,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文本进行交流和对话。所以本课的教学拟用情景教学法和阅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文。情景教学法就是动用多种手段和各种不同的问题给学生创“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以求唤出他们的“感同身受”。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了解文本,更多的是通过文本唤起自己对成长的回忆,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交流之中又生成新的认识,新的思考。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屏幕显示《城南旧事》简介,学生自读。《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它透过主人公英子童年生活的描述,寄托作者对童年对北京的缅怀,今天我们学习它的最后篇章《爸爸的花儿落了》
(二)作者介绍: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童年在北京生活,1948年回台湾。她的创作丰富,有散文集《两地》、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疏通文字障碍,并看看本文给我们讲了哪一段旧事? 出示字词,学生自读,正音:
肿胀 骊歌 花圃 恐惧 咻咻 鸡毛掸子 叮嘱 玉簪花 夹竹桃 花夹袄 在空中一抡 学生回答:
什么旧事?(父亲去世)浓墨重彩写的吗?(没有)那写了什么?(父女之间的几件事)
哪几件事?(起床晚了被爸爸打,爸爸爱花,爸爸让我独自去银行汇款,爸爸去世,我不再是小孩子)
哪些事写得详细?(挨爸爸的打,去银行汇款)2.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接读第13到23自然段,思考: A.为什么我每天去上学都又愁又怕?
B.在我赖床时,爸爸的态度如何?他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请你将相关语句在文中圈画出来。C.你从中体会出的是什么?(2)自读46到53自然段,想想: A.爸爸为什么要让“我”去寄钱? B.当我害怕时,爸爸对我有哪些鼓励? C.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小结:这两件事,一件养习惯,一件塑人格。可见,父亲对子女的疼爱,绝不仅仅体现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上,更在于精神品质的培养,因此,父爱便尤显厚重,给孩子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这些事情,在不经意里,轻轻触碰,便会荡开涟漪,引发我们的深深追忆,那么,作者的这些回忆,又是怎样引发的呢?
3.品读课文,学习写法:
A.自读课文,想想这些事情是按时间顺序一个个写出来的吗?是在怎样的特殊场合上引发了这些回忆?(毕业典礼)
B.文中又写了哪些眼前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的? C.用的什么写作手法,有何好处?(插叙)
介绍插叙这种手法: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如我们小学时学的课文《羚羊木雕》用的就是这种手法。文章主要采用了记叙中的插叙方法。回忆是要有感触点的,这个感触点就是眼前的事,由于眼前事的触发,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同学们能找出触发的事与回忆的事吗?学生分小组完成。插叙使文章的内容显得丰富而不繁杂,插叙使文章的事件交错而不散乱。由此可知,插叙的方法最适于回忆性文章的写作。通过回忆来展示生活的足迹,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小结:用插叙的手法,将眼前事和回忆完美融合,起承转合非常自然,这些事件,就像一朵朵小小的花儿,浮在心头。蓦然回首中,满地零落的花瓣,诉说着盛夏的情怀„„寂寞之后,那清扬悠远的骊歌,古朴婉转的乐音仍在耳畔萦绕,淡淡的愁绪,深深的情思中,少了一丝懵懂,多了一点缅怀。城南的落花依旧,爸爸的花儿凋零,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4.练习检测: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可爸爸的形象却永远刻印在我的记忆里。表面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的爸爸;善于教子,总是逼“我”去闯练的爸爸;注重感情,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的爸爸;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的爸爸„„请你以“爸爸,我想对你说„„”开头,对文中的爸爸说一句话。角度自选。(你可以抒发思念,可以感悟爸爸的教诲,也可以表达对爸爸的感激之情。)
总结:父亲是一本书
记载了对子女的付出、关爱和希望 父亲是一片海
宽阔的胸怀里容有对子女深深的爱 父亲是路,让子女踏着走向未来。
让我们把发自内心的最美的歌送给我们的父亲!
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屏幕显示《城南旧事》的故事梗概,配以主题曲《送别》,在悠扬的乐声里,学生自己看屏幕,了解故事内容)
师:《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它透过主人公英子童年生活的描述,寄托作者对童年,对北京的缅怀。今天我们学习它的最后篇章《爸爸的花儿落了》(板书课题)
师:作者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童年在北京生活,1948年回台湾。她的创作丰富,有散文集《两地》、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
师:请大家读课题。(学生齐声读课题)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的什么花儿落了?
生1:爸爸的夹竹桃花儿落了。生2:小青石榴落了。生3:爸爸生命的花儿落了。
师:那为什么要用花儿的败落来指代爸爸的生命呢? 生3:因为爸爸爱花。
师:对,你的理解很好。题目一语双关,既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败落,又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那么,从题目来看,你觉得本文内容会写什么?
生4:写爸爸的去世。
师:好,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是不是浓墨重彩地描述了父亲去世这件事。如果不是,又写了什么?读书过程中,注意疏通字词障碍。
(学生读课文,思考)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的这些生字及多音字,你能读准吗?
生5读词语: 肿胀骊歌 花圃 恐惧 咻咻 鸡毛掸子 叮嘱 玉簪花 夹竹桃 花夹袄在空中一抡
师正音。学生齐读词语。
师:同学们读的声音很响亮,音调也很准确,可见预习时对这些字词的重视。那么,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也一定很好。回到我们上面的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
生6:课文也写到了父亲去世,但并不都是写父亲去世。而是写了自己的毕业典礼。生7:除了毕业典礼,还写了父女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师:好,请同学们概括,作者写了父女之间发生的哪几件事情? 生8:爸爸在医院嘱咐我不要迟到,还有回忆我因上学迟到被爸爸打。生9:还写了爸爸爱花以及爸爸让我去银行汇款这些事。
生10:还有一件事,就是课文最后写爸爸去世了,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
师:好,同学们的概括很准确,这些事件,像花朵一样散落在课文中,同学们用自己的一双双慧眼发现了他们,非常棒!那么,在这些事件中,作者详细描写的是哪些事情呢?
生11:因为上学迟到爸爸打我这件事写得比较详细。生12:我觉得爸爸让我去银行汇款写得也很详细。
师:为什么这两件事要详细的去描述呢?接下来我们认真品读这两个部分。(请三名同学接读课文第14---23自然段)
师:刚才三名同学接读了课文,你觉得他们读得怎样?
生13:读得很流利,也很有感情。特别是第二位同学,将爸爸的严厉读出来了。生14:她虽然读出了爸爸的严厉,可我觉得她有些重音没把握好。如第20段“晚了也得去”。她把重音落在了“晚”上面,而我觉得应该落在“也得去”上。
师:你更正的很好,“也得去”正体现出他对女儿要求之严格,爱之深切,是应该重读的。
生15“我觉得第20段的“起”不但要读出催促语气,也应该读出焦急严厉责备的语气。师:好,你理解得很到位,那你可以再读读这个词吗?(生读)
师:很棒,你读的这个字,命令中带有愤怒,严厉中渗透着慈爱,充分显示出了一个父亲严厉的爱意。
师:面对不肯起床的女儿,爸爸是怎样做的?
生16:“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师:读到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觉得爸爸太狠了?他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女儿? 生17:爸爸虽然狠心打了我,但我觉得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女儿,相反,爸爸打我,更能显示爸爸的爱。
师:你怎么读出来的?
生17:爸爸在要打我时,“左看右看”,爸爸是在看用什么工具打我,能够教训我,又不能把我打坏,最终爸爸拿的是鸡毛掸子。这一细节体现了爸爸对我的疼爱。
师:你读得真细致。能在这样充满眼泪和疼痛的事件中读出伟大的爱来。
生18:爸爸之所以打我,是因为不想让我养成坏习惯,第13段中说“最糟的是爸爸不 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也是同样的道理。
师:自古溺爱多败儿,爸爸想的非常长远,他不盲从于自己的孩子,绝不因为女儿只上一年级而去怜惜娇惯她,这确实是一个严格的爸爸。那么,同学们,你对爸爸的这种严厉怎么看?能理解吗?
生19:能,怜惜是一种爱,严厉也是一种爱,从长远来看,这种严厉的要求可能会更好的成就孩子。
师:你从哪儿可以成就了孩子呢?
生19:第30自然段这样说:“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可见父亲严厉的要求有了效果,也成就了女儿。
师:你能联系课文内容佐证自己的观点,非常好。
生20:爸爸虽然严厉,但他很爱自己的孩子。你看,他虽然打了女儿,但打过之后不还是给我去送花夹袄,给我铜板吗?
师:严中有爱,打中含情,那么,你有没有赖床不起被爸爸打的经历呢?(好多同学摇头,几名同学举手。)
生21:我曾经有过这种经历,当时爸爸是用巴掌打的我,虽然不很疼,但我还是哭了,因为爸爸很少打我,我是既害怕又伤心才哭的。(师追问:那你当时恨不恨爸爸?)当时很恨,觉得他不爱我,后来便不恨了。(师又问:为什么)因为事后自己想想,的确是我做得不对,爸爸也是不得已才打我的。
师:恩,能够反思自己,从而理解爸爸,好儿子!
生22:我也有过这种经历,那时我还小,也是上一年级,早晨不想去上学,便赖床不起,妈妈喊我我就答应,拉我我就打滚,爸爸就生气了,把我拖起来对着我屁股就打了几巴掌,我连喊带叫,但爸爸还是把我拉起来给我穿上衣服把我送走了。忘了当时想了些什么了,只记得很委屈,哭了一路,爸爸吓唬我说,再哭就不接我回家了,才没再哭下去。现在想想挺有意思的。我当时怎么这么皮啊。(众生笑。)
师:小的时候不懂事是可以理解的,也许我们不能接受父母对我们的态度,但现在想想,那却是父母最让我们感激感动的地方。面对不懂事的孩子,爸爸能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因孩子的赖皮而改变对孩子教育原则,这是值得敬佩的。其实爸爸值得我们感谢的地方还有很多。你从爸爸让我去银行汇款又能读出什么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6-53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自读课文)
生23:爸爸让我独自到银行去寄钱,是希望我能象大人一样自己照顾自己,照顾弟妹,如果总要爸爸陪着,永远也长不大,这是爸爸在培养小英子的自立,是父爱的体现。
师:你理解得非常深刻,是啊,父母不会永远在我们身边,只有教会我们生存,才是真 正的爱。
生24:爸爸说“无论什么苦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爸爸用这样的话鼓舞着我,成为我成长的信念,所以我才会在小学毕业后就觉得自己长大了。
师:你说得很好,可是你从哪里看出小英子在小学毕业后就长大的?
生24:第64自然段中说“我是小小的大人”,可见,我虽然年龄小,但已经是大人了。师:你的视野很宽阔,能结合其他段落的内容理解这个部分。其实在后面还有一句话可以看出我的成熟。是哪一句?
生25:“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可见,爸爸的锻炼是成功的。生26:在第52自然段,爸爸对我的叮嘱“闯练,闯练”真的就让小小的我长成了大人。所以,爸爸让我去银行汇款,不是故意难为我,而是让我锻炼独立能力,是教给我生活的本领,正是爱的体现。
师:看来,同学们真的读懂了课文,理解了爸爸的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理解父母,理解父母爱的内涵。
师小结:文中写到的这两件事,一件养习惯,一件塑人格。可见,父亲对子女的疼爱,绝不仅仅体现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上,更在于精神品质的培养,因此,父爱便尤显厚重,给孩子的印象也就更为深刻。这些事情,在不经意里,轻轻触碰,便会荡开涟漪,引发我们的深深追忆,那么,作者的这些回忆,是按照时间顺序一件件叙述的吗?(生答:不是)那是怎样引发的呢?
生27:毕业典礼。这些事件,都穿插在毕业典礼中,由我回忆出来的。师:你概括非常精准,为什么在毕业典礼的过程中会想到这些往事呢?
生28:毕业典礼开始之前,在等待的过程中,我看到我胸前别的爸爸种的夹竹桃花,便想到了在医院里的爸爸,想到自己去看爸爸时,爸爸对我的叮嘱,从而引起赖床不起挨打的事情。
生29:由典礼中想爸爸,想爸爸的夹竹桃,从而引起爸爸爱花的叙述。
生30:由典礼上韩主任的讲话中的“长大了”想起我身边的人要我做大人,从而想起爸爸让我去银行汇款的事。
生31:典礼结束了,从老高那儿知道了爸爸去世的消息,从而体会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师:同学们读书读得真好!很认真很细致,概括也非常准确,我为同学们有这么好的读书能力高兴。那么,你知道这种由眼前事回忆过去事的叙述是什么写法吗?(生答:插叙),真棒!是的,这种写法叫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其实我们在小学就学过这种写法,你还记得哪篇课文有了插叙吗?(生不答,许多同学摇头)好,我提示一 下,《羚羊木雕》这篇课文大家还记得吗?(生答:记得)这篇课文就用了插叙的手法来写。记得是如何插叙的吗?
生32:我和好朋友交换了物品做纪念,可妈妈却说那个木雕很贵重,非让我去向朋友要回来,于是便插入了对两人友情的插叙。
生33:插叙的事件是我的衣服破了,朋友怕我挨骂,宁肯自己挨骂也和我换衣服的事。师:对,记忆力很好。同学们认为插叙写法的好处是什么呢? 生34:可以充实内容。
生35:叙述更自然,也更引人入胜。生36:情节上显得曲折,从而更吸引人。
师:好,同学们的理解都很好,就本课而言,通过回忆来展示生活的足迹,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从而叙述更从容,更别致,也就更引人入胜了。以后在我们的写作中,可以使用这种手法,使你的作文呈现不一样的迷人的美。
师小结:这篇课文用插叙的手法,将眼前事和回忆完美融合,起承转合非常自然,这些事件,就像一朵朵小小的花儿,浮在心头。蓦然回首中,满地零落的花瓣,诉说着盛夏的情怀„„寂寞之后,那清扬悠远的骊歌,古朴婉转的乐音仍在耳畔萦绕,淡淡的愁绪,深深的情思中,少了一丝懵懂,多了一点缅怀。城南的落花依旧,爸爸的花儿凋零,我已然长大,不再是小孩子。
师:“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可爸爸的形象却永远刻印在我们的记忆里。表面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的爸爸;善于教子,总是逼“我”去闯练的爸爸;注重感情,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的爸爸;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的爸爸„„请你以“爸爸,我想对你说„„”开头,对文中的爸爸说一句话。角度自选。(你可以抒发思念,可以感悟爸爸的教诲,也可以表达对爸爸的感激之情。)
(生思考,伏案写句子)
生37:爸爸,我想对你说,虽然你已经不在我的身边,但是你的教诲我永远不忘。现在的我已经是大人了,我可以帮着妈妈照管弟弟妹妹了,所以,请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生38:爸爸,我想对你说,你走了之后,我很想你,无论我看到哪一种花,都会想起你栽过的那株夹竹桃,想起爱花的你,和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些快乐日子。爸爸,我很想你!
生39:爸爸,你走了之后,我们就离开了北京,在颠沛流离中的无数过困难日子里,我都会想起你嘱咐我的那些话。你说: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爸爸,我永远记着你的话,所以,我们走过了那么多困难,知道现在。
生40:爸爸,我想对你说,感谢你对我的严格要求和生活磨练,才会使现在的我如此坚强,如此独立。如果没有你的严格,也就没有现在的我。爸爸,我深深地感激你为我安排 的一切。
生41:爸爸,我想对你说,感谢上天让我们做父女,感谢你对我种种的教育,我知道,无论是将我抱在怀里的你,还是拿着鸡毛掸子打我的你,无论是那个送花夹袄的你,还是逼我去银行汇款的你,都是爱我的好爸爸,爸爸,我爱你。
师:同学们,你们写的真好,我感动得几乎要流泪了。如此真挚深情的心里话一定也会感动小英子的爸爸,如果他地下有知,肯定会留下感动的泪水。
师最后总结:父亲是一本书,记载了对子女的付出、关爱和希望;父亲是一片海,宽阔的胸怀里容有对子女深深的爱;父亲是路,让子女踏着走向未来。同学们,让我们把发自内心的最美的歌送给我们的父亲吧!回家请你把爸爸的那份爱也化作优美深情的语言讲给爸爸听。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
] 设计理念[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求自得,拥有一份相对独立的读书权。我们径。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语文课要加强综合性,因此,现在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本着新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教学此文,发展学生的个性与人性。,及“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理论指导,让学生从中获得对人生健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畅谈感受,康成长与自身成熟的有益的启示,提高语言表达能
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创意[ 简化教学线条,优化教学内容,美化教学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词汇。1 .过程与方法:导语拨动情思、音像资源创设情思、品味文章激发情思、读写结合。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3 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在朗读中体会文章主旨。1.联系自身经历、见闻,体验父爱,感悟成长。加深对爱的理解,培养积极的人生态2 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小说情节的能力,联系自身体验来感悟深情父爱。] 教学方法[根据文本内容特点,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选择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法、扶放结合法三种教法,并将其融合:
.情景教学法。通过音像资源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从而激活思维、诱发情思。1”我把课堂的“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标》要求:.以读代讲法。2 时间、空间最大限度地交还给学生,学生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悟,读中体验、读中明理。”我重视学法的指导,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扶放结合法。3 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准备[ 1
.让学生课下通过网络查找有关作者的内容,初读文章。1 .教师整理这些资料并制作成简单的课件。2 ] 教学活动[、感悟活动
4、探究合作活动;
3、选读活动;
2、通读活动;1
] 教学环境[.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建立了人生观、世界观,对人生有了初步的理解,1对学生的内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着重培养其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通过联系生活,敢于探索活泼的特点,班级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初一学生具有单纯、心有了一定的影响。初一的学生,一般对小说学生间相互讨论,相互合作的互动气氛较浓。与实践的良好学风,所以本文的教学设计多为容易激起学生想像思维的火花。教师如果引导适当,比较感兴趣,使他们在动脑、动口、动笔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美的熏陶。鼓励学生积极学生活动,回答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在不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教.课程分析:现代教学观念主要是“以人为本”2学更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别是强调学生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作者采用回忆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课,.教材分析:3理解到成通过学习本文,可以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到父爱,抒发了感人至深的亲情。形式,长,并培养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使他们的感情得到升华。] 教与学的过程及其指导[ 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一、.了解作者。首先由学生简单介绍林海音的情况,教师补充,然后多媒体展示林海音1 的资料和一组照片(附照片).激情导入:2“青年—中年—老年”的照片。看了这组照片,同学们也许会感叹这是一组林海音的从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写地很美,老师也想起了诗人汪静之的一首诗,岁月无情。时光易逝,一朵一朵地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是在作家林海沙。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爸爸的花儿却落了。【设计意图:幽远淡雅的《郦歌》既与文章内容相合,又与情境相合符,铺设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了解林海音的情况和她的作品《城南旧事》能激发学生对林海音的敬佩之情; 2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新人教版
《第2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
学情分析: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文章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而动人,令读者仿佛能依稀的看到文字的幕帘后面,闪烁着一双盈盈的泪眼,“童稚里充满了哀怨,纯真中蕴含了惆怅”。品味语言,体会父爱,感悟成长,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是教学难点。教学目标:
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2.理解“爸爸”的形象。3.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4.学习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
依据教学目标1、2点制定教学重点为:
(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2)理解“爸爸”的形象。(3)品味语言,体会父爱,感悟成长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
(1)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2)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3)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2.理解“爸爸”的形象。3.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教学难点: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肿胀(zhong zhangg)叮嘱(zhu)骊歌(li)廊堆(yan)徘徊(pai huai)抽屉(ti)2.解释下面的生词:(1)肿胀: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郁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2)叮嘱:再三嘱咐。(3)恐惧:惧怕,害怕。(4)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
3.阅读全文,质疑。4.思考: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2.导语。
三、正课
1.质疑:文中对“爸爸”的回忆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试从课文中找出这方面的例子。
讨论并归纳:
(1)开篇从衣襟上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2)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
(3)从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
(4)从韩主任的讲话,我们唱骊歌,想到很多人都盼望自己长大,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的事; t文章回忆部分是插叙。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2.质疑:“爸爸”的鼓励和惩罚对“我”的健康成长有哪些影响? 讨论并归纳:
(1)六年前他参加我们学校的那次欢送毕业同学同乐会时,曾经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今天。“六年后”到了,“我”真的成为优秀的毕业生被选做这件事。
(2)六年前有一天下大雨,“我”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打。并坚持要“我”去上学。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
(3)爸爸不拿“我”当孩子,让“我”到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寄钱给正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我”也闯练成功;
(4)当“我”从老高那里得到爸爸病逝的消息,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安静,这是爸爸长期教育的结果。
3.质疑:“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爸爸表面上很严厉,严格要求“我”打“我”,逼“我”上学,实际上却充满爱心。他亲自给“我”送花夹袄和两个铜板。爸爸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爸爸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爸爸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四、小结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从眼前的事回忆往事,写出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对自己的鼓励和教育,塑造了爸爸严厉而不失爱心的形象。
五、作业 完成课后第一题。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2.理解“爸爸”的形象。3.学习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教学重点:
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2.理解“爸爸”的形象。教学难点: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教学过程:
一、预习
再次阅读全文后,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个部分,思考研讨与练习二。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爸爸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了文章的插叙手法。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两个语段以及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的问题。
三、正课
1.朗读从“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2.质疑:我在一年级的时候,每天早晨醒来“又愁又怕”,愁的是什么,怕的又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愁的是已经这么晚了,到学校去准又是迟到被罚站;怕的是罚站在门边时同学们的眼光使我害羞。
3.质疑:爸爸是个商人,家里也很有钱,为什么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 讨论并归纳:对孩子严格要求,不娇生惯养。4.质疑:爸爸见我不起床为什么打我? 讨论并归纳:对孩子不娇生惯养,严格要求。
5.质疑:爸爸既然打了我为什么又给我送花夹袄和两个铜板? 讨论并归纳:爸爸表面对我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6.质疑:爸爸对我的严格教育对我成长有什么影响? 讨论并归纳: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门的学生之一,而且成为最优秀的小学毕业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7.朗读从“快回家去„„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8.质疑:我为什么要赶着回家“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讨论并归纳:这是亲人间的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9.质疑:文中类似这样的伏笔还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
(2)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很悲痛。
(3)当我进了家门,看到旁边的垂落的夹竹桃和落下的没有长成的小石榴,都在暗示爸爸的去世,以花喻人,人去花落。
10.质疑:听了老高的话,知道爸爸去世的消息,我为什么“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讨论并归纳:这是爸爸长期对我严格要求教育的结果。如爸爸说过:“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让我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汇款。爸爸说:“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爸爸叮嘱我“闯练,闯练”。所以我能意识“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1.讨论:研讨与练习三。
12.质疑:文章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文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13.质疑:文章多次写花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中间写爸爸爱花的天性,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和落下的没有长成的小石榴”回应前文,暗示花落人亡。以花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全文充满人情味而又严谨周密。
14.质疑:有的专家认为文章除了爸爸爱花这条线索还有一条线索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另一条线索是毕业典礼。文章从毕业典礼前写起,写到爸爸病倒了,不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然后回忆爸爸多年来对我的严厉管教。对子女真诚的爱。毕业典礼中又疏密有致地叙述爸爸叫我到银行汇款的事,让我去闯练。毕业典礼后,英子听到爸爸辞世的消息,表现出了惊人的“镇定”“安静”,这是爸爸对我长期教育的结果。
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这两条线索中,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起主导作用。而后者是副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置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然而这两条线索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交映生辉。
四、小结
本文以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为线索,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
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五、作业 练习3
第四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教学目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的内容。
2、理清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这篇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a.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业、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思考“研讨与练习”: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已经基本把握了的内容,也理清了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a.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b.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爱的乐章,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四、作业
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教后记: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第五篇:七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及反思新人教版-精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在是小孩子”。文章塑造了一个可亲可敬的“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爸爸形象,他期望“我”长大、懂事,却含而不露,在“我”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毕业时“我”成了优秀学生;听到爸爸辞世的消息时,“我”表现出惊人的“镇定”、“安静”。这何尝不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所结出的硕大果实呢?全文充满了“我”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而又深深的眷念之情。文章的内容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师长的教养的极好材料。
从艺术上看,文章至少有三点值得欣赏:一是双线并行,交相辉映。文章以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两条线贯穿全文,一主一副,副线对主线进行烘托、映衬,推动情节的展开,使“我”和“爸爸”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二是题目语带双关,含而不露,哀而不伤;三是前后照应,恰当埋下伏笔。对爸爸的病危、濒死,多次运用伏笔进行暗示,把即将丧父的感情一步步推向极致。
二、学情分析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小说,且文章的艺术特点有多处值得欣赏,重点在感悟父亲的情,所以,学习起来稍有难度,由此,多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让学生读出文中的情感,使学生自己能够受到感动。分析人物性格,对于学生来说也不易,为此,我采用说感受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聊天中解决问题。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的分析,按照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和“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要求,本文的教学拟从内容的把握到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进而通过感悟文章的表现形式,而达到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因而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领悟语言的内涵,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培养自主探究和质疑的习惯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和质疑,激发学生对文章感悟的动机。
2、通过体验深化、仿写等环节,培养学生学会表达情感的能力。
3、通过品读关键句,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提高对成长过程中正确对待师长的教育的认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揣摩人物性格及成长历程。难点:领悟语言的内涵,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
3、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合作交流法、品读探究法、积累总结法
4、学法指导:
(1).从英子、爸爸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这一环节有一定难度,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以完成,作如下提示——
①同学们区别出写“眼前事”和“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从写“眼前事”的段落中(文章第1、30—
32、35—
38、54—68段)概括“以英子为角度”的内容;从写“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中(文章第2—
29、33—
34、39—53段)概括“以爸爸为角度”的内容。
②用“人物+事件”的思路逐一完成。
(2)、体验深化、述说感受一环节学生有可能有难以启齿之态,故在此处我先以身示范,举几个例子启发学生、诱导学生、解除障碍、畅所欲言。
四、教学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听一段故事
(一).激情导入:
1983年新春伊始的北京,人们相互传递着一个令人欢欣的消息:根据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获得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大屏幕展示: 听一段故事——《城南旧事》简介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省略的内容见《教师教学用书》)
(背景音乐选用《城南旧事》片尾曲《送别》))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进林海音(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作者相关资料,师作简要概括总结。)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肿胀 叮嘱 恐惧 骊歌 花圃 3.整体感悟(1)标题初探
屏幕出示问题:你在没有读文之前,看到标题产生了哪些感想与疑问?
2(此环节只要求学生有疑并存疑,以激发对文章感悟的动机。教师只在积极思考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2)感知全文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通读全文,读后交流自己疑问解决的情况,并且提出新的问题。(学生交流后给予适当的总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视具体情况告诉他们随着下面的学习,一部分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领会,课堂上没有领悟到的问题在课后再予以解决。)
(3)引导感知 速读课文,概括提炼: ①从英子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②从爸爸的角度概括小说内容。明确(接上,大屏幕展示):
①从英子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英子参加毕业典礼时由眼前的的事物引发的回忆
②从爸爸的角度可以这样概括:本文主要记叙了爸爸病床上的叮嘱;爸爸在六年前因英子赖床不起而惩罚她;爸爸爱花的故事;爸爸叫英子闯练而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爸爸去世。
2.深入情节,理清思路
爸爸病床上的一席话中,有三句话照应后文提挈全文,想一想这三句话和文中的哪几件事相照应?(结合课后练习题一)
研读课文,相互讨论,形成统一认识。大屏幕展示 教学板块之二:说一些感受
(一).说一说爸爸(大屏幕展示)
1.探究人物形象——重点研读文章第2—
29、33—
34、39—53段,力求以与人物相关的事件及人物的言行举止为依据,说说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活动,教师相机点拨。最后大屏幕展示)父爱无言
爸爸表面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爸爸善于教子,总是逼“我”去闯练。
爸爸注重感情,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爸爸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2.体验深化,述说自身感受——用“爸爸,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文中的“爸爸”或自己的爸爸说一句话。(配乐《神秘园》)
3.请学生当场仿写。并交流。父爱是阳光,让我感到人间的温暖。
父爱是灯塔,照亮我前行的路。父爱是„„
(二).说一说英子(大屏幕展示)
1.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长?爸爸对“我”的成长又有什么影响呢? 明确:⑴英子的长大主要表现为——
学习非常用功,被选做代表为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从六年前的那一次后从不迟到。硬着头皮完成了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这件事。闻说爸爸去世而处乱不惊从容面对„„
(2)对成长的影响:历练中培养不怕困难,敢闯敢练的坚强性格.对自己负责,敢于承担家庭责任的品质.
2.以“英子,你真是好样的。„„”打头,说一句(段)话。
(三)、说一说你、我、他(配乐《神秘园》)
成长离不开感动:当你站在十字路口向往事回首时,你会为平常的小事感动流涕?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我的心海里常常泛起感动?因为在我们的记忆里镌颗着我们的父母双亲。讲一讲你所经历或熟知的回报父母之爱的事例,并谈一谈感受。
如:田世国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一步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四)、归纳主题:本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本文题目就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实际上写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教学板块之三:品一处妙笔
林海音,这位六十年代就斐声台湾文坛的作家,她的作品风靡海内外,广为流传。下面我们通过品读《爸爸的花儿落了》来感受其魅力。
请同学们以“人人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处妙笔,„„”的句式说话,品析文章妙要。(学生活动,教师相机点拨。最后大屏幕展示)
一语双关的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双线并行的结构——文章一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二是毕业典礼,“两线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辉。”(张百栋语)
别致生动的穿插——文章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穿插往事,但每次忆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这样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首尾圆合的照应——文章从“我的襟上”的“粉红色的夹竹桃”起笔,到爱花的爸爸病死,处处有伏笔,事事有照应,沉郁的氛围和丧父的伤痛一直笼罩着全文。
质朴淡雅的语言——文中人是最平凡的人;事,是最平凡的事,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但读者却能从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作者正是用这种质朴、淡雅、含蓄而深邃的语言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教学板块之四:做一点积累
回顾课前疑问的领悟情况,讨论解决尚未明白的问题。学生积累,整理心得
谈谈本课学习后的收获,学生自由发言后,师从内容、情感和写法上进行总结,回扣全文,升华主题。(配乐崔京浩《父亲》)
也许,我们的父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但父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父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望今后每个人都关爱父亲、孝敬父亲!
[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设想,实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除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配乐等方法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外,主要有如下创意:
1、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朗读品味法+探究法”的有机结合,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2、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难点迎刃而解。
3、课堂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创造意义。本设计创设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特色。句式仿写练习,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4、形式多样的展示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空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多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小组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变被动为主动,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5、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健康成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与家长的距离越来越远,宁可在网络中找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倾诉心中的烦恼、分享生活的乐趣,也不愿与父母多说一句话。通过本节课,多数学生一改有话不愿和家长说,有事不愿与父母谈的习惯,对父亲 5 的生活状态、精神需求有了深层次的了解。近距离地接触,精神上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礼,学生纷纷表示今后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亲的深情。
6、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由于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有个别的学生产生了依赖心理,任凭组长在前面发言,自己则作为旁观者,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对这些学习被动的同学,教师在平时应多加关注,在心理上给予尽可能多的支持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