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我国的行政机关 教学反思(模版)
《政府 :我国的行政机关》教学反思
嵩明县实验中学 彭清艳
很高兴教育局给了我这一平台,让我和一中的同学分享了我的课例《政府:我国的行政机关》。虽然达到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下面我对我这一节课的教学作以下反思,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进步,成长。
一、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是高一年级《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一框的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政府的性质和职能,在历年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中这一内容都是重点考点。而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形成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思想教育性是政治课教学的本质职能,这就要求课堂举例时要锁定教育性,始终把教育性放在首位。但又要关注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高一学生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简单的进行分析。因此,在教学设计环节,我更多的是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和时政案例,引导学生掌握政府的五个职能。在突破重点和难点时,我采用了讲练结合,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化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所以,在教学设计环节我做到了重点和难点处理得当,这是本节课成功的地方。
二、教学过程反思
1、课堂的导入环节,我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生活情境,婴儿出生办理户口登记、开商店到工商部门注册等事例。一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政府的认识,从而为本节课奠定基础。
2、在讲解政府性质时,我采用时政案例,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引导学生思考人大和政府的关系是什么,由此得出结论。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政府职能这一重点、难点的处理时,我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找到政府的职能和目的,这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让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五个职能的讲解,我联系时政案例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五个职能给学生一一区别开,并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4、为了巩固这一知识点,我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起来回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起来抢答,这样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
三、存在问题反思
1、没有认真的分析学情,毕竟面对的又是新的学生,不是自己教的,导致教学过程时间安排太过紧凑,练习还有两题没有讲解完。因此,我得到了一个启示:每个班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同,备课,不仅要备好教学内容,还要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特点。认真做好这一点,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2、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的使用,尤其是最后抢答环节,由于超链接过多,所以导致操作异常。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改进,发挥好多媒体在教学的作用。
3、在政府职能这一重点难点突破的过程中讲授过多,花费了大量时间,虽然学生基本掌握了五个政府职能,到教师主导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没有多余时间练习。因此,在下次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
总之,在教学的预设和实际生成孩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在教学中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四、改进措施反思
1、教学设计要更加严密科学,尤其要熬预留出学生活动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练习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2、要转变教学理念,多关注学生,做到心中有学情,眼中有学生,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不断得到发挥。
3、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多研究教材、教法,改进教学方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践行新课程理念,认真研究教材、教法、考纲,争取在教学中取得更大进步。
第二篇:行政机关——政府
行 政 机 关——政府
行政机关(Administritive Organs)通常简称“政府”,是国家机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依法成立的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的行政组织,包括政府以及有关功能部门(官僚机构)。
中国各级行政机关
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统一领导全国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
国务院根据法律规定和工作需要设置行政机构。国务院的行政机构按职能分为:
(1)国务院办公厅。
(2)国务院组成部门(28个)外交部 发展和改革委教育部 科技部 国防科工委 国家民委 公安部 监察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 国土资源部建设部 铁道部交通部 信息产业部水利部 农业部 商务部 文化部 卫生部 人口计生委 人民银行 审计署
(3)国务院直属机构(18个)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工商总局 质检总局 环保总局 民航总局 广电总局 新闻出版署 体育总局 统计局 林业局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知识产权局 旅游局 宗教局参事室国管局
(4)国务院特设直属机构。目前只有一个,这就是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新设立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5)国务院办事机构(6个)侨办 港澳办 法制办 国研室 台办 新闻办
(6)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12个)信访局 粮食局烟草局 外专局 海洋局 测绘局 邮政局 文物局 中医药局 外汇局 档案局 保密局
(7)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目前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共30个左右。
(8)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14个)新华社 中科院 社科院 工程院 发展研究中心 国家行政学院 地震局 气象局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 电监会 社保基金理事会 自然科学基金委
地方人民政府
地方人民政府包括四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其机构设置与中央人民政府类似,没有办法一一说明了。
第三篇: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考纲要求 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2.我国政府的作用
3.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设计 话题导入
“钓鱼岛事件”引出政府的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四川雅安地震”引出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教学过程
一、课堂基础知识检测
针对学生自主复习的情况进行检测和学生的自评自测,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能够及时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检测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学生也能根据提纲要求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
二、重难点、考点的强化训练 考点1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学生归纳知识点,然后进行选择题的集中训练。比如: 对于“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区别: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全国实施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消费,比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府采取这一措施,表明(A)①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②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③政府坚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政府实施家电下乡,目的是为了刺激农民消费,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履行经济建设职能的表现,不是履行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也不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故排除③④。
分析:如何区分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A、前者强调的是“经济”领域,具体如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等;强调直接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B、后者强调的是“社会的公共利益”,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职能范围更加广泛。强调的是国家对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服务:如国家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注重社会公平、关注民生;优化生态环境,防止污染;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新医改方案出台;推进节能减排等问题。
C、二者在实际生活中的确有交叉之处,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更广泛,有时候国家的某项措施涉及到这两个职能,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经济职能的四个表现:
【例】判断下面各项措施分别属于经济职能中的哪项内容
①某市工商局主要负责对市场环境进行专项治理的“绿色行动”___________市场监管 ②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11月份CPI和PPI两个经济数据-----------公共服务 ③浙江省采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小商小贩,给小商小贩留足生存空间----------社会管理 ④某市政府制定并实施经济发展规划--------经济调节 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有重点的各个击破。分析:
对于经济职能的四个表现:
经济调节(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打击经济上的违法犯罪)
社会管理(经济领域中的社会管理,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公共服务(主要指铁路、公路等为经济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领域中:比如汇集和传播经济信息等)
考点2 我国政府的作用
学生归纳政府的两个作用:管理和服务。强化训练如下:
【例】 北京市某区政府把所辖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为每个网格配备若干工作人员,构建了一个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络)、中间有“网”(互联网)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提高了收集、处理相关信息的效率,在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这一举措有助于(C)①增强政府的科学执政意识
②提升政府为市民服务的能力
③增加公民的民主权利
④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知识点。北京市某区政府把所辖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建立新型社会管理体系,为民排忧解难、化解社会矛盾,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
水平,提升政府为市民服务的能力,②④符合题意。政府是行政,不是执政,①说法错误。③中“增加”说法错误。故选C。
[教师强调] 解答有关政府的试题,必须明确设问的主体,合理区分政府、公民、党、人大和政协的相应行为。
分析:注意理解——如何正确看到政府的作用?
①政府的作用是政府职能的体现,政府职能行使的越充分,政府的作用就越明显.②政府通过履行管理和服务的职能达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目的.③政府的职能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公民个人,既享受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就必须接受政府的管理,这也体现了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④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这是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例】针对我国工伤保险存在工伤认定范围等五大问题,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做法有利于(B)
①政府从根本上转变职能
②实现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
③政府做到科学民主决策
④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政府职能的转变是随着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转变的。所以①的说法不正确,政府征求意见是民主决策的体现,所以③正确;④的说法与题干无关。因此选择B项。分析:正确行使政府职能(有限的政府——政府承担重要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部门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转变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集中精力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有效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
政府在行使其职能的过程中,不能出现“越位”、“错位”。政府只能在法定范围内切实履行自己的职权,把该管的、能管的事情管好,做到依法行政,才会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政府的效能。考点
3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 学生归纳知识点。
【例】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向代表们坦陈“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就业比重等三项指标没有达标。这体现了(D)
A.政府实行重大决策民主评议制度 B.人大代表对政府行使质询权
C.人大代表通过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D.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分析: 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从态度、作风和方法三个层面进行了表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是思想指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保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基础。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强调了为谁服务的问题;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强调的是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强调的是怎样提供服务的问题,三者共同统一于政府的工作过程之中。
【考点整合】
略
【课后作业】 同步课时训练
【教学反思】
政府的职能和工作基本原则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所占分值比重较大,所以尤其要引起重视。
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是:知识点的复习,要求学生课下自己完成,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所以对知识点的掌握通过课堂测试完成,既可以实现学生的自评自测,也可以让教师对学生掌握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方便在下节课的时候及时的查漏补缺。
对于知识点的巩固,通过一些典型的试题进行强化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实现对考点的掌握。所选的试题,涉及了大纲要求的全部重要知识点,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做题的过程当中对重难点和考点进行了梳理,强化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由于时间问题,本节课只是进行了选择题的训练,还需要对学生主观题的解题能力进行训练。
第四篇:我国政府各类收入
我国政府各类收入的简要分析与建议
一、我国政府各类收入的构成及管理现状
1.有关概念界定
政府收入是政府凭借行政管理者和公共资产所有者身份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而取得的资金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包括各种税收、依法获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以及国有资产出租、出让或出售获得的资本性收入。
从收入形式来说,我国政府收入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和其他收入;从预算管理的角度来说,政府收入分为预算内收入(又分一般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从来源属性来说,政府收入又可分为公共权力收入、公共产权(资产、资源)收入、公共服务收入、接受捐赠收入等。政府各类收入的逻辑关系体现为如图1所示。
目前,我国财政预算报告中公布的“财政收入”口径为财政预算收入,主要包括:各项税收和非税收入,非税收入的种类比较多。目前已经纳入一般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大致包括6大类:第一类是专项收入,主要包括排污费收入、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国家留成油销售后上缴收入等等。第二类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第三类是罚没收入。第四类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第五类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第六类是其他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接受捐赠收入等。此外,我国还存在较多的非税收入没有纳入到预算体系,通过财政专户进行管理,或者在预算外专户进行管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政府财政收支统计体系是世界上运用最为广泛的政府收入统计体系,它将政府收入划分为经常性收入、资本收入和赠与收入三大类。资本收入通常编制专门预算,经常性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但无论政府以哪种形式取得收入,都纳入预算管理,即政府收入就是财政收入。我国由于特殊的体制转轨国情,目前还存在较大规模的预算外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履行政府职能、弥补事业发展经费不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或提取,通过财政专户或预算外专户管理的财政性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罚没、主管部门集中收入、其他预算外收入等。这些收入与预算内非税收入性质相同,都是通过政府行为征收的,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等特征。1996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明确预算外资金是财政性资金。
社会保障基金是否属财政收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社会保障基金一般应通过征收社会保障税或建立个人账户式以社会保障基金方式筹集。前者采取的税收形式与其他预算内收入一样,属于政府财政收入。后者由个人和单位各自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并以个人账户方式保存,对其是否应纳入政府财政收入,国际上有不同处理办法。IMF认为凡是由政府部门征收和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应纳入政府财政收入,凡是由金融机构管理或代为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不应纳入政府财政收入。我国社保基金,是政府经办机构按国家政策规定征收并由政府部门进行管理的资金,按照IMF的划分方法应纳入政府财政收入范围。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个人账户部分按其所有权性质,不应纳入政府财政收入范围。
2.财政收入总量及增长变化
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4亿元,其中税收收入45613亿元,占88.9%,非税收入5691亿元,占11.1%。除上述纳入一般预算的财政收入外,我国还有其他政府性收入,主要包括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南水北调工程基金、铁路建设基金、养路费等政府性基金收入4200亿元(不包括中央财政外汇经营基金收入15500亿元,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收入6934.37亿元),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6630亿元,社会保障基金8147亿元(按2006年决算数6789亿元增长20%推算),土地出让净收益为4182亿元(土地出让总价款收入11948亿元扣除补偿农民部分)。
2003年~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连续突破2万亿元、2.5万亿元、3万亿元,2006年接近4万亿元,2007年突破5万亿。2003年~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超过17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加10万亿元,年均增长22%。近些年来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总体上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累积成果的正常释放,是在新一轮经济周期内我国经济高位平稳运行、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反映。同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高于GDP增速)也是经济结构优化、企业效益提高、物价上升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促成的结果,并不是国家从制度上加重税负的结果。
3.目前政府各类收入的使用管理状况
在财政一般预算外,政府性基金收入已单列基金预算管理,收入按规定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道路养护等;社会保障基金,主要用于发放养老金等;土地出让金已纳入地方政府预算,主要用于土地复垦、农田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行政事业性收费在财政专户管理。税收是政府筹集财政收入最规范的形式,是可以统筹安排用于民生的主要资金来源;非税收入则大多专款专用,特别是不合理、不合法的收入,很难统筹安排用于改善民生。一些地方非税收入偏多,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0%左右,实际税负却较低,存在以费挤税的现象。
二、当前政府各类收入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收入结构尚不合理,税收之外的政府性收入较多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收入基本就相当于税收收入,税外收入很少。中国经济处于相对特殊的体制转轨进程中,政府预算外收入较为复杂,政府收入组成结构中税外收入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纳入财政一般预算的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11.1%,还有更多在财政专户管理、预算外资金和预算外之外的各种形式的收入。
尽管经过多次清理、取消、消减,目前各类收费项目仍然为数不少,中央各部分涉及的收费项目仍多达几百项,有的地方收费项目更有上千种之多。据财政部门统计,2003年—2006年期间清理各种乱收费共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300亿元左右,但总的收费规模仍在不断增长,根据财政统计,我国纳入预算和预算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从2004年的5000~6000亿元上升到目前1万亿左右的规模。尽管政府三令五申要清理、整顿各种乱收费和不规范收费,但是情况总是此消彼长,老项目消失了,新的项目又出现了,企业和居民总是感觉自己到处在交费。2007年,有全国人大代表调查发现,北京一些企业所承受的来自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的收费项目,仍然多达200多项。仅个体工商管理费一项,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年收入就超过200亿元。而根据有关调查,问题则更为严重,2004年,中国的工商、质监、城管、消防、交通等等政府部门年收费达9367.67亿元,加上检察院和法院所收的356亿元,共计高达9723.67亿元,这些收入绝大部分都没有进入财政预算,50%左右没有进入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我国政府性基金经过1997年(清理了217项),1998年(清理了147项)和2002年(清理了177项)三批大规模清理后,目前仍有26项,当前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在4000亿元左右。
2.国家宏观税负不高,但企业实际综合负担并不轻
目前社会各界对财政增收十分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关心国民财富的分配结构问题,担心国家集中过多,个人没有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从国际上看,2006年,瑞典、挪威等高福利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最高,超过50%;英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比重较高,在40%以上;阿根廷、智利、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比重相对较低,在30%以下。
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20.8%,其中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8.5%,处于较低水平。如将一些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资金考虑在内,调整为与国际大致相同的口径,初步估算,2007年我国政府财政性收入占GDP的比重约为30%左右,比0ECD国家平均低8个多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从宏观税负(税收收入/GDP)指标来看,我国企业的负担并不沉重。但从企业的实际支付的角度来看,其综合负担并不仅仅是税收,还有税外各种名目的收费、基金、附加,更有各种制度规范之外的集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税外收费项目虽有所减少,但目前很多地区仍然存变相收费的问题,一些无法统计的非税征收的存在,给企业增加了不少负担。由于我国政府收入形式不规范,单纯用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能说明我国的宏观税负问题。
由于各国国情不一,所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不同,政府的职责范围特别是公民福利保障范围和程度各异,政府(财政)收入在国民财富分配中保持什么样的份额和比例才算科学合理,并没有统一公认的量化指标,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决定。总的来说,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逐步提升,既是我们多年努力的结果,是成绩、是好事,不必过分担心,财政收入能力增强为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和持续改善民生,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办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能力去办的大事,全面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财力基础。当然这一比重的变化趋势也要引起重视,需要结合新形势加强分析和研究,使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更加科学合理。
3.各类收入管理分割,统筹运用较差,综合预算管理不足
从预算管理的角度来看,政府收入分为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税收全部在预算内管理,通过改革,目前非税收入一部分也已经纳入预算管理,但仍有很大部分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预算内的非税收入主要包括教育费附加收入、排污费和城市水资源费收入、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从1996年起,国家将养路费、电力建设基金等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预算外的非税收入包括由国务院或财政部、原国家计委批准设立的没有纳入预算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由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财政、计划(物价)部门批准设立的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和基金;由主管部门集中的没有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如证监会和保监会收取的证券、保险行业的监管费);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国有资产、公共资源等租金性收入。此外,还有未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经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正式批准,由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凭借行政权力或垄断地位取得的制度外收入,比如制度外收费、制度外摊派、制度外罚没和单位“小金库”等。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各类政府收入管理分割,统筹运用较差,综合预算管理不足。从财政预算内来说,分为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基金预算是依照国家规定提取、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专款专用,在预算上单独编列,自求平衡,结余转下年继续使用,不能统筹运用;同时一般预算还有多项资金也设定了专门用途,如排污费收入、土地出让金收入;近年来各部门出于加强职能履行、事权建设的资金保障机制需要,纷纷提出设立各种专项资金的需求,应该说这种趋势将可能进一步加剧财政资金运行管理分割的问题。
从预算外来说,我国部门预算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实施多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受制于多方面的原因,自收自支、坐收坐支、超收奖励和罚款分成等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无疑是破坏了财政预算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致使综合预算并没有完全形成,从而不利于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的统筹管理使用和对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容易诱发各种违规和贪腐行为。
三、相关政策建议
1.加大力度,继续清理各类不合理收费
总体上应按照“强化税收、清理收费”的思路,逐步规范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秩序,建立起以“税收收入为主,少量必要规费为辅”的财政收入结构体系。本着“正税、清费、治乱”的基本原则,消减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基金,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特别是对于企业和个人反映强烈的乱收费,要下决心清理和整顿,并为完善税制创造条件。要着力建立约束非税收入过度扩张的有效控制机制。不经过相关法定程序,各级政府不得向非政府主体强制无偿征收任何费用和基金。对一些确实需要保留的收费和难以改税的政府性基金,经国务院批准后,在一定时期内可继续征收,但要改革征管办法,完善各单位的经费管理方式,割断行政管理权与收费权、收费权与资金支配权的密切关系。要将所有政府非税收入纳入财政管理,不允许政府部门和机构在财政预算之外保留任何自有收入和资金,未经财政预算安排,不得自行分配和使用财政性资金;积极创造条件,正税清费,逐步将一些具有税收性质的基金、收费等,改为相应的税收,实行更规范的管理。
2.强化对各类收入规范的预算管理
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收入管理,各种非税收入全部上交财政(国库),其所需要的开支由财政预算安排,不得坐收坐支。我国各级政府、各级财政部门应结合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调整与规范的客观要求,在近些年基本实现预算外资金规范性管理的基础上,将那些尚未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逐步分期分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实行统一分级管理,加强对预算决策的集中控制能力,使原先分散在各个部门的预算决策权规范化并集中起来。要逐步将所有执收、执罚部门收取的非税收入全额上缴财政,列为财政预算收入,执收、执罚部门履行职能所需支出通过编制部门预算由财政予以解决,切断执收、执罚部门组织收入与自身利益的关系,从体制上解决非税收入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3.优化税制,加强征管
在宏观税负稳定、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着力调整优化税制结构,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和规范初次分配秩序,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主渠道和调节经济的作用。一是优化税制结构。与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时的条件相比,目前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财政收入形势较好,正是在宏观税负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和完善税收制度的有利时机,建议实施“一增一减”:一方面加快研究开征物业税、环保税等,推进资源税制改革,改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实施新的耕地占用税条例,适当增加以生产要素和财产存量为征税对象的税收收入,同时,完善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并健全劳动者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使劳动力成本得到相应补偿;另一方面,全面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抓紧推开增值税转型改革,研究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调高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减轻低收入者负担,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适当减少以流量为税基的税收收入,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减轻低收入者负担。通过统筹设计和有增有减的结构性安排,优化税制结构和国家与企业及个人间的分配关系,在保持宏观税负相对稳定中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二是加强税收征管。在税收征管上,要继续深入推进依法治税,全面加强税收征管,逐步规范内部管理,积极推进“金税工程”、“金关工程”等信息化建设,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提高税收征收率。
4.完善政府收入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政府收入机制既是一种财政资金筹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调控机制,可以调节经济运行。完善收入机制就是要将政府收入置于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总体目标和发展大局的大背景之下,通过调整和优化收入结构,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五篇: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构成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由《政府采购法》、国务院各部门特别是财政部颁布的一系列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组成。这些法规数量众多,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上位法到下位法都衔接得较为严密的制度体系。
一、政府采购法
《政府采购法》于2002年6月29日颁布,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包括总则、政府采购当事人、政府采购方式、政府采购程序、政府采购合同、质疑与投诉、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共九章88条。《政府采购法》是规范我国政府采购活动的根本性法律,也是制定其他政府采购法规制度的基本依据。
二、政府采购部门规章
虽然目前国务院尚未出台有关政府采购方面的行政法规,但国务院各部门,特别是财政部,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府采购的部门规章,以细化《政府采购法》中的原则性规定。有关政府采购方面的部门规章有《政府采购信息公告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19号)、《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18号)等。
三、政府采购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各地政府也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颁布了规范本行政区域内政府采购活动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这些法规和规章都以《政府采购法》为依据,同时结合了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