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定位研究

时间:2019-05-13 05:2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定位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定位研究》。

第一篇: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定位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定位研究

作者:王 湛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1期

摘要:本文从分析我国政府会计环境入手,剖析了对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定位影响较大的政府资源来源、财政管理体制、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等环境因素,并由此归纳了我国政府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及其对信息的需求,最终提出了我国政府会计的目标定位。

第二篇:关于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问题的研究

关于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问题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预算会计将面临着进一步改革。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缺陷, 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 提出建立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预算会计

政府会计

体系构建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财力的增强和支出规模的扩大,社会公众对政府公共财政管理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政府会计信息已成为检查、监督、评价政府公共财政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然而,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体系在理论基础、会计核算、报表披露和追踪问效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还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经济活动,不能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正确、相关、有用的信息。因此,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改革政府会计制度,促进政府会计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始于1988年,虽然一直以来预算会计核算能够满足财政各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但是,这样的核算制度与我国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相比较,还滞后很多,在实际执行预算会计时还发现不少问题,所以,预算会计改革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当前和未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公共财政发展的需要。我们知道,公共财政管理的核心是提高财政管理的透明度,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政府预算的公正和透明性。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需要有准确及时的政府预算会计信息作为支撑,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和会计信息质量,还不能够满足上述要求,不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公共财政发展的需要。

其次,目前我国虽有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严格预算会计体系,但是,预算会计能够报告的信息量还是不够充分。财务信息报告经常是只立足于政府使用,没有考虑公众和其他相关利益使用者的需求,进而使得财务报告经常脱离外部监督;另外,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揭示的财务信息也不全面、不真实,如缺乏社保基金运营的会计信息、负债计量不真实不到位等。

另外,在现今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国际经济发展环境下,在我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今天,我们发现我国政府的预算会计制度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可见,难以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我国财政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因此,改革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解决预算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政府会计改革

(一)国际上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

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的推动, 是政府会计改革的时代背景。“新公共管理”主义倡导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 在公共管理中引进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 从企业化政府的角度定位政府会计的受托责任, 要求政府加强支出成本管理, 更有效地使用资源, 反映政府负债情况, 防范财政风险, 更充分地披露政府财务信息, 增加政府透明度, 因此, 推行政府会计改革, 适应了这种形势的需要。政府财政困难是政府会计改革的内在动力。至20世纪80年代, 发达国家持续的财政扩张政策, 造成巨额财政赤字, 部分国家陷入财政困境, 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对投资和就业产生不良影响, 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影响本国的国际竞争能力。财政或经济危机促使政府重视整体的财务状况, 重视财政绩效的准确评价和衡量, 重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 这必然要求改革政府会计。维护和改善政府形象是改革政府会计的外在动力。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20世纪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 新西兰、澳大利亚率先对政府会计进行改革。此后, 一场政府会计改革的浪潮在全世界迅速掀起。目前, 世界上许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如美国、英国、加拿大、西班牙、法国等都实行了政府会计的改革。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 也在积极研究这方面的改革。此外, 有关国际组织也在积极倡议和大力推动政府会计的改革, 特别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及其公共准则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积极倡导, 使政府会计改革成为世界潮流。

(二)国际上政府会计改革的模式

政府会计模式是政府会计实践的示范形式, 按照政府会计与传统的公共预算之间的关系不同, 将主要国家的政府会计分为德法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三大类。

德法模式的政府会计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 大部分欧洲大陆国家都采用了这一模式, 这种模式的政府会计实际上只是预算体系的附属物, 政府会计机构直属中央财政部, 是一套独立于所有部门首长的平行行政系统, 是中央政府监督和控制公共财政特别是地方公共财政的最重要的工具。政府会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记录预算拨款的用途, 进行行政控制, 提高行政效率, 其次才是向议会报告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会计确认基础传统上采用现金制, 目前也正在向应计制的改革。

美国模式的政府会计以美国为代表, 确认基础是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会计报告倾向于满足实际或潜在的外部使用者的需求。该模式采用基金会计形式来监督预算的执行, 财务会计报告能够满足实际的或潜在的内部及外部使用者的需求, 以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为重任。这种会计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达到控制和检查限定资源的使用是否符合法律和行政的要求, 但缺点是按基金设置会计主体, 基金种类繁多, 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也比较复杂, 且各项基金不能调剂使用, 造成政府单位财务的浪费。

英国模式的政府会计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的预算。政府的所有活动都采用了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预算本身也采用了权责发生制。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了这一模式。以英国为例, 它将会计确认基础从现金制转向应计制的改革已初步成功, 除少数几个政府部门仍处于过渡阶段外,其他中央预算单位、地方政府部门和提供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单位在内的预算单位都采用了应计制进行核算及编制财务报告, 并且即将实现全面的政府会计报表合并。

三、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思路 从目前我国的政治环境来看,我国的政府会计模式应该是有着完整框架结构,能够提供政府整体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成果及现金流量信息,广泛体现政府的受托责任,并能够使信息使用者从中获取信息制定有用决策,适应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一种政府会计模式。现在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思路。

第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使得财政资金的流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预算单位用于发放工资、构建固定资产等所需要的财政资金不再由财政通过主管部门拨入用款单位,而是由财政部门从单一账户直接拨入职工工资账户或者提供商品或劳务的供应商,这些情况的变化要求对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模式进行相应的修改,特别是如何反映资金在支出机构中的流动是一个基础而关键的问题。

第二、发展新的会计核算模式

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我国的政府会计核算模式也出现了“国库集中收付,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收付,会计分散核算”两种情况。事实上在这两种模式之外,应该发展一种更为均衡的混合模式,即“集中核算为主,分散核算为辅”的模式。这样才能更合理地界定会计主体,保证核心部门和支出机构之间的信息均衡,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资金的监控使用效率予以保障。

第三、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度及透明度建设 对于许多国际组织来说,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度和透明度都是他们强调的内容,这涉及到政府会计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我国政府会计几乎没有体现的成本信息和绩效信息。这些信息的提供都有一个最基础的要求,那就是权责发生制的引入。现阶段我们能够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强调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透明度,为权责发生制的转变创造条件,这也是相对比较安全的做法。

第四、构建新的政府会计核算周期模式

我国政府会计应该建立一种“以支出周期为会计核算对象,以会计实体构造组织框架”的新型模式。这一模式从我国目前的国情出发,从国库资金流量信息出发,抓住政府整体及政府单位的业务核心,打破原有的“三分立”格局。同时这也是一种较为缓和的改革手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我国政府会计现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结合其他财政管理改革的需要,建立了坚实的基础数据系统,为逐步引入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更为国际化的政府会计模式做好了准备。

主要文献

王艳丽.浅议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管理与创新, 2008.顾海英.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科技信息,2008..石英华.发达国家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财贸经济.2006.陈小悦, 陈璇.政府会计目标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会计研究.2005.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3.张国兴.关于构建我国政府会计体系问题的研.会计研究,2008.

第三篇: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

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

“正确定性”是高等学校科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每所高校在新形势下如何找准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前进方向。确定自身的发展战略与战术,这对办学者来说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本文试对高校定位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高校办学定位的内涵

“办学定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也是高校面向社会行使办学自主权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历史悠久的发达国家中,各类高校都十分重视面向社会找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并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这是办好一所高校必然要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办学定位的主体是谁呢?这涉及到办学自主权的行使者是谁。首先要在观念上将举办者和办学者区分开来。“举办者”是拥有学校财产所有权的投资者,“办学者”是经营学校的管理者。给“学校定位”的主体是办学者,而不是举办者,在一股情况下办学者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恩想,同时也要考虑投资者的愿望。在我国,公办学校的“举办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国家,国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针、基本制度以及高等学校的组织活动等作了明确的规定,充分体现了“举办者”的意愿。办学者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校长及其管理者等所形成的群集,学校党委是办学者意志的集中体现,校长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处于治校者的地位。在党委领导下,享有领导决策权。“办学定位”不仅仅是校长等少数人的事,而且是要由一定的群体参与的多数人的事,“办学定位”只有在获得学校的大多数人,特别是教师和基层管理者的认同后才能在办学实践中有效实施。当然校长是办学定位的关键人物。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指办学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及学校所处的环境,从办学条件与办学现状出发,确定学校发展的方向、奋斗目标、建设的重点和办学的特色。因此,一方面,办学定位应该具有继承性,另一方面,在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办学者的教育思想会有所变化,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办学者的“定位”理念也会因人而异。

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思路是:在宏观方面,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二是要考虑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中观方面,要考虑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态势对高校办学的新要求,明确学校在国家发展中肩负的责任和应该发挥的作用;在微观方面,要考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分工与协调,找准自己 1

所处的位置,还要考虑高校所在地区的区域性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刘学校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学科专业设置等所带来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是高校办学正确定位的基础。具体而言,高校的办学定位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社会服务面向的定位。社会服务面向的定位是指高校要找准社会服务的空间范畴,反映了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

2.发展目标定位:办学要有目标,才能集中力量有的放矢地规划和进行全校的建设。高校的发展目标有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之分。整体目标就是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指在某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学校生存发展个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和创新性思考。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之后,能够起到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在战略目标定位上,要能够体现学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还要能反映学校的社会声望和地位。所以战略目标的定位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好高骛远。战略目标确定之后,再确定学科发展目标或系部的发展目标,这就是局部的发展目标,所以办学目标的定位是一个目标体系的定位。

3.办学类型定位。我国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标准,有的按隶属关系来分类,如部属高校,地方高校;也有的按学科含量来分类,故而有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综合性大学之说;还有的按学术的水平来分类,譬如国际上通常用研究型、应用型、技术型来划分理工科大学的学术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制定的《国际教育标淮分类法》是以教学计划为基础对教育的等级进行分类的,它把整个教育系统分为6个等级,其中第5级为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包括专科、本科和硕士),第6级为高等教育的第二阶段(博士)。其中第5级又分为A、B两类。如第5级的5A级,就相当于普通高等教育.其课程是以理论性为主的。5B级的课程体系的内容是面向实际的,适应具体职业需要的实用性技术的知识体系,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另一类是高等职业教育,而且这两类教育都可以举办专科、本科或硕士这几种不同层次的教育。在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中,按科研的含量和学术水平的不同、把高校划分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以教学为主的院校、不同类型的高校,它的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层次、对社会服务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有所不同。正是高校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导致了高校办学类型的多样化,适应了社会人才结构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持点。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办学的类型定位是一项基本定位。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只能占据很少的比例,更多的是教学研究型或以教学为主的高校。在这里要注意区分“类型”与“水平”的概念。办学的水平是指学校在同

类型学校所构成的群体中所达到的高度,它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不同类型的高校并没右高、低、好、坏之分,但在办学实跃中人们常常把“办学的类型”和“办学的水平”相混淆。在这里存在着一种认识的偏差。综合性大学并不一定就是“高水平”大学,多科性院校乃至高等职业学校也不一定就是低水平学校。办学的类型定位是以客观性为标准的,它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内教育的分工和协作关系。

4.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所谓规格,是对一定的产品质量所作的要求或制定的标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专业的人才有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如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社会对这几种规格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不同,高校在培养人才时要按照不同的规格来设汁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以培养哪种规格的人才为主体,从而制订出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高等院校要真正确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就要重视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有了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也就确定了全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推进全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5.办学规模和层次的定位。办学规模的定位是就数量而言的定位,每所高校的办学规模要确定在一个恰当的“数量级”上,才有利于办学效益的提高。办学的层次主要是指人才培养的层次。各个层次的学校数量及其办学规模要受到社会用人结构的制约;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之间不能割裂起来,不同人才培养层次的高校之间应有一个互相配合、协调的关系,培养低层次人才的高校除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而外,还肩负着向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校输送生源的责任,若各自为政.就容易造成全社会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势必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在规模、层次定位上、高校既要考虑社会对各层次人才需求的量和质。更要考虑自身的办学实力,不能盲目地贪大求高。

6.办学的特色定位。办学特色是指学校与其它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内涵。办学的特色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也可以表现在某一方面。高校的办学特色定位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学校吸引生源、形成社会地位的基础。

综上所述,高校的办学定位是一个包括诸多项目的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除了上述六种定位之外,还可以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拟定其它定位项目。例如:清华大学的办学定位是“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这个定位既包含了清华大学的办学类型定位。又包括了它的学术水平定位和办学方式定位;根据这一办学定位、清华大学在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同时,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2l世纪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力”、“办学

定位有整体和部分之分,学校的整体定位并不妨碍各个办学子系统还有自身的定位。当然整体定位和部分定位之间应有一定的关联性。譬如:同济大学的战略目标定位是“理工结合,文理交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功能型现代大学”。而同济大学的二级学院“高等技术学院”,则定位在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三高一新”上,即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创意新。同济大学开我国高等教育之先河、率先在举办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创办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可以看出,该二级学院的定位既有自身的特点,同时又为实现同济大学“多功能型”的战略目标服务。

二、影响高校办学定位的因素分析

影响高校办学定位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学校内部的因素,另一类是学校外部的因素。

首先分析学校内部的因素。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大学的成长过程有多种生长方式。加办学历史悠久的老高校的自我繁衍式.即从办学的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攀登,由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再到研究生层次,当低层次办学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的量质时,主动地、不失时机地向高一层次的办学推进。老高校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定位,而每到一个新阶段开始的转折关头,往往会产生出一位教育思想卓越的校长来实现这种办学定位的转变。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批合并型高校。其生长过程与老高校有所不同。这类高校办学能量的积累并不是被合并者自身办学历史的简单迭加,合并前后的办学历史之间具有某种非连续性。共成长过程也有明显的阶段性:磨合期、调整巩固期、发展期,在调整巩固期间发展期转折的关头。准确地为学校定性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认识到,“合并”可以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为将来办学水平的提高奠定新的基础,但增强办学实力的本身并不等于办学水平会必然提高。因此,这类高校在办学定位时应充分考虑其现实的办学基础,不能盲目地攀高。笔者曾经调查过一些合并型高校,他们感觉到办学定位很难:想定高一点,但科举科办学基础差参不齐,但如果定低又伯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认为,这类高校的定位应该处理好整体定性与局部定位的关系。在整体定位上应该着重考虑实力较强的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它们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定位可略高一些,以拓宽发展的空间,从而确立学校的整体地位和形象。对于那些学科实力较弱,并在短期内很难有所改观的系或院的定位则应该靠船下篙,等夯实基础、积累能量之后,在时机成熟时将其定位提高,必要时还可以将不同的专业定做在不同的办学类型上。

时代性、制度性和区域性因素是影响高校定位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所谓时代性是指社会发展中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所表现出的主要的社会特征。当今高

校所处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时代。这种时代特征必然要影响到学校办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传统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传承式的教育,以培养继承性人才为主。当今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尤其是创新能力竞争。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是高校办学的首要目标。创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是形成、巩固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我国正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高校在办学定位时,要深入地考虑自身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应当发挥的作用。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重点大学应当在科学技术的“原创性”上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满足我国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一般高校也应当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比如在传统技术的更新改选、工艺创新、技术开发等层面上发挥骨干作用。尽管各高校的办学实力不同,创新的层次定位有所差异,但各级各类高校都要在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上狠下功夫,并积极参与国家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一个国家制度层面的变化对高校的办学定位有直接的影响。当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变化时期,高等学校最终要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这是高校必须且能够进行办学定位的前提。同时,国家和政府所制定的有关教育政策也会影响高校的办学定位。例如,我国为了适应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正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但是由于我国普通高等教宵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够,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制定的一些相关政策也强化了高等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形象。如“三不一高”(“三不”是:高职毕业生不发派遣证,不得享受助学贷款,不转户口;“一高”、是高收费)政策,从而使—些高校在办学定位时徘徊在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间,举棋不定。比如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出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教学院合并而以的高校,在办学类型的定位上就面临着两难选择。按照这类合并院校的办学基础来说,定位在高等职业教育上是较为恰当的,而且能够把原来举办专利的优势嫁接到举办高职教育中来,但一想到上级文件中“高职高专”的称谓和“三不一高”的政策,就感到如果定性在高等职业教育上,会使学校的地位低下,发展阳难。前途渺茫、因此,这类高校的治校者都千方百地想把学校定位在举办普通本科教育上,但原有的师资力量、实验、实习等办学条件都不够格,于是举步维艰。一些层次较高的合并型普通高校中的职教专业也力争摆脱职教系列,而强行向普高系列转轨。我们认为,国家应该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以引导和扶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区域性因素也对高校办学定位有直接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区域性是指高等教育要为一定地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具体表现。高等

教育的区域性首先会影响到高校服务面向的定位,其中地方高校首先要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并进一步辐射到其他地区。教育部直属高校在定位时,除了要考虑为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外,同样也要考虑为办学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在为全国的工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上海市的发展需要,义不容辞地为把上海建设成国际大都市提供智力支撑。其次,区域性经济的发展特征会影响到高校的学科和办学特色的定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发展特征上具有很大的差异,也就导致了这些地区的人才需求总量、科类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具有不一致性。处于这三类地区的高校,在学科建设的侧重点和办学特色上,要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大力适应支柱产业的发展。第三,办学的区域性特征还会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和规格的定位。发达地区大都进入工业化个后期,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知识经济正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对发达,团此,该类地区需要更多的高精尖技术人才,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尚处在一、二、三的序列上,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不够发达、这类地区需要更多的中级和初级技术人才,因此,高等院校的办学重心多数尚不能高移。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在同一区域之内,各校的办学应有所分工与协调,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这就迫使高校办学不能云集在某些层次和类型上,否则会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譬如在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的发达地区内,除了需要一批高科技的精英型、创造型人才,还需要大批的高等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同时需要为数众多的中初级技术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和素质较高的普通劳动者,所以高校在办学定位时还要考虑到区域性教育系统内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内在协调性。研究了影响高校办学定位的因素之后,我们认为:1.正当我国的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阶段之时,高校的办学应当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势头,各校定位既要符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更要适应社会对教育分工的需求,避免盲目攀高或办学趋同化现象的产生。2.治校者们应紧紧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主动适应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增强教育的市场意识和国际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办出持色来。3.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为高校办学的多样化定位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逐步形成公平竞争的教育机制,使所有高校都能安于相应的类型办学。

第四篇:关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思考

关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思考

自20世纪末期以来,我国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全 面的改革,先后制定颁布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 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 度》,基本满足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各级财政部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和会计核 算的需要。但在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预算会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与企业会计体系的 迅速建立和实施相比,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发展相对落后,不能有效提高政府财务信息的透明度、科学性和完整性, 也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加强对政府财政的监督和政府实 施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因此,对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4.系进行全面改革,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政 府会计体系,使政府会计更好地为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大 众服务,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1.采用收付实现制弊端凸显 我国预算会计一直采用收付实现制,特点在于会计核 算程序比较简便,便于安排预算拨款和预算支出的进度, 如实反映预算收支结果。但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也存在明 显弊端:收付实现制不记录非现金交易事项对政府资产和 负债的影响,不区分资本性支出(如购建建筑物)和经常性支出(如人员工资、办公费用),所有非现金交易不作为收 入、支出核算,相应的债权与债务也不确认,导致资产负债 表和收支结余表不完整,难以揭示政府及所属单位财务状 况和绩效的全貌,使许多对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信息无法提 供给信息使用者。现行预算会计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人、支出的核算,在真实性等、准确性等、全面性等和彻底 性等方面,与公众期望和经济发展需要有较大差距。如缺 少对政府固定资产的核算和反映,总预算会计没有核算和 反映政府的固定资产,预算会计主要侧重于财政资金的收 支核算,固定资产的建造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账簿中登 记和反映,因而行政、事业单位因基建形成的固定资产存 在登记不及时、甚至不人账等情况。在收付实现制下,只有 款项实际支付时才确认为支出,对于那些支出已经发生,但款项尚未支付的费用项目,则不能确认为当期支出,造 成单位的成本核算不完整,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各政府 部门和行政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成本耗费与 效率水平,不能适应开展绩效预算管理的需要;不利于经 济分析与绩效分析。

2.缺乏规范、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我国现行政府会计的“制度规范”按照组织类别分别 制定与实施,划分为3个不同分支: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 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准则规范”模式不 同,3个分支的“制度规范”模式只是对于特定的组织类别 具有约束力,这与“准则规范”适应于所有会计主体这一国 际通行做&形成对照。在实践中,制度规范表现出一种明 显的不适应性,随着环境的变化制度规范”很难做出适 应性调整,因为制度规范模式本身存在一个固有的弱点,即所有的会计事项都需要在现行制度下做出规定,一旦某 个方面不再适用,只好整个制度推倒重来。这个弱点导致 制度规范天生缺乏灵活性。

3.财务报告系统存在诸多问题 我国迄今还没有一份能够集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 政府财务受托责任的政府财务报告。在我国现行的政府财 务报告信息披露制度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 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中均规 定了相应的一套会计报表,但各会计报表自成体系、分别 编报,没有一套能完整集中地反映各级政府的资产、负债 和净资产全貌的合并会计报表,使人民代表大会等政府财 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难以全面、系统地考核和评价政府财 务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政府财务报告的内容不够完整,披露的信息过于简单。现行财务报告只能反映预算收支执 行情况,它只是政府会计的一个侧面,而不能充分反映整 个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一些资产产权(股权)、债权、债务的情况没有核算或者核算得比较粗略,即使是 收支情况也未能与预算项目协调配合,难以充分反映预算 收支的执行结果;会计报表项目列示不科学,影响会计信 息真实性。

二、对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完善措施

1.重新界定预算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

应当考虑借鉴国际做法,按单位或机构是否使用政府 财政资源、政府是否直接支配其运营和政府是否对其运营 结果直接负有财务责任的标准来界定政府会计的管理范 围。如果同时具备这3个条件,就可纳人政府会计的管理范围,受政府会计准则的约束。按照此标准界定,应将我国 预算会计体系准确界定为政府会计体系,将政府与非营利 组织会计准确界定为公共会计体系。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 况,建立起既符合本国国情又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具体包 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以及公立且纳人预算管 理的事业单位会计的政府会计体系。私立及不纳人预算管 理的事业单位会计则应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等共同构 成一个与企业会计、政府会计相并列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体 系。这样既结合了我国目前事业单位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很好地解决了事业单位的归属问题。

2.逐步改革核算基础,实行权责发生制

根据我国国情,为了真实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和受托 责任,加强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与国际公共会计准则 接轨,我国政府会计应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会计,具体表现为运用权责发生制来进行资产、负债、净资产、收 人和支出的确认与核算及编制会计报告。这样有利于促进 财政管理改革,提高政府财政管理水平;全面地反映政府 的负债状况,有利于揭示和防范财政风险。

3.构建新型政府会计财务报告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应当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充分 考虑中国具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管理水平和人员技术 条件,按照政府财务报告目标要求,完善政府财务报告的 内容。政府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完整、系统地反映政府的财 务状况和财务活动结果,内容也应该从报告预算资金的收 支拓展到报告政府的所有财务收支活动;政府财务报告必 须把政府所有的收人和支出纳人报告的范围,使政府财务 报告能够真正反映政府所有的收人和支出的去向,并判断 这些收入和支出是否符合政府预算及相关财经法规。政府 财务报告应当提供财政收支执行情况与批准的预算之间 的比较信息,规范收入支出表,使政府财务报告提供的财 务收支信息更加全面、清晰、客观、真实地反映政府的成本 费用。

三、结语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 公共财政体系,政府会计改革己经成为热点问题。本文通 过对我国政府会计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我国 政府会计改革的前景’以期加快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步伐。

第五篇:论文——基于我国政府会计的几点思考

基于我国政府会计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首先介绍了我国政府会计的概念及体系构成,指出了我国政府会计目标,总结并概括了我国政府会计的主要功能,接着本文主要从我国政府会计法律法规、会计人员、内部会计控制、绩效考核评价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旨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一些简单参考。

关键词:政府会计会计法律内部会计控制 绩效评价

一、引言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政府会计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而根本的变化,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势在必行,已被提上议事日程。2012年,财政部会计司发布了《2012年会计改革与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第七方面就是推动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改革,促进公共财政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围绕政府会计改革,相关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然而近几年的文献资料,针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问题,主要集中在研究权责发生制的技术层面,其他诸于法规、人员、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相对涉及较少,本文借此契机,提出几点建议,拟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提供一些简单参考。

二、我国政府会计总体概述

(一)我国政府会计的概念及体系构成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规定,政府会计是指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政府和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的会计体系。在我国主要指预算会计,其体系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而单位预算会计包括: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本文在参考有关学者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就目前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趋势来看,预算会计体系将发生显著变化,其发展趋势可用下图来表示:

(二)我国政府会计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会计目标一直不是很明确,有学者将我国政府会计的目标定位为:充分考虑各方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真实反映政府部门的财政状况和业绩的相关的、可靠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帮助使用者做出经济的、社会的以及政治的决策和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认为其基本目标是决策有用性帮助使用者评价政府受托责任是最高目标。但考虑到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和改革进展现阶段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定位于以决策有用性为主比较合适。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政府会计的会计目标是“政府向它的人民及其代表即人民代表大会提供有助于其评价政府受托责任的信息。”(赵建勇,1999年)

对于会计目标的界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本文认为政府会计的基本目标应以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主,因为政府预算体现的是一种受托责任,满足人民大众等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向公众及其代表详细说明履行这种受托责任的过程及其结果是政府会计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政府会计的主要功能

关于政府会计的功能,纵观近几年文献资料,说法不一,本文在总结各类资料的基础上,认为政府会计的主要功能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一.监控预算执行过程的合规性。二.提高财政透明度。三.评价政府绩效,解脱受托责任。

三、我国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2011年 5 月 24 日,财政部国库司司长翟钢表示,目前我国政府会计 改革进展顺利,在改革过程中注重借鉴国际经验,科学设计中国政府会计改革路径,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然而,我国政府会计在改革中必然会遇到相应的问题,本文就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从政府会计的主要功能出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政府会计法律法规方面

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是推行政府会计改革的必要保障。纵观西方政府在推行政府会计改革时,基本上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从而使政府会计改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目前我国政府会计这一块,相关法律体系还尚未真正建立,尽管政府会计改革 正逐步稳妥推进。但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局限于《会计法》和《预算法》。而《会计法》作为我国第一部会计法律,在政府会计核算方面的规定又比较少。而现行的《预算法》中又存在诸多不足,如:预算会计不透明、预算会计科目分类较简单混杂,没有统一的规范、现行《预算法》没有对预算信息的公开做明确规定,致使民众及其代表对政府财政的制约监督无从谈起„„ 另外《会计法》和《预算法》之间尚未建立有机联系。

因此,随着部门预算的编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等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客观上要求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统筹考虑,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修订,构建一体化政府会计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制定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条例,修订现行的法律法规,填补《会计法》上的一些漏洞,使政府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其次,完善《预算法》,对相关的权利义务责任及法律行情进行严格清晰的界定。最后,法律程序执行要公正透明,尊重当事人知情权和参与权,使当事人的权力得到充分保障。

(二)政府会计人员方面

在政府会计体系中,无论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还是政策的贯彻执行,都离不不开人,可以说人是核心。政府会计改革必然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而政府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本来就有待进一步提高,其具体表现在:一.自身专业知识体系陈旧,不能及时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运用,不能适应政府会计发展的需要。二.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三.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足够的了解、缺乏良好的政策观念、独立分析处理问题能力欠缺。

四、易受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追求的诱惑,违背原则、违反财经纪律五.会计人员再教育工作不到位。财经法规中要求会计人员应当接受继续教育,每年接受培训(面授)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24小时。事实上,大多数会计人员的做法仅仅流于形式,缺少实质性教育。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提高政府会计人员进入门槛。加强政府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创新能力。使会计人员队伍整体具备较高素质。

第二、深入开展会计人员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自我教育意识,使其不断提高会计专业技能,刻苦钻研,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让其积极参与管理,为决策者出谋划策积极参与决策的执行检查监督,强化责任意识。

第三、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开展后续教育。政府会计改革势必需要对现有政府会计人员开展大量的培训工作, 必须考虑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定期对政府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开展后续教育, 提高政府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和水平,提高政府财务核算水平,以满足政府财务管理的要求。

第四、加强监督,加大对会计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打击力度。在执法过程中,对于那些对会计法规熟视无睹,铤而走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有关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要严格执法,秉公办事,铁面无私,维护财经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杜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赏罚不明的现象,一旦发现问题,绝不姑息迁就,防止对违法处罚力度失之于软,失之于宽。

(三)政府部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而政府部门控制规范体系却尚属空白,由于政府会计内部控制不到位,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薄弱滞后,导致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高、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披露

不及时、不充分,结果使宏观调控失误,阻碍公共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扰乱政府内部管理秩序,降低经费的使用效益。而由此诱发违法乱纪和贪污腐化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如何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规范成为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问题。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与方法的理论和实践都日益成熟。尽管涉及政府部门内部控制规范较少,但相关学者还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刘永泽、张亮(2012)从立法机制、内部审计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外部审计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具有参考价值。借鉴企业内部控制方法,本文认为可以从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部分着手进行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第一是树立正确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营造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为会计人员努力营造信息正确披露的好氛围。因为和谐的政府部门文化,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政府会计的透明度。第二是严格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明确的责任划分程序,明确各单位主体的具体责任,使分工更加具体化与明确化,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个体。第三是会计控制程序。加强信息系统控制,通过评价、反馈、再评价机制,报告政府部门在内控建立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自我完善。建立防舞弊机制,完善监督评价机制,使之与其他经济监督有机的结合起来,实 现对政 府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再确认,对会计的再监督,以达到提高会计内部控制质量的目的。最终形成由引导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共同组成的内部控制。

(四)绩效考核评价方面

政府会计绩效考核评价难的问题一直是难以突破的“瓶颈”。所谓绩效考核是指政府部门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由于政府会计以非盈利为目的,还没有形成对内部组织进行绩效评价的意识或是效评价意识淡薄。目前对政府会计绩效评价这一方面缺乏科学高效合理的评价标准、方法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撑。

针对绩效考核评价难的问题,有学者提出运用责任会计对事业单位内部组织进行划分与绩效评价,通过划分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建立健全记录报告,分析与评价实际工作绩效等考核评价程序,分解考核目标更加具体化、量化。(恽军,2012)其做法具有可行性,参照企业财务会计,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第一、成立专职的绩效管理机构:实施项目绩效目标跟踪管理,负责督察各有关责任主体的任务实施情况,及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第二、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绩效评价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使其政府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第三、加强政府会计信息化建设,准确、全面的信息收集和数据库的建立是政府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建设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政府会计信息化,并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进一步创新政府会计监管的方式手段。第四实行严格的奖惩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与监督,激励与约束,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从而达到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评估指 标体系的目的。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先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工作,强化沟通协调,循序推进改革,确保工作取得成效。

四、结语

政府会计改革是一个长期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方献计献策,各个方面齐抓共管,循序渐进,共同推动。积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对于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提高财政透明度、提升政府的威信力,打造阳光政府、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2012年会计改革与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财政部会计司2012年工作要点.财务与会计,2012.(3)

[2] 刘永泽、张亮。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 会计研究 2012.1[3] 恽军,责任会计在事业单位内部绩效考核中的运用新会计2012。2 第38期

[4] 刘骏、应益华 制度伦理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 会计研究2012.1

[5]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12

[6] 周华.浅谈政府会计改革.中国总会计师.2009年第08期

[7]王梅花。预算会计发展趋势研究[J].上海会计,2004,(2)。

[8]宋衍蘅,陈晓。西方国家政府会计的比较及其借鉴[J].会计研究,2002,(9)

[9]赵建勇.中外政府会计规范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下载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定位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定位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古代小说的定位和意义研究

    我国古代小说的定位和意义研究 论文关键字:贾平凹 小说观念 聊天体 意象世界 文化批荆 论文摘典:贾平凹一直在尝试粉西方小说观念的本土化和古代小说观念的现代化,以徽点透视式......

    我国当代政府应急管理制度研究

    我国当代政府应急管理制度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处理难度加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

    我国政府审计效率的研究

    我国政府审计效率的研究 一、审计效率的现状 (一)不少被审计单位年年审计年年违纪 在充分监督制度下的上市公司存在的严重的会计造假行为势必衬托出非上市公司存在会计造假的......

    事业单位会计的认识及定位的研究论文

    事业单位会计的认识及定位的研究论文范文 摘 要: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问题,关系到事业单位会计的性质、目标和原则,也关系到其法规制度的实施。从会计的两大分支、事业单位会计的......

    目标定位 论文

    准确定位目标 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 【摘要】:教师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所组织的教学教学活动必定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教学目标的有效......

    瞄准目标定位

    瞄准目标定位,聚力追赶超越 ——心得交流材料 余新生 金秋九月,我们又走进了新的学期。开学伊始,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树立教师队伍追赶超越意......

    政府会计主体相关问题研究5篇

    1997年的预算会计改革,明确界定了我国预算会计的主体包括:各级政府、行政单位和各类事业单位。其中,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财政代表政府执行预算、管理财政收支;行政单......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广西财经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纸 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摘 要]我国上市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