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5 05:5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猫》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猫》课堂实录》。

第一篇:《猫》课堂实录

请走进文本,上出语文味

——由二堂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炼化中学 沈琦舞

问题与背景

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每个教研组在每学期都要上几堂校级公开课,本学期正好新调来一位语文老师,于是安排这位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她选择了本套教材新增的一篇课文——郑振铎先生的《猫》。这是郑振铎先生的名篇,是—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运用朴素的文字,生动传神地记叙了三只猫的故事。教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这样的教学思路:展示图片,激发兴趣——整体感知课文——品味情感——体验、感悟生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者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体验、感悟生活上,化了较长时间探讨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和体验,又是如何做的?教者试图通过本文的教学教给学生勇于自责、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方法。接下来的评课活动,教研组成员对教者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展开了激烈的探讨,主要议题是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大家一致认为语文课应该上出“走进文本,上出语文味”,体现语文课的特质,而不应该上成思想教育课,或是道德伦理课。在听取大家的意见和教者自己的深入思考、反思之后,教者重新上了一堂《猫》的公开课。教者在这堂课的设计和实施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平实、精练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文字品味和感悟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中所包涵的深刻哲理。

第一堂课教学简要描述

师: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作者喜欢猫吗? 生:喜欢。

师:作者这么喜欢猫,可文章的结尾却写到:“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生:作者冤枉了它。

师:因为什么事情冤枉了它呢?

生:作者冤枉它偷吃了妻子养的芙蓉鸟。

师:在芙蓉鸟被害案中作者错怪了他养的一只猫,做了一回失败的法官,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做一回小法官,重新审理这个案件。(展示多媒体视频,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在书中划出相关答案)

师:大家都已经讨论好了,下面请同学来回答。

生:案发现场情况是“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生:犯罪嫌疑人是作者养的第三只猫。

生:案发前的表现是“这只猫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生:案发后的表现是“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师:我的证据确凿吗? 生:不 师:在那种情况下,我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生:作者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于是他非常生气拿起木棒追过去打猫。师:后来我发现谁是咬死芙蓉鸟的真凶呢? 生:一只黑猫 师:证据何在?

生:“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师:铁证如山呀,在知道事情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怎么样? 生:难过 生:后悔 生:自责

师: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 生:没有事实依据做出判断

师:从这件事中作者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真相。

师:这是作者在谈他为什么不再养猫的原因,其实在文中作者养了几只猫呀?

生:三只 师:作者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猫的呢?找出描写三只猫的外形、来历、性情和在家中地位的句子,说说第三只猫和前面两只猫的区别,标出写三只猫的段落。

生:第一只猫的外形是花白的毛,来历是从隔壁要来的,性情很活泼,家里人都很喜欢它,是家里的宠物。

生:第二只猫的外形是浑身黄色,来历是从舅舅家要来的,性情比第一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家里人都很喜欢它,也是家里的宠物。

师:大家都看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这两只猫活泼可爱吗? 生:活泼可爱。

师:作者是怎么写出它的活泼可爱的呢?

生:写第一只猫时说“如同带这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既写出了猫那种毛茸茸胖乎乎的感觉,又写出它活泼好动的性格。

生:写第一只猫时在三妹逗它玩时说“扑过来枪又扑过去抢”,将这只活泼好动的小猫逗玩时的动态、情态刻画的栩栩如生。

生:作者在文中写第二只猫“它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的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不仅写出它的本领大,而且将小黄猫捉蝴蝶时的可爱样子跃然纸上。

师:很好!

师:接下来我们接着看第三只帽,它和前两只猫有什么不同呢?

生:第三只猫的外形是毛色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后来毛被烧脱了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来历是捡来的,性情不活泼、忧郁;家里人都不喜欢它,它在我家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师:很好。师: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几只各不相同而又活灵活现的猫跃然纸上。本文在朴实的笔墨和平静的叙事中其实潜藏着作者内心的感情。下面我们一起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大家先自己在文中划出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三次养猫后的感情变化。

生:“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这个句子写出“我”为花白猫的病死而难过、酸辛的情感。人一旦对自己喜爱的东西产生了感情,就会为它的不幸而难过。

生:“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这个句子也是写作者第一次养猫之后的情感,写出“我”失猫的怅然以及对恶人的愤恨之情。

生:“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个句子是写出了作者第二次养猫之后的情感变化,写出“我”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的失落感。

师:对,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所以干脆不养了。

师:好,刚才我们说了第二次养猫之后的情感变化,接下来再请同学来说一说第三次养猫之后的情感变化的句子是哪一句呀?

生:“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师:什么意思? 生:永远也不要

师:刚上课我们就说过是因为我冤屈了第三只猫,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师:通过大家刚刚的朗读、理解和品味,我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自己的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者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大家听听。

生:有一次上体育课时,我因为脚受伤了,所以坐在篮球架旁边休息,这时另外一个同学走过来,突然她猛的推了我一把,把我的脚弄的痛死了。我当时很生气,心想这个人怎么这样。这时一个篮球猛的砸过来,刚好砸在我刚刚坐的地方。原来是我错怪她了。

师:你很幸运很快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发生这种事情之后,应该怎么办呢? 生:我如果误解了别人,知道真相后我会向他道歉。

师:很好,每个人都容易犯主观臆断的错误,但却不是每个人都有自省意识、忏悔意识,也希望大家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时,能够自我反省。

生: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觉得误解双方还要互相沟通。生:我也有过类似的事情…… ……

第一堂课的教学反思

1、热闹的表象掩盖了内在的空虚。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不能不说热烈,学生的活动也非常活跃,教学环节的设置也精彩纷呈,有图片欣赏,有内容感知,有模拟庭审,有生活体验、感悟等。该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要贯彻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先特别设置了庭审的场景来激发学生兴趣,果然,学生的兴趣浓厚,发言热烈,但问题的设置过于浅近,不能深入引导学生去探求文本的内涵,而且讲完第三只猫的故事回过头来再讲前两只猫的故事转折过于突兀。再者,这样的形式,这样的问题,除了能够活跃一点气氛外,对学生的文本学习有多大帮助?学生能够从中学到些什么?如果老师能先切实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掌握好文本内容,再来谈论谁是黑猫死因问题,我想效果要好得多,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肤浅的理解代替了深入的探究。该老师在上课时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来理解文本,首先对案件重审,二是整体感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三只猫的来历,讨论其在家中地位,并加以分类,并标出写三只猫的段落,说说第三只和前两只的不同。三是研读课文,死后我或我家人的感受,研读作者情感变化,说说为什么对第三只猫我会更难过。最后说说自己生活中类似的遭遇。应该说教师的教学思路应该不错,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清晰,而且也一下子就抓住了文本的内容,但是仔细思考,会发现这些还仅仅是文本的表象,而作者想通过这三只猫的故事特别是第三只猫的遭遇表达什么,作者对这三只猫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一种内在思想与精神?这些是文本所隐含的信息,是文章的实质,需要教师进一步开掘。但很遗憾,教师没有对此很好挖掘。因此,教师所做的努力只能是一种表面文章,未能真正走进文本,也未能很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与作者沟通、交流产生共鸣。继而的生活体验、感悟也是无本之木。

3、过多的思想道德教育远离了语文的根基

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冤案重判环节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环节,本无可厚非,以自己的感受来强化情感,目的性也较强,但用时过多,偏重“道德”教育。而作为语文课特质的语文味却少有体现。《猫》这篇课文中对几只小猫的描写和作者情感的表达都很有特点,本文的语言也朴素而又凝练。教学中,教师应在这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深化,也可以结合描写进行个体分析、体会作者平中见功力的细节描写,情节铺垫的方法,也可以作些适当的写作指导,另外,可以把“感悟生活”这一环节的时间,调剂到“体悟情感”这一环节和学生的朗读指导上,应让学生通过文本在深刻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重点朗读某些段落,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这样,才能使这堂课更具语文味。

第二堂课教学简要描述

首先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张漂亮、可爱的猫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的情感。接着进入“理解”板块。学生朗读并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及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要求学生按“读____,我看到了一只____猫。”句式说话。教师选择重点句子引导深入,如,注意分析了写前两只猫对写第三只猫的对比、铺垫写法的运用及作用;三只猫在作者的笔下为什么会如此的活灵活现,让学生具体找出文章中写出前两只猫活泼可爱的特点的句子及第三只猫的可怜之处的句子,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同时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出三只猫的亡失结局其实作者一早已经在前面埋下伏笔。

然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文章在平淡的叙事中潜藏着的情感。学生朗读,标记抒情议论语句,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养猫态度变化的语句,体会“我”感情。以“读____,我体味到_____。”句式进行说话训练;为降低难度,教师先做示范。学生朗读、评说,教师选择关键句、重点句引导深入并及时作出朗读指导。重点分析“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个句子所包含情感的不同。再品味语言,扣住“十分难过”、“良心受伤”、“妄下断语”等词语设疑、讨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最后让学生深层次感悟文本,通过分析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错在哪里一类的问题让学生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再以师生互赠格言进行当堂写作练习来结束全文。

第二堂课的教学反思

第二堂课中教者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把这堂课定性为品读课,以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基础,品味文章深情为重点,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情为难点。这样的教学理念也正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教者通过“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且分别用三个句式“读____,我看到了一只_____猫。”“读______,我体味到________。”“对于_____,我想说_______。”贯连其间,以教师赠言、学生仿写的形式汲取作品的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美点精粹。由浅入深,逐块推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和谐而又热烈的课堂气氛,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始终让文学作品的韵味充盈课堂。此外,还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辅以教学,用震撼学生心灵的视听冲击渲染课堂教学氛,取得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关于“语文味”的内涵是什么,有人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为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纵观这两堂课的教学,成功和失败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抓住文本,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前一堂课正是由于没有让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只是空洞的道德说教,使得语文的教学等同于思品课,失去了语文应有的美感。而后一堂课的成功就在于教者紧紧扣住文本,运用多种手段唤起学生记忆中的有关表象,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再通过语言的品味,让学生更好地发现语文之美,情感之美并受到陶冶。因此,走近文本,回归文本,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语文课教出“语文味”的重要体现。

当然,要上出“语文味”,教师不仅要认真细致地解读文本,有扎实的教学功底,还需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

第二篇:《猫》课堂实录

《猫》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模仿“幸运52”电视节目中的搭档猜词游戏,猜“常见动物”和“动物成语”。猜出“大象、熊猫、蛇、袋鼠”“惊弓之鸟、闻鸡起舞、井底之蛙、对牛弹琴”等词。)

老师:上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写动物的课文。(板书课题“猫”,生齐读课题。)

老师:我们都知道“猫”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大家看,哪一部分表义,哪一部分表音。

(众学生回答:反犬旁表义,苗字表音。)老师:古人为什么用“苗”来表音呢?

学生:因为猫的叫声是“喵——喵——”的。(生学猫叫。)老师:多可爱的小猫呀!同学们的推测还是有些道理的。对“猫”这个字还有一种说法:宋代有个叫陆佃的人说(课件出示):“鼠善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猫字从苗。”看了这段资料,再看看这个“猫”字,你想说什么呀?

学生:古代人们就知道猫可以为民除害。

学生:因为猫可以为民除害,所以我们要保护它。

老师:你看!这种说法里还寄托着古人对猫的喜爱之情呢!你看,咱们中国的汉字多有趣啊。很多作家写下了一篇篇有关猫的文章,请同学们翻开书,说说预习时,你发现这一课都有哪一些作家写的“猫”啊?(学生回答:有老舍、周而复和夏硏尊写的猫。)老师:这可是三位著名作家啊!让我们先来认识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板书“老舍”)谁想来读读课文?请四名同学接读课文。在他 们

读的时候,我们注意一边听一边想,文中有两个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看谁能发现?(四生接读课文,师正音。出示词卡“屏 息凝视”“枝折花落”,指导多音字“屏”和“折”的读法。)

老师:课文都读通顺了,谁来读读你找到的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学生:第一个句子是,“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第二个句子是“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老师:大家同意吗?(学生:同意)来交流一下,(课件出示上述两个句子)为什么找这两个句子呢?

学生:因为第一个句子话概括了1、2、3节的内容,都讲的是猫的性格古怪,第二个句子话概括了第4节的内容,讲的是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更淘气。

老师:你很会读书!你读懂了课文主要写的是猫的性格——(学生:古怪。师板书:古怪)和小猫的——(学生:淘气。师板书:淘气)。

老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我们还知道了,前三个节是围绕第一个句子话来写的,第4节是围绕第2句话来写的。我们就先来看看猫的性格古怪,读读第一自然段,看从哪里能体会出猫的性格古怪。(学生朗读。)

老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吧。学生:我是从第一自然段的第四个句子话读出来,(读句子)一般的猫玩一会就回来,这只猫玩一夜都不回来,像个野猫子一样。(众生笑。)

老师:哦!真是一只贪玩的猫啊!谁给他补充。

学生:这只猫老实时会找个地方睡大觉,但如果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它又非常尽职,所以,我觉得他的性格很矛盾。

老师:哦,你在边读边想,读出了猫的性格古怪。(板书:老实 贪玩 尽职。板书“贪”时,引导学生跟着一起书空这个生字,提示字头的一撇一捺要写得舒展些才好看,上半部分是“今”。)

老师:你看,这只猫既老实,又——(学生:贪玩)。既贪玩,又——(学生:尽职)。真是性格——(学生:古怪!)

老师:那我们来读一读,把这只性格古怪的猫展现出来,先读读猫的贪玩好吗?(出示句子)谁能读出猫的贪玩?(学生朗读句。师指导全班练读。)

老师:面对如此贪玩的猫,老舍先生是什么态度呢?请大家读读书,画出有关语句。(生轻声读或默读第一段,画句子。请学学生朗读所画的句子:“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老师:(出示句子)同学们,老舍先生在写这句话时,他的用词很有特点,自己读一读,看你能发现吗?

学生:每个逗号前面都有一个“吧”“呀”“呢”这样的词„„ 老师:老舍先生在一句中连用了三个语气词,现在我们去掉三个语气词,请大家自己比较着读一读,看能体会出什么?(生自由读。)

学生:加上语气词可以强调猫一天一夜没回家,但没加语气词的句子就不能强调。

学生:没有加语气词的句子很平淡像白开水没有一点味道,加上语气词后,句子更具体、更通顺了。

(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老师:我这样读好吗,(范读)就像说话一样。(生再读。)老师:现在好多了,就像老舍先生面对面地和我们说话一样。咱们呀,就这样读。(起音乐)第二天,这只贪玩的猫终于回来了,老舍先生把它爱怜地抱在怀里,这时,一位邻居进来了,老舍先生对邻居说——(学生朗读:“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一位朋友来做客了,老舍先生对朋友说 ——(一生复读此句)。

老师:老舍先生还写下了这句话,想对所有的读者说——来,一起读(生齐读上述句子)。

老师:让老舍先生如此喜爱的猫不仅贪玩,还尽职呢!谁想读读这只猫是怎么样尽职的?(学生朗读句子。)

老师:你读得很投入,同学们,咱们来看看这幅画面。猫发现了老鼠的一点响动,就开始屏息凝视,“屏息凝视”是什么样子?(生做“屏息凝视”状。)

老师:我看你做得很好,你来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因为凝视就是要认真地看,眼睛盯着不能动,生怕老鼠溜掉。老师:非常正确,集中注意力看就是“凝视”。那“屏息”呢? 学生:就是不喘气。

老师:一口气都不喘的猫还能捉老鼠吗? 学生:不是的,“屏息”就是暂时不呼吸。

老师:“屏息”你读懂了,就是暂时抑制住呼吸,大家都理 解“屏息凝视”了,那我们来感受一下,一个小时过去了,它——(学生:屏息凝视)。轻一点,千万别惊动老鼠,两个小时过去了,它——(学生:屏息凝视)。猫就是这样,一连等了几个钟头,你体会到什 么?

学生:猫很尽职。很执著,非要捉住老鼠。

老师: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一个词读出了猫的尽职?(学生:“非„„不可”。课件变红“非„„不可”。)那你来读出猫的尽职好吗?(学生朗读。)

老师:读得好!这么尽职的猫你们喜欢吗?(学生:喜欢。)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一起来读吧!(生齐读。)

老师:请大家看黑板,我们再看看老舍先生家的猫,老实、贪玩,贪玩、尽职,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它的性格很矛盾,为什 么老实又贪玩呢?

学生:它的性格是相反的,你看“贪玩”和“尽职”两个词的意 思是相反的。老师:正像大家发现的,老舍先生正是写出了猫这种相反的矛盾的性格,来体现它的“古怪”,表达喜爱之情。你看多有意 思的猫啊,同学们,课文的二三节也写出了猫这种矛盾的古怪性格,自己轻声读或默读找一找。(生轻声读或默读后同座位交流讨论。)

学生:我认为第二自然段猫的性格更古怪了,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老师:你很会读书,读出了一对矛盾的性格!(板书:高兴——“温柔可亲”,不高兴——“一声不出”)。

学生:第三自然段,表现它的性格有点古怪,什么都怕,要藏起来,可有时候又那么勇猛,遇到蛇也不怕。

老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能不能用既怎么样,又怎么样来说?(学生:它既胆小又勇猛。)

老师:你也读出了一对矛盾的性格,多古怪的猫啊!(师板书:勇猛——胆小)

老师:同学们,通过我们自己读书思考,就发现了这么多矛盾的性格都集中在一只猫的身上,可见猫的性格真是古怪啊!其实这也是一幅幅有趣的画面,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幅画面去看一看(出示“小梅花”一句),读一读。(生自读。)

学生:我发现课文中是写“小梅花”,而屏幕上的是“小脚印”。老师:哦,你发现“小脚印”“小梅花”有区别吗?(学生:有。)说说你的看法。学生:“小脚印”就不生动了,如果是“小梅花”就显得可爱,人们就能更喜欢了。

学生:“小脚印”很单调,如果说“小梅花”的话就成了画师在做几幅漂亮的画了。

学生:我觉得“小脚印”不亲切,“小梅花”感觉老舍更喜欢这只猫了。

老师:体会得好,一个“小梅花”让我们品出了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那我们就体会着来读一读,老舍先生正在写作的时候,猫跳上桌来——(生接读:“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师生重复再接读一遍。)

老师:老舍先生是多么喜欢这只猫啊!而猫呢,用身子蹭他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老舍先生给它抓痒,可见——(学生:这是典型的猫爱人,人爱猫)。

老师:说猫亲人是不是更准确?

学生:是人爱猫,猫亲人。因为老舍先生非常喜欢猫,所以,猫对老舍先生用温柔可亲来回报他。

老师:人爱猫,猫亲人,这是多么和谐的生活画面呀!可是这些都是猫高兴的时候,猫不高兴时呢?(学生:一声不出。)老师:真是性格古怪,多可爱的猫啊!(板书:爱)刚才,我们感受到老舍喜爱猫的“古怪”,接下来再看看他笔下的小猫。(师生看图片。)„„ 老师:是呀,老舍先生的小猫是怎么样的更可爱呢!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出小猫的更可爱!(生自由读。请学学生朗读。学生推荐读。)

老师:看,这就是老舍先生住过的地方,它那淘气天真的小猫啊,就

曾在这儿嬉戏玩耍,让我们走进这个小院,再看看这更可爱的小猫吧——(一女生配乐读课文。)老师:读得太好了,把掌声送给她!在她的朗 读中,我们就感受到这天真淘气的小猫的确是更可爱!在老舍先生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着他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那其他作家,它们是怎么样写猫的呢,请大家轻声读或默读阅读链接中的两个片段,看他们写猫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讨论后填写表格。(生讨论填表格。)老师:谁先说说相同之处?(学生:都写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老师:通过比较我们就感受到了三位作家都有同样的爱猫之情,(课件出示:喜爱之情)。那不同呢?(生汇报交流。课件出示:性格 样子 家人对猫的态度。)

老师:我们刚才运用了一种比较阅读方法,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三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猫,但同样都表达了对猫的——(学生:喜爱之情!)

老师:其实,他们写的猫还有不同呢!相信同学们在比较中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三篇:郑振铎《猫》课堂实录

郑振铎《猫》课堂实录

作者: 加入日期:09-03-26

《猫》课堂实录

课前老师下座位检查预习情况

师:猫是一种乖巧、可爱的动物。作家郑振铎家里就养过三次猫。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聆听他们家养猫的故事。请同学们把书打开。今天咱们学习这篇课文,采用的方法是说读。(教师板书:说读)

什么叫说读呢?就是说说你的阅读感受。咱们就是采用这种边说边读的漫谈式的方法,来了解课文。咱们说读的话题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说猫、说人、说文。(教师板书:说猫、说人、说文)

咱们首先进行的是第一个话题:说猫。说猫的什么呢?说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教师板书: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怎么说呢,老师先举个例子。比如,我说第一只猫,可以这样说:第一只猫是我们从隔壁抱来的,它很活泼可爱。它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三妹做游戏。可是不久,它的生命活力渐渐褪去了,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它在两个月以后离开了我们。同学们看,老师在说这段的时候交代了这只猫的来历,还说了这只猫的个性特点——它的活泼,是不是啊?还交代了它的结局。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说,好不好啊?(生:好)

那就准备一下,把相应的文字浏览一遍,组织一下,然后再说,好不好啊?(生认真浏览课文)

生1: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抱回来的,它比第一只猫更加活泼可爱,晚上还帮作者捉老鼠,但是它最终还是被别人抱走了。师:请坐。他简单地说了猫的来历,说了猫的特点,还说了一件小事——帮作者捉老鼠,交代了猫的去向。不就说好了嘛。当然啦,他说第二只猫还遗漏掉了一些东西,还可以补充的是什么内容?(提问生2)你觉得有补充的东西吗?其他同学怎么说? 生3:它还会爬树,还会去晒太阳。

师:你读书就比较仔细啦,会爬树,还会去晒太阳。这就是我们在平时读书的时候要关注的细节的东西。你还有补充。(点生4)生4:它不怕生人,而且有时还会去捉蝴蝶。

师:很好。同学们,经过这样的补充,咱们说第二只猫的时候就更加的丰满了,是不是?好,下面谁来说第三只猫? 生5:第三只猫是冬天在我家门口被捡到的流浪猫,而且它也没前两只猫那么活泼。师:没有前两只猫那么活泼,那么可以用什么词呢? 生5:忧郁

师:不是很好嘛,课文中现成的很好的词语,它很忧郁。继续。

生5:有一次我误会了它,还打了它一下,然后两个月之后它死在了邻居家门口。

师:请坐下,说得很好,前因后果都说得很好。他说到了误会了打了它,后来它死在了自家的屋檐下。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三只猫虽然性格不一,但是他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都是怎么? 生齐答:死了。

师:死了?有很多时候,回答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刚才我们说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词来,我说,这三只猫的命运也可以用课文中的一个词。生齐答:亡失

师:哎,很好,它们的命运最终都是亡失。所以在整个的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因为它们的命运都是亡失,课文整体上洋溢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同学们感受到了吗?

好,下面咱们进行第二个板块的学习——说人。说什么呢?(板书: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要求是同学们继续看有关养猫之乐的文字,看看养猫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呢?谁来说? 我发现这个同学读书的习惯很好,他不仅在读,还在书上进行一些圈画,这个习惯很好。生6:养猫给我们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色彩。

师:养猫给我们饭后的娱乐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色彩。

生7:可以让我坐在藤椅上笑着消耗一两个小时的光阴,在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师:真好,继续。

生8:而且它有时还帮我捉老鼠,让我在夜晚不再听到老鼠的声音。师:享受到夜晚睡眠的安宁 生9:我买来铜铃挂在它的脖子上。

师:把铜铃挂在脖子上,如果是挂在一只活泼的小猫的脖子上,叮叮当当肯定很快乐。请问在这里买铜铃,这只小猫此时活泼吗?

生齐答:不活泼

师:哎,此时能让人感受到快乐吗?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我把刚才前面三位同学的连起来说说。养猫之乐,乐在哪里?乐在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新鲜和快乐,乐在让我享受到夜晚睡眠的安宁。老师补充一点是刚才同学没有发现的,我说完以后,就请同学们把相应的句子划下来。它还可以让我领受到如家人一般的温情。在哪里?你能找出来吗? 生10:是第九段。

师:请说一说。老师的问题是它还可以让我领受到如家人一般的温情,读到了吗?再思考。找到了吗? 生11:大家都不高兴了,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师:大家找到的是“同伴”这个词,就仿佛是家人的温情。不是很符合,因为这里已经是亡失了。咱们谈的是“养猫之乐”,是“乐”,肯定是带来乐趣,还没有亡失。请坐下。我读这一段,同学们同意吗?我们要仔细地去读,在第二只猫的描写当中,有这么一句: 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这只猫在门口干嘛啊? 生齐答:等我

师:哎,等我下班。我一回来,它很开心,跑在前面就奔回去啦。你说是不是像一个家人在等我回来啊?哎,感受到家人的温情。我们是不是要做一点批注?养猫给我带来了乐趣,所以一旦失去猫,就给我带来了辛酸和痛苦。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一些句子,哪些句子?与失猫之痛,作者的沉痛心情有关的句子。把它划下来,边读边划。下面开始,看谁找得最准确。(生边读边划课文)

师:老师要求是划出失猫之痛,作者表达抒发这种痛感的句子,不是划的越多越好。与此无关的不要划进去。

生12:“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失猫之痛,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这只小猫,它好像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

师:你说得真好,生命的一部分被人夺走了,除了愤恨,还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齐答:怅然的(师板书:怅)

师:大家从字形上看,它与什么有关啊? 生齐答:心情

师:所有与心情有关的,用心字旁。这是一个形声字,读chàng。什么意思? 生齐答:不愉快的样子

师:那么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读,要读出你的怅然和愤懑。

生12: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师:很好,诅骂、诅咒。请坐下(。)

生13:“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地说道:‘哥哥,小猫死了!’我从这里看出,失猫之后,因为三妹难过可以看出这只小猫是三妹十分心爱的。师:难过一词直接抒发了三妹的痛。

生14:“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是把猫当成朋友了,对待小猫就像对待朋友一样。丧失小猫的心情就像失去一个朋友。师:真好,请坐下。把它当成了朋友,失去了,心里是酸辛的。这句划下了吗?这是直接抒发作者的酸辛。生15:我从“小侣”这个词看出这两个月我对小猫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感情。它离开了,所以我感到了一丝酸辛。

生16:“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这里可以看出我十分喜欢小猫,并且希望它能够再回来。

师:请坐下。抱着一丝侥幸,正是喜爱这一只猫的体现。

生17:第32小节,“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前面第一只猫是酸辛,第二只猫已经很悲伤了,因为又是伴侣又是生命的一部分,感情已经很深了,所以难过得很多。然后现在是更难过得多,所以他的悲伤可想而知。师:请坐下。你真是一个很用心的同学。关注到了作者失去三只猫情感的变化是不一样的。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如果老师说失去了前面两只猫,作者是一种痛惜(板书:痛惜),很可惜啊,因为它们给我带来了快乐。那么第三只猫给他带来了什么呢?

(生在座位上自由发表见解)

师:懊悔、自责,刚才我还听到有个同学说了一个词,也与痛有关,是他的——痛悔。

下面我就请同学们把第三只猫死亡后作者痛悔心情的句子着重地来找一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29—33小节,圈画出直接抒发作者痛悔心情的句子。

(生自读并圈画)

师:咱们班朗读比较好的是哪位同学啊?我就请她读一个小节,我相信其他同学也能读出和她一样的效果来,好不好啊?请你读第29小节。(生范读29小节,其他学生听读)师:哪一句话成为这一小节表现痛悔心情的标志的啊? 生18:最后一句话。

师:最后一句你认为要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19:愧疚。

师:愧疚,你读出愧疚的感情来了吗?语气在这一句的时候要低沉,语速再慢点。再试一次。就读这一句。(生再次范读最后一句)

师:不是很好嘛,其他同学也能读出这样的感觉来。30小节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谁愿意来试试?(生范读30小节,其他学生听读)师:读得怎么样?谁来评说一下他的朗读?

生20:我感觉“我十分难过”这里要读得慢点,这样更能突出作者当时悲伤难过的心理。

师:我同意你的话。(师范读:我心里十分难过)是这个效果吗?有没有同学觉得还有其他可以改进的地方呢? 生21:我觉得“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自我良心的谴责,语气应该读得重点。师: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看什么标点?(生齐答)。而且这种自责的情绪很浓郁,要读得重一点。你试一下。(生21范读“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师:效果出来了。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第31小节。酝酿一下,失猫以后的痛悔。预备,起!(生齐读第31小节)

师:好,32小节请男生来读一读。(男生齐读第32小节)

师:“更难过得多”怎么读?要重读哪个词?(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师:“多”吗?对,“更”难过得多。最后这一句,第33小节,是作者所有这种痛悔情绪最凝聚之点,大家认为是一起读,还是请哪个同学读?(生选择齐读)我相信同学们一起朗读的这种效果。面对这一只死亡的猫,作者——预备,起!(生齐读第33小节)师:情感读出来了。下面,老师有一个提议,咱们读完了要说说感受。请分析一下,第三只猫并没有给我带来快乐吧,我们说养猫之乐好像没说到第三只猫,那么第三只猫死了以后为什么我却是这样的难过,要比前两只猫难过得多呢? 生22:因为以前我曾经冤枉过它一次,而且还打了它。师:冤枉过它,还追打过它。请坐。还有吗? 生23:因为我的良心受伤了,我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师:我受到了良心的谴责。

读书还可以再细心点。老师提示一下,前面两只猫让人一看就很喜欢,第三只猫我为什么不太喜欢?有同学说它很懒惰,长得肥肥的,一直窝在哪边。还有呢?哦,看上去很忧郁。还有呢?哎,你说对了,它的毛色也不太好,尤其是有一天还被烧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第三只猫不让人喜欢,主要是长得又不好看,所以我们用一个词,对它有“歧视”。因为不漂亮,因为不活泼,所以我们就不喜欢它。因为不喜欢它,所以才有后面的冤枉它,是不是啊?

你们再看课文,我觉得如果我追打了它,我受到了良心的谴责,我完全可以采取弥补的措施的,给它吃好一点,不可以吗?待它态度温柔一点,不可以吗?有没有采取措施?哪一句话?看出来了吗?(生回答第31小节)

师:哦,第31自然段。是不是啊?(师范读“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没有表白,然后这只猫就死了。老师在这里批注了一个词:漠视。给自己找了个理由,因为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就不能够去表白我的这种误解。因为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和我对它受伤后的漠视,最后当这只猫死去的时候,我永无改正的机会,是不是啊?

所以,同学们,作者在这里以非常沉痛的懊悔的语气来诉说第三只猫亡失的经过,其实就是以自己的这种亲身经历,来表达一个非常鲜明的道理:对待生命我们应该以怎样的一种态度呢? 生24:热爱 师:是热爱吗? 生25:平等的态度

师:在这篇课文里面,他表达的是一种平等的态度,无论你这只猫长得漂亮也好,活泼也好,忧郁也好,全部应该是平等的态度。不能因为你是猫,我拿了你就打,愧疚以后也要有补救的措施。所以作者是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也就是要平等地对待生命。(板书:平等地对待生命)

作者把这样的一个道理通过三只猫的养猫经历来表现的话,我们就对这样的道理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所以这篇课文在语言和结构上是别具匠心的,能够起到这样的一个推动的效果。所以下面我们来说文,说什么呢?说它的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板书:语言之妙和结构之巧)这篇文章的语言有很多个妙点,但是我们这堂课只做一件事,咱们说语言之妙只说作者描绘三只猫的相关文字传神之处,妙处。

生26:第一只猫是“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因为白色的毛上面还带着一点花纹,所以就如同白雪球上面还带着点泥土。

师:妙在外形的描写逼真传神。继续。

生27:“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写出了小猫很活泼,喜欢和人玩耍。师:请坐下,你关注到的是用词之妙。“滚来滚去”写出了这只小猫的活力旺盛。生28:“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师:嗯,你关注到了描写的手法,动作描写。你告诉同学,还有精彩的动作描写吗?

生28:“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师:是不是很活泼啊,是不是非常精彩的一系列的动作啊?建议同学们把这一连串的动词圈出来,在边上写上一个词语的点评,写哪个词语?活跃,是吧?很好。

同学们也是很喜欢第一只和第二只猫,说得比较多。咱们看看第三只猫有没有值得我们要说的呢?语言之妙,有没有? 生29:第15段的第6行,“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为什么会“若有若无”呢?如果它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猫,那么肯定所有人都非常喜欢它。它之所以是若有若无,那就代表它是不引人注意,这就说明了它的不活泼,也就更说明了它具有一定的忧郁性。

师:你关注到的是锤炼词语的妙处。从“若有若无”这个词语看出这只猫在我们家没地位,我们不喜欢它。继续。生30:“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还有是“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只猫并不是很好看,所以大家也不会很喜欢它。

师:你的答案很好,补充了一小点。这些你读的句子是运用了?哎,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请坐下。

同学们看,在写三只猫的时候,作者是很注意语言的。从描写的角度看,有外貌描写,有动作描写;从锤炼词语角度来讲,很注意,如“若有若无”等词语。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看出三只猫的个性是不一样的,刚才已经说了,活泼,更活泼和忧郁。同学们,写动物,写出了动物的不同个性,我们写人,是不是也要写出人的不同个性。怎样来写出小动物的不同个性,或者怎样来写人的不同个性,本课给了我们一个最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运用多角度的描写能起到这个功效。好,这篇文章描述三只猫,在结构上很值得我们探究。可以说说吗,它的结构之巧。

生31:将前两只猫和第三只猫进行比较,就能说出最后一只猫很丑,然后也能说出最后一只猫它的死亡。

师:前两只猫和第三只猫进行了比较,有铺垫,是不是啊?都是为了写第三只猫,自己的这种痛悔之情。着重是表现了这点。(师强调板书:痛悔)还有吗?可能迅速浏览一下就能体会结构之妙,结构之巧了啊。

生32:从作者写第二只猫亡失了以后,他写“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亡失了以后,他写“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三只猫的死亡更让作者感到自己的过失,十分痛悔。

师:他关注到了有两句话,这两句话实际上使课文的层次感很清晰,使我们感觉到写三只猫的顺序是按照情感的逐步加深。感觉到了吗?这位同学的眼光很独特。

生33:在每一只猫亡失了之后,作者都加以对这只猫的总结。

师:嗯,我补充一下你的话,不是加以总结,是都有对这只猫亡失以后心情的抒情。那我现在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写三只猫都有抒情吗?都有回忆这只猫相处的事情吗?再往前推,都有这只猫的—— 生齐答:来历

师:这么看来,写每只猫都是按照三层式的结构。哪三层?

引入对象——这只猫怎么来的;叙说事情,然后抒发情感。注意到了吗?这种三层式的结构是我们这篇课文结构的特色之一。我们也可以借鉴到以后让我们写一个小动物,这种结构是不是我们可以借鉴啊?同学们说三层式,第一—— 生齐答:引入对象 师:第二—— 生齐答:叙说事情 师:第三—— 生齐答:加以抒情

师:加以抒情,抒发感情,是吧?老师还要再补充一点,从全文的角度上来讲,你有没有发现第一句所起的作用啊? 生34:总起全文。

师:全文的结构是按照由总到分。你看,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结构巧妙之处。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脉络清晰。好,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的(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我们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下课。

第四篇:课堂实录

师:说得很好!对于作者想到的补救的办法,可行吗?为什么?

生:第一个办法不可行。因为当“我”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年以后的事了。弟弟已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年龄这么大的两兄弟,不可能再去放风筝了。

生:第二个办法可行,但“我”却没有得到自己的宽恕。因为弟弟已经把整件事忘却了,这件事却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三、自主探究

质疑解疑

师:说得很好。一件永远无法得到宽恕的憾事,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可以看到我们同学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把握。下面我们要进入重点分析阶段。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把文中存有疑问或较难理解的句子或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分析研究,加深对本课的理解。(学生自己读课文,罗列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上下讲台指导朗读)

师:好,下面我们就进入“有问有答”的环节。比一比谁的问题最精彩,谁的回答最有理。生1:我的问题是:文中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师:好,第一个问题提在我们面前,看哪位同学能帮助他解决这个疑惑? 生A: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分开来看。“惊异”是指“我”在北京的冬季,竟然还有人在放风筝;“悲哀”的是看到飘飞的风筝想起了小时候的一段往事,曾经粗暴地撕坏了弟弟的风筝,从此留下了一件让人终身遗憾的往事。

师:回答得真好,他把这个问题分解后再理解,这句话就比较好懂了。请同学们继续提问。生2: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说“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生B:我觉得这个春天应该是指鲁迅回忆中的春天,是故乡的春天,而在是严冬的北京,看到了风筝勾起了鲁迅的回忆,所以说“在天空中荡漾了”。

生3: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我”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而称为“不幸”? 生C:我觉得是因为作者看了这书以后,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这句话的道理,回想起自己曾经踏扁了弟弟的风筝是不对的,是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这件事让“我”的良心受到谴责。所以感到“不幸”。

师:分析得太精彩了,可以说你已经真正融进了鲁迅写这篇文章时的情感中了。看到这本书让鲁迅认识到了一个令自己终身无法得到的宽恕错误,不能说不是一种“不幸”。好,请同学继续提问。

生4:我以前也看过鲁迅先生的几篇文章,包括今天这篇。我发现鲁迅的文章经常有错别字出现,如“胡蝶”的“胡”字,而我们现在写“蝴”。我想请老师帮我们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师:老师由衷地佩服这位同学的大胆精神和火眼金睛,敢于向名著挑战,敢于向老师提问。老师乐意并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鲁迅生活在二十世纪初期,当时的中国经历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其中的一项就是用白话文取代沿用了几百年的文言文。而鲁迅所处的正是这一转型时期,因此在写作时不免留有文言文的痕迹,出现了这些古今通用的字。而我们编排的课本,为了尊重原著作,保留了这些古今通用的字。因而就出现了刚才这位同学认为的错别字。同学们不妨再找一下,除了“胡”字还有哪些? 生:还有“那里”的“那”,现在应该是口字旁的“哪”。生:还有“发见”的“见”,现在应该是王字旁的“现”。生:还有“他”,应该是宝盖头的“它”。“偶而”的“而”,现在是“尔”。

师:很好,大家找得很对。现在大家为我们这位同学鼓掌,他的大胆质疑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真正的学习就应该勇于质疑。生5:“他什么都不记得了”这句话我感到怀疑。这件事对鲁迅来说是刻骨铭心,为什么他弟弟会忘了呢? 师:很好,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探讨。弟弟真的全然忘记这件事了吗? 生D:我觉得他真的忘了,因为毕竟过去了二十年。

生E:我也觉得他忘了。因为当时他哥哥阻止他时,他也没有反抗,说明他觉得哥哥这样做是对的。因此这只不过是生活的一件小事,二十年过去就忘了。师:好。有同学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生F:我觉得他没有忘,只是假装说忘了,因为他怕勾起鲁迅的伤心回忆,为了维护他们兄弟之间的情感,他假装说忘了。生G:我觉得他忘了,可能他记得更多的是兄长对他的好。而这一件事只是小事,微乎其微,不会放在心上的。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其实无论忘记与否,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兄弟之间一种深深的情谊。兄长的忏悔,弟弟的忘却,不是人间真情的一种体现吗?还有问题吗? 生6:文章最后一句,“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微和冷气”,怎么理解?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请同学们从深浅不同层次去理解,可能效果会更好。

生H:我觉得“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是说鲁迅想逃避。只要不看到风筝,就不会回忆起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故乡的风筝是在春天二三月时放的,所以只要“躲到严冬中去”,就可以不见到风筝。后面一句讲鲁迅想躲却躲不掉,虽然是冬天,可他在北京他又看到了风筝,所以他感觉到给我非常的寒微和冷气

生I:我觉得除他讲的以外,还有一点,鲁迅只要一想起这件事,他就会感到心头涌上一股悲凉,不光光是外界环境,还有其内心世界。

生J:我赞成前面两位同学的观点,我想再补充一点。我觉得这“四面”还包括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从一本参考书上看到过,讲鲁迅生活的年代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反动军阀大搞复古运动,取缔科学思想。因此我觉得,这最后一句-----寒微和冷气------可能还包括着鲁迅深深地感到这种反动思想的压迫。

师:说得太棒了!你对课文的理解远远超过了老师对课文的理解。你能把看过的知识连贯地来看问题,说明你是一个会动脑筋的好同学,我建议所有同学为你的精彩论述而热烈鼓掌!

四、探究主旨

感悟人生

师:同学们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提问,一个又一个的精辟论述让老师不得不佩服我们同学那种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对文章几个重、难句子进行了分析探讨。应该说,我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又进了一大步。对鲁迅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学习,你觉得鲁迅在“风筝”这件事上,由“毁”到“悔”的转变,可以看出鲁迅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知错就改

生: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自我反省

师:说的很好,正是因为鲁迅有着这样一种自我反省的意识,才使这件小弟已经忘却的事还20年后还耿耿于怀。在生活中,你们与家人、朋友有过这样的误解和冲突吗?在鲁迅身上,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生:有过,学了这篇课文,我觉得以后自己也要懂得反省,看看自己哪里做的不对,哪里做得不好?

生:我感触最深的是鲁迅作为一个伟人尚且这样,我们更应该如此,学会忏悔,学会宽恕,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

师:说的太好了。确实,真正的忏悔会使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和新生,会使被伤害的人的心灵获得一些慰藉,会使人世间的良知复苏。那么,不忏悔行不行呢?也可以,等到别人的忘却吧。“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也就没有宽恕可言了。让灵魂在时间的月影中偷憩。怕就怕人们没有健忘,这时就得想一想,我在他们眼里是个什么东西。是个什么形象?

五、小结归纳

延伸主旨

师:一次原本出于对小弟负责的举措,却因小弟的全然忘却而给鲁迅留下了终身的遗憾。在兄长的忏悔和弟弟的忘却中,不能不让人在肃杀的严冬中感受到“故乡的春天”般的温暖。浓浓兄弟情谊谱写的一首友爱颂歌,永远回荡在我们心中。同学们课后去探讨,就文章而言,除了表现兄弟情谊之外,还有哪些主题可以挖掘,我们下节课讨论。

教学反思: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新课标力图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自如的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面对初一的学生,要学习鲁迅的文章,毕竟有一定的难度。问题的引导、文本的把握需要教师很好的指导。就本堂课而言,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激发思维,积极的投入到对文本的思考之中。

2、设置一个良好的情境,鼓励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做好问题的延伸工作,学生的问题有些肤浅,需要老师进一步的追问,以达成教学目标。经过延伸的问题,更有思考性,更具挑战性,有助于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

3、教师语言要以鼓励为主,尽最大可能肯定学生的思维。

4、最重要的一点,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寻找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才能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没有问题,也就不存在探究问题的可能了。

5、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尽量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不要把课堂变成某个人或几个人的表演舞台。

第五篇:课堂实录

《少年中国说》课堂实录

原创参赛】

“采用批注式阅读方法,打造高效阅读课堂”主题

研究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堂实录

授课教师:通榆县第二小学

徐春颖

师:(指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胸怀壮志”

生齐读

师:这是第五板块的主题,我们从这一板块的《龟虽寿》中感受到了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胸襟,也从《十六字令三首》中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远大抱负和豪迈之情。今天让我们走进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看看作者又胸怀怎样的壮志?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采用批注式阅读方法预习本课,那你对课题是如何批注的,怎样理解的。

生:“少年中国”就是像少年一样朝气蓬勃的中国。

生:“少年中国”是有希望的中国。

师:“少年中国”只是课题的一部分,其他部分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师:“说”这种文体可以用于记叙、说明、议论。你们以后还会学到这种文体的文言文,像《爱莲说》《师说》《马说》。

生:节选就是原文很长,从原文中选一段。

师:那你知道原文由多长吗?

生:我通过查资料知道原文由3000字左右。

师:课题大家理解得很好,那你对梁启超有哪些了解?

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还想检查一下你们对字词的预习情况。

出示字词指名读,齐读。

师:大家对字词预习得不错,那谁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指名读,正音,齐读。

师:学习一篇文章仅仅读得正确流利还不够。还要

生:读得有感情,理解意思,体会情感。

师:说得非常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为课文分层,用竖线在文中标出。

师:谁来说说分几层?

生:三层,从开头到“红日初升”前是第一层,到“来日方长”是第二层,最后一句是一层。

师:你们在家预习时觉得哪一层好理解一些。

生:第一层。

师:那我们就来读读第一层,说说你的理解。

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层的意思是“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师:在这段话中“故”是什么意思?

生:所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在“故”的上面标上“所以”,听别人的发言做笔记,这也是作批注。“则”字在本段中出现了很多次,怎么理解这个字?

生:“则”就是“就”的意思。

师:非常正确,请没有作批注的同学做好批注。

师:两个“于”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的“于”是“过”的意思。“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于”是“在”的意思。

师:理解了这几个重点字词的意思后,谁再说说第一层的意思。

生说第一层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从内容上对第一层进行了理解,你还从哪方面对第一层有理解?

生:这层在写法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师:排比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很有气势。

师:那你能试着读读吗?

生读,指导朗读。齐读。

师:默读这一层,概括层意,写在书上。

生:这一层写了“中国少年有责任建设少年中国”

师:“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之间有怎么样的联系呢?可以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一说。

生: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日本称我们为老大帝国,所以作者心目中有一个少年中国。他是智慧、富强、独立、自由的。

生:梁启超的“少年中国”是他的理想,他变法失败,实现不了这个理想,想让少年实现这个理想。

师:所以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学生接读“而全在我少年。”

师生共读第一层。

师:第一层我们理解完了,看第二层,同学们觉得难理解是吧,先看第一层有几句话?

生:四句话。

师:哪句容易理解些? 生:第一句话。“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

师:“太阳”和“少年中国”有什么关系?

生:作者把“少年中国”比喻成初升的太阳,说少年中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有希望,前途一片光明。

师:理解得非常好,这就是“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象征意义。大家之所以觉得第二层难理解,就是因为第二层的每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象征意义蕴含其中。拿你默读另外三句话,先理解字面意思,再想少年中国和所比喻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揣摩其中的象征意义,做好批注。

生自主学习,师巡视。

师:谁来汇报你的学习成果?

生:“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意思是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象征少年中国非常强大,有声势,前途无量。

生:“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意思是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把少年中国比喻成小老虎,虎虎生威,其他国家都害怕他。

师:用第一层的词句来概括就是

生:国胜于欧洲,国雄于地球。

生:“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的意思是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象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说中国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

师: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

生:顶天立地。

生:中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雄踞于世界之林。

师:读读这一层,带着你的感受和理解。

生读。指名读,齐读。

师:所以作者由衷地赞叹,齐读第三层。师:第三层进一步点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作者理想中的少年中国,他没有见到。但是已经实现了,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国。你能说说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吗?

生:我们国家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

生:神州六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

师:你们就是少年,中国的未来需要你们的努力。希望在你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下课。

板书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

理想

实现

希望

少年中国

责任

中国少年

下载《猫》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猫》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实录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谁更伟大?》课堂实录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而展开,由“历史学家的讨论”“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

    《猫》

    《猫》教学设计 潭头镇初中 【课型】 品读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的脉络。 3、了解并学会运用对比的写法。 【情感价值观】感......

    《风筝》课堂实录

    《风筝》课堂实录 一、作家作品简介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风筝》。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鲁迅先生。 生:他有个弟弟叫周作人,也是伟大的文学家......

    《风筝》课堂实录

    《风筝》课堂实录 一、作家作品简介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风筝》。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鲁迅先生。 生:他有个弟弟叫周作人,也是伟大的文学家......

    《将相和》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 淄博师专附属小学: 董丽娜 (课前进行猜谜语游戏。) 师:同学们,刚才我给大家出的是谜面,让大家猜谜底。这次我出的是谜底,请同学们来猜谜面。出示“斌”,......

    将相和 课堂实录

    将相和课堂实录 一、走进古典名著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

    劝学课堂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 浙江省温岭中学 田继松 师:先说一个不太好笑的笑话? 生:好! 师:古代有个富翁,他不识字,因此经常吃亏。为了不让儿子不自己的后尘,他请了一位先生教儿子识字。......

    黄河颂课堂实录

    《黄河颂》课堂实录(预设) 一、 直接导入: 师: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抗日战士的光未然路过黄河,目睹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思绪万千,写下一组长诗,当他为同志们朗诵时大家都受到了强烈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