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列举你所创设的有价值的生动的教学情境

时间:2019-05-15 05:5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列举你所创设的有价值的生动的教学情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列举你所创设的有价值的生动的教学情境》。

第一篇:关于列举你所创设的有价值的生动的教学情境

列举你所创设的有价值的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利用肢体语言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在学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时,讲到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这一知识是本节乃至本模块的重难点。我在具体讲解时是这样做的,举起一只手,并叉开手指,说明手掌代表神经元的细胞体,手指代表神经元的树突,此时多个手指可以说明表示多个树突,然后再把四个手指缩回,只剩一个手指,说明有的神经元只有一个树突,还有前臂代表神经元的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且有的轴突较长,有的轴突较短,并且分支少),关节处则可以代表突触小体。这样一个完整的神经元细胞就构建完成了,另一只手和前臂可以代表第二个神经元。这样神经纤维上的传递和神经元细胞间的传递就都可以形象生动的讲解了。这既是一个重点和关键,也是一个难点,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那么神经元是如何传导兴奋的呢?虽然不需要学生掌握如何传导的过程,但能理清神经元之间的传导,对神经元的理解更好,这时把一只手举起后,另一只手的手指(或手掌)与前一只手的肘部接触,表示了神经元接触的方式(树突—轴突或胞体—轴突),兴奋就是通过这种接触方式传导的,因而体现了神经元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彼此接触传导兴奋的。同时还可以介绍细胞间传导的单向问题。

在讲解《根尖的结构和功能》时,植物体的根是由根尖发育而成的,根尖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根尖的功能,只有理解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才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根的功能。而识别根尖各部门细胞的结构特点又是本课题的难点,采用切片观察根尖区分比较困难,对于学生死记硬背比较困难。采用肢体语言,使其更形象直观地表现这一难点。先明确根尖的概念(从根的顶端到长有根毛的一端),可采用从脚尖到长有上肢的地方来说,这时可伸出脚尖(根的顶端)伸出双臂作风行的动作(代表根毛)增强形象记忆,理解根尖的概念;采用手来表示根尖各区并掌握其特点及作用。手指甲及手指第一分节→根冠→保护。手指第二分节→分生区→不断分裂、生长。手指第三分节→伸长区→不断伸长、生长。四指并拢、拇指伸开→根毛,此时,伸开的拇指及手掌心→根毛区→扩大面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再到手掌向上的上肢→根毛脱落、导管增多(只有上肢)→形成根毛区以上的部位→运输能力增强;把水分、无机盐向上运输到茎(颈)和叶(头及头发)。充分体现了肢体语言的作用和魅力,渲染了课堂气氛,突破了教学知识中的难点,解决了重点。

第二篇:生动的教学情境

生动的教学情境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比较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教学是一种规范的行为,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准则,所以教学具有科学性。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因为教学过程的各方面都体现着艺术的基本属性。教学艺术就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教学规律,进行富有形象的、情感的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活动的综合。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不可分的。著名的科学家李政道有一句话,精当地概括了科学和艺术的关系──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从教学来讲,教学科学是教学艺术的基础,如果教学达到艺术水平,说明教学达到较高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即达到“景”“情”“语”浑为一体的境界。李老师的情境教学更突出地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艺术的本质属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语文课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每篇课文都是作者的创作。一名作家如果缺少创造思维,那是绝不会写出好文章的;小学生作文也需要创造思维,否则,他也不会写出佳作。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发展儿童的语言。要发展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就不能用教鹦鹉学舌的方法,教一句,说一句,就要教一句,会说三句。怎样才能让儿童学一句,会三句呢,关键就是要发展儿童的创造思维能力。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之一,就是采用了教鹦鹉学舌的方法,死死地教一句,学一句,不去开拓学生的思路,所以有的小学生作文不是写不出、写不好、就是抄范文。而情境教学正是抓住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情境教学本身具有形真、情深、意远、审美的艺术特点,非常有利于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所以儿童的语言发展很好,学生说话、作文,文思流畅,语言活泼。为了实现情境教学的创造性,在训练学生创造思维方面,李老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出理论体系。如从“丰富表象”做起,为组合新形象打下基础。李老师认为要使孩子们的语言丰富起来,首先要丰富其形象,头脑里积存的形象多了,就会构成儿童思维的要素,有时就会组合成新形象表达出来。她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通过观察储存表象,是培养儿童创造思维的首要步骤”。这里生动事例太多了。孩子们经常兴致勃勃地跑来向李老师报告他们的“新观察”:老师,桃花开了,五个瓣的。我发现小蝌蚪已经长出了两条后腿。昨晚,我数星星了,一共数了364颗。老师,我把一块石灰扔在水中,它嗤嗤地响着,还冒着热气。学校里刚锯下的那棵枯树已经五岁了,因为它的年轮是五圈。不过,为什么树杈上的才有三圈呢?……

这些观察结果的表述,就自然地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发展。观察的事物在儿童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形象保存多了,就成为儿童表达语言的素材。正如李老师总结的“五年来,他们每人写的五百多篇的„一句话‟„观察日记‟„情境作文‟„命题作文‟„想象作文‟„童话故事‟,正是这些观察活动的记录”。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想象。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情境教学所设情境,往往是模拟式的,这会给学生留下想象余地,如通过教师板画,学生边看边想象;通过音乐,学生边听边想象;通过教师的语言描绘,使学生去想象。学生的想象又会丰富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表达语言的能力。从下面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李老师在培养学生想象力上所费的苦心:

“……带孩子放风筝,我有意带上蝴蝶、蜜蜂、孔雀这些动物风筝,让孩子们看着这些美丽的风筝在蓝天上悠悠摆动,仿佛是真的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飞舞一般;观察鸡冠花时,每四人一朵,让他们摆动手中的花冠,以表示„一阵风吹来‟,看到花籽纷纷洒落的景象,想象花籽落在土中,当春风来到,又会萌发新的小花秧……所有这些都是有意安排的,启发儿童想象的具体情境。这样的情境,往往具有„新、美、远‟的特点。因为„新‟,儿童便好奇;因为„美‟,儿童便愉快,乐于展开想象;因为„远‟,想象空间广阔,他们易于展开想象。”我读完这段话思考着:现在的青年教师们能有多少人有这样的爱心和童心,带孩子们一块去放风筝呀!能有多少教师在引导孩子们游戏、观察时,要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有多少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中设计那么有启发性的导语,又有多少教师认识到教学设计的“新、美、远”会对儿童想象力、创造思维的培养起到什么作用。

在训练学生语言时,应重视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在字、词、句、篇教学中,首先抓住词句的准确性训练。她从不采用给词“下定义”“加注释”的解词方法,而是以创设具体情境、举实例、联系上下文体会等方法教词句。例如教学“三心二意”(一册《小猫钓鱼》)这个成语,照词典解释为:“形容主张不一致或意志不坚定。”注释虽然准确,但其中除“不”一个词外,其余六个词,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均属生词,以词解词,学生难以理解;这样解释,也往往缺乏词的形象,不能给学生以鲜明的形象。所以要采取了“根据课文前后两部分,小猫钓鱼前后两种不同的表现作注释:一会儿钓鱼,一会儿捉蜻蜒,一会儿又去捉蝴蝶……像小猫这样做事不专心,一会做这,一会又想做那,就叫„三心二意‟”。学生理解了“三心二意”,就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独自说出“一心一意”的词义,再在句子中加以练习。她认为儿童言语的“发源地”就是具体情境,“情境是发展语言不可缺少的广阔的场景”。形象与词句是不能分离的,要使儿童对词语、句子理解准确,词句教学必须与形象结合,形、情、语始终是统一的。所以情境教学很重视要求准确地理解某些词语的感情色彩。为了使儿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性,曾提出“增”“删”“替换”“改动”与原文比较的方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凭借情境、丰富词汇、发展语言。学生语言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词汇量的丰富;学生词汇掌握多了,就会促进语言的发展。李老师的课经常是抓住一个关键词,让学生学会一串词。例如她教学《初冬》一课,结合学生课前观察的初冬景象,懂得“冬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冬”。然后举一反三,春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春;夏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夏;秋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秋。一下子就让学生掌握了“初春”“初夏”“初秋”“初冬”一组词。又如该课中有“茫茫”一词,教师问:茫茫是什么意思,可以说茫茫的什么?于是学生回答:茫茫大海、茫茫田野、茫茫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又问:白茫茫是什么意思,除了形容大雾之外,还可以形容什么?学生答:“白茫茫的浓雾”“白茫茫的雪地”“白茫茫的棉田”“白茫茫的鹅毛大雪”“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地上一片白茫茫”。不但丰富了词汇,还会用词造句。又如教学《荷花》一课,第四节,老师问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学生:这个小朋友看得很仔细、很认真。一般教师到这里就打住了,可是李老师又问:请小朋友们想想,表示看得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表示看时显出爱荷花心情的词有哪些?出示句式:我()看。于是学生答出: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出神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这样的语言训练多么生动活泼,不仅丰富了词汇,同时也为理解这一段启动了学生的情绪,尤其是使儿童理解了在什么情况下用上这些词,对学生以后作文帮助甚大。

2、凭借情境、扩展句子、发展语言。学生语言发展的基础是掌握好句子。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学生能把句子说好或写好,就会为作文打下牢固的基础。情境教学很重视句子训练。

根据所设情境说写句子是最常用的方法。这方面实例很多,不一一列举。给句式训练句子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教学《荷花》第二小节,通过读,教师提示句式: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 看到()荷叶

;又看到()荷花

;还看到()花骨朵

要求学生用“又”“还”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然后再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就是要求在荷叶、荷花、花骨朵前面加上附加语,把句子说得更好、更美一些。例如有的学生说

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又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珑,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躲在荷花中间张开脸笑。

接着教师又指点了什么叫“彩色美”,什么叫“姿态美”。这种语言训练是逐步扩展句子。

有时,教师给指出一个总起句,然后要求学生叙述一段话。如教学《小音乐家杨科》一课,范读后,让学生谈感受。将题目作主语,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谈感受。

小音乐家杨科。

这样的句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如把大家谈的连起来加以小结为:小音乐家杨科是个穷苦的孩子。他非常爱音乐,因为他想看一看、摸一摸提琴,竟被地主打死了。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境教学非常重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是活生生的素质教育,是以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第三篇:如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如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新田一中

何军雄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在问怎样的教学情境才是有价值的生动,我个人认为最适合学生口味的,联系生活,结合课本知识,课堂实用的教学情境就是有价值而生动,就是我们平常教学中所需要的。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而不断探求真理的带有情绪色彩性的意向活动,是力求认识周围事物的倾向,并伴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由于学生对知识真理有强烈的追求,就必然是学习活动中强有力的内心动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出发点来创设教学情境。下面列举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情境。

1、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学习地理的毅力和恒心,因而教学内容要不断启示“人地关系”这一条主线以及对知识的探索。例如,在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时,提出:“为什么在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而不是正午?”“为什么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暖和些?”引入新课,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课后总结时又提出:“晚秋时,许多农民制造烟幕意在何处?”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又如在讲授《新兴工业区》时,说到为什么意大利新兴工业能迅速发展的原因及特点时,启发学生思考“在哪些方面是值得我国温州发展乡镇企业中需要学习、借鉴的?”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始终处在对知识的执着追求的态势中。

2、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如对于《大气环境保护》这一节的教学,我安排学生先自学,然后进行老师答疑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的。又如在进行《身边的文化与地理》一节教学时,我采用的是讨论法教学的,课堂中,让学生自己发言,把身边所熟悉的、新颖的、有特色的文化事物表叙出来,供大家讨论、分享。

3、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教学需要的情境之中,容易诱发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可通过向学生提出:“若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地球上五带将如何变化?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又将怎样变化?” “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或只自转不公转),全球的昼夜长短将如何变化?”这种情境的创设,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主动地进入对地理知识的探索中去,致使爱好地理,想学好地理。

4、地理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富有地理特色的诗、词、民谣来创设情境。如在讲授季风的变化时,运用谚语:“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凉。”在讲《常见天气系统》时,引用“燕子低飞蚁搬家,天气一定要变化。”“久雨闻鸟声,不久转晴明。”等谚语。又如在讲月相的变化时,可引用白居易的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让学生来判断此时的月相,从而把学生认为乏味的内容富有了诗意,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情趣。

第四篇:创新的情境教学价值感想

创新的情境教学价值感想

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好的设计更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漂亮的房间设计,会叫人赏心悦目;独特的建筑设计,会让人眼前一亮;光彩的舞台设计,会令人耳目一新……总之,别具一格的设计,总会吸引眼球,总会给人们的视觉带来更高的价值。作为教师,同样要做设计,每一堂课之前,总会根据内容、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一套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案。这本不是一件新鲜事,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过去设计的教学方案呈现出来的教学活动,有许多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他们对旧的教学模式不再有兴趣,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来找找原因。由于传统教学设计受到旧观的影响,没有反学生摆在正确的位置,学生的心智和潜能受到极大的抑制。其弊病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习惯一讲到底,学生只好洗耳恭听,教师喜欢灌输什么,学生就得接受什么;第二,教师习惯当主角,学生只能当配角,教师指挥做啥,学生就得做啥;第三,教师习惯大包大揽,学生智能无从发挥,教师示范怎么做,学生就得怎么做。因此,课堂价值不算高,教学效果不算好。要改变这一切,教学创新很重要,而教学创新来自于设计创新,只有创新的教学设计,才会带来更高的教学价值,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创新的教学设计能带来哪些价值呢?我对它的价值体现有以下三个方面感想:

感想一:它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过去,人们在学习方面常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励志,那是因为许多人认为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困难的事。的确,枯燥的知识,乏味的学习会给人带来沉重感。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就会从愿学变成“厌学”,发展到最后就是逃学。那么,怎样把学习变得轻松一些、容易一些,如何将“学海无涯苦作舟”变成“学海无涯乐作舟”呢?我在师范生口语教学中进行了创新设计的积极探索。我的教学理念是,课堂上不让学生感到疲惫,学习中不让学生感觉吃力。我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将枯燥乏味的教学训练设计成有趣的教学活动,努力让学生活跃起来,尽量让学生兴奋起来。记得我在训练学生即兴说话能力时,为了使一些不愿开口、害怕开口的学生自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我特意设计了这样的训练方式,让全班同学合作讲述一个故事内容,我只给故事题目,情节由大家展开。第一位同学为故事开头,最后一位同学为故事结尾,其他同学只能根据前一位同学的思路进行合理续编。能讲的同学可以多讲,不能讲的同学一句也行。结果故事内容被同学们想象得离奇又精彩,不少同学的风趣讲述,惹得全班捧腹大笑。就这样,每一位同学在既紧张又活泼的气氛中完成了训练任务,有时,我也会设计这样的训练,将同桌同学作为辩论的双方,互相反驳、互相说服,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练习论辩口才。当然,愉快的学习还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当新年刚过,新春到来、新学期开始,同学们又从新起点出征,我不失时机结合教学口语的语音训练,设计了一个互动形式,要求教室里的每一个人,包括我在内,对大家高声说一句与新年、新春、新学期、新起点有关的祝福语。一人说出,大家回应。首先我对

同学们大声说:“我祝大家在新的起点扬帆起航,全速前进。”课堂上几十号人,无数次响起令人惊喜、让人感动的祝福声,老师和同学都表现得异常兴奋,这样的教学形式,由于借助了师生不断升华的情感,创造了更高的价值,获得了更好的效果。

感想二:它能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学习消极为积极。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整。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是的,过去我们总是低估学生,总喜欢手把手似的把知识教给他们,其实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得多,我设计教学方案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会在讲课之前,首先让学生独立自学教材内容,让他们在理论上获得第一印象,然后我再结合例子引导深入理解;我也会在讲解之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教学要点,让他们进行总体把握;我甚至会将一部分教学内容交给他们处理。在现代汉语同音字的教学中,我改变了一讲到底的做法,有意设计一次竞赛活动让同学们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我先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汉字分别写在黑板上事先画好的横 框内,然后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大组,让每一组成员各尽所能在本组的黑板框内写出数个同音字,比一比,哪一组写得最多,哪一组出错最少。教师一声令下,只见各组成员争先恐后跑上讲台快速在黑板框内写下自己熟悉的汉字,转眼间,整个黑板尽是密密麻麻形态各异的同音字,全部同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黑板上只要还有一点空隙,很快就会被本组成员补充填满,我仅仅做了引导同学们查找错误的工作。由于设计了这种全班参与、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方式,使得每一个同学在短时间内知识量得到成倍增长。在创新教学的实践中,我会尝试着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独立解决,我经常鼓励他们用心去发现。比如,我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发声训练时,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觉,把不同状态的发声感觉告诉我,将不同呼吸的声音变化告诉他们要领,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我不仅引导他们去发现汉字教学的问题上进行积极探讨,许多同学根据汉字的音、形、义主动说出了容易记忆的新方法。有时,我会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观察他们怎样当老师,倾听他们如何当评委。我甚至会充当学生的角色,让同学们扮演老师向我发问,我会有意识将答案出现偏差,让他们尝试着怎样诱导我矫正错误。如果不是教学之前的精心设计,也就不会有教学之后的突出效果。

感想三:它能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在探索教学创新的路上,我又尝试着通过节省课堂时间来提高教学效率。作为热爱教学的每一个老师,都会感觉到课堂上时间的宝贵,总希望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尽可能多传授一些知识给学生。怎样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我在板书和教具方面打起了主意。我利用一些旧挂历纸来设计板书内容,或在上面写、或在上面画,往黑板上一贴,内容醒目、速度快捷。我还设计了能在黑板上粘贴的折叠式图片,先用毛笔在上面写好或画好需要板书的内容,然后结合教学逐一展开,这一招节省了不少课堂上需要板书的时间。同时,我也充分利用教具的价值,使它一方面起到直观作用,另一方面引起学生兴趣。我在修辞教学的对比训练中,设计了手风琴式的时间内训练了较多的内容,效果十分明显。在怎样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我也作了新的尝试。比如,在指导同学们学习怎样描述一种景物、解释一种现象的方法时,我一改课后布置练习的惯例,将设计好的课外练习在教学第一时间向同学们交代,显然练习有较大的难度,不懂得方法就不易解决。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备受学生关注的状态,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为了培养师范生的考查方式时,让同学们一个个走上讲台进行试讲。当一位同学在台上演示时,评委不再是我一个,我要求台下所有的同学边观察、边听讲、边记录,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对台上的同学进行点评。其实,这一讲一评,考查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翻倍效果。由于我喜欢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中不断探索、大胆尝试,课堂教学不仅创造了新的价值、取得了好的效果,而且也受到了许多同学的欢迎。

第五篇:谈创设生动数学教学情境的教学体会

谈创设生动数学教学情境的教学体会

【摘要】数学知识往往以静态、简约、抽象的状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接纳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活化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领悟知识真谛,让抽象、繁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情境 教学体会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思维性强,逻辑推理严密,内容比较抽象等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意教法的改革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往往会感到学习数学不仅单调、枯燥,而且抽象、难学。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对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性。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到底如何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呢?

一、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众所周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是以好动,爱玩为天性,在学习上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并且集中注意力时间较短,容易被新奇的刺激吸引。因此,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首先要掌握这些特点,只有明确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需求,才能使教学设计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让学生获 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通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使学生体验求知的乐趣。从而使数学教学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减轻负担,提高效率。

1、创设动态的教学过程,满足学生好动的乐趣。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由于受时空的限制,需要动态处理的内容在教材中只能用静止的方式呈现,即是有些 知识虽然配有图示,但图示也是半抽象的静止状态,因此,只靠教材本身的图文和教师的抽象语言描述,学生不仅会感到难学,而且也觉得缺乏趣味。如果教师能根据教材的需要,把这些静止的知识变成动态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2、设置参与性的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爱玩的兴趣。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活动、猜谜活动、操作活动等,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中的学具操作,折叠拼摆,在计算问题中的速算比赛,在概念中的猜谜、游戏等,都是学生感到好玩有趣的教学形式。3.运用新奇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以新颖、奇特的教法设计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集中学生学习的 注意力,使学生在新奇的刺激下萌发快乐思维的情趣,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奥妙的乐趣。例如用幻灯片的抽、拉、折、叠、旋转等揭示平面图形的内在规律,学生就会感到非常有趣,利用微机把静态的知识进行动态处理,学生就会感到其乐无穷。如此等等,足以说明,在教学中变幻教法,出奇制胜,就能发掘教 材中的快乐因素,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服务。

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教学情境

由于数学是以思维为主的抽象学科,它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内容和形式的呈现上,不像音乐,美术等学科具 有明显的快乐教学因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创设快乐教学情境,往往需要教师从教材内容入手,根 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挖掘教材中的快乐教学因素。而这些快乐因素的挖掘,往往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化理解才能把握。例如抽象问题具体化。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抽象的知识不仅学生难学,而且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在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时,恰当地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形象思维的具体问题,学生不仅感到好学,而且对这一转化过程很感兴趣。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对角的组成和角的大小与所在边的长度无关难以理解,当教师运用幻灯片先演示一个点(顶点),再分步采用抽拉的方法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边),学生就会很清楚地看到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角的大小与这个角所画两条边的长度无关”。这一问题的转化,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学生对教师的演示过程产生乐趣的潜在因素将会成为学生爱学数学,喜欢数学的内在动力。再如将枯燥问题趣味化。就小学生而言,教科书上的内容,都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数学符号,根本无法和连环画,动画故事相比。因此,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就应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依据教材的特点给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又如把静止的问题进行动态化处理,不仅能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学生对动态的转化过程感到新奇、有趣。因此,这一转化过程无疑是对教学效果的优化。例如,在讲解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材中只是用静止的画面说明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如把这一问题用幻灯进行动态演示,即用两个任意的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绕任意一边的中点旋转180°,即可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动态过程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沟通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有机联系。使学生在直观的动态演示过程中感到学习的乐趣。

三、改进创设生动教学情境的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就要研究创设生动情境的方法。如情境质疑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生动的问题设置,给学生创设悬念,当学生跃跃欲试时,教师再逐步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掌握新知。如:在讲能被2和5整除的数时,教师让学生出题考教师,不管数字多大,教师都能一口报出结果。这时,学生兴趣十分高涨,一个比一个说出的数字大,但教师都能一口报出答案。当学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对学生说只要大家用心学,这节课都能掌握这个本领。学生带着好奇心理学习新知,求知欲望就会在饶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再如直观形象法。教师运用教具、实物、模型、幻灯等辅助教学,通过有规律的动态演示和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为了直观形象的讲解面、棱、顶点和长、宽、高的概念,选用一个特大号的土豆,用菜刀切下一刀,给学生建立面的概念,再切一刀形成一个面与第一面相交,让学生建立棱的概念,依次按教材要求,分别切了6次,形成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这样的教法学生既感到新颖,又觉得易学,并从这种直观形象的教法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

总之,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学习乐趣,把数学学习当成一种愉快的享受。

下载关于列举你所创设的有价值的生动的教学情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列举你所创设的有价值的生动的教学情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