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侦查总论教学提纲
侦查总论教学提纲
一、侦查学的学科特征
侦查学是应用性科学。所谓应用性科学,是指综合应用自然、社会科学的理论 方法和技术手段,以解决专门社会性需要而形成的学科。具有综合性、边缘性、交叉性。
二、刑事侦查概述
一、刑事侦查的概念
享有侦查权的机关,依据有关法律和国家赋予的权力,为收集、获取证据,查明案情,查获犯罪嫌疑人而采取的专门调查工作、强制措施、秘密侦查手段及其相关行为的活动。
(一)侦查主体
公安机关
国家安全机关
人民检察院
监狱 海关
军队保卫部门
(二)必须严格依法进行
刑法:是侦查的起点、终点和前提
刑事诉讼法:侦查权力之源;权力运作过程规范
专门法规:赋予实施秘密侦查手段的权力
侦查措施与手段的区别:权力来源; 作用方式;结果性质
侦查与法律的关系:
1、侦查是实现法律的现实力量,法律是侦查活动的依据。
2、侦查研究对犯罪主体及其行为的认知,法律研究犯罪危害性 和权力运作。法律决定侦查行为的基本姿态和行动方式。
3、侦查研究揭露、证实犯罪的能动性,法律构成侦查手段与方式的维度。如逮捕、诱惑侦查、反逼供信等。
(三)刑事侦查活动具有丰富的内容
侦查情报、侦查谋略、科技运用、队伍建设、基层基础工作、犯罪研究等。
二、刑事侦查的任务
(一)侦查破案,打击刑事犯罪
既发案件
预谋案件
重特大案件
多发案件
(二)制止和预防犯罪
预防犯罪指消除各种可能刺激、产生犯罪的社会因素,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与打击预谋案件不是一回事。
预防犯罪是整个社会、各行各业的事,侦查机关是打击刑事犯罪的职能部门,在预防犯罪工作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包括在案件侦查中预防,为社会各行业提供预防犯罪信息,社会预防提供技术指导等工作。
三、刑事侦查的原则
(一)依靠群众的原则
是侦查工作的基础,是力量源泉,是我国刑事侦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1、犯罪条件的现实性,恶性形成的社会性
2、犯罪行为过程的社会性
3、犯罪分子存在的社会性
4、与犯罪有关人、事、物的社会性
5、侦查工作的对抗性、复杂性
6、依靠群众具有可能性
依靠群众与科技手段的关系
犯罪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侦查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
科技手段使依靠群众精确化,提升侦查能力。
二者相互弥补,相互印证。
二者相互弥补,相互印证。
西方四次警务革命的反思
以否定装备现代化,强调全社会合作为内容。
1、“无增长改善论”
2、高科技带来信任危机
对我国刑事侦查有警示作用
我国依靠群众中的问题
1、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依靠群众方式多样性
2、社会的开放化和松散化——由受动向主动转化
3、警察权力和形象弱势化——由依赖向协作转变
(二)迅速及时的原则
1、保全证据的需要
2、抓住战机的需要
3、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迅速及时原则的要求
体制要求:
高效统一的指挥系统;
巡警、刑警中队的动态与合理分布;
公安机关各部门相互配合;
常规队伍和专门力量的结合;
公安机关的区域协作。
训练和管理要求:
队伍日常训练和管理;
快速反应预案和模式化训练。
装备要求:
交通工具;通讯装备;信息化与网络化。
(三)实事求是的原则
(四)遵守法制的原则
侦查主体在法律内活动。目前司法改革的方向是保护人权与打击犯罪的统一与平衡。打击犯罪未必必然导致有效的人权保护,甚至会导致人权功能的损失。
(五)保守秘密的原则
三、侦查学概述
一、刑事侦查学的研究对象
刑事侦查活动及其规律。包括:
犯罪行为规律
包括各类案件特点和侦查规律
组织、结构性规律(队伍、情报、协作、装备等)
侦查思维规律(计谋、分析、决策等)
二、侦查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与法律学科:法学研究规范,侦查学研究认知
与犯罪学:犯罪学研究犯罪形成规律,侦查学研究认知犯罪规律,侦查学不直接研究犯罪规律,但需要以犯罪规律为指导。
四 现场概述
犯罪现场,是指犯罪分子作案的地点和遗留有痕迹、物证的其他场所。既指犯罪侵害行为地,也包括前后相关行为发生地。
(一)犯罪现场是犯罪的地点
犯罪现场和一定的区域联系在一起,包括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现场周围环境是现场的组成部分。
犯罪行为既利用现场环境,也受其制约,是利用与制约的统一。
(二)现场是一个空间
现场内部是一个三维空间,现场空间物体及其位置、距离等因素,对犯罪行为形成完成具有制约作用。勘查现场研究痕迹物证和犯罪行为时,必须充分考虑现场空间状态,才可能得出准确的判断。
(三)现场是内在联系的总和
包括两个方面的联系:
一是,犯罪分子与现场要素的联系(纵向联系)
二是,现场要素间的联系(横向联系)
两个方面联系相互渗透,是侦查实现的内在机制。
五、侦查学原理
物质交换原理
一.物质交换原理的形成背景和过程
二、物质交换的类型
(一)形态转移
一物作用于另一物,作用物的大小、重量、质地、外表形状等物理特性,会转移到被作用物身上,在打击、破坏痕迹上得到反映。形态转移是对工具痕迹的科学说明。同一认定原理也包含了这一内容。
(二)成份转移
作案人进入现场或离开现场,可能会带入或带走血迹、油漆、尘埃等微量物质,形成成份的转移。同一原理包含该意。
(三)能量转移
犯罪行为或某种破坏方式还会在力度、角度、规模、程度等方面转移到犯罪结果当中,为分析案件形成的原因、破坏方式和犯罪过程提供了条件。
能量转移在爆炸案件、交通事故案件、意外事故事件等现场研究中运用广泛。
能量转移可能发生在同质物之间,但更多发生在异质物之间,能量转移的认知方式主要是计算和实验,不以判定性质和识别为目的,是同一认定原理不反映的内容。
(四)位置的转移
犯罪行为或破坏方式还会改变侵害对象和环境相关物的位置、距离、角度等,这是认知犯罪行为和过程的重要方面,也是同一认定原理不能概括的。
通常情况下,在案件中,物质转移的四个方面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共生关系,需要四个方面的综合研究才能实现对案件的认知。
四、物质交换原理的运用
物质交换原理从自然属性的层面概括了犯罪案件的形成原理。现场首先是生物意义上的人(罪犯),发出物理力,导致侵害对象和现 6 场环境变化的结果,这种改变必然反映犯罪行为过程。
现场自然属性是认识现场的基础,研究自然属性可以认知犯罪行为发生过程,认识犯罪者的生理特点,案件破坏结果的自然特征。而对案件自然性质的研究是侦查工作的基础,是侦查展开的前提。
现场现象的自然属性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机械性能、生物性质等几个方面。其中的很多问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借助专门专门的技术设备,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认知。
这里的“运用”,主要针对通过感官和经验就可以认知的物理现象,针对能量和位置转移而言的,是侦查专业学生重点要掌握的内容。
包括以下范畴:单个物的大小、重量、形状、形态、规模、程度;物间的位置、距离、角度、方向、先后、重叠等关系。
美国现场重建理论就是以物质交换原理为基础形成的,研究犯罪行为过程的理论方法。
社会关联性原理
一.社会关联性原理提出的根据
社会关联性原理,是指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犯罪主体生存于一定的社区,犯罪行为必然和社会发生联系,案件事实中的要素总是和一定的地域、行业、人员相关联。
侦查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调查工作,社会关联性原理是建构侦查学理论的重要支柱
(二)社会关联的基本内容
1、犯罪条件、恶性形成的社会关联性
2、犯罪分子存在的社会关联性。
3、犯罪行为过程的社会关联性
4、与犯罪有关人、事、物的社会关联性
5、侦查与犯罪双方对抗的社会关联性
主体人文反映性原理
一.主体人文反映性原理提出的根据
所谓主体人文反映性,是指犯罪主体和犯罪结果之间存在内在关系,犯罪结果反映了犯罪主体的人文状况。对犯罪人的分析是任何案件侦查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侦查的重要依据。对犯罪人的刻画不仅包括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方面,还包括文化、能力、主观恶性、犯罪动机目的、心理状态、兴趣爱好、社会角色和形象、与侵害对象关系等等人文方面的特征。这些人文状态的分析在侦查实践中有充分的运用。
犯罪事实是犯罪认行为的结果,具有反映行为主体人文状态和特征的属性,主要包括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犯罪事实是主体人格化特征
是犯罪主体在一定目的、动机、认知、意志品质、情感、价值取向等主观要素支配下的行为结果,是人格化实事。
2、目标物、侵害对象和方式,具有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如奸情杀人中的性凌辱和性伤害
3、工具物具有实现目的手段的意义、选择性
如仇杀手段,投毒、奸淫幼女等杀人中的主体状况
4、犯罪行为方式反映主体与对象、目标、环境的人文关系,是一个既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同时又受关系制约的过程
5、痕迹、遗留物、取走物、犯罪方式等体现主体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地区等人文特征
教学从自然、社会、人文属性三个方面对侦查活动进行了解读。三个方面辩证统一、不可分割。自然属性是基础,社会、人文属性寓 8 于自然属性之中。同时,刑事案件中的物质事实总是与一定的人,社区、行业联系在一起。利用三个方面属性实现对犯罪行为及其主体对认知,构成了侦查学基本对理论逻辑。
第二篇:经济法总论教学提纲(2010-11-1)
2010-2011第一学期经济法总论教学内容
绪论
第一部分
经济法基础理论(教学时数:8-9周)
第一章 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国家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二、中国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根源
一、经济根源
二、社会根源
三、法律和法学根源 第二章 经济法的概念和地位
第一节 经济法概念和特征
一、经济法的概念
二、经济法的特征(政策性、经济性和其他特征)第二节 经济法的地位
一、经济法的法域归属
二、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区别和联系)
三、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区别和联系)第三章 经济法理念和原则
第一节 经济法的理念
一、实质正义
二、社会本位 第二节 经济法的原则
一、国家适度干预(介入)
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第四章 经济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
第一节 经济法律关系
一、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主体的特性和类型)
二、经济法律关系客体(客体类型和特性)
三、经济法律关系内容(经济法权利和义务及特点)第二节 经济法律责任*(选择讲授)第五章 经济法的实施
第一节 经济法实施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经济法实施的途径
一、行政途径(实施的主体、程序)
二、诉讼途径(诉讼方式和特点)第六章 经济法的体系
第一节 市场监管法
一、市场监管概述(市场监管的概念、特征、方法、理论基础和监管机构)
二、市场监管法(概念、特征、地位、作用、体系)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
一、宏观调控概述(宏观调控的概念、特征、理论基础、方法和调控机构)
二、宏观调控法(概念、特征、地位、作用、体系)
第二部分
经济法基本制度(教学时数:9-10周)
第一章 竞争法律制度
第一节 竞争法律制度概述(竞争、竞争法)第二节 反垄断法律制度
一、垄断的概念和种类
二、我国反垄断法基本制度
(一)垄断协议
(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三)经营者集中
(四)行政垄断
三、规制垄断的法律方法或法律责任
四、反垄断法的实施
第三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一、概述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市场混淆、商业贿赂、虚假宣传、侵犯商用秘密、不正当有奖销售、商业诽谤)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律责任
四、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体制 第二章 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
第一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一、概述(消费、消费者、消费者保护法产生原因、消费者保护法构成)
二、消费者权利
(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接受教育权、获得尊重权、监督批评权。)
三、经营者义务
(依法定或约定履行义务、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不作虚假宣传、出具相应的凭证和单据、提供符合要求的商品或服务、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权)
四、消费者的保护(立法、行政、司法、消费者协会)
五、消费者争议解决途径
六、法律责任(经营者的法律责任及互相划分)第二节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一、概述
(产品、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法概念和内容、产品质量监管体制)
二、产品质量监管制度
(产品许可证制度、标准化制度、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产品质量检验制度产品、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三、生产者义务
四、销售者的义务
五、产品质量责任制度
(产品责任概述、瑕疵产品瑕疵责任、缺陷产品责任、)第三节 食品安全法律制度
一、基本概念(食品、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法的构成和适用对象)
二、食品安全法基本制度(重点是食品生产经营制度)
三、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四、法律责任(重点是损害赔偿)第三章 财政法律制度
第一节 财政法概述
一、财政的概念、特征和管理体制
二、财政法的体系 第二节 税收法律制度
一、税收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一)流转税特点和种类
(二)所得税特点和种类
(三)财产税特点和种类
(四)行为税特点和种类
二、税法体系、要素、征收权限划分(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第三节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授课教师自选)第四节 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授课教师自选)第五节 审计和会计法律制度(授课教师自选)第四章 金融调控和监管法律制度
第一节 中央银行法律制度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三、货币政策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
(二)基准利率
(三)再贴现
(四)再贷款
(五)公开市场业务 第二节 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
一、政策性银行的概念和特征
二、政策性银行的种类
第三节 金融监管法律制度(自选)
一、商业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二、证券监管法律制度
三、保险业监管法律制度
第五章 价格调控法律制度
一、政府定价的范围、方式和程序
二、政府价格调控手段
第六章 自然资源和能源法律制度(授课教师自行选择)
第一节 自然资源法律制度 第二节 能源法律制度 第七章 特殊行业法律制度(授课教师自行选择)
第一节 建筑业法律制度 第二节 房地产业法律制度 第三节 邮政和电信法律制度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法律制度 第五节 对外经济法律制度 第六节 产业促进法律制度
第三篇:侦查学总论试题纪答案8
《刑事侦查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
1、奥地利地方检察官_________被公认为“侦查学”创始人,西方将他誉为“侦查学”之父。
2、刑事案件,从犯罪人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过程来分析,可以分为已经实施的、_________ 和尚未完全实施的三种不同状态。
3、刑事侦查工作的方针是“依靠群众、_________、积极侦查、_________ ”
4、根据现场与犯罪活动的关系分,犯罪现场可分为中心现场和_________;_________ 和关联现场。
5、在我国,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_________、军队保卫部门及监狱有侦查权。
6、现场勘查必须邀请 _________ 名与案件无关的为人公正的公民作见证人。
7、公安机关依法冻结犯罪嫌疑人的存汇款,每次最长不得超过_________个月。
8、侦查辨认应坚持混杂辨认的原则,辨认人时,被辨认人数不得少于_________ 人,辨认照片时,不得少于_________人的照片。
9、通缉对象的条件一是在逃,二是_________。
10、现场勘验记录通常由_________、现场绘图、_________ 和现场录像组成。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现场勘查
2、侦查
3、并案侦查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
1、侦查是刑事诉讼的必经环节。
()
2、判断一个现场是否为犯罪现场,关键看其是否存在物质形态变化。
()
3、刑事侦查因刑事犯罪而生,随刑事犯罪之亡而亡。
()
4、对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应首先采取紧急措施,再研究现场。
()
5、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等都是侦查学的邻近学科。
()
6、对水中尸体,现场保护时应打捞上岸保护起来。
()
7、对犯罪嫌疑人作司法精神病鉴定时间,不记入侦查羁押期限。
()
8、现场勘查一般应坚持先静态后动态、先拍照后提取的原则。
()
9、搜查女犯罪嫌疑人的身体,应由女侦查员或医生进行。
()
10、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现场的义务,并通知公安机关派人勘验现场。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简述侦查学与刑事诉讼法学的关系。
五、论述题(12分)
论依靠群众是刑事侦查工作的基础。
六、案例解答(40分)
(一)新中国成立至今,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我国先后出现了五次犯罪高峰期。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案远远多于西部内陆地区,大中城市成案件高发点。同时,经济发达地区的犯罪类型、方法迅速向经济不发达地区传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的严打整治犯罪专项斗争,犯罪时起时伏。每年春节前后是我国犯罪高峰期,及时开展“严打”,对稳定社会治安有重要作用。
问题:这段话反映了刑事犯罪的哪些发案规律?并在文中加以标示。(10分)
(二)某日凌晨3时,某案犯爬窗进入一金饰店盗窃,作案后,案犯为了毁痕灭迹,逃避侦查,故意向现场洒水,随后沿入口逃离现场,也未引起他人注意。次日早七时左右,店主开门发现金饰店情况异常,并意识到可能发生盗案,因此,没有进入店内,而是立即打“110”报案。公安局侦查人员及时赶到了现场,并开始对现场进行勘查。
问题:此案现场是否原始现场?为什么?(10分)
(三)2002年3月2日,某地一水库发现一无名尸体,派出所民警王亮到现场后即组织人将尸体打捞上岸,并组织当地群众辨认,经辨认死者是外地打工妹刘静,王亮随即叫刘静的胞兄刘沃自行将尸体领回去处理。
问题:
1、民警王亮的做法有何错误?为什么?(5分)
2、对水中尸体的现场保护,正确的做法一般是怎样的?(5分)
(四)某日,群众扭送了两名犯罪嫌疑人李日、张宁到公安局刑警队,刑警王令华、陈争分别单独对两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王在讯问李日时,李提出口渴想喝水,王说你不交代就别想喝水,并让李蹲在桌子底下限制其身体活动,李终因经不住口渴和长时间的蹲立,交代了犯罪情况。在作讯问笔录时,王令华记录了李的文化程度为“文盲”,并要求李在末页写上“以上笔录我看过,和我说的相符”字样并签名。然后王在笔录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和陈争的名字,并叫陈也按此方法在陈作的笔录上签上王的名字。
问题:刑警王令华和陈争的做法有哪些错误?为什么?(10分)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汉斯格罗斯;
2、正在实施;
3、抓住战机 及时破案;
4、外围现场 主体现场;
5、检察院;
6、两名;
7、6个月;
8、7人 10人;
9、罪该逮捕;
10、现场勘查笔录 现场照相。
二、名词解释
1、现场勘查:现场勘查,是指侦查人员依照法律的规定,运用侦查、技术手段、对犯罪现场进行的一种专门的调查研究工作。
2、侦查:指侦查部门实施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措施。
3、并案侦查:并案侦查是指侦查机关将两起或两起以上相互关联的犯罪案件合并起来一起侦查的谋略形式。
三、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对;
5、对;
6、错;
7、对;
8、对;
9、错;
10、对。
四、简答题
1、侦查学和刑事诉讼法学的关系:两者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研究同犯罪作斗争,虽各自研究对象不同,不能互相取代,但内容相互联系,目的是一致的。刑诉法学研究的诉讼原则、措施、程序,是侦查学研究侦查方法的法律依据。
侦查学研究的策略、手段、方法,又是实现诉讼原则、目的的基本保证。
2、分析犯罪人数的方法(试列五种):犯罪分子遗留在现场上的脚印;尸体身上伤痕和现场犯罪工具痕迹;犯罪分子遗留在现场上的物品;赃物的数量、体积和重量,结合犯罪分子的运赃方法;被害人提供的情况。
五、论述题(10分)
论依靠群众是刑事侦查工作的基础。
1、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路线,是一切工作取得成功的法宝;
2、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公安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
3、犯罪分子来自于群众也必然藏匿与群众之中,依靠群众能及时发现犯罪;
4、犯罪作为一种犯社会行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厌恶,群众有同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
5、群众的智慧为侦查工作提供帮助。
六、案例
(一)1、起伏变化规律;
2、区域分布不平衡规律;
3、辐射蔓延规律;
4、斗争消长规律;
5、季节相关规律。
(二、)此案现场是原始现场。因为现场在犯罪分子逃离后到勘查人员开始进行勘查前,没有受到认为非故意和重大自然力的破坏。犯罪分子向现场洒水行为仍属犯罪的后续行为,虽然可能破坏了原来的现场,但确又形成了新的现场。
(三)民警王亮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对水中尸体的保护原则是:流动水实施固定,静水维持原状。水库属静水,不应打捞,更不应自行辨认处理。正确的做法是维持原状,加强保护并及时报案。
(四)刑警的做法错误的是:不给水喝,限制在桌子底下,有变相刑讯逼供之嫌;“文盲”,与“以上笔录我看过,和我说的相符”自相矛盾;互相代签名
第四篇:侦查学总论试题及答案7
刑事侦查总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C)执行,不受逮捕。
A、人民检察院
B、人民法院
C、公安机关
D、武警部队
2、下列不属于《人民警察法》规定的行政处分的是(B)。A、警告
B、禁闭
C、记大过
D、撤职
3、行为人有下列行为,经警告无效,人民警察可以使用武器的是(D)。
A游行时不服从民警现场指挥
B、不服从治安管理 C、随意殴打他人 D、抢夺民警枪支,严重危害公共安
4、共同违反治安管理的,根据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A),分别处罚。A、在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B、行为的情节严重性
C、造成的损害后果
D、主观心态
5、对几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管辖的行政案件,在必要时可以由(B)管辖。A、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
B、主要违法行为地公安机关
C、违法行为人居住地公安机关 D、共同的上一级公安机关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安机关内设执法勤务机构警员职务的是(A)。A、大队长
B、一级警长
C、二级警长
D、三级警长
7、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A)情形的,从重处罚。教唆、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
B、平时表现不好
C、再次违反治安管理
D、主观恶性较深
8、、治安管理处罚的适用对象是(C)。A、违反治安管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单位 B、违反治安管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自然人 C、违反治安管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单位和自然人 D、违反治安管理并已够刑事处罚的单位和自然人
9、、公安部在(A)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公安工作,是全国公安工作的领导、指挥机关。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中央军事委员会
10、全下列属于约束性警械的是(C)。
A、高压水枪
B、催泪弹
C、警绳
D、警棍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1、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法定职责。(√)
1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和公安分局内设机构分为综合管理机构和执法勤务机构。(√)
13、人民警察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公民。(×)
15、人民警察因履行职责的紧急需要,遇交通阻碍时,可以优先通行。(√)
16、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依法实行现场管制,可以采取必要手段强行驱散,并对拒不服从的人员强行带离现场或者立即予以拘留。(正确)
17、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前一律应先行警告。(×)
18、人民警察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的行为,受法律保护。(√)
19、人民警察的任务包括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20、犯罪分子正举枪向人民警察准备射击的,人民警察可以直接使用武器。(√)
21、对违法犯罪分子逃跑的,人民警察可以使用武器。(×)
22、对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因违反治安管理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23、盲人或者又聋又哑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
24、对结伙斗殴或者其他寻衅滋事的案件,不适用调解处理。(√)
25、公安机关对年满70周岁以上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能决定行政拘留。(×)
26、督察机构有权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处置公民控告、申诉的情况进行现场督察。(√)
27、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的妇女实施违法行为的,不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
28、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29、行为人明知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如果该幼女是自愿,则不构成强奸罪。(×)
30、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处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人民警察警容风纪的基本要求是(ABCD)。
A、按照规定着装
B、持有人民警察证件
C、佩带人民警察标志 D、保持警容严整,举止端庄
2、下列选项关于公安部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A、公安部在国务院领导下 B、公安部主管全国的公安工作 C、公安部是全国公安工作的领导机关 D、公安部是全国公安工作的指挥机关
3、遇有下列(ABCD)情形之一,人民警察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使用武器。A、拒捕
B、**
C、越狱
D、抢夺枪支
4、公安机关因侦查犯罪的需要,必要时,可以优先使用有关组织和个人的(ABCD)。A、交通工具
B、通信工具 C、场地 D、建筑物
5、人民警察不得(ABCD)。
A、参加罢工
B、接受当事人请客
C、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
D、受雇于某组织
6、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关系(BCD)。A、互相监督
B、互相配合 C、互相制约
D、分工负责
7、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应当遵循(ABCD)的原则,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A、合法
B、公正
C、公开
D、及时
8、下列警务活动中,不属于督察机构职责的是(ABD)。A、勘查刑事犯罪现场
B、办理出国护照 C、纠正民警违反警容风纪的行为
D、监管犯罪嫌疑人
9、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有(AB)
A、警告
B、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C、收缴
D、没收
2、剥夺政治权利,是剥夺下列哪些权利(ABCD)。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C、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D、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一)简述犯罪预备的特征。
1、行为人已经实施犯罪预备行为。
2、犯罪预备行为必须在着手实行犯罪前停顿下来。
3、犯罪预备行为停顿在犯罪预备阶段必须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二)简述公安机关收集证据的基本要求。
1、公安机关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
2、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或者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
3、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并且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4、公安机关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时,应当告知其必须如实提供证据。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一)某甲,33岁,2005年因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2008年刑满释放。甲服刑前曾借给乙2000元钱。刑满出狱后,甲多次找乙索要,但乙以种种借口不予归还。2011年某日,甲再次到乙家索要欠款,乙不仅拒绝还款,还对甲进行辱骂。甲恼怒之下冲上去与乙撕扯在一起,撕打中,乙被甲绊倒,头部撞在桌角上,当即休克。甲上前查看,发现乙还有微弱呼吸,慌忙离开乙家,但想到自己2000元钱未讨回,于是又返回乙家,从乙家床头柜中翻出18000元现金后携款离去。乙妻回家后,见乙已死亡且家中凌乱,即以抢劫罪报案。后甲被抓获。
问题: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定性?为什么?本案存在哪些法定量刑情节? 答案要点:
1、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和故意杀人罪。(1分)
2、理由是:甲仅因逃债之事与乙撕扯扭打,意外造成乙死亡,本属于意外事件。但甲在其先行行为导致乙倒地休克,使乙的生命权利处于危险状态时具有作为义务。甲对其作为义务不予履行,导致乙死亡,属于不作为的间接故意杀人。(3分)
3、甲并不是有意将乙撞倒致其休克而取财,而是在乙死亡后,乘机到乙家中翻走现金18000元。没有使用暴力或者胁迫等手段窃取乙的财物,而是采取秘密手段窃取乙的财物,所以构成盗窃罪而不构成抢劫罪。(3分)
4、甲构成累犯。2005年甲犯的是故意犯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2008刑满释放后不满5年,于2011年又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符合累犯的特征。(2分)
5、对于甲,应以盗窃罪和故意杀人罪实行数罪并罚,且应当从重处罚。(1分)
(二)2004年8月19日上午11时50分,东方市农村信用社东方联社营业部主任王梅与司机赵东生从,东方市电业局收取现金、存单共计170.24万元集资款后,存放在营业部金库。下午1时50分,王梅上班后发现装有170.24万元现金及存单的钱袋丢失,于15时向信用社主任王兰西汇报,王兰西安排人员进一步查找未果后于17时向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报警。通过现场勘查,专案组分析认为,该案作案时间应在案发当日11时50至13时30分之间,犯罪分子系利用存放在营业厅的金库钥匙或自配钥匙作案。经排查得知,该信用社平时管理比较混乱,长期以来中午在金库存放大量现金,值班人员中午吃饭常离开单位,金库的两把钥匙没有遵守制度分别存放,金库密码也没有制定保密措施。侦查人员认为该银行内部职工王梅、路青、田丙亮、于登文四人具备作案条件,并开展了细致的调查工作,当晚24时许,王梅、路青二人因不具备作案时间被排除。田丙亮、于登文二人对此案失口否认,由于没有足够的证据认定,侦破工作一时陷入僵局。问题:
1、如何刻画本案的犯罪嫌疑人?
2、在侦查受阻的情况下,应采取什么措施尽快打破僵局?
3、请列出案件侦查终结的条件。答案要点:
1、本案的犯罪嫌疑人应为该银行内部人员,并有条件接触到金库钥匙。(2分)
2、在侦查受阻的情况下,应采取以下措施:(4分)(1)重新勘验现场,确定作案手段方法,分析作案人特点;(2)发动群众,扩大摸底排队工作范围,进一步发现犯罪线索;
(3)调整侦查思路,采取控制销赃渠道、在重点犯罪嫌疑犯人身边布控特情等有针对性的侦查措施;
(4)加大对重点犯罪嫌疑犯人的审查力度。
3、案件侦查终结的条件包括:(4分)(1)犯罪事实清楚;(2)证据确实、充分;(3)犯罪性质和罪名认定准确;(4)法律手续完备。
第五篇:教学提纲
教学计划
教学提纲
教学目的:
1.应对考试,学会答题,提高分数。
2.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拓宽知识面。
教学重点:古文和写作。
两者都需要大量阅读积累。
教学方法:查漏补缺 古文:
以教材所学课文为中心拓展阅读,每节课选讲两篇,兼顾历史性和趣味性。一篇精讲,包括字句、语法的分析,思想内容探讨。一篇略讲,介绍大概背景与内容,启发阅读为主。
要求:了解文章内容,记诵名句名段,抒写读后感想。
写作: 1.观察积累
(1)观察:主要是对人和客观事物特点的把握,包括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指对生活现象、自然景观、芸芸众生的观察;间接观察指在阅读中拓展视野,扩充见闻,积累对人生的体验,等等。
(2)积累:在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揣摩典范文章的表达方式;思考生活现象中蕴含的事理及积累个人对人、事、物的爱憎、好恶等情绪记忆。
要求: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①自己平时的见闻、感想、体会,可以是听到的别人说的觉得有意思的话,或者有意思的事,也可以是新闻、电视、网络中感兴趣的事物;②摘抄课内、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字、句、段。
2.审题立意
3.谋篇布局
4.表达方式
5.表达创新
6.文章修改
7.写作思维
有1的积累,2-7可通过教学快速提高。
教学计划
每周课程内容:
以湘宁的具体问题为先,随时调整课程内容,如课内试卷、习题讲解等。
1.五分钟回顾上一课程。
2.五题病句练习题(包括标点题目练习),现做现讲,分析错误类型——通过不断强化,做到考试中病句类型题目不失分!视情况补充考试题型练习和讲解。
3.两篇古文,一篇精讲,一篇略讲(有时配以诗词)——熟悉古文阅读方法,做到遇到古文阅读不害怕、不排斥。
4.拓展阅读,古今中外名篇美文赏析,兼讲写作方法——为写作积累素材,拓宽知识面,发掘兴趣点,提高文学素养。5.每一个月讲一个专题。
10月25日:
1.五句病句练习,检查上节课课程接受情况。2.古文:
结合课内《桃花源记》,精讲《五柳先生传》。
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小序,正文作一般赏析。
3.两组比较阅读赏鉴,同样的分析方法,一详一略,强化熟练运用的程度。(1)杜牧《题乌江亭》与王安石《乌江亭》与李清照《夏日绝句》(2)《越人歌》与席慕蓉《越人歌》 4.讲解文章与诗应用到作文里的方法。
5.根据上课情况以及期中考试内容布置作业。
11月1日:
1.作业检查与讲解。
2.五句病句练习,结合其他考试题型的练习。3.期中考试相关题目解答思路,包括作文。
4.王羲之《兰亭集序》与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5.陆游《沈园二首》与两首《钗头凤》。
6.根据上课情况以及期中考试内容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