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调查研究
关于《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调查研究
江苏省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 陈晓 215513
摘要 为了了解化工专业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情况,在08、09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分析化学的特点,分析了我校分析化学课程设置和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采取了相应的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 分析化学;教学改革;调查问卷
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获取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的科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化学化工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也是目前化学学科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由于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在化学检验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多年来,如何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化工分析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及方法,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为了了解我校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现状,我们对2008级和2009级讲授分析化学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为进一步探讨分析化学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供依据。
一、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我们选择了08级化工工艺和工业分析与检验、09级化工工艺和工业分析与检验四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对08级和09级全部学生共计135人发放了问卷,经回收、审查后确定有效问卷131份,回收有效率为97.4%。其中08级在校生72人,收回问卷70份;09级在校生63人,收回问卷61份。
二、问卷设计和调查方法
问卷共设计有15个问题。重点调查:(1)是否了解专业未来发展方向;(2)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3)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4)专业课老师上课的方式;(5)课程与所学专业内容的相关性;(6)课程对学生今后学习及工作的帮助作用。并对课程学习的收获和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本次调查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选取08级、09级四个已开设分析化学课程的班级作为调查对象,利用学生学期结束前时间发放问卷,填写结束后再收回。
三、数据统计及分析
本次调查共确定有效问卷131份。对于问题的回答统计见图1至图6。图1学生了解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图2学生觉得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图3学生对学习本课程的兴趣程度、图4学生对专业课教师上课方式的满意度、图5课程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图6是课程对学生今后学习及工作的帮助。
ABCDABCABC
图1 图2 图3
ABCAABCBC
图4 图5 图6 由图1、2、3、4、5、6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16.8%学生认为教材内容很难,73.3%学生认为教材内容难易适当。这是因为化工分析有着自身的一些教学特点:(1)涉及的知识面广,既有化学分析的内容,又有仪器分析的内容,其内容显得比较多、比较杂,造成学生们在学习时感到难度很大。(2)化工分析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既有大量的理论推导和计算,又有很多的实验数据,因此,学生对课程学习怀有浓厚和较大兴趣的只占了31.3%,而兴趣一般或不感兴趣的则占了68.7%,说明教材的难易程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存在一定的必然关系。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激励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只要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兴趣,他们就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2、调查结果显示,还有45.0%的学生对老师上课的方式基本酒意,说明教师还要研究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堂课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调查结果显示,32.1%的学生认为化工分析的内容与所学专业的联系不大,31.5%的学生认为课程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帮助不大。这主要是他们意识不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因而认为这门课可学可不学,学习没有兴趣。
4、目前我校在一、二年级开设化工分析实训的时间分别是二周和六周,实训时间相对偏少,这也是学生对理论课程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从学生的建议中看出要求适当延长实训时间,并增加理实一体化的课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工分析教学只有通过实验、实习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适当的实验、实习能帮助学生掌握并巩固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改革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目前我校分析化学课程设置和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实践性环节还是不够多;二是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实践措施: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分析化学在化工、制药、食品、环保等工业中的广泛应用,联系生产实例,突出专业特点,用大量的事实和实验演示来使学生对分析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生活中很多领域里分析化学的强大力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清楚地认识到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必须首先学好分析化学,将来自己所要从事的行业离不开分析化学课程所包含的内容,用职业目标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结合当前热门的绿色环保化学以及先进的检测手段,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查阅资料的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自己对课程实验的创新方法。
2、使用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课程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讲述课本中的内容外,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优化重组教学内容。在课堂讲课的过程中,注意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启发式、互 2 动式教学。教师积极尝试学生自主学习,将学生分成几个组,提倡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能够面向问题学习,提倡合作小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参与,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授课内容具体、形象,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如对于滴定分析方法的学习,可以将滴定过程用软件制作成动画,尤其突出滴定操作、终点判断等细节内容,加深学生对于测定原理的理解,这对于学生又好又快地掌握理论知识点和操作方法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分析化学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也提高了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
3、增加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环节促进理论教学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受课时和条件制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开设相应的实验课。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在前面各环节的培养中逐步形成和提高。实验教学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它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的特点。考虑到上述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分析化学的讲授过程中我们尝试使用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或放映有关录像片帮助学生了解并巩固理论知识。如教师在理论课堂上讲授酸碱滴定中滴定终点的确定是指示剂颜色发生突然变化的点。由于手边没有相关的酸碱溶液、指示剂及所需的实验物品,学生只能凭空地想象这种现象,没有感性的认识。如果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同地进行,教师按知识点去讲授理论,同时及时地让学生应用理论去实践,避免课堂学习氛围的干涩。二者同时进行,教师也省去了对实验原理的重复讲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比纯粹理论课效果要好得多。同时我们努力增加学生实习实训时间,除在三年级集中开设实训课时,为了便学生能顺利取得化学检验中级工技能证书,我们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开设化工认知和分析化学初级技能实训。
五、结束语
通过问卷调查及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作为讲授分析化学的教师,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让学生感到现在所学的一切知识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和才能发挥非常重要,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加大课程改革建设力度,使得分析化学课程建设在培养高质量实用型分析检验人才的同时还需要在学生就业后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进一步探索,从而构建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为教学目标,就业为目的的课程教学体系,使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芮光伟,蒋珍菊,岳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2]薛德平.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教材的编写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李英杰,张文治.陈国梁等.浅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高师理科学刊,2002,22,(4)
[4]田澍,顾学芳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化工时刊 2007年 第07期 [5]朱其永,徐博,许立,孙志梅,分析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 第05期
第二篇:《分析化学》课程简介
《分析化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方名称:《Analytical Chemistry》
开课单位:药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116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实验:48学时
学分:6.4分
适用专业:药物制剂、医学检验
教学目的:分析化学是药剂、药检、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了解分析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在医药学中的应用进展。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和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要有基本的了解。此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从而为其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内容简介:《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分析方法的科学。其任务是:
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及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本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定量分析和仪器分析。定量分析,主要讲授经典化学分析的内容,介绍定量化学分析中的几种主要滴定分析方法,重量分析法,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等内容;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化学和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本课程涉及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物质的光、电、声、磁、热等物理和化学特性对物质的组成、结构、信息进行表征和测量,是继《化学分析》后,学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分析技术。它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各类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树立“量”和“定量”的概念;逐步培养独立分析与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根据其自身特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采取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课堂教学形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内容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介绍为主,一般内容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方式上课。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分析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发美,5版,2003年。参考书目:《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赵清泉,5版,2003年。主讲教师:余兰 副教授周卿讲师娄方明讲师
第三篇:分析化学 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所属专业:材料化学 课程性质:基础课
学 分:3学分(54学时)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课程简介:
《分析化学》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包括经典的定量分析及仪器分析两部分,由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及理论、化学分析法、光学光谱法、电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五个主要部分组成。
通过经典定量分析的学习来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通过仪器分析的学习来使学生牢固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要有基本的了解。此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从而为其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目标与任务:
《分析化学》的目标和任务为:
1.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2.掌握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误差的表征及初步学会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3.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4.了解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
5.课程学习完成后,要求可以根据样品性质、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分析仪 器及分析方法。
6.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等
后续相关课程: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现代光谱分析、高等分析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是学习分析化学的基础,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现代光谱分析、高等分析是分析化学课程的进一步加深与提高。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化学与仪器分析(第一版),兰州大学王春明、张海霞主编 参考书:
[1] 陈兴国,何疆,陈宏丽,陈永雷.分析化学。第一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 武汉大学等.分析化学(上下册).第五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 四川大学.分析化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4] 邹明珠,许宏鼎,于桂荣.分析化学.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5] 张锡瑜等.化学分析原理.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 [6] 彭崇慧, 冯建章, 张锡瑜等.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7] 北京大学.仪器分析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8] 朱明华.仪器分析.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方惠群等.仪器分析原理.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绪论
1.1分析化学的定义、分类、任务和作用 1.2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1.3定量分析过程 1.4定量分析方法 1.5衡量仪器分析性能的指标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分析化学的分类、特点与作用;分析化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化学定量过程的一般步骤;衡量仪器分析性能的指标;了解分析化学在科研、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重点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特点与作用;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区别 【掌握】:分析化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了解】:分析化学定量过程的一般步骤 【难点】:衡量仪器分析性能的指标
第二章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2.1 测量误差的表征––—准确度和精密度 2.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3 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2.4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2.5 分析数据的处理*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准确度与精密度;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平均值的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离群值的检验
【重点掌握】:准确度和精密度;标准偏差;有效数字; 【掌握】:误差和偏差;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了解】:误差的分类、检验或消除误差的方法;
【一般了解】:正态分布;显著性检验;离群值的检验。【难点】:平均值的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离群值的检验
第三章 化学平衡
3.1平衡的基本概念 3.2 分析化学中的平衡 3.3 配位平衡、条件稳定常数以及影响因素 3.4 氧化还原平衡和条件电极电位* 3.5 沉淀的溶解平衡*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5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平衡的基本概念;活度和浓度的概念 ;酸碱平衡、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酸碱溶液pH的计算;酸碱缓冲溶液;分析化学中的络合物;络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络合物的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条件电极电位;氧化还原反应平衡;沉淀的溶解平衡;活度积和溶度积;条件溶度积;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重点掌握】:有关平衡常数的计算;活度和浓度的概念;酸碱平衡;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酸碱溶液pH的计算;酸碱缓冲溶液pH的计算;标准缓冲溶液;配位平衡;酸效应、络合效应与副反应系数; 【掌握】:离解平衡的概念; 【了解】: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一般了解】:氧化还原平衡;条件电极电位;沉淀的溶解平衡;溶解度、活度积和溶度积;条件溶度积
【难点】:化学平衡的处理方法;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酸碱溶液pH的计算;副反应系数以及影响因素
第四章 滴定分析
4.1 滴定分析法及有关基本概念 4.2 酸碱滴定法 4.3络合滴定法 4.4氧化还原滴定法* 4.5沉淀滴定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标准溶液的配制;酸碱滴定中的标准溶液;酸碱滴定原理;酸碱滴定法的应用;络合滴定曲线;络合滴定中的指示剂;终点误差;络合滴定原理;EDTA标准溶液的配置标定和样品前处理;络合滴定 法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体系;淀滴定法概述;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司法
【重点掌握】:滴定曲线;滴定中指示剂的作用原理;终点误差(林邦公式);准确滴定的判据;混合离子的分步滴定;控制酸度进行选择滴定 【掌握】: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了解】:标准溶液的配制;常用指示剂;
【一般了解】:滴定预处理;常见滴定体系;滴定的应用举例 【难点】:混合离子的分步滴定;控制酸度进行选择滴定
第五章 原子光谱分析
5.1原子光谱分析法基础 5.2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5.3原子吸收光谱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9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电磁辐射基础;原子光谱光学分析法基础;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发展概况及特点;原子发射光谱原理;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仪器;原子发射光谱定性、定量分析;原子发射光谱的干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概况及特点;原子吸收光谱法理论基础;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干扰效应及其消除方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实验技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灵敏度和检测限;原子荧光光谱法分析法*
【重点掌握】: 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发射、吸收、散射等)及电磁波谱;原子光谱产生涉及的原子结构、能级、光谱项的概念;影响谱线强度的各种因素及强度的表达式; 各种激发源(包括ICP)的基本原理、特点及适应性;内标法的原理、关系式及相关条件的选择;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原子谱线的宽度概念及变宽原因;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的概念、表达式及测量条件; 空心阴极灯、原子化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原子吸收光谱干扰及消除 【掌握】: 光学分析法分类;了解光谱法的基本仪器部件;原子光谱的产生原理、简单原子的光谱项及跃迁规律;谱线强度的表达式、意义、影响因素及应用上的局限性;原子光谱仪器的各部分基本工作原理、工作流程;光谱定性、半定量、定量分析
【了解】: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的区别;进行光谱定性、定量分析的附属设备 【难点】:光谱产生涉及的原子结构、能级、光谱项的概念;各种激发源(包括ICP)的基本原理、特点及适应性;内标法的原理、关系式及相关条件的选择;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的概念、表达式及测量条件;空心阴极灯、原子化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干扰及消除
第六章 紫外与红外分子吸收光谱分析
6.1分子光谱概述
6.2紫外分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6.3红外分子吸收光谱分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7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分子光谱概述;分子光谱的形成及简单分类;朗伯比尔定律;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主要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特征;溶剂的影响;部分有机化合物吸收波长的推算规则;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分子吸收光谱的应用;红外分子吸收光谱简介;红外分子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有机分子的重要基团频率;影响集团频率的因素;红外光谱分析仪;红外光谱定性、定量分析
【重点掌握】:朗伯-比尔定律;电子光谱的产生与电子跃迁类型;化合物结构与吸收信息的关系;影响紫外吸收的因素;紫外光谱定性定量分析;红外光谱产生的基本条件;常见基团的红外吸收带;影响基团频率的因素;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红外光谱技术应用,图谱解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掌握】:吸光度的加和性及朗伯-比尔定律的局限性;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
【了解】:光电检测器件;光度计结构;红外检测器件
【难点】:化合物结构与吸收信息的关系;影响紫外吸收的因素;基团频率与特征吸收;红外图谱解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第七章 核磁共振1H谱分析
7.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7.2 化学位移
7.3 自旋偶合和自旋裂分 7.4 一级谱图的特征和图谱解析简介 7.5 应用
7.6 核磁共振13C NMR简介*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核磁共振波谱法概述;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波仪器流程简介;化学位移;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有机化合物的化学位移;自旋耦合与自旋裂分;化学等价与磁等价;一级谱图的特征和图谱解析简介;核磁共振谱的应用;核磁共振13C NMR简介* 【重点掌握】:核磁共振原理;化学位移、自旋偶合及自旋裂分;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常见结构的化学位移;1H-NMR图谱结构解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掌握】:连续波NMR波谱仪;傅里叶变换NMR波谱仪 【了解】:复杂图谱的概念、自旋体系的分类及复杂图谱的简化
【难点】:核磁共振原理;影响化学位移的各种因素;自旋偶合、裂分的机理;一级图谱的裂分规律及应用;图谱解析及结构分析
第八章 质谱分析
8.1 方法概述
8.2 质谱裂解的基本知识 8.3 相对分子质量的确定 8.4 质谱中的主要离子类型 8.5 一些化合物的质谱裂解简介 8.6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8.7 质谱技术的应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质谱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发展概况及特点;质谱仪的工作流程、各主要部件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及性能;质谱峰的类型、离子碎裂途径及有机化合物的质谱;质谱法的图谱解析及基本应用;联用技术*
【重点掌握】:质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质谱图中出现的主要离子峰;有机质谱 7 断裂的主要类型及规律;质谱图谱解析的一般步骤。【掌握】:质谱仪结构;常见离子源;常见质量分析器; 【了解】:质谱联用技术
【难点】:离子源的基本原理、特点及适应性;质量分析器的基本结构、分析原理、特点及适用性;各类离子的碎裂机理及规律;质谱法的基本应用(分子量、分子式、结构式的确定)
第九章 电化学分析
9.1 电分析基础 9.2 电位分析法 9.3 电解分析法* 9.4 库伦分析法* 9.5 伏安分析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8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电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电化学电池、图示式及电动势;电极及其分类;电极电位;电位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直接电位法(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滴定法;电解分析法基础;恒电流电解法;控制电位电解法;法拉第电解定律;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方法;恒电流库仑分析;伏安分析法简介;直流极谱法;极谱定量分析原理与方法;极谱和伏安技术的发展
【重点掌握】:电化学池;半反应;双电层;电极的基本分类;电极电流的性质与符号;极化;电分析化学法分类;膜电位的产生;玻璃电极;晶体膜电极;流动载体电极的响应机理;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参数;直接分析法、标准曲线法、一次标准加入法等定量分析方法;电位分析的误差
【掌握】:基本电极过程;电化学池图解表;电分析化学法的特点和应用;金属基指示电极的类型;参比电极类型;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特点和应用
【了解】:其它电极分类法;气敏电极、酶电极和离子敏感场效应晶体管;电位滴定原理;电解分析、库伦分析法、伏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难点】:双电层及电极过程;电分析化学分类;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类型和响应机理;电位分析的误差
第十章 色谱分析法
10.1 色谱分析法概述 10.2 气相色谱分析 10.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8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色谱法的分类;色谱分离原理、色谱流出曲线及其描述;塔板理论、速率理论;分离度、色谱分离方程;色谱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气相色谱基本原理;气相色谱仪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影响气相色谱分离的因素和分离条件的选择;色谱柱的性能与选择;液相色谱的组成和各系统的工作原理;液相色谱柱的分离原理;液相色谱的类型
【重点掌握】:色谱的基本分离原理;色谱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分离度和基本分离方程;气相色谱仪器的流路、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掌握】:掌握色谱流出曲线(色谱峰)所代表的各种技术参数的准确含义;利用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方程判断影响色谱分离各种实验因素;色谱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在色谱实验条件优化中灵活应用速率方程;液相色谱基本原理、相关术语;不同类型分离方法的工作原理、特点
【了解】:保留指数的计算方法;评价固定相的各种指标;液相色谱的发展趋势。【难点】:塔板理论、速率理论方程与分离度和基本分离方程和相关计算;气相色谱常用检测器的工作原理、结构和性能比较;速率理论方程在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与选择中的具体应用
*选讲内容
制定人: 杨 东 审定人: 批准人: 日
期:
第四篇: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精髓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精髓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分析化学已经走出定性、定量分析的局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量”、“度”、“新”是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精髓,在教授学生分析化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过程中,要好好把握 “量”、“度”、“新”的输入。
[关键词]分析化学;量;度;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5-0104-02
我国化学前辈徐寿先生评价分析化学是“考质求数之学,乃格物之大端,而为化学之极致也”。考质求数即为定性、定量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分析化学已经走出定性、定量分析的局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分析化学[1]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确定物质在不同状态和演变过程中化学成分、含量、时空分布和相互作用的量测科学,旨在发展各种分析策略、原理和方法,研制各类器件、装置、仪器及相关软件,以获得物质组成和性质的时空变化规律。按照这个定义,分析化学是一门集研究分析方法、分析仪器、分析策略为一体的学科;同时,分析化学也是一门信息科学,分析化学工作者已不仅是单纯的分析数据提供者,而是有关化学信息的提供者、综合者和分析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参与者。徐光宪先生[2]在全国分析化学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建设发展战略研讨会指出,21世纪化学的核心任务已经演变为广义分子的合成化学和广义的分析化学,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已涉及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资源和能源科学、医药和食品的检测、工业制造品的质量监控、毒品的分析监控、法医的鉴定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几乎所有方面。也正因为如此,分析化学是许多专业包括化学、化工、生物、医药、地质、能源、环境、材料、食品等的必修课程。为了把分析化学教学工作做好,很多同行进行了关于分析化学理论[3-7]、考试[8-9]、实践[10-12]等方面教学方法的探讨,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本人从事分析化学教学多年,教授过不同专业包括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环境监测、地球化学、核化工与核燃料的分析化学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对不同的专业也有共性,即分析化学中关于“量、度、新”的阐述。
首先,在分析化学教学中注重“量”的概念的输入。定量分析是分析化学的基本任务。“量”的概念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就是准确定量。初级分析中使用量杯、烧杯、托盘天平;到了分析化学阶段就使用移液管、容量瓶、滴定管、分析天平,在滴定分析时注重1滴、半滴、1/4滴溶液加入的变化;现在,分析化学进入分析科学阶段,取样量甚至是以微升、纳升计量。而待测组分的含量也从常量组分到微量组分,再到痕量、超痕量组分的分析,现阶段已经涉及单细胞、单分子、单原子分析。不管在哪个阶段,哪个层次,分析化学都讲究分析结果的准确定量。“量”的概念中第二方面含义是粗略估计物质的容量、质量,比如,对于1毫升、1升、1克、10克……的容量和质量有大致的估算,对样品中组分含量、性质,以及含量和性质对分析测试信号的影响有粗略的估量。一个巧妇,能不经意地把一盘菜炒得口味合适,这是一种意识,而不是依赖看得见的某个具体数据;而分析化学中对物质的容量、质量、性质以及参数对分析信号的影响的粗略估量也需要经过长期、认真的实验体验才能培养出来。“量”的概念中第三方面含义就是精确表达分析结果,即注意实验结果的表达方式、误差的合理表达、有效数字的正确使用。实验结果的表达要符合实际情况。另外,真值是未知的,类似数学极限的概念。任何一个分析结果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差,正确地表达分析结果的误差很重要。结果表达中,有效数字位数的选择不同,误差的大小就不同,有效数字的取舍应根据给出的实验条件确定。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关于“量”的三个方面的含义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使其通过学习和实验,准确的了悟和把握分析化学中“量”的概念。
其次,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对分析化学中的“度”的掌握。“度”即为衡量,在分析化学中意为分析。浅层次的“度”是指对物质进行测定,包括物质的定性、定量、结构分析;更深一层的含义是对测定结果的分析。也就是说,分析不仅仅是被动地提供物质的定性、定量、结构数据,分析工作者更要主动地提出问题、综合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进一步解决问题。在给学生授课的时候,要让学生对分析化学“度”的更深层的意义即对分析结果的分析有深刻的认识。例如,针对某地区大米中镉超标的问题进行研究,不是简单地提供大米中镉的含量,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要针对整个课题做系统性研究。1.有代表性样品的采集:不仅采集稻米,还要采集与稻米息息相关的土壤、稻田水、空气等样品。2.测量所有样品中镉的含量及其他理化性质:不但要测定稻米、土壤、稻田水、空气中镉的总量,还要系统地测定不同深度土壤,空气中不同颗粒物的镉含量,测定稻田水、土壤、空气颗粒物中不同形态的镉含量。3.综合分析:讨论稻米中镉含量与土壤、稻田水、空气中总镉含量相关性如何,与土壤、空气颗粒物中不同形态镉的相关性如何,与土壤、稻田水其他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如何,从而确定镉的来源,危害程度,迁移、转化状态,最后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降低稻米中镉含量的措施。这才是一个分析化学工作者针对这个课题该做的完整的工作。这样讲授分析化学中的“度”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到分析化学这门学科的任务、特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尺度,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注重教学内容的出“新”。创新是任何一门学科的灵魂。在分析化学授课过程中,除了教授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以外,还要注意补充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比如要做分析化学的信息化、智能化、微流控芯片化、在线化、实时化、原位化、仿生化、高灵敏化、高选择性化、高通量化、无损化等概念的介绍。在讲课中注意时效性例子的引入,比如,介绍1999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发生的二恶英污染饲料事件,是分析化学家鉴定了二恶英的结构,从而拯救了比利时;介绍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三位科学家都是因为率先建立了新的测定生物大分子的方法而获此殊荣;介绍2009年三位科学家因为各自独立的核糖体研究成果成为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还介绍生化武器、人类基因组工程的成就以及在医学研究、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等。当然,这种“新”内容的引用要与所授课程的内容相联系才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比如,在讲解分析结果表达方式时讲到物质中氮的测定结果可以以NH3,NxOy,N2,N,蛋白质等方式表达,但是,2009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就是由于分析奶粉中蛋白质含量时,以氮元素含量代替了蛋白质含量表示分析结果,被不法商家钻了空子引起的。所以,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如何进行分析结果的表达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俞汝勤院士[13]谈到现阶段国际国内分析化学改革的一些新动向时,就指出分析化学教育要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进行教授,要在教学中引入社会项目,引入时效性案例分析等。尹筱莉[14]在谈到化学老师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时也强调要充分使教学内容新颖化、生活化。在讲授过程中引入与时俱进的实效性案例,一方面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能扩展学生视野,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总之,“量”、“度”、“新”是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精髓,在教授学生掌握分析化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过程中,要好好把握 “量”、“度”、“新”的输入。
[ 注 释 ]
[1] 庄乾坤,刘虎威,陈洪渊.分析化学学科前沿与展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25.[2] 徐光宪.对分析化学教学的两点初浅看法[J].大学化学,2008,23(2):1-10.[3] 吴硕,刘志广,宿艳,等.分析化学“翻转课堂”的尝试与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5(1):53-56.[4] 樊铁波.分析化学课教学改革浅议[J].教育探索,2007(5):38-39.[5] 黄丽英,杨宝华.浅谈高校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J].教育与职业,2012(12):131-132.[6] 郭祥群.浅谈课程教学核心知识与知识网络建构――以分析化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9(1):32-35.[7] 郭祥群.分析化学教学体系重构之思考[J].大学化学,2008(5):7-10.[8] 吴性良.改革分析化学课程考核方法的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2001(1):163-164.[9] 萨木嘎,赵智宏.关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考试改革的设想[J].大学化学,1999(3):23-24.[10] 姚思童,张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0(3):23-27.[11] 徐守芳,陆宏志.以科研促教学:新型分析方法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体现[J].化学教育,2014(2):8-10.[12] 王忠美.论高职学生分析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4):156-157.[13] 俞汝勤.漫谈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J].大学化学,2008(5):1-6.[14] 尹筱莉,孟凡丽.对化学教师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的实践之评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9(1):57-59.[责任编辑:钟 岚]
第五篇:分析化学习题集
分析化学习题集
一、选择提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 方法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B。系统误差包括操作误差 C。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 D。系统误差呈正态分布
2.从精密度好就可以判定分析结果可靠的前提是(B)
A. 偶然误差小 B。系统误差小 C。平均偏差小 D。标准偏差小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 准确度高,一定需要精密度高;B。进行分析时,多事误差是不可避免的;C。精密度高,准确度一定高;D。精密度高,系统误差一定小
4.下列各项造成系统误差的是(C)
A. 滴定终点与计量点不一致;B。把滴定后的液面读数15.65读成15.63;C。把未经恒重的NaCl基准物标定AgNO3标准溶液;D 把滴定管的读数14.37误记为15.37 5.下列各项造成偶然误差的是(D)
A 天平称量时把13.659g记录为13.569g;B 称量时不正确地估计天平的平衡点;C 称量时有吸湿的固体时温度有变化;D 在称量时天平的平衡点稍有变动 6.下列各项中属于过失误差的是(A)
A 实验中错误区别两个样品滴定终点时橙色的深浅;B 滴定时温度有波动;C 滴定时大气压力有波动;D 称量吸湿性固体样品是动作稍慢 7.置信区间的定义是(A)
A 测量值出现在一定范围内的可能性的大小,通常用%来表示;B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C 仪器测量的最小分数值;D 滴定分析中指示剂的变色区间 8.对某试样进行3次平行测定,其平均含量为0.3060,若真实值为0.3030,则(0.3060-03030)=0.0030是(C)
A 相对误差 B 相对偏差 C绝对误差 D 绝对偏差 9.分析结果出现下列情况,(C)属于系统误差
A 试样未充分混匀;B 滴定时有液滴溅出;C 称量时试样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 D 天平零点稍有变动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A 误差是以真值为标准的,偏差是以平均值为标准的,实际工作中获得的“误差”,实际上仍然是偏差;B 随机误差是可以测量的;C 精密度高,则该测定的准确度一定会高;D 系统误差没有重复性,不可避免
11.定量分析工作要求测定结果的误差(D)
A.越小越好;B 等于零;C 无要求;D 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12.甲、乙二人同学分析一矿物中含硫量,每次采样3.5g,分析结果的平均值分别报告为:甲:0.042%;乙:0.04201%,问正确报告应是(B)
A 甲、乙二人的报告均正确;B 甲的报告正确;C 甲、乙二人的报告均不正确;D 乙的报告正确
13.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关系是(D)
A 精密度高,准确度一定高;B 准确度高,精密度一定高;C 二者之间无关系;D 准确度高,精密度不一定高
14.滴定分析要求相对误差为±0.1%,若使用灵敏度为0.1mg的天平称取试样时,至少应称取(D)
A 0.1g B 1.0g C 0.05g D 0.2g 15.下列情况中,使分析结果产生正误差的是(AB)A 用HCl标准溶液滴定某碱样,所用滴定管未用原液润洗;B 用于标定标准溶液的基准物在称量时吸潮了;C 以失去部分结晶水的硼砂为基准物,标定盐酸溶液的浓度;D 以EDTA标准溶液滴定钙镁含量时,滴定速度过快
16.分析某样品得到四个分析数据,为了衡量期精密度优劣,可用(C)表示。A 相对误差 B 绝对误差 C平均偏差 D 相对误差 17.下列各数中,有效数字为四位的是(D)
-1-1 A pH=12.04 B c(H+)=0.0008mol.L C 6000 D T(HCl/NaOH)=0.1257g.mL
18.由测量所得的下列计算中,每一个数据最后一位都有±1的绝对误差,在计算结果X中引入的相对误差最大的数据是(A)
A 0.0670 B 30.20 C 45.820 D 3000 19.某样品的两次平行测定结果为20.18%和20.12%,则其相对误差为(C)A 0.3% B 0.2978% C 0.305% D-0.30% 2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误差是以真值为标准的,偏差是以平均值为标准的,实际工作中获得的“误差”,实际上仍然是偏差; B 对某项测定来说,它的系统误差大小是不可测量的;C 对偶然误差来说,大小相近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机会是均等的;D 标准偏差是用数量统计方法处理测定的数据而获得的
21.分析测定中的偶然误差,就统计规律来讲,以下不符合的是(A)
A 数值固定不变 B数值随机可变
C 大误差出现的概率小,小误差出现的概率大;D 数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均等 22.下列各项定义中不正确的是(D)A 绝对误差是测定值与真值之差; B 相对误差是绝对误差在真值中所占的百分率; C 偏差是指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 D 总体平均值就是真值 23.可用下列何种的方法减免分析测试中的系统误差()
A.进行仪器校正 B.增加测定次数 C.认真细心操作 D.测定时保持环境的湿度一致
24.在进行样品称量时,由于汽车经过天平室引起天平震动是属于()A.系统误差 B.偶然误差 C.过失误差 D.操作误差
25.测定试样中CaO的质量分数,称取试样0.9080g,滴定耗去EDTA标液20.50mL,以下结果表示正确的是()
A.10% B.10.1% C.10.08% D.10.077% 26.下列表述中,最能说明偶然误差小的是()
A.高精密度 B.与已知含量的试样多次分析结果的平均值一致 C.标准偏差大 D.仔细校正所用砝码和容量仪器 27.分析天平的分度值是()
A.0.01g B.0.001g C.0.0001g D.0.00001g 28.准确量取溶液20.00mL溶液,可以使用的仪器有()A.量筒 B.滴定管 C.量杯 D.移液管 29.下列仪器中可以放在电炉上直接加热的是()
A.量杯 B.蒸发皿 C.瓷坩埚 D.容量瓶 30.下列情况所引起的误差中,不属于系统误差的是()
A.移液管转移溶液之后残留量稍有不同 B.称量时使用的砝码锈蚀 C.滴定管刻度未经校正 D.以失去部分结晶水的硼砂作为基准物质标定盐酸 31.随机误差是由一些不确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2.050 x 10是几位有效数字()A.一位 B.二位 C.三位 D.四位
32.用25mL移液管移出的溶液体积应记录为()mL A.25.0 B.25 C.25.00 D.25.000 33.由计算器算得(2.236*1.1124)/(1.03590*0.2000)的结果为12.00562989,按有效数字运算规则应将结果修约为:(C)
A.12.006 B.12.00 C.12.01 D.12.0 34.有关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以下描述正确的是(B)
A.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可以减小系统误差; B.做空白实验可以估算出试剂不纯带来的误差; C.回收试验可以判断分析过程是否存在随机误差; D.通过对仪器进行校准减免随机误差
35.在滴定分析中,化学计量点与滴定终点的关系是(D)
A.两者必须吻合 B.两者含义相同 C.两者互不相干 D.两者愈接近,滴定误差愈小
3+36.EDTA滴定Al可用的滴定方式是(B)
A.直接滴定法 B.返滴定法 C.置换滴定法 D.间接滴定法
37.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
A.反应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 B.反应速度必须足够快 C.反应产物必须能够与反应物分离 D.有适当的指示剂可选择
2+38.将Ca 沉淀为CaC2O4沉淀,然后用酸溶解,再用KMnO4标准溶液直接滴定生成的H2C2O4,从而求得Ca的含量。所采用的滴定方式是()
A.沉淀滴定法 B.氧化还原滴定法 C.直接滴定法 D.间接滴定法 39.物质的量浓度是指()
A.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物质的质量 B.单位质量的物质中所含被测物质的物质的量 C.单位质量的溶液中所含物质的质量 D.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被测物质的物质的量 40.欲配置500mL0.2mol/LHCl溶液,应量取12mol/L浓HCl体积为()A.0.84mL B.4.2mL C.8.4mL D.12.6mL 41.已知浓度的标准NaOH溶液,因保存不当吸收了二氧化碳。若用此NaOH溶液滴定HCl溶液,则对分析结果有何影响(C)
A.无影响 B.不确定 C.偏低 D.偏高 42.化工生产区严禁烟火是为了(C)
A.文明生产 B.节约资金 C.防止火灾 D.消除腐败
43.根据气体物料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在生产实际中广泛应用各种(A)进行分析鉴定。A.仪器分析法 B.化学分析法 C.燃烧分析法 D.吸收分析法 44.在300nm波长进行分光光度测定时,应选用(C)比色皿。A.硬质玻璃 B.玻璃 C.石英 D.透明塑料 45.在测定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不属于操作错误的是(C)
A.称量某物时未冷却至室温就进行称量 B.滴定前用待测定的溶液淋洗锥形瓶 C.称量用砝码没有校正 D.用移液管移取溶液前未用该溶液洗涤移液管 46.工业废水样品采集后,保存时间愈短,则分析结果(A)A.愈可靠 B.愈不可靠 C.无影响 D.影响很小 47.下面说法正确的是(D)A.冰箱一旦电源中断时,应即刻再接上电源 B.冰箱内物品宜装紧凑些以免浪费空间 C.除霜时可用热水或电吹风直接加热 D.冰箱一旦电源中断时,需要稍候
5-2分钟以上才可接上电源。
48.一旦发生火灾,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A)灭火器进行灭火并报警。A.适当的 B.最好的 C.泡沫式 D.干粉 49.(A)不属于胺类化合物。
A.氨水 B.胺盐 C.酰胺 D.氨基酸 50.(D)不属于吸收光谱法
A.紫外分光光度法 B.X射线吸收光谱法 C.原子吸收光谱法 D.化学发光法
51.(A)中毒是通过皮肤进入皮下组织,不一定立即引起表面的灼伤。A.接触 B.摄入 C.呼吸 D.腐蚀性 52.下列做法错误的是(D)
A.不用手直接拿取任何试剂 B.手上污染过试剂,用肥皂和清水洗涤 C.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缓慢加入水中 D.边吃零食边观察实验的进行
53.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NaOH溶液时,取用的邻苯二甲酸氢钾试剂的规格是(A)A.GR B.CP C.LR D.CR 54.用EDTA的标准溶液,滴定一定量的含钙试样溶液,以EDTA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滴定达终点时消耗的体积,计算试样中的钙含量,属于(A)结果计算。
A.直接滴定法 B.返滴定法 C.置换滴定法 D.间接滴定法 55.一组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好,但准确度不好,是由于(C)
A.操作失误 B.记录错误 C.试剂失效 D.随机误差大 56.在国家、行业标准的代号与编号GB/T18883-2002中GB/T是指(B)
A.强制性国家标准 B.推荐性国家标准 C.推荐性化工部标准 D.强制性化工部标准
57.国家标准规定的实验室用水分为(C)级。A.4 B.5 C.3 D.2 58.分析工作中实际能够测量到的数字称为(D)
A.精密数字 B.准确数字 C.可靠数字 D.有效数字 59.标准是对(D)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
A.单一 B.复杂性 C.综合性 D.重复性 60.使用浓盐酸,浓硝酸必须在(D)中进行。
A.大容器 B.玻璃器皿 C.耐腐蚀容器 D.通风橱 61.用过的极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应(C)A.倒入密封的下水道 B.用水稀释后保存 C.倒入回收瓶中 D.放在通风橱保存
62.由化学物品引起的火灾,能用水灭火的物质是(D)
A.金属钠 B.五氧化二磷 C.过氧化物 D.三氧化二铝
63.化学烧伤中,酸的蚀伤,应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用(B)冲洗,再用水冲洗。A.0.3mol/L HAc溶液 B.2%NaHCO3溶液 C.0.3mol/L HCl溶液 D.2%NaOH溶液
64.普通分析用水pH应在(D)
A.5-6 B.5-6.5 C.5-7.0 D.5-7.5 65.试液取样量为1-10mL的分析方法称为(B)
A.微量分析 B.常量分析 C.半微量分析 D.超微量分析
66.在不加样品的情况下,用测定样品同样的方法、步骤,对空白样品进行定量分析,称之为(B)
A.对照试验 B.空白试验 C.平行试验 D.预试验 6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PH为11.32,读数有四位有效数字; B.0.0150g试样的质量有4位有效数字; C.测量数据的最后一位数字不是准确值;
D.从50mL滴定管中,可以准确放出5.000mL标准溶液 68.滴定分析中,对化学反应的主要要求是(A)
A.反应必须定量完成 B.反应必须有颜色变化 C.滴定剂与被测物必须是1:1的计量关系 D.滴定剂必须是基准物
69.在滴定分析中,一般用指示剂颜色的突变来判断化学计量点的到达,在指示剂颜色突变时停止滴定。这一点称为(C)
A.化学计量点 B.滴定误差 C.滴定终点 D.滴定分析 70.直接法配置标准溶液必须使用(A)
A.基准试剂 B.化学纯试剂 C.分析纯试剂 D.优级纯试剂 71.将称好的基准物倒入湿烧杯,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是(C)A.正误差 B.负误差 C.无影响 D.结果混乱
72.现需要配置0.1000mol/L K2CrO7溶液,下列量器中最合适的量器是(A)A.容量瓶 B.量筒 C.刻度烧杯 D.酸式滴定管 73.计量器具的检定标识为绿色说明(A)
A.合格,可使用 B.不合格应停用 C.检测功能合格,其他功能失效 D.没有特殊意义
74.递减法称取试样时,适合于称取(B)A.剧毒的物质 B.易吸湿、易氧化、易与空气中CO2反应的物质 C.平行多组分不易吸湿的样品 D.易挥发的物质 75.优级纯试剂的标签颜色是(D)
A.红色 B.蓝色 C.玫瑰红色 D.深绿色 76.属于常用的灭火方法是(D)
A.隔离法 B.冷却法 B.窒息法 D.以上都是 77.下列各种试剂按其纯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是()1.分析纯 2.化学纯 3.实验纯 4.优级纯
A.1,2,3,4 B.4,1,2,3 C.4,3,2,1 D.4,2,1,3 78.在实验室中,皮肤溅上浓碱时,用大量水冲洗后,应再用(B)溶液处理。
A.5%的小苏打溶液 B.5%的硼酸溶液 C.2%的硝酸溶液 D.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
-379.34X10有效数字是(A)位。A.2 B.3 C.4 D.5 80.PH=5.26中的有效数字是(B)位。A.0 B.2 C.3 D.4 81.比较两组测定结果的精密度是(B)
甲组:0.19%,0.19%,0.20%,0.21%,021% 乙组:0.18%,0.20%,0.20%,0.21%,0.22% A.甲、乙两组相同 B.甲组比乙组高 C.乙组比甲组高 D.无法判别 82.分析某药物的纯度时,称取样品0.3580g,下列分析结果记录正确的是(C)A.36% B.36.4% C.36.41% D.36.412% 83.实验中测的石灰石中CaO含量为27.50%,若真实值为27.30%,则(27.50%-27.30%)/27.30%=0.73%为(B)
A.绝对误差 B.相对误差 C.绝对偏差 D.标准偏差 84.酸碱滴定法进行滴定,消耗溶液体积结果记录应保留(A)
A.小数点后2位 B.小数点后4位 C.二位有效数字 D.四位有效数字 85.用称量绝对误差为0.1mg的天平称出的50mg(以克为单位表示的质量),正确表示结果为(C)
A.0.5000 B.0.500 C.0.0500 D.0.0050 86.下列数据中具有三位有效数字的有(A)
-3 A.0.350 B.1.412*10 C.0.1020 D.PKa=4.74 87.下列论述中错误的是(C)
A.方法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B.系统误差包括操作误差 C.系统误差呈现正态分布 D.系统误差具有单向性
88.可用下属哪种方法减少滴定过程中的偶然误差(D)
A.进行对照试验 B.进行空白试验 C.进行仪器校准 D.进行多次平行测定 89.滴定分析中,若试剂含少量待测组分,可用于消除误差的方法是(B)A.仪器校正 B.空白试验 C.对照分析 90.某产品杂志含量标准规定不应大于0.033,分析4次得到如下结果:0.034、0.033、0.036、0.035,则该产品为(B)
A.合格产品 B.不合格产品
91.NaHCO3纯度的技术指标为≥99.0%,下列测定结果哪个不符合标准要求(C)A.99.05% B.99.01% C.98.94% D.98.95% 92.(C)是质量常用的法定计量单位。
A.吨 B.公斤 C.千克 D.压强 93.通常用(B)来进行溶液中物质的萃取。
A.离子交换柱 B.分液漏斗 C.滴定管 D.柱中色谱 94.下列氧化物有剧毒的是(B)
A.Al2O3 B.As2O3 C.SiO2 D.ZnO 95.沉淀重量分析中,依据沉淀性质,由(C)计算试样的称样量。
A.沉淀的质量 B.沉淀的重量 C.沉淀灼烧后的质量 D.沉淀剂的用量 96.常温下,下列哪种溶液能盛放在铁制或铝制容器中的是(A)A.浓硫酸 B.稀硝酸 C.浓硝酸 D.稀盐酸 97.0.1mol/L的下列溶液的PH值最小的是(B)
A.(NH4)2SO4 B.H2SO4 C.NH3.H2O D.NaOH 98.下面不宜加热的仪器是(D)
A.试管 B.坩埚 C.蒸发皿 D.移液管
99.实验室安全守则中规定,严格任何(B)入口或接触伤口,不能用试验器具代替餐具。A.食品,烧杯 B.药品,玻璃仪器 C.药品,烧杯 D.食品,玻璃仪器 100.滴定度是指(A)
A.与1mL标准溶液相当的被测物的质量 B.与1mL标准溶液相当的被测物的物质的量 C.与1mL标准溶液相当的被测物的量 D.与1mL标准溶液相当的被测物的基本单元数
101.干燥器中的变色硅胶有效时的颜色是(A)A.蓝色 B.红色 C.黄色 D.绿色 102.下列单质有毒的是(C)
A.硅 B.铝 C.汞 D.碳
103.下列仪器中可在沸水浴中加热的有(D)
A.容量瓶 B.量筒 C.比色管 D.三角烧瓶 104.使用碱式滴定管正确的操作是(B)
A.左手捏于稍低于玻璃珠近旁 B.左手捏于稍高于玻璃珠近旁 C.右手捏于稍低于玻璃珠近旁 D.右手捏于稍高于玻璃珠近旁 105.下列仪器中,使用前需用所装溶液润冲的是(B)A.容量瓶 B.滴定管 C.移液管 D.锥形瓶 106.指出下列滴定分析操作中,规范的操作是(A)A.滴定之前,用待装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三次 B.滴定时摇动锥形瓶有少量溶液溅出 C.在滴定前,锥形瓶应用待测液淋洗三次
D.滴定管加溶液不到零刻度1cm 时,用滴管加溶液到溶液弯月面最下端与“0”刻度相切
107.下列气体中,既有毒性又具可燃性的是(C)A.O2 B.N2 C.CO D.CO2 108.配置好的HCL需贮存于(C)中。
A.棕色橡皮塞试剂瓶 B.白色橡皮塞试剂瓶 C.白色磨口塞试剂瓶 D.塑料盆
二、填空题
1.正态分布规律反映出
随机 误差的分布特点。2.定量分析中,影响测定结果准确度的是
系统 误差;影响测定结果精确度的是 随机 误差。
3.要提高测定过程中的准确度一般可采用以下三条途径 对照试验、回收试验
和
空白试验。
4.滴定管的读数常有±0.01mL的误差,则在一次测定中的绝对误差可能为 ±0.02 mL。常量滴定分析的相对误差一般要求应≤0.1%,消耗滴定时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必须控制在 20 mL以上。
5.在定量分析运算中弃去多余数字时,应以“四舍六入五留双” 的原则,决定该数字的进位或舍去。
6.测得值与真实值符合的程度为准确度。准确度的高低主要是由 系统 误差所决定的,但也包含 随机 误差。
7.系统误差包括如下几方面误差: 方法误差、仪器误差、试剂误差、和 操作误差。系统误差的特点是 重复性 和 可测性。
8.在分析化学中,将测定结果与客观存在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值称为 绝对误差。当其数值为正值时,通常说分析结果 偏高 ;反之,则说分析结果 偏低。
三、判断题
1.判定的精密度好,但准确度不一定好,消除了系统误差后,精密度好的,结果准确度就好。()
2.分析测定结果的偶然误差可通过适当增加平行测定次数来减免。()3.将7.63350修约为四位有效数字的结果是7.634.()4.标准偏差可以使大偏差能更显著地反映出来。()
5.两位分析者同时测定某一试样中硫的质量分数,称取试样均为3.5g,分别报告结果如下:甲:0.042%,0.041%;乙:0.04099%,0.04201%。甲的报告是合理的。()
6.溶解试样的水中含有干扰组分所引起的误差为系统误差。()7.滴定管读数的最后一位估计不准确,属于随机误差。()8.基准物质应具备主要条件是纯度高。()9.滴定管的初读必须是“0.00mL”。()10.滴定分析具有灵敏度高的优点。()11.定量分析就是指的重量分析。()
12.用蒸馏水和样品所做的试验称为空白试验。()
13.用移液管吸取溶液时,右手拿移液管,左手拿洗耳球。()14.洗干净的玻璃仪器,其内壁应被水均匀润湿而不挂水珠。()15.所谓化学计量点和滴定终点是一回事。()
16.所谓终点误差是由于操作者终点判断失误或操作不熟练而引起的。()17.用浓溶液配置稀溶液的计算依据是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18.滴定管、移液管和容量瓶校准的方法有称量法和相对校准法。()19.玻璃器皿不可以盛放浓碱液,但可以盛放酸性溶液。()20.在没有系统误差的前提条件下,总体平均值就是真实值。()
21.在进行某鉴定反应时,得不到肯定结果,如怀疑试剂已变质,应做对照试验。()22.配置硫酸、盐酸和硝酸溶液时都应将酸注入水中。()23.微孔玻璃坩埚和漏斗常用于过滤、洗涤和燃烧沉淀。()
24.固体试样的粒度和化学组成不均匀,质量大,不能直接用于分析化验,常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符合测定要求。()
25.天平的灵敏度越高越好.()26.取用腐蚀性试剂应佩戴橡皮手套。()
27.企业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和产品的质量情况制定适当低于国家或行业同种产品标准的企业标准。()
28.纯水制备的方法只有蒸馏法和离子交换法。()
29.国标规定,一般滴定分析用标准溶液在常温(15-25℃)下使用两个月后,必须重新标定浓度。()
30.在重量分析法中,沉淀的颗粒度越大,沉淀的溶解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