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环流模式图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环流模式图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王 曦
(古城高级中学 北京 100043)
摘 要:地理环流模式图是针对自然地理教学内容所创造的一种“纲要信号”式的教学方法。本文从实际的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出发,以案例的形式研究了地理环流模式图在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地壳的运动的实际教学操作环节中所呈现的突出特点,并探讨了利用地理环流模式图的优势和局限性。关键词:地理环流模式图;自然地理教学;纲要信号法 引 言
在对地理必修一模块教学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各组成要素以及(各自然综合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这种内部的联系是物质运动的必然结果①。平时在上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这部分自然地理教学内容时,发现这些要素内部和要素与要素之间均存在着复杂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关系,要想将其一一解释透彻,就需要通过一些教学方法来解决,而其中之一的重要方法就是地理环流模式图。地理环流模式图
在实际的地理教学的过程中,灵活优选和组合地理教学方法是上好一节地理课的前提,而“纲要信号法”就是一种提纲挈领地概括教师所讲内容的图表,它以简单的符号,关键性的语言文字和简洁的示意图等各种形式,把教科书大段大段需要记忆的内容概括成简单的“纲要信号”。这些信号形象、直观、充分地利用了形象思维、事象联系以及视觉记忆等人类思维和记忆所具有的特点,因此教学效果明显②。在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中,构建合理的模式图,是探究自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和规律,学习自然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③。因此,它是“纲要信号”教学方法的最典型体现,地理环流模式图最大的特点,是在处理教材大段大段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上有独到之处,它充分利用了因果、联想和记忆等几种方法,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教学生学会分析、概括和表达地理原理、方法的能力,长此以往能使他们的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地理环流模式图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一般来说,地理环流模式图由以下几部分组成:①自然地理的要素或事物,在这里的要素或事物可以指多种,随环流模式图表达的自然地理现象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用大写字母指代;②自然地理要素或事物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运动”和“交换”在自然世界中是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可以 ①② 刘南威等.综合自然地理学[J].科学出版社,1993(9):53.陈澄主编.新编地理教学论[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2-83.③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编.学习探究诊断 地理必修1[J].地质出版社.2011(8):40.用动态的符号简要地表示,一般来说用箭头来表示“运动”和“交换”,一般情况下用单向箭头,但若自然地理要素或事物间有多重的“运动”和“交换”,也可以用双箭头来表示此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地理环流模式图
3.1 地理环流模式图在“大气的运动”教学中的应用
“大气的运动”这部分知识较难,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才可以逐步掌握,若在此部分教学内容中穿插使用地理环流模式图,则可收到化繁为简、由难变易的教学效果。(1)“热力环流”
套用上地理环流模式图后,如下图2所示。
图2 “热力环流”地理环流模式图
其形成的特点是:
a.让学生从直观上意识到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低压上升,高压下沉”,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这一原理形成的原因;
b.经教师点拨,让学生从感观上明确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风”是指近地面而非高空的“风”,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异;
c.此环流模式图可以为后面学习“三圈环流”的知识打下基础,让学生明确什么是“高空”,什么是“近地面”。(2)“三圈环流”(以中纬环流圈为例)
中图版教材在第37页对三圈环流的原理作了详尽的阐述①,并且画了示意图加以说明,但是由于平面图形的缺陷,还是不能完全阐释清楚某些细节性的知识,但是用地理环流模式图可以破解这些难题。如图3所示。
① 王民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必修第1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6):37.图3 “三圈环流”地理模式图
其形成的特点是:
a.根据“热力环流”环流模式图所打下的基础,让学生明白“三圈环流”所指的“气压带和风带”是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如中纬环流圈中,30度附近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60度附近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b.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风的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异,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形成中纬西风带。
当然,在“大气的运动”这一知识的教学中,有很多处都可以用到地理环流模式图,如“海陆风”“热岛效应—城市风”“季风环流”等,用处十分广泛,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3.2 地理环流模式图在“水的运动”教学中的应用
“水的运动”这部分知识难易适中,但需要学生具备初步的区域地理部分的知识,所以可以在环流模式图中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来帮助学生建立某一“区域”的概念。(1)“水循环”(以海陆间循环为例)
中图版教材利用海陆间水循环的示意图例科学地解释了水循环的过程和原理①,而套用上地理环流模式图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水循环的变式,提高解题能力,如图4所示。
图4 “水循环”地理环流模式图
其形成的特点是让学生知道海陆间循环的整个过程和相应的环节名称,并且与初中所学的区域地理知识挂上钩,让学生可以辨别哪些区域地理事象所表现的是海陆间大循环等。(2)“洋流”(以南太平洋中低纬环流为例)
中图版教材在第48页利用“洋流环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的分布图”对洋流的分布作了解释②,但是如果地理测试时针对某一区域测试洋流,学生未必会,原因在于学生对于区域定位以及由整体化归局部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而用地理环流模式图可以初步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图5所示。
①②王民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必修第1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6):47.王民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必修第1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6):48.图5 “洋流”地理环流模式图
其形成的特点是:
a.在地理环流模式图上添加“赤道”和洋流环流中心的纬线,经过解题训练的学生可以迅速定位南北半球;
b.定位出环流的区域位置后,可以利用地理环流模式图记忆洋流名称,如①是西风漂流,②是秘鲁寒流,③是南赤道暖流,④是东澳大利亚暖流。
c.可以明确南北向的洋流性质,定出赤道后根据洋流性质定义可知,②是寒流而④是暖流。
3.3 地理环流模式图在“地壳的运动”教学中的应用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这部分知识的特点是杂、碎,不易统筹,教师宜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统筹兼顾,而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中,利用地理环流模式图就是综合兼顾的较好应用。如图6所示。
图6 “岩石圈物质循环”地理环流模式图
其形成的特点是:
a.帮助学生统筹联系内外力作用的相关原理和知识点,可将相关知识点容纳到该图中,可概括,可延伸,锻炼了学生概括、分析和表达地理问题的能力。b.可在原有环流模式图的基础之上添加其他环节,并合理说出这些环节添加的依据,锻炼学生阐释地理问题的能力。结 语
从上述的案例分析中得知,地理环流模式图在处理不同的自然地理的过程和原理上,都具备不同的特点和效果,最终可以体现化繁为简、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有效教学效果的功能。但是地理环流模式图的局限性在于在一定程度上组碍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对于同一幅地理环流模式图如何做到科学的因材施教,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4
参考文献
刘南威等.综合自然地理学[J].科学出版社,1993(9):53.陈澄主编.新编地理教学论[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2-83.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编.学习探究诊断 地理必修1[J].地质出版社.2011(8):40.王民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必修第1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6):37,47,48.
第二篇:浅析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思?S导图是一种促进学习和思考的有效工具,把思维导图应用于地理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帮助师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策略,促进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思维导图为我们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地理教学;应用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一种先进的记录笔记方法;权威专家倾情推荐的快速学习方法之一;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每个人绘制的思维导图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有效的学习技巧,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增强记忆、改善思维品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集中精神听课的时间,大约是15-20分钟。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力分散、走神的现象是很正常的。为了集中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来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同时,思维导图的应用,也可以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学会左右脑并用、手脑并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原则
(一)思维导图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帮助学生设计、思考、讨论、反馈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优势。思维导图软件MindMapper,在国内外很多院校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为我们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注重学习情感体验。思维导图需要制作者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良好的从属关系概念,学生在刚刚接触思维导图死难免出现从属关系颠倒、关键词漏落或错误、记忆混乱等问题。
(二)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
思维导图可以作为本节课最直观的脉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所学知识和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在地里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没学完一节后自己动手做一张思维导图,内容包括学到的难点、要点、概念等。从近几年地理试题可以看出,各地都非常注重对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创新的思维活动的过程。结合实际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对基础知识点掌握较好的前提下,遇到考查多个知识点的题或知识点间跨度较大的题时,便没了做题思路,无从下手,不知道题目从哪里破解。
(三)思维导图可以促进师生交流,增强小组合作学习
在应用思维导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进行思维导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作积极正面的引导,并指导和回答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从学生上交的思维导图作业中,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过程。学生也可以互相观看绘制的思维导图,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在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头脑风暴”的教学策略,大家就同一个主题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绘制的思维导图是集体共同的结果,从而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一个标准的思维导图,在听课的过程中,就自己所绘制的思维导图,把听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如讲述到行星运动特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运动特征”下划横线,然后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运动特征的分类勾画出来,如: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
三、运用思维导图的应用
(一)运用思维导图,提高课后知识复习的效率
思维导图的一大作用就是帮助记忆,学生可以通过回顾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串联记忆,提高复习效率。先自己尽可能地会议更多的知识点,在查看教材或笔记进行完善、补充与细化,最后补充复习要点以拓展内容最终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通过画思维导图,可以突破简单学习的阶段,达到有效的系统学习。可以将所学知识点联系起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能够建构系统性的、体系性的知识框架,对碎片化的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使重难点内容能一目了然。使学生能把知识点连成线,再由线结成网。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在知识网中寻找知识点间的联系,提取所需信息,目标更加明确。
(二)制作并应用思维导图的现实意义
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会学、乐学、爱学。思维导图可以把教材中的大篇幅文段转化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图,化繁为简,重难点突出,减轻学生记忆的压力,消减学习的畏惧心理。研究表明,制作思维导图时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激发负责抽象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右脑,加深记忆。从而增强学习积极性、成就感和自信心。在成就感和自信心增强之后,学生会主观认为学习变得更加轻松了,这会再次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能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锻炼了思维。不但使思维变得清晰有条理,而且会增强思考问题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而提高做题的效率和准确率。一旦形成良性循环,便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更注重对知识进行有效梳理,对知识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结语
建构思维导图可以将杂乱无章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总结,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时要着重强调知识内在的固定逻辑结构。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实际应用中要不断探索,扬长避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华娟.何不让思维插上翅膀--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14).[2]齐伟.概念图/思维导图(4)――概念图/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J].教育技术导刊,2005,(8).[3]陈徐贤.影视资源在地里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1(2)44-45.
第三篇: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区域教学中的应用(推荐)
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区域教学中的应用
齐河县鼎新中学
王传良
概要:初中学生面对纷繁的知识和有限的时间,知识学的越多,笔记记得越多,思维反而愈加混乱。尤其到最后复习阶段,经常出现学生慌乱焦躁的思想状况。即使学习优秀的学生,也宁愿陷入题海中,似乎多做了题心里就有了着落,但错误重复出现,无论基础还是能力都没有明显提高。在这个知识和信息时代,让学生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本课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不同的学习手段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体系和网络,并将其转化为思维导图。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学会将思维导图的方式尽可能多的应用于生活和学习的各方面,从而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效率。
本文针对初中区域地理复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的策略:以思维导图引导教材案例复习;以思维导图搭建区域地理思维框架;以思维导图指导区域地理考查应用。对思维导图在区域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力求为区域地理复习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关键词:思维导图 联想创造 区域地理
一、思维导图之于初中地理学习的意义
背景:思维导图是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研究人类学习的本质过程中,发现协同运用人类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技巧,能够提高思维的效率,同时他又受到达芬奇所做的有关笔记的启发,不断研究脑科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信息论,记忆技巧,理解力和创意思考及一般科学,形成了思维导图的初步设想。此后东尼·博赞将其运用于训练一群被成为“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的族群,这些平时被称为失败者或曾被放弃的学生能够很快变成好学生,甚至可以使部分同学成为佼佼者。1971年东尼·博赞开始将他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慢慢形成了放射性思考和思维导图的概念。
意义:人类从一出生即开始累积这些庞大且复杂的数据库,大脑惊人的储存能力使我们累积了大量的资料。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状的辐射性思维表达方式,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将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
新课程理念为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的区域地理教学带来重要的变化。《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7~9年级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可以说,初中区域地理几乎覆盖了整个初中地理教学,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它是初中地理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课程标准》还规定:除北京、香港、澳门、台湾和极地地区外,“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按照这一理念,教材中的具体“区域”只是“案例”,是学习的载体,是要通过深入学习案例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并能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国内外思维导图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和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在不同类别的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以及运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兴趣、学习思维的影响,以期能更有效地推进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以此推广到其它学科,以期为学生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国内引进思维导图及应用的大致过程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 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大量的500强企业。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东尼·博赞。中国应用思维导图大约有20多年时间。广东等地利用思维导图开展记忆力培训,许多大学都成立了相关的协会,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已经有教师和研究生已经在研究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北京,上海,广州,山东等地的中小学教师都在学习和使用思维导图。而我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校也在积极的推广和研究思维导图。这一切都表明思维导图在我国已经初见端倪,研究者规模日益壮大,说明其价值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很多的教师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近几年,国内做的一些研究,大多利用思维导图辅助教与学。如在科学课程和理科课堂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表示出概念间的复杂关系,在英语课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记英语单词,在写作指导中利用思维导图的图式结构辅助组织语言材料等。相对而言,现行研究对思维导图的应用主要是于放射性思维范畴内研究,较多强调树状结构的发散联想,忽视应用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左右脑同时运作;在强调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是脑神经元的天然结构标志的同时,忽视这种天然结构所依存的“天然环境”,以及在特定环境中事物存在于原生态结构形式之外的各种“变式”。思维导图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优势,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形象的思考,整理所学的知识内容和收获。
思维导图的诞生初期,完全是手绘作品。而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如Inspiration、MindMan等思维导图软件的逐步流行,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更多的是瞄准计算机软件应用方面的研究。的确,应用思维导图过程中,计算机的作用的确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思维导图的整理、保存和方便复制、快捷传播。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问题: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在学习某一具体区域时,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并在以后独立认识一个新的区域时,知道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认识和解释一个地区的区域特性,从哪里和怎样获得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而我们的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学习个案时似乎都明白,但遇到新的区域却不会知识迁移。这种现象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到的区域地理知识比较零散,知识间逻辑关系不清晰,没有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是思维能力较差,在面对新的区域问题时,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认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区域问题。
初中地理是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教学内容。不论是世界区域地理,抑或中国区域地理,都具有以下特征:知识内容上,几乎都囊括了区域地理的诸多要素,如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人口、经济、工业、农业等;知识能力上,区域地理均是从位置和范围出发,建立区域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的地理景观、地理分布的感性认识,以及形成地理特征、地理联系的理性认识;教学重点上,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强调区域特征及其差异性,如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寒”等。因此,对区域地理的复习,要实现《课程标准》的“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的课程目标,就不能只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地理课本,而是应重视对案例区域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从案例区域的资料中抽取具有共同意义的、便于迁移的区域知识、技能、方法等,建立知识框架与体系,促使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在新意义上的建构,做到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这也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难点所在。
目标:使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起源、思维方法、应用制作方法;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手段;应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写总结、汇报成果以改善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兴趣、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能力,实现与新课程标准的接轨。提高记忆能力和建构生成知识网络,改 变过去学生单线思维的状态,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联想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地理的效率。
内容: 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探究学习,是主要解决的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可从以下三方面的应用。首先让学生了解怎样画出最简单的思维导图,掌握绘制思维导图最简单的方式方法。然后针对不同的地理知识,进行思维导图训练和学习,通过这个过程中建立“全局”观,在熟练应用思维导图的同时,掌握地里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区域地理的部分,通过思维导图的训练,掌握区域要素之间的联系性,体会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四、应用方法: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思维导图可以应用到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画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章节的复习、概念间的对比、知识的归纳总结、地理专题的复习等。长期运用这种学习策略,可以很好地促进知识的结构化,使知识的获取、存贮、提取更便捷高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画的思维导图中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以及地理逻辑思维情况并及时予以评价、指导。
与传统的复习方法相比,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如何快速的阅读和信息整理,如何确定主题和关键词。这都要求学生把知识进行转化,同化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简单的摘录。思维导图式的复习使学生复习的思路可视化,通过关键词和核心内容的查找确定,可以更好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加以深化。
五、基于思维导图的区域地理复习模式
1.以思维导图引导教材案例的复习
虽然《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的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但课本中的案例是区域地理的学习载体,不论是世界区域还是中国区域,都需要选择不同区域划分的案例,以此作为区域学习的平台,学生在对具体案例的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学习该类型区域的方法,进而学会将知识方法迁移,能够自主地学习其他类似区域。
如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作为一个大洲学习的案例,通过对该洲的学习,不仅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点,同时也为地区和国家地理区域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本章教材共分两节,思维导图归纳教学知识点如下。通过这些教材案例的复习和分析,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步骤:先从位置和范围入手,进而研究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人文环境要素包括人口、民族、文化、经济(农业和工业)、交通等。只是不同的区域在区域要素分析的侧重有所不同,如俄罗斯侧重自然要素中的矿产资源和人文要素中的交通;巴西则侧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及其所产生的人地矛盾问题。在中国区域地理中则更加突出该区域的特征和核心,如新疆是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等。
2.以思维导图搭建区域地理思维的框架
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从以具体区域为基点的教学向以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技能为基点的教学转变。区域地理复习更要突出和强化这一变化,通过对案例的复习让学生归纳和掌握有关的地理原理和学习方法,在处理新的区域地理个案时,知道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
(1)搭建区域地理要素及其联系的框架
区域地理的复习实际上是对不同区域类型的把握:如世界区域地理的洲、地区和国家,中国区域地理的跨省区域、省级区域和省内区域,它们基本上都是沿着“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环境特征”这样的内容线索来组织教材。我们可以利用发散思维导图来构建知识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例如,知道区域地理要素主要有哪些;每个要素包括哪些方面;各区域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等(如图)。学生通过复习之后,在以后独立认识一个新的区域时,知道要从哪方面去认识、获取、解释相应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
(2)搭建以区域特征为中心的区域地理思维框架
在资讯日渐发达的今天,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学生对世界或中国的一些区域已具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感性认识往往是该区域的某些突出特征,是学生感兴趣又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方面。复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区域地理学习的逆向思维模式:以主要区域特征为中心,并以此追寻出主导因素(往往是由该区域的地域性即位置和范围造成的),按照区域地理的综合性,糅合区域地理各要素,去分析、解释和解决区域地理问题。
如《黄土高原》一节,教材是由“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四个部分组成。“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导致这一特征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种原因,并由此分析位置和范围对该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人类最终如何因地制宜的改造和利用该区域。
这种逆向地理思维可以绘制如下的思维导图:
3.以思维导图指导区域地理的考查应用
复习应从区域地理出发,最后再回到区域。从区域出发是指,复习世界和中国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通过对区域地理案例的复习,建构区域地理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回到区域主要是指区域地理的考查应用。区域地理考查,重在考查学生区域地理的思维方式,或利用一些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以此作为背景材料,将所学区域地理知识运用到复习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例题:读图,回答问题。
(1)台湾的粮食作物主要发布在(地形区),最主要的原因是:。
(2)台湾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地形区),台湾树种种类丰富的最主要原因是。
(3)台湾的工业区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形区),最主要的原因是。
附参考答案:
1.西部平原
台湾西部平原地势平坦
2.台湾山脉
台湾山脉海拔高,垂直差异明显
3.西部平原
矿产资源丰富,农业发达,为工业发展和城市形成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本题实际考查学生的就是农业、工业和城市的分布及其主导因素。影响工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但具体到某一特定区域,可能就只是其中一两个因素占主导地位,或者是问题的回答只需要针对其中某个因素做阐述。学生可以绘制如下思维导图。
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结合例题提供的图片、文字材料,学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解读。如问题3:工业的影响因素中,交通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只要有优越的交通优势,资源和市场问题都可以解决,日本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但本题中,交通和资源相比较,资源(包括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图2)的优势更为巨大,问题的回答也就应围绕这一因素来进行。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环节中,还有很多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地方:如区域差异性的对比分析;学生复习成果展示等等。区域地理教学是初中地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去寻求更加理想、更具实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六、实验反思
通过课题“思维导图”在地理学习中的不断推进和实施,得出如下结论:
1.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呈现出生机和活力,尤其在让学生合作探究共同学习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去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在思维导图的训练过程中,学生能亲历、感悟知识联系和逻辑思考的过程,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都需要靠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来完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不仅如此,随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控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也大幅提升,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四篇: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杨村九中
云凤芝
内容提要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以其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新颖、课堂信息量大、节约课堂时间等优势 ,确立了现代教学手段中的主要地位。但现阶段的多媒体教学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本文分析了多媒体在地理教学应用的利和弊 ,探讨了多媒体教学应用中出现的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一、突破时空限制,形成空间意识
二、提高兴趣 突破重难点
三、刺激学生的感观,提高课堂效率
四、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令人始料不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的领域。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在地理教学中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它使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视讯等多种媒体,可以同时调动学生视、听、说等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使学生能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利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优势。
一、突破时空限制,形成空间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远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中学地理教学某些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大尺度、长时间(或瞬时)的地理现象全貌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如地球运动、大陆漂移、火山地震等。采用传统教学媒体表现这些地理过程和现象,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使用多媒体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媒体的不足,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动与静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同学的感性认识,使抽象问题迎刃而解。如“地球的运动”,是空间性极强的内容,采用三维动画,可先精确地建立和设置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数据模型,采用3DS可打点光源的优点,便可以很好地表现这些内容,又如“地形的变化”一节,是初一地理教学最为抽象的内容之一。而利用二维动画软件制作的“褶皱和断层”,岩石受力变形的过程“加速”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明了。“海底扩张和消亡边界”,学生可清楚地“看到”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大陆板块受挤上拱,岩浆动态上升与循环的情景。此外,复杂图像的绘制,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岩石标本的微观结构剖析,海陆变迁等,都可由多媒体处理解决。老师边演示边讲解,只须按几个键,就能生动地展示平时需花好几倍时间才能讲清楚的问题。
二、提高兴趣 突破重难点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运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轻松的音乐所造成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长时间的学习注意力。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自行编制地理课件,可以很好地体现授课教师的设计意图,有效地组织和切换信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可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达到加深印象的效果。如初中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节,在讲解乞拉朋齐多雨的原因时,我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性和渐变性,模拟地形雨的变化过程,加上文字的说明,箭头的运动方向,展示迎风坡湿润气流,降水多;背风坡是干燥气流,降水少。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地形雨的形成过程,重点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我在讲授《地球的运动》一课时,我考虑到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且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单从课本文字上看,学生根本不能理解。为此,课本上共配备了大大小小13幅图,以及地图册,但是,课本插图和地图册上的图都是平面图,而且有些图的信息容量大,不便于学生进行读图分析。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让学生从中观察到地球运动的整个变化过程,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地球运动的方向、与太阳的运动关系及其影响等原本较抽象的知识。学生可以形象直观的看到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所以很快就将这个重难点突破了。
三、刺激学生的感观,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播,教学手段十分单调:粉笔、黑板、挂图。再高明的教师在黑板上画的地图再漂亮也只是静态的图像,这样既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对地理形态的变化规律也难以理解。而如果使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将图片制作成动画,生动形象地演示地理形态的变化,既直观形象,又简单省事,而且还更受学生欢迎。例如,我在讲授《西双版纳》时,就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如望天树、绞杀植物、独木成林、亚洲象、绿孔雀、卷尾猴等,同时配上优美动听的葫芦丝,接着又播放了一段傣族泼水节的视频。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许多学生看得如痴如醉。因为有了强烈的视觉、听觉刺激,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习效果当然就可想而知了。而这样的效果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
例如:介绍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原因时,它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出长江水系图,用闪烁的方法显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即异常以上的干支流、以及北面的汉江和南面的鄱阳湖和洞庭湖两大水系。教师很容易给学生介绍清楚,在有些年份,流域内猛降暴雨,三股主要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使长江干流出现特大洪水。课件中采用加大或变化字体;变换字体颜色;设置动画等多种手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直观,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认识当今世界的资源、环境、人口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教学中,如果单靠教师讲,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而且也由于没有直观的视觉冲击,认识不到当今社会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在教授《长江沿江地区》的时候,先在课堂上播放了大量有关长江流域“乱砍滥伐现象”、“三峡水库漂浮垃圾”、“疯狂的采沙船”、“ 酸雨造成的破坏”等图片,学生们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然后,我趁机组织学生展开了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该如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学生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的站起来发言。讨论完之后,我要求学生将我们的建议整理好,写成一篇调查报告。还要求学生回家向父母、亲戚、朋友广泛宣传环保理念,以实际行动争当环保小卫士。通过这次活动,班上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平时做到不乱扔乱吐。这堂课的意义无疑是深远的!
第五篇: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云安中学
李天桂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的运用于现代教育中,如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已成为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本文从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实用性出发,分析了多媒体技术对地理理教学的作用,并就如何将多媒体技术技术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地理教学;应用
多媒体(Multimedia)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教学课件从符号、图形、色彩、声音、节奏等多方位的视觉和听觉心理功能进行设计和开发,还要根据不同 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最合适的媒体。教师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应该提示学习环节,如做笔记、看图、阅读、思考、活动,设计好自动播放的时间,留有足够的学生活动时间,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校计算机网络教育系统中,让学生提前进入信息世界,可随时取阅教师教案,进入各类资源库,使学生不断的摄取和处理信息,丰富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1.1 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可通过三维影视宏观纵览地理环境,微观放大展示地理模型、标本,使地理课堂比较生动和直观地模拟地理现实。此外,它使媒体转换更方便迅速,可代替教师现场的讲解、板书和演示,尤其对重复授课多的地理教师来说,大大减轻了教师重复、繁杂而机械操作的劳动。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获得了丰富而直观的教学信息,增加了地理课堂教学容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1.2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前的导入对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事件充满好奇心,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憧憬。教学中,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CD、VCD、摄像系统等都将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有一节《地球的运动》,若老师在课前先准备有关我们人类到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天空及地球的自转或公转等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先播放,然后引出所学的内容,这种新颖的导入可紧紧地套住学生的注意力,自发产生一种对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的兴趣,如果教师边用鼠标在屏幕上引导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地球的运动特点,并由此引申到地球的运动特征对我们人类生活的影响,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地理的感性认识,激发探索地理奥秘的激情。
1.3、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介绍讲解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人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人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人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4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介绍京杭运河时,用重新着色、闪亮来突出京杭运河北起通县,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配以闪烁五大水系)。这样就可以克服了传统地图内容繁多,重点不突出的弊病。在介绍长江流域有那些主要支流时,用闪烁来突出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和洞庭湖、汉江、赣江和鄱阳湖它们的位置。介绍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也可以闪烁出宜昌和湖口所在的位置。这样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
以上是我对多媒体教学的几点认识,虽多媒体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认真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对现代教育必定会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