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

时间:2019-05-15 05:2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

第一篇:学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

学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

【摘要】在学业水平测试全面展开的背景下,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在关注学生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思维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分层备学、合作交流、探求新知,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数学学科的独特价值,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一步发展,真正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以达到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学业水平测试;以生为本;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9-0042-03

【作者简介】韩克山,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如皋,226532)副校长,高级教师,如皋市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数学教学。

为了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测,江苏省教育厅率先出台了《关于建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的意见(试行)》,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参加学测的对象、学测科目及学测结果的运用等。从文件可以看出,学测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入高校继续深造的重要门槛。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结合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实际,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功能价值,着重考查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适度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数学知识应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以生为本,问题导向,减负增效”是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恒守的教学理念,它是学校课改推进、落实现代教育思想的依据。[1]

一、以生为本,个性学生分层发展

在学测背景下,由于考试的压力,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的态度理应会有很大的改观。但通过课堂常规检查及几次模拟学测考试的成绩可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其主要原因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原有数学基础薄弱,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效率无明显改观。要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教师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分层发展。

(一)精心设计,分层备学

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思维经验都各不相同,数学的学习不应该成为一种统一化、模式化的程序,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原有基础、学测考纲及课程标准等精心制作备学单,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备学。[2]所谓“备学”,是相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让学生在课前根据备学单,为新课的学习进行的一种准备。如等差数列学测要求是B级,具体说明是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能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下是等差数列教学之前,基于学生基础、学生特点及学测说明而设计的一份备学单:

下列三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作答,第三个问题必须作答,答对或全部作答的加分。

问题1:学校报告厅的座位前十排的座位数分别是36、38、40、42、44、46、48、50、52、54。你认为第十一排的座位应该是多少呢?写出你的观点,并与同学分享。

问题2:小明职校毕业后每个月都到银行把自己的部分工资存起来,第1-4个月他存款的金额分别为500、550、600、650,第6-9个月存款分别为750、800、850、900,如果按照小明一贯的思维,你认为小明第5个月应该存多少呢?请写出你的理由。

问题3:上面两个问题中涉及的两个数列如下:

(1)36、38、40、42、44、46、48、50、52、54……

(2)500、550、600、650……

两个数列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用数列有关的符号表示出来。

职校生大多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够,学生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三个问题的总要求是针对学生实际而设置的,带有一定的灵活性。既有弹性任务又有硬性任务;既考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又暗示了对学生的评价,这样的要求学生易接受,也容易达到教学的目的。问题1和问题2都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例子,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逻辑。问题3在层次上更进一步,其实是问题1和问题2的总结。三个备学问题既是同类问题,又有区别。但无论哪个问题,目标都直指等差数列概念的本质,都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

(二)尊重经验,读懂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每一个学生的备学程度各异,在课前进行备学作业的批阅中,教师要尽量读懂学生的个性备学。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关注学生对所学新知的兴趣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大限度地依据学生的备学情况,进行教学预案的调整。在上述备学作业的批阅中,笔者经常发现:问题1和问题2备学都能正确作答,观点理由都很充分。问题3的第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都能概括出来,第二个问题学生用数列的符号语言来概括规律还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只会用如“38-36=40-38=……”“550-500=600-550=……”的形式表示,甚至有些学生留白在那里。分析其原因,就是学生虽然知道了数列项与项之间的规律,但对数学的符号语言较难适应。教师在课上引导学生进行概念探究时,对问题3可以进行如下调整:

下面两个数列(1)36、38、40、42、44、46、48、50、52、54……(2)500、550、600、650……请指出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归纳第n项an与第n-1项an-1之间的关系,你认为n可以取哪些值?

这样,学生很快就归纳出“数列(1)具有an-an-1=2,数列(2)具有an-an-1=50,并且n必须大于等于2”的结论。应该说这样调整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归纳,学生自然而然生成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

二、关注过程,教学内容动态生成(一)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学业水平测试说明》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仅要解决纯数学性的问题(如等差数列求和),还要解决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充分发掘出数学问题的“原型”。在学生小组内交流时,各组也会形成有代表性的问题。[3]如在教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时候,可设计以下两个例题:

1.已知等差数列{an}中,a1=1,a10=10求S10。2.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枝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下面一层多放一枝,最上面放有12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多少枝铅笔?

例题1是公式的直接运用,要求学生能运用前n项和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例2是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自己确定数列的首项、末项、项数等,建立等差数列模型,然后运用前n项和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这就要求学生能利用数列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都是学测考纲规定的,并没有提高或降低难度。只不过例1是纯数学性的问题,例2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例2因为数列的首项、末项的确定可能有两种情况,学生之间小组活动时必然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所以引入实际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交流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二)质疑问难,相互补充

新知获得之后,学生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问题,教师要及时、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之间的质疑问难,让学生相互解决各自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疑惑之处,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如上述例2中,学生提出我们怎么知道放了120层的问题,这时教师应及时抛出如果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不是尖的而是平的,并且正好可以放2枝铅笔,那么n又等于几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效果会怎样呢?学生这时马上七嘴八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少了一层,有的说没有变化。就在大家说将V形架的下面锯掉一层正好符合时,教师再进一步抛出两个问题:1.如果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不是尖的而是平的,并且正好可以放100枝铅笔,那么n又等于几?2.如果我们把V形架去掉,干脆放到地上,最下方放120枝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下面一层少放两枝,最上层为50枝,一共有几层?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还可以借鉴刚才的经验顺利解决,但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马上又露出了疑惑的神情。这时教师要及时地点拨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两个问题的不同点在数列的公差不再是原来的公差,已有条件变成了一个等差数列首项为50,公差是2,末项为120,要我们求项数的问题。学生通过再讨论得到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入手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从而得到了正确的结论。所以,课堂上教师及时从学生的问题中衍生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必然深刻,学生课堂上的收获必然是丰厚的。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每一节数学课,学生都能用自己的速度和方法进行数学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也会有相应的提高。教师在设计相应的开放性练习题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进而作适当的拓展延伸,这有利于学生整体数学素质的提高,并能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如在“等比数列通项公式”这节课结束前,引入课本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问题,让学生反思为什么会万世不竭?真的会万世不竭吗?有没有可能会竭呢?抛出这样的问题既可以让学生理解当首项为正数时如果公比大于0小于1,则每一项会越来越小;公比大于1,则每一项会越来越大,也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数列极限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此类教学改革实践,应该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学科积极应对学业水平测试的主要策略。作为数学学科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切体会教育部门实施学业水平测试的初衷,以学生为主体,在关注学生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思维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数学学科的独特价值,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一步发展,真正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以达到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思乐.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教皈依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2]刘红.备学应从教材蕴含的意图入手[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5(8).[3]黄安成.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挑战竞争 师生双赢――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改进课堂教学[J].数学通报,2004(8).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思考

2013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思考

王平杰

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较为贴切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问题,应该是我们一线教师长期思考的话题。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结论的平衡

传统课堂教学目标,主要在知识的传承和技能的训练上。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具备着传递性特点。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被确定在以知识传承为载体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影响上。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新课程课堂教学应该具备着主体性特点。

传统课堂教学在承担着知识的传承的任务的同时,又认为所要传承的知识已经被系统化呈现在教材之中,所以,传统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教教材”。新课程课堂教学,由于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和影响素质,所以,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质就应该是“用教材教”。以前笔者一直认为自己是教“物理”的,现在则觉得是在用“物理”去教授一些其他东西。

传统课堂教学注重的是所要传承的结论性知识;新课程课堂教学注重的是这些结论性的知识的获得过程。

与新课程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目标,在注重过程的同时,不应该忽视结论性知识的把握,而是应该在过程与结论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二、教学设计: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综合性过程。在上课前,需要对课堂教学做精心的设计。

传统的课堂教学预设,讲究的是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看,传统的课堂教学预设,把浓重的笔墨落在了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上,这不失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做法,其中不乏合理、科学的因素,我们也从这样的做法中汲取到很多教学经验。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要求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乃至相应的预设等,都必须做出新的认识。与新课程的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预设,不仅要预设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更要预设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途径。

传统的课堂教学预设,对于达成知识传承这一教学目标来说,应该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一味追求预设的周密,往往会把原本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演绎为呆板的“教案表演剧”;一味排斥课堂教学中偶发的与教学预设相悖的生成现象,又往往会抑制学习者的能动欲望,从而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大打折扣。新课程课堂教学其目标是多重的,其主体是能动的,欲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课堂教学过程中,相应的教学预设,就必须把教学目标与探究性活动中的生成统一起来。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决定了教学预设的必要性;课堂教学的多变性,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又决定了目标生成的必然性。

与新课程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设计,应注意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既要精心预设,以使得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实施,以便在顺利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途

精品文档

2013 径;又不排斥生成,以使得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与能动特征得到充分的尊重,以便在民主的课堂氛围里,以生成的方式使教学目标更为有效的达成。

三、学习模式:接受与探究的结合

既然传统课堂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知识的传承,那么,相应的学习模式,就应以易于实现知识的传承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为宜,而学生作为接受器进入课堂时,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为课堂的主宰者,课堂教学表现出“教师教的过程”。既然新课程把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于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影响等多重目标,那么,学习模式就应该是学生主动地探究式学习模式,而学生作为探索者进入课堂时,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随之被确立,课堂教学自然而然的会表现出“学生学的过程”。

对两种学习模式比较后不难发现: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中,学生一般会表现出被动性与依赖性等特征;而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学生则能较为充分的表现出独立性与能动性等特征。尽管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受到了较多的制约,甚至在某些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但在知识的系统传承方面具有较高的效率;尽管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学习者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但就知识的系统传承方面而言,其成本是很高的。

其实,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也会有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渗透,另一方面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也需要接受式学习模式的支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接受式学习模式是在教学预设下进行的学习模式的主流,探究式学习模式通常由于没有纳入教学预设,而只能是教学过程中自发的、零星的片断。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模式则成为教学预设下进行的学习模式的主流,但仍需要适当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作为必要的补充,这是因为尽管探究式学习模式,在相应的学习活动中可以获得足够的积极影响,但不容易得到相对完整的系统知识,而相对完整的系统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活动是不可或缺的。

与新课程课堂教学相应的学习模式,在注意到防止作为主流的探究式模式被异化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以接受式学习模式作为适当的补充,并要求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教学手段: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教学过程必须靠教学手段的支撑才能得以实施。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与普及,课堂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现代化;随着这些现代教学手段向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堂教学过程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代教学手段有着很多传统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优越:信息呈现形式新颖、包容信息更为宽泛、信息传递更加迅速、模拟过程非常逼真、场景切换灵活快捷等等。新课程课堂教学需要现代教学手段的支持,由于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更多的是通过学生参与的探究性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去帮助学生设置问题情景,在探究活动的进行过程当中,随着探究思路的变化,所需的情景也要求随之切换,而情景的创设与场景的切换对于 现代教学手段来说,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近几年由于种种机会,笔者听了很多各种层次的公开课、研究课、展示课,在这些课堂教学实践中,老师们所运用的种种现代的教学手段给笔者很多启发。但是,仅就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而言,在这些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从教学手段运用的效果上看,有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仅起到了展示手段的作用,忽视了手段应该服务于目标的达成,甚至于干扰了目标的达成;从教学手段运用的层次上看,有些现

精品文档

2013 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仅是把教学手段作为服务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手段,忽视了教学手段本身所存在的能够丰富教学目标因素的发掘与利用;从教学手段运用的风格上看,有些现代的教学手段的运用,较为强烈的表现出了对传统的教学手段的排斥,忽视了各种教学手段间所固有的那种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积极作用。

与新课程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手段,既要注意到不要让教学手段的运用冲淡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要注意到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中发掘隐含其间的起积极影响的“教育因子”,从而提高教学手段的运用层次,尤其应该注意到的是:合理运用包括传统的和现代教学手段,并使两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共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教学评价:知识与能力的协调

课堂教学评价的着眼点通常是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过程的把握、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的反馈及教学目标的达成等环节。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应该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来设置和运作;课堂教学的评价要点也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来制定和确立。

对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目标来说,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价一般就会被认为应该从抓知识要点转为抓能力要点,着重评价课堂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情况。所谓的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表达的就是这层含义。

给能力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比较困难,但至少对能力做出如下的表述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即能力只能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得以表现。相对于呈现在教材中的知识来说,能力显得格外抽象,能力评价显得格外难于把握。从操作层面上来看,由于知识的结论性特征,运用知识要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实施评价时,完全可以把评价显示在课堂教学的终端;由于能力的过程性特征,运用能力要点对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评价时,则只能把评价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

从知识和能力的本意上看,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运用能力要点实施评价时,不应偏废知识评价;从知识和能力的特征上看,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运用能力要点实施评价时,也不应偏废知识评价。

与新课程课堂教学相应的教学评价,既要注重知识评价要点,更要注重能力评价要点,应使两者间关系在科学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协调;既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过程性评价,又要兼顾到课堂教学的终端显示的成效,应使两者间关系在合理、可行的评价操作中得以结合。

讲评课——应追求高效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

王平杰

315040 讲评课在高三各科复习课中占一定的比例,是高三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好讲评课对纠正错误、扬长避短、巩固双基、规范解题、开阔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上好讲评课,供参考。

一、在什么时候讲

精品文档

2013 及时的评讲:学生刚考试时,们在头脑中留下的对试题解答情形的记忆表象还十分鲜明,同时在心理上他们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想知道考试结果的愿望。教师要抓住这些心理特点,及时地进行讲评。这样,学生会因对教师讲评材料的关注而集中注意力听课,并容易产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这为教师的讲评取得良好效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及时评讲也是提高讲评质量的根本保证。及时的讲评,可让学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进一步明确努力的目标,讲评越及时,就越有利于讲评质量的提高。所以,在考试之后,教师应尽快批改完试卷,及时进行评讲。

二、讲评前的准备

一方面是要先对答卷进行客观的分析:一是对试卷的分析,统计试卷中所考的知识点及分布情况,判断试卷的难易度和重点及难点;二是对学生答题的分析,一方面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对有创见性的解题方法应加以肯定;另一方面,要找出答卷中学生出错率较高的试题或典型的错误,仔细分析其出错原因,包括知识性失误和技能性的失误。认真统计学生解答的正确率和错误率。统计出错误的类型,并对照考核目标,分析总结产生错误的原因,构思评讲方案,作好评讲准备。

此外,还可在评讲前,将试卷提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自悟和讨论,通过下班辅导,教师集体备课等途径,把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收集起来,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评讲。

三、该讲些什么

评课不能从头讲到尾,是应有选择,有所侧重。否则,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难有成效。所以要找出重点,又针对性地进行评讲。评讲重点就是针对试卷和学生实际进行重点评析,切忌面面俱到,关键在于找到错在哪里。

哪些地方是试卷评讲的重点呢?主要是下面几个方面:全班得分率最低的试题的知识点;平时教学中疏忽,在实际检测中达成度又极低的教学“盲区”;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运用”这一教学目标的层次上。这些内容也不光是教师自己决定的,也要从学生的答卷和学生言谈中收集信息。教师针对学生在答卷中反映出来的对某些知识的缺漏,把一些由此而导致错误率较高的试题作为讲评的材料,有所侧重地进行讲评。同时,对一些典型性试题要纵横拓展,深化质疑,多角度,多方位来拓展知识点。

这样,讲评建立在学生强烈求知欲望上,建立在学生思维遇到阻碍的基础上,集中了学生的易错处和典型错例,切中肯綮地分析,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印象,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同时,这也大大缩短了讲评的周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总结失分的原因。由于细心,冷静程度,时间安排,解题速度,书写和规范性等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失分应要求学生减少失误并作必要的指导;对由于学习基础差,知识理解运用能力欠佳而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提出要求和目标。

四、讲评的方法

1、讲思路和规律

教师在讲评中不能简单地对答案或订正错误,而要指导学生进行考点分析即思考试题在考查什么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理解时有哪些注意点,该题是怎么考的,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什么又是最佳解题途径。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此外,教师在讲评时应时刻做好思路思维的示范,要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规范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语言与板书也应力求简洁扼要。

精品文档

2013

2、讲技巧和题型

将题型分类,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或教会学生进行小结归纳。物理问题中,一题多解者屡见不鲜,一题多解,巧解这类题都要求学生对物理规律有深刻理解,对物理情景能分析透彻、清晰,对物理知识能综合,灵活地运用。例如:等效法、对称法、整体法、守恒法、叠加法等。又如针对不同题型的应试策略和特殊解法,公式法、几何法、图象法和比例法等。讲评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贯输给学生此类技巧,日积月累就能达到提高解题速度的目的。总之,教师要强调在订正过程中应重在解法的领会,而不应停留在具体知识的得失上。

3、讲发散和变化

考试的知识点是相对稳定的,而试题不同,命题人可以随意变化题意、角度,在题设条件,问题的设问方式上推陈出新,应试者眼花缭乱,防不胜防。不少题型都是常见的,但很多试题源于课本却又高于课本,因为变换情境,学生很可能就会由于思维的定势造成失分,此时善于分析和应变最为关键。所以每道题按原题讲完之后,教师要把原题进行变化,同学生一起进行解题后的小结与反思。即对某知识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进行合理的发散。常见的有情境、迁移、应用、图像、综合等几种发散形式。如可以对原题的提问方式进行改变;对原题的结论进行衍生和扩展,由一般到特殊或由特殊到一般;也可把习题的因果关系倒置;还可把几条题目,几个过程进行组合等等。这种训练立足于基础,不刻意求难,注重渐进,合理性,学生感到别开生面,解题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思维就被拓展开阔起来。

4、拓展课本实验

物理试卷一般都有实验题,试卷的实验题目设计大部分都取材于课本中的学生实验,但又比课本中的实验有所加深,提升和变化。要重视基本实验的复习,对所做过的实验在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进行归类和总结。物理实验题一般有两个题目,一个是做过的实验略有变动,另外一个是以熟悉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在一个新的实验背景下灵活应用的问题,可能是设计型的实验中的数据的处理问题或者测量问题等,难度一般不大,但是得分率却不高。最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最后,我们在试题评讲课的教学组织上,注意贯彻落实到“以学生求解为中心的师生双边活动”上去。试题评讲时不是只由教师直接讲授,因为如果这样,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从而失去“错解订正”的主动性。

5、灵活变化

试卷中的题目,答错的只是部分学生,那些答对了的学生,对教师的评讲难免会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教师必须增设一些问题,穿插在“旧”题中,或采取变角度,换换类型,改变条件等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促其深思。这样既有利于扩展学生思维,调节其情绪,也便于学生整理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学生获得的这些知识越完整,越深刻,越有系统,就越容易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去,促进其智力和思维力的发展。如果增设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薄弱环,则可查漏补缺。

五、讲后怎么办

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做好巩固工作:学生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大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在一次评讲课后就完全真正掌握是不可能的。因此,每次试卷讲评后

精品文档

2013 老师还要做有心人,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学生消化讲评内容。教师应提出要求让学生认真订正试卷,正完后,教师要及时批阅订正情况,做好记载,并在下一次课上进行小结,可以布置有针对性,适量的作业,让学生有反复巩固和练习的机会,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外由于学生层次不一,教师还要针对个别学生进行面评和学法指导,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共同全面进步。

对评讲后暂时还不能解决的疑团,可告诉学生采取不求甚解的态度,暂时不清楚不要紧,以后会逐渐弄清的。这样既能减轻学生因疑惑不解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又能保持他们学习的活力与信心。

还要让学生学会反思,找出不足总结经验。对照某一知识点,某一节,某一章去联想,反思自己做过什么样的题,有什么好的方法、技巧,对典型题应注意什么,答题时自己错在哪里,原因何在,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有何新的体会、方法。在反思中,总结规律,体会新老问题的相似之处及区别,看到问题的本质,使新老问题能够融会贯通。

所以在讲评结束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考试作出自我检测评估,进行质量分析,找出对应知识点存在的欠缺,吸取评讲的有效信息,查漏补缺。

测试后的试题评析,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质量,搞好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有效的试题评析应该做到由例及类,以例启思,使学生在评析中触类旁通,从而加深对相关概念,原理的理解。通过试题评析,真正帮助学生摆脱出“解题多多。就题论题,食而不化,似曾相识”的朦胧状态,发挥出试题评析所具有的系统训练和素质训练的作用。

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平时积累,不断吸取经验,上好试卷评讲课,让测试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方法。让讲评课,不仅能给学生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减轻繁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复习效率,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精品文档

第三篇: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浅谈小班化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金坛市河头中学 汤荣良

我市于今年秋学期正式启动为期五年的试点实验工作。我校成为全市首批小班化教育的试点学校。小班化的教学已成为我市现代教学的一种趋势,它有许多大班教学所没有的教学优势,不知不觉,实施小班化试点已将近一个学期,本文主要围绕如何让小班教学的每一个学生都动脑筋,都积极发言,以及在小班中如何实行分层教学,分小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思考和想法,主要动机在于如何提高小班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小班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过去的班级一般有四、五十位学生,有的甚至不止,这样的大班教学有许多不利因素,如教师上课的音量要高,否则坐在后排的学生就听不清,如一个班遇上几个调皮的孩子,很容易影响全班的课堂纪律,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的心理和同学们学习的情绪。许多时候因为时间和人多关系,教师不能考虑全面,照顾全体。

现在实行的小班化,一个班30人左右,大大改善过去大班的许多不利因素,人少教室显得很宽敞,教师上课不必用很高的声音,全班学生就都听得很清晰,教师能很好地关注全班每一位学生的听课状态,能及时了解同学们的学习心理,便于更好的教学。

小班化有如此的优势,作为教师就更应该在上课实践中多总结经验,多想办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自试点小班化以来,尝试进行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的效果还不错,现归纳如下:

一、让主动举手进行有效的回答问题成为课堂上的一种风尚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注重不同文体现代文的赏读与分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应当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交流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认识。

我们教师总适应提问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一节课下来,往往只有几名学生反复回答,而其他学生只是坐听答案,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也只变成少数几个人的“专利”,而且这种做法还会导致这一小部分同学产生“回答疲惫”的现象,所谓“回答疲惫”,就是因为他们回答次数过多,且没有比较,往往回答问题时,不经过认真思考,信口说来,导致回答的正确率减半,长此以往,对他们的做题答题也没有多少好处。小班化的实行,可以改善这种局面,教师完全可以让指名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但是如机械性地提问,势必会遭成一种紧张气氛,特别是提问那些以前不爱在课堂上说话的同学,他们站起来往往磨磨蹭蹭,吞吞吐吐,声音也极小,使人无法听清,这样就会让其他学生等得着急,浪费了时间,为避免此类现象的不良影响,我给学生回答问题提出了目标,即课堂上实行计次回答的方式(但每次回答对才能算1次合格),以一星期为计算单位,回答次数在前列的加平时分,或减去一些对他们来说可以减去的作业,而反之回答次数在后列的,特别是悬殊很大的加写一篇作文,这样一来,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生怕漏掉一次自己会回答的问题的机会,我作了一个统计,第一个星期,回答合格次数在12次以上的占1/3,5到8次的占1/3,而只有1、2次甚至0次的也占1/3,按照约定,1/3的学生获得了加分,并减去了抄写字词的作业,1/3的后列学生利用休息日写了一篇题为《为什么我落后了》的作文,结果每一位写作文的同学都写得非常恳切,他们在作文里把自己不敢举手回答的心理真切地描绘了出来,主要是害怕回答错误招致别人的讥笑,并下定决心在下个星期有大胆的表现,在第二个星期的开始,我先简单地小结了一下情况,给这部分学生以鼓励,也对其他同学做了一个交代。如期所至,这一节课上不少胆小的学生果然战胜了自我,不再保持沉默,也勇敢地把手举了起来,第二个星期下来,1/3的学生回答合格次数在10次左右,剩下的学生回答合格次数最少也达到了3次,跟第二层次的学生已悬殊不大,作为鼓励手段,这一周没有学生写作文,在此后的课堂学习中,因为同学们的配合,上课的容量明显变大,气氛活跃,收效好,更没有同学敢走神,每周写作文的学生也非常少,这种良好局面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学生们特别喜欢上这样的课。

二、分层教学是小班化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分层教学法实际上体现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它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级教学,分散教学中的难点,注重对以前知识的复习与联系,使差生可以在课堂上和课堂下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优生可以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在课堂上可以让他们做一些难度大一点的练习,诸如概述课文,复述课文,看图口头作文,课堂演讲,利用工具书自己进行大量阅读,或给定谈话题目做自由发挥,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分层教学在大班中也可以实施,但教师的精力显然顾不过来。分层教学的另一含义就是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等方面体现出来。使优中差的学生依据他们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都有所收获。克服那种课堂教学中——照顾优生,差生当陪读;照顾差生,优生又觉无聊顾此失彼的不和谐课堂状况。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文言的翻译理解极其背诵是教学的重点,经过初中一段时间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出现明显差别,那些记忆力好,善于积累的学生在后面的文言文学习中轻而易举,而那些记忆力不佳,对语言的理解又差的学生明显吃力许多,对于这样的现象,如果还一把尺子,显然不合适,因此我采用了灵活的分层形式进行教学,在翻译文言句时,对于那些不会组织文意的学生,分别起来翻译,直到弄清为止,而那些早已理解的学生则给她们提出高一层要求,要求根据这样的翻译背诵该文言句,等到那一部分学生会翻译再来检测这一批学生的背诵情况,这样一来,一堂课下来,能力强一点的学生课后不需花更多时间背诵,而另一批弄懂了翻译的学生回家背诵自然也不会吃力许多。

三、分小组教学又是提高小班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有些课文形象记忆的可操作性强,上这样的课时,就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表演小组,让他们进行表演记忆,恰当地运用表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在这样的课时有一种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就感。因为是小班,每个学生都可以有展示的机会,如上《核舟记》时,在描写东坡、鲁直、佛印这三个人的姿态这一节,我让学生分成3人一小组,分别担任三个角色,把各自的动作表演出来,边表演边记忆,一节课下来,不少学生已会背诵这一小节,只需要回家趁热打铁熟悉一下就可以了。学习《醉翁亭记》时,在介绍醉翁亭的时候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先写琅琊山,再到酿泉,最后写到醉翁亭,我就在班上让学生临时组成了3人一组的导游小组,上台当小导游,依次用形象的语言介绍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同学们热情参与,笑声不断,大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全班表演之后,这一段文字的翻译和背诵也水到渠成地掌握了。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学生应该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因此,我要求学生每星期都要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这样的课也主要用小组交流的方式,4到5人为一小组,向组内其余人员推荐介绍好文章和好书籍,每次指定一人担任小组长,负责记录评价打分,本人在班上进行大组交流。这样的小组和大组交流凝聚了同学们课外阅读的精华,成为学生们所能乐于接受的上课形式。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新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就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参考实践,按小组分配任务,一般可分成4到5小组,每组由1到2人担任小组汇报的主持人,轮流担任,汇报时限定时间,并进行评价打分。以上两种小组交流和汇报的形式因为是在小班里实行,时间显得比较宽裕,收效较好。

以上是我在小班课堂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体验,如何让小班的语文课堂显得更有生气,让语文成为学生们喜欢学习的科目之一,还需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实行,总结经验得失。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所以,在此背景下,作者就如何组织数学课堂教学谈以下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情景自主动态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问题情境体现文化底蕴

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体现数学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通过数学故事或数学史的讲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揭示数学知识结构内在的魅力,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美、严谨对称、逻辑性等。问题情境的展示,可以充分体现数学教师深厚的人文底蕴,对形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认知结构、学生人格的塑造、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作用。教学设计体现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教育规律的基础规律和基本观点。在反映数学教学观念的案例中,执教者抓住其中能说明问题的“亮点”展开,并加以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学习过程的设计体现自主精神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自主发展的空间,实现自主精神的充分发挥,改变传统教学过程的“讲―学―练”模式,强化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学―讲―练”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知识建构体现渐进过程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应依据实际情况安排好学生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的安排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通过反馈和调控的操作来安排好这一过程。课件制作体现动态交互

在新理念下,计算机课件制作除了要求使用新的技术,体现真实、美观、动感外,特别强调它的交互性,所用数据可以修改;学生可上机设计并操作,还留有课后进一步实验、探索、研究的余地。因此,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5.1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注意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关注具体数学内容的特点

一方面,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编写中,应将数学的文化价值渗透在各部分内容之中。另一方面,要注意新理念、新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素材编写上的特殊处理。

5.2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

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

(1)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2)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对学好数学非常重要。(3)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5.3教学素材的选取应注意体现数学的本质,关注与实际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现实,注意适度的弹性

教学设计中的素材选取,首先要有助于反映相应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素材应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和可接受性。此外,在教学素材的编写时,内容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5.4进行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要关注相关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数学

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教学素材编写时,应充分注意这些问题,不要因为高中数学课程内容划分成了若干模块,而忽视相关内容的联系。

5.5教学内容的呈现应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创设恰当的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学素材的呈现应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还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5.6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学设计在处理某些内容时,提倡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学结论,还应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以取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外,在教学设计中,也要注意恰当使用信息技术,以便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数学内容,探索、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

第五篇:主题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主题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思考

幼儿园主题活动内容的生成到实施,来自于老师的预设或来自于幼儿中产生的许多热点问题,从而老师与幼儿一起共建整个主题,老师则思考哪些可以作为主题进行组织与开展?哪些可以挖掘?等等。这就取决于老师对主题与相关内容的价值判断,老师再根据本班孩子的发展水平与生活经验,从而确定主题活动的要求与所要达到的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把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广大幼儿园教师提出了要求。在目标上,强调“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内容上,主张“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方法上,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和“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数学教育都是自成体系的“独立王国”。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中,数学向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非常严密,逻辑性非常强的知识建构体系,接着在二期课改的整合课程中,我们发现数学教学内容难以整合的特点,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也就有了“数学难以整合”以及“能整合就整合,能融合就融合,不能整合就分”的尴尬境地。其实,这是片面强调数学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将幼儿学数学封闭在了课堂教学的特定范围内,这与规程提出的要求是相脱离的做法,违背了规程的精神与宗旨。现在我们提倡数学教育生活化,既符合了规程的精神实质,又符合了孩子学习、发展与求知的需要,特别在实施主题教学的活动中,我感到老师应该抓住数学教学的时机与相之吻合的相关内容,继而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思维的方法去面对生活情景中产生的矛盾,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使之条理化,进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使数学跨出学科的束缚,促使数学回归生活,不仅能改变传统数学教育中幼儿从知识到知识,从概念到概念的被动学习状态,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幼儿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主题活动中发现数学,积极引导,学习数学

数学知识以抽象性和逻辑性为特点,这为教学尤其是系统的数学教学设置了障碍或是说限制了一定的空间。数学知识是反映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是隐藏在事物背后的知识,因此,在幼儿从具体的物体上升到抽象的数学经验,需要很好的教学媒介—老师的教学。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幼儿在这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孩子不需要教师的教就能实现这种抽象的理解,而有些幼儿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和家长的 大力配合。这也就说明了教学是不能被轻易地取代,还存在着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孩子们来理解和掌握数学教学的内在关系,积累数学经验体系。主题背景下的数学,它将数学回归于生活。我们都会发现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生活中有着大量的数学资源,主题活动中的数学活动不会减少,而会更多。纯知识性的数学和生活中的数学不尽相同,最明显的差别在于生活中的数学更富有情感色彩,更具有实际意义。

例如:在生成的主题活动《快乐的三八节》中,我们让孩子与妈妈一起按自己手里花的多少,在马路的人行道上给奶奶或阿姨或婆婆或商店里的女士献花,还到邮局里自己购买邮票寄信,这里融入了数量的对应与对人民币的初步认识与兑换,在去无锡春游的过程中,在汽车上,让孩子观察汽车里有几张座位每张座位坐几人?座位是双数还是单数?一辆汽车一共可坐几人?全班28个多孩子与爸爸妈妈怎么坐最合理?在汽车上开展的猜谜游戏中,还让孩子想一想,说一说一共有28个小朋友,有25个已猜过谜语了,还有几人没有猜过?虽然有点难,但是有爸爸妈妈们的帮助与孩子们共同的想办法,他们很快地算出了答案。在动物园里,让幼儿与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共有多少动物?其中鸟类有多少?水里的有多少?陆地动物有多少?看似有些简单,但是,这里有计数分类统计等数学的知识在里边,他们就在玩的过程中在爸爸妈妈的一起参与指导下,很轻松地学到了有关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并赋予了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意义。很多人认为数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知识性,殊不知如果幼儿学习数学知识或技能只是纸上谈兵,那么学的再多也是无用的。数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帮助幼儿更有条理地认识周围世界,解决生活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二、在主题中抓住契机,就势引导,组织数学教学

首先教师要做有心人,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不仅仅观察那些显现的数学如;时钟、人民币、红绿灯的计时器、手机电话汽车上面的数学知识,还要注意发现那些隐性的数学知识,如:身高、体重、年龄、距离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要十分注意观察幼儿的生活,引导他们结合所处的生活环境观察与生活有直接联系的各种数学知识,如:,住宅楼号、门牌号、车牌号、日历、商品价格等,教师需要在社会生活和幼儿生活中寻找合适的主题课程资源,为幼儿提供可能发展与学习的平台。

如在主题《人类的朋友—动物》中,孩子们说出了许许多多的动物,我还让他们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是谁?然后让他们统计,那种动物喜欢的人最多?那种动物喜欢的人少一些?那种动物喜欢的人最少?有多少动物我们还没提到或想起它们?还有哪些动物你从未看到过或听到过?我就势引导组织教学,解决了对许多幼儿来说较难的交集分类。

在主题《我要上小学了》中,老师抓住孩子对小学生的期盼与向往,组织开展了数学教学活动以参观文具用品商店为游戏手段,让幼儿学习认识了大于号,小于号、等号的数学知识。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锻炼了思维能力,学会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起结果是解决了问题,发展了能力。

其次,教师尽可能为幼儿创设自己实践的条件与机会,帮助幼儿体验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从而为生活服务。我们主题中的一些内容需要在游戏与区域角中完成,老师应该紧紧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与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如;创设的娃娃家、电影院、医院、超市、公共汽车、菜场等游戏活动,幼儿在这些情景游戏中面临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找到自己的家,如何给娃娃买袜子,如何设计公共汽车的座位与电影院的座位?如何设计公交线路和站牌?银行需要多少储备钱款?手中的十元人民币,在超市买了饮料,剩下的钱去菜场买菜,还能买些什么菜?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幼儿运用以往的生活经验,并结合前期活动中有关的数学知识实现从数学到生活的迁移,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才能掌握和运用。所以老师在这一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孩子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抓住教学的契机,就势引导,组织幼儿学习数学,让学习为游戏生活服务,也让游戏为幼儿的学习提供好的平台。很好的促进孩子智力能力的发展,也让幼儿很好地积累了数学知识。

三、在主题教育中关注学科的相互渗透性,合理组织数学教学

学科教育活动和渗透性教学活动,它们之间既不可相互取代,也不能合二为一,而应该互补共存,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一味强调学科性并走向极端,则有脱离幼儿生活的危险,相反完全抛弃学科性教育活动,将幼儿的数学学习寄托于生活中的零散经验,也是不明知的做法。我们应该利用幼儿广泛的生活经验和提供的主题活动内容,让幼儿在生活中积累数学经验。这两者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来源,幼儿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为幼儿的数学学习提供经验准备。在有些教育领域中,有很多机会让孩子获得数学经验的机会。如:晨间的户外体育游戏活动《贴烧饼》,孩子们的1、2报数,再两两成双对齐重叠排列,剩下的一人怎么办?还缺或增加几人?等等,这里隐藏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如在《有趣的植物》的主题活动中,有关于健康教育的活动,教育幼儿爱吃蔬菜,是该领域的教育目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方法调查统计哪种蔬菜最受小朋友的欢迎。然后可以在次基础上和幼儿讨论,为什么某种蔬菜欢迎,某些蔬菜不受欢迎。如果不受欢迎的蔬菜很有营养,我们该怎么办?等等。在以上活动中,数学真正扮演了一个工具的角色,而幼儿则通过运用数学的过程,亲身体验和感受数学的用处。因此,教师在进行某个领域教育活动时,不仅要有本学科领域的教育目标意识,也要学会从领域渗透的角度思考:这个活动内容可以帮助幼儿积累什么样的数学经验,据此,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渗透性教育活动的价值。我觉得这种渗透性的教育活动价值虽然不具有系统性,甚至带有随机性,但它化整为零,化抽象为具体,使的数学教学更生动,更自然,更灵活,也更容易被幼儿所接受。

融入主题的数学学习摆脱了单纯性的孤立的学科模式,摆脱了纸上谈兵的脱离幼儿生活的框框,也摆脱了以往老师讲幼儿听,教师教幼儿记的传授方式,让幼儿在生活情景中动手动脑,获得直接的生活体验,这如同拆除了幼儿与数学之间的围墙,拉近了幼儿对数学的心理距离,大大降低了幼儿学数学的难度。在主题背景下,幼儿在自然、愉快和有趣的状态下学习数学,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下载学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的政策和任务驱动可能促使教育行政部门更加偏重网络教育资源和手段向学校教育渗透。本文围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相关热......

    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张惠玲 目前,初中英语教育普遍存在着“费时多,收效低”的问题。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中学,学生听说能力滞后,语言交际能力较差。因此,如何......

    高中英语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思考[定稿]

    太和中学 四木林 高中英语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思考 ------ 一堂阅读教学课的整理 摘 要:新课改的前提下,对于高中的英语教学提出了许多挑战,面对于此,我正在自己实际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新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新思考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使用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本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学导式”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关于构建“学导式学习化”数学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理念: 学为主体,先学后教,教学合一 二、要求: 1.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2.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 3.探究性(尽......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精选)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胡慧芳 摘要: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学方法也进行着相应的变革,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技能有效性的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技能有效性的思考 美术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承担着对学生进......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教学 摘要高中物理新课改的实施需要从认识上把握其创新之处,理解教学思想的转变,明确三维目标的建立,分析教材的创新,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贯彻,在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