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授课过程中如何进行可课堂提问以及导入策略

时间:2019-05-15 05:0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授课过程中如何进行可课堂提问以及导入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授课过程中如何进行可课堂提问以及导入策略》。

第一篇:在授课过程中如何进行可课堂提问以及导入策略

我在信息技术课堂提问导入时候注意了以下几点:

1.要做到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课堂导入要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有的放矢。例如:在讲解在flash中引导层动画制作时,先展示几幅swf动画图片:奥运火炬的传递路线、嫦娥一号绕月运行、姚明投篮的抛物线入筐。这几个动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有学生问:“这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然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为什么火炬会按照我划的线进行传递呢?嫦娥一号为什么又会按照我划的椭圆曲线运行呢?同学们,电脑是神奇的,它能够把我们想象变成现实,你们想学吗?”学生立刻响应,兴趣高涨,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导到课堂教学中。这几幅动画都结合时代主题,因此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心,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老师的精心讲解下,有些学生不但学会了当堂课的内容,而且还制作出一些高难度的动态图,学生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老师的导入方式。

2.课堂导入方式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契入点,要与教学内容有某种必然联系。以前,我在上《视频信息的加工》这一节课时,在课前播放了科幻片《变形金刚》片段,课堂是安静下来了,但是在接下来的授课中,多数学生无心再听老师讲解怎样对视频进行处理,而是在想课前播放的故事片《变形金刚》片段后的内容是什么,甚至少数学生还讨论电影的内容,争论“谁看过谁没看过”这些与教学完全无关的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第二篇:课堂导入策略

姓名:王广禄

工作单位:黑龙江省五常市沙河子镇中学 邮编:150227 电话:*** 论文题目:课堂导入策略

摘要:新课的导入策略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种教学策略。凝聚了教师的智慧,体现了教师的素养。只有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容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炉,才能具有安定课堂秩序,收拢学生心理,刺激学生积极思维,顺利衔接新旧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关键词:

(一)、兴趣导入;

(二)、激情导入;

(三)、情境导入;

(四)、温故导入;

(五)、释题导入;

(六)、机变导入。正文:

课堂导入策略

新课的导入策略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种教学策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不仅是一堂课的起步环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它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成功的导语,如同缓

缓拉开的大幕,让学生一眼就看能到精美的布景;犹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虽然导语仅仅是一个开头,但却凝聚了教师的智慧,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新课导入并无固定模式,需要教师根据讲授内容、学生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精心设计,勇于创新。下面介绍几种导入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兴趣导入

把课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始终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标准之一。而采取寓意深刻又幽默轻松的故事导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如钱梦龙老师为了使抽象的词义知识能迅速地为学生所接受,导课时讲了一个阿凡提理发的故事:阿凡提为了整治一个只理发不给钱的阿訇,先给他理了光头,在刮脸的时候问阿訇:“眉毛要不要?”阿訇说:“当然要!”阿凡提就把眉毛剃下来交给他。阿訇虽气,但又不好责怪阿凡提,因为他确实说过“要眉毛”的。阿凡提接着又问:“您的胡子要不要?”阿訇赶紧说:“不要!不要!”阿凡提嚓嚓几刀就把阿訇的大胡子剃掉了。结果阿訇的头像个剥光的鸡蛋。同学们都大笑起来,钱老师马上因势利导问学生:“阿凡提是如何让阿訇上当的?”学生立即领悟到阿凡提是运用“要”的多义性来捉弄阿訇的。于是,课堂教学自然引到词义的理解上了。但要注意,故事宜短不宜

长,且故事本身要能说明问题,这样才不会让学生局限于故事本身。

(二)、激情导入

维果茨基指出:教育的影响是通过学生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而发生作用的。“中介”就是学生当时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好像一个三棱镜,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它的折射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生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包含着许多真挚感情,教师在导入时根据需要披文入情,以情真词切的语言多方激发学生情感,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有位教师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美好的夜晚啊,穿戴一新,亲人团聚,品尝佳肴。可是在另一个社会里,却有一个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头赤脚,手拿火柴,哆哆嗦嗦地在街上叫卖”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了课文所描述的悲惨情境之中,引起了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既促进了课堂交流艺术效果,又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纯化和升华。

(三)、情境导入

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教师在导入时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体验教材内涵。有位老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将背景画面(总理的遗像及

相关照片)与背景音乐巧妙地融汇在一起,创设了悼念周总理的特定环境。学生在舒缓、哀婉的朗读声中静静地观察着每一幅照片,再加上音乐旋律的烘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许多学生都感动得潸然泪下。这种未入其文,先动其情的导课方式,生动地再现了周总理的光辉形象,唤起了学生无尽的思念,达到了示之以形和动之以情的水乳交融效果。学生在导入中积蓄的情感,必然会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导课时的情境创设要巧妙精当,真切感人,能够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发动他们的情绪想象。这需要教师具备导演的才能和演员的素质,才能成功地引导学生入境受情。

(四)、温故导入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所以“温故知新”的过渡式导课,就成为教师课堂常用的一种导课方式。有位老师在上《茶花赋》时,就注意以旧带新,使学生感到新课非但不陌生,反而很亲切。老师这样说:“同学们,当代散文作家杨朔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可以说,每个学期我们都见一次面。第一册他奉献给我们北京的香山红叶;第二册他请我们尝了广东甜香的荔枝蜜,也许现在我们还能回忆起它的甜味呢!今天他又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的一丛鲜艳的茶花,大家喜不喜

欢?”学生异口同声说:“喜欢!”这时学生的情绪已开始兴奋。老师接着说:“《香山红叶》中,作者借红叶喻老向导,越到秋天越红得可爱;《荔枝蜜》中,作者借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今天的‘茶花’又象征什么呢?”此时学生已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但应注意,温故导课中的“温故”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的目的。在具体导课时切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温故导课一旦成了纯粹的复习课,就是一种失败。

(五)、释题导入

课题是课文的窗户,从课题常常可以窥视全文的奥秘。如果教师从解释课题词语、引发题意入手,不但有助于学生审破题意,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铺垫心理基础。如有位教师在讲《将相和》时,就以巧妙的释题导课,达到开窗窥室的效果。他问道:《将相和》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会不合?后来又为什么会和呢?然后指出课文就是围绕这个课题,告诉我们将和相各是怎样的人,学习课文后,就会知道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在设计运用释题导课时,应该对课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只有那些能通过释题来引起学生注意和深思的文章,才可以采用此法导课。

(六)、机变导入

新课导语不可能课前就百分百的设计妥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在课堂教学之前,突然发生或出现了有利于设计导语的事件或情景,教师应注意充分利用,即兴应变,以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有一次讲授《卖炭翁》,时值雪止天晴,教师随即说道:“同学们,断断续续飞舞了近一周的雪花停了。今天,阳光普照,天气暖和,这是我们盼望多日的好天气。但是,在唐代,有一个穿的十分单薄的老人却不喜欢这样的好天气,总是期待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他就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老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常的心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卖炭翁》(板书课题)”由于教师巧妙而自然地借景入题,从而激发起学生无穷的探究欲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正所谓“教无定法”,除了以上策略外还有诸如冥想导入、幽默导入等,新课导入各有特点,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在实际使用时要灵活选用。只有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容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炉,才能具有安定课堂秩序,收拢学生心理,刺激学生积极思维,顺利衔接新旧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个人简历:王广禄,男,1973年生人。1981——1986年在关家小学读书。1986——1990年到背阴河中学读书。1990——1993年升入五常市高级中学。1993——1995年转入五常市进修学校。1996年分到沙河子中学任教至今。

第三篇:如何进行有效课堂导入

如何进行有效课堂导入

严惠

成功的教学就是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导入环节作为课堂的开端,理想的状态在于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摈弃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后续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如何在课堂的短短几分钟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兴趣,在导入话题和导入方式的选择上我们要做细致,要

实现导入话题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把握住话题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一.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导入方式: 1. 快速问答 Quick-response 这项练习主要训练学生对于日常语言会话中所用句型的熟练及掌握程度。是英语考试中,听力部分必考题。训练这类题目的优点在于,可以让学生对于英语常 用口语句型有所积累。2.小游戏 Small games 此处的小游戏可设计成英语单词接龙,造句比赛或者分小组进行typhoon游戏。这些游戏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输出,方便教师结合所教内容设计 复习性游戏。3.多媒体的应用

通过多媒体展现精彩的吸引人的图片,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受到吸引,产生好奇,从而有效地向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4.每日演讲 Daily talk 这个方法是本人在教学中沿用至今的方法。其优点在于,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预 先所给的话题,进行演说。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班级里受到广泛欢迎。

5.话题讨论 Free talk 话题讨论作为较为高层次的导入部分训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由于目前学生的词汇量有限,有时无法将自己想要表达的语句转换成英语流畅说出,因此,这个活动适合于作为特定话题的导入,而不适宜每日活动。

二.在导入过程中教师需注意:

1.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话题的展开难易适中

新课导入环节,导入内容设计的难度不易把握,任务整体性和延展性的控制也是难点。

英语课堂的小班化教学在很多地区难以实现,英语课堂绝大部分的形式是班大学生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加以充分注意,让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需要让他们听懂教师的意图和要求,能按要求加以实施,可以让他们回答较易的问题以检验其思维是否与课堂进程同步,同时也是在激发其继续跟进教师的课堂导入的信心;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要鼓励并给予他们机会自由表达思想,或者回答较难的提问。对性格外向富于表现力的学生可以提供机会让他们做一些现场表演或形体示范,这既是对他们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同时对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也是不无裨益的。2.适当控制导入时间,力求整堂课时间分布合理

每节新课可以分配给导入部分的时间是有限的,以45分钟一课时为例,导入部分只能控制在几分钟之内,否则整堂课会是头重脚轻,主题不突出,长久以往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3.尽可能融合英语语言文化的导入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 也包括文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先导环节, 虽说时间不长, 但若能在导入训练中有意识地穿插一些英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内容, 引导学生把文化内容和语言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认识到英语与母语的区别并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吸收两种文化的精华, 学会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 避免跨文化交际的错误, 学到地道的英语, 进一步提高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可以作为教学研究的试点,它虽然只占用了整个课堂的八分之一时间,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导入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导入策略

《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一节成功的课是从精彩的导入开始的,因此,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一个富有趣味性、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设计一个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与学习情况,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参与学习热情的导入,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以问题导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智慧的开端,是开启创新与思维之门的钥匙。提问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门艺术,还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有专家指出:“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可见,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心中产生困惑,进入悱愤状态,才能激起主动求知的主观意愿,才能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让学生积极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学会主动学习与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疑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来引入新课的学习。如学习“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这一课时,我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中学生享有哪些权利?如何行使我们的权利?当我们的合法权利受到非法侵害时,如何维护我们的权利?这样就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相联系起来,从中学生所享受的权利入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就会产生急切想知道自己拥有哪些权利的强烈意识,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心中的疑问主动而积极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为本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以多媒体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处理功能,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图片、视频与音频等手段来传递信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声有色、图文结合的直观而又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参与教学,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运用多媒体来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另一方面其动态效果,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具体,以其丰富的内容与新颖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这符合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如教学“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现状”这一内容时,课前我先用收集到的相关图片、视频等制成了课件,然后在课上播放给学生看。我先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是对森林、植被与土地情况的两相比较,并播放了相关的视频使学生清晰认识到,人们的乱砍乱伐,使得大量的植被破坏,森林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大量形象的图片与具体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了我国资源环境现状的严峻。然后,我再让学生观看平时使用的一次性筷子、饭盒等方面的照片以及生产它们所需要用掉的资源的材料,这些就使学生对资源浪费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就会自觉地将保护环境的意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在外出就餐时就会不用或尽量少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筷子等,不再浪费一张纸、一支笔,不在课本上随意涂抹等。

三、联系生活导入,激起学生的参与欲望

一切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要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知识的大教学观,要将抽象难懂的知识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相联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深奥难懂而又枯燥无味的知识更加趣味性、形象化、具体化,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这样才更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与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现象相联系,使学生从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中顺利地过渡到书本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导入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而且使学生认识到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了知识的提取能力与应用意识。如在学习改革开放的成就时,我从学生所熟悉的神舟六号与神舟七号的发射、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等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然后,我让学生寻找身边能反映我国所取得成就的事情。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经过思考后,纷纷踊跃发言。有的学生列举了家乡的变化,如道路变宽了,居民的住宅更新、更宽敞;有的学生说生活条件更好了,家用电器逐渐在更新;有的学生说手机日益更新换代,让人们沟通起来更方便、更快捷等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知识信息的能力,还使学生对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理解更透彻,同时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大大提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表明,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来引入新课的学习,将抽象的理论讲授寓于形象直观的材料中,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了亲切感,产生了主动求知的欲望,这样自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以漫画导入,使学生将学习内化为自觉行为

与文字相比,图片更形象直观,往往能传达文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图片尤其是漫画来进行教学。漫画运用夸张的手段来描写事物,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它既能宣扬真、善、美,也能讽刺丑、恶、邪,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学手段。漫画具有调节情绪、传递特殊信息的作用,在导入环节运用,可以有效缓解教学氛围,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从而带着愉悦的心情与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看到了抽象的政治知识诙谐的一面,利于学生将学习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因此,在平时我注意收集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相关的漫画,并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重要性”时,我先出示漫画“礼品”和“大公无私”。学生一看到漫画,立刻被它的妙趣横生所吸引,顿时兴趣大增。我再引导学生针对漫画展开讨论,学生对某些官员追求个人享受而收贿受贿的行为表现出憎恶。于是,我适时引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我们要加强法制建设,严惩这种行为,这样便自然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的方法有很多,选择导入方法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导入才是有效的导入,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大幅度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责编 张翼翔)

第五篇: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所以教师的提问显得尤其必要,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克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克服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的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教师的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普遍性与代表性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式,这种师生互动,有大多数时间成了“乱动”或“不动”,这种合作学习开始变形。我在《语文教学通讯》看到这样一个材料: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后下讲台开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教室里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但仔细观察问题就出来了,一些学生不会合作,只在那里听好生“主讲”,一些小组的学生还在闲聊,尚未进入讨论状态。针对此类情况,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学、不爱思考同学的非语言性暗示,鼓励学生间相互启发,使大多数同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示范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能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2、层次性与量力性 对于提问的设计,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组成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先简后繁的阶梯式层层推进和扩展的序。按照这样一个序,教师能节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能够视不同情况,做出灵活的变动,可以重点突破,从重点问题入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下面就从对提问顺序的设计的角度,来谈一下教师提问应遵循的层次性与量力性。

首先,有的课文本身的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结构严密有序的组合体。因此可以按课文本身的序来构思提问,如《愚公移山》,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移什么山?谁移山?为什么要移山?对移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等。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设计提问,使前一个问题成为后一个问题的铺垫,环环相扣,不至于思维跳跃太大学生一下接受不了,如果教师按段一字一句提问,学生按字句一字一句解答,得到那些必然是零散的点滴的知识,知识如果没有序串在一起,那必然印象不深且学生无兴趣,学习效率底。

其次,有的课文并不是由浅入深的构思,而且开头难以理解,后面却峰回路转,所以教师设计提问就要打破现有的序列,重新组成容易理解的序列,一般这种课文可以从结尾入手。如《拿来主义》这一课,开头一部分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学生难以理解。可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抓住学生容易理解的中心论点,从中间入手,扣紧“所以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设计提问“怎样来拿?”并借助“所以”来推断“为什么拿?”学生有了容易理解的“怎样拿”作为自己的知识铺垫,“为什么拿”的部分也就容易理解了。再次,有的文章难以看出由浅入深的序列,段落之间大致是一种并列关系,有不少的共同点,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确立一个核心,以此来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层推进的提问和教学序列。如朱自清的《春》中全文有五幅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画都是抓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词语非常优美,历来是大家学习的典范。教师可以围绕品味语言这一重点,可按这样的思路设计提问:抓住最容易理解的“春花图”这一段,反复对比品位;接着利用品味到的“春花图”的语言知识,去描绘相似的景物,最后留下空白“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课后体会。

所以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既要考虑问题的深浅程度,又要考虑学生的自身水平,设计好课堂提问的序,使一个个问题由浅入深依次逐个解决,犹如长江大河,一浪推一浪,解决前一个问题为解决后一个问题打下基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是前一个问题解决的必然结果。搞好提问设计的顺序为课堂教学成功进行达到良好的效果作了一个有效的准备。教师提问设计的大体方向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的,到了具体课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能够随机应变。

3、计划性与灵活性

教师的提问要有计划性,绝不能信口设问。每堂课应当围绕教学的目标,扣紧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出一个个准确、鲜明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连贯性与层递性,每堂课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目的,完整的结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方法要灵活,不拘一格。

4、和谐性

和谐性,是保证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和谐非常重要,教师提问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切不可生硬、牵强或模棱两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敢于大胆答题;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趋同性,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回答,允许学生有插话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而且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给予肯定,相信和谐性很好的课堂教学,可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

课堂提问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在撮取几种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方法介绍一下。

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了吗?》一文,可以这样提问:“中国人”在第二、五、六自然段中,三个“中国人”含义有何不同?这样一问就能提挈全篇,回答了它,也就懂得了论敌偷换概念、蓄意诬蔑的卑劣伎俩和全文脉络及写法,用这样一种提问法,必须纵观全局,问于紧要之处。

2、蚕食鲸吞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大了难以回答,这时就要划整为零,提出一个个的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进行蚕食鲸吞。如《记念刘和珍君》第七部分第二段中心意思较难理解,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此段有几个句子?每一句表达了什么内容?关键句是什么?然后再问全段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种方法在那些特别复杂的问题中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3、循序渐进提问法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如在教《灯》一课时,可以这样提问:联系了有关灯的哪些事?突出了灯的哪些特点?灯象征了什么?赞美灯蕴含着什么样的深意?步步提高逐步推进设计提问,这样必然达到一种很好的提问效果。

4、暂时搁置法

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难以回答的问题尤其有效,明知问题学生很难回答,但还偏要提出,暂时搁置,留待酝酿,不要求立刻回答,而是以后作答,如同打一个灯谜,暂时不揭谜底,让猜谜之人煞费苦心地反复琢磨,给学生充分思索的回旋余地。这样,一旦以后揭开谜底,学生印象会非常深刻,很长时间不会忘记此问题。

5、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学生答不上来,形成僵局,教师可以改变角度,提出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如教《黄鹂》一课时,教师提问:描写黄鹂的全部美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学生极可能找不出思路,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当时的背景,这样问题就趋于简单化了。

6、深挖激趣法 学生如果觉得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就提不起来兴趣,但教师如若深挖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就如投一块石头于平静的湖水之中,激起层层波浪。有的课文看起来很平实很简单,其实却独具匠心,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如《娘子关前》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材料众多又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选材与组材上有哪些技巧?这就从增加问题深度出发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以上的各种提问法,并不是分割开来的,许多课文可以综合运用以上的多种方法,教师要视情况而定,灵活运用之。

四、教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

在语文教师提出的许多问题中,有的问题的答案要有统一的标准,有许多问题的答案不应要求有统一的标准,特别是现在许多还未定论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

我们从许多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对问题的答案有一定的期待性,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放任自流,而不整理不归纳,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始终没有清晰、明确、完整的认识,这种做法在许多条件下是不正确的,比如在上《驿路梨花》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案例:教师问:“小屋的主人是谁?”这就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恰恰教师没说出小屋的主人是谁,学生如坠五里云雾。再如《孔乙己》一课也有一个案例:教师问:“孔乙己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可是小说为什么多次写孔乙己的笑?”学生甲:“孔乙己性格迂腐,令人发笑。”学生乙答:“孔乙己很老实,众人都取笑他。”学生丙答:“作者写笑是为了反衬孔乙己的悲。”教师单单说:“各位同学回答的都很好。”这样便过于笼统与混乱,只有两位同学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这种做法显然会给学生造成认识上的混乱,教师应明确:答案的虚化和不清晰并不等于多角度的理解。

对于我们现在还无定论的许多问题可以培养学生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问:“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是封建礼教。”有的回答:“是祥林嫂特殊的遭遇。”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教师不应彻底否定哪一种观点。再例如在《鸿门宴》这一课课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试对这两种方法作一些评论。我认为这道题设计的很好,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可以赞成任何一种说法,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成理,哪怕有点偏激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这样一个他们学术界一直在讨论都无定论的问题,教师也不应定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机会。

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进行评析总结的时候,不应直截了当告诉其答案就完事,应该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处何在,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加以委婉指出其不足。因为中学生心理还是较稚嫩、欠成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教师针对他们这一心理结构特征,在作出总结评价的时候,若方法不当,评价过激,极可能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学生怕回答问题,怕讲错的心理特点,时间一长就会很少有人敢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沉闷,养成学生不爱思考问题的惰性,所以在总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一、教师有策略地提问的必要性

在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提问是教师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通过提问可以达到很多目的:操纵课堂活动,防止学生分心,减少学生的捣乱行为,激发反省性思维,鼓励创造性,成功地组织讨论,评估学生已有知识和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等。为了完成教学目的,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类型的问题有策略地运用问题进行提问。

策略性的提问要求教师在不同情境下提出合适类型的问题。之所以在运用提问策略时要对问题的类型和提问的方式加以选择,是因为不同类型的问题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也就发挥着不同的教学功能(Gilbert 1992)①。提出封闭性(closed questions)和开放性(open questions)的问题就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技能。这两种类型的问题对评估先前的知识和促进新的学习都很重要,但是它们却以很不相同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维过程。

一个封闭性的问题只有一个惟一正确的答案。封闭性的总是要求学生聚合性地进行思维,即聚焦于一个特定的事实,阐释一个特定的专门术语,注意于特殊事物或事件的特殊方面。封闭性问题可以帮助评估学生的事实回忆能力和观察技巧,并能使教师适当地调整教学。一个开放式(无确定答案)的问题是指学生可以用很多种方式进行回答的问题。这类问题能够使学生对讨论做出有用的贡献。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大量的图式。它也能够开启发散性思维,通过发散性思维学生能够考虑到一系列所有可能的答案。总之,这种无确定答案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反思,激发进行更高水平的思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即使教师所提的这类无确定答案的问题有一点点的增加,将有更多的学生做出反应,而且他们所表现出的更高水平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将会有显著增加。当提出开放式的和封闭式的问题被视为是具有不同教学功能的一种教学策略时,选择恰当的问题就会变得十分重要。

一、教师如何有策略地提问

(一)在确定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的前提下提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和加强他们的科学概念和图式,教师有必要在学习开始之前就了解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可以通过简单地询问他们就某个课题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来评估其已有知识,通常最有效的办法是呈现给学生一个问题情景然后弄明白他们能够回想起什么。

评估学生已有知识的一条途径是呈现给孩子们一个不一致的事件。不一致事件是指那种有着不同寻常和令人惊奇后果的事件,它可以通过教师指导的演示来呈现,如果时间或资源上受到限制的话,也可以通过放电影片断或出示图画来呈现。学生们在对这类不一致事件做出预测、进行推理和试图解释的时候会流露出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这将会对教师确定下一步的教学内容时大有帮助。

(二)提出指导解释的问题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当个体遇到一个他不理解的新情境时,会运用已有的知识、个人经验和心智加工来帮助自己理解情境(K ing 1994)②。在这个生成意义的过程中,个体会:(1)以某种方式组织数据或信息;(2)对已有的知识采取新观点;(3)通过增添细节详细阐明新材料;(4)使新材料和记忆中的既有信息发生联系;(5)运用建立起来的这种新联系进行推论,做出阐释并构建出解释。但学生并不能够自动地进行这种复杂的解释过程。

教师应当策略性地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于所探究问题的解释。在关注对问题的阐述和解释时,有效的途径是从简单的问题开始,通过不断收集阐释性的观点,再逐步构建出更难的问题应该让学生们帮助教师确定对一个困惑事件他们想要知道些什么。这些问题应当是无定论的和发散性的,并且每个问题都应该持续足够的时问以得到多个学生的回答。这种策略有助于保证学生在不同抽象水平上的观点和解释以供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去思考。

(三)提出指导精细加工(elaboration)的问题

为了拓宽学习面,学生们需要把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情境中去。教师可以自己设计这种问题情境,或者它们也可以从学生的创造性观点和兴趣中产生。当致力于解决新问题时,学生们尝试着把最近学习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从而使得他们对正在形成的有关新事物的理解更加详尽和透彻。这一精细加工阶段使得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产生新的联结,从而形成新的更有用的图式(Schema)。

三、教师在提问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教师的策略性提问、身体语言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都能够影响已经形成的班级气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问、倾听学生回答并做出恰当应对,需要考虑以下一些注意事项。

(一)应逐渐减少对学生的提问性支持

教师通过提问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思考,还有助于了解学生具体的思考过程。但当教师逐步减少他们的提问性支持时,学生们就要提出自我调控性的问题。这一办法强调了学生在计划、监控和调整他们自己的学习和探究行为的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③。这样,当教师运用提问策略时,他们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

(二)相互倾听彼此的回答

敏感而仔细地倾听(不仅听回答,而且要听出答案背后的思维过程)可以给教师提供大量有关学生的信息。教师看待自己的角色的方式与他倾听学生的技巧密切联系,如果教师把自己的作用仅仅定位于主要为了使学生掌握某学科的概念或原理的话,他就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科成绩上。然而,如果教师把他的作用定位于帮助学生发展认知和构想出学生自己的概念和理解的话,则倾向于把注意集中于学生和教学内容。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的时候,一定要在学生说完后才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在学生说完关于问题的想法之前,尽量不要分析评价或者判断他的回答。很多学生的观点本身可能较好,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能较差,所以需要教师耐心地等到学生讲完之后再做出自己的反应。

(三)等待回答的时间—放慢速度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

Rowe发现④教师提问后等待回答的时间不到1秒钟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逐字逐句地回忆书本知识或老师提供的信息,而这只是思维和学习的最低水平。Rowe发现提问后等待3秒或更长时间会比那些等待时间过短的教师激起学生更多的思索、谈话与辩论。Rowe还发现当训练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应对之前的等待时间平均超过3秒钟时,学生将会产生以下积极行为:(1)学生回答问题的长度增加400%到800%。(2)没有被老师要求的但却很中肯的回答数量显著增加。(3)不能回答的情况响显减少。(4)学生的自信心增加。(5)学生所提问题的数量增加。(6)反应迟缓的学生能提出更多的观点。(7)学生做出反应的类型倾向于多样化。(8)思辨性的思维增加800%。(9)违纪现象减少。(1 0)笔试中较为复杂的题目的成绩提高。Rowe还发现当老师被训练延长他们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时,能够在下列方面改变教师的课堂行为:(1)教师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更为灵活多样的应对(2)教师提问的数量和种类发生改变。3)教师改变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期喂,不再只期望班上聪明点儿的学生来回答,并且倾向于认为班上有更少的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4)教师改变了讨论的方向,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讨论。所以教师在提问后应停顿一下,给学生一个思考和讨论的等待时问。

(四)停顿时间

停顿时间是和等待时间有区别的,教师停下来等候学生去思考,但是学生却没有回答问题。当教师解释一些相对复杂的问题时,他介绍了一些信息然后停下来,以便学生有时间弄明白教师讲了些什么并思考它。当教师停下来时,他应该用目光观察一下学生是否跟上了自己的思路。如果教师得到的是一种积极的信息—学生的反应与教师的讲解是同步的,则可以继续。否则教师就需要提出更多专门具体的问题或从头讲起。

(五)谨慎地使用奖励

传统观念认为:给予积极的口头奖励会有利于课堂讨论。但事实上研究表明表扬⑤学生可能会导致较少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当老师们改变了他们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过多的口头表扬的习惯时,只需几周时问,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形就会发生变化。不仅更多的学生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而且更多的成绩欠佳的学生也愿意参与到讨论中去了。那些寻求表扬的学生可能最初有点迷失,因为他们没有得到通常的表扬,但是经过几周之后他们也就适应了教师新的行为模式,变得更加自发地参与了。

学生们能明显地觉察到教师在师生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极其微妙的偏爱和不公正行为,此种行为会抑制民主的课堂活动。研究也发现⑥对少数学生的不适当的称赞可能使他们形成一种关于自己能力的不切实际的歪曲印象,进而会对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升学考试带来影响。

不给予奖励的作用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更多的深思性和批判性的思维,并能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群体讨论中去。但当教师发现某个学生的表现特别出色而且又能够对此表明自己的一种看法时,表扬是特别有帮助的Leeper & Hodell(1989)。⑦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重视提问的策略性,在确定学生已有知识背景的前提下提出能指导学生探究、解释和精细加工的问题,而且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逐步减少对学生的提问性支持,提问后稍做适宜的停顿,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并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同时注意慎用奖励,尽可能地调动大多数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探究性的学习情境,才能真正由传统的重视教师的“教”转变为重视对学生的“导”,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下载在授课过程中如何进行可课堂提问以及导入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授课过程中如何进行可课堂提问以及导入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导入的策略 府谷县第四小学 杨建功 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课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

    在谈话进行的过程中

    在谈话进行的过程中,除了仔细聆听客户的需求及回应外,尚有电话约访时应注意的事项。 注意一 注意电话的礼貌 礼貌本来就是必备条件,如果是打给陌生的客户,那么就更需要格外注意......

    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课堂提问是传播知识、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形成浓厚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谢焕军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还能及时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捕捉有效......

    高效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高效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程 锦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教学形式,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基础。它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

    如何设计课堂提问的策略

    如何设计课堂提问的策略 摘要:课堂提问的策略是“问题引导、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设计提问的策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课......

    优化课堂提问的六个策略

    优化课堂提问的六个策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人“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

    体育教学课堂提问策略浅谈

    体育教学课堂提问策略浅谈 一、面向全体,分层设疑 体育教学设置的问题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一定的难度和跨度,同时还要注意到学生的认识水平,所设置的问题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