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矩阵与变换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人教A版选修4—2《矩阵与变换》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金克勤
“矩阵与变换”这一模块是高中新课程中的新增内容,为了提高对新增内容教学的认识,更准确地把握教学要求,结合教学实践对《矩阵与变换》作教材解读。
一、教学要求解读 1.基本要求
(1)理解二阶矩阵的概念。
(2)了解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之间的关系。
(3)掌握旋转变换、反射变换、伸缩变换、投影变换、切变变换这五种变换的概念与矩阵表示。
(4)了解变换和矩阵相等的概念。
(5)了解二阶矩阵与向量相乘的概念,会用矩阵与向量的乘积表示线性变换。(6)了解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
(7)了解一些重要的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8)理解复合变换的意义。
(9)了解矩阵与矩阵相乘的意义,会用矩阵的乘法表示复合变换。(10)掌握矩阵乘法的性质。
(11)理解逆变换的概念,根据变换与矩阵的关系理解逆矩阵的意义。(12)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逆矩阵。
(13)会证明逆矩阵的唯一性和(AB)-1=B-1A-1等简单性质,并了解其在变换中的意义。
(14)了解二阶行列式的定义,会用二阶行列式求逆矩阵。(15)能用变换与映射的观点认识解线性方程组的意义。(16)会用系数矩阵的逆矩阵解方程组。
(17)会通过具体的系数矩阵,从几何上说明线性方程组解的存在性,唯一性。
(18)初步了解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定义,能从几何变换的角度说明特征向量的意义。
(19)初步会求二阶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20)初步利用矩阵A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给出Anα简单的表示。(21)初步了解三阶或高阶矩阵。(22)了解矩阵的应用。2.发展要求
(1)从代数和几何的角度理解矩阵乘法的性质。(2)了解各种变换矩阵逆矩阵的意义。(3)特征向量与特征值的应用。3.对教学要求的解读(1)深入浅出,扩展视野。
矩阵与变换这一专题,是中学课程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它以初中数学平面几何知识为基础(学生熟悉对称变换、轴对称变换、中心对称变换、放缩变换等为背景)开展研究,以低维度的二阶矩阵为研究对象,通过几何图形的变换研究二阶矩阵。通过从学生熟悉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入矩阵与变换内容,把矩阵作为几何变换的一种表示,着重突出矩阵的几何意义,矩阵的运算的几何意义,矩阵的逆的几何意义,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几何意义,为进一步从代数的角度认识矩阵提供了一个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模型。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掌握数学理论、思想方法。力图通过学生熟悉的语言、实例、图形等多种方式介绍有关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思想上对矩阵、变换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习重要的数学思想,为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但“矩阵与变换”既不是科普读物,也不是理论专著。应在充分的活动、操作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专题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数学思想,突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不追求数学的形式化。(2)展现过程,注重联系。
在“矩阵与变换”基本概念和结论的学习中,应充分强调“过程性”。教学通过由学生熟悉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变换,然后用映射的语言重新叙述之,接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进一步进行研究,得到这个变换的坐标变换公式,它可以由一个二阶矩阵完全确定,并给出本专题中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类比解析几何中对曲线与方程的讨论,对二阶矩阵与某些几何变换进行类似的研究,最后明确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安排了从具体线性变换的实例中抽象概括出基本概念和重要结论的活动,以引导学生经历基本概念、重要结论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样的,在引入二阶矩阵、矩阵和向量的乘法、矩阵的乘法、逆矩阵等基本概念时,在讨论线性变换的基本性质、矩阵乘法的运算律、逆矩阵的性质、用变换的观点来认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时,都充分地展现了它们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样既使学生感觉到这些概念和结论是自然的而不是强加于人的,同时也有助于对这些基本概念、重要结论的理解。(3)感性认识,强调直观。
矩阵的有关概念和结论比较抽象,要求充分利用几何直观、利用矩阵所对应的线性变换来介绍这些抽象的概念和结论,从而有效地“化解了”矩阵内容的抽象性。由于平面上的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本专题在研究二阶矩阵时,常常通过研究矩阵对应的几何变换(线性变换)来进行。对于每个概念和结论,总是先通过具体的线性变换从几何直观上获得感知,进而抽象出矩阵中一般性的概念或结论,再从理论上对结论进行严格证明。这样就使原本抽象、难以理解的结论变得自然、易于理解;通过两次具体的线性变换的实例,引入二阶矩阵的乘法;并且通过学生熟悉的几何变换的实例,说明矩阵的乘法不满足交换律和分配律;通过旋转变换、切变变换等具体的线性变换,借助于几何图形,充分利用几何直观,引入逆矩阵的概念,引出并理解逆矩阵的性质;通过分别考查在两个几何变换(关于轴的反射变换、伸缩变换)作用下的“不变”直线,进而考察“不变”向量,引入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并通过这两个几何变换感知特征向量的性质;教材还从线性变换的角度来认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
总之,本专题中,矩阵中的所有概念和结论都是先通过具体的几何变换使学生获得感知的,借助几何直观,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代数内容,从而也降低了矩阵内容的抽象程度。借助几何变换(线性变换)研究二阶矩阵是本专题的基本出发点。
(4)渗透思想,适度抽象。
本专题中涉及类比、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数形”结合、算法等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引入概念、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适当渗透并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是本专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例如,类比解析几何中研究曲线与方程的方法,讨论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曲线与方程是一一对应的,由曲线的性质可以研究对应的方程,由方程的性质也可以研究对应的曲线.与此类似,二阶矩阵与平面上的线性变换也是一一对应的,因而,我们既可以通过二阶矩阵来研究对应的线性变换,也可以通过平面上的线性变换来研究对应的二阶矩阵.本专题中,更多地是通过线性变换来研究对应的二阶矩阵。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获得一般性的概念和结论,使学生理解概念和结论。
二、教学建议
1.重视引言部分的教学
引言部分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旋转、相似等变换入手,让学生了解图形是由点组成的,只要知道了图形上每个点的位置,就确定了图形的变换。平面上的变换,是一种对应关系,将平面上每个点P对应到平面上某一点P
'。平面上建立了直角坐标系,就可以知道变换前的点的坐标(x,y)与变换后的点的坐标(x’,y’)之间的函数关系,也就确定了平面上的变换。平面内许
abxaxby,多几何变换都具有形式而这个变换可以由二阶矩阵完全确ycxdy.cd定。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了解数学中经常通过引入新的工具,建立不同对象之间的联系来研究问题,这是重要的数学方法。类比解析几何中的曲线与方程,由于曲线与方程是一一对应的,由曲线的性质可以研究对应的方程,由方程的性质也可以研究对应的曲线,本专题学习的目的是以矩阵为工具,研究一些几何变换,以平面图形的变换为背景,讨论二阶矩阵的乘法及性质、逆矩阵和矩阵的特征向量的概念,用变换的观点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了解矩阵应用的广泛性。
2.关于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的教学
矩阵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数学工具,但它是一个很抽象的数学概念。要从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自然地引入概念,学生就不会为概念的空洞、抽象与难学而烦恼。教师应该从具体实例入手,突出矩阵的几何意义,遵循从具体到一般,从直观到抽象的教学原则。教学中应采用“问题情境——引导探究——抽象概括”的教学方式,紧密结合线性变换,引入矩阵的有关概念、得出矩阵的性质。要使学生了解线性变换与二阶矩阵是一一对应的,矩阵作为线性变换的一种表示,教
xaxby,学中应着重突出矩阵的几何意义,让学生了解任何一个线性变换都
ycxdy,xabx可以表示成为,即一个二阶矩阵与一个向量的乘积,同样,任ycdy何一个二阶矩阵都唯一确定了一个线性变换。要强化学生对二阶矩阵与平面列向量乘法的几何意义理解,使他们认识并理解矩阵是向量集合到向量集合的映射,为后面学习几种常见的几何变换打下基础。
对于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应该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寻找旋转变换、反射变换、伸缩变换、投影变换、切变变换和恒等变换所对应的矩阵,伸缩变换是沿x轴或y方向的伸缩变换,对于其他方向的伸缩变换,在本专题不作研究,但要了解通过坐标的变换(基底的选择)总可以使这些变换对应于教材所给出的矩阵,即不同基底下的变换矩阵是相似的。性质1的本质表明二阶矩阵所表示的变换是线性变换,性质2则是线性变换的几何特征,在证明二阶非零矩阵对应的变换把直线变成直线时,可先复习由两个不同向量α,β的终点所确定的直线l可表示为γ=λ1α+λ2β(λ1+λ2=1),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是要使学生从几何直观理解变换的特征,从“形”上认识线性变换,进一步加深对线性变换及其基本性质的理解。
要使学生了解矩阵与变换是不同的数学概念,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事物的客观规律,变换和它的矩阵分别从几何与代数角度描述同一事物,两种方法各具特色,从中体会数学揭示客观规律的深刻性,数学的抽象性更有助于人们对问题的思考。
3.关于变换的复合与二阶矩阵的乘法教学
教学中要通过实例考查在直角坐标系内连续施行两次线性变换的作用效果是否能用一个线性变换表示,引入线性变换的复合,介绍二阶矩阵的一种重要运算——矩阵的乘法,要了解矩阵的乘法规则其实就是求这两个向量数量积的规则,矩阵乘法AB的几何意义是对向量连续实施的两次几何变换的复合变换。要使学生理解两个二阶矩阵相乘的结果仍然是一个二阶矩阵,从几何变换的角度来看,它表示的是原来两个矩阵对应的连续两次变换。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矩阵的乘法;通过类比实数乘法的运算律,研究二阶矩阵乘法的运算律,证明矩阵的乘法满足结合律,通过学生熟悉的某些二阶矩阵所对应的线性变换对单位正方形区域的作用结果,得到矩阵的乘法满足结合律但不满足交换律和消去律。矩阵乘法不满足交换律,这可能是学生第一次遇到乘法不满足交换律的情况。此时,可以从几何变换角度进一步明确矩阵的乘法一般不满足交换律,在适当的时候,有些特殊几何变换(如两次连续旋转变换)满足交换律。4.关于逆变换与逆矩阵的教学
教学中要借助几何图形、充分利用几何直观,了解逆变换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引入逆矩阵的概念,对于旋转、反射、伸缩、切变变换,要引导学生从几何直观上给出其逆矩阵,并了解逆矩阵可能会不存在,要使学生认识到旋转、反射、伸缩、切变变换(矩阵)的逆变换(矩阵)仍是旋转、反射、伸缩、切变变换(矩阵)。从线性变换的可逆性出发,引出并理解逆矩阵的性质,利用同一法证明可逆矩阵的逆矩阵是唯一的,要求学生掌握性质(AB)-1=B-1A-1的证明,要求学生会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解一般二阶矩阵的逆矩阵。作为发展性的要求,可以在学习了逆矩阵的性质后,让学生用逆矩阵的知识解释二阶矩阵的乘法何时满足消去律。
要使学生了解二阶行列式的定义,会用二阶行列式求逆矩阵和解方程组,对于二阶行列式,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工具来使用,不能作为重点,不要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从线性变换的角度来认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从代数的角度讨论矩阵与方程组的关系,用变换或映射的观点理解解方程组的意义,认识到求逆矩阵方法的多样性,从几何上讨论方程组解存在的唯一性。利用逆矩阵求二元一次方程组并不见得简便,但提供了一种一般性的方法,当未知元很多时,矩阵就成了一个研究的有力工具,这里强调的是思想方法,对于利用矩阵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无需做大量的练习。
5.关于变换的不变量与矩阵的特征向量的教学
德国数学家克莱因(F.Klein)在1872年运用变换群的思想来区分各种几何学,他提出,每一种几何都是研究图形在一定的变换群下不变的性质。因此对变换的不变量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引导学生通过考查在关于轴的反射变换、伸缩变换作用下的不变直线,进而考查“不变”向量,引入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所谓“不变”就是在一个线性变换下,一些特殊的向量通过变换,变成了与自身共线的向量。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与变换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的关系,通过这两个几何变换感知特征向量的性质,要从几何变换的角度讨论矩阵的特征向量定义以及用特征向量作为不变量的意义,不应只从定义上形式地理解。将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概念转换成矩阵与列向量的乘法表示来理解,其目的在于引出矩阵的特征多项式。对于特征方程f()acb2(ad)adbc,教材没有对特征方程作展开讨论,d其意图是仅仅让学生将之作为一个工具,对于一些重要的线性变换,要能从直观上说出其特征向量,可将直观观察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和利用特征方程求解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结合起来,互相印证,用形的直观来探索,用数的严谨来求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几何变换进行。利用矩阵A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给出Anα的简单表示,了解它的几何意义,并知道它的简单应用。
6.关于学习总结报告
学习总结报告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总结报告应该包括知识的总结、应用和拓展、感受和体会等三部分,教师要创设科学、多元的评价方式,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激励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激发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探究的兴趣,关注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小组交流过程中表现出的合作的态度、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
第二篇: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教材解读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分为: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有趣的自然科学等8组。教材富有儿童情趣,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每单元由导语、一课“识字”、4-5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构成.联系紧密,蕴含教育价值。如第一组,在优美简短的导语之后,以成语或四字短语编写了识字内容。“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鸳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8个反映春天景色的词语,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画卷。学生既认了字,又激起了热爱春天的情感。4篇课文,有春天的景,有春天的人,有春天的事,有儿童喜爱的故事,有琅琅上口的古诗。学生找春天,画春天,在“语文园地”中唱春天,在“口语交际”中讲春天。教材安排的几幅精美图画,可帮助一年级小朋友更好地欣赏春天的美景。全单元体现了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的整合,把语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
(一)根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识字写字是小学一年级学习的重点。本册教材在第一册的基础上,本着多认少写的原则,要求认识550个常用字,会写250个在本课认识的或以前已经认识、在本课重现的字。识字课改变了以前集中安排的做法,把8课识字分别安排在
每组的开头。识字课的内容均贴近每一组专题、每一组课文的内容及语文活动的内容,这样,减轻了随文识字的压力。为了让孩子们乐于识字,教材选取了孩子们喜闻乐读的内容,采用了活泼多样的形式。如“识字4”:“蜻蜓半空展翊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这些句子,读来节奏感极强。学生认识了“蜻蜒、蝴蝶”等表示小动物名称的词,初步了解了形声字声旁标音、形旁表义的特点,还悟到了“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一句式的表达特点。教材还采用了诗歌、谜语、谚语等形式,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也产生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教材在编排时,还设置了发现情景,把许多识字方法,字词句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暗含在学习内容之中,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如“语文园地一”中,设计了“今天,我发现了两种识字的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吗?”“语文园地二”中采用同伴提示语的方式:“我发现这些宇可以用减一减,加一加的办法来学。你发现了吗?”学生自己逐步掌握识字方法,举一反三.由已知推及未知.由新知贯通旧知,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使识字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观察、不断探究、不断发现的过程,学生能充分享受不断发现识字规律的快乐。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教材还将孩子们的视野从;幅本引向身边的生活和社会情景中.引导他们从同学的名字中认字,看电视时认字,去商店买东西时认字,走在大街上认招牌、广告上的字,在其它学科的教科书上和课外书上认字……将识字教学延伸到孩子们的生活。为鼓励学生主动认字,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教材以“识字擂台”、“识
字加油站”等形式,或竞赛,或激励,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所学所得,品味努力之后的成功感,真正落实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本册教材共有34篇课文,另加5篇选读课文,新编选的课文占全部课文的一半以土:。教材选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不仅选择了传统的经典性文章,如《司马光》《乌鸦喝水》《秤象》《古诗二首》等,还选择了反映保护环境,介绍自然常识和科技成就,渗透现代合作、诚信、关爱等意识的文章。选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有童话、散文、诗歌、故事、科普文章等,优美有趣,令人耳目一新.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想像世界。
(三)“语文园地”是本套教材的一大亮点。内设四个板块:“我的发现”主要引导学生陆续发现一些常用的识字方法;“日积月累”帮助学生巩固生字,鼓励积累美浏佳句;“口语交际”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旨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生表现自己,与同学交流学习成果的机会。
教材的叙述性语言极具亲和力,不论是课前的导语,还是课后的练习,或是语文园地,都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亲切、自然地道出。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伙伴关系和朋友关系。
教学建议
首先,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全新理念,不再将教学目标局限在知识和能力的狭小范围。因而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编辑意图,把握教材以专题形式编排的特点。要通读全册教材,一组一组地钻研,把握每组教材围绕哪个专题,选用哪些内容,有哪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采取自主、合作学习的措施。如教第二组,可充分利用导语“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引导学生走进温暖的家。以三字经形式编写的识字课,要求学生在会认、会写、会读的基础上,懂得尊敬长辈、敬爱父母、主动为家庭承担责任的道理。《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等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告诉孩子:多替他人着想,敬爱长辈,乐于助人。在“说说做做”里,可安排“我替爸爸——;我帮老师——;我为大家——”的句型训练,这既是语文基础训练,又可培养学生主动为大家服务的意识。在口语交际中,可讨论:“要是爸爸妈妈不让自己做家务事该怎么办?”总之,教师要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制作出让学生乐于学习的“课堂大餐”。
其次,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特点,教师可大胆实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①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辨析、会文悟道,进行参悟式学习。教授第18课《四个太阳》,可设计提问:“绿绿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彩色的太阳”分别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你认为四季的太阳是怎样的颜色?回答
这些问题,既要求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求学生有独特的感受。②创设话题情境,引发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本册教材非常重视写字教学,与第一册不同.每课要写的5-6个字大多有一定的规律。可在学生书写之前引出话题:我怎样写好这几个字。学生在群体的交流中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养成自主写字的能力。③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进行体验式学习。具体方式有:摹读求体验。如《美丽的小路》,可摹仿鸭先生、兔姑娘、鹿先生进行对话,体味他们语言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比较体验。如第29课《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中有两幅教学插图,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第一幅图中“焦急不解的雄日”与第二幅图中“笑逐颜开的雄日”比较,领悟诚信的含义。视听求体验。一年级学生受年龄与经历的限制,对很多复杂的事理难以获得真切的感受,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真实直观地层示出来。④创设语用情境,在真实的生活中让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实用式学习。总之,不论运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教学中,只要学生愿意思考,学习取得实效,就是好的学习方式。
第三,重视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一年级学生处于入学的启蒙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一是认字要落实。要求认识的550个字一定要认准,并能在其他环境中认识。二是字要写好。要求会写的字要写对写好,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并要了解字义,能口头或书面组词。三是课文要读好,能用普通话读出味道,读出乐趣。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很高兴能参加这次小学语文教材梳理的培训,下面我对使用二年级语文教材教学的几点反思和困惑,和同行们一起交流一下。
一、教材分析
二年级语文教材上册和下册一脉相承,教材内容丰富而蕴含教育、文化价值,具有时代特点。教材体系开放而富有活力,它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更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于积累语言,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学目标明确而富有整体性。
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每个专题的内涵都比较丰富,包括导语、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几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安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学习目标
1、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会认400个字,会写300个字。
3、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培养独立的识字能力
4、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5、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句
6、学习默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7、讲普通话,愿意与人交流,会倾听,有表达的自信心,能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8、对写话有兴趣,学习使用逗号、句号、感叹号,学习写日记
9、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热心参与学校、社区活动,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下面我对二年级语文教材教学中的识字和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写话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识字和写字教学
二年级是识字写字教学阶段。我发现二年级的识字量特别大。上册要认450个生字,会写350个生字,下册要认400个生字,会写300个字。不再安排集中识字,而是随课文分散识字。但识字教学仍然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中我们应继续遵循“多认少写,识写分开”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在具体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识字教学:
“三步一等”识字法
第一步:预习课文,探究规律,自主识字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用浅色的彩笔将课文中的生字词标出来。这样,生字词在文中处于比较醒目的位置,学生每次读课文时,一到这儿就会引起对生字词强化记忆。这样做,既符合教学目标中提出的在课文中识字的要求,又能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自觉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在生字的初次认读中,要求学生一定要要读准音,学会借用已有的知识自主识字,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识字,如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熟字减偏旁等,也可利用猜字谜,编儿歌等多种形式识字。如:编写字谜:头发旁边三滴水(泼);危险的月亮(脆);老总的耳朵(聪);眼睛困乏(眨)„„
第二步:小组合作,展示自我,识字过关
在教学中,我一般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初次认读情况。首先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介绍自己认识生字的好方法,挑选优秀的识字方法在全班内交流。然后进行生字过关,检查每个同学对生字的认知情况。检查方式既可以采取组内同学互查,也可以小组之间比赛互查。教师最后对检查中的易错字重点指导朗读。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无论读或写,凡遇到不会的字都要查字典,及时表扬鼓励,进行查字典比赛,逐步养成习惯。识字过关既有每一篇课文的生字过关,也有每一单元学完后的巩固过关。
第三步:形式多样,内外兼收,加强巩固 猜谜”、“鼓掌传字”、“形声字扩展”、“找朋友”、“听音找字”“玩扑克”(将生字卡片变为扑克)等。学生在课间做这些游戏,乐此不疲。
内外兼收,指的是学生不仅要认识书中的生字,而且要学会在生活中识字,在阅读中识字,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阅读中识字,是巩固识字的最好方法。这就实现了教学目标中提出的主动识字、独立识字的要求。
一等:循序渐进,允许差异,反复识字
汉字教学时,我们每个老师,每个班级都会遇到那么几个不能完成识字任务的学生。对待这部分学生,要学会等一等,允许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有不会的内容。生字学习本来就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写字教学:(一)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姿势端正,书写规范,整洁认真
(二)加强对课文中易错字的书写指导
本册教材中易错字有“溪”“烧、浇、绕”“展”“泼”“慌”“商”“染”等,首先,在教学这些生字时,对特殊的笔画要重点强调,使之形象化,生动化,可以追本溯源辨字形。如一尘不染的“染”字,学生经常会把右上角的“九”多加一点写成丸。那 “染”字为什么上面是个“九”而不是“丸”呢?教学时不妨跟学生讲讲“染”的故事,和学生一起分析三个偏旁各自代表的意思。染,三点水,表示和水有关;木,这里指草木染料;九:表示次数多。然后再把三个偏旁的意思贯穿起来,就是“染”字的本意:将草木染料连同布帛放在水里浸煮多次。学生探讨了染字的构字来历,就不会把右上角表示次数多的“九”写成“丸”了。
其次,不要负性强化易错字。
如“溪、浇、泼、慌”等不要反复强调易错的地方,结果学生对的字型没有记住,恰恰记住了错误的地方 阅读教学
(一)以读为本———“读”是语文学习和教学的基本方法。教材中编选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它们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让学生学习语言,又能让学生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感上受到熏陶。
1、教学中我提倡学生要多读课文(1)、预习的时候要“五读”,这“五读”不是“五毒俱全”的“五毒”,而是要将课文读五遍:第一遍可以“囫囵吞枣”的读,不求甚解,不求读准;第二遍是一边读,一边将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词画出来;第三遍要求将课文中的字音读准确,句子能读下来;第四遍要求学生能将课文初步读通顺,句子读准确,不掉字、不错字,不读破句子;第五遍要求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读完后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学习课文要多读。
学习中碰到难点要读一读;碰到重点句子、段落要读一读;碰到优美的地方要读一读;碰到难理解的地方也要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如下册第一单元的几篇诗文都很美,像《找春天》一文中作者用了四个排比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孩子们在春天里的发现。“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笋芽儿》一文中也有许多描写春雨、春雷、春光的优美句子,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读出感情。
2、读书中学会积累
教材中的课文,有的要求背诵全文,有的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我觉得象课文《找春天》《笋芽儿》《泉水》《日月潭》《葡萄沟》《北京亮起来了》《雷雨》等课文都应该全文背诵,诗歌部分更不用说。学生在多读书多背诵中才能积累字、词、句、段,篇等,才能不断的丰富语文知识。
(二)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
阅读教学要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在学习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重视老师的范读
在教学新课文时,我一般采用范读的形式。尽管自己的普通话不那么好,声音也不够优美,比录音磁带和多媒体的录音差远了,但同学们还是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因为在读书中,我可以借助自己略微夸张的声音,不同的表情来向学生传递信息,感悟内容。
第二、选择恰当的读书类型
(1)以读促思型:指侧重知识技能的读,学习下册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单元时多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去思考,体验。如: 《葡萄沟》——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恐龙的灭绝》——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了呢? 《画风》——课文是怎样写风的 《最大的“书”》—— “最大的书”的书是指什么?为什么?
《我为你骄傲》—— “我为你骄傲”指的是谁为谁骄傲?为什么?
《玲玲的画》——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声情并茂型:指侧重人文情感的读(学习下册第一、第二、第三单元时多采用此种方式)如:
《找春天》——找出描绘春天美丽可爱的句子,读出美感。
《笋芽儿》——找出笋芽儿生长的句子,要响亮的、清脆的读一读。《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研究令人感动的句子,充满感情的读一读 《三个儿子》——你最喜欢的那个孩子
《丑小鸭》——丑小鸭很可怜的句子,要轻声读,慢慢读
(3)熟读成诵型:指向巩固积累的读(诗词佳句、优秀段篇等方面的学习)这三种类型及相互融合,又各有侧重。
第三、选择恰当的读的时机:
(1)整体感知时读(2)学习重点时读(3)遇到难点时读(4)引导感悟时读(5)升华情感时读
第四、在体验感悟中学会朗读
采用直观的、具体的方式去体验,从而感悟人物的人文情感——演一演,读一读,悟一悟,议一议。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小柳树和小枣树》、《酸的和甜的》、《纸船和风筝》时,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来体会。
(三)、重视课外阅读,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优秀读物
口语交际
每册教材中有八个口语交际的设计,与本组专题密切相关,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从而使学生有话可说,易于相互交流,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教学中应注意:
(一)有些口语交际教学之前,话题要提前做好准备。
(二)注意创设交际情境,形成多角度的交流互动。
(三)关注口语交际中的“弱势群体”,避免“一言堂”。
(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交流过程中富有创意,充满童趣的精彩语言,给予肯定,使之感受交际的乐趣。
(五)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选择口语交际的内容
如学习《我们的小制作》,我觉得可以这样设计:
1、布置
首先课前就先要布置学生动手去做小制作。
2、交流
上课时学生带着自己的小制作来,彼此交流,互相观看,可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推荐说得好的学生或做得好的学生在班上展示,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在说的过程中学生互相提问,说说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后来是怎么解决的?
3、评比
再评一评,谁的手巧,做的小制作最好?谁说的清楚、明白?写作本册教材安排了适量的写话练习,是为了向中年级平稳过渡。教师自己完全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练笔。
(一)主要方法:
1、读写结合,降低难度:写话安排在课文或口语交际后,目的是加强读写、说写的结合,降低写话难度。
2、加强写段,平稳过渡:加强写段的练习,为中年级的习作打好基础。
3、宽容欣赏,珍视童真:用宽容和欣赏的心态评价学生写话内容,珍视童真童趣。
4、语言规范,表达新意:注重语言的正确、规范和表达上的新意。
(二)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练笔
比如:
看图写话、绘画日记、观察记录; 给自己的照片、图画写文字说明; 读后感、仿写;
(1)从造句入手。根据一个词写一句话,要求把话说完整。下一次在这个基础上把话说具体。如用“书包”造句,有的学生写:我有一个书包。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我有一个什么样的书包,这个书包怎么样。以扩句的形式,逐渐训练学生写话,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2)坚持写日记。我要求学生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哪怕只能写一句完整的话也行,要求无错别字,句子通顺。只要坚持天天写,天天反思,一定能提高。
(3)做好学生写话的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秘诀。对学生写话的评价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以赞赏的眼光来看学生的作品。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并大力鼓励,把写得好的大力表扬。
四、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1、我们的朗读训练、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最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是最合适的2、学生一本课本学完,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的积累怎样才能体现出来?
3、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何来评价自己
以上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浅显看法,不当之处,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第四篇:《集合》一节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
《集合》教材解读
(一)《标准》内容和要求的表述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
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4.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7.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二)《大纲》内容和要求的表述 1.理解集合的概念.2.了解属于的意义
3.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4.了解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5.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6.理解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两者比较
《大纲》:对概念,关注意义的了解、理解,掌握方法;《标准》:对概念都要求“通过具体实例”、“通过丰富实例”、“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了解”、“理解”含义;重视使用Venn图。
(三)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①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理解集合相等的含义。
②理解列举法和描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来表示集合。
③掌握常用数集的记法。
④了解空集的含义。
⑤理解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会写出给定集合的子集、真子集。
⑥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掌握有关术语和符号,会求两
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⑦理解全集、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⑧理解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发展要求
能使用集合的关系和运算及Venn图来求有限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3.说明
在训练时,要把握好难度(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不要求补充
集合运算的性质及证明,如:
(四)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5课时)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约1课时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约1课时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约2课时 小结与复习
约1课时 传统教材课时分配(7课时)
1.1集合 约2课时 1.2子集、全集、补集
约2课时 1.3交集、并集
约2课时 小结与复习
约1课时
2.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对象或数 学内容。
难点:合理选用列举法或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集合,区别元素与 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属于、包含的关系,理解并集与交集的区别 与联系,Venn图的意义和应用。3.分析说明
• 应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正确理解集合的含义.•学习语言最好的方法是使用,学习集合语言也不例外.•在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中,使用Venn图是重要和有用的.•要注意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要注意记号的含义,并能正确使用。•注意描述法、列举法的适用性。
•注意并集、交集的区别,注意子集、真子集的区别。•体会概括、类比、联想、分类讨论等基本思维方法。•在安排训练时,要把握分寸,不要搞偏题、怪题。
《集合》教学设计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章的引言,使学生初步了解本章所研究的问题是集合与简易逻辑的有关知识,并认识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离不开集合与逻辑的知识。
2.在小学与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并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3.从集合及其元素的概念出发,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二、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2.1.1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3.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4.在初中几何中,点、直线、平面等概念都是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类似地,集合则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三、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教科书引言所给的问题。
组织讨论:
为什么“回答有20名同学参赛”不一定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归纳总结:
1.可能有的同学两次运动会都参加了,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加法解决这个问题.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以前我们解一个问题,通常是先用代数式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进一步求解,也就是先用数学语言描述它,把它数学化。这个问题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问题不同,是属于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要先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它,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更多的集合与逻辑的知识,这就是本章将要学习的内容了。
提出问题: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集合? 2.在初中,我们用集合描述过什么?
组织讨论:
什么是集合?
归纳总结:
1.代数:实数集合,不等式的解集等;
几何:点的集合等。
2.在初中几何中,圆的概念是用集合描述的。
新课讲解:
1.集合的概念:(具体举例后,进行描述性定义)(1)某种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简称集。(2)元素: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3)集合中的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是集合A的元素,称a属于集合A,记作a∈A; a不是集合A的元素,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例如,设B={1,2,3,4,5},那么5∈B,注:集合、元素概念是数学中的原始概念,可以结合实例理解它们所描述的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同时,应着重从以下三个元素的属性,来把握集合及其元素的确切含义。①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即给定一个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也就确定了。
例如,像“我国的小河流”、“年轻人”、“接近零的数”等都不能组成一个集合。
②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重复的。
此外,集合还有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
例如,集合{1,2},与集合{2,1}表示同一集合。2.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或;
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整数集,记作Z;
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有理数集,记作Q;
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实数集,记作R。
注:①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这与小学和初中学习的可能有所不同;
②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就是正整数集,表示成或
。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或。负整数集、正有理数集、正实数集等,没有专门的记法。
课堂练习:
教科书1.1节第一个练习第1题。
归纳总结:
1.集合及其元素是数学中的原始概念,只能作描述性定义。学习时应结合实例弄清其含义。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中,确定性可以用于判定某些对象是否是给定集合的元素,互异性可用于简化集合的表示,无序性可以用于判定集合间的关系(如后面要学习的包含或相等关系等)。
四、布置作业
教科书1.1节第一个练习第2题(直接填在教科书上)。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材解读与使用建议
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材解读与使用建议
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材解读与使用建议
威信县庙沟中学
方承聪
一、教材体系及逻辑思路
1、总体思路:根据实验教科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及社会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与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学习内容的相衔接,八年级(下)的主要思路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为中心,重点放在使学生从法律上了解和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知道如何去维护自己的公民权利,如何去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最后把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点上。
在编写上,继续遵循生活逻辑的整体性原则,不把人生、心理、道德、法律、个人、社会、国家等分开安排,而是把他们有机地融为一体,在行文上以提升学生的行为为主线,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真正地融和相关知识于正确的行为之中,既达到知识教学的目的,又能提高德育和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2、教材体系及逻辑思路
本册书共四个单元,十三课。其中第四单元四课。每个单元前有卷前语,一方面引导学生入课,一方面提示本单元的学习目的和学习重点内容。第一单元:我是中国公民——
包括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课程:我们都是公民——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宪法保障公民权利。这一单元从个人的公民身份入手,进一步明确公民身份的内涵,进而要求学生从小树立公民意识,做合格的公民。
第一课:我们都是公民。这是本书的起始课,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体认自己的中国公民身份。以下的课程知识和有关教育都在这一基点上展开,所以本课虽然难度不大,但非常重要。这一课有三个明显递进的层次:公民身份的确认——公民身份的内涵——如何学习做个合格的公民。
第二课: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理论界有一个观点,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权利意识。承接第一单元的逻辑线索,第二单元介绍国家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本课也分为三个有逻辑关联的层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维护权利,履行义务。
第三课:宪法保障公民权利。这一单元的目的是将宪法的知识与公民权利的保障结合起来,深化学生公民权利的意识和宪法意识,使学生能了解宪法是人民利益的重要保障。这仍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分为三个相关联的方面: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的内容都是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的、与他们的年龄和身份密切相关的、具体的公民权利的介绍和解说。是公民意识教育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
第三单元把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利、公民的个人隐私权利整合在《我们的人身权利》这一单元中。这都是我国法律所保障的公民权利的内容。本单元的三课书是平行的关系。即:维护人身权利——维护人格尊严——保护个人隐私。
第一课:维护人身权利。逻辑思路是:什么是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法律如何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未成年人怎样维护自己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
第二课:维护个人尊严。逻辑思路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人格尊严权利是什么(有那些)——保护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具体法律有那些——未成年人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
第三课:保护个人隐私。逻辑思路是:什么是公民的个人隐私权——法律如何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权——未成年人如何尊重和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个人隐私权。
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这一单元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财产权利和消费权利整合在一个单元中,归之为“文化经济权利”。三课书也是平行的关系。
第一课:维护受教育权。逻辑思路是:受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九年义务教育及其特点——我们应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第二课:维护财产权。逻辑思路是:什么是公民的财产所有权——什么是公民的财产继承权——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
第三课:维护消费权。逻辑思路是:法律规定的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内容——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即如何维护自己的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四单元: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这一单元是全书的落脚点,也为了呼应和提升公民教育中关于公民的义务这一部分的内容。这样就使本书既强调了公民的权利,又强调了公民的义务。只有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才是完整和科学的公民教育。这一部分基于法律意义上的义务,又超出了前者,融会了道德教育和人生教育的内容。
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其总的逻辑思路是:每个公民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生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合作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遵循社会公平的原则——这一原则需要正义的制度规则和良好的道德规范来支持——正义要求每个公民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每个人的社会责任与他的社会身份相关——负责任的意义——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要求我们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第一课:社会合作与公平。逻辑思路是:社会生活需要合作,政府是为人们的社会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社会合作需要公平,公平是在社会事务中处理事情合情合理——未成年人也要树立公平合作意识,从自己做起。
第二课:社会规则与正义。逻辑思路是:公平合作需要正义的制度规则(包括道德规范)支持,正义的制度规则保障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道德规范也是一套规则系统,对社会、他人、个人都有好处的行为,是公平与正义的行为——从小学习做有正义感的人。
第三课:社会身份与社会责任。逻辑思路是:每个人在社会合作中都有多重身份——不同的社会身份意味着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负责任是需要承担代价的——但一个人只有负起责任,才能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
第四课: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逻辑思路:负责任对社会的意义——负责任对个人的意义——面临责任冲突时可以作出责任选择——未成年人要培养负责的精神,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教材内容特点
1、教材在整体框架上的特点与前面几本教材是基本一致的。都是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从问题进入相关知识的学习,进而规范自己的公民行为,提高自己的公民境界。
2、教材继续秉持心理、道德、法律教育一体化的思想,虽然本册书较多涉及法律文本、法律知识,但在编写手法上我们仍注意不将教材写成单纯的法律读本,而是结合本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将有关的做人道理(道德)和法律要求结合起来论述。将知识和行为要求结合起来表述。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大部分课的第三部分。
3与原人教社的教材相比,本书不是讲一条法律,给出一个具体的案例。而是选取与初中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他们迫切需要掌握的法律内容,做简要的介绍,使他们能大致地知道和明白法律的规定和要求,从而能按照法律和道德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即不是仅偏重于对法律知识的掌握,而是着重于知识和行为的统一。
4、尝试将知识性和思考性结合。同时在评价部分留出了弹性空间。
三、教学建议
主要是根据教材板块的设计补充一些建议。
1、关于第一板块:探究园。探究园设计的意图是根据课文要传达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情境,一方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思考深一步的问题。但一方面由于篇幅所限,探究园的问题不可能覆盖课文涉及的所有内容;一方面社会生活中会不断出现新鲜的材料(尤其是当地的、周围环境中学生可能接触到的材料)。所以建议教师在这一部分的教学处理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如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水平以及时间是否够等),适当地做一些补充。
另外,“探究园”顾名思义是“探究”,应针对问题情境,结合板块中提出的问题,发动学生畅所欲言,培养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的学习习惯。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不要急于给学生亮出“正确答案”,切忌用“你的回答是错的”“你这个看法有问题”这样的语言,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也提出了自己的依据,下面让我们看看法律上对------有什么样的规定,或:下面我们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一看这个问题。即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用这类引导性的句式,过渡到“导航”的学习。
2、关于“导航”部分
导航部分与原教材相比,文字量大大减少,突出了要学生掌握的基本内容。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在上课前,要对本课的重点心中有数。新教材改革的思想,一方面是减轻学生原来过重的学习负担,一方面也是为了学生能学得活、用得活。因此,一方面抓住重点,一方面围绕重点展开,就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使学生既学得轻松,又能活学活用,真正地理解、记忆和掌握有关知识。
如第一课《我们都是公民》,第一层次,“公民身份的确认”,在“探究园”的问题情境铺垫后,学生应该已经有了兴趣点。虽然这一部分提到公民的定义,但重点是使学生确认自己的中国公民身份。所以,重点引导学生认知“我国法律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每个社会成员,除‘‘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外,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即不管男女老幼,是否享有政治权利,都是中国公民”。而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条件就是根据父母双方或一方是中国公民,同时自己也不具有外国国籍。这一点可以指导学生学习附录的法律法规。可以根据法律法规,列出几种可能的情况让学生判断。相信经过教学,学生可以确认自己的公民身份,并能澄清原来的一些模糊的看法。
第二层次“公民身份的内涵”。公民身份的内涵要在理论上可以阐发很多。由于是八年级学生,我们只作了最简单的表述,但也是公民身份内涵的最基本的东西。课文表述了三个层面:
1、公民是国家的成员,受国家的管辖和保护。这种管辖和保护是通过国家宪法和法律确定的;
2、公民具有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
3、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在这三个层面中可以把重点放在在第2点。第1点和第3点实际上也是从第2点中细化出来的。
这一部分可能有些学生会觉得抽象。同样也可以用举例子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如我国公民在国外遇到困难或危险,我国大使馆或领事馆会提供帮助等。有如法律地位平等,既可以用举例式,也可以用问题式的方法来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
第三层次“树立公民意识做个合格公民”提到了三点。不需要每一点都展开得很充分来讲解。最主要的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来处理。认知程度高的学生,可以讲得深一些,细一些,让他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认知程度低的学生,强调课文中提到的三个方面,要求他们识记和简单理解即可,重要的是让学生留下叫深刻的印象。至于进一步的展开,如遵守法律,下面的课文还会进一步的内容。
同时,建议在授课时,教师的态度、语言、选用的事例都应兼顾自己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生动、有吸引力。讲《思想品德》课,一定要注重实效性,不一定都板起严肃的面孔来讲。
四、关于第三板块《实践与评价》。这一板块设计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和促进学生践行的自觉性和能力。考虑到我们的学生的年龄、习惯和时间限制、条件限制等方面,我们主要采用了几种形式:
1、研讨、交流。第五单元第一课、第六单元第一、二课、第七单元的一、二、三课、第八单元的一、二、四课都出现了这种形式。其中的组合可以是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自由交流等。这是本教材该板块采用的最主要的形式。
建议教师课前花些时间和精力对这些形式作些针对性的安排。如交流、讨论的组合方式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做调整。而交流的结果应该有表达的渠道,如单人作业、双人作业、小组报告等。具体的形式也可以文体多样化。心得体会、散文、诗歌、故事新编、模拟提案、小论文等都可以一试。
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以参与者、倾听者的身份出现,但应准备好更多的相关资料,以备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或进一步的问题。教师教学用书能提供一些补充的材料。教师自己平时也应从各个渠道留意和积累一些新的材料。
2、展示。包括第五单元第一课的创意方案、第七单元第三课的主题宣传、第八单元第二课的小剧场、第八单元第三课的黑板报。展示的几个活动建议教师最好也能参与,这样能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同时也便于观察学生的活动过程,给予一些必要的指导。
3、角色扮演。第六单元第二课的“我要打官司”和第七单元第二课的“假如我是------”。这两个活动涉及具体的法律知识,属于法律的实际应用的情况。第一个活动,教师应该事先了解起诉书的写法,先拟好一个规范的范本以备对照学生的文本。但具体的活动过程应由学生自行完成。如联系法律专业人士给予指导或自己找有关参考资料,以及起诉书的写作过程,均应由学生自主完成。第二个活动,应指导学生先搜集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文本,再咨询律师了解大致的法律程序。
4、主题调查。第六单元第三课的“隐私权小调查” 和第七单元的“义务教育现状调查”。这种活动意图使学生初步接触社会调查这种重要的社会研究形式。第一个活动,板块已给出一个简单的调查项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一些增、删、改;第二个活动操作难度可能大了些。有条件进行的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再设计,所以需要教师参与得深一些。如果觉得没有条件做这个调查,教师也可以在设计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社会调查项目。
5、小辩论。第六单元第三课“分数可以成为学生的隐私吗?”。这个活动估计学生会感兴趣,如果组织得好,学生参与面和参与度都会较理想。教师需事先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辩论赛的规则。同时,注意不要诱导学生的观点,让学生在辩论中思考和提高。当然,也不应是简单的赢的一方得分高,还应注意双方的论据和论证过程。(一般,辩论应请几个评委,可以请擅长此道的高年级学生和老师)。
在《实践与评价》中有不少材料是扣紧社会现实问题的,目的是使教材和教学能够和社会现实生活相连接。教师自己在关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可以补充新的典型材料。
评价应采用多指标体系。知识性、成长性、发展性都应有注重。同时,应注重学生行为的改善。建议:一般不应打不及格。
四、关于《阅读与感悟》。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阅读感受。我们在“教师教学用书”的相应位置以给出了一些思考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一些给学生用,也可以根据教师自己的认识另出一些思考题供学生使用。
三、对教师在教材使用中的建议:
教材是教师备课、教学的主要依据,在多年的循环使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进行教学中,我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要“活”,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必须体现实用,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魅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在吃透教材、挖掘教材、把握好教材的基础上,着力体现“五变”。
(一)、变“远离现实”为“回归生活”
使用教材时,要选取社会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件、案例与学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来关注社会生活,树立法律意识,强化法制观念,从而赋予新教材以新的气息和活力。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观察、收集素材,发动学生自主选择和确立讨论与观察的话题。也就是说,既要将书本外、课堂外正在发生的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也要主动走出课堂,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制观。
(二)、变“形式单一”为“精彩纷呈”
现在的学生不仅兴趣爱好各异,个性也不相同,又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性格特点,独立意识、逆反心理较强。如果课堂教学呈现出单一化、成人化、模式化,就会使教学单调、枯燥,缺乏吸引力。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在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上下功夫。灵活多样的形式,不失为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求知欲的一种好方法。
(三)、变“空洞说教”为“实用有效”
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体现实用性,注重对学生的良好行为养成教育和守法行为教育。为此,要注重挖掘教材中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道德、法律教育等方面的学生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做一个文明、懂法的中学生。
(四)、变“静态呈现”为“动态生成”
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教材,创设情境,提供“场所”,努力使学习材料提供上的“静态封闭”呈现为由师生共同探究的“动态生成”。
(五)、变“唯书唯上”为“信奉而不唯是”
所谓“信奉而不唯是”原则就是说教材毕竟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目标指导下经过一些资深的教育专家编写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不应该轻易地否定,要“信奉”;而“不唯是”则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教学,毕竟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就应该在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找准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根据实际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新教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使用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拓展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