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鸭窠围的夜教案
鸭窠围的夜
沈从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沈从文及其散文集《湘行散记》的基本情况。
2.本文体现的作者“文体家”的 地位。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6部中长篇小说.三、沈从文创作
1.早期小说集《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和鲜明的生活,引起人们的注目。
2.《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境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3.到抗战前,出版了20 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还有重要的选本《从文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 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4.1981 年出版了历时15 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四、创作背景 《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19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
是现代散文的名作。是一部连续性的长篇散文,由十一个单篇组成。上世纪30 年代初离乡,十多年后(1934 年初)重返故里时,他乘船由常德沿沅水溯流而上,将沿途千里沅水及各支流流经的湘西乡村的景物人事记录下来,写成给妻子的信件,结成一部系列散文 《湘行散记》。表面看来是回乡的游记,但作家着重表现了湘西的历史与未来,以及当前现实的湘西与作家创作中构筑的审美理想的湘西的碰撞,已经带上文化反思的意味,沈从文借散文自由、灵活地抒发心曲。
它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五、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是怎样呈现湘西水手的生活状态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这些水手活得那么艰辛、粗糙,何以在沈从文笔下却如此动人?
六、文章结构 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阴历年前某天夜晚,航行在沅水上的渡船泊于鸭窠围岸边,水手歇夜,及湘西特有的吊脚楼景观。
第二部分(3~9)透过作者的想象,叙写水手们到岸上吊脚楼吃“荤烟”或烤火歇息的情景第三部分(10~11):由邻船一位水手的举动引起回忆,“温习”了十五年前自己经历的同样的情形.第四部分(12~14):写午夜时分水面上渔人“赶白”的古怪声音及由此引起的对 湘西人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景观 第二部分:想象 第三部分:回忆
第四部分:思考历史命运的思考。
2、“羊叫”的象征
什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我心中想着,“这一定是从别一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地鸣着吧。”(第五自然段)
这样那样的说着,我一一皆可听到,而且一面还可以听着在黑暗中某一处咩咩的羊鸣。(第六自然段) 养还固执地鸣着。(第九自然段)
这匹羊的生命的即将结束,象征平凡男女这种卑微的生活也难以维持下去——美之生命的消逝。
3、文章的鲜明特征:
原料”的人生
“悲悯”的情怀(忧郁,柔软,哀戚,惊异)
4、文中写到小羊叫声“使人听来觉得忧郁”,“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为什么会忧郁?作者“触着”的是什么?看明白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多次提到羊的鸣叫,有何寓意?
答:小羊“固执而且柔和的叫声”,让“我”由被命运主宰的羊,想到安于天命的人——他们都是自然之子,活得质朴、率真,却又被动、艰辛,“我”为他们缺乏对自身际遇和命运的自觉而忧郁满怀——这忧郁缘于“我”对湘西无以言喻的爱。
5、文章第七段,为什么特别提到神龛下的名片?“除了这些名片,那屋子里是不是还有更引人注意的东西呢?锯子、小捞兜、香烟大画片,装干栗子的口袋……想到这些问题时使人心中很激动”。作者为什么会很激动?
答:名片、锯子、小捞兜、香烟大画片,这些在常人眼中平淡无奇的小东西之所以让“我”激动,是因为它们关联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勾起了“我”对往昔湘西生活的深刻记忆与生命感怀。
6、第八段:“多动人的一幅图画!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这幅图画是否真的很美、动人?作者为什么说“这一切我也有份”?
答:这幅图画里固然有在常人看来让人心酸的悲苦,但更有因执著、乐观而凸显出的美丽、强悍,有即便被压抑、被摧残亦不磨灭的人性光辉,所以它美丽动人。“这一切我也有份”,是因为“我”不但曾经跟他们有过一样的人生经历(可结合文章第十段对那个因按捺不住最终还是去了吊脚楼的水手的描绘,作分析、说明),而且永远把自己当作湘西的一分子——这也使得“我”的哀戚与悲悯更动人心魄。
7、作者独特的感情立场对本文的写法与总体风格有什么影响?
第一,叙事、绘景、写人无不细致生动,文字格外深刻有力; 第二,忧郁但美丽的叙事情调;
第三,“原生态”的生活本相与无处不在的主观视角
8、艺术特色
以叙述为主,辅以描写。议论。抒情等,善于发挥想象;描写场景,渲染气氛,自然的融入景物描写。
9、作者在本文中寄寓了哪些人生感喟?其意义何在?
明确:目睹湘西下层人民顽强地在泪与笑中打发日子,努力保持着生命的尊严,千百年为生活而搏战,这种生命形态也许还将继续延续下去,悲壮而又辛酸,作者感到无限的“忧郁”、“哀戚”和“悲悯”。这种人生感喟源于作者对湘西人民灵魂的深刻理解,对湘西民族历史遭遇和现实境况的观照与反思,且与具体的生命形态相联系,浸润着深厚的历史感,从而具有哲理的内涵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10、这些水手活得那么艰辛、粗糙,何以在沈从文笔下却如此动人?
第一,基于自身的生命体验,沈从文对湘西的人与事有深刻的理解、深厚的感情; 第二,保持物性“天然的素朴”的美学追求,使作品记人、叙事、状物、写景,都保有高度的自然生动性。
第三,忧郁但美丽的叙事情调。沈从文以艺术的审美力量在苦难的生存现实中开辟出新的世界,让人温暖,给人力量。
11、小结
作品通过对水手和吊脚楼妓女人性美的描写,使这个夜晚更加美丽迷人。一个漫长、寂寥、寒冷的夜,经沈从文的描绘、渲染、想象、点化,火光与杂声综合,“交织了庄严与流动,一切真是个圣境”,成为一首优美的小夜曲。“人性”之光的点点灯火永远闪烁,温暖着寒夜中人们的心房。《鸭窠围的夜》是人类永恒的夜,它以不可言说的魅力将人们带入一个神圣而高远的境界。
第二篇:沈从文《鸭窠围的夜》
沈从文《鸭窠围的夜》
一、教师手册电子版
1.教学目标
2.教学要点
3.文本详析
4.思考题思路提示
二、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1.作者简介
2.本文雏形──作者给妻子的信
3.专家评论
三、其他参考资料
四、全文搜索
五、教学图片资源库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沈从文及其散文集《湘行散记》的基本情况。
2.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深沉的生命感喟。
3.体悟文章作者在平凡人生事相中发掘诗意、保持生活原生态的叙写方式。
二、教学要点
1.文章的主旨。
2.文章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的特色。
3.文章对生活原生态的叙写和诗意的美学追求。
三、文本详析
《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与全书有着一致的感情基调。它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湘西是沈从文的故乡,他20世纪20年代初离乡出走,十多年后(1934年初)重返故里时,已是享誉全国的知名作家。他乘船由常德沿沅水溯流而上,于沿途将千里沅水及各支流流经的湘西乡村的景物人事记录下来,写成给妻子的信件,后经整理结成一部系列散文《湘行散记》,成为现代散文的名作。那是一部连续性的长篇散文,由十一个单篇组成。本文即是其中一篇。
就结构层次来看,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两个自然段):写阴历年前某天夜晚,航行在沅水上的渡船泊于鸭窠围岸边,水手歇夜,以及湘西特有的吊脚楼景观。第二部分(从“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至“灶中正火光熊熊”):透过作者的想象,叙写水手们到岸上吊脚楼吃“荤烟”或烤火歇息的情景。第三部分(从“邻近一只大船上”至“也是很显然的事了”):由邻船一位水手的举动引起回忆,“温习”了十五年前自己经历的同样的情形。第四部分(最后三个自然段):写午夜时分水面上渔人“赶白”的古怪声音及由此引发的对湘西人历史命运的思考。
本文是根据作者中夜宿鸭窠围时的见闻和思绪而写的,是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独异的人生形态。湘西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它地处湘、黔、川三省边地交界处,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艰辛。沈从文作为有着苗族血统的湘西作家,用一支有灵性的笔,突出地表现湘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浸润着原始民风的特殊人生形式,描绘了湘西下层人民永远用血泪打发日子,世代相沿的悲苦命运;同时也描绘了他们为生存、为实现其人生权利与尊严所作的努力。
本文中写到的吊脚楼,是湘西特有的建筑奇观;而它所着重描写的“水上人”(水手及随船旅行者)和“妇人”(妓女)们的关系,也是一种带有湘西地方色彩和时代色彩的特异的生活。《湘行散记》以许多篇幅叙写了沅水流域水手和沿河码头吊脚楼妓女的故事;他们的艰辛、凄凉、悲惨的命运,在其他的一些篇目中得到了表现。而这一篇着重表现的是其人生形态的另一面。作者写沿河吊脚楼成为长年与流水斗争的水手们等解除疲劳与寂寞的落脚处,写船上人过了瘾,胡闹已够,下船途中与窗口妇人的对话,写他们也是眼泪也是笑的动人的哀乐,写午夜时分水面上渔人“赶白”的劳作,等等。通过对湘西下层民众这些生活情状具体细微、极富实感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在艰难处境中对人生的顽强与执著,被压抑被摧残的生命力的坚韧与强悍,掺和着泪与笑的生活的庄严和忠实。通过作者的笔,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勇敢地为生存而搏战,同时在不无畸形的形式中追求着真挚缠绵的情与爱。这些内容使本文具有很强的独特性。
沈从文“最亲切熟悉的”就是他的故乡,一条绵长千里的沅水及其支流两岸的乡村人事,对于生活在那里的农民、水手和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在他看来,他们的生活,近乎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其中蕴藏着血与泪,也蕴藏着“正直素朴人情美”。作者描写这些,既是其人生经历使然,也寄托了作者的审美标准和人生理想。所以作者在记叙上述人和事的时候,没有作简单的道德评判,也超越了普通的“同情”,更没有丝毫的猎奇之意。他把自己的生命溶入其中,感同身受地“认识他们的哀乐”,深切地感到“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这正同读一篇描写西伯利亚方面农家生活的动人作品一样,使人掩卷引起无言的哀戚。我如今只用想象去领味这些人生活的表面姿态,却用过去一分经验,接触着了这种人的灵魂。”
作者还几次讲到他的“忧郁”。这种忧郁、哀戚亦即悲悯的情思,源于作者对湘西人民灵魂的深刻理解,也源于他对湘西民族历史遭遇和现实境况的观照与反思:午夜中“赶白”的“那种声音与光明,正为着水中的鱼和水面的渔人生存的搏战,已在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将在接连而来的每个夜晚继续存在。”“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一种原始人与自然战争的情景。那声音,那火光,皆近于原始人类的武器。”这种人生的感喟,因与具体的生命形态相联系,浸润着深厚的历史感,而有了哲理的内涵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本文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段和美学追求。本文在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时,没有舍弃生活中本有的原生态中充满生命活力的元素。而“舍弃”往往是一部分“主题先行”作品的常用手法。创作需要“提炼”与“剪裁”,但不能先存了一个表现什么、歌颂什么的念头,并以此为标尺,大施刀斧。要知道删芟了枝叶,也决然得不到花果的(鲁迅语)。本文中,吊脚楼中男子吃荤烟的情景,楼屋中的场面,水手和妇人短暂相聚构成的“一幅图画”,都被作者不加修饰地、传神地记录了下来。作者的追求是“始终保持那个物性天然的素朴”,“一切还带„原料‟意味”。这样的记叙和描写具有高度的自然生动性,是那些“提纯”了的作品所无法相比的。
可以参照沈从文在旅行过程中给夫人张兆和的家书,看看作家是如何捕捉生活中的动人场景,如何提炼主题和改写素材的。(见《从文家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说作品保存了生活的“原生态”,并不意味着它是板滞、芜杂、生硬的记录。本文感人之处的另一个方面,是其在展示那种自然和人生的景观时,既是严格写实的,又是渗透了主观色彩的,就像作者所说的“注入他个人的想象与感情”。在写吊脚楼中水手们吃烟或烤火歇息时,写在楼屋中留下名片的各色人物的命运时,写水手与妇人的情爱时,写邻船人或作者自己离船上岸时,均以想象之笔出之,主观的视角无处不在,这比一件事一件事的实写,更有概括力,也更有蕴涵。作者听到小羊固执而又柔和的叫声,心里感到忧郁和软和;看到大小红白名片,猜想主人们的命运,心中很激动;想到水手和妇人的哀乐,引起无言的哀戚;回忆十五年前自己的事,对于人的命运感到十分惊异;听见水面上“赶白”的声音,望见火光时,感觉迷惑与沉默等等,作者的感情流贯全篇。可以说,作者是用心灵之笔绘出“动人的画图”,发出生命的感喟,用想象和感情使作品充满诗的气息。从对平凡的人生现象的描写中自然流溢出诗意的潜流,可谓作品的最成功之处。
本文以叙述为主,将描写、抒情、议论自然融入。其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极见功力,寥寥数笔,境界全出。如开篇所写:“天快黄昏时落了一阵雪子,不久就停了。天气真冷,在寒气中一切都仿佛结了冰,便是空气,也像快要冻结的样子……两岸高大壁立的山……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着意渲染了寒夜中鸭窠围河西岸上迷朦而充满生气的氛围,使人如临其境,如睹其景,历久不能忘怀。又如最后一部分写午夜时分渔人“赶白”,黑夜中“水面上那一分红光与那一派声音”,构成幽远而近乎神秘的氛围,也同样令人难忘。
场面描写的方法与以上所述近似,如船只泊定后水手们做饭吃饭歇息上岸的场面,想象中归船水手与吊脚楼妇人叮嘱对话的场面,岸上临街铺子中屋主人与船上人等默坐烤火的场面,禳土酬神还愿巫师在锣鼓声中作旋风舞的场面,等等,均是以朴素而有表现力的语言,略作勾勒,场面即骤然生动起来,极见功力。
四、思考题思路提示
1.如何理解本文所写的旧时湘西水手的生活情状?
本文所着重描写的“水上人”和“妇人”们的关系,是一种带有湘西地方色彩和时代色彩的特异的生活。作者借此表现他们在艰难处境中对人生的顽强与执著,被压抑被摧残的生命力的坚韧与强悍,掺和着泪与笑的生活的庄严和忠实。
2、作者在本文中寄寓了哪些人生感喟?其意义何在?
目睹湘西下层人民顽强地在泪与笑中打发日子,努力保持着生命的尊严,千百年为生活而搏战,这种生命形态也许还将继续延续下去,悲壮而又辛酸,作者感到无限的“忧郁”、“哀戚”和“悲悯”。这种人生感喟源于作者对湘西人民灵魂的深刻理解,对湘西民族历史遭遇和现实境况的观照与反思,且与具体的生命形态相联系,浸润着深厚的历史感,从而具有哲理的内涵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3、本文的表现手段和美学追求是怎样的?
从对平凡的人生现象的描写中自然流溢出诗意的潜流:在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时,没有舍弃生活中本有的原生态中充满生命活力的元素,追求“始终保持那个物性天然的素朴”,“一切还带„原料‟意味”。这样的记叙和描写具有高度的自然生动性。另一方面,在展示那种自然和人生的景观时,既严格写实,又渗透了主观色彩,“注入他个人的想象与感情”;作者的感情流贯全篇,想象和感情使作品充满诗的气息。
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主要笔名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士司书。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载于《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来到上海,曾共同创办《红黑》杂志。1929年在上海中国公学教书。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和鲜明的生活,引起人们的注目。《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境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还有重要的选本《从文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后回京,在北京大学教书。同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1980年曾赴美国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1988年,86岁的沈从文先生因为心脏病复发离开了人世。
其他参考资料
沈从文:一只不断上涨的股票 王润华
历经9年艰苦编辑的32卷本的《沈从文全集》终于出版了,由于沈从文从没有发表过他的全部的创作,有很多尚未公开的文学与论文,因此《沈从文全集》出版时,就是沈从文研究重新出发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沈从文并不是目前的沈从文,这是可以肯定的。
沈从文是走出本土,自我放逐到北京后,才开始写作的。如果沈从文没有离开凤凰,就在本地,他的作品、他的思维肯定会很不一样。他走到北京,当时湘西的文化,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西方的文化,强烈地冲击着他。这种多元文化使沈从文迸发出非常具有爆炸力的创造力,创造了他目前了不起的文学作品,以及现在一般人还不怎样重视的他的文学批评。
研究沈从文首先应该认识到他是一位边缘人,是自我放逐者。在中国文学中,从屈原的流浪放逐、李白杜甫,一直到曹雪芹,这种边缘人的作品就是跟一般的作家不一样。可怕的就是在这里。现在西方有很多作家,尤其是美国,很多作家都是流亡的人,是垃圾,是不被认同的人。20世纪中期以来,这一直是主流,一直到后现代。
沈从文之所以了不起,首先在于他书写一个被物质文明毁灭的乡村小说的小说新传统,沈从文在小说中用乡村的眼光审视现代文明,这是现代小说的开始。同时他创造性地糅合诗歌、游记、散文来抒情,他打破文学形式尤其是小说文体的界线,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大学打破围墙、国家走向全球化,实际上就是这种思维的一个前进。沈从文在文学观、小说理论,都具有前卫性与前瞻性。金介甫等都有专书论此。而且沈从文也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学批评家,他与艾略特一样,都是诗人批评家,是一个有创作经验的人来总结创作,他批评的都是与他作品很相似的作家,比如他分析鲁迅前期的乡土小说,非常非常的精彩。很多作家,你读了很多次,但每次读时经验都会有所不同,都会有新的发现,而且你自己都会被改变,沈从文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时代改变了,沈从文的价值就像一只绩优股,每天都在上涨。
1977年,当国内中文系的学生尚有不知沈从文为何人之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学者金介甫却早已写出了《沈从文笔下的中国》。他的另一部著作《沈从文传记》于1985年出版,开沈从文学术研究之先河。幸抑不幸?夫复何言。
金秋时节。凤凰。沈从文百年诞辰国际研讨会上。记者终于见到了这位被誉为国外沈从文研究第一人的金介甫先生。相约夜半时分,在先生笔下清澈纯净的沱江边,对坐轻谈,领会着先生“鸟声如洗”的感悟,牵扯着丝丝缕缕“湿湿的记忆”。那个夜晚,让人无限感怀。
(汪润华: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院长)
摘自:金羊网《羊城晚报》2002年12月5日
第三篇:鸡毛鸭教案
篇一:中班语言教案:鸡毛鸭(故事)活动内容 语言:鸡毛鸭(故事)
活动目标
1、能感受漫画式人物表现出的幽默感。
2、初步具有保持公共卫生的环保意识。
3、会观察汉字“鸡”和“鸭”两字的异同。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活动前让幼儿收集有关环保方面的材料,了解环保方面的常识。
物质准备:汉字“鸡”和“鸭”卡片、图画纸、水彩笔。
环境创设:创设街道的场景。
活动指导
一、以谈话的形式引出故事。
1、与幼儿以聊天的形式谈论应该怎样保持公共卫生,聊天的内容尽量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比如:在幼儿园的公共场所我们要怎样保持卫生?
2、给幼儿讲一讲关于不讲卫生的笑话——小猴坐在公园旁边吃香蕉边扔香蕉皮,路过的小猪说:“小猴你不能到处扔香蕉皮”。可小猴不理睬,继续扔。香蕉吃完了,小猴站起来准备回家,“砰——砰——”小猴滑到了。小猴站起来大骂:“谁扔的香蕉皮?这么不文明,害我摔了一跤。”小猪告诉它:“你自己扔的香蕉皮。”小猴不好意思的低下头,以后再也不敢乱扔东西了。
2、以幽默的口吻讲故事《鸡毛鸭》,引导幼儿认真倾听。
(1)引导语:今天要给小朋友们讲一个关于不讲卫生的故事。
(2)讲故事时要有意识的突出人物动作,让幼儿明白那三根鸡毛哪去了。
二、引导幼儿通过讨论理解故事。
1、提问:故事中有谁?(鸡鸭毛、大脚、大头。)故事中的谁不讲公共卫生,所以被惩罚了?
三、引导幼儿通过绘画理解人物。
1、引导幼儿将鸡鸭毛、大脚、大头的形态、动作画出来,看看可笑不可笑。
2、出示“鸡”“鸭”两汉字的卡片,让幼儿通过观察,认识这两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四、鼓励幼儿根据经验编故事。
1、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编一小则关于保持公共卫生的故事。
2、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诉自编的故事。
篇二:《鸡毛鸭》教学反思
《鸡毛鸭》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班开展了语言活动《鸡毛鸭》的教学。通过这个活动的组织开展,我反思了几点这个活动的亮点与不足:
在教学目标上,我根据我们班孩子的特点制定出两点:
1、从漫画式的人物中获得幽默感。
2、初步具有公共卫生的环保意识。活动后我根据活动情况进行反思:
一、活动目标反思:
教学挂图里的人物很有幽默感,所以小朋友看到鸡毛鸭和挂图中的人物就自然而然的笑了。因此目标一达到了!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也都初步具有公共卫生的环保意识。明白了不能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和不在公共地方吸烟。所以目标二也达到了。
二、活动环节反思:
篇三:鸡毛鸭
语言活动《鸡毛鸭》(2012.12.12)
一、活动目标:
1、能感受漫画式人物表现出的幽默感。
2、初步具有保持公共卫生的环保意识。
3、会观察汉字“鸡”和“鸭”两个字的异同点。
二、活动准备:
1、汉字“鸡”“鸭”卡片
2、有一些环保方面的知识常识。
三、活动过程:
1、以谈话形式引出故事。
(1)与幼儿以聊天的形式谈论应该怎样保持公共卫生,聊天的内容尽
量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比如:在幼儿园的公共场所我们要怎么保持卫生?
(2)给幼儿讲一讲关于不讲卫生的笑话——小猴坐在公园边吃香蕉边
扔香蕉皮,路过的小猪说:“小猴你不能到处扔香蕉皮。”可是小猴不理睬,继续扔。香蕉吃完了,小猴站起来准备回家,“吱——砰——”小猴滑倒了。小猴站起来大骂:“谁扔的香蕉皮?这么
不文明,害我摔了一跤。”小猪告诉他:“你自己扔的香蕉皮。”小猴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以后再也不敢乱扔东西了。
(3)以幽默的口吻讲故事《鸡毛鸭》,引导幼儿认真倾听。
师:今天要给小朋友讲一个关于不讲公共卫生的故事。小朋友们要认
真听。
讲故事是要有意思的突出任务动作,让幼儿明白三根鸡毛哪里去了。
2、引导幼儿通过讨论理解故事。
提问:故事中有谁?(鸡毛鸭、大脚、大头)故事中谁不讲公共卫生,所以
被惩罚了?
3、引导幼儿通过绘画理解人物。
引导幼儿将鸡毛鸭、大脚、大头的形态、动作画出来,看看可笑不可笑。出示“鸡”“鸭”两字的汉字卡片,让幼儿通过观察,认识这两字的共同点
与不同点。
4、故事幼儿根据经验编故事。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编一小则关于保护公共卫生的故事。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自编的故事。
篇四:鸡毛鸭和鸭毛鸡
《鸡毛鸭和鸭毛鸡》中《冰雹弹钢琴》读后感 假期里,我读了老师推荐的课外读物《鸡毛鸭和鸭毛鸡》,文中的鸡毛鸭是个跟他爸爸一样善良的男孩,鸭毛鸡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他们俩是好朋友。我很喜欢鸡毛鸭和鸭毛鸡。
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冰雹弹钢琴》。听气象预报说明天下冰雹,鸭毛鸡觉得是坏消息,他认为下雨、刮风也都是坏消息。而鸡毛鸭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对干枯的小草来说下雨是好消息,夏天刮风送来清凉也不错。最让我喜欢的是鸡毛鸭发现冰雹也有优点,让大家感受到了冰雹弹钢琴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我要向鸡毛鸭学习要注意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
一年级二班
李佩轩
篇五:第八周教案
体育活动
一、队列练习、徒手操及音体活动。活动目标:
1、学习随音乐和老师一起有力、协调地做器械操和武术操,引导幼儿有节奏地走动作。
2、学习随着活泼欢快的旋律变化队列,掌握从四列变成大圆再返回四列的要求,提高规则意识。
3、通过音体歌舞、游戏活动,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指导要点:
1、组织幼儿到场地排好四列纵队,随着音乐节奏在老师带领下从四列变成大圆再到小圆,最后返回四列,特别提醒排在最前面的四个队长要带好头,其他的小朋友要听指挥守纪律。
2、组织幼儿有次序地取圈跟着老师,听着音乐做操。
3、在武术操中,提醒幼儿动作有力,精神抖擞,看谁最威风。
4、听信号做红绿灯的音乐游戏。请能力强的幼儿来指挥。
5、在优美的歌声中,引导幼儿进行舒展放松等动作结束体育活动,并有次序地回教室。
二、分组活动:球、尾巴、梅花桩等及大型器械。活动目标:
发展幼儿不同的玩球技能,并培养良好的户外活动常规。活动准备:球、尾巴、梅花桩等若干。活动指导:
1、师重点强调球的不同玩法:可以拍球、滚球、踢球互相抛接等
2、幼儿分组活动师巡视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提醒幼儿爱护玩具,并及时收拾器械。
3、请幼儿自我评价自己的活动情况。活动反思:
本周的活动要求继续以走队列为主,和上周相比,本周幼儿自我排列的意识有很大的提高,在踩节奏上也有很大的进步,幼儿的注意力较集中,在分组活动中,本周重点抓幼儿的多样玩法,让器械真正地在手上玩起来,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拿在手上追着跑。但是,在做操时也有一些幼儿不守秩序。
第8周区域活动
语言一:《鸡毛鸭》(故事)【活动目标】
1、从漫画式的人物中获得幽默感。
2、初步具有公共卫生的环保意识。
3、初步学习观察“鸡”和“鸭”二字的异同点。【活动准备】
1、让幼儿自己学习收集有关环保方面的材料,了解环保卫生方面的常识。
2、准备汉字卡片“鸡”、“鸭”
3、准备教育挂图《语言。文学活动。鸡毛鸭》、学习包《语言。文学活动。鸡毛鸭》 【活动过程】
一、老师和幼儿以聊天的形式谈论应该怎样爱护公共卫生。引入活动主题。
二、以幽默的口吻讲故事。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里讲了什么?
2、故事的名称叫什么?
3、故事中说了谁?
4、故事中三根鸡毛最后用到哪儿去了?
三、组织讨论:故事中哪个不讲公共卫生,所以被罚了?我们应该怎样讲卫生。
四、出示鸡毛鸭、大脚、大头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从漫画式人物中获得幽默感。初步观察“鸡”和“鸭”的异同点。
1、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让幼儿根据图片辨别哪个是鸡毛鸭、哪个是鸡毛鸭、哪个是大头?
师:从图片中哪里可以看出哪只是鸡毛鸭?你是怎么知道的?
2、故事中的动物可笑吗?你觉得它们哪里最可笑?
3、出示“鸡”和“鸭”的字卡。认识这两个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五、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同伴交流如何讲究卫生。活动自然结束。【延伸活动】
1、投放图片及字卡在区域活动中,学会区分“鸡”和“鸭”的异同点。
2、投放动物图片在阅读区,让幼儿看图片讲述故事内容。活动二:绘画:我来画一画【活动目标】
1、尝试用简单的故事形式,画4张以上的小连环画。
2、提高作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初步了解连环画的特点。
2、物质准备:长条图画纸或裁成小人书大小的单张图画书、装订机。【活动过程】
一、出示自制图书和图画书,引导幼儿观察对比,激发兴趣。
1、看看这两本书,有什么不一样?
二、幼儿学做图书,教师观察指导。
(一)幼儿讨论交流如何制作图书。
师:制作图书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制作? 你想在自己的图书上画什么东西?
(二)幼儿自选绘制图书的材料,自制图书。
1、幼儿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物品。
2、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将画好的画装订制作成主题画。
3、教师指导能力弱的幼儿确定主题、内容以及布局,启发幼儿动手创作。
三、展示画册,分享作品,互相讲述自己画册的内容。
(一)展示画册,分享作品。
师:你制作的画册是什么内容?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二)引导幼儿给自己的画册起个名字。【延伸活动】
1、将自制的图书放在阅读区,幼儿观赏图书,阅读图书。
2、开展图书展销会。活动三:数学活动:《宽窄厚薄排排队》
(二)【活动目标】
1、复习宽窄厚薄特点,学会按物体宽窄厚薄的特点进行有序排列。
2、学会按宽窄厚薄特点有规律的摆放物体,感受物体规律摆放美。【活动准备】
1、准备学习包《科学。宽窄厚薄排排队》
2、物体排列示范图。
3、各种蔬菜水果拼盘、各种建构积木。【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示范图,引导幼儿观察图上物体排列的规律。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物体宽窄厚薄的差异。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排列的规律,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二、出示各种操作材料,教师示范,引导幼儿按照示范图进行排列。
1、幼儿观察教师示范,引导幼儿观察物体排列规律。
3、引导幼儿按照示范图上的要求,进行排序。
三、制作水果拼盘,继续感受宽窄厚薄不同材料的组合与搭配,欣赏物体排列美。
1、引导幼儿观察水果特点。
2、幼儿尝试根据物体的宽窄厚薄进行有规律的排列。
四、指导幼儿完成学习包中《宽窄厚薄排排队》 【活动延伸】
1、数学区中投放各种不同宽窄和厚薄物体,幼儿进行区分
2、指导幼儿回家后将家里的物体按宽窄、厚薄等特征进行分类,并用图画或数字进行分类。
活动四:艺术活动:《小乌鸦爱妈妈》 【活动目标】
一、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乐意用表演、绘画等形式来表现歌曲的感受。
二、萌发爱妈妈的情感,学习表达对妈妈的爱。【活动准备】
一、事先让幼儿观看有关乌鸦的录像,了解乌鸦的生活习性。
二、事先请大班的幼儿或老师学会情境表演。
三、准备乌鸦头饰、音乐磁带、录音机。【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邀请了大班的哥哥、姐姐给我们表演。我们欢迎他们。
二、完整感受歌曲。理解歌曲内容
1、教师清唱,幼儿倾听歌曲。
2、教师提问:这首歌讲了一件什么事?这首歌有几段?
3、幼儿讨论:听了这首歌你心里觉得怎么样?三段歌曲的速度一样吗?为什么唱第二段时要放慢速度?你喜欢歌曲里的小乌鸦吗?为什么?
三、分段欣赏,1、教师演唱第一段。教师提问:“第一段歌曲讲了什么?”
2、教师演唱第二段 教师提问:“小乌鸦为什么要急急忙忙赶回家?
3、教师演唱第三段
教师提问:老师用了什么表情、什么样的速度来演唱的?
四、分角色扮演角色,听音乐表演。
1、教师扮演妈妈,大班幼儿带领幼儿扮演小乌鸦,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
2、幼儿自由结伴表演。
五、引导幼儿根据音乐展开想象,进行绘画活动。
1、请小朋友们根据音乐画一幅有关乌鸦和妈妈的画,想想看可以怎么画?
2、幼儿作画,活动自然结束。【延伸活动】
1、美工区:绘画“小乌鸦爱妈妈”
2、邀请妈妈到班级扮演乌鸦妈妈和幼儿一起表演,动作由幼儿和妈妈互相商量创编。活动五:语言活动:《圆圆的春天》(讲述)【活动目标】
一、感受散文的优美,热爱大自然。
二、学习朗诵散文,学习散文中的优美词句:“圆圆的池塘,圆圆的唱片,圆圆的春天”等。培养幼儿想象力。【活动准备】
一、准备散文的朗诵磁带。
二、组织幼儿到有池塘的地方观察。【活动过程】
一、边出示画面边配乐朗诵散文让幼儿欣赏。
1、出示背景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这幅画中什么东西是圆圆的?”
2、从这幅画中你能看出是哪个季节吗?
3、通过观察、讨论让幼儿感知、了解春天的景色,领略圆圆春天的美丽、祥和、圆满。师:为什么说春天是圆圆的?
二、展示“唱片”,通过讨论帮幼儿理解“给春天灌唱片”的意思。
第四篇:小花鸭教案
音乐欣赏活动《迷路的小花鸭》(中班)
活动目标
通过欣赏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听懂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初步学会用表情神态、动作、色块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好品德。
活动准备
小花、小鱼等图片学具人手一个、木偶小鸭子、小朋友各一个小鸭子头饰、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听《进行曲》律动进活动室
一、欣赏歌曲《迷路的小花鸭》
1.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设置悬念、引起兴趣。
师:(1)小朋友们看,我们郊游到了这里,这地方有些什么呀?
(2)听远处好像传来了一阵哭声,你们想不想知道是谁在这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二、分段欣赏,引导幼儿感受不同的情绪
1.欣赏歌曲第一段“池塘边,柳树下,有只迷路的小花鸭,嘎嘎嘎,嘎嘎嘎,哭着叫妈妈。2.提问帮助幼儿理解第一段的内容:
(1)池塘边柳树下,是谁在哭呀?它为什么哭?
(2)你们觉得小鸭子的心情是怎样的? 3.欣赏歌曲第一段,感受“难过”的情绪。
4.师:(1)谁能帮助小花鸭找到妈妈呢?(引起幼儿自由讨论展开联想)(2)大家想的办法真好,让我们听听歌曲的第二段,到底是谁帮助了小花鸭。5.欣赏歌曲第二段,感受“高兴”的情绪
师:“小朋友,看见了,抱起迷路的小花鸭,啦啦啦,啦啦啦,把它送回家。6.提问是谁帮助了小花鸭?(1)怎么帮的?
(2)现在大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7.欣赏歌曲第二段感受“高兴“的情绪。
四、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用表情音乐的情绪
1.教师跟随录音机边唱边操作小木偶,完整欣赏歌曲一遍。
2.师:(1)你们觉得有几段?开始第一段说了什么事情?后来第二段呢?(2)第一段唱小花鸭迷路了,它心情是怎么样的?那你们的呢?这是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出示脸谱—表情)大家一起学--学伤心难受的样子。
(3)第二段唱小朋友帮助了它,大家的心情是怎样的?高兴又会是怎样的表情? 再次放乐曲录音,幼儿聆听并用表情表现情绪。
五、引导幼儿用色调表现音乐情绪
1.请幼儿帮小花鸭找出“找不到妈妈时“和”小朋友帮它时“的照片并说出原因。2.再次分段欣赏,引导幼儿用手中的物品色调表达情绪。
(1)师:小花鸭说:“其实那天有许多好朋友也为它难受过,高兴过呢?它想把它们也分别请到照片上来做个纪念,想想你手中的好朋友又是什么时候陪在小花鸭身边的?那时音乐是怎样的?
(2)放歌曲第一段。师:现在会是哪些颜色的好朋友会在小花鸭身边问好?想想他是生活在哪里的?请你把它送上来。
六、教师总结
鼓励幼儿自愿的按歌曲的内容扮演角色、表现情绪、创编与内容相关的动作。
请表演最好的一位幼儿戴上头饰当小花鸭,其余幼儿当小朋友,分段出场表演,最后老师说:听鸭宝宝好像也要找来了,让我们赶快把小花鸭送回去吧!幼儿自然离开活动室。
第五篇:小黑鸭教案
小黑鸭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片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才艺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美感、帮助别人。2.尝试夸赞别人,在同伴面前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口语表达能力。3.乐意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同时能勇敢的表现自己。活动准备: 1.故事小黑鸭ppt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森林里可热闹了。原来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动物才艺展示会呢。(放第一张ppt)你们觉得谁会来参加呢?
二、基本环节
(一)分图欣赏 播放第二张ppt
1、师:我们看看谁来表演了?你们猜猜他表演了什么?小动物们觉得怎么样? 播放第三张ppt
2、师:第二个表演的是小黄莺?你觉得她会表演什么?你觉得他是一只怎样的小黄莺?小动物们觉得怎么样? 播放第四张ppt
3、师:小孔雀来了,你觉得他会表演什么呢?他会怎么表演?
4、师:这个时候啊,有个在台下的小动物非常羡慕,你们觉得她会是谁?你们猜猜他会表演什么?
播放第五张ppt
5、师:你们看,小黑鸭在干吗?台下的小动物在做什么呢?你觉得小动物们为什么不喜欢小黑鸭的表演?结果小黑鸭怎么样了? 播放第六张ppt
6、师:你们听,不远处传来了几声“救命啊!救命啊!”小黑鸭是怎么做的?你们觉得鸡妈妈会对小黑鸭说什么?小动物又会怎么做呢? 播放第七张ppt
7、师:小黑鸭听了大家的话,开心级了,心想:原来我也有自己最了不起的本领,我也被大家赞美着呢!
(二)完整欣赏
1、师:这个故事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小黑鸭》,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请小朋友仔细听,讲完后,老师可要看看小朋友
2、师: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你们觉得小猴子厉不厉害?为什么?小黄莺呢?为什么?小孔雀呢?为什么?那你们觉得小黑鸭里不厉害?
3、师:小朋友,听了这个故事,请你想一想,你有什么本领?你用你的本领帮助过别人吗?你是怎么帮助的?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用自己的本领去帮助别人呢?
课后反思:这个活动的目标,主要是让孩子能根据能根据图片理解故事内容以及让孩子通过小黑鸭的故事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肯定自己,还要用自己的本领去帮助别人。主要让幼儿讲,老师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给幼儿创设一个让孩子想说、敢说的环境,但是我上课的过场还是啰嗦,所以时间有点拖沓,应多让孩子自主的讲,同时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话语来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