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数4下《观察物体(二)》说课稿-第一第1课时
小数4下《观察物体
(二)》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
(二)》例1与“做一做”及练习四1-3题。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教材地位作用分析)——参考教学参考书
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与形状的认识,是小数教学中的重要基础内容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数学知识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视觉)观察物体位置与形状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空间环境和物体,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视角)位置观察、认识几何组合体形状的活动,认识、感悟从不同角度(视觉)观察同一物体的形状,丰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观察、思考、判断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铺路奠基。
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
因为年龄特征决定了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奇好动,虽具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第一学段从不同方向角度观察认识简单物体的形状的学习,具一定的初步观察思考判断能力和左、右、前、后的二维空间观念,但却十分稚嫩;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多数学生思维活跃,数学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少数学生缺乏积极性,学习被动,基础较为薄弱;部分学生新知基础遗忘。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拟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辩认从前面、上面、左面不同视觉位置观察到的正方体几何组合体的形状,感悟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形状可能不同;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主动经历几何体的“摆”、“看”、“画”、“连”等操作与观察、合作交流、思考、判断、自主探索活动过程,获得观察物体形状平面表象,丰富发展空间观念与观察、思考、判断等推理能力与表达、团结协作能力。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观察、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心(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正确辩认从不同视觉方向角度观察得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从观察得到的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感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不同。五.教具学具准备:学生拼组相同大小的正方体2-4个,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与正方体。(根据要求可不说)
六.教学策略方法
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数学课程的两大基本核心理念,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力求实效,达成目标,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主要采用教学策略方法是:
1.温故奠基,铺路拱桥,以旧引新,激活新知生长点;2.注重和发挥情景作用,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教具和课件创设教学情景和问题,激发兴趣动力;3.教师恰当处理师生角色地位的“两主一中心”关系,运用教具学具与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演示情景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拼摆、观察、出图、连线等实践操作,启发问题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判断、合作交流、巩固深化,促进知识与能力升华,丰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作用,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学情,拟从以下四大环节组织开展本课教学活动:
(一)温故奠基,创设情景问题,引入新知(概念)。根据新知教学基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问题,定位复习必要关键基础知识,巩固学生新知基础点(起点)与生长点,引入学生“新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兴趣动力,引入教学。
1.课件展示一新车展中小红、小明、小芳、小亮四名小朋友从从不同方向观察轿车形状的情景图。同时谈话: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从不同方向观察简单物体或几何形体。请学生看看说说不同人观察的不同方位与观察到的图形与观察物体一般要从哪几个方位进行观察及注意事项。
教师强调:全面认识物体一般要从“前面、上面和左、右侧面”多个方位进行观察,观察时眼睛视线要平视所观察的物体。
2.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兴趣,引入教学。课件出示:“例1: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教学情景图,同时谈话:图中所示由四个小正方体拼组成的几何形体,从“前面、上面、左侧面”几个不同方位观察,将会看到什么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揭示板书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教学。
(二)操作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操作探索。通过合作拼组几何形体操作和展示,进一步锁定引导学生从“前面、上面和左、右侧面”等不同角度自主观察同一几何形体得到不同平面图形并画图及展示交流,独自操作“小华观察结果”的“连线辩认”,并通过展示或汇报交流,让学生动手、脑、眼、口多种感官体验感悟,丰富空间观念,拓展新知,发展观察思考推理能力。
2.观察辩认,小结感悟。
(1)引导学生观察阅读独并自完成教科书P13“做一做”,并展示或汇报交流学生作品。
(2)引导思考讨论:若从右面或后面进行观察,看到的分别是怎样的图形?同时教师小结强调:从“前面、后面、上面、左右侧面”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相同,也可能相同。
(三)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依据教学重难点知识,结合课后单元练习四1-3题,引导学生“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连一连”等分层变式,独立操作,深化练习,拓展延伸,深化理解,掌握新知,进一步丰富发展空间观念,提升观察思考和推理能力。
(四)反思感悟,总结评价。通过设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回顾、反馈和梳理所学知识,让学生空间观念与观察思考、推理能力趋于丰富和完善。同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识记。板书:观察物体
(二)观察物体时,可从前面、上面、左右侧面观察,观察得到的形状可能是不相同的,也可能是相同的。九.教学理论依据
本节教学设想主要依据“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及“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为中心及其能动作用”、“情境”与“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关键作用。以上说课,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第二篇:第1课时 观察物体
第1单元
观察物体(三)
第1课时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例2及练习一第1~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xkb1.com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
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下图的图形。xK1.Co
m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物体(三)。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教学例1
1.学生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
师:现在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2.探究结果汇报。www.xiexiebang.comX|
k
|B|
.c|
O
|m
(1)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可以先一行摆3个小正方体,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学生接着展示: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
3.学生探究。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多。w
W
w
.x
K
b
1.c
o
M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4.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w
W
w
.x
K
b
1.c
o
M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如下图。
③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④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⑤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
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教学例2
我们已经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物体的图形来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http://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从前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图形摆立体图形。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从前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X|k
|
B|
.c
|O
|m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立体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X|
k
|B|
.c|
O
|m
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练习一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交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教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教材练习一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教材练习一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X|
k
|B|
.m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三)
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第三篇:观察物体二说课稿
观察物体(二)说课稿
观察物体(二)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说可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例1的内容。
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几何体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几何组合体。这些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而例1呈现的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成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获得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认识,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情感与态度:在探究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感受乐趣,学会欣赏数学美。
把教学重难点确立为: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感受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二、教法学法
1.教法: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活动方式,对于小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特别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2.学法:
(1)实践操作法:新课标规定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应该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各种活动发展自己的智慧。学生自主拼搭物体,并将观察到的图形记录下来,通过动手,亲身体验感知,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2)自主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以猜一猜的形式,从已有知识引入新课,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明确研究主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探索新知
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手拼搭,进行观察、对比,培养空间能力。自己发现总结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小组合作动手拼搭,在探究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感受乐趣,学会欣赏数学美。
巩固拓展
通过层层递进的观察和拼搭活动,使学生亲历从三维图形到二维图形和从二维图形到三维图形的转化过程,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结与延伸
学生自谈收获,以故事的形式结束,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以及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观察物体(二)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新课开始,通过观察照片,用游戏猜一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介绍各位置的名称。
3.发现法 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引导同学仔细观察玩具。通过自主探索的本位观察和换位观察,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感受到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的形状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1、.自主探究法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2、.观察法例1观察物体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例1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小熊的.不同位置,对应不同的照片,为什么同一只小熊,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样子的照片。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1、激疑引入,让学生猜一猜照片上小朋友(背面)是谁?
2、明确位置,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猜一猜,坐在小朋友的什么位置。照相是每个学生所熟知的,但从照片上不能一下子看出对象是本班中的哪位同学,给学生一个悬念。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初步参与感知的过程。
3、本位观察。
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对象。
请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看到的小熊的样子选照片,说一说。
4、质疑明理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样一只小熊,为什么他们照片出来的形状却不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论。
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因为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熊的形状就不一样。
5、全面观察,体验新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面观察,这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全面去观察这只小熊,并引导总结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必须全面地去观察。
(二)联系生活实际
1、比比谁的反应快(做一做)
看老师出示的数学课本,想一你应该在什么位置上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设想: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为学生提供了更在的探索空间,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2、书上例6完成,书上连线
3、猜一猜游戏。
分别出示从前面拍摄课室的图、从上面看的桶、从左右前后位置看都一样的杯子、侧面的纸。引导学生说出:观察物体,不能只看一个面,要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当学生猜得五花八门,展现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猜测,也从中体会到要全面地观察一个物体,才能真正地认清此物,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三)应用拓展。
看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 、总结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观察物体(二)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单元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一)》的内容。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借助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二、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的基础上学习,而且学生平时也在不经意间观察物体,因此学生这节课的内容简单易学,学生也较有兴趣。但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教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本节课准备主要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和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观察、操作、交流、游戏等形式辅助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思维碰撞,导入主题。
师:今天老师从家里带来一个盒子,孩子们看看它是什么形状?
师:老师需要三名同学上台来帮老师一个忙,谁愿意?
学生活动:将长方体盒子放在讲台上,让三名学生分别站在长方体盒子的不同面,把各自观察到的盒子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师:(吃惊状),咦?这三名同学观察的都是老师带来的这一个盒子,为什么画出来的形状不一样呢?
(设计意图:抛出疑问,引发冲突,促使学生思考。)
生:因为刚刚三名同学站的位置不一样。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1)、教师转动身体,让学生初步感知正面、侧面、背面。
(2)、拿出玩具小熊进行展示,让学生简单感知小熊的正面、侧面、背面。
2、从不同的四个面观察玩具小熊。
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a、静静的观察,静静的思考;
b、请4位同学观察汇报,“我在小熊的面,我看到了小熊的()”。
(1)、原位观察,交流,指名汇报。
(2)、换位观察,四名学生每次沿顺时针方向移动一个座位,直至回到原位。每换一次座位均要做交流及汇报。
讨论:从四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小熊后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总结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
(3)、师:同学们,老师课前还给小熊拍了照片。幻灯片依次出示四个面的小熊照片,学生认真观察,想一想这是从哪个方向拍的。
(4)、试一试,练习巩固,指名汇报,全班评价。
3、观察、认识上面、下面。
师:除了前面,后面,左边,右边,还有什么方位呢?
生:上面、下面。
师:猜一猜他们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出示图片)
配一个练习上面、下面。
(三)、拓展提问,完善探究。
师:通过观察小熊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不同。一定是这样吗?
师:老师拿出杯子,顺时针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
2师:同学们从不同位置观察杯子后,有没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分享?
生: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水杯,看到的是一样的。
引导学生小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四)、课堂练习。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
(五)、全课小结,课后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和大家分享的收获吗?
师: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不同。 总结: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从学会变成“我要学,我会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观察物体(二)说课稿4
【说教材】
观察物体这一内容在20xx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了三次。
分别为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以及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1.纵向对比
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观察物体,教学内容呈现递进的关系,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二上,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辨认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和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
第二层次,四下,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几何组合体。
第三层次,五下,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拼搭几何组合体,根据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拼搭几何组合体。
综上所述,教材编排先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的形象,头脑中建立表象,能够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例题图形而得到图形。进一步,由建立的几何直观进行空间想象,通过逆向推理,根据观察到的形状图还原例题图形。如此。在整体目标要求的统领之下,层层分解,拾级而上,螺旋式上升编排。
2.横向对比
再来与20xx年版本的苏教版进行横向对比。观察物体在苏教版教材中出现了两次。分别是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观察物体》,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二上,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统一物体,体会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四上,例1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常见物体,例2从前面、右边、上面观察简单的几何体,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例3观察稍复杂的几何体,并表示看到的形状。人教版五下的,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拼搭几何组合体,根据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拼搭几何组合体的教学内容,直接放在了课内习题中。
通过2个版本教材的深入对比,发现观察物体这一内容其实相差不多,苏教版只是在第二学段的加深了课后习题的难度。
那么,基于大概念、整体性的教学视角,尝试将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观察物体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简单几何体的形状,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到的图形可能相同;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看到的图形也可能相同,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只是在这节课学习之前,学生的认识是模糊的,对现象的表述不够准确,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数学认识。
最后,本节课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的过程,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物体的立体形状。
2.通过对物体的观察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推理、概括、想象、猜测等系列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空间”与“平面”的互逆推导,加强学生对物体空间与平面的深度认识,渗透变与不变的哲学思想,养成多角度观察及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组合体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难点:根据平面图形推测拼搭物体。
【说教学过程】
一、生活化激活旧知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欣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感知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二、多层次动手操作
第一层次(一)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物体
1.摆一摆
(1)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尝试拼摆:
(2)依据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动手拼摆:
(3)根据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继续拼摆:
第二层次
(二)探索4个 组成的其他几何体
1.拼摆几何体
(1)小组合作:
(2)学生展示:
2.画一画
3.归纳总结
第三层次(三)根据平面图形拼搭相应的几何体
一个物体,我们从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可以画出看到的图形。反过来,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图形,你能想象这个物体应该怎么摆吗?
1.想一想
(1)符合这两个条件,最多可以摆几块?不摆,只想象,你想象到了什么物体?
(2)最少需要几块?
(3)小组合作:
①摆:用9块正方体摆出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几何体?
②想:这9块小正方体怎么摆,就可以符合这两个条件?
学生小组合作、拼摆、展示。
2.联想
3.沟通联系
第四篇:《风筝》说课稿第1课时
《风筝》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10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乃贾平凹先生的作品,写了童年时,“我”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情景,文章语言质朴,笔调清新,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美好憧憬。文章自始至终,都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身临其境,如见其景。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该篇课文位于第三单元,此单元的主题为“心中的秋天”。故通过教学《风筝》,可引导学生逐步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所带来的乐趣,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此后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定的铺垫。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
技能目标: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情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教学重、难点:抓住描写心理的语句,体验童年生活的欢乐。该篇课文可分2课时进行教学,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部分新词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第二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下面我将就第一课时的教学进行具体的阐述。
二、说教、学法
教法:
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了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
2、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新奇有趣的动画演示及多次的角色转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新知。
3、赏析教学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本课教学就采用了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学法:
合作学习法:在教学本课时,我给予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在知识、情感各方面互相借鉴。
(一)激情导入
1、师: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多彩多姿的,有欢笑、有泪水,那么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学生交流)
(课始便提出贴近学生生活、且其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在一开始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自然过渡到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为下面的学习开设了一个不错的开端。)
2、师:有一群人,他们说(课件显示第1自然段)---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是做风筝,放风筝。
教师引读该句,学生跟读。
3、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他们的风筝世界,感受他们的快乐,分享他们的快乐。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风筝》(课件显示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了解文章大意
1、同桌互学生字新词:把你认为难读、难写的字考考你的同桌
2、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重点点拨易错字。
3、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
4、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随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高兴的事?
(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1、整体感悟
(1)自己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以上的教学环节,为个人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学习相结合,即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尝试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认知、感受课文。又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让其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互相倾诉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感受,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初步实现由对文字的感知过渡到情感的体验。)
(3)全班交流(最有趣)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2、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认为“做风筝”最有趣的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听的同学思考:如果做风筝的是你,你的心情会怎样?
(让学生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能使其更加投入自己的情感,大大增加了语言的情感性,也使听的同学在富有情感的朗读中,如同身临其境,想象自己做风筝时的心情。)
(2)学生交流
(3)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并随机 理解憧憬。
(4)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师: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2)、师: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3)、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师: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师:用心多遍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6)、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再读全段课文(在以上感悟“做风筝、放风筝”快乐的教学片段中,多次通过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尝试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体会“做风筝、放风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实现情感的转移,情感的内化。)
户涯完小
罗永倩
第五篇:《小数加减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
《小数加减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会笔算小数进位加减法和退位减法。
重点:掌握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掌握小数的退位减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方法。7894+542= 4561+1546= 【设计意图: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并且笔算时要数位对齐。】
二、创设情境
1.(1)师:在第五单元我们共同学习了小数的认识,同学们对小数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能够用到小数?(预设:生:商店和超市里商品的价格。
生:测量我们身高的时候,用到小数。)
三、引导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一)1.课件出示质地不同、价格不同的两种帽子和两种手套。引导学生说出每一种商品的名称和价格。
提问: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顶帽子和一副手套,如何列式算出它们的总价?一共有多少种选择?
(预设: 生:共有四种选购方案,即1买一顶毛线帽子和一副毛线手套;2买一顶皮帽子和一副皮手套; 2.学生交流并列式,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让板演的学生重点说说是如何列竖式。强调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为对齐、小数末尾的0可以划掉。(1)12.55+5.65=18.2(元)12.55 + 5.65
18.20 答:买一顶毛线帽子和一副毛线手套共需18.2元。(2)45.8+10.35=56.15(元)
45.8 + 10.35 56.15 答:买一顶皮帽子和一副皮手套共需56.15元。(3)12.55+10.35=22.9(元)12.55 +10.35 22.90 4.总结小数加法计算方法: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数加法同整数加法一样,首先要做到相同数位的数对齐。要从最低位算起,如果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计算结果要与加数的数位对齐,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使它与加数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把0去掉。(二)自主探索小数减法计算方法
1.师:刚才这个阶段的学习,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找到了小数加法计算方法,先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为自己的做法找根据----讨论交流算法,又进行验证。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策略。相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学们自己也一定能够探寻出来。
2.同类商品的价钱不同,相差多少呢?我们试着算一算。学生算,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生说师写。重点说百分位不够减的怎么办?
4.师:谁想再完整的说一说小数减法计算方法?
计算小数减法时,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计算的时候不够减,要前一位借1,如果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数位不同,可以在小数的末尾补0。5.师:我们找到了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想一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减法相同吗?边计算边体会。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明白,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相
同数位对齐,这样才能最终准确计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基础练习
师:书上96页练一练第一题有6个小数加减法的题,同学们动手做一下。请6名同学来黑板上板书。
(重点强调13.6+6.4末尾有0怎么办,10-0.5,10没有小数位怎么办?)2.师:请学生读题,说说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 生:红红去年的身高是1.39米,现在的身高是1.52米,问题是她长高了多少?应该用现在的身高减去去年的身高来做。)
师:你回答的非常好,同学们自己在本上做一下,一会大家一起说计算结果。(预设: 生:1.52-1.39=0.13米。答:长高了0.13米)
3.师:大家自己在本子上完成这四道题,一会请同学回答结果。(师巡视,针对在学生中计算出问题的给予指导。)4.综合练习师:生活中,我们在超市购买的商品不仅标注有价钱,商品上还有重量,是不是?(预设: 生:是!)
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第四题中的数学信息。请同学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预设: 生1:买一袋700g洗衣粉、一袋10KG大米和一桶 5L花生油一共需要多少钱? 2.7+25.8+43.8=72.3元
生2:一桶5L花生油比一袋10KG大米贵多少钱? 43.8-25.8=18元)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今天同学们表现真不错,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在计算小数的加减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